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1页
第2课时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2页
第2课时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3页
第2课时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4页
第2课时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透析史论拓展对接高考[高考题组训练]古今监察制度等第2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读表释义]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中外链接]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以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体——[君主专制政体]古代封建制度的重要保障举措——[古代选官制度]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明清君主专制][解题答题示范]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1课时)图示一以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考点1一、君主专制的内涵1.研读图示一,据教辅[史论要点]简述君主专制的内涵及与中央集权的主要区别。易错易混借题发挥内涵要点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表现在皇权和相权之争上。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秦朝的郡县制,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和元朝的行省制。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代的中外朝制、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代军机处设立都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以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考点1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时期概况西汉魏晋汉初,

.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

。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体制▼西汉内外朝制度秦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僚机构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尚书令侍中常侍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外朝”“内朝”2.看动画演示秦至汉中央官制的演变,完成表格丞相内外朝制空白处任意单击开始演示汉承秦制以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考点1二、君主专制的演进3.观察动画演示唐代三省六部制,完成表格时期概况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

,相权一分为三。皇帝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户部礼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决策执行审议显/隐探究1探究2探究二: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探究一: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制都体现了“三权分立”但本质不同。()宰相探究一剖析:二者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两者有本质区别。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2、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3、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以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考点1二、君主专制的演进4.阅读图示二和史料一,完成表格并归纳从汉到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趋势。时期概况宋代元代设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设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中书门下三司使中书省中书门下枢密院皇帝财政行政军事(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参知政事(二府)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史料一图示二反映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2.(2013·河北名校高三二调)据《新唐书》卷46《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地位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以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考点1需要充分体现材料信息1.(2012·全国新课标,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明清君主专制考点2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明代的内阁有何特点?如何认识其性质?提示⑴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⑵明代内阁是

强化的产物。阁臣只是皇帝顾问,不具备

的职权。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内侍机构君主专制宰相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票拟”和“批红”史料一史料二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反映明代阁臣职权及与权力来源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明清君主专制考点2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依据材料,简述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制内阁制相似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不同地位百官之首仅备顾问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影响制约皇权无制约力提示①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宰相被制度赋予决定大权,地位巩固。②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阁只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汉代)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史料一史料二反映汉唐时期宰相的职权与地位助记表格考点3拓展·图表综合归纳知识纵横解读

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中外链接]【思维引导】阅读教辅表格,掌握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

(2013·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参考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点击放大(2013·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建筑风格信息文字设问信息联系中英政治制度有关史实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明清君主专制考点2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1.清代军机处的特点?提示:军机处地处内廷,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奉承皇帝旨意,上传下达皇帝命令。史料一史料二表明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史料三速(执行迅速)精(人员精干)、密(外界干扰少)简(机构简单)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明清君主专制考点2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2.如何认识清军机处设立?提示: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判断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判断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集权趋势,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罗马)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所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助学助记用“一二三”数字法概括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显\隐√×剖析1剖析2剖析:1.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统治者只有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如特务统治、文字狱、军机处等),强化集权专制,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剖析:2.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没有优劣之分。1.(2013·重庆文综,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2.(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明清君主专制考点2一、选官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保障举措——选官制度考点3时期选官制度概况汉朝推选人才,

成为做官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

家世九品中正制察举制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孝廉门第史料一史料二体现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举孝廉为主反映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汉朝至魏晋南北朝)一、选官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保障举措——选官制度考点3科举制

(唐代)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隋唐以后)时期选官制度概况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

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

。科举制分科考试科举制史料三反映考试选拔人才注重才学二、科举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保障举措——选官制度考点3就官僚政治而言,科举制度通过“学而优则仕”使文化知识阶层与官僚阶层有机结合,提高了官僚阶层的文化构成,维护了封建统治。——《科举制的文化意义谈论》史料三说明了科举制对古代教育及政治、文化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实施有何作用及影响?提示:①把选拔人才和

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

,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②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

的提高。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央集权文化素质任命官员1、简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保障举措——选官制度考点3①选拔标准:②选拔形式:③选拔趋势:助学助记2、古代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用“图示法”掌握选官制度的演变及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1.(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2.(2010·全国新课标Ⅱ,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保障举措——选官制度考点3材料均无体现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考点3拓展·图表综合归纳知识纵横解读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读表释义]【思维引导】阅读教辅表格探究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