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获奖作品_第1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获奖作品_第2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获奖作品_第3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获奖作品_第4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获奖作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据有关统计,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亿人,预计到2023年将达2亿人,2037年将超过4亿人。同时有关专家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会,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原因主要是()A.人口基数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大量迁入2.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紧张形势的措施是()A.实施西部大开发 B.控制城市发展规模C.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3.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A.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B.城市环境问题比较严重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D.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21世纪我国的人口问题。第1题,人口的增长不但取决于自然增长率,还要看人口基数,近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但人口基数仍很庞大。第2题,西部大开发可提供很多就业岗位,利于缓解就业紧张的形势。第3题,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死亡率稍高。答案:2023年6月25日,第二届全国人口计生系统科研院长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江帆出席会议。结合材料及我国总人口及城乡人口变化情况图,回答下列问题。4.甲、乙两种图例分别表示我国的()A.总人口和农村人口 B.总人口和城市人口C.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 D.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5.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和乡村人口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城乡人口出生率不同 B.城乡人口死亡率不同C.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 D.城乡自然增长率不同解析:本题组从热点问题切入,综合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人口增长、人口移动等相关知识。第4题,我国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少,总人口接近13亿;第5题,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猛增。答案: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据表回答6~8题。全国前五位人口流入大省和前五大人口流出地排序表全国前五位人口流入省第一位人口流出地第二位人口流出地第三位人口流出地第四位人口流出地第五位人口流出地广东湖南四川广西江西湖北江苏安徽四川浙江河南贵州浙江江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北M省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苏四川重庆广东云南浙江新疆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B.四川省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D.全国流入人口前五位的省份均在东部地区7.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A.福建 B.海南C.山东 D.广西8.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灾害 B.就业机会C.人口政策 D.宗教信仰解析:6题,首先,四川省是流入广东人口第二多的省,且与广东省不相邻,排除A;其次,四川省位于西部,人口流入居第五位,排除D,同时,也可得出四川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的结论。7题,广东省人口流出也很多,且位于东部经济地带,可排除C。从表格中省区特征分析,人口流入与流出省区之间往往在地理位置上邻近。因此推断,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人口,可能大量流入山东。经济因素即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是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因素。答案:人们在选择工作及居住地时多受就业机会、治安、文化生活及自然环境等影响。下图是针对美国大学生的居住及工作地选择,抽样调查结果所绘制的“偏好指数”空间分布图。回答9~10题。9.图中哪个区域因受惠于信息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聚集,加上气候宜人,成为美国大学生心目中最偏好的居住及工作地之一()A.子 B.丑C.午 D.亥10.卯区成为“偏好指数”偏低的区域,最主要是受制于下列哪两个地理因素()①冬季气候干冷②区域经济以农牧业为主③人口密度较高④位于活火山及地震带上⑤传统老旧工业区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④⑤解析:图中所示丑区域为美国旧金山,该区域因受惠于信息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聚集,加上气候宜人,成为美国大学生心目中最偏好的居住及工作地之一。卯区纬度较高,冬季气候寒冷,以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答案:下图是某国不同年龄人口生育统计图。据图回答11~13题。11.下列关于该国人口生育状况的发展趋势,分析正确的是()A.生育年龄越来越大 B.生育率越来越低C.人口规模越来越大 D.生育欲望越来越强12.从人口增长阶段来看,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原始型 B.传统型C.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D.现代型13.该国人口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是()A.劳动力严重过剩 B.流动人口减少C.劳动力不足 D.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解析:本题以新颖的二维坐标图像为载体考查了与人口相关的知识点。函数曲线的波峰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向左移动,说明生育年龄越来越小。函数曲线与横轴所夹的面积即生育人口总数,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变小,说明生育率越来越低,人口规模越来越小,生育欲望越来越弱。人口生育率很低,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过低的人口生育率,可能导致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得不到满足。答案: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4~15题。14.如果a、b、c分别代表三个国家,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a——德国 B.b——肯尼亚C.c——印度 D.b——日本15.造成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是()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国家强制性的政策③医疗卫生水平落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由图中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数值可判断,a属于“高—高—低”模式,目前存在于少数发展中国家;b属于“高—低—高”模式,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这种模式;c属于“低—低—低”模式,分布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与少数发展中国家。c的低自然增长率是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生育观念转变,导致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慢。答案: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完成16~17题。16.图中信息反映()A.2023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B.2023年劳动适龄人口最多C.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无关联性D.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到最低值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2023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与我国人口增长惯性有关B.2023年以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C.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D.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一旦低于零,即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解析:直接读图可知,2023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由图知,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低于零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仍然较高,不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答案:下图为中国人口变化图(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剩余劳动力增长率),据此回答18~19题。18.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时段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B.②时期,人口增长暂时处于“低—低—低”模式C.③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D.④时期,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平稳19.图示时期,大多数年份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增长率较大,这说明我国()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人口出生率高C.新增就业岗位有限 D.城市化进程快解析:①时期为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②时期前段,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③时期因计划生育,使出生率下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但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偏低(即新增就业岗位有限),所以剩余劳动力增长率较大。答案:图甲是我国2023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读图完成20~21题。20.图乙是我国不同时期三个年龄组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能正确反映图甲时期的是()A.① B.②C.③ D.④21.在图甲中,图上有几处明显的凹陷处,影响M处的成因是()A.战争 B.自然灾害C.经济水平 D.人口政策解析: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年增长率应逐年下降,而老年人口增长趋势加快。M处出现明显的凹陷,说明人口增长突然放慢,2023年,此时20~24岁的人口出生的时间大约是1981~1985年,此时正是我国强有力地实施计划生育的时间。答案:读下图“全球未来十年居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回答22~23题。22.下列城市中,位于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是()A.圣保罗 B.拉各斯C.洛杉矶 D.东京23.图示地区15年来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城市,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①出生率高②死亡率较低③国外人口大量迁入④育龄妇女所占比例大⑤经济现代化程度高A.①③④ B.②④⑤C.①②④ D.①③⑤解析:第22题,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是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和西欧,东京位于东亚人口稠密区。第23题,图示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城市是尼日利亚的拉各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出生率保持较高水平,必然导致人口快速增长,育龄妇女比重大也是重要原因,国外人口不可能大量迁往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答案: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24~25题。24.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合理人口容量B.土质疏松C.夏季暴雨集中D.本区人口合理容量较大25.本区北部合理人口容量小的原因是()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缺乏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高,消费水平低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解析:从题干中可知:①B位于黄土高原地区,该区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②B区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经远远大于该区的合理人口容量30人/平方千米,导致该地生态破坏严重,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③图中本区北部为内蒙古地区,该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文化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最终导致合理人口容量低。答案:二、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及表,回答问题。(12分)2023年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年龄国家15岁以下15岁到64岁65岁及以上A国50%45%5%B国17%65%18%(1)甲图中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________,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似的是________国。(2分)(2)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乙图中画出A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图,在丙图中标出B点,表示B国2023年的人口年龄构成状况。(4分)(3)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A国目前存在的人口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4)某城市1991年、1994年、1997年、2000年、2023年的流动人口分别为106万人、251万人、237万人、387万人和498万人,请在丁图中画出该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的折线图。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城市的影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地理事物构成图、人口增长折线图的判断与绘制、人口增长过快及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影响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作图时要注意标注相关的注记,要注意折线图与曲线图的区别。回答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影响时既要回答有利影响,又要回答不利影响。答案:(1)3%C(2)见下图。(3)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的压力(4)见上图有利影响是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是加大了教育、住房、交通压力,加重了环境负担,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等27.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注: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15~64岁指劳动人口年龄。(1)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的时期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中国人口负担系数在________年前后达到最低值,此时的人口负担系数约为________。(2分)(2)在1990年前和2030年后,中国的人口负担系数均超过了50%,试分析它们形成的不同原因。(4分)(3)日本、韩国均抓住了“人口机会窗口”期,促进了经济的腾飞。“人口机会窗口”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何作用?(3分)(4)中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抓住“人口机会窗口”的良好时机,促进经济发展?(4分)答案:(1)202340%(2)1990年前主要是14岁及以下人口数量较大;而2030年后则主要是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较大。(3)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少儿与老年人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4)开发更多劳动密集产业(如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民族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保险制度。28.能否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直接关系着我国国家的兴衰。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动示意图。完成(1)~(4)题。(14分)(1)图示地区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________,试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2)分析图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3分)(3)该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__(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4分)(4)根据图示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缓解我国人口压力的主要措施。(3分)答案:(1)广东气候宜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等(社会条件优越),环境人口容量大。(2)地区间收入差距(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制度的改革。(3)变小原因:通过区域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人口环境容量变大(或理论承载密度变大);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4)努力发展经济,转变以自然条件主导人口承载能力的现状为以经济投入调控人口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29.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地区“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演变”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工作。研究发现: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在平原、河川开始,一般来讲,只有当人口增长到某一临界值,平地土地资源不足,才开始向坡地、丘陵、山区发展。下列是他们调查的一些资料数据。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材料一六百年来本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表。时间(年)人口(106人)耕地(1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