深入解读课标_第1页
深入解读课标_第2页
深入解读课标_第3页
深入解读课标_第4页
深入解读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入解读课标准确把握教材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刘晓倩一、对课标课程理念的解读二、对小学语文低段教材的解读

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中小学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的教育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四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课标解读一、语文课标的性质二、语文课程的地位三、课标的基本理念

课标解读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什么?“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有人说是指文字,有人说是指文章,有人说是文学,有人说是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名字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我们说,“语文”应该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课标解读二、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语文课程是基础性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他课程。因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语文素养也是综合性的,所以,语文素养在德、智、体、美诸多素质中也就处于基础的地位,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在内的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是人的语文基本能力,也是构成人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语文素养也是人终生发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三、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观念和思想;其次,它还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精神。“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义了四个方面: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个定义就比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观念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它既包括了怎样教、怎样学、学什麽,又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课标解读(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解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怎样理解语文素养呢?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的说法是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就是语文素养,其实语文素养有更丰富的内容。《语文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了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观念等内容。课标解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课标解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课标解读课标解读

在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教育理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3、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4、语文课程要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也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课标解读【案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用板画诗意的方法,把情感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了美的教学:师:请你们谈谈诗,想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该画些什么?生:要画篱笆。师:篱笆要画得密还是松一点?要说出理由。生:要画得松一点。因为诗中说“篱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生:还要画小路。师:为什么?是怎样的小路?生:要画一条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还有的说,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画些落花,因为是“枝头花落未成荫”。讨论到画面上要不要画蝴蝶时,学生们争论得更有趣了。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体现‘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上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了让诗的意境更深入地促进学生体验,李老师提示一句:“注意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分辨不清哪是黄蝶哪是菜花,所以还是要画黄蝴蝶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也才能把‘飞入菜花

’的‘入’表现出来。”……

语文教学比之其他学科更需要体验的参与。但要注意辩证的把握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求真、向善、趋美,教会他们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让他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体验违背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的矛盾?

我们来看两个案例:课标解读

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在结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大家能说说你心目中的狐狸和乌鸦是怎样的形象吗?”有一位同学说:“和这只愚蠢的乌鸦相比,我觉得这只狐狸特别聪明,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了自己的手里。”老师说:“有道理,和乌鸦相比,狐狸的确是很聪明。”课标解读

对待这样的独特体验,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肯定与否定之间作一定的引导,比如我们可以说:“狐狸的确有一个聪明的脑袋,但是狐狸的聪明用错了地方,他没有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劳动上,而是用来骗人,像狐狸这样用错了地方的聪明就不再是聪明,而是令人讨厌的狡猾,狡猾是要害人害己的。”这样既肯定了学生对“狐狸遇事善于思考”的独特体验,又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课标解读

同样的案例还有一则,有一位老师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当老师问学生最欣赏故事中的哪一个人物时,没想到居然会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自己最欣赏白骨精,理由是:白骨精抓到唐僧后,没忘记请母亲来吃唐僧肉,很有孝心。执教老师也是持肯定的态度。面对这样的答案,我们可作如下的引导:同学们,孝敬母亲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生活中那些孝敬老人的人往往是受人尊敬的。但是,像白骨精这样心狠手辣地残害别人的生命来孝敬母亲,这就不是我们正常人所欣赏的孝心,而是毫无人性的犯罪,是罪该万死的。假如你是母亲,难道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抢银行、贩卖毒品来孝敬自己吗?”课标解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既包含肯定与赞扬,更重要的是一种有效的积极引导。从教学的角度讲,引导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对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加辨析的笼统肯定,或者简单的否定,都不是《标准》“尊重”的本意。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处理好这一门艺术的关键就在于,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珍视学生自由感悟的同时,以平等的对话引领他们通过对课文研读、体验,讨论和争辩进行甄别和评价,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实现教材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的有机统一。课标解读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什么是“语文实践”?通俗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亲密接触中,通过理解、感悟、积累、欣赏、评价等学习活动,真真切切地掌握一些运用语言的本领,使语言文字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成为学习人类文化的门径。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课标解读一、研读教材是最基本的语文实践《月光曲》描写的是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许多教师都设计成从“同情穷苦人”的角度去体会课文的人文精神。有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师:请阅读全文,你能发现这个晚上,贝多芬的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认真地研读了全文,不时加以讨论、圈圈画画,然后积极发言。生甲:开始,贝多芬是“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十分悠闲,所以心情一定很平静。师:唔,平静。(在众学生认可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心情”二字,并画上一条平直的横线。)课标解读生乙:后来,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在弹奏自己谱写的钢琴曲,而且从兄妹俩的对话中知道盲姑娘既渴望能亲耳听自己弹琴,又表现出对家庭困难的充分理解,我想,他这时心里一定又高兴、又同情,心情会很激动。(学生们朗读第三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认可。)师:哦,现在,激动起来了。(随手在刚才的横线下画上一条波浪线)生丙:最后,贝多芬看见“盲姑娘听得入了神”,而且激动地赞叹:“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我想,这时的贝多芬一定是情不自禁了,有个成语叫“高山流水遇知音”,如果刚才他的心情已经是“激动”的话,那么此时此刻只能用“心潮澎湃”来形容了。(学生们又朗读第六自然段,纷纷表示赞同。)课标解读师:啊,“心潮澎湃”,这个词用得好!(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条大起大落的波浪线)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贝多芬情感的前后变化;现在,我们再把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那段话好好读一读,研究一下,能发现作曲家脑海中的大海景象前后又有什么变化么?学生认真地、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第九自然段,教师又播放了《月光曲》的录音,学生略作思考,发言踊跃。生丁:海面开始是平静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生朗读,师随即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板书“海面”二字,然后划上一条横线。)生戊:“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生提高音量朗读,师又随即在横线下画上波浪线。)生己:最后,课文用“波涛汹涌”这个词语来描写,我想,这时的景象正像我们刚才从录音中听到的感受一样,只能用“惊天动地、气势磅礴”来形容了。(师板绘大起大落的波浪线。)师:你们仔细看看黑板上自己从研读课文中发现的材料,对比一下,又可以发现什么新的东西?生思索,小声议论,渐渐,一些学生举手,表达了自己的感悟:“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作者真实感情的反映!”“作者只有具备真情实感,才能创作出真正感动人的好作品!”

这位教师在处理《月光曲》的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研读课文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有依据、有形象、有层次地建构起新的认识。课标解读二、为学生创设可亲历、可体验的实践情境一位教师教课文《从现在开始》,在最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师:现在,请三位小朋友上讲台分别扮演猫头鹰、袋鼠、小猴子,我们呢,当然就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了。想一想,当猫头鹰要我们白天睡觉、晚上工作时,我们应该怎样?学生异口同声:议论纷纷!师:对!但找谁议论?议论什么?听了别人的议论你又会怎么说?等一下我们可得表演得真真切切啊!学生们跃跃欲试。教师同样对听了袋鼠“只许跳着前进”的要求该怎样“叫苦连天”、听了小猴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的话该怎样“欢呼起来”作了提示。课标解读

分角色朗读开始。“猫头鹰”的命令刚出口,全体“小动物”立即三个一群、五个一簇地议论起来,这个说:“我小燕子一定要白天飞出去才抓得到虫子,晚上我什么也看不到,吃什么?”那个说:“看到红红的太阳我大公鸡才喔喔啼,现在让我晚上工作,没了太阳我干吗叫呀?”还有的说:“哪有这种让大家都当猫头鹰的道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都投入地进入了角色。同样,在表演“叫苦连天”时,个个又是另一番表现:“跳不动啦!”“我是蛇,没脚怎么跳?”“我有翅膀,我要往天上飞!”……不少学生还皱着眉头,提高嗓门,甚至挥手跺脚。到了表演“欢呼起来”时,课堂沸腾了:“喔!”“哇噻!”“小猴万岁!”“解放喽!”……

学生经历了一次有效的语文实践。课标解读三、从丰富的课程资源中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如: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工作,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加强语文实践。下面是一位六年级老师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这一古典名著时制定的计划和汇报活动的片段。计划摘要阅读内容:《三国演义》阅读目的:亲近名著,人文熏陶,为学生一生打好“精神的底色”。阅读时间:利用大阅读课和课外时间阅读该书,历时三个月。阅读形式:形式不拘,可以自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写随感,对人物事件作出评价;可以对作品质疑;可以改编作品内容;可以抄写、背诵作品中的精彩诗词和片段;也可以超越作品范畴阅读与之相关的其他作品。汇报活动:(走近三国)主要环节环节一:“三国知识知多少”。以趣味抢答的方式,再现作品内容。记忆性阅读,了解学生是否“会读”。环节二:“三国人物我来评”。学生自由漫谈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并以作品中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评价性阅读,了解学生是否“读懂”。环节三:“三国故事另类说”。对三国人物、故事质疑。批判性阅读,了解学生是否“能创造性地读”。

从上述案例我们看到,学生用三个月的课外时间阅读了人们常常以为孩子们不太感兴趣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阅读形式、要求完全自主。教师还精心组织了有层次结构的汇报活动。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很“忙”,得找书、读书、思索、摘录、讨论、书写、答辩等等,但这些都是因开发了课外阅读这一课程资源而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四、语文实践要在“综合”上下功夫

学了《翠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并且让学生“先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共同商定一个活动计划,想想展示的方式和内容,然后大家分头行动。有的同学可以去观察,有的可以去访问,有的可以查找资料”。

学了《一个村庄的故事》,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说说自已是“用什么方法开展活动的,再把了解到的情况整理一下,并确定用什么方式反映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该请学生按“语文园地二”中的习作要求,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可以展开想象,写一写几年后家乡的环境;也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的有趣的事情。写完以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3、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比如一篇文章。它含有全部的中文语法,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又必须突出重点深入研读,抓住重点词句充分挖掘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辨证地处理整体把握和重点突出之间的矛盾呢?我们先来看一个词语教学的案例:课标解读

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再见了,亲人》中的“雪中送炭”一词时,和学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是什么童思?生:“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寒冷的时候送去温暖。生:“雪中送炭”是指在他人最困难的时候送去援助。师:你们不仅说出了这个成语的本义,还理解了它的喻义。让我们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志愿军战士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朝鲜妈妈送去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边读边想,纷纷举手发言)生: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供给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候,朝鲜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绐战士们吃。

师:朝鲜妈妈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生:妈妈不仅送去了打糕,还送去了慈母般的温暖。生:朝鲜妈妈还送去了鼓励,送去了力量,送去了打胜仗的希望。生:朝鲜妈妈送去的还有“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师:这就是咱们的朝鲜妈妈,这就是“雪中送炭”!同学们,怎么才能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读出来呢?课标解读评:在这位教师的眼里,“雪中送炭”不是一个孤立的词,而是课文整体的一个缩影,它折射着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联系整体来朗读和思考,切切实实让学生体验到了志愿军战士跟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意。有机地把词语训练和阅读联系起来,和渗透其中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语感。课标解读

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儿童进学校学习母语,是以在学前生活中获得的母语口语语感作为基础的。举个例子,我儿子三岁时,看见我刚刚擦完的皮鞋,这样说,妈妈,你的鞋焕然一新了。新买的拼图,姥姥问他,你会拼吗?他脱口而出,这对我来说小菜一碟。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他坐在车子后面,抱怨的说,这条路真颠簸。他所使用的这些词语还是比较准确的,大人并没有刻意的教他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可以使用。也不是说他有多聪明。可能就在听故事或看电视的时候听到了这个词,并凭借语感来使用的吧。从小学到中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到书面语,要在原有的口语语感的基础上,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书面语的语感,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课标解读4、语文课程要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独特的文字。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笔画灵活,组合样式丰富;字的构造由笔画到偏旁到合体,规律明显,有章可循;汉字组词灵活,形义结合紧密,大多数汉字还保留着鲜明的理据,汉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没有形态标志,依靠意义组合,强调整体把握,重视语感培养。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要遵循汉字的特点学汉字,要依照汉语的规律学语文。比如:适应语境的规律——适应律。课标解读案例:他为什么失语了?

作文课《一张珍贵的照片》,课前兴高采烈,生:这张照片是我给爸爸拍的,那天是爸爸的生日,爸爸工作很认真,生活却很潦草。老师们想想,用潦草比喻爸爸的生活,孩子的语言是鲜活的。那天一大早爸爸就出去了,我和妈妈就忙开了,准备生日蛋糕啦,饭菜啦。好容易等到晚上,咚咚咚敲门声响了,打开门一看,啊,爸爸回来了。爸爸看看满桌子丰盛的菜肴和点燃的生日蜡烛,惊讶的啊的一声叫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我给爸爸拍下了这张照片。说着,这个小男孩做了一个蹲马步的动作。我说,你就好好说啊。一会开始上课了,老师说,这节课我们上作文,题目是《一张珍贵的照片》。为了让大家写得很,老师要教给大家一个秘诀,想不想听呢,就是要抓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没写之前,谁先来说一说?坐在我旁边的小男生很兴奋,半站着举起了手。他说,这张照片是我给爸爸拍的。老师说:停!先说时间!这个孩子挠了挠头说,大概是星期五吧。然后老师说,停,再说地点。小男孩说,地点地点在家里呗。这个老师什么时间地点把个小男孩弄得不敢开口了。一开始,这个小男生说的非常好,后来在老师高强度的训练下,不会说话了。老师们想想,为什么这个小男孩不会说话了呢?课标解读

分析:以成人的思维遮蔽了学生的思维,以成人的眼光遮蔽了学生的眼光。孩子已经进入到一个话语的情境中,老师偏偏把孩子拉到僵死的套牢当中去。其实,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时候,要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解读选择语料的规律——选择律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文字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而不是那么说,这是有规律的,学生要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掌握遣词造句的规律。案例:《咏柳》

知道这里写得好,到底为什么似剪刀而不说似菜刀?学生比较,如果用菜刀,显得粗俗粗糙,为什么显得粗糙呢?进一步去看作者怎么选择语料的,前面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一个裁字,后面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一个剪字,合在一起就是“裁剪”,春天的美是小姑娘裁剪出来的,这时候学生才会豁然开朗,才会理解。课标解读第三,组织语言的规律。

课标:体悟语言表达的顺序,就是先表达什么后表达什么紧接着表达什么,以前分段,现在不提倡,可是有些课文还是很有必要分段的。让学生领悟组织话语的规律。第四,切合语体的规律。——得体律。

说话要得体,写文章要得体。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里边,提到叙事性文章怎么教,说明性文章怎么教,诗歌怎么教,我们在教的时候要注意文体的特点。散文重点是抒情,重点要教文章中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感情的。诗歌的重点是意向,教的时候要抓意向。小说重点要教情节。要有这样的语体意识。我们本次研修中,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就把童话类的文体如何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作为重要的研究问题。课标解读(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解读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学习仍是人类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无限的知识海洋与大千世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体验学习和发现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拒绝接受学习。在新的教学方式里,语文教师仍要“讲”,或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是点拨言语规律,或是交流自己收获,或激情熏陶,不一而足。课标解读

【案例】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师支玉恒执教《太阳》一课,课文大意由学生自已概括,“言之有序”的知识也是由学生自已感悟,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思想。

上课伊始,支老师就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连续读了三次课文。读完后,请学生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有一点说一点。每一个学生说完了,支老师让他们把说的内容简要地写在黑板上,有十多个学生写了大半个黑板。接着,支老师说:如果我把大家的课本收起来,用一张纸把你们写在黑板上的这些内容原样印出来,你们能把太阳的有关知识看明白吗?学生说,看不明白,因为没有次序,东一句,西一句。老师说,对,要说明一种事物,就得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叙述。那么,谁能参照课文的顺序,给黑板上的这么多条内容标上序号?于是,学生再读书,思考,十多位学生又走上讲台,以课本为指南,给这些内容排好了顺序。课标解读接着,支老师又问,现在标上了序号,我再按这个顺序印在纸上,你们能读明白吗?这一次,学生的意见有分歧了,持否定意见的学生也说不出“仍然读不明白”的原因。支老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他说,黑板上第①条说太阳远,第②条说太阳离地球1.5亿公里,第③条说步行到太阳要3500年,第④条说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你们认为这四条①②③④挨着排下去合适吗?学生们一下子恍然大悟,说:不行,②③④都是说一个“远”字的,①是总的说远,②③④是分开介绍。第①条的位置应该高一些。于是,支老师很形象地说:对,②③④条好像是三个士兵,他们有一个班长,那就是第①条。可见除了顺序之外,还有一个“层次”关系。有的同学说刚才标了顺序之后仍然看不明白,就是因为没有看清内容间层次关系的缘故。支老师及时引导:现在黑板上的这些条目中,还藏着好几个“班长”,你们能找出来吗?学生很快又找到了其余几个“班长”──大热、关系密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支老师说:大家再看一下我们刚才找到的,一远、二大、三热、四关系密切。这四个班长一般高吗?由于有了前面“层次”关系的认识,这一次学生很快就议出了结果。学生们说“关系密切”要高一些,因为“远、大、热”都是说太阳本身的情况,关系密切还连上了地球。还有的说“远、大、热”这三个“班长”前面还应该有一个“排长”。支老师马上顺势引导:那你就给这个“排长”起一个“名字”吧!学生一下子起了好几个:太阳的特点、太阳的情况、太阳的知识、太阳的奥秘等等。支老师又点拨:是太阳所有的情况吗?学生说是基本情况、一般情况。支老师接着引导:原来的一二三班现在有了一个“排长”,那原来的第四条怎么办?学生说也应该提升为排长。到这里,支老师又突发奇问:这样的话,课题《太阳》呢?该是什么“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连长。这是一篇说明文,可能和我们平时上的阅读课有所不同。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的很明显。案例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培养学生,让他们像机器生产的零件一样整齐划一。

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方式是多元的,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今后我们在课堂教学上有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课标解读(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标解读

“开放”与“封闭”是相对应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

而开放的课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据,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既体现在学习内容和途径上,也体现在学习目标、方式和方法上。课标解读要注意:

1、课程不等同于教材。课程开发不是专家的权利。课程是生成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

2、正确看待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课标解读3、倡导新的课程观

(1)生成的课程观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

(2)整合的课程观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3)实践的课程观课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活动体系。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课标解读小学低段教材解读

对教材的理解与处理(识字、写字、阅读)

一、识字

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认的字很多,每课要求认识8---12个字。而且有专门的识字课。识字课改变了以前集中安排的做法,把8课识字分别安排在每组的开头。识字课的内容均贴近每一组专题、每一组课文的内容及语文活动的内容,这样,减轻了随文识字的压力。所以,只要学生能把所认的汉字用于阅读就可以了,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对字形做过细的分析。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构字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直观手段、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一段段小故事、一个个谜语、一句句顺口溜、一首首儿歌等。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具体教学方法:

1、常用的方法:利用熟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2、游戏识字。①摘果子②开火车③拾贝壳④找朋友

⑤编字谜或儿歌3、动作表演。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表达动作的生字词语时,让学生运用身体的部位、面部表情,在表演中识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记得牢,而且加深了对汉字的含义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4、利用生活经验来提高识字能力。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字,通过积累、收集来提高识字量。如:认名字、路牌、广告牌、超市里物品名称等等。让学生带来各种生活中见到的字,比如报纸、零食包装袋等等互相交流学习。当然积累,收集后要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并给予表扬肯定。

在交流学习中分享识字的快乐,体会识字的成功感,提高识字的欲望,逐渐提升识字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

当然,识字要求不要一刀切,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要认识到汉字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认字也是一个由生到熟、在复现中巩固的过程。教师只要做到当堂多次见面,特别是多次在语言环境中复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学生就一定能很好地完成识字任务。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

如何巩固、贯通字词?首先,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通过日常听说指导字词音义。。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良好的语言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把学生需要学习,巩固的字词在平常的表达中多次呈现。以帮助学生感受字词的意义和如何正确使用。另外,经常接触才会达到融会贯通,让学生将所学用于日常交际中,才能加深理解、达到贯通,使学生掌握牢固。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其次,加强朗读训练及课外阅读中再现字词,加深理解。课文是字词教学的载体,是字词的语义环境,所以不应该把朗读与识字分割开来,应该在读中正音、读中识字、读中会意,这样学生才不会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去干巴巴地机械地记字。要让生字新词也在反复的读中加深印象,多次积累。

不过,巩固字词仅靠课文这唯一的贯通素材确实单调了许多,而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去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去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去塑造人格……他们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受益匪浅。注重了字词在读中的贯通,学生便能更广泛地了解字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真正达到理解上的贯通。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第三,在遣词造句、写日记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巩固字词,融会贯通。如引导孩子用字组词、用词造句、照例写句都是字词形义贯通的方式,写日记是一种学以致用、边学边用的知识融会贯通的方式。日记训练加深了词义理解,巩固了字形。教师要对孩子的日记给以指导和帮助。及时的反馈、评价学生日记,对于写的好的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激发其他孩子竞争的欲望,同时帮助孩子开阔思路,对于有困难,有问题的孩子要帮助寻找原因,针对原因加强指导。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发挥多种感官效应,产生心灵共鸣。例如表演课本剧这种形式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深知内容的基础上,恰当运用表情语言、肢体语言这些潜台词更加形象准确地表现内容,特别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如指导学生表演《小马过河》的课本剧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感受,形象直观地理解了“难为情”、“连蹦带跳”、“为难”、“立刻”、“亲切”等词语的意思。另外还有诗歌朗诵、音乐会、观察秋天、故事会、收集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所学能有所展示。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也能将积累的字词多次提取,多次体会,以便活学活用。

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二、写字教学在一年级起步阶段,要打好写字的基础。教师要具体指导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边指导,边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写字贵在精,而不在多。因而写字练习要体现弹性,对不同学生可以提出不同要求。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应做到“三当堂一保证。”所谓“三当堂”指当堂指导、当堂书写、当堂反馈;“一保证”指保证在课堂上有充足的书写指导、书写时间。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具体方法:观察—指导---示范---练习---反馈---再练习

1、观察其实就是让学生读贴,观察每个汉字的间架结构、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每个笔画的写法。在观察前可以提醒学生: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最关键的是写好哪一笔?

2、指导是在学生交流观察所得的同时,教师加以讲解,这是写字课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指导应特别注意指导基本姿势:写字之前让学生注意“两个姿势”,一是坐姿“三个一”要做到,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其次是握笔的姿势,可用儿歌:一指二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小指头跟着。每次写字前复习一遍,孩子们就会改变不良姿势。

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3、示范就是老师写给学生看,即范写。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就是无声的引导。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教师都要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的姿势。另外在个别辅导时,对于书写不好的字或者错字,在作业本上给学生示范一下,再让他们照着去写三到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