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形象(陈)_第1页
古诗鉴赏-形象(陈)_第2页
古诗鉴赏-形象(陈)_第3页
古诗鉴赏-形象(陈)_第4页
古诗鉴赏-形象(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诗词的形象(陈朝军)物象、意象和意境。 1、物象和意象的区别: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一个是客观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中的形象都是意象。

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中的“山、林、江、船、鹰、鱼”本来都是大自然中的景物,是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物象,但与作家的意(思想感情)结合,就表现出宇宙万物都在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情绪。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现实生活中分属动、植物,但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呈现出一派衰败、凄凉、孤寂的气氛。这说明意象是有着浓烈的情绪色彩的形象。 2、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

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急风、高天、沙渚、啸猿、飞鸟、落木、流水”都是包含着作家悲怆感情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哀猿长啸、鸟群回旋、落木萧瑟、长江汹涌的雄浑而深沉的意境。再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这首诗就是通过江水中的月影、冲淡柔和的月下灯光、联拳静憩的白鹭,跃出水面拨剌有声的鱼儿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3、分析意象的作用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②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③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4、意境(画面)特点,要注意参照以下专业术语: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练一练:读李白《望天门山》,回答问题。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问题:这首诗包含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形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诗中的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包含着作家情思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鉴赏古诗词的三类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关注其背景,知人论世;其次要重点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所处的环境等;最后要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翻译:请不要嘲笑我好酒贪杯,苦恼中只有它能催我入睡。醒来时推门走去寻觅诗句,伴着明月在高耸的大树间徘徊。翻译: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可惜没有人能画出我惆怅的影象,在亭角寻觅诗句却只有清风把两袖涨满。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门走出房屋赏月寻诗。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

答案

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②[zēng]。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翻译】:此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睁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怪模怪样。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他时或轻拄手杖闲适地慢步远瞻,时或戏把鱼网以临水捕鱼而消遣光阴。请他出任官职,他以自己无能为由辞谢了。阵阵炎热的东南风呵,未能驱除池亭的溽暑;而他新作的词曲竟字字如冰,一派冷气。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词作上片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后两句则表现了词人的品质。这位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圆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一个“怪”字写出了他容貌奇特的整体特征。其中,“发短”暗对清朝的“长辫”,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二、景象(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翻译:天刚破晓,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天已黑,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析本题从诗歌意象表达效果的整合和主体意象的作用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

答案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解析

“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孤舟”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三、物象(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菊--[宋]杨万里①未与骚人当糗粮②,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③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①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

②糗qiǔ粮:干粮。③政:通“正”。

译文: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解析概括野菊形象,只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揭示的内在品质就可以了。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即时巩固1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现出来的?

解析第一问从“花飞欲尽春”可以看出;第二问重在转述,“花飞”应转成一个名词性的意象——“飞花”。

答案

暮春。飞花。【翻译】: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即时巩固2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意象。“子规”即杜鹃,中国几千年来的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为一种悲鸟,一种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再联系诗人的经历,就可以确定“子规”意象的含义了。

答案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翻译: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山村中仍旧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我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即时巩固3

上----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