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特性及储藏技术(河南分公司)_第1页
玉米特性及储藏技术(河南分公司)_第2页
玉米特性及储藏技术(河南分公司)_第3页
玉米特性及储藏技术(河南分公司)_第4页
玉米特性及储藏技术(河南分公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河南分公司的同行玉米特性及储藏技术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粮油储藏系王若兰E-mail:wangruol@163.com玉米特性及储藏技术主要内容一、粮食储藏与环境因子二、玉米的籽粒特性三、玉米在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四、玉米的储藏特性五、玉米储藏技术六、玉米储藏技术管理七、品质检验八、东北玉米的特点及储藏要点九、储粮结露及预防十、储粮发热及预防一、粮食储藏与环境因子生物与其周围的环境因素组成生态系统。储粮生态系统由围护结构、粮食籽粒、有害生物(储粮中的有害生物包括昆虫、螨类及微生物)、非生物因子(影响储粮稳定性的非生物因子主要指温度、湿度、气体、水分等)四部分组成。各组成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1.温度变化的原因粮温的变化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也比较多。一般在正常情况下是以气温和仓温的影响为主。另外还与粮食本身的呼吸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粮堆中害虫的大量繁殖有关。影响储粮温度的因素:围护结构的隔热性。太阳辐射、外界热能的传导与对流。生物群落的呼吸。(一)温度2.粮温与粮食安全储藏粮温是粮食储藏期间的粮情检测主要指标,也是用于掌握粮堆状况的常用指标。因为粮温变化与粮食本身的状况、含水量高低、虫霉活动等多方面的因素关系密切。当储粮发生问题时,如发热、霉变、生虫、水分高等,必然会引起粮温的增高,所以定期检查粮食温度,及时掌握粮温的变化趋势,是确保粮食安全储藏的必要手段。控制粮堆生物体所处环境的温度,限制有害生物体的生长、繁育、延缓粮食品质的陈化,即可达到粮食安全储藏,减少储粮损失的目的。

粮温与储粮害虫温度是仓虫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无机环境因素,对仓虫发育速度影响比较明显。储粮害虫由于长期在比野外温度高的室内生活,多数虫种又起源于热带,高温下生长良好,耐低温能力较弱。大多数重要的储粮害虫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极限低温为17℃,若将温度控制在17℃尤其在15℃以下,虫体开始呈现冷麻痹,此时,任何害虫都不能完成它们的生活史。当温度降到5~10℃,昆虫出现冷昏迷,这时即使不能使其快速致死,也可使昆虫不能活动并阻止它们取食,结果会由于饥饿衰竭而间接地使害虫死亡。5℃以下虫类便不能蔓延发展。当温度降到0℃以下,昆虫体液开始冷冻;–4.5℃以下昆虫体液冻结而致死。因此若粮堆温度高于20℃,则大多数储粮害虫便可以生长、发育,当粮温达到25℃以上储粮害虫活动猖獗,迅速造成发热、干重损失等现象。但如将粮温控制在20℃以下,则基本上可以抑制大多数储粮害虫的生长和发育,使储粮处在一种安全状态,所以20℃被称作准低温储粮温度。同时应注意,绝大多数储粮害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要求相当低,所以通过降低储粮水分来控制害虫效果欠佳,只有将粮温控制在一定的低温范围,才能有效地杀虫防虫。粮温与粮食微生物粮食在储藏期间感染的微生物大部分是霉菌,其生长和繁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温度,同时还粮食含水量有关,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低温能有效地防止储藏真菌的侵害。粮堆温度从–10℃到70℃左右都有相应的微生物生长,但霉菌大多数为中温性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40℃,如青霉生长的最适温度一般在20℃左右,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一般在30℃左右,只有灰绿曲霉中个别种接近低温微生物,最低生长温度可为–8℃。但是微生物在低温下的正常生长还依赖于环境湿度,所以在比较干燥的粮库中,控制粮温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一般来说,粮温在15℃以下,粮堆相对湿度为75%以下,就可抑制大多数粮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低温抑菌是容易的,而想达到灭菌是很困难的。另外,温度对一些霉菌的产毒也有影响,一般霉菌的生长适宜温度,也是它产生全部代谢产物的最适温度。例如:黄曲霉的产毒菌株在28~32℃下培养,生长旺盛,同时毒素产量也最高。所以,控制粮温,不但能抑制粮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还可以防止和避免一些产毒菌株产生毒素,保证粮食的卫生。微生物在粮堆中的生长和繁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水分与温度的联合作用。通常粮食水分达到微生物活动的适宜范围时,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就宽些;如果粮食水分在微生物活动的适宜范围以外,则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就差些。因此用低温来抑制霉菌在粮堆中的发展必须配合控制粮食的含水量,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粮温与粮食品质

粮温、仓温与粮粒本身的生命活动及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粮食的呼吸强度,各种成分的陈化及营养成分的损失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所以控制粮温能有效地降低粮食由于呼吸作用及其他生命活动所引起的损失和品质变化,从而保持了粮食的新鲜度、营养成分及生命力。

一般来说,处于安全水分以内的粮食,只要控制粮温在15℃以下,便可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呼吸强度明显减弱,甚至当粮食含水量达到临界水分时,在较低温度下,仍不出现呼吸强度显著增加的现象。有利于增加储粮稳定性及延长安全储藏期和减少干物质的损失。

低温储藏还可以使粮食保持良好的感观品质及蒸煮品质,如色泽、气味、口感、粘性及硬度等。低粮温有利于保持粮食的活力。总之低温储藏可以推迟粮食的品质劣变、延缓陈化、有效地保持粮食的水分及新鲜度,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二)水分与湿度

1.水分变化主要原因

储粮水分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粮食的吸附及解吸;二是粮堆内部水分的转移。粮食水分和储粮湿度对整个储粮生物群落的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粮食水分较低时,特别是在粮粒中只存在结合水时(平衡相对湿度约75%以下)粮食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籽粒处于休眠状态,保证了粮食的安全储藏。但当粮食水分一旦增加到适宜水平,微生物的生长解除了抑制,就会很快发展起来,严重时会造成粮食发热霉变。

一般低水分粮所决定的干燥环境,虽不可能完全避免虫、螨的活动,但会有一部分种类因不适于干燥条件,生理平衡遭到破坏而无法生存。即使能够生存的种群,也会由于“缺水”,繁殖能力有所降低,种群很难发展,整个系统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任何形式的增水或加湿,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引起有害生物种群的暴发,严格控制粮食水分变化是安全储粮的重要措施之一。

水分与温度是影响粮食安全储藏的主要因素,但二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水分对粮食的影响受温度条件的限制,温度对粮食的影响受含水量制约。因此在低温时,水分较高的粮食也能安全储藏,如在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冬季气温很低,高水分玉米(一般含水量为25%)也可以作短期安全储藏,夏季气温回升时,必须降水(干燥、烘干)才能安全储藏。同样,水分较低时,温度对粮食的影响不明显,如:安全水分以下的粮食基本上可以安全度夏。利用温度、水分对粮食呼吸作用的综合作用,实践中可通过严格控制粮食的含水量,使粮食安全度夏,或在低水分条件下进行热入仓高温杀虫(小麦),保持粮食品质。

2.水分转移粮食在储藏期间的水分变化除吸湿有关外,还与粮堆内的水分转移有关。粮堆内的水分转移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水分再分配、空气对流和湿热扩散。水分再分配:

当高水分粮和低水分粮混合堆放时,粮食水分能通过水汽气的附和解吸作用而移动,最终达到吸湿平衡,这种现象称为水分再分配。但是,由于吸附滞后现象的存在,经过再分配的粮食水分只会达到相对平衡,而且是暂时的,不会达到绝对的平衡。所以,在粮食入仓或堆放时,必须把干潮粮食分开堆放,防止混堆,或尽可能缩短再分配时间,以免影响储粮安全。

空气对流引起的水分转移:

储粮水分随冷、热空气对流而移动是引起粮堆水分分层的基本原因之一。粮堆内热空气因比重小而上升,水气也随之上升,至表面遇冷,达到饱和状态而结露,于是表层粮食水分增加。例如,当年入库的夏粮,在气温下降时,容易出现粮堆表上层转冷而水分增高的分层现象,这种现象在每年秋冬季比较普遍。粮堆“结顶”即是由此产生和发展的结果,粮堆结顶导致粮食含水量增加,散落性降低,尤如一层硬壳。热冷热绝对湿度相对湿度=×100%

饱和湿度RH%粮堆的湿热扩散:粮堆内水分按热流方向转移的现象称为湿热扩散。温差是导致湿热扩散的原因。粮温升高或较高的部位,水汽分压较高而周围低温部位水汽分压较低,因此高温部位的水汽分子要向低温部位扩散转移,即高温部位的水汽分子经粮粒空隙向低温部位移动,结果导致低温部位的粮食水分增加,而高温部位的粮食水分降低。在储粮中,水分的这种湿热扩散和由空气对流而引起的水分转移往往同时发生,二者作用混在一起,不易区分。(三)气体成分

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环境中的空气,改变环境空气的组成及浓度可以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直接促使其死亡。干燥空气的组成成分比较稳定,按体积百分比计算,一般含氮(N2)78.09%、氧(O2)20.95%、氩(Ar)0.93%、二氧化碳(CO2)0.03%、以及微量的氦(He)、氖(Ne)、氪(Kr)、氢(H2)等。其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存在及其含量变化,对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粮堆内由于生物成分的呼吸作用,使其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从而造成粮堆内部氧、二氧化碳与氮气的比例发生改变,另外还有一些陈粮所特有的气体成分增加。1.粮堆气体成分与储粮品质粮堆中空气的氧气含量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影响粮食的品质,影响粮食呼吸强度和呼吸类型,同时还对粮食的生活力及寿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所有有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通常随着氧分压的降低,环境中CO2的浓度增高,粮食呼吸受到抑制,呼吸强度减弱,从而具有保鲜储藏的目的。同时有氧呼吸减弱,无氧呼吸加强,导致积累有毒物质,缺氧呼吸过程中,产生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如乙醇、乙醛等。这些物质对粮食和油料籽粒的生命部分—胚造成危害,引起生活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但这种影响在干燥粮食中甚微,而抑制粮堆生物体的活动的效果明显。2.粮堆气体成分与储粮害虫氧气是昆虫进行呼吸,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气体。氧浓度降低,储粮昆虫的呼吸代谢将受到抑制,甚至窒息死亡。当其周围环境中氧气的含量低于10%时,二氧化碳含量若增至20%~30%时,储粮昆虫气门将全部开放,当粮堆中氧浓度下降到15%以下时,就能控制害虫的危害程度;下降到8%时,大部分害虫不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当氧浓度降到4%并维持2周以上,害虫逐渐死亡;当氧浓度降到2%以下时,经48h害虫全部死亡。当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至40%~60%左右时,大部分储粮昆虫会很快死亡。堆中若加入其它气体成分,如臭氧、一氧化碳等对储粮昆虫的生命活动也有一定影响。3.粮堆气体成分与储粮微生物与储藏害虫相似,粮堆气体成分的变化,对储粮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影响。绝大多数储粮微生物是好氧性微生物,缺氧对储粮微生物生长不利。但储粮微生物对低氧的耐受力较强,只有在氧气浓度低于好氧微生物的最低要求时,菌体生长繁殖才被抑制。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储粮微生物的生长,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0~60%时,可显著抑制大多数霉菌的生长繁殖。而二氧化碳浓度达到80%以上时,几乎可以抑制全部霉菌。高浓度二氧化碳还能抑制霉菌代谢产毒。此外,在气调储藏中利用充氮也可抑制霉菌生长及产毒。实验证明,当氧气浓度降到2%左右,或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40%以上,或在高N2浓度下(97%)霉菌受到抑制,害虫也很快死亡,并能较好保持粮食品质。二、玉米的籽粒特性玉米胚大,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有较强的吸湿性,呼吸强度大。实验证明,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比正常小麦大10多倍,玉米不耐高温储藏,在30℃左右时籽粒中酶的活性加强,呼吸旺盛,消耗干物质,增加水分,放出大量的热,加速品质劣变。由于玉米胚部含有整粒中80%以上的脂肪,使其容易酸败,同时适宜霉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易受常见害虫如玉米象、大谷盗、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锯谷盗、锈赤扁谷盗、麦蛾及印度谷蛾等害虫的为害,给安全储藏带来一系列的困难。玉米果穗一般呈圆锥形或圆柱形,果穗上纵向排列着玉米籽粒。籽粒的形态随玉米品种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异,常呈现扁平形,靠基部的一端较窄而薄,顶部则较宽厚,并因品种类型不同有圆形、凹陷(马齿形)、尖形(爆裂形)等,一般长度为7mm~17mm,宽为5mm~2mm,厚为3mm~7mm。玉米有很大的胚,位于籽粒的基部,其体积约占整个籽粒的1/4,在谷类粮食中,以玉米的胚为最大,约占全粒质量的10%~12%。玉米籽粒的颜色一般为金黄色或白色,也有的品种呈红、紫、蓝等颜色。黄色玉米的色素多包含在果皮和角质胚乳中,红色玉米的色素仅包含在果皮中,蓝色玉米的色素仅存在于糊粉层中。玉米籽粒结构如图所示。玉米籽粒由果皮、种皮、外胚乳、胚乳和胚所组成。

果皮包括外果皮、中果皮、横列细胞和管状细胞;种皮、外胚乳极薄,没有明显的细胞结构;胚乳由糊粉层和淀粉细胞两部分组成,糊粉层由单层近方形的细胞组成,壁较厚,细胞内充满淀粉粒,含有大量蛋白质。胚是由胚芽、胚根和小盾片等组成,细胞比较大,特别是胚根中的细胞较大。胚中脂肪含量很高,约为35%,占全粒脂肪总量的70%以上。一般谷物胚中不含淀粉,而玉米盾片所有细胞中都含有淀粉,胚芽、胚芽鞘及胚根鞘中也含有淀粉,这是玉米胚的特点。

三、玉米在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由于自身的结构和环境的影响,玉米在储藏过程中极易引起营养物质分解转化,最终导致品质急剧恶化。在一定的储藏条件下玉米品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玉米种用品质的变化发芽率和生活力是衡量玉米种用品质的重要指标,在储藏过程中发芽率和生活力的变化可反映出玉米的生理品质的变化。在正常储藏条件下,玉米的发芽率和生活力将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如东北地区水分25%的玉米,在-10℃下自然冷冻储藏后,发芽率可下降10%左右。同时实验证明成熟度好、籽粒饱满、未受冷害的种子发芽率高,陈化的种子发芽率低。玉米的发芽率和生活力有显著的相关性。

2.玉米营养成分的变化(1)玉米中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糖类,玉米在储藏期间的生命活动,主要由淀粉提供养分。玉米在收割后的后熟时期,籽粒中碳水化合物代谢变化的特性取决于籽粒储藏方法,若不脱粒储藏,则其籽粒中淀粉含量有所增加,同时可溶性糖则减少;若脱粒储藏,则各种碳水化合物便不会变化很大。(2)玉米中脂类的变化。在储藏期间玉米中脂类的变化途径有两种:①氧化作用,产生过氧化物、羰基化合物;②水解作用,产生脂肪酸、甘油等。一般来说,低水分玉米油脂分解是以氧化作用为主;高水分玉米则以水解作用为主。在脂类变化中,脂肪酸变化最为显著,自发现劣质玉米含有较高的脂肪酸以来,大量研究表明,脂肪酸与玉米储存品质有着较高的相关性。一般正常的新收获的玉米,其脂肪酸值在15~20mgKOH/100g(干基),这个数值在正常储藏条件下其增长速度是缓慢的,但在不良条件下则迅速上升,品质劣变的玉米脂肪酸值可达到250mgKOH/100g。脂肪酸值变化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温度、湿度、霉菌、籽粒含水量、酶活性和呼吸强度等都会影响脂肪酸值的变化,粮堆发热,烘干温度不当也会引起玉米的脂肪酸败,脂肪酸值升高。在玉米储藏过程中,霉菌会影响玉米胚及其它部分脂肪的变化,脂肪酸值与籽粒水分和温度呈明显正相关。目前脂肪酸值是玉米储存品质评价的敏感指标。(3)玉米中蛋白质的变化。在储藏期间,玉米蛋白质的变化主要是在干燥和储藏过程中所发生的蛋白质变性;但蛋白质含量、含氮量基本无变化。(4)酶的变化。酶大部分集中在玉米胚和接近种皮部分的细胞中。玉米中的酶主要为两类:一类是水解酶类,如蛋白酶、脂肪酶等;另一类是氧化还原酶类,如脱氢酶、氧化酶等。玉米在储藏过程中,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时,酶的活性大大加强,储粮稳定性则大大降低。一般温度在20℃~50℃之间,玉米水分13%以上,温度越高,水分愈大,酶活性也越强。因此,玉米及其加工品在储藏过程中,应控制好温度及玉米籽粒水分以抑制酶活性,提高玉米储藏稳定性,保证储粮品质。(5)维生素及其它成分物质。玉米的干燥籽粒置于密封的容器中六个月,维生素Bl及胡萝卜素的含量减少不显著。这二者中,胡萝卜素又较维生素B1减少得多。在为期18个月的储藏中,温度为21℃、32℃、38℃,黄玉米籽粒中维生素B1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含量均有所下降;胡萝卜素(主要为维生素A)则有30%的损耗。维生素D在未成熟及成热的籽粒中含量甚微,储藏过程中迅速消失,当然这一过程主要取决于光照条件。在储藏期间,玉米中的矿物质基本没多大变化。四、玉米的储藏特性1.玉米原始水分高,成熟度不均匀。玉米原始水分一般较大,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在20%~35%,在秋收日照好、雨水少的情况下,玉米含水量也在17%~22%左右。玉米的成熟度往往也不很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与基部授粉时间不一,致使顶部籽粒往往是不成熟粒。加之玉米含水量高,脱粒时容易损伤,所以玉米的未熟粒与破碎粒较多。这类籽粒极易遭受虫霉侵害,有的则能在储藏期间受黄曲霉侵害而被污染带毒。2.玉米的胚大,呼吸旺盛。玉米胚部大,占全粒重量的10%~12%。玉米胚含有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所以吸湿性强,呼吸旺盛。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要比正常小麦呼吸强度大8~11倍。玉米吸收和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干燥玉米其胚部含水量小于籽粒或胚乳,而水分大的玉米其胚部含水量则大于整个籽粒或胚乳。3.玉米胚部含脂肪多容易酸败。玉米胚部含有整粒中77%~89%的脂肪,在储藏过程中,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使其脂肪发生酸败。4.玉米胚部的带菌量大容易霉变。玉米胚部营养丰富,微生物附着量较多。玉米胚部是霉菌首先为害的部位,胚部吸湿后,在适宜的温度下,霉菌即大量繁育,开始霉变。5.容易感染害虫。危害玉米的害虫有玉米象、大谷盗、杂拟谷盗、锯谷盗、印度谷螟、粉斑螟、麦蛾等。玉米一旦感染了害虫,要比其它粮种严重得多。

五、玉米储藏技术1.低温密闭储藏玉米适合低温、干燥储藏。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干燥密闭,另一种是低温冷冻密闭。北方地区玉米收获后基本上可采用低温冷冻、入仓密闭储藏。其做法是利用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摊晾降温,使粮温降到-10℃以下,然后过筛清霜、清杂,趁低温晴天入仓密闭储藏。2.穗储方法在玉米收割前,于田间就对玉米采取“站秆扒皮”,这样能使玉米提前5~7天成熟,水分比未站秆扒皮的低5%~6%,籽粒饱满。玉米收到庭院之后,不要急于脱粒,采取“玉米楼子”、“吊挂子”、“晒铺子”、“长条窄堆”等方法进行晾晒,可使玉米穗逐步干燥。一般收获时在东北地区籽粒水分为23%~41%,经过150~170天穗储后,水分一般都能降至14.5%~15%,然后脱粒转入粒储。3.粒储方法玉米脱粒过程中往往含有较多的未熟粒、破碎粒、糠屑以及穗轴碎块等,机器脱粒的杂质含量尤高,一般散落性低,用输送机散堆时,较多集中于粮堆锥体的中部,形成明显的杂质区。因此,玉米在散堆前进行一次过筛除杂净粮,是争取安全保管的必要方法。粒储时要做到六分开,即品种分开、新陈分开、等级分开、好坏分开、水分大小分开、有虫无虫分开。水分特大的玉米要随收随处理,水分低的可以临时储藏和推迟处理,降低水分,做好防潮隔湿工作,以防霉变产生。4.防治虫害防治虫害,一般在3月底采用密闭压盖即可收效,北方多采用冷冻处理,而后密闭压盖或密封缺氧,可防虫,同时防湿防霉,效果都很好,对已经发生虫害的玉米,可用过筛或熏蒸的方法除治。六、玉米储藏技术管理玉米进入储藏期以后,其保管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日常管理、季节差异管理、熏蒸杀虫、通风管理以及防虫防鼠管理。1.日常管理保管人员要按储粮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勤查粮情,做好粮情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求做好仓内外的消毒工作,防止害虫感染。2.季节差异管理南方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不同季节气候差异性大,故玉米储藏应该做到春密闭、夏降温、秋防治、冬通风。(1)春密闭春天气温上升阶段,随着春雨的到来,空气湿度也增加,这时对玉米堆在冬季降温的基础上要及时密闭,仓门仓窗也要密闭隔热,尽量延缓仓温和粮温的上升速度,除检查粮情外尽可能减少开仓门的次数和时间,开仓门的时机应选在低温的清晨为好。(2)夏降温夏天气温上升,如果仓温上升较快,而粮温上升较慢,则应选择在晚上开门开窗进行通风降温,第二天早晨7点左右则要关门关窗。通风时要把握粮温高于气温、仓内湿度要高于空气湿度,雨雾天则不宜通风。如遇夏天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仓库的气密性隔热性较好也可以用谷物冷却机降温。(3)秋防治秋天气温开始回落,是全年降水量较少的季节,空气湿度较低,这时应抓住时机杀虫。由于夏天通风降温等原因,容易使粮堆孽生害虫。杀虫时应选择晴好的天气、粮温在10℃以上时进行。粮堆用磷化铝进行熏蒸,仓内空间可用敌敌畏喷雾或挂袋防治害虫,通风道则可用布袋投药。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用磷化氢仓外发生器熏蒸。当熏蒸达到规范要求的密闭时间后,检查杀虫效果,必要时采取相应地的补救措施。(4)冬通风冬季气温较低,但南方地区寒潮次数和强度有限,如遇0℃以下的寒潮应抓住时机通风而且最好是机械通风,把整个粮堆温度降到3℃左右,为来年的保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延缓了陈化速度。若在雨雪天则不宜通风,因为空气湿度高,玉米易吸湿。

3.防治虫害防治虫害,一般在3月底采用密闭压盖即可收效,北方多采用冷冻处理,而后密闭压盖,对防治甲虫和蛾类幼虫都有较好效果。也可采用塑料布压盖或密封缺氧,可防虫,同时防湿防霉,效果都很好,对已经发生虫害的玉米,可用过筛或熏蒸的方法除治。七、品质检验

各类玉米按容重分为5等,于5等的小麦为等外玉米。等级指标及其他质量指标见表。

玉米质量指标等级容重,g/L不完善粒,%杂质含量,%水分含量,%色泽、总量其中:生霉粒1≥720≤4.0≤2.0≤1.0≤14.0正常2≥685≤6.03≥650≤8.04≥620≤10.05≥590≤15.0等外<590—注:“—”为不要求(一)玉米质量(GB1353—2009)表内的容重指标只适用于水分含量在23.0%(含)以下的玉米。试样温度为0℃(含)以下时,对水分含量在23.0%(含)以下的玉米的实际容重为实测容重;试样温度在0℃以上时,水分含量在18.0%~23.0%之间的玉米的实际容重为实测容重加上增补容重,增补容重以18.0%(含)水分含量为基础,水分含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容重增补以5g/L计算。卫生检验和植物检疫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二)玉米储藏品质(GB/T20569-2006)项目宜存轻度不宜存重度不宜存色泽、气味正常正常基本正常脂肪酸值(KOH/干基)/(mg/100g)≤50.0≤78.0>78.0品尝评分值/分≥70≥60<60粮食入库前,应逐批次抽取样品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作为入库的技术依据。入仓时,应随机抽取样品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取平均值作为该仓(垛、囤、货位)建立质量档案的原始技术依据。储存中,应定期、逐仓(垛、囤、货位)取样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作为质康蛋讣锹己统隹獾募际跻谰荨指标检验结果色泽、气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均符合表中“宜存”规定的,判定为宜存玉米,适宜继续储存。色泽、气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均符合表中“轻度不宜存”规定的,判定为轻度不宜存玉米,应尽快安排出库。色泽、气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有一项符合表中“重度不宜存”规定的,判定为重度不宜存玉米,应立即安排出库。因色泽、气味判定为重度不宜存的,还应报告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检验结果。八、东北玉米的特点及储藏要点(一)东北玉米的特点1.烘干2.颜色深3.破碎率高4.脂肪酸值高5.水分含量不均匀6.杂质含量高7.发芽率低储藏稳定性差(二)东北玉米储藏要点1.入仓时机及处理(1)低温入仓(2)清理除杂(3)通风均水均温(4)密闭2.日常勤检查(1)温度(2)水分(3)品质(4)虫害3.季节问题及管理要点春:升温(1)降水(2)密闭(3)推迟温升(4)控制虫害感染夏:高温、发热(1)隔热(2)虫害治理(3)发热处理秋:温差(1)防结露(2)通风降温(3)通风均温冬:低温(1)通风降温(2)通风均温(3)通风防虫九、储粮结露及预防(一)结露的概念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变,降低温度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能达到饱和状态,开始出现凝结水,这种现象称结露。开始出现“结露”时的温度,简称“露点”。当粮堆某一粮层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是粮食孔隙中所含的水汽量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就开始在粮粒表面凝结成小水滴,这种现象称为储粮结露(或粮堆结露)。储粮某一状态下的温度与露点温度之差称为结露温差,结露温差越大,越不容易发生结露。绝对湿度相对湿度=×100%

饱和湿度1011121314151617180-14-11-9-7-6-4-3-2-15-9-7-531013410-201345739131346791011121424678101112131535689101213141635781011131415184581012131515172068101213151618192281012141517182021241012141617192022222612141618202122242528141618202223242627301618202224252628293218202224262728303134202224262829303233结露温差12~1410~128~107~86~74~53~421露点温度检查表(二)结露的原因引起储粮结露的主要原因是粮堆不同部位之间出现温差。温差愈大,储粮结露愈严重。此外粮食及油粮水分的高低对储粮结露也有一定影响,高水分粮在温差较小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结露。(三)结露的类型1.表层结露

表层结露一般发生在季节转换时期,多发生在11月前后,在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很快,仓温和粮堆表层温度形成温差,粮堆内部的热空气向表层粮面扩散,使表层结露。结露部位通常在粮面下5~30cm处。其中以5~15cm的粮层结露最严重,一旦形成结露,变化逐步向四周扩展,形成结顶进一步发展成发热霉变。低温粮进入高温季节时,也能产生表层结露。多出现在4月份前后,不过不如秋冬季那样严重,但也不能忽略。

2.粮堆内部结露粮堆内部如果存在较大的温差就有可能出现结露。粮堆内部出现较大温差的原因,一是粮堆的生物成分,主要是储粮虫、螨集聚活动,放出大量的湿热,并向四周扩散,特别是杂质聚积的部位更易放出大量的呼吸热;二是外温影响使粮堆内部出现严重的粮温分层或向阳面和背阴面出现粮温分层;三是部分高温粮或低温粮混入正常粮堆。由于粮堆内温差的存在,在对流作用或湿热扩散作用下,使低温部位湿度增大,产生结露。

3.热粮结露

热粮入仓(如烘、晒的粮食或新出机的成品粮,未经充分冷却便直接入仓,或者白天接收的夏粮,粮温很高,直接入仓)遇到库内冷的地坪、墙壁、柱石等,因温差过大都可引起结露。这是造成粮堆底部、墙壁四周或靠墙壁、柱石等垂直粮层发热、生霉的一个重要原因。

应用塑料薄膜进行密封储粮时,只要薄膜内外的温差达到露点时就能结露,如薄膜外温度高,薄膜内温度低,达到露点时则在薄膜外面结露(外结露),如在春、夏季,出现这种情况对粮食储藏影响不大,但应注意整堆密封情况、有无裂缝,并禁止开封,以免露水侵入。当薄膜内温度高,薄膜外温度低,达到露点时,则在薄膜里面结露(内结露),即使膜内已经缺氧,也可能导致粮食生霉。

4.密封储藏的粮堆结露储粮结露可能发生的情况很多,如通风不合理,冷空气进入仓、囤而不能及时扩散平衡造成过大温差等。在粮食水分含量较高的情况下,更易发生粮堆结露。或因仓房密封性能差,门窗管理不当,使外界湿热空气进入,都可能在粮面、墙壁、柱子或囤边产生结露现象。地下仓夏季粮温低,开仓时热空气进入,也能引起结露。5.其他情况下的粮堆结露(四)结露的预防1.没法消除或减小粮堆各部位之间的温差

在气温骤降季节(秋冬季),勤翻粮面,促使表层的水汽和热量回升散发;对粮堆进行机械通风或翻仓倒囤,使粮堆温度降低并使粮堆内部各部位的温度达到基本平衡;合理开关门窗,注意调节仓内温度,排出仓内湿热,避免仓温骤然下降,经常检查分析粮情,消除任何引发结露的条件。2.尽可能将储粮水分降至安全水分之内

粮食水分越高越容易结露,所以粮食入仓后,要尽快将水分控制在安全水分之内,特别是在高湿或温差较大的季节,要密切注意水分的变化,防止水分升高而导致粮堆结露。

十、储粮发热及预防(一)粮堆发热定义

储粮生态系统中由于热量的集聚,使储粮(粮堆)温度出现不正常的上升或粮温该降不降反而上升的现象,称为粮堆发热。粮堆发热违反粮温正常规律变化,导致储粮生态系统内粮食出现异常现象,继而发展为粮食霉变,影响其品质。

(二)粮堆发热的原因粮食发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讲,是储粮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的生理活动与物理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原因:粮食是储粮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其代谢活动及品质对发热有一定作用,但因为粮食及油料在储藏过程中代谢很微弱,所以产生的热量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导致发热。有害生物的活动是造成储粮发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是导致发热的最重要因素。物理学原因:储粮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活动产生热量,由于粮堆的孔隙度小,导热性差所以热量很难及时散发,造成热量在粮堆内积聚,更加速了粮堆的发热进程。(三)粮堆发热的类型

粮食发热按其在储粮中发生的部位及程度,可分为如下五种类型:1.局部发热

储粮内个别部位发热,俗称“窝状发热”,发热部位叫发热窝。主要是因为仓、囤顶部漏雨。仓壁、囤身渗水,潮粮混入,由湿热扩散形成的高温、高温区或储粮虫、螨集中区,自动分级形成的杂质区,入仓脚踩或垫板压实的部位等都可能发生发热现象。2.上层发热发生在离粮堆表面30cm处。由于季节转换、气候变化,粮堆上层与仓(气)温或与储粮内部的温差过大,形成结露,或因仓(气)湿过大而使表层吸湿,为微生物和粮食及虫、螨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粮堆表面以下的粮层发热。3.下层发热由于铺垫不善,地面潮湿,热粮入仓遇到冷地坪而结露,或因季节转换等原因而使粮堆内部水分转移,引起粮堆中下层或底层粮食发热。4.垂直层发热即贴墙靠柱或囤周围的垂直粮层发热。主要是由于垂直粮层与墙壁、囤的外部或柱石之间温差过大,或墙壁周围渗水潮湿等。如果仓房漏水严重,对应的储粮部位,在粮食出仓时,会出现“竖柱”现象,势必会造成垂直粮层发热。5.全仓发热通常是由于对上述几种发热处理不及时,任其发展扩大而造成的,有时也因粮食全部浸水所致。一般下层发热,容易促使粮堆全面发热。所谓的“三高”(高水份,高温,高杂粮)粮更容易由点到面迅速造成全堆粮发热。(四)粮食发热的过程粮食发热是个连续的过程,通常包括生物氧化三个阶段,即出现、升温、高温。高温继续发展而供氧充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