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地理-第12讲_第1页
世界自然地理-第12讲_第2页
世界自然地理-第12讲_第3页
世界自然地理-第12讲_第4页
世界自然地理-第12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亚洲2亚洲自然地理特征自然地理分区区域性人地关系基本特点和问题社会经济发展亚洲的工业化工业化流程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内容结构北亚大区中亚大区东亚大区南亚大区东南亚大区西南亚大区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领土及地缘关系问题民族与宗教冲突问题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中亚3第一节亚洲地理概述一、亚洲自然地理分区几个区的综合特征

亚洲空间范围辽阔、地形结构复杂,形成了亚洲自然地理环境明显的差异性特征。根据亚洲地理环境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特征,可将亚洲划分为六大自然地理单元,并且根据各大区的内部差异,进一步划分为21个自然地理亚区。45(一)北亚大区

北亚大区包括亚洲北部的广大地区。由于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北亚大区又进一步分为西西伯利亚平原区、中西伯利亚高原区和俄罗斯远东山地区等3个亚区。6(一)北亚大区

北亚大区包括亚洲北部的广大地区。由于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北亚大区又进一步分为西西伯利亚平原区、中西伯利亚高原区和俄罗斯远东山地区等3个亚区。1.西西伯利亚平原区

位于乌拉尔山脉和中西伯利亚高原之间,南接哈萨克丘陵,北濒喀拉海,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形平坦,气候属过渡性的大陆性气候,河流属北冰洋水系,地表径流缓慢,为典型的平原型河流,湖泊沼泽广布。由于地势低平,水体较对称,形成了典型的纬度气候带,进而导致典型的纬度自然带结构,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苔原带、森林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72.中西伯利亚高原区(Central

Sibirian

Highlands)

是亚洲大陆向北伸展最远的自然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仅北西伯利亚和内雅库特等地为平原低地。气候属强烈的大陆性寒湿气候,永冻现象广布,位于本区东北的奥依米亚康和上扬斯克,冬季绝对最低温分别达-71℃和-68℃,有“寒极的两个女儿”之称。水系北流,水流湍急,为典型的山地河流,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与西西伯利亚相比,植被和土壤的纬度地带性不够典型,在泰加林带的南部缺少连续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带,但垂直地带性比较明显。82.中西伯利亚高原区(Central

Sibirian

Highlands)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位于亚洲东北部,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俄罗斯境内。东北—西南走向。长636km,平均宽度48km,最宽处近80km,呈长条形。面积3.15×104km2

。属断陷湖。湖面海拔456m,平均水深730m,最深处在奥尔洪岛东侧达1620m,蓄水量约23×1012m3,约占世界地表淡水量的1/5。岸线长2200km。东岸中段有湖湾。湖中岛屿27个,最大岛屿奥尔洪岛面积730km2。3.俄罗斯远东山地区濒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海岸线长,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和山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4。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地处环太洋火山地震带上,故多火山地震。河流和气候均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苔原带广布,自然景观复杂多样,垂直结构显著。(二)中亚大区

中亚大区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多为山脉环绕的高原、盆地与低地,因此受海洋影响较小,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和内陆流域及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景观。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带具有高山气候和高原寒漠、草甸、草原景观。在中亚内部,由于地形类型不同和受其影响而导致降水量分布不均。根据自然景观的内部差异,具体可分为5个亚区。(二)中亚大区1.哈萨克丘陵和土兰平原

位于西西伯利亚以南,是西西伯利亚典型纬度自然带的南延区。地势平坦而单调,哈萨克丘陵主要是浅丘和低山地块,土兰平原是一辽阔的冲积平原,平均海拔在50~200m。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内流区和无流区广布,植被主要为草原、半荒漠和荒漠。

122.帕米尔高原区

位于亚洲中部,东邻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西接中亚平原,南以兴都库什山、喷赤河为界,北到准噶尔-阿赖依山。地势险峻,平均海拔为4000m以上,同青藏高原同称世界屋脊。气候属高山寒漠气候,南部为亚热带高山气候,北部为温带高山气候,气候和景观具有显著的垂直地带性。本区分布着许多高山湖泊和冰川,是中亚许多内陆河流的发源地。133.蒙古高原区(Mongolian

Plateau)

位于中亚的东北部,四周环山,距海遥远,是一个广大的多山内陆高原。高原表面波状起伏,大部分地区海拔1100~2000m,主要为山地和高平原。气候属于温带极端大陆性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和干燥性,因而在水文、土壤和植被方面都表现出极端大陆性干燥高原的特征。河网稀疏,分布不均,地表径流缺乏;地带性植被和土壤均以草原和半荒漠为主,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自北向南分布着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145.青藏高原区

本区为世界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m左右,其间还有多条1000~2000km的高大山脉,海拔在5000m以上的山脉大都终年积雪,冰川广泛发育。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盆地和谷地。由于海拔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空气稀薄,气压低,温度低,太阳辐射强,干季多大风,冻土广布,湖泊众多,植被一般都比较矮小稀疏。自然景观表现为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仅喜马拉雅山南坡有森林分布。4.内蒙古-新疆高原区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南以祁连山、昆仑山为界。地表结构为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由于深居内陆,四周又有高山阻隔,受海洋影响很小,遂形成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河流除额尔齐斯河属于北冰洋水系外,均为内陆流域。植被大部分为温带、暖温带荒漠,一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

内蒙古—新疆高原区15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n

Mountains

世界最高大的山系。位于西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陆之间的雄伟山系,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境内。东西长约2450km,南北宽约200~350km。有30多座海拔超过7300m的高峰,其中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m。喜马拉雅山脉的最大特点是:高度大,山峰陡峭,终年积雪,冰川长大,构造复杂,切割强烈,造山运动仍在继续,垂直自然带发育。16(三)东亚大区

东亚大区位于亚洲大陆中低纬度的大陆东缘,东濒太平洋,西接亚欧大陆,典型的季风型气候。根据陆地轮廓、地表形态以及纬度的差异,东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区。171.朝鲜半岛区

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是一个多山的半岛,山地约占半岛总面积的75%。(三)东亚大区18(三)东亚大区2.日本群岛区

为亚欧大陆东缘弧形列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表崎岖多山,火山广布,地震频繁。气候以温带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无严寒酷暑,降水丰富,太平洋沿岸夏季多雨,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雪。水系短小流急,且多断层湖、火口湖和海迹湖。植被土壤带的纬度地带性与非纬度地带性错综复杂,森林覆盖率高。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19(三)东亚大区3.中国东部季风区

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山地为大陆东缘山地的一部分。气候属大陆东岸季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降水集中在夏季。河网稠密,且多大河。自然植被以森林为主,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混杂。20(四)东南亚大区

东南亚大区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也是亚洲与大洋洲的过渡地带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地带。根据内部的区域差异,东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区。21(四)东南亚大区1.中南半岛区

本区地形结构比较特殊,呈掌状。中南半岛属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向南伸出的马来半岛为赤道多雨气候,全年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景观。中南半岛基部为山地混合林,北部湾和暹罗湾等沿岸分布着红树林。2.东南亚岛屿区

又称马来群岛,包括大巽他、努沙登加拉(小巽他)、马鲁古和菲律宾等群岛。地形高峻破碎,火山、地震活动非常剧烈。大巽他群岛属海洋性赤道多雨气候,因介于亚澳两大季风气候区之间,故亦兼有季风气候的特色,植被有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两种类型。菲律宾群岛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主要为热带雨林。23(五)南亚大区1.印度半岛区

本区为一个界线明显、特征突出的自然地理单元。古老的德干高原构成半岛的核心,平均海拔约600m;年轻的褶皱山系环绕在半岛的北面,成为与大陆间的自然界线;印度河-恒河平原则位于两者之间。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分为热、雨、凉3季。植被以热带季风林和热带雨林为主,德干高原内部、印度半岛的西北部多为灌木和草原植被,塔尔沙漠及周围分布着荒漠和半荒漠。2.斯里兰卡岛区位于印度半岛的东南部,中部为山地,沿岸为平原,沿海沙洲、潟湖较多,西南部有珊瑚礁海岸。属热带雨林气候,但东西两侧气候有所不同,西南部面向西南季风,雨量较多;东北部迎向东北信风,雨量较西南部少。大部分属热带雨林景观。马尔代夫群岛亦属该亚区。

南亚大区于亚洲的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强烈的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依其内部区域差异,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区。24南亚大区24(六)西南亚大区

西南亚大区也称西亚大区,位于亚洲西南部,基本上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为强烈的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多内陆河流和内陆湖泊,植被以荒漠和半荒漠为主。根据地形与气候的差异,西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区。25南亚大区2526(六)西南亚大区1.伊朗高原区

本区为一闭塞的山间高原,气候干燥,温差大,雨量少,属冬雨型,可称为伊朗式气候。水系以内陆流域为主,盆地中有广大的荒漠。2.阿拉伯半岛区为亚洲最大的半岛,地形为平坦台地式高原,边缘多以陡峭断崖临海,一般高度为1200~2500m。气候属热带荒漠气候,高温少雨,为世界最热地区之一,降水量多在100mm以下。大部分为无流区,河流多属干河,只有在降雨后的短暂时期内有一定水量。荒漠面积广大,以利雅得为中心散布有许多绿洲。

西南亚大区也称西亚大区,位于亚洲西南部,基本上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为强烈的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多内陆河流和内陆湖泊,植被以荒漠和半荒漠为主。根据地形与气候的差异,西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区。3.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为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河流落差小,冲积迅速,平原不断向海延伸。北部气候为地中海型,其他大部分为热带荒漠、半荒漠气候。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2.阿拉伯半岛区阿拉伯半岛为亚洲最大的半岛,地形为平坦台地式高原,边缘多以陡峭断崖临海,一般高度为1200~2500m。气候属热带荒漠气候,高温少雨,为世界最热地区之一,降水量多在100mm以下。大部分为无流区,河流多属干河,只有在降雨后的短暂时期内有一定水量。荒漠面积广大,以利雅得为中心散布有许多绿洲。27284.地中海东岸区位于地中海沿岸,在构造上为东非大断裂带的延长部分。地形结构南北纵行、东西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地中海沿岸平原、丘陵性山地、约旦断层谷地(又称死海地沟带)和东约旦山地。约旦河自北向南穿流约旦断层谷地。气候和植被为典型的地中海式,沿海平原和山地西侧植物比较茂盛,断层谷地内和东部地区气候干燥,多为带刺的灌丛和矮檞。5.小亚细亚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区小亚细亚高原是西南亚的一个半岛,南北两侧具有边缘山地,周高中低,海拔约1300m;沿海为地中海式气候,内陆高原为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半岛中部主要为荒漠草原,图兹湖周围为半荒漠,在安卡拉和锡瓦斯一带主要为草原,北部、西部和南部边缘因降水较多有森林分布。亚美尼亚火山高原是以大阿勒火山为中心,由四条山岭汇合而成的山原地带,新期火山活动非常剧烈,是一火山喷发的熔岩高原,具有垂直景观带结构。6.高加索山地区属高山地区,地形以大高加索山和小高加索山为主脉,山地与低地相间排列。气候复杂多样,包括寒冷的高山气候、山麓的温带气候、外高加索西部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和东部干燥的亚热带气候。河流属高加索型,一般短小急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有1500多条山地冰川作为水源地,河川径流夏季最盛。植被亦呈显著的垂直结构,外高加索西部沿黑海东岸的低地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东部沿里海西岸地区主要为草原和灌木草丛。29二、亚洲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一)地形地面起伏大,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中高周低,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中部高耸且多崇山峻岭和高原,四周低下,多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山脉结构多成群成带,且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紧密结合。30亚洲大陆30°N地形剖面图高低低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3233二、亚洲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亚洲大陆东部边缘,自北而南分布有一系列向太平洋突出的弧形列岛,它们形成亚洲东部的双重海岸,并围成许多边缘海34主要地形单元3536(二)气候与水资源亚洲主要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亚洲气候为什么会如此复杂?37(二)气候与水资源亚洲气候的突出特征:(1)强烈的大陆性。主要表现为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多数地区大陆度均在50%以上。(2)典型的季风性。其特征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冷干燥。(3)类型的复杂性。除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气候类型在亚洲均有分布。(最好有气候分布图)(4)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这既是气候大陆性的一个反映,也是其气候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如亚洲具有世界上少见的冷、热、湿和干燥的极端地区。38(二)气候与水资源

水资源:亚洲年径流总量为12.85×1012m3,占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33.6%,水力资源蕴藏量为12280×108kw·h,占世界水力资源总量的26%。亚洲水资源的分布大致同降水量的分布一致,靠近赤道地区平均每人每年可达10000m3,在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地区少于5000m3。水资源的形态河流:流域面积在100×104km2以上的有7条,长度在1000km以上的河流共有30条,其中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黑龙江、勒拿河、叶尼塞河和鄂毕河的长度均超过4000km。湖泊:可以分为北亚、中亚、青藏高原、东亚和西南亚5大湖群。沼泽: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北冰洋沿岸,中国的三江平原和若尔盖高原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冰川:现代冰川总面积为11×104

km2,仅次于南极洲和北极地区,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冰川集中分布区。39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北冰洋洋平太洋度印河流的特点: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4142(三)生物多样性

亚洲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世界上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在亚洲都有存在。拥有世界8个生物地理区中的2个,即古北区和印度-马来区,还拥有世界最高的山脉、世界第二大雨林体系和世界一半以上的珊瑚礁。世界12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中有3个在亚洲,即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东南亚地区是野生和栽培谷物及水果物种多样性的中心。43亚洲自然植被分布图44生物资源危机

据估计,目前大约2/3的亚洲野生生物栖息地已经被破坏,印度-马来区(包括南亚、湄公河流域和东南亚)70%的主要植被种类已经消失,可能连带损失15%的陆生植物物种。湿地、沼泽地和红树林减少达55%。45生物资源危机持续的人口增长污染采矿外来物种的入侵狩猎工业化旅游城市化46人口的持续增长——亚洲人口持续增长,如图,到1996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中,亚洲国家有6个,也占据了人口密度的前5位最高值。47排名国家人口(万)占世界人口百分比1、中国、13640718.84%2、印度、12675117.51%3、美国、322624.46%4、印尼、252873.49%5、巴西、202042.79%6、巴基斯坦、185152.56%7、尼日利亚、178412.46%8、孟加拉国、158452.19%9、俄罗斯、142531.97%10、日本、127031.75%11、墨西哥、123801.71%12、菲律宾、100061.38%人口首次突破一亿截止到2014年6月底48(四)矿产资源亚洲主要矿产分布图491.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大成矿区域:特提斯褶皱体系两侧、环太平洋西岸褶皱体系、北亚中亚年轻地台-盆地区、内陆盆地油气藏分布区。

区内波斯湾地区集中了全世界约67%的石油储量和31%的天然气储量,世界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大于109t的五个国家均在该地区,它们依次为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伊朗。503.铁矿资源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印度是亚洲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储量分别为250×108t、83×108t和28×108t,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六和第九位。2.煤炭资源亚洲的煤炭资源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带,以中国的北部和俄罗斯东部的两个大型含煤带为主。4.锡矿资源亚洲的锡矿资源储量约占世界锡矿总储量的60%以上,泰国、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均为世界锡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51(五)综合评价

从总体上看,亚洲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的大洲,但由于各自然要素组合及其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显著不同,进而形成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52地区六大自然区自然地理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劣势优势劣势北亚大区水及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锡、铜、锌、金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冷湿,光热资源不充足,永冻层广布,大河多北流,易泛滥,并形成大面积的湖沼地带,因此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的展开中亚大区光热资源充足,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广布。适于畜牧业发展,农业全部需要灌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化的资源潜力巨大深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径流贫乏,水资源严重短缺东亚大区濒临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西北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主要渔场之一),多天然良港。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利于农作物特别是稻谷的生长。水及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煤、铁、钨、锑、铜、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为东亚地区的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大陆东缘地质构造复杂,多山且火山、地震频繁,并易受台风侵袭,给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危害东南亚大区气候湿热,水、热、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和锡、钨、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利于工农业的发展,使该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农矿产品产区和出口区南亚大区位于低纬地区,季风气候为主,多大河,水、热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地形平坦开阔,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丰富。这些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导致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成为世界上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之一西亚大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使其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焦点但地处内陆地区且以高原地形为主,气候干旱,水资源贫乏等,又不利于经济发展53三、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和问题(一)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亚洲是一个人口大洲,人口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贫困人口等方面。1950-19601960-19701970-19801980-19901990-20001950-2000亚洲1.812.302.091.851.471.90非洲2.212.472.722.912.502.56欧洲1.020.830.550.390.110.58北美洲1.811.321.070.971.001.23拉丁美洲2.772.752.382.041.622.31大洋洲2.282.131.621.601.481.82世界1.752.011.861.721.411.75表6.1.11950年以来世界及各大洲人口增长率/%

人口增长5455总人口/108人占亚洲总人口的比重/%面积/104km2人口密度/人·km-2东亚14.9039.971177.43127东南亚5.3214.27449.48118南亚13.3135.70448.78297西亚2.787.46537.5952中亚0.571.53399.4414北亚0.401.071372.703总计37.28100.004385.4285表6.1.2亚洲及其各大区人口分布人口分布56人口分布区域差异性

其中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均超过了10亿人,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日本等国家的人口也都在1亿人以上;中国澳门的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千米56721人,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都超过了10000人,巴林、孟加拉、中国的台湾、巴勒斯坦、韩国和黎巴嫩等国家的地区的人口密度都在1000人以上。而在北亚、中亚和西亚,人口则比较稀少,北亚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只有3人。57人口贫困

亚洲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大洲,仅南亚和东亚就有8亿多贫困人口,约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2/3。1999年,在有统计数据的46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1个为低收入国家(人均GNP为755美元或以下),其中老挝、柬埔寨和尼泊尔三国的人均GNP均低于300美元。贫困人口在就业、居住、健康、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受到严重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待遇,如印度最富有的20%的人口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5.43%,而最贫穷的20%的人口这一比率却达到15.47%。资源环境压力(1)土地退化。目前,亚洲约有39%的人口生活在有干旱和沙化现象的土地上,其中沙化土地面积已超过3.5×108h㎡。水土流失和过量使用化肥及农药,使20%耕地的土壤已经退化。在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还因过度利用地下水灌溉而使大面积土地盐渍化。(2)土地退化,几年,中国、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等国正在实施可持续的森林和农业管理政策,已降低了森林减少的速度。58(3)水资源匮乏。亚洲农业消耗的淡水量远远高于其他大洲,淡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影响亚洲粮食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水坝的修建和过度利用地下水灌溉,破坏了原有的水循环系统,导致地表径流量减少,湿地干涸,耕地盐碱化。因人为污染,亚洲河流中细菌含量是世界平均数的3倍。3名亚洲人中就有1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每年因水污染和卫生设施缺乏导致50万婴幼儿死亡。(4)生物多样性减少。据世界保护联盟(WorldConservationUnion)统计,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濒危物种最多的国家,三个国家的濒危物种分别为135种、80种和72种。菲律宾是世界上濒危鸟类最多的国家(5)空气污染。1975—1995年间,中国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数的2倍。严重的空气污染已使许多人饱受支气管炎之苦,甚至过早死亡。(6)城市贫民问题。1998年亚洲7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达160座,占世界的43%。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已经抵消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增加,贫民窟在许多城市中迅速增加。如科伦坡,约有50%的城市人口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59(二)领土及地缘关系问题

亚洲国家共有48个国家,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陆地和海洋国土争端,这些争端是目前制约亚洲政治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北方四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克什米尔问题中印边界问题油气地缘问题海洋国土问题地缘经济与亚太经济合作60北方四岛问题

北方四岛是指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四岛,属千岛群岛的南部。由于周围海域为南北暖流寒流相汇之处,因而形成丰富的鱼类资源,有着“鱼类宝库”之称。千岛群岛17世纪时最早由日本人发现,18世纪初被俄国占领。1855年,日俄两国签订了《下田条约》,将千岛群岛中的南部诸岛(即今北方四岛)划归日本,其余部分则归俄国。1875年,俄日签订《圣彼得堡条约》互换千岛和库页岛,日本以放弃其所占领的库页岛南半部为条件,全部占有了千岛群岛。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作为《雅尔塔协定》的组成部分,苏联占领了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岛屿上原有的日本居民被遣返回日本,代之以苏联居民。战后以来日本声称对北方四岛拥有历史性主权,要求归还日本。1955年6月起,日苏(俄)两国开始就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展开谈判,但一直未能达成协议。2001年,在北方四岛周围海域的捕鱼权问题上,日俄的矛盾进一步激化。611947年,英国公布印巴分治方案——蒙巴顿方案。各土邦可自由选择参加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宣布独立。大多数地区以宗教作为决定加入印度还是加入巴基斯坦的基础。克什米尔地区人口中穆斯林占多数(近80%),但信印度教的土邦王宣布克什米尔归入印度,导致第一次印巴战争。1948年印巴两国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停火,并划定了停火线,南部印度控制区和北部巴基斯坦控制区分别占克什米尔地区总面积的70%和30%。1965年和1971年,印巴之间又两度战争。1998年5月印巴竞相实施的核试验以后,克什米尔地区再燃战火。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即查谟克什米尔,包括查谟、拉达克、克什米尔河谷和吉尔吉特等地区,克什米尔原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英国对南亚次大陆实行殖民统治之后,克什米尔成为受英国保护的一个土邦,但享有自治权。62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km,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两国之间按照双方行政管辖所及范围,早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统治印度半岛以前,中印两国一直相安无事。1888—1904年,英国为打开通往中国的大门,发动两次侵藏战争;1914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关于西藏问题的西姆拉会议之外同西藏地方当局秘密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断将领土向北推进。目前,中印边界大体上可以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自不丹东端起,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向东至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交界处止,争议地区约90000km2;中段为我国西藏阿里地区与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处,争议地区约2000km2;西段是中国的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即印控克什米尔部分)的接壤部分,争议地区约33000km2。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甘地访华时,中印双方表示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边界问题的办法,并同意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副外长级联合工作小组。到2001年,中印两国副外长级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已举行11轮会谈,双方一致认为边界问题不能成为两国发展其他双边领域关系的障碍,而应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63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在1914年的3月24日,(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享利·麦克马洪(英国政府代表)竟背着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这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它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千米。64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在1914年的3月24日,(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享利·麦克马洪(英国政府代表)竟背着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这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它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千米。65

朝鲜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国家,后被日军侵占。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上争夺势力范围。

1945年9月达成协议,大致以北纬38°N线为界,以南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以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南方于1948年8月15日建立大韩民国,北方于1948年9月9日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形成了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对立的局面。

2000年6月,南北双方首脑进行了冷战后的首次会晤,之后双方经过多次协商,在有关铁路、公路联结的军事问题、离散家属互访和经济合作方面达成协议,双方经贸往来不断发展。但是,[北方界限特问题]、[朝鲜“核威胁问题]和[驻韩美军问题]仍是制约朝鲜半岛稳定的三大重要因素。朝鲜半岛问题662000年6月,南北双方首脑进行了冷战后的首次会晤,之后双方经过多次协商,在有关铁路、公路联结的军事问题、离散家属互访和经济合作方面达成协议,双方经贸往来不断发展。67

亚洲油气地缘问题突出表现在相关国家对波斯湾、里海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的竞争、角逐与输油管线的控制。油气地缘问题波斯湾里海输油管线68西伯利亚油井

俄罗斯传统的管线主要从西伯利亚,通过乌克兰,伸向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目前这个管网的利用率仅为60%;新的西向管线已经避开乌克兰,找到了一个新的通道,即白俄罗斯—波兰—德国,但资金短缺是影响这个巨大工程的主要问题。69海洋国土问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国土问题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亚洲,海洋国土争端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日韩独岛之争、中日钓鱼岛之争、南沙群岛之争等。日韩独岛之争70

韩国媒体报道,在朝鲜半岛历史上,早在新罗王朝(公元6世纪)就有独岛的记录。日本政府自1905年入侵朝鲜半岛以后,即宣告对独岛(竹岛)拥有自主权。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把独岛(LiancourtRocks)移送给了驻韩美军政府管辖。1948年8月15日随着大韩民国政府的建立,独岛与其他领土一同自动地归于大韩民国政府,并由大韩民国政府行使主权,其后日本却不承认,现是两国争端之一。71中日钓鱼岛之争

钓鱼诸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并非“无主地”。

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1943年12月《开罗宣言》与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近年来,日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我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出发,在坚持我一贯立场的前提下,与日方达成了此问题留待以后解决,不采取单方面行动,避免这一问题干扰两国关系大局的谅解。72

南沙群岛丰富的油气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诱使越、菲、马等国按照各自的需要,逐步蚕食和瓜分了南沙群岛中的所有较大岛礁,并在岛上修建各种军事设施,企图长期控制。现在,南沙群岛已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军,除我国大陆军队驻扎的7个岛屿及台湾军队所在的太平岛外,共有40多个岛礁被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侵占。有的国家为扩大影响,显示存在,还派政府要员视察所侵占的岛屿。

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南沙群岛的现实状况,我国政府提出“搁置争端,共同开发”的原则。我国对南沙的主权不容置疑,但南沙被分割占领的现状却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因此把争端先搁置起来,共同进行开发,对维持稳定,保障和平,及对各方的经济利益都有利。

南沙问题之复杂——涉及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日本的油气利益,台独分子的政治手段,东盟的经济合作。73地缘经济与亚太经济合作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PEC)

1989年,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的倡议下,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东盟国家等12国第一次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举行,标志着APEC的正式成立。

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推动下,APEC开始举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APEC的成员已达到21个,共举行了13届部长级会议和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74各层次的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北美自由贸易区已于1994年正式启动。东盟成员国已经发展到10个,并明确了在2003年以前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从2000年开始召开“10+3”(东盟10国加中国、日本和韩国)经济部长与贸易部长会议,标志着东盟的合作框架已经扩展到了东亚地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迅速发展,新柔廖、湄公河、图们江等增长三角不断涌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迅速发展

1994年,APEC通过了《茂物宣言》,提出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

1996年,各成员分别提交了实施自由化的单边行动计划,并列出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以前将采取的措施和大致计划。目前,亚太地区内的贸易与与投资依存度分别达到70%和80%。75东盟十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缅甸76(三)民族和宗教冲突问题

亚洲人口分属1000多个民族,民族数量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亚洲还是世界上宗教的种类和派别最多的大洲,因此也是世界上民族与宗教冲突的多发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