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材解读一二三讲座用_第1页
七年级教材解读一二三讲座用_第2页
七年级教材解读一二三讲座用_第3页
七年级教材解读一二三讲座用_第4页
七年级教材解读一二三讲座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二三单元教材解读乌市第56中学冯先华2015、10、27一、整体意识二、单元意识三、文本意识四、学生意识在教材使用中,要注意树立以下意识:一、整体意识1.语文与生活的联系2.按人文专题组织单元(主题)

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3.单元构成

阅读+写作+课外古诗词诵读+名著导读人教版语文(7-9年级)单元主题安排课例《散步》亲情-family公益广告.avi

在设计中,考虑到这是学生中学六年的基础和学生还处于小学与初中的过渡,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于是在引课中用动画片《Family》,既可以让学生知道语文的生动有趣,又让学生知道了中学各学科之间的相通、相融,还消除了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潜移默化地帮学生树立“大语文”意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读为主,进行访谈式教学,让学生自己谈谈文中的四个人物更喜欢谁,并说说理由。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应该与环境描写相结合,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自然引出课文文质兼美,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谈感受、谈发现、谈收获。教师主要教方法,鼓励学生围绕主题的多角度个性化解读。课后建议同学们读高风的《金黄色的大斗笠》。鼓励大家做研究型的老师,一定要写课后反思。二、单元意识单元提示(教材)+单元说明(教师用书)1.明确单元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2.明确单元提出的文体教学要求。3.明确单元蕴涵的人文教学价值。4.明确篇章在单元中的教学定位。

2001版课标教材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学年开始了,你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个单元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2013版课标教材

生活中有阳光雨露,也有风霜阴霾。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思考人生,珍爱生命。

本单元继续练习默读,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妨在课本上随手圈点勾画,标出关键语句,画出你喜欢的语句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在对课文大意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把握线索、抓住关键语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单元提示一般分两段,第一点揭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第二段是提示本单元的教学方法,要从单元提示出发,确定课文教学重点。《秋天的怀念》在第一单元,主题是家庭生活,学习第一单元要求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而《我的老师》在第二单元,主题是学校生活,读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注意采用默读的阅读方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以及一定的阅读速度”;第一单元提示还教给学生“要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抓住重点难点,深化理解;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第二单元没有说只是让大家要继续培养的意思。共同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联系:第一单元是基础,第二单元是提升。这两篇课文都是精读课,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精读和略读,教读与自读的处理。案例: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魏巍《我的老师》

精读是反复读,读熟,字斟句酌,精读深思,从而对内容、结构、精彩的语句有精深的理解,并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建立联系,内化成自我素养的一部分。

精读的对象主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文章。

精读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感悟、分析、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朗读和笔记的能力等。精读与略读精读的过程,常常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从形式(语言)到内容再到形式(语言),多次的反复的阅读和思考。

在精读的过程中,常常采用圈点勾画、评点批注、摘录笔记等方式进行,最终达到熟读甚至背诵。精读与略读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略读是相对于精读来说的,就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以获取信息、把握主旨为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后能够粗知大意,如大略知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主要信息等。

对于很多文章,并不需要仔仔细细从头至尾认真阅读,只需快速地读一下,了解文章的重点,粗略地把握文章大意就行了。如果略读以后觉得很棒或有些段落很精彩,就可以回过来针对重点再仔细阅读。精读与略读

传统语文教学,在读中悟(书读百遍),多读多写。现代教育,主要由老师讲,教学法——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人文性,人文素养。现在:教阅读的方法,阅读的策略(共通的,概括中心、段落,理解内容、梳理脉络、把握特点等;特殊的,不同文体的不同的点,新闻、传记、小说、诗歌等)教读与自读教读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教知识,而是教方法,教技能,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这就是现代的教育观念。所以,语文教学的教读,不是教了哪些内容,而是要教会阅读,教会学习。教会以后让学习者自己去做,去完成。即叶老所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读与自读

课内自读+课外自读通过方法、策略的传授,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与作品进行多重对话。这是课标在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提出的教学目标。

修订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要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重视学生自读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西游记

——精读和跳读骆驼祥子

——圈点批注海底两万里

——快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傅雷家书

——选择性阅读培根随笔

——哲理散文的阅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泰戈尔诗选——诗歌的阅读简·爱

——外国名著的阅读新版教材在自读方面的新设计课内自读:旁批+阅读提示课外阅读:自读方法与策略案例:《秋天的怀念》《我的老师》《秋》中一定要讲清写作背景,18岁的活蹦乱跳的小伙子下了3年乡,瘫痪了,坐在轮椅上回来了,“我”的伤心绝望是肯定的,但真正最悲痛的应该是谁?可是母亲在“我”面前是怎样表现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这种伟大就在文中的3次不经意的插叙中流露出来。引导学生品析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情,深入品析课文。课后必须让学生漫谈学了这一课中的收获,可以是写作正反对比方面的、插叙的运用、可以是与父母怎样和睦相处的、可以是怎样爱惜自己身体的、可以是学习史铁生身残志坚的等等。推荐学生读:史铁生的《合欢树》《我与地坛》;三毛的《守望的天使》。案例:《秋天的怀念》《我的老师》《我的老师》是训练默读的第一课,课前让学生回忆记叙的六要素,概括文中的7件事,详写略写的运用,品析“狡猾”的贬词褒用效果等,我建议大家把本文和《王几何》比较阅读,《王几何》为什么不命名为《我的老师》,在《王几何》中怎样运用的详写略写,写人还可以怎么样写?读写结合,完成写人的小练笔。用这两课体现精读与略读。(一)阅读新理念1、独立阅读(自主阅读)九义课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高中课标: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阅读的起点和基础三、文本意识

2、个性化阅读

九义课标:阅读是学

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

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

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高中课标: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3、多重对话

义教课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高中课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二)教师如何解读文本陌生阅读:读者的视角,不带框子,不带现成的结论;立体阅读:作者的主观意义、文本的客观意义、读者的个

性意义;智慧阅读:视角、切入点、新问题。

(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1、.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学习侧面烘托。具体说说文中用了哪些景物来侧面烘托风雨。2、课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风雨的?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对《春》知识的复习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师要把课文中的相关句子找出来进行预设,会说说它们的作用。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教学案例四、学生意识1、多问一些“什么”或“怎样”。学生的已有基础,已有经验怎样?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怎样?不同学生解读可能达到的程度怎样?不同学生可能遇到的阅读障碍是什么?

2、教授方法,培养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

学习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圈点批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略读、浏览,归纳、概括,大胆发言,勤查字词典,积累精言妙语……

3、读-思-写-评相结合,让学生思维清晰化,条理化。重视阅读;动手动笔,强化表达。

4、关注课堂生成,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有成就感。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建议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对初中的语文学习尚不清楚路数,这是学生学的第一篇文言文,一定要强化学生养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矫正已经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甚至教给学生检索注释中的有用信息,领着学生读课下注释,让学生在书上做笔记。第一则老师领着学生读,第二则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合作读,关键是学习兴趣的培养。拓展延伸运用本课的知识试译:《王戎评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动不。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10论语十二章1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建议:诗歌尤其古典诗词的教学一定要以诵读为主,不必烦琐解释;要从名句入手,体味意境。一、学法指导1.培养自学、预习的习惯。充分尊重学生机械记忆好的事实,课前朗读并背诵、默写这四首诗。2.培养认真阅读书下注解和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求完全读懂,只求能粗通诗意,写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包括字句和含义、技法等),以便课堂提问或讨论。3.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书的空白处做标记,写下自己的疑问或感想,并整理到笔记本上,积累灵感的火花。4.培养积累的习惯。积累词语、名句、诗篇,不断增加积累的量,以期在今后的生活经历中不断感悟,促进情感和理智的健康发展。1.启发、引导是教师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古典诗词的真正理解,不是靠教师单方面讲解的,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机、恰当点拨,使学生进入想说状态,靠学生去感悟的,而且是靠学生终生去感悟的。2.“诗无达诂”是诗歌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能用自己的见解限制学生,或者照搬鉴赏辞典中专家学者的观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3.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这是贯穿整个初中阶段的要求。应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开展诵读比赛。要注意通过诵读,引导学生体味诗中表现出的优美的意境。4.以名句为核心生活化欣赏全诗。对诗歌的分析要使用学生生活中使用的、熟悉的话语,不要使用意象和意境等理论术语,不要用更陌生、复杂的话语解释本来不复杂的文本。以名句为核心欣赏诗歌,一方面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一方面也是着眼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5.介绍诗人、背景力求故事化、趣味化,不要像文学辞典的词条那样介绍。二、教法指导关于写作:介绍农村特级教师李元昌老师的经验1.评提高——提高率计分法

后次成绩减去前次成绩做分子,以前次成绩做分母,乘以百分之百,即得出提高率。如一个学生前次成绩为20分,后次成绩为30分,其提高率则为50%。提高率计算公式:

后次成绩—前次成绩

前次成绩一般的情况下,中差生的提高率多为正数,并高于优生。用这种评估方法既可以纵比,也可以横比。纵比,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横比,他们的提高率明显处于优势。虽然他们的成绩还不理想,但由于提高率比较高,他们从中看见了自己的进步幅度,易于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优生的提高率相比之下较低,有时还会出现负数,这对他们又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平时成绩评定,有时把提高率和实际分数按比例合在一起计算成绩。这样的评价,将学生实际成绩和他的发展都涵盖在内。100%=提高率2.比发展——虚实积分法

成绩分为零分、正1分、负1分。如开学第一次交上的作文,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是零分,这个零分是基础分,大家都从零起步。只要后次强于前次,就得正1分;后次不如前次,得负1分;不进不退,得零分。比如有个学生前篇作文中心不突出,教师给学生指出来,后次作文中心突出了,学生就得正1分,否则就得负1分。(要注意零分的两个含义),期末总评看谁的积分高,就说明谁的发展快。通过这样的成绩评定方法,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为学生营造出进步、发展的氛围。这种评估方法虚实结合: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差距,在形式上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起点都归到零,实现了形式上的公平,此谓“虚”;学生只要努力,就会得到正1分,得了正1分,说明他在原基础上有了进步,这又是“实”。这样的评估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为学生营造出争取发展的氛围。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差等生,都能在零起点上,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得到最理想、最充分的发展。这种评分方法的着眼点不是分数,而是学生的进步;评比的不是成绩,而是学生的发展。成绩是暂时的,发展是无限的。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正在发展中的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了激励功能,振奋起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样的评价方式,自然地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3.争进步——自我提升法在作业或成绩检测中,学生答题时如果答错了或答得不完整,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习,然后再出难度类似的题让他重答,如果答对了,答得完整了,或者是比以前的成绩有所提高,计算成绩按重答的成绩计算。4.赛认真——自我发现法(1)发现不足;(2)发现长处。我家的窗口我常坐在窗口边,透过那层塑料布向外望着。对面是王二婶家。两间小草房,东倒西歪的。门前几棵小柳树,被风吹得歪歪斜斜的。院墙是土打的,不足一米高,中间还有几个缺口,几头小猪在缺口上进进出出。一只瘦狗,趴在门口,即使有人在它跟前走过,它头也不抬,眼也不睁,大概是饿极了的缘故吧。三年以后,我家的窗口对面还是王二婶家。两间东倒西歪的小草房已经变成三间红砖黄瓦的房子,十分美丽,看了真令人羡慕。门前那几棵小柳树也长粗了,长高了,像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们拉着手在翩翩起舞。那个土院墙呢也变成了青石打底,红砖砌起来的高大围墙。刷着银色的铁大门,在太阳光照耀下直刺人的眼睛,威风凛凛。这就是王二婶的家,变化有多大呀。

初一时学习运用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