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_第1页
第五章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_第2页
第五章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_第3页
第五章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_第4页
第五章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中西思维方式比较中西思维方式不同案例分析一从一位身在美国的售货员的亲身经历看家庭观念的不同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

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产生中西思维差异的表现认知模式的差别可能表现在思维活动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方面。“无领域依附”“领域依附”“无领域依附”

(field-independence):具备更强的把某一组成部分从其整体中分离出来的能力。有较强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把某些组成部分从环境中离析出来并在具体环境中加以解决。对应西方文化对应“弱环境文化”“领域依附”

(field-dependence):具备更强的的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有较强统摄整体问题的能力,能领悟事物内部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辨证的、内在的有机联系。接近东方文化对应“强环境文化”1、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中国: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辨证性(1)直觉的整体性(互补)整体性:习惯于把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两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直接性: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而直接把握事物。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的考虑方式。

中西方思维差异——“领域依附”直觉的整体性:整体地去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统一的结构之中。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放在整个人际关系中去把握。在处事方面: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事物。(2)和谐的辨证性追求公允、协调、互补和自行调节,以此达到事物的平衡和稳定。

西方:逻辑、分析、线性思维注重内在的差别和对立,寻求世界的对立,进行“非此及彼”的推理判断。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加以分门别类,把复杂的现象和事物分解为具体的细节或简单的要素,深入考察各部分、各细节、各要素在整体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联系,从而了解其特殊本质。——“无领域依附”美国人强调以经验和事实为依据,看重观察和分析的方式,热衷于搜集资料和数据,是典型的“归纳法”和“实证主义”。例如中方代表团到了德国以后,主人问今天晚上你们吃西餐,还是吃中餐?我们代表团的答复往往是“随便”,“客随主便”。他们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说一听到“随便”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我们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不能随便提要求,万一给主人出难题呢?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欧洲的代表团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吃什么,他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比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时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全TEA下去了?

另外,我们在感谢对方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几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第一条建议是希望你们的介绍材料能译成中文,第二条是你们这个牛肉能不能煮得烂一点,血淋淋的实在受不了,第三点希望你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们听了感觉特别好,因为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表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们也知道你们喜欢什么了。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文化中的体现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国画注重写意,追求神似;西洋画注重写实,追求形似。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荤素搭配;西方饮食较为单一,注重营养结构。中国人看问题习惯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而西方人正好相反。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模式是:先整体后局部,是演绎式的思维模式。西方人的分析思维模式是:先局部后整体,是归纳式、线条式的思维模式。

语言方面,在感知时间、地理位置,表达组织,介绍人物等内容中,英语的表达顺序是从小到大。汉语是从大到小。汉语学习者听我们的汉语,一定要听完整的句子才能听明白其中意思,而英语可以听主要的句子成分。中文顺序:我今天在学校的第四食堂吃了顿午饭。英文顺序:“我吃了顿饭,在学校的第四食堂,今天”或者“今天,我吃了顿饭,在学校的第四食堂”昨天我和同学们参观了那个据说是中国唯一的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Yesterday,thestudentsandIvisitedthemuseum,thatissaidtobeChineseonlyoverseasmuseumoftraffictheme.2、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中国——具象思维人们以经验为基础没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进而达到协同效应。类比、比喻、喻证和象征等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于以“实”的形式表示“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思维之中的逻辑性联系可以不很明显,只要有相关性,就可建立联想。西方:——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西方人偏重抽象思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它以第二型号(语言、文字、数字、符号)作为思想或思维的工具。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思维的形式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等途径加以系统化、精确化,并形成相关体系。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表现:汉语重语义,英语重结构;汉语形象化、隐喻性较强,英语抽象化、逻辑性较强。

英语注重“形和”,就是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汉语注重“意和”,虽然也有关联词语,但是远不如英语的多。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还怕没办法?”表示转折关系

but,however,while,though,yet,still,nevertheless,or,otherwise,onthecontrary/ontheotherhand,

inspiteof…/despitethefactthat…,eventhough,except(for),instead,insteadof,ofcourse,afterall,evenso表示并列关系

or,and,also,too,notonly…butalso…,aswellas,both…and…,either…or…,neither…nor…表示条件关系

as(so)longas,onconditionthat,if,unless表示让步关系

though,although,as,evenif,eventhough,whether…or…,however,whoever,whatever,whichever,wherever,whenever,nomatterhow(who,what,which,where)表示举例

forexample,forinstance,suchas…,like…,take…forexample表示比较

besimilarto,similarly,thesameas,incontrast,comparedwith(to)…,justlike等等。荀子《劝学》论学习的重要性: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论学习应持的态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培根《论求知》论学习的重要性: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论学习应持的态度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Theol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flyeveningcrows.Neattinybridgebesideacotaclearstreamflows.Onancientroadinwesternbreezealeanhousegoes.中西方思维差异在文字中的体现西方:表音文字,拼音字母与语言中的声音单位(音素或音节)相联系,以形标音,是线性文字。中国:表义文字,字形与语言中的意义单位(语素)相联系,以形写意,形、音、义三位一体,是平面型文字。3、东西方的感情表达方式

讲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在给留学生上课时,曾给留学生看过一部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我怕他们看不懂,就把故事梗概译成外文,预先发给他们看,放映前又请人作介绍。电影结束后搞了一个招待会,我问他们看懂了没有。他们说,看懂了,但看得很累。十八里相送,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暗示我们听来很累,用那么多的暗示来表达爱情,为什么不直接说一句“ILOVEYOU"呢。他们说,故事的年代、情节同《傲慢与偏见》基本上一样,而伊丽莎白和达西可不是这种表达的方式。我说这是中国表达感情的细腻,我们认为这是美,你们可能认为外露是美,我们觉得有些话直接说出来,反倒没有深度。他们说不能理解。

中西思维方式不同实例解析二人的思维方式渗透在各个领域,也许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都反映出你的思维方式。比如一个美国人给日本人写信,日本人看到信,准马上就上火。因为美国人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日本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看美国人的来信往往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越看越糊涂,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对方真正要谈的问题,前面都是寒暄。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国内的宴请,主人在宴会开始前就开始致词,而国外的祝酒词是在主菜以后甜食以前。有人问为什么要放在后面呢?讲完再吃饭不是更好吗?不然老想到等会还要讲话,心里不安,吃得不消化。这里也有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是说几年,或者一代、两代人就可以改变的,所谓本性难移。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德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三个人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三个人坐在一个包厢里。突然上来一位客人,因为车厢有四个位子。这位客人拿了一个鱼缸端上来,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问端鱼缸的人:“您能告诉我这鱼是什么名称,在生物学上应该如何归类,有哪些特性?它们在科学上有什么意义?”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以后就问:“请问这位先生,这个鱼我们日本能不能引进?如果根据我们日本的气候和水温、水质,这个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个故事说明了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中西思维方式不同案例分析三缺乏逻辑思维,导致了中国人以为逻辑思维就是‘不要自相矛盾’。如果不是中国原始人韩非子留下了个卖矛盾的故事,恐怕中国人连什么是矛盾都不明所以。其实逻辑涉及的是“概念、判断和推理”。一个人如果要有正常的思维,第一就是要有清晰的概念,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中国人的拿手好戏,就是把概念弄得同梦中散花的仙女一样的模糊,这就是中国人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通病。中国的老祖宗所有的重大概念,全都是模糊的,比如最重大的概念如:道、气、理、中庸、君子、小人、圣人,等等,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清晰的、让人没有误解并不会产生歧义的概念。这样,后世的中国人就非常惨了,要么胡思乱想,用自己的意志去强奸古人;要么依葫芦乱画瓢,被古人强奸。其混乱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概念不清的第一个后果,是我们热衷奢谈的东西,其实是我们自己都莫名奇妙的东西。那于丹振振有词的解说的《论语》,不但她自己莫名其妙,也让别人莫名其妙。在没有清晰概念的情况下,模模糊糊的说自己明白,不是自己欺骗自己,就是自己欺骗受众。

概念不清的第二个后果,就是中国人智慧水平普遍低下,并且专门干莫名奇妙的蠢事。水落船低,于是中国数千年来无法产生大思想家。这里用中医来说明,因为中国人没有对概念做出精确定义的本事,使得‘脏’、‘腑’、‘阴’、‘阳’、‘寒’、‘热’、‘虚’、‘实’、‘表’、‘里’这些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全是不确定的和不可捉摸的东西,概念混乱使得最起码的逻辑分类都无法进行。如:‘三焦’既包括五脏六腑在内,本身却又是六腑之一。这就是中医学的荒唐之处,也是中医学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的真实原因。无法用逻辑方法整理中医,从而无法使中医现代化,只能使中医沦落为实践者个人凭悟性和灵感发挥的艺术。中国的古人真会开玩笑,把治病救人的一门学问,搞成了吟诗作画般的艺术,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概念不清的第三个后果,就是遵循正确的思路,也会导出错误的结论。中国人的第二个常见思维毛病就是不懂形式逻辑学中的‘充足理由律’,给出论点后不证而论,只有论点,没有论据。《石华宁辩证思考笔录》第30条说:“差别越多,吸引力越大,越容易溶合。如东西文化。”这明显违反充足理由律,按这结论,亨廷顿先生就无法写出《文明的冲突》这本畅销书了。再说了,人和动物如猪狗猫的差别也很大,是不是人和这猪狗猫非常容易融合?石华宁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中国人的第三个常见思维毛病就是乱用类比推理,从毫不相干的事物或自然现象中,推导出人生大道理。《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预先民;以其身后之。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为之争”。

这一连串的“是以”连接起来的连锁推理,在逻辑学上毫无价值可言。但这一切推论,竟然是从“水往低处流”的现象推导出来,荒谬无稽!难道因为江海位置低下,容纳百川,所以圣人为了爬上去统治百姓,就必须先伏低做小?这算哪门子逻辑推理?就算他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所思所想能成立,但又与使得水流动的万有引力有什么相干?

中国人这种病态的联想达到了令人瞠目而不能自知的程度。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早就说过“修齐治平”这种连锁推理荒诞无稽。更何况这个推论居然从‘个人’层层放大到‘天下’,连续不断的飞跃,使人有从人变仙升天的飘飘之感。修身了你就能齐家吗?齐家了你就能治国吗?治国了你就能平天下了?简直是说神仙话,可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饱学之士,就奉之为金科玉律。这些读书人就不扪心问问,你就是修身到了活佛的境界后,就能够自动拥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整一帮没有脑子的大白痴。

中国人第四个毛病,就是用‘经典’作为论据甚至论点的来源。中国的‘古代思想家’似乎离开了权威的话就做不了文章。老子没有权威用,就捏造出来一个“古之圣人”,庄子又虚构了一个“仲尼”。这庄子一会儿把‘仲尼’当成神灵附身的巫师,借他的口假传圣旨,一会儿又把这‘仲尼’当成批判奚落的对象,简直是莫名奇妙的厉害。孔子那是绝对离不开周公周文王的,须臾不能离开,要是离开了,马上就患上了失语症,连话都不会说了。

到了后世,中国读书人全部智能都用来“代圣人立言”,全中国人两千多年如一日,日日夜夜靠三五个死人的智慧和话语讨生活,实在是可悲之极!

国人的最后一个常见思维毛病,就是以偏概全,乱作归纳推理,把个别暂时的现象当成普遍和永恒的。这种归纳到了毛泽东便达到了登峰造极:“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好,敌人反对腐败,我们就要腐败;敌人拥护科学,我们就要反对科学。

上述中国人常犯的五大逻辑错误,使得诸子的所谓经典,只能沦落到格言集锦的程度,根本不能与思想家理论相提并论。国人在两千多年的光阴中,只为其智慧闪光点陶醉,而不能看到思维方法的巨大缺陷,于是中国人便被这所谓的经典,害得成了没有逻辑思维的民族。

“先进的思维方式就是“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中国人从古到今不懂这种思维方法,于是在缺乏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情况下,只有用原始而糟糕的“类比思维”和“归纳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历史的长河给思维方式的竞争带来了结果:西方人使用“属于人类大脑固有功能和属性”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结果在文明的竞争中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而中国人至今仍然沿用原始的类比思维和归纳思维,结果在文明的竞争中苟延残喘。

演绎逻辑推理是“建立在充分置信”上的必然性推理。归纳、类比推理是“建立在不充分置信”上的或然性推理。所以,绝不能用非常不可靠的类比逻辑、相对不可靠的归纳逻辑,来反驳用最可靠的形式逻辑建立起来的任何理论。要驳倒一个用形式逻辑建立起来的理论,唯一的方法只能用形式逻辑进行反驳——要么摧毁这个理论的逻辑基点(根基),将这个理论的基本假设摧毁后,这个理论的大厦就不攻自破了;要么找到这个理论中的形式逻辑推理错误,将推理错误找出来,然后驳倒这个理论。由于归纳逻辑推理是建立在“主观不充分置信”基础上的推理,因此,其推理的可置信度是不充分的。由于构成易经八卦的八种物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是古人经过归纳法总结出来的代表世界的一般性物质,因此其可信度是不充分的。

《易经.系词传》中:“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句话就是其总源头。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就开始围绕着易经这句话做起了文章:庄子在《庄子.则阳》中发挥道“阴阳,气之大也”,将阴阳定义为“气”的对立统一的要素。阴阳家们则将阴阳矛盾和其对立统一作用引起的变化神秘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邹衍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以《尚书.洪范》中的五行说大做文章,发展出了“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的合法性找到合理理由,提供了理论依据。经过司马迁这个史官的二传手功能,终于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看看司马迁对秦王朝覆灭的原因解释,再看看后世对王莽新政,东汉的崩溃原因做出的解释,无一不是令人啼笑皆非和没有任何说服力的。这些被五德终始说以及司马迁的通变观能够准确的拿捏到王朝覆灭的根本性原因,并且针对这种原因对症下药,或许中国的历史就不是简单的循环式王朝更迭史了。通过数千年来的文化浸淫,也通过文化承上启下的传导,中华民族终于在经过N次历史循环后,阿Q精神胜利法终于变成了民族的性格。就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当日本人进入北平城内后,北京大学里面的儒生们,就开始研究起来,中华民国是什么德,日本是什么德,然后日本这个德为何要取代中华民国这个德的问题了。很显然,这些酸儒们准备第三次做亡国奴,并开始为做亡国奴找到理论依据。反讽得很的是,这个做亡国奴的依据,竟然是中国的国粹——邹衍的五德终始论和司马迁的通变观。长期的异族统治造成的社会良心的麻痹症。乌龟般的不出头、地狱般的沉默、苍蝇般拥挤从众、麻雀般嘈杂饶舌……这就是亡国奴的写照:人,若失去了尊严,和货物有什么区别?所以日寇的731部队,把他们用作生物实验的中国人叫做“木头”。7百多年前,文天祥被蒙古鞑子的走狗张宏范拘捕时,出示《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汉奸一笑置之,并劝降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从此,“识时务者为俊杰”,来替自己甘愿为奴的劣根性辩解!从此,清军来了迎清军,国军来了迎国军,黄军来了迎黄军,共军来了迎共军;从此,“见风使舵“成为人生智慧的别名。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现代的所谓两点论,也是所谓的对立统一论。众所周知,臭名昭著的辩证法的理论核心无非三点: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正因为易经朴素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人影响至深,所以中国人才能够非常容易容易的接受来自西方的垃圾哲学。总之,中国人因为易经的影响走向了归纳推理(归纳逻辑)、机械化、综合化的“辩证法”道路。西方人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走向了演绎推理(形式逻辑)、公理化、分析化的“科学化”的道路。这就是中西方人思想方式的最大区别所在。如何消除差异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案例分析四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形象的看法和外界对我们的看法,还是有差异的。”前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现任文化部部长)告诉我,“一家美国著名公关公司的领导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中国的对外形象,现在不是好坏的问题,而是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形象的认知,确确实实和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别。真正的挑战就是如何消除这种差别。”蔡武告诉我:“美国经常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绝大多数的报道都是客观的、积极的。我们了解美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局势和社会生活。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去美国读书。但这不是对等的。美国媒体大多对中国存在偏见,只报道我们的问题,而且经常以一种偏颇的方式进行报道。这种不平衡直接导致了理解上的差异。”

“部分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他继续说,“对外开放早期,当外国代表团来中国时,他们与中国人之间在交流上遇到了困难。他们想知道的事情,中国人不说;而中国人想说的事情对方又听不进,没有任何作用。这个问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解决。”

另外一个沟通障碍来自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某个问题的时候,西方人倾向于通过确切的例子或案例来理解,”蔡武解释道,“然而中国人不同,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用一种比较抽象的、一般化和理论化的方式进行解释。”

“例如,一位外国朋友抱怨说,中国所有官员,无论是高层、中层领导或是基层干部,都用同样的言语措词来表述问题,好像都重复着一些规定好的指令。他问,我们的言论事实上是不是受到限制?我说当然不是。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用具体的例子来阐述我们的观点和政策。另外,中国人视谦虚为一种美德,不讲究细节,避免华而不实。”

蔡武指出,外国人认为中国很多新闻报道和演讲里充斥着“大量的陈词滥调和空话”。“有时的确是这样的,”他承认。“当然,中国目前的领导人也开始提倡‘求真’和‘务实’。任何政策和口号都应该付诸实践,在现实世界中加以检验。”中国领导人处理危机变成熟当国际抗议者破坏奥林匹克火炬传递的时候,我正好在北京,目睹了中国社会各界对破坏火炬传递的强烈反对,我颇有些震惊。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是我的老朋友,他结合更大的背景来分析这场冲突:“中国的崛起,打乱了世界权力的平衡。很多西方利益群体对中国崛起很是担忧,认定这是一场核心利益的争斗。我不是说西方政府支持西藏分裂者,而是之前世界权力的平衡被中国的出现扰乱了。这多少是一种文明的冲突(如亨廷顿说的那样),但并不必定如此。”我指出,如今的中国领导人处理国际危机已经很“成熟老练”,即使是面对像抗议火炬传递这样直接攻击中国的事件。冷溶表示赞同,他说:“尽管抗议看似猖獗,却根本没有让我们害怕。……但是,它的确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必须改善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达赖喇嘛的一大显著优势就在于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他曾经在一个英语环境中接受教育,了解西方的价值观与文化,他能够引用英语经典语句。他让人觉得他是个很容易沟通的人。所以,他成了西方人看西藏问题的窗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的弱点。”冷溶解释说,中国无法与西方进行有效沟通是有着意识形态、历史和文化原因的,所以中共中央委员会决定把起草十七大报告的人派到其他国家,直接与外国人沟通。“我去日本和韩国,发现只要我们本着诚恳、真诚的态度,是很容易进行沟通的。我们过去忽视了这种方法,未来必须在这方面有所加强。”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也对抗议火炬传递事件作出了冷静、聪明的回应。他去卡塔尔访问时,对随行的一群香港记者说:“说到喜欢不喜欢北京办奥运会,这个我们就管不了那么多。世界之大,什么人都有,本来这个世界就很热闹……”这是自信而发人深省的话。如果这种态度是中国领导人思想的典型写照,那么我想这对中国和世界都是有利的。

“刚柔相济”才能和西方沟通

赵启正在1998年至2005年间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为重塑中国的国际形象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我们必须讲真话,”他说,“这是宣传中国的最好办法。如果我们不讲真话,别人会讲;如果我们不讲真话,人们就会去相信夸张的报道和虚假的谣言。”“而且,”赵启正继续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外国人不同。所以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