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技-冷兵器之铁器时代_第1页
军事科技-冷兵器之铁器时代_第2页
军事科技-冷兵器之铁器时代_第3页
军事科技-冷兵器之铁器时代_第4页
军事科技-冷兵器之铁器时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军事科技-冷兵器之铁器时代1.2铁器时代科技的发展再次引起兵器制造的巨大进步,冷兵器从青铜到钢铁的彻底变革,是在汉代完成的,至三国时期,铜兵器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中国是发现和掌握炼铁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1973年在中国河北省出土了一件商代铁刃青铜钺,表明中国劳动人民早在3300多年以前就认识了铁,熟悉了铁的锻造性能,识别了铁与青铜在性质上的差别,把铁铸在铜兵器的刃部,加强铜的坚韧性。河北藁城商墓出土的铁刃铜古代世界冶炼生铁的技术最早发现于中亚,但是由于炼铁炉过小,鼓风力弱,只能炼出海绵状的块炼铁。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在炼铁技术上就开始独领风骚,竖式炼铁炉成了生铁冶炼的主要设备。我国虽然在春秋晚期才进入铁器时代,但是河北藁城出土的铁刃铜钺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商代,已经能够使用陨铁制成比较锋利的钺刃,以后再在浇铸青铜钺身时合在一起,制成铁刃铜钺。

铸铁柔化术是中国古代钢铁业的另一重大发明。这种技术的关键是将普通铸铁长时间高温加热,使其中的化合碳发生变化,当碳的含量介于铸铁和钢之间,其性质也随之变化,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并保持了一定的硬度。这种技术叫铸铁柔化术。河南洛阳出土的铁铲,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井出土的六角锄,都是此类。

炒铁是古代中国钢铁冶炼的重大发明。这种方法始于西汉,方法是把含碳量过高的可锻铸铁加热到半流体状态,再和铁矿石粉混和起来不断“翻炒”,让铸铁中所含碳元素不断渗出、氧化,从而得到中碳钢或低碳钢。如果继续炒下去,就得到含碳更低的熟铁。西汉早年的闽越王城遗址中出土了很多铁制器物,这里出土的铁矛头以82厘米的长度成为中国之冠。双齿铁耙满城汉墓出土铁兵器具有相当的韧性,估计是铸造成型之后又经过热处理和反复的锻打。通过现代科学方法检验,这些铁器的铸造水平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工匠们用原始的冶炼锻打方法,不仅打造出工艺水平极高的铸铁件,而且千锤百炼出了令人惊叹的“百炼钢”,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钢制品。从东汉到唐宋,钢铁兵器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中国古代兵器之种类堪称世界之最,不完全因为那个年代的贵族普遍尚武,还因为殉葬与厚葬制度的缘故。

殳(shu/音“书”)古代“五兵”之一的长兵器。左图为秦殳头,接在长木棒上。一般是平顶或有棱角的圆套筒状。也有的殳前制成矛尖形状,下面带有旁伸尖刺的圆球状物。商周时期相当盛行。其进攻方式为:刺扎和锤击。战车上的“五兵”之一。所谓“五兵”就是:戈、殳、戟、矛和夷矛。

戈是我国古代独有的长兵器,由柲(柄)和戈头组成,戈的攻击方式为:勾、啄两种。春秋时盛行车战,而车战的近战是在战车交错时展开的,用矛的话很难借助战车的冲力,同时也难以在交错的瞬间击中目标,沉甸甸的长刀则不但比戈笨重,而且更容易磨损失效。于是善于啄杀的戈就成了当然的主力。戈可以认为就是木棍前端横向绑上铁刃,除了啄杀敌人外,还可以勾住敌军扯到身边,再由执剑的同伴当胸补上一剑。戈有些很不好的缺点,比如头部易脱落、因挥击而攻击缓慢等,所以戟的诞生就成为了必然。戟

长兵器的一种,是矛与戈的结合体。西周时期使用戟体与刺合铸在一起,整体呈十字形状的青铜戟,但因铸造困难,而且本身易于残损,因而使用不够普遍。春秋以后,改用把刺(矛)和戟体(戈)分别铸制,然后用柲联装而成的戟,解决了铸造方面的困难,又具有戈、矛两种兵器的优点,因此大量用于战争中,成为主要格斗兵器。进攻方式有:钩、啄、刺、割四种。戟可以说是戈与矛的混合体,它可推可勾可啄可刺,在三国时代发展到了顶峰,例如以武力闻名的一吕二赵三典韦中,冠军季军使用的一个是方天画戟,另一个就是双铁戟。三国吕布吕奉先,擅使方天画戟,三国第一猛将,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布尚不惧。可惜辕门射戟,毁了画戟神眼,落得个被缢死白门楼的下场。但是晋代之后,戟的地位一下子一落千丈,南北朝的时候就基本上不见了。戟对付重装骑兵就不太好使。而且锻造起来困难,还得做出一个旁支来,最后呢就都改成了长的马槊,就是丈八长矛。到了唐朝,几乎变成了纯粹的仪仗用武器。三国典韦,一双铁戟八十斤,勇猛无比矛

古老的长兵器,其使用时间可能比戈还要早。西周时铜矛分酋矛和夷矛两种,酋矛长二丈,是步兵使用的武器。夷矛长二丈四尺,是车兵使用的武器。一周尺折合公尺为23厘米左右。在商周时期,矛的重要性仅次于戈,其进攻方式为:冲刺。

秦代的矛有取代戈在兵器中的地位的迹象。矛又叫槊,又分为马槊和步槊,兴起于汉末,三国名将绝大部分都是一手持槊、一手持短刀作战的。南北朝是槊的鼎盛时期,因为此时中原骑战鼎盛,而身披两裆铠的重装骑兵正是以槊和弓箭为主力武器。金顶枣阳槊,隋末大将单雄信的武器,山西潞州天堂县八里二贤庄人士,七省绿林总瓢把子。三国张飞张翼德,擅使丈八蛇矛枪,勇猛无比,五虎上将之一唐代以后矛演化为枪。矛与枪的区别:矛前三分之一用铁制,,以防被骑兵所砍断,枪的尖头比矛更短、更尖、更轻便、更锋利。欧洲是中世纪进入了长矛的黄金时代,穿着极其沉重铠甲的骑士,手持四米以上的重矛,冲刺几乎是他们唯一的攻击方式,但是这种人力加马力的攻击也绝对可怕。步兵使矛的主要用途是正面长距离刺杀,小组战斗序列中由短刀手之类的兵种护卫身边,这样自然是越长越好,甚至出现过长打达八米,数人同时操控的超长矛。三国常山赵云赵子龙,白马银枪,长坂坡在曹营杀了个七进七出,有常胜将军之美名。到西汉时期,战车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灵巧的骑兵成为战场上的英雄。曾经在远古战场上出尽风头的戈、矛、戟等兵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更加适合骑兵和步兵作战的刀、枪等短兵器成为了军队的常备武器。

宋代是枪的黄金时代,种类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许是对骑兵正面突破的依赖降低的缘故,马枪的长度略有缩短,使其更灵活,同时制作更精良。宋代马枪头部一般都有刺和钩的双重用途,枪后有可插入地的铁镦,杆上还有牛皮编成的提绳,实在很体贴。隋末俏罗成,虎白亮银枪,师承其父罗艺,“罗家枪法”西楚霸王项羽—霸王枪南宋抗金英雄“岳飞”—钩镰枪

西汉名将霍去病——梅花枪

杨门女将穆桂英——梨花枪

名刀名将三国关羽关云长,擅使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长一丈二尺,三十六路刀法,罕见敌手。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关公面前耍大刀等典故让关羽当之无愧成为“刀神”,拖刀斩更是不传的绝技。二郎神杨戬,擅使三尖两刃刀,掌管灌江口,故此三尖两刃刀又称二郎刀。大刀为百兵之帅著名兵器的介紹宋代名将—金刀老令公杨继业水浒108将之天暗星—青面兽杨志名刀名将这爷孙二人,五虎断门刀法十分了得。

著名兵器的介紹斧作为农耕用的工具,是在旧石器時代就开始了。新近出土的山西下川遗址证实,在两万年前已制造出大型石斧;黃土高原上的磁山人,在八千年前也普遍使用石斧了;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人更制造出穿孔的石斧,以利农作。

至于铜斧的出现,最早见于殷商,斧身还有精美的雕刻镶嵌,显然是作为仪仗之用。混世魔王程咬金赫赫有名的“三斧子半”使其当之无愧为用斧之首。“劈脑门、剜眼仁、小鬼推磨、脑后摘瓜”唬住许多上将。黑旋风李逵的那双板斧也是相当厉害斧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魚叉,用來扎取魚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猛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叉,一般称作「虎叉」。「叉」后来发展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耙等兵器并论叉耙耙又名「扒」,和农家的铁齿耙差不多。主要用于船战,可以隔架敌人长兵器,也能趁机杀伤敌人。《西游记》中,猪八戒用的「九齿钉耙」就是这种兵器。耙

「锏」的外形像无刃剑,为短兵器、兼作暗器用,因为外观是三或四楞形,类似竹简。锏通常藏于腰间,以随身防护,十八般兵器中,只有锏一定用双,所以习称「双锏」。锏唐初的战将秦琼善使双锏。秦琼秦叔宝的梧桐双锏最厉害,锏打三州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威镇山东半边天。鞭有单双之分、软硬之别。单鞭有两种,一名“竹节钢鞭”形如竹节;一种叫“水磨钢鞭”,有十三个方形疙瘩,鞭柄和鞭头皆可握,能两头使用。双鞭又名雌雄鞭,左手较轻,右手较重。软鞭有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每节有铁环相连,并有两个配环,是较难练的兵器。

竹节钢鞭水磨钢鞭剑文化剑出现于三千年前,历史非常悠久,在十八般传统冷兵器中,剑被称作“百刃之君”。剑文化是中国古代工匠、文人和武士在制剑、佩剑和舞剑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随着剑的发明而产生,又伴着剑的演变而发展,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可见剑文化反映了一段历史的文化。在古代,文人佩剑是一种时尚,是一种理想与寄托,如李白和杜甫不仅以剑抒怀作诗咏叹,更佩带操练

……古代多名剑:楚有龙泉,秦有太阿、工布,吴有干将、莫耶、属镂,越有纯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诸剑。春秋时期,互为世仇的吴越两国却同以铸剑精良闻名於当世,出现了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干将等人。剑的没落从秦开始,战场逐渐由骑兵主导。骑兵既然成为军队的功击主力,伴随而来的是战术的改变与装备的革新,由於骑兵冲锋的速度极快,单手施力的长剑固然仍能直刺敌人,予以重创,但冲力之大也足可把骑兵拉下马来,陷入挨打的困境,因此,马上的短兵显然要特重其切削的性能,加上强韧的铁器也已相当成熟,长剑於是渐渐为长刀所取代,并在汉代末期完全退出战场,但是它的象徵意义却从未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褪过色,甚至还结合了道家的神秘色彩,被盖上一层玄之又玄的厚厚面纱。剑术也一直受到重视,不论王公贵族、武林豪侠,仍然喜欢练剑、佩剑,我们可以说:剑虽然在战场上没落了,但在民间它始终保有王者的地位。这部份又可分为乌黑亮泽的防锈层与规则的表面暗纹两种,其制作方法仍是千古之谜;防锈层是一种铬盐氧化物,厚度仅十微米左右,在西方直至二十世纪才掌握它的技术;平面暗纹或呈菱形格状、或象火焰,至今所知并无重复者,构思巧妙、华美绝伦,在世界兵器史上无出其右,可说超绝古今。金属的摺叠不论青铜、钢铁,我国的金属摺叠技术在东周已相当成熟,领先阿拉伯、日本近千年,这种技术巧妙地克服了同时保持刀剑硬度和韧度的矛盾,使刚柔并济,因此沿用至今;由於反覆捶打,纹理十分细密,不经研磨抛光,一般难以看出,加以年久失护,往往锈蚀,所以在得到古刀剑时,通常须要适当的处理,使之回复原貌,同时,也有助於了解刃体的锈蚀状况,以便去除腐蚀性的锈斑,否则迟早锈穿刃体,无药可就,这是收藏者不可不知的。青铜剑的表面处理中世纪的欧洲,剑是力量的象征,或者王权的代表。骑士的配剑是骑士精神的化身,被赋予神圣的性质和独立的生命。欧洲剑的发展罗马式短剑这种武器的出现与罗马军队的作战思想有关。首先是远距离投掷标枪,近距离接敌时用一人高的盾牌防护全身,排的又是摩肩接踵的密集阵,个人没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故而使用的剑很短,主要用于刺击而不是砍削。青铜浇铸,长度一般在30-40公分,格斗时尽量刺入对手的要害部位,心脏或腹部。电影《角斗士》里拍的极为真实英格兰宽刃剑中世纪欧洲军队最普遍的装备。长3英尺左右,单手挥动。剑有两刃,一击不中,不用翻腕即可回击。十字形把手多为铁或黄铜所制,剑柄末端常有一圆球,非为装饰。注铅,以维持用力砍劈时手腕的平衡。自罗马帝国湮没后,这种兵器广泛的出现在各个战场上,直到14世纪,锁子甲取代简易的皮甲。电影:《勇敢的心》《十字军骑士》这种剑在中世纪时十分流行,当时的战斗中人们身体上的护甲比较少,通常只有锁子铠和护心镜,因此以砍劈见长的宽刃剑就比较受欢迎。这种剑大多比较沉重,只有臂力强劲的士兵才能挥舞自如,乱军中取敌首级。弯刀/马刀:可视作弯曲的单刃剑可视作弯曲的单刃剑,长3英尺左右。在高速奔驰的坐骑上,割削对手的颈部是最常见的用法。弯曲的锋刃更容易加工,由于在马上交错只有一瞬,所以只要一侧开锋。刀柄早时也是十字,其后为了保护推刺时的手腕,刀柄被铸成篮状或杯状。摩尔人与阿拉伯的骑兵最多使用,看过《铳梦》的朋友对凯莉的大马士革刃一定印象很深,被誉为其时兵刃中最锋利者,主要为十字军所用。大马士革钢刀锋利、不锈、韧性极好,可弯至直角。其冶炼的秘诀是加入铝使晶体更小,不易折断。以及在煅打中反复淬炼,大英博物馆中一柄1990年出土的大马士革刃上有15道细微的折痕,虽埋藏数个世纪仍光亮如镜,一如出炉时的冷艳。花剑最后一种欧洲剑,四两拨千斤。碗形的护手可以卸开重武器的攻击,其杀伤力在于良好的弹性。今天仅用于击剑运动,在黑火药刚在欧洲出现时曾经作为火枪兵的防身武器,但没有实战交手的经历。双刃大砍刀苏格兰人用的双手兵器,长达1.2-1.5米,锋刃蜷曲。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罗宾汉》中有这么猛大一把,由那位摩尔老爹使用。端的是厉害非常,最适合独自冲进大群敌人中左劈右斩。历史上仅为苏格兰的高地民族使用。作为身份级别的象征,只有部落首领方可使用,代代相传。西府赵王李元霸--其历史原型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玄霸(604—619),后世因避讳清康熙帝玄烨名改称为李元霸。生得尖嘴缩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无穷。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勇,捻铁如泥,胜过汉时项羽。一餐斗米,食肉十斤。用两柄铁锤,四百斤一个,两柄共有八百斤,如缸大一般。坐一骑万里云,天下无敌。隋唐第三条好汉,也是隋唐八大锤中的银锤将。其姐裴翠云嫁于程咬金。手使两把八卦梅花亮银锤,勇猛异常。岳云为首的“八大锤”赫赫有名!死时年仅22岁。锤有长杆单锤,短柄双锤,链子锤等。根据锤头的形状,又分为立瓜、卧瓜、四方、八楞锤等。短柄双锤非常沉重,舞动起来很费力气,多硬砸实架,所以有“锤棍之将,不可力敌”之说。

棍的种类较多,有大棍、齐眉棍、短棍、三节棍、大梢子棍、两节棍、流星棍等。大棍长八尺至八尺五,是棍中最长的。三节棍又名太祖棍、蟠龙棍,是用三节木棍,中间以铁环相连,全长七、八尺,两手可握两端之棍根部使用,或握中间一节舞花;更可握中间与前端两节,用另一端抽打;甚至单手握一节,用两节往前抽打。棍法勇猛,动作泼辣。俗语说棍为“百兵之主”,是指大棍与齐眉棍而言,且为四大名器之一。“少林十八棍僧救唐王”使其威名远播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棍法不错唐刀的历史纪录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都出现在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由此可见后世统称的唐刀有四种,仪刀、障刀、横刀都是短兵;而陌刀是重兵器,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其传承应为汉之长剑(汉:称一种长剑为“断马剑”,应该是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剑)。唐陌刀唐军步兵均使用陌刀,因陌刀威力极大,列阵而出则“如墙而进”,肉搏时候威力不减,史载李嗣业用陌刀肉搏“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唐军步马结合,攻守有职,步兵为先锋,骑兵为侧辅,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骑兵负责步兵战后的突击与追击。陌刀作为长柄大刀如墙一般推进,为先锋步兵冲阵的主要兵器陌刀军做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力量在唐中期唐军的争战立下汗马功劳,陌刀是汉民族与善骑射的游牧族战争中改变自己马少不精的劣势、发挥步兵多优势的关键兵器,战争兵器的演化实际是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而演化,随着国力的强盛与衰落而变化。唐军的战术有些类似亚力山大大帝的矛阵加重骑兵的战术,但与当时马其顿的仪式化战争已经西方的简单军阵相比,唐军则具有级高的战斗优势!唐军的基本战术是“侧翼迂回,前后夹击”!唐军将步兵列阵的威力和骑兵强大的机动性能通过“畜力化运载步兵”这一创新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发挥了历史上最强大的“反骑兵军团”的威力!日本正仓院保藏的唐刀图这把刀是唐朝八世纪中国制的宝刀,当时运到日本。现藏日本皇宫拥有的正仓院。仪刀图:唐朝8世纪图:朝廷仪卫手拿着长柄的环首刀,可双手握。这些刀当时名作“仪刀”。仪刀是现在的朝鲜刀、日本刀的祖先。仪刀是皇家御用军队和侍卫的重要兵器,深刻受到仪刀的影响的有两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高丽、日本,吐蕃。从现在考古资料来看,高丽、日本都出土环手刀,这些环手刀的刀环都是以龙和凤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大量的镶嵌金银,这些环手刀都是仪刀的传承。日本刀虽然是唐仪刀的传承,但是在日本本土随着战争的锤炼,姿态和锻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平安时期的战乱,刀匠开始研究更加好的锻造技术,由于日本本土的资源匮乏,铁矿和高温燃料的不充足,钢铁的性能受到限制,为了解决刀刃锋利保持很好的硬度,同时具备非常锋利的性能,刀身又要保持适当的弹性,日本刀开始采用三明治式的锻造技术,由于使用材料的性质不同,在淬火的时候金属内部产生的应力不同,刀刃开始变的有弧度,从此日本刀逐渐脱离的中国唐刀的影响,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