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温州市城市抗震减灾专项规划(正式)说明1_第1页
03-温州市城市抗震减灾专项规划(正式)说明1_第2页
03-温州市城市抗震减灾专项规划(正式)说明1_第3页
03-温州市城市抗震减灾专项规划(正式)说明1_第4页
03-温州市城市抗震减灾专项规划(正式)说明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说明目录TOC\o"1-2"\h\z\u一、规划总则 1(一)规划编制目的 1(二)规划依据 1(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1(四)规划目标与原则 2(五)规划编制模式 2(六)规划工作区划分 2二、基本概况 3(一)自然条件 3(二)行政区划 4(三)经济条件 4(四)城市建设 4(五)规划情况 5三、设防标准与总体策略 6(一)抗震御防目标 6(二)抗震设防标准 6(三)抗震防灾总体策略 6四、城市用地抗震防灾规划 7(一)区域地震活动情况 7(二)城市工程地质条件 8(三)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分区 9(四)城市用地抗震防灾措施 10五、城区建筑抗震防灾规划 11(一)城市建筑抗震概况 11(二)主城建筑抗震分析 11(三)城区重要建筑及抗震薄弱区抗震分析 15(四)城区建筑抗震防灾措施 15六、次生灾害防御规划 16(一)主要地震次生灾害的类别及防御重点 16(二)次生灾害危险源 16(三)次生灾害防御措施 20七、避震疏散系统规划 21(一)避震疏散模式、场所分类及规划标准 21(二)避震疏散系统工作及责任分区 22(三)避震疏散人口核算 24(四)现状避震疏散资源概况 25(五)相关专项规划简介 26(六)避震疏散场所规划 27(七)避震疏散通道规划 31八、基础设施保障规划 33(一)城市基础设施抗震综述 33(二)供水系统抗震规划 34(三)供电系统抗震规划 35(四)道路交通系统抗震规划 36(五)消防系统抗震规划 37九、规划实施建议 38(一)地震监测环境保护 38(二)近期项目实施建议 39(三)抗震防灾管理建议 41附件一:温市规函字[2008]175号文件《关于明确温州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设计任务书的函》附件二:温市规纪要[2011]60号文件《温州市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会审纪要》PAGE47一、规划总则(一)规划编制目的抗震防灾规划的总体任务是:加强温州市的城市建设抗震防灾工作,逐步提高建设的防灾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为努力打造“平安温州”,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保驾护航。为实现上述总体任务,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应达到以下目的:1、为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新建工程选址和抗震设防提供依据和指导《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未涉及抗震防灾规划,致使温州市城市空间发展和用地布局等缺少抗震防灾依据和指导。温州市抗震防灾规划是补充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专业规划,是从城市抗震安全的角度,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或细化,通过该规划的落实,实现城市抗震基本防御目标。同时,根据温州市现状及发展要求,对总体规划中缺少的有关城市抗震防灾设施布局和用地提出强制性要求,为城市新建工程选址和抗震设防提供依据和指导。2、为城市改造建设和抗震加固提供依据通过现有房屋建筑结构的调查,可以掌握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建筑物的底数,为城市改造建设和抗震加固工作提供依据。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可进行分类管理,按危险程度和重要性进行有计划地拆迁或抗震加固,使得抗震设防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社会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城市整体抗御地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3、为地震应急救灾服务,增强城市的抗震减灾能力抗震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规划防灾救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布局和抗震要求,从而为地震应急救灾工作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和支撑。结合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分布,可以提供地震可能造成的建筑物破坏的集中区域,确定地震发生时的灾害高危险区,为地震应急救灾提供基础资料,并能够按规划确定的抗震防灾分区和疏散、救援通道布局,及时有效组织避震和疏散的各项活动,增强城市的抗震减灾能力,减少地震活动对城市的危害,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损失。(二)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类编制依据主要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74号主席令)(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7号主席令)(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69号主席令)(4)《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17号令)(5)《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建设部第38号令)(6)《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5号公告)2、规范、标准、规划类编制依据(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3)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5)《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6)《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7)《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8)《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9)《温州市地震应急预案》(温政办〔2008〕43号)(10)《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11)《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12)《温州市规划管理单元划分规划》3、国家其他有关技术标准,建设部及地方其它相关规定(三)规划范围与期限1、本次规划范围与2005版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范围相衔接,以温州中心城市为主,以及因规划需要所涉及的范围。包括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洞头县行政范围,瓯北片、七里片(以规划的瓯北—柳市快速路为界),规划区总面积为1290.8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259.71平方公里)。其中以主城鹿城、瓯海和龙湾三区为重点。2、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与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相衔接,即2010-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图1.1图1.1规划范围图(四)规划目标与原则1、规划目标将温州市建设成为城市用地布局合理、城区建筑安全、基础设施保障有力、避震疏散系统高效、应急救灾系统可靠的安全城市,整体抗震防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全面规划。体现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规划的制定出发点是人,落脚点是工程,通过不断地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改善承灾体的抗震性能,完善系统抗灾能力,保证民众的生活安全质量。通过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城市抗震防灾各个分系统的服务水平,实现整个系统的保障能力。(2)平灾结合、综合利用。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为了使抗震防灾系统能够满足防灾减灾需要,一方面必须在平时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护,另一方面要与城市的日常功能需要相结合,通过提高复合利用水平来提高系统的利用效率,降低城市建设与运行的成本。(3)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城市对灾害的防御总是与其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过度提高防御的标准将显著增加城市总体成本,当成本超过城市的承受能力时,将影响城市决策层和实施层的积极性,最终反而使标准成为摆设。当然,如果城市对灾害的防御标准过低,又不能很好的起到防御的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不足,导致灾害的损失扩大。同时,要将重点放在解决抗震防灾的“短板”上,更加关注旧城和其他薄弱区的改造、生命线工程的保障能力建设、避震疏散场所的用地控制等方面。(4)系统协调、近远结合。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互协调,与其他专项规划相衔接,并与城市定位相一致,反映温州市当地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同时对总体规划和各专业规划应有所反馈。(五)规划编制模式依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中的有关规定,中等城市和位于地震烈度6度地区的大城市应不低于乙类模式的要求,故本规划采取乙类模式进行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3.0.4要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3.0.4要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模式应符合下述规定:1位于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的大城市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应采用甲类模式;2中等城市和位于地震烈度6度地区的大城市应不低于乙类模式;3其他城市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不低于丙类模式(六)规划工作区划分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的有关规定,根据规范要求:乙类模式的城市建设区及近期用地为二类、远期用地为四类,将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建设用地及其临近的局部非城市建设用地纳入规划工作区,总的规划工作区面积为1290.85平方公里(该数据与为温州市规划管理单元相衔接)。中心城市建设区全部为二类工作区,主要包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瓯北、七里、洞头县的全部建设地区和半岛片区,二类工作区总面积762.44平方公里;规划生态保护区为四类工作区,包括西部山地、吹台山、生态园,四类工作区总面积为525.41平方公里。详见表1.1与图1.2。表1.1:规划工作区划分一览表行政分区二类工作区四类工作区总计(K㎡)所含区域面积(K㎡)所含区域面积(K㎡)主城区鹿城区建设区全部131.51西部山地(鹿城部分)177.26308.77瓯海区建设区全部150.25西部山地(瓯海部分)吹台山生态园(瓯海部分)282.50432.75龙湾区建设区全部半岛片(龙湾部分)227.94生态园(龙湾部分)43.34271.28小计509.70500.10外围城区瓯北片建设区全部32.47山地25.3157.78七里片建设区全部54.09洞头县建设区全部半岛片(洞头部分)166.18小计252.7425.31总计762.44525.411290.85图1.2工作区划分图图1.2工作区划分图二、基本概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介于北纬27°03'-28°36'、东经119°37'-121°18'之间。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的缙云、青田、景宁三县相连,北和东北方与台州市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2、地形地貌燕山运动奠定了温州市的大地构造格局,形成了以火山岩山地为主的地貌区。地表径流作为塑造地貌的最主要外营力,河川强烈切割山地,形成了陡峭的峡谷地貌、侵蚀剥蚀山地、侵蚀剥蚀丘陵,盆地及台地。因河流形成的小型洪积~冲积,冲积~海积复合平原和谷地,加以冰后期6000余年长江口南来泥沙和周围河流挟带的泥沙形成大面积的海积平原和海岸地貌。地域三面环山,东部向海开口,总体构成了三面高,东面低,逐级递降向海围合的陆域地形。以市区周围的地貌类型划分,可分为海拔800-1000米的中低山,500-800米的低山及山前的丘陵,水系中下游谷地的水网平原、滨海平原及河谷平原。在地貌分区上有滨海平原,山地丘陵和山麓沟谷三个基本地貌单元。图图2.1城市工程地质图3、水文和水资源规划区内的水系主要有瓯江及其主要支流楠溪江,瓯江发源于丽水地区的庆元县境,在市区东部注入东海。干流长388公里,流域总面积17958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的第二大河。瓯江下游河流进入平原后,河床宽阔,边滩和沙洲发育,水流分叉。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48.36亿立方米,占全市河川径流量的34.7%。瓯江下游受潮汐影响,平均潮差3.29-3.38米,潮流影响较小,河床较稳定,梅岙至龙湾段,是河水与潮水相互消长的过滤段,平均潮差3.38~4.59米,龙湾到黄华河段是以潮流为主的潮流段,年均潮差4.59米。过滤段和潮流段流速较大,江心屿断面涨、落潮期平均流速为1.2米,涨潮量平均0.7亿立米,平均流量19600/秒,落潮平均流量16000/秒,温州以下河段对污染物具有较强的稀释和自净能力,但下游含沙量较大,如瓯江南口、北口一次涨落潮的输沙量在50~100万吨左右。楠溪江是瓯江下游的最大支流,主流长145公里,流域面积2439平方公里,贯穿永嘉全境,年径流量30亿立米,水资源与水力资源都丰富。乐琯塘河,温瑞塘河和永强塘河均排水入瓯江,是瓯江水系的组成部分。均为重要的内河运输航道,并担负着河网地区数十万亩的农田灌溉任务。平原河网水面共84.71平方公里,容积19945万立方米,除航运与农田灌溉之外,并兼淡水养殖之利。市区河网,市区河道纵横交错,水流滞缓,主流流向由西向东。当上游来水时,于吴桥一带大部分折向南流,少量流向东及东北,河网末端平时基本由水闸关闭,并与瓯江沟通。4、气候和气象温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从大陆吹来的偏北风,气温较低,雨水较少,湿度蒸发较小。夏季盛行从海洋吹来的偏南风,湿大雨多,气温较高。春季天气多变,时常阴雨连绵。秋季大气较稳定,常见"秋高气爽"天气。全年气候总特点是:温度适中,热量丰富;雨水充沛,空气湿润;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多样。七至九月,台风带来了雨水,但也带来暴雨或特大暴雨,造成洪涝灾害。据资料记载,对本市有影响的台风平均每年达2.6次。台风暴雨历时短,强度大,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二)行政区划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温州古城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四季温和湿润,故名温州。全市总面积11784平方千米,总人口912万人(2010年)。辖3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共有乡6个(包括5个民族乡)、镇65个(包括2个民族镇)、街道办事处69个。(三)经济条件温州2010年GDP突破2925.57亿元,2010年温州GDP比上年增长11.1%,增幅比上年回升2.6个百分点。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66元,增长10%.(四)城市建设中心城市初步形成多中心格局,至2010年底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74.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05万人。表2.1: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统计表用地性质用地代码用地面积(km2)所占比例(%)人均用地(m2/人)居住用地R39.4432.0427.24公共设施用地C16.4513.3611.36其中商业金融用地C27.22工业工地M30.1224.4720.81仓储用地W1.471.191.02对外交通用地T3.773.062.60道路广场用地S15.1312.2910.45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5.724.653.95绿地G10.788.767.45特殊用地D6总建设用地面积123.11100.0085.04水域E111.23其他E类用地E2-E840.26其中弃置地E723.77总面积174.60注:①数据统计以温州市规划信息中心开展的城市建设现状资料调查报告为基础;②现状人口按2010年底建成区人口205万人计算。图图2.2中心城市2010年用地现状图(五)规划情况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于2005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主要内容如下:1、城市性质: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工业、港口、旅游城市,浙南闽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滨海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2、城市规模控制要求:(1)人口规模规划确定温州近期(2007年)城市人口为200万人左右;中期(2012年)城市人口为225万人左右;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不超过260万人。(2)用地规模近期(2007年)城市建设用地为179.26平方公里(人均89.63m2),中期(2012年)用地为206.5平方公里(人均91.78m2),远期(2020年)用地为259.71平方公里(人均3、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双中心多组团”的城市结构。中心城市按照主城区、永强副城区、瓯北片、七里片、洞头片等组团规划建设,组团间由自然山体、水体和规划绿楔等生态廊道隔离。现主城区建设城市的主中心。温州老城规划为市级商业零售中心,在建的行政中心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中心,杨府山以东建设金融、商贸中心,瓯海中心区是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永强副城区建设龙湾中心区,承担城市副中心的职能。4、功能布局各组团均综合发展,功能各有侧重并突出特色。(1)主城区:以生活居住、公共活动、对外交通、教育科研为主。(2)永强副城区:以生活居住、工业开发、对外交通为主。(3)瓯北片:以工业、生活居住为主。(4)七里片:以对外交通、工业为主。(5)洞头片:以休闲、旅游、对外交通为主。图图2.3中心城市用地规划图三、设防标准与总体策略(一)抗震御防目标1、相关法规及标准对城市防御目标的规定(1)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第1.0.5规定:按照本标准进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达到以下基本防御目标:当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正常,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当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2)《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要求: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抗震防御目标按照相关法规、标准和规划的要求,确定温州市的抗震防御目标为:(1)当遭遇多遇地震影响时(地震烈度5度),城市功能正常,历史风貌建筑保持完好,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基本不受影响;(2)当遭遇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地震烈度6度),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城市可快速恢复,居民基本生活可得到保障;(3)当遭遇罕遇地震影响时(地震烈度7度),按国家有关规范设计和施工的新建建筑工程基本不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破坏,要害系统和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城市防灾救灾基本功能——防灾基础设施可有效维持运转,避震疏散场所基本安全,物资储备及医疗救助条件满足应急需要,人员可以有效疏散,市民可以保证基本生活,城市可以有计划恢复;(4)当遭遇高于罕遇地震影响(地震烈度8度)时,外部救援力量可以有效到达,人员对外疏散可实施。(二)抗震设防标准温州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高于温州市设防标准设防。(三)抗震防灾总体策略从地震发生、破坏特征分析,结合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程序,确定温州市的抗震防灾基本体系为防震、抗震、避难、救灾和综合管理等5个方面相互促进和关联的综合体系:1.防震: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在城市规划用地布局阶段和建设工程选址阶段,通过合理的城市布局来减小地震对城市的不利影响;二是努力作好地震预报工作,通过预报能够提前进行适当准备,降低地震来临时对人员的直接伤害,并提高后期救灾的效率。2.抗震:主要是通过对老旧建构筑物的抗震加固和新建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使城市各类建构筑物达到合理的抗震能力,能够抵御设定烈度地震产生的破坏作用。3.避难:通过建设容量足够且安全可靠的避难场所,以及可以及时、安全到达相应避难场所的通道,减少地震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人员伤亡。4.救灾:通过建立安全的救援通道、医疗设施、消防设施、供水供电设施和足够的救灾物质储备,使震后救援能够及时开展和有效运行,降低灾后损失。5.综合管理:集成基础信息管理、抗震常规事务管理、应急决策与指挥系统,提高基础信息的使用效率、提高居民整体抗震防灾素质、提高应急决策和指挥能力,从而提高城市整体抗震防灾能力。四、城市用地抗震防灾规划(一)区域地震活动情况1、区域地震活动情况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活动带。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差不多所有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80%。该带是大多数灾难性地震和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主要发震地带。

而欧亚地震带是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横贯欧亚两洲及涉及非洲地区。此带内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中,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像这次四川汶川地震,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它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破坏性巨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在20世纪,导致人员死亡在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发生两次,却都落在中国境内,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余人;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

温州距离我国地震活动频度最高、强度大的台湾海峡地震带仅三四百公里。台湾地震带是我市周围几个震源区中对我市最具威胁的地震带,这是因为该带的地震强度大,发震的频率高。

据统计,温州地震台自1977年有仪器记录以来,在全球地震中,台湾地震约占40%以上。近三十年来,使温州有较强烈有感的外地强震共23次记录,其中来自台湾的影响达17次。威力可窥一斑。此外,温州南有东南沿海地震带,并对温州产生影响。

图图4.1中国地震带分布图2、近场地震环境温州市属于中国东南大陆,位于亚洲东部大陆边缘南端,是元古代以来扬子古陆块和华夏古陆块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多次拼合—裂解—再拼合而形成的复杂大陆板块,是晚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大量分布的地区,其火山岩区的基底构造单元包括了华夏板块的整体和扬子板块的一部分。本地区在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中与晚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有密切成因的区域断裂主要有五条:①温州—镇海大断裂;②泰顺—黄岩大断裂;③淳安—温州大断裂;④松阳—平阳大断裂;⑤丽水—余姚深大断裂。这些断裂和火山—侵入杂岩总体上都呈NE或NW方向展布,构成了本地区所在区域的基本构造格架。温州市区及附近主要大断裂有温州—镇海断裂,走向北东25°~45°,从桐溪、温州市区、港头等地通过,长31km,宽5~10m,倾向南东,倾角较陡。根据地表特征和钻孔资料,局部被后期钾长花岗斑岩充填,厚度最大达600多米,以及在建的世贸中心大厦下部发现全风化基岩厚度达33m,应是由于大断裂通过部位的构造破碎而发育的强烈风化深槽。通过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还可以看出西盘相对上升,东盘相对下降。总体来说,根据断裂带地貌及第四纪堆积物特征等,可说明该断裂带在晚近期以来仍有活动迹象。浙江省历史上共发生过破坏性地震11起,其中有4起在温州,分别为1813年10月17日温州4.8级地震、1960年7月21日平阳南麂海域5.0级地震、1926年6月29日浙闽交界以东海域5.3级地震、2002和2006年文成泰顺交界4.6级震群,其中近年发生的文成泰顺交界4.6级震群共造成房屋破坏超过15万间,损失近亿元,引起社会恐慌。从1133年以来的系列资料统计,历史上温州及附近海域共发生过有感地震30多次,地震和地震灾害具有以下特点:震群型地震比例高(持续时间长);震源浅、烈度高;社会影响大,衍生灾害重;远场地震波及影响频繁。台湾地区和周边海域发生的地震也容易给我市造成影响,资料表明70%的6.3-6.9级台湾地震对我市高层建筑有影响,所有7级以上台湾地震,我市绝大多数地区有感。根据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温州市区新构造运动不明显,无影响区域稳定性的全新活动断裂发育;地震多为远震波,且震级小,烈度不高,地震烈度不大于Ⅳ度,应属构造稳定区。但根据温州市区域所处的构造位置和地球物理场,以及地震动加速度值为0.05g,说明具有再次发生图图4.2温州地区地质构造与地震震中分布图注:出自《温州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表4.1:历史上温州有感地震简表序号时间有感地点震中震级现象资料来源11881.4.8(明洪武十四年二月十四日)平阳福建、闽县福州府闽县,兴化府蒲田县、温州府平阳县并地震21505.10.9(明弘治十八年九月)平阳黄海江南北,浙江宁绍地震平阳亦震《罪惟录》31517.5.9(明正德十二年四月十九日)温州府、永嘉、乐清泉州江西抚州府及余千丰城县、福建泉州府俱地震。金乡卫自是日至七月巳丑,地凡十有五震,出黑毛,长尺,至四月十八日,永乐二邑地震,生白毛《万历温州府志》41566.1.21(明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初一夜)温州府福州、兴化夜分地震,次日地生白毛同上51589.8.14(明万历十七年七月巳末)温州府福建、兴化福建福州兴化、浙江温州绍兴皆震《明万历实录》61604.12.29(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戌时)温州府25°N、119.5°E、泉州、海外6.0地震有声,屋瓦有损地者,五邑皆然《万历温州府志》、《康熙瑞安县志》71653.7.25(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永嘉35.3°E、118.5°E、山东、郯城6.5地震《康熙永嘉县志》81811.3.17(清嘉庆十六年二月廿三日)乐清25.2°E、121.3°E、台湾、淡水、海中6.7地震《光绪永嘉县志》91815.10.13(清嘉庆二十年九月十一夜)乐清25.2°E、121.2°E、台湾、淡水、海中6.5地大震,越十日复震《道光乐清县志》101846.8.5(清道光廿六年六月十三日丑时)永嘉黄海地震《瓯乘补》111853.4.24(清咸丰三年三月十七日夜)永嘉江苏、如皋、南黄海、海中地震《光绪永嘉县志》121906.3.17温州、永嘉、乐清、玉环、瑞安、平阳23.6°E、1205°E6.8TO=06-42浙南地震调查资料131914.7.6(民国三年)温州、永嘉、乐清、瑞安、24°N、122°E、台湾、花莲6.8地震二分钟,沿江房屋坍塌。TO=14-37-30调查资料141918.2.23(民国七年正月初三未时)温州23.5°N、117°E、广东、南溪7.3大地摇晃,东门外浦边振坍房屋十多间,三角门外十二间;乐清盘石旧屋倒坍。温州、永嘉乐清沿江房屋震坍。TO=12-07-131918.2.27《字林西报》及调查资料151935.4.21温州、平阳、瑞安、乐清24.3°N、120.8°E、台湾、苗栗7.1地震。TO-06-01-54调查资料161941.12.17温州、瑞安、平阳23.4°N、120.5°E、台湾、嘉义7.1地震。TO=03-19-42调查资料171946.12.5温州、瑞安、平阳、台湾、台南23.1°N、120.3°E6.8地震。TO=06-47-39调查资料181957.10.2温州、瑞安、平阳23.7°N、121.6°E、台湾、花莲6.8房屋微动,历时30秒。TO=02-28-57调查资料191959.4.27平阳、玉环24.8°N、122.7°E、台湾、宜兰7.5平阳、矾山、玉环城关镇坎门镇均感碗响、屋动床动。TO=04-40-38调查资料201966.3.13温州、永嘉27.7°N、122.7°E、台湾、花莲7.3钟停摆,电灯晃动。门户倾斜,历时20秒TO=00-31-20《浙南大众》1966.3.20211978.8.10苍南、南麂25.2°N、120.7°E5.3苍南矾山镇、南麂普遍有感门窗作响TO=03-36-08调查资料221979.7.10温州、永嘉、乐清31°28′N、119°15′E、江苏、溧阳6.0温化宿舍楼菜柜发响,人晃动。TO=18-57调查资料231984.5.21乐清、永嘉、温州31°28″7′N、121°35″4′E、黄海6.2永嘉上塘菜柜作响,瓯海瞿溪门窗作声TO=23-37调查资料241985.5.20温州、瑞安、平阳、苍南24.1°N、121.8°E、台湾、花莲6.8温州、瓯海、平阳、瑞安感房屋震动,人头晕坐立不稳,平阳瑞安局部出现水瓶翻动,挂镜摔破TO=13-45调查纪录251986.11.15温州、瑞安、平阳、苍南、永嘉、文成、泰顺24.1°N、121.7°E、台湾、花莲7.6市区发生高压开关自动跳闸多处,各县人多惊醒逃外调查资料(二)城市工程地质条件城市规划区基本上处在滨海平原区。建成区地表分布除新、老人工填土层外,均由第四纪全新世粘土、局部粉细砂、更新世砂砾石、粘性土构成。表面0.6~2.0米左右为氧化硬壳层,流塑状的淤泥与淤泥质土厚达25~45米,它代表了温州软土的特征。全新世土层中在深部分布粘土或亚粘土等硬土层,下卧乃为软塑状的粘土。更新世的硬土层在不同地段其成因、岩性、土质强度均不相同,其共同点是没有软弱的下卧层。土层基底岩为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和花岗岩岩类。1、工程地质分区工程地质可划分为三个区,九个亚区和九个地段。根据温州市工程地质情况,老城区的老填土段天然地基承载力在5~8吨/平方米,其余地区天然地基承载力仅4~6吨/平方米。四层以下的民用建筑或基底荷载与其相当的工业厂房可采用浅基,较大的建筑均需采用人工地基。按工程地质划分的区、段可知:东门-杨府山以北、郭公山以东、社田以西的瓯江沿岸线部分布冲淤积粉细砂层,该层顶板埋深仅3-8米,桩尖容许承载力60-100吨/平方米,厚度1~12米,除局部较薄处外,可做中型建筑的桩尖持力层。双井头以北、南站以东分布深部冲积砂砾层,该层顶板埋深在40~60米,最大达80米以上。埋深由北向南逐渐加深,桩尖容许承载力在300-500吨/平方米,层厚超过10米,是重型建筑良好的桩尖持力层。其它大部分地区分布深部湖~沼沉积粘土或亚粘土,顶板埋深25~40米,由西向东变深,桩尖容许承载力100-200吨/平方米,是较好的桩尖持力层,但该层土的厚度与埋深变化很大,特别是在古河道附近往往缺失。星布的残丘和规划区西部与东部边缘部分布的山地基岩主要为坚硬的块状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和花岗岩类,力学强度高,整体性好,山地周围基岩埋藏很浅,能满足重型工程的天然地基要求。山麓沟谷区的坡-洪积土虽然适应中型建筑的地基要求,但工程地质复杂,地基处理困难。山地和山麓沟谷区的地形突变性大,局部存在崩塌现象,对建筑产生不利因素。瓯江岸线存在岸边冲刷塌落和航道淤涨、变迁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2、工程地质评价及建筑适宜性(1).适宜城市建设的滨海平原区—山麓沟谷地段。适宜各类城市建筑,但大型建筑布置受限制;—山前地段。适宜一般工民建;—局部有老填土。适宜各类城市建筑;—适宜城市建筑。桩基持力层较深;—瓯江江岸地段。适宜各类城市建筑。有浅埋桩基持力层。(2).城市建筑须围涂筑堤的潮间浅滩区—瓯江心滩,位于潮间带,处不稳定状态。一般不适宜城市建筑。工程建筑需围涂筑堤。—滨岸堤外和江心滩,淤泥和淤泥质土,位于潮间带,处不稳定状态。一般不宜城市建筑。码头等工程建筑需筑堤。(3).一般不宜城市建筑的基岩山区—残丘,一般星散分布在滨海平原上,面积很小,在山区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很小。适宜各类城市建筑,有软弱夹层。—低山丘陵,在山区总面积中占绝大多数。地形陡峻,交通条件差,经济不发达。可作各类建筑基地,但一般不宜布置城市建筑。(三)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分区1、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各类灾害影响因素对城市用地抗震防灾适宜性影响机制和方式是不完全一致的。在下面的分析中,把灾害影响的类型称为因素,把因素的影响程度分级称为因子。要考虑的主要灾害影响有:(1)地震引起的场地破坏影响主要有:地震液化、震陷、地面断裂以及滑坡、崩塌等由地震引起的地震地质次生灾害。根据工程抗震土地利用评价,对于温州都市发展区来说,主要存在砂土液化、岩溶发育区可能发生的地面塌陷以及滑坡、崩塌等由地震引起的地震地质灾害;(2)影响城市规划建设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岩溶发育区可能发生的地面塌陷、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温州市都市发展区内不存在地裂缝,也未发现泥石流灾害发育;(3)洪水灾害的影响主要包括洪水淹没危险性、溢洪区、泄洪区和地震作用下堤防失效影响等;(4)场地类别的划分对城市土地利用也有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对城市用地的影响方式和特点有差异,主要有:1)有些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具有限制性,如地面断裂场地属于危险场地,不可进行工程建设,应采取合理避让的措施,崩塌、滑坡危险区工程建设也应避开,Ⅳ类场地、严重液化场地等均为建设不利地段。不同因素的限制性程度不同,同一种因素不同危害程度对土地适宜性限制也不尽相同;2)在城市建设中,不同区块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不尽一致,主导因素有时也有差异。因此,进行城市用地防灾适宜性评价时,需从下述几个方面考虑各灾害因素的影响:a、因素的类型;b、因素对工程建设的限制性;c、用地重要性和影响后果。2、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分级要求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根据地震环境、场地环境、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划分、场地地震破坏效应分区、不利地形影响等评价结果,进行城市土地利用防灾适宜性评价,区分适宜、较适宜、有条件适宜、不适宜等适宜性类别,并针对城市用地性质、功能分区提出适宜性建议。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布局、社会经济等因素,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选择与相应城市建设抗震防灾要求和对策。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应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表4-3、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及分区根据温州市地震环境、场地环境、工程地质情况和地质灾害等影响因素,进行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并结合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要求。温州市区新构造运动不明显,无影响区域稳定性的全新活动断裂发育,地震多为远震波,且震级小,烈度不高,地震烈度不大于Ⅳ度,应属构造稳定区。温州市区土地为老粘性土和隐伏老粘性土、一般粘性土,在地震烈度7度条件下,场地稳定无轻微地震破坏效应。沿瓯江两侧地段和洞头列岛主要为一级阶地饱和砂土,在地震烈度7度条件下,饱和砂土发育区域局部有轻微液化的可能,一般无需采取整治措施,原则上适宜建设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综上所述,温州市城市用地基本为适宜区。少部分地区为较适宜区,主要集中在镇海—温州地震断裂带两侧的地段。(四)城市用地抗震防灾措施根据温州市地震环境,地质结构、场地环境、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划分、场地地震破坏效果及不利地形影响等评价结果,结合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要求,温州市中心城市用地划分为适宜、较适宜2个抗震适宜性分区。各适宜性分区城市用地抗震防灾措施如下:1、适宜区该区一般无需采取整治措施,原则上适宜各类工作建设。局部地形起伏较大或低山丘陵地区,要考虑局部地形和因平整场地引起的地基不均匀的影响,尤其要注意崩塌滑坡等危险因素;沿江和海岛地区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应部分消除液化,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抗震防灾措施:(1)规划工作建设项目时,宜做好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估工作。(2)局部地形起伏较大或低山丘陵地区,应消除崩塌滑坡等灾害隐患。(3)根据规范标准要求,沿江和海岛地区应做好详细勘察地段液化评价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液化影响。2、较适宜区该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场地地震破坏因素,该区沿江部分有轻微液化的可能,软土一般不会发生震陷或微量震陷。在用地抗震防灾类型为=3\*ROMANIII类区域宜优先考虑建设自振周期短的结构类型,如多层砖混结构、砼剪力墙结构等,也可建设其他类型建筑。山地丘陵地区,优先作为绿化用地等,需要进行建设时应适当增强结构整体性和水平刚度,宜为自振周期短的结构类型,避免自振周期长的结构类型等,在该地区重点地段进行规划建设时,还应详细查明滑坡、崩塌的范围、规模、地质背景、性质及其危害程度,应对其进行治理、消除滑坡、崩塌隐患。抗震防灾措施:(1)规划工程建设项目时,应做好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估工作。(2)根据规范标准要求,该区域应做好场地详勘工作,查明软弱土分布范围,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应采取有效的崩塌、滑坡处理措施。表4.1: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要求表五、城区建筑抗震防灾规划(一)城市建筑抗震概况通过“数字温州”的建筑数据及历年统计年鉴等现有资料统计温州中心城区建筑总量和各类结构建筑量。由于现有的“数字温州”建设还只覆盖温州城区,即鹿城、瓯海、龙湾三区,城区外延片数据还欠缺。因此本规划的城区建筑抗震防灾规划主要是对城区的建筑进行评价和分析。按照建筑抗震性能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筑结构,对温州城区进行统计,见表5-1及图5.1表5.1:温州市区建筑按结构类型统计一览表行政区结构类型栋数(万栋)总建筑面积(万㎡)面积比(%)鹿城区框架8.294821.3280.55砌体7.41716.1111.96木0.3046.740.78简棚5.17401.366.71小计21.165985.53100瓯海区框架7.612679.4266.99砌体7.08747.1018.68木0.3964.001.6简棚6.09508.9212.72小计21.163999.44100龙湾区框架8.253039.1374.09砌体5.05533.3213木0.1518.000.44简棚5.71511.3412.47小计19.164101.79100合计61.4914086.76从统计结果分析可有如下基本结论:1、温州市主城区实有建筑面积约14086.76万平方米,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2、三个城区的建筑结构构成比相对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从表5.1中还是能发现其中以鹿城区的建筑最好,龙湾次之,瓯海相比最差。3、抗震性能较弱的简棚结构建筑占有一定的比例。图图5.1主城区建筑现状图(二)主城建筑抗震分析1、分析方法针对温州市主城区建筑量大,结构类型多样的特征,本规划依据群体建筑抗震性能评价原则,对规划区内建筑进行破坏程度划分,并且进行破倒率的计算。破坏程度可分为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倒塌五类。不同结构出现破坏状态详见表5-2。表5.2:各类建筑结构与地震破坏程度对照表基本基本通过统计方法可得出温州市城区建筑群体评价震害矩阵,见表5-3。表5.3:温州市区建筑群体评价震害矩阵表统计类型类别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倒塌面积百分比(%)小震89.597.462.080.870.00中震64.0617.998.876.532.56大震35.2124.7219.7610.699.62注:小震:地震烈度小于等于5度,中震:地震烈度6度,大震:地震烈度7度,巨震:地震烈度大于等于8度。(下文统一用这一标准,不在另作说明)从上表数据可知,温州市主城区建筑在小震、中震、大震影响下的建筑破倒率分别为0.87%、9.08%和20.31%,总体上满足抗震规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但是破倒的绝对数量值还是很大,中震时的破倒建筑面积为1279余万平方米,大震是破倒建筑面积达到2861余万平方米。为说明温州主城三区各自建筑的抗震性能,表5.4给出了各区的总体建筑震害预测结果。图5.2、5.3分别表示了主城区在中震、大震作用下的建筑破倒率分布。表5.4:温州市区总体建筑震害预测表破坏等级建筑面积(万㎡)百分比(%)小震中震大震小震中震大震鹿城区基本完好5462.483946.032195.1891.2665.9336.67轻微破坏402.301074.371500.716.7217.9525.07中等破坏87.71494.981185.121.478.2719.8严重破坏33.04362.30594.190.556.059.93完全毁坏0.00107.84510.3301.88.53合计5985.535985.535985.53瓯海区基本完好3530.642505.331362.7988.2862.6434.07轻微破坏323.26719.62975.608.0817.9924.39中等破坏103.55371.73788.152.599.2919.71严重破坏41.99275.20453.531.056.8811.34完全毁坏0.00127.56419.3803.1910.49合计3999.443999.443999.44龙湾区基本完好3659.902608.881431.2889.2363.634.89轻微破坏311.16739.141013.377.5918.0224.71中等破坏89.47370.50810.592.189.0319.76严重破坏41.27272.76443.121.016.6510.8完全毁坏0.00110.50403.4302.699.84合计4101.794101.794101.79图5.2城区中震作用下建筑破倒率分析图图5.2城区中震作用下建筑破倒率分析图图5.3主城区大震作用下建筑破倒率分析图图5.3主城区大震作用下建筑破倒率分析图(三)城区重要建筑及抗震薄弱区抗震分析城区重点建筑主要有七部分组成,=1\*GB3①指挥、金融及超高层建筑;=2\*GB3②大中小学等教育系统重要建筑;=3\*GB3③市、区级医疗卫生重要建筑;=4\*GB3④包含温州体育馆、温州图书馆等市、区一级的体育文化重要建筑;=5\*GB3⑤五马商业街、时代广场等大型商业重要建筑;=6\*GB3⑥重要工业建筑;=7\*GB3⑦重要历史文物建筑。城区抗震薄弱区有以砌体结构为主的旧城和城中村两部分组成。由于温州市目前无法全面对建筑做详细的结构抗震分析,因此本次规划对城区重要建筑及抗震薄弱区的分析主要为片区的粗略划分,具体的数据及详细资料另行专题研究。图图5.4城区重要建筑及抗震薄弱区分布图(四)城区建筑抗震防灾措施1、加强新建城区建筑的抗震设防管理按照历史经验和抗震性能评价结果看,凡是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建筑,整体上抗震能力都比较好。在新建建筑的抗震设计审查中要按照《分类》和本规划有关提高抗震设防等级的要求核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并按照本规划关于地震动参数取值的要求核定其地震动参数取值。2、成片改造抗震薄弱区从抗震薄弱区的分布和构成看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城中村建筑,一类为建设年代较早的老城区。总体而言,抗震薄弱区具有建筑物密度大、人口密集、街道狭窄、结构形式大多是单层或多层的砌体结构和砖木结构,大震下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比例较高。对于城中村建筑,由于建筑密集,房屋间距小,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差,同时对空斗墙建筑目前尚没有可靠有效的加固方法,宜采用整体拆除重建的方式进行改造。建议按照目前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逐年对规划区内的城中村建筑进行全面改造。对建设年代较早的老城区,大部分建筑建于1980年代以前,多为砌体结构住宅,有部分办公建筑,部分薄弱区还有一些优秀历史建筑,对这些薄弱区宜编制专门的改造规划,通过系统评价每一个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保留价值、抗震加固的难易程度,结合城市对该区域的功能要求,提出完整的改造方案,并按照方案逐步实施。3、集中力量提高重要单体建筑抗震能力对重要单体建筑,建设部门应根据抗震性能评价结论,对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在本规划批准后,应要求该建筑业主单位在2-3年内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鉴定,经鉴定仍不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必须提供改造计划,并按照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4、逐步改造抗震能力不足的零散一般城区建筑1979年以前建造的砌体建筑物抗震能力相对较差,建议建筑的业主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鉴定,并根据坚定结论采取有选择地重建或加固措施。5、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村民居的新建及抗震加固(1)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农村居民对地震危害和建筑抗震必要性的认识,将农村建房从追求面积大、外观漂亮为主转变到以追求坚固耐用为主。(2)作好农村房屋建设和抗震加固的技术服务工作。一方面通过编制直观易懂的农村民居建设和加固技术手册,从房屋选址、地基处理、房屋结构布局、屋顶和墙体选材、墙体砌筑形式和方法、构造措施和建筑施工等方面作出有针对性的解答,并提供范例图集;另一方面有计划的对基层干部进行房屋建筑的抗震知识培训;三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适当增加有关抗震防灾的具体内容,包括选址论证和避震场所、疏散通道的布局。(3)适时开展现有农村住房的防震性能普查工作,各远城区应力争用3-5年时间对区内农村民居进行一次普查,全面系统的了解农村房屋建设情况,并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房屋提出加固意见,并督促房主及早进行加固。六、次生灾害防御规划(一)主要地震次生灾害的类别及防御重点地震次生灾害一般包括火灾、爆炸、水灾、毒气泄漏扩散、放射性污染、海啸、泥石流、滑坡等,结合温州市地形地势和地质等具体情况,确定温州市规划区的主要地震次生灾害为地震次生火灾与爆炸、次生水灾、有毒物品泄漏和放射性污染等,各类次生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防御重点为:1、地震次生火灾与爆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起火点数量和隔离带,影响地震作用下起火点数量的主要方面是城区建筑毁坏率、以及城市燃气系统、油气储藏设施、加油加气站网络、石油化工企业等易燃易爆设施的抗震能力;影响灾害程度的还包括防火隔离带的完善情况,因此,防御的重点一方面是提高这些设施的抗震能力,另一方面是控制和建设必要的防火隔离带。2、次生水灾的影响因素是防洪和排涝设施,由于温州市地处沿海地带,次生灾害危险性高,因此,地震次生水灾的防御重点是堤防设施安全和大型排涝泵站的抗震能力。3、有毒物品泄漏的影响因素是有毒有害物品种类极其可扩散性、存放有毒有害物品的建筑的抗震能力、具体储存设施的安全性等,一般在化工厂、医药厂、医院等生产和储藏有毒物品的设施,大学、研究机构、大型工业企业、大型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等单位一般管理较为规范,设施安全性较高。4.放射性污染的防御重点是医院等单位的储藏设施。(二)次生灾害危险源1、地质灾害危险源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温州市地处浙东南沿海,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类型以山区突发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平原区地面沉降为次。温州市中心区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温州市区西部及其周边山地,瓯江两岸。发生地震时这些区域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具体位置为:(1)鹿城区的瓯江下游南段及杨府山(2)瓯海区的瞿溪镇—潘桥镇一带及泽雅水库库区(3)龙湾区的瑶溪镇—黄石山一带(4)瓯北镇的瓯江下游北段2、城市燃气系统城市燃气系统是城市重要的生命线系统,而燃气系统的管网、场站均是容易发生火灾的设施,在地震发生时如果造成燃气泄露、阀室、调压站无法自动关闭等破坏,将极有可能遇明火而发生次生火灾与爆炸,属于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源。(1)现状燃气设施温州城市燃气事业起步较晚,初期瓶装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是其主要气源。1994年在雪山路(万家利燃气公司)建起了第一座液化气气化站,管道液化气逐步替代人工煤气。人工煤气作为城市居民用气的气源在温州市区完成历史使命。1996年和1997年先后建设了南浦气化站和新城中心气化站(图上位置),向相关区域供气,扩大了管道供气的供气范围和用户。近年来又建设了高教园区气化站(图上位置),该站设计规模与前三座气化站基本相同,向高教园区供气。上述气化站原分属几家不同的燃气公司,2006年鹿城、瓯海范围内四家管道燃气经营单位经过整合,成立了温州市管道燃气有限公司,使温州市的管道燃气经营逐步走向统一经营管理。目前,温州供应的燃气用户中,液化气是主要气源。其中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占有很大的份额,管道供气比例较低。另有温州市现有CNG加气站6座,其中5坐位于主城区,另一座位于主城外延瓯北片,主要经营者为中石化公司,都结合公交站场设置。管道供应的区域主要在旧城和下浦吕居住区以及新城片区,其它区域的供气方式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为主。目前在温州市有三座气化站和两座瓶组站,气化站分别是下吕浦气化站(1.5万户)、旧城万家利气化站(1.8万户)和新城气化站(1.7万户),瓶组站为黄龙气化站和高教园区气化站,目前已敷设燃气管60公里。表6.1:温州市区现状燃气设施一览表序号设施名称位置占地面积储罐容积(㎡)1华颢燃气公司牛山东北角150(平方米)130(㎡)2温州市曙光液化气有限公司瓯海区郭溪瓯海大道老虎山旁2800㎡,单罐容积110㎡*43温州市温州电力昌泰燃气液化气厂瓯海区郭溪梅屿村西道12000㎡大罐容积100㎡*2小罐容积50㎡4勤奋路液化石油气灌雪山路75弄28号1200平方米405天然气蓝田工业区21312(平方米)6温州市管道燃气有限公司下吕浦海鸥12幢2464㎡14.25T7鞋都液化石油气储备罐双屿箬笠岙村西岙路1号900(M2)105m8燃气(滨海)滨海园区滨海三路960号8671m25600m39温州市建设燃气开发有限公司万源路7600(平方米2010液化石油气永嘉县上塘敬仁村3600平方米20011洞头县东海液化气贮配站洞头县北岙燕山路808号4450200(㎡)(2)规划燃气设施按照温州市城市燃气专项规划(2005-2020年),分为主城区与副城区两个供气系统,主城区供气系统由门站引出次高压天然管道沿机场路敷设至市中储配站(西台岙),继续沿瓯海大道西行至惠民高中压调压站及站西高中压调压站;永强储配站与温州天然气门站结合设置(蓝田),次高压天然管道沿永强大道敷设至沙城高中压调压站,重要建(构)筑物有:天然气门站、主要调压站、主要储气站及高中压管网等。规划的其它燃气设施还有雪山路气化站、南浦气化站、新城气化站、高教园区气化站、滨海园区气化站、惠民路加气站、江滨路加气站、汤家桥加气站。3、油库与加油站油库储存大量易燃、可燃油品,火灾危险性较大,有库内某一部位发生火灾,不仅直接威胁库内其他建、构筑物的安全,若发生油品流散会威胁到相邻企业,同理,相邻企业发生火灾,对油库也带来严重的威胁。在上世纪的国内外地震中,储油罐的震害比较常见,并伴随火灾等次生灾害。温州市都市发展区现有大型油库均为中石化公司所有,其中主城区1座,位于龙湾区状元镇;主城外延区4座,分别位于瓯北镇、洞头县。温州市中心城区现有加油站41座,主要经营者有中石化、中石油以及其它社会经营者。表6.2:温州市现状储油设施统计表序号油库名称主要产品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1温州石油公司状元油库石油龙湾区状元前岩村10083.3205402中石化浙江永嘉长岙油库汽油、柴油、润滑油瓯北长岙村3浙江中油华电能源有限公司小门岛石化储运基地液化气洞头县小门岛1733334564浙江省石油总公司温州分公司洞头经营部半屏油库柴油、润滑油洞头县半屏岛179699345洞头县鹿西岙外油库柴油、润滑油洞头县鹿西乡鹿西村23301150表6.3:加油站现状情况一览表片名序号名称地址鹿城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温州石油分公司广化加油站广化鹿城路191号2温州市中石化吴桥加油站有限责任公司南郊吴桥路78号3温州鹿城浙石加油站有限公司临江江南村4温州市鹿城双屿石油加油站双屿镇门河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温州石油分公司十里亭加油站南郊牛山路46号6温州市水心加油站有限公司水心将军路8号7温州市江滨加油站有限公司洪殿江滨中路东段8温州市瓯海临江加油站临江岙底村9温州仰义供销社后京加油站仰义温州104国道与330复线交叉口10温州市鹿城仰义加油站仰义前京村1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温州石油分公司南站加油站江滨黎明西路19号1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温州石油分公司上桥加油站藤桥上桥村1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温州石油分公司祖师湾加油站藤桥祖师湾村14温州市石油贸易公司第一加油站双屿牛岭村口1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温州石油分公司牛岭加油站双屿牛岭村口1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温州石油分公司下岸加油站上戍下岸村龙湾1龙湾区天河加油站龙湾区天河新河村2龙湾区海城海鸥加油站龙湾区海城街道3龙湾区永中加油站龙湾区永中街道4温州瑶溪加油站龙湾区瑶溪底岭下村5新世纪石油有限公司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一路口6中石油浙石加油站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6号区7金岙加油站龙湾区瑶溪金岙村8蓝田加油站龙湾区海滨街道蓝田村瓯海1新南站加油站南浦路与渔鳞浃路交叉口2温瑞加油站南白象下川村3慈湖加油站慈湖路口4东方加油站西岙工业区5浦西加油站瞿溪浦西村瓯北1永嘉县和三加油站瓯北和三村2瓯北码头加油站瓯北码头3瓯北加油站瓯北深河路4永嘉县三桥加油站5城北中油站6长岙加油站瓯北长岙村洞头1温州石油分公司洞头支公司九厅加油站北岙燕山路169号2温州石油公司洞头经营部新城加油站北岙车站路4、易燃易爆危险品厂房及仓库通过对温州市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厂房及储存仓库的现状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调查,共涉及厂房及仓库34处,分布分散。详见统计见表6.4。表6.4温州市中心区易燃易爆企业(工厂)、仓库现状名称主要危险源地点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备注华颢燃气有限公司液化石油气南白象街道鹅湖工业区104中道77号600(平方米)

4600(平方米)牛山鼎盛化工有限公司有机化学物(甲醇、甲苯、正丁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南白象街道金竹路56号500(平方米)400(平方米)牛山浙江东化实业有限公司丙烯酸酯类、聚醚多元醇类、酮类、三乙胺等温州市瓯海区瞿溪巨龙路71号8000(平方米)1800(平方米)华昌液化气有限公司液化气朱阳工业区3000平方米2800平方米永宁温州市泰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聚胺酯树脂温州市扶贫开发区中兴路132号1500平方米800平方米永宁浙江长江能源液化气蓝田工业区21312(平方米)987(平方米)状元油库汽油、柴油龙湾区状元前岩村94939平方12300平方东日气体乙炔龙湾区状元山西岙村25631平方3703平方温州市华基化工有限公司硫酸龙湾区海滨街道蓝田民营工业区99522(平方米)5856(平方米)温州化工总厂二硫化碳中国鞋都二期戴宅路23467(M2)7600(M2)鞋都温州市嘉力化工有限公司二硫化碳、异丙醇温州市鹿城区上戍外佯下湾15000(M2)6000(M2)鞋都温州市华颢燃气有限公司

液化石油气双屿箬笠岙村西岙路1号9000(M2)

8000(M2)鞋都浙江禾本农药化学有限公司甲苯、甲醇

仰义沿江工业区后京村连墩29000(M2)20666(M2)鞋都新奥燃气燃气滨海园区滨海三路960号3335m28671m2滨海宇田树脂树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滨海二路909号2.2万平方米8000平方米滨海冶金加油站汽油、柴油府东路与学院路交叉口4000(M2)900(M2)特一温州中油瑞昌物资有限公司新城加油站汽油、柴油

上田段新城加油站4000(M2)

741(M2)特一温州市浙石加油站汽油、柴油

温州大道788号

690(M2)

369(M2)特一温州市建设燃气开发有限公司液化石油气

万源路7600(平方米)1668(平方米)特一黄田加油站汽、柴油黄田亚美大酒店旁2.5亩150平方米瓯北中石化永嘉石油分公司城北加油站汽、柴油温州北站旁6000平方米830平方米瓯北瓯北加油站汽、柴油白水村对面2亩100平方米瓯北瓯北码头加油站汽、柴油瓯北码头3亩130平方米瓯北中油三桥加油站汽、柴油三桥路41302860平方米瓯北储运公司和三加油站汽、柴油和三村6000平方米920平方米瓯北长岙加油站汽、柴油乌牛104国道旁3亩160平方米瓯北长岙油库汽、柴油、润滑油乌牛5823平方米770平方米瓯北乐清市士忠气体有限公司氧气、氩气、二氧化碳七里港金光岙村乐清乐清市恒兴气体有限公司氧气黄华胡家洋村乐清浙江省石油总公司温州分公司洞头经营部半屏油库

0号柴油、1号燃料油

洞头县东屏屏山东路36号17950(平方米)700(平方米)洞头温州金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油漆、染料、五氧化二磷、磷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无水甲醇、对甲苯胺、航空煤油洞头县北岙南塘工业区

46470(平方米)37840(平方米)洞头浙江诚意药业有限公司醋肝、乙醇、甲醇、醋酸、DMF洞头县东屏化工路139号60000(平方米)15000(平方米)洞头温州中油燃料石化有限公司沥青、汽油、柴油洞头县小门岛119000(平方米)

5600(平方米)洞头HYPERLINK"/MHJY/MHJY/Search/MHYA/MhYA_Show.aspx?ID=3303220081&LBID=1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