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填空_第1页
2023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填空_第2页
2023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填空_第3页
2023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填空_第4页
2023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填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5: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五四运动1、历史背景(1)政治上:①北洋军阀政府对内独裁专制、军阀混战,对外出卖国家主权,阶级矛盾激化。②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略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③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2)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3)思想上: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4)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过程:(1)标语:“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第二阶段:(6月初后)运动中心在上海,高潮为上海的“三罢”斗争,工人阶级为主力。(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签和约)。3、性质: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4、历史意义:(1)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结识到工人阶级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五四精神(1)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敢于解放的精神。(2)五四运动的精神,最主线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不仅应当继承五四精神,并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一是启蒙与救亡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成立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2)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3)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初期组织成立。192023,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组织。(4)有利的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成立:中共一大(1)时间:1920237月23日;地点:上海;中心任务:成立中国共产党。(2)重要内容:①拟定党的名称,建立中国共产党。②拟定党的奋斗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即最高大纲)③拟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④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3)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中共二大(1)时间:1920237月;地点:上海;中心任务:对的分析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大纲。(2)重要内容:①最高大纲: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②最低大纲,即民主革命大纲: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大纲,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4、中共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拟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批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党内合作。考点6: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1、五四运动和共产党初创时期:192023~1924年。2、国民革命时期(又称为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年~1927年。3、土地革命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4、抗日战争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1937年~1945年。5、解放战争时期(又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无产阶级领导的斗争: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结果:使中国完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取得民族独立,走向富强。(一)五四运动和共产党初创时期(见考点5)(二)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背景&因素①中共结识要战胜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②国民党比较民主,有威信和根据地,孙中山屡次失败后希望合作。③共产国际的帮助。(2)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①时间:1924年;地点:广州;讨论的中心问题:国民党改组问题。②重要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实行党内合作。③历史意义: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大革命开始。2、国民革命运动(1)重要活动:①1925年,爆发五卅运动;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并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②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7月)A.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一中国。B.对象: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C.性质:各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D.重大成果:a.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b.1927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革命中心的转移)。c.1927年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④推动各地工农运动高涨。E.北伐胜利进军的因素:国共合作;工农群众支持;北伐军英勇作战等。(2)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①失败: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②失败的含义:没有完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③失败的因素:A.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破坏。B.主观因素:中共缺少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④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3)历史意义:①反帝反封建人民大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宣传了中共的革命大纲,扩大共产党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三)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的斗争▲革命实践: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理论探索: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标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革命的实践:(1)发动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A.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B.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②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拟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意义:中共开始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③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文家市决策,开始放弃攻打大城市的战略,向农村转移;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④广州起义:1927年,张太雷、叶挺等领导。(2)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成燎原之势。(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江西瑞金,毛泽东为主席。(4)巩固根据地的斗争:①武装斗争→反围剿;②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2、革命的重大挫折与伟大转折(1)重大挫折:中共被迫战略转移,红军进行长征。因素:①直接因素:第五次反围剿的败北。②主线因素:王明等左倾错误。(2)伟大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①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②会议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思想上并未彻底纠正)。B.肯定毛泽东的对的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历史意义: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对的领导。B.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C.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红军长征的胜利①概况: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吴起镇会师,后建立陕甘宁根据地;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红二、红四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结束。②长征的实质:中共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地区。③意义:A.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C.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中共对国民党政策变化: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四)考点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1、日军全面侵华▲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军事侵略;屠杀;化学细菌战;经济掠夺;奴化教育;残暴统治等。(1)军事侵略:A.1931年,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蒋介石不抵抗,东北三省沦陷;1932年扶植伪满洲国;成立“七三一部队”。B.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C.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重要矛盾。D.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E.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12月南京大屠杀;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2、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②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拟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③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达“抵抗暴力”。④中共军队改编,西北红军→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南方游击队→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2)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战①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秋。▲日本活动: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速战速决,妄想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共活动: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1937洛川会议,拟定全面抗战路线。C.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第一个,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延安中央所在地。E.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号召人民战争。▲国民党活动:A.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组织会战,积极抗日:a.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第一场会战,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太原会战: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的初次大捷;太原会战是两党真诚合作、通力配合的一次典范。c.徐州会战:指挥者:李宗仁,其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进入相持阶段。C.意义:粉碎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牵制日军,有助于敌后战场开辟和唤起国际舆论的同情支持。D.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依靠政府和军队)。结果: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②相持阶段:1938年秋~1945年5月。▲国民党活动:积极反共,悲观抗日,在国统区独裁统治。国统区经济上统制经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共产党活动: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1940年下半年,发动百团大战。a.时间、地点、指挥者:1940,华北,彭德怀。b.目的:振奋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的好转。c.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1945年春,中共召开“七大”,地点:延安。a.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b.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程的斗争,号召全党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奋斗;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c.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③反攻阶段:1945年5月~1945年8月▲日本:全面溃败,垂死挣扎。▲共产党:1945年8月,毛泽东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大反攻全面开始。▲国民党:派兵开驻重要战略位置,积极抢夺胜利果实。▲结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是近代100数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2)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耻辱,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收回台湾,取消领事裁判权等。(4)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奉献。4、抗日战争胜利的因素(1)主线因素: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2)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国内战场与国外战场的互相配合。(3)对的的战术和中国官兵的英勇作战(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海外华侨支持。【小结】(1)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配合作战,共同为抗战胜利作出奉献。③是亚洲反法西斯主战场,奉献最大。④抗战具有双重性;既是民族解放战场,也是反法西斯战争。⑤存在两条抗战路线。性质,结果各不同。⑥抗战期间几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并存:中共抗日民主政权,国民党政权,伪满洲国,南京伪国民政府。(2)甲午战争失败而抗日战争胜利的因素分析①领导因素:甲午: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腐败妥协;抗战: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坚持抗战。②民众因素:甲午: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不仅依靠军队和政府,还依靠人民。③战略战术:甲午:避战求和;抗战:持久战。④国际因素:甲午:孤军奋战,缺少国际援助;抗战:联合奋战,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3)两次国共合作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其与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相同:①两次合作都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决定的,第一次是为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二次是为解决民族矛盾;②都是由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提倡并促成的,也是在国民党表达了合作态度后完毕的。③共产国际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都对中国革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同:①阶级基础:革: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抗:所有抗日的爱国人士。②组织机构、政治大纲:革: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抗:无。③合作方式不同:革:党内合作;抗:党外合作。④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革:由国民党撑握;抗:各自军队和政权。⑤任务不同:革: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抗:打败日本法西斯。⑥结果不同:革:破裂,导致大革命失败;抗:成功,抗日战争胜利。(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1、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①背景:美国支持国民党抢夺抗战果实;蒋介石迫于压力,内战准备尚未完毕。②中共参与重庆谈判目的:为争取和平,揭穿美蒋诡计,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标语③概况: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④意义:中共在政治上取得积极,表白了争取和平的诚意,迫使国民党认可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局面。(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通过有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2、解放战争(1946年夏~1949年10月)(1)战略防御:1946夏~1947夏。①内战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内战爆发。失败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②结果:解放军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开始。①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走向胜利的转折点。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基本路线:耕者有其田,平均分派土地。结果:通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3)战略决战①三大战役:1948年终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其中最早开始的是:辽沈战役;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是: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北平。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A.背景:三大战役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B.时间、地点:1949年春,河北平山县西柏坡。C.重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毛泽东还作了关于“两个务必”和紧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进攻的重要发言。C.意义: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③蒋家王朝覆灭: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破裂后,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④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主线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中国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国际:改变了世界格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考点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2023/一战期间)(1)背景: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促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的社会政治地位。②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和提倡使用国货,北洋军阀政府的支持。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④“实业救国”风气的推动。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商品输出减少(外部条件)。(2)表现:①厂矿公司增长、规模扩大;②纺织业、面粉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