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陕西省陇县中学保利【教材依据】《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写景抒情性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课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据此,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设置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将自己的一些想法,简要说明如下:体现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分析鉴赏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二、体现新课标和“高效课堂”的基本精神:即“以学定教”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教学效益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了解学情,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全面参与,主动探讨学习,主动展示学习成果。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定要大胆放手,老师要从台前走到幕后,做学生的“指路人。”三、打破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教学设计自由灵活,“有收有放”。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问题和基本问题一定要“收”,如对散文文眼的把握。在语言品味环节则要“放”,如对散文“形散神聚”特点的把握。让学生自己针对老师提供的两幅图画进行品味,,我觉得只要学生肯动脑筋,认真体会,就一定会给课堂带来惊喜。四、简化课堂的环节,力求课堂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突出教学主线。本节课的思路是读——赏——练。尽量不让学生做重复的、无效的劳动,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些知识,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写作练习”。【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知识点:分别是文章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作者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文章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熟练运用多种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社会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感受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情分析】必修二第一单元均为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自己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恋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挚动人,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高一学生刚刚接触这类情景交融的长篇散文,他们关于情景关系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支撑他们解读此类文章,因此,如何结合课文,真正理解以情驭景并避免解读过程中硬贴标签的现象,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另外,新课标要求知人论世,但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他们的情感和阅历与文章都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如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让学生通过赏析课文,体会散文的特点,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文章简洁清丽、情景交融的语言。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3、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以情选景:体会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的语言。2、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多种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教学难点】学习从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品读法,设疑讨论法,写作训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1、《故都的秋》多媒体课件;2、课堂导入幻灯片(一组秋季景物图片);3、课堂导入背景音乐《初雪—自然之韵》;4、《故都的秋》音频朗诵(备选)。【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组画面。师:请问这是什么季节的图片?(板书:秋)师:秋去冬来,秋天的背影离我们不远,下面那位同学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印象中秋天的特点。(两名学生即可)师:老师点评。(这两名同学抓住了秋天的特点,语言表达准确)师:两名同学的发言使我想起了古人概括秋天特色的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句诗引起了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秋天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更多是指人生的秋天。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郁达夫的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故都的秋》。2、教师解题:师:大家知道故都是什么地方吗?(学生答:北平)北平为什么称为“故都”?故都就是指往日的都城,北平是炎黄子孙历经千百年的都城,所以郁达夫先生称之为故都。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写故都的秋景,同时也能体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3、检查预习:师:课文大家预习了没有?请大家翻开导学案,下面我们请四位同学读一下加点的字注音,这一组四位同学依次横行朗读。第一位同学开始。(矫正)点缀(zhuì)辍学(chuò)混沌(dùn)馄饨(tun)萧条(xiāo)笙箫(xiāo)落蕊(ruǐ)一椽(chuán)槐树(huái)平仄(zè)著单衣(zhuó)4、思考讨论:师:大家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写景散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学生自由发言)。“形”就是指文章所呈现的景色;“神”就是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篇好的散文,是有文眼的,而散文的文眼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下面请大家自己小声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读)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读)师:点评(这位同学读的很流畅)师:这一段一共有两句,下来我们重点看一下第一句话,这一句中的秋出现了三次,大家在“总是”“特别”这几个词上加上着重号,现在大家自己出声读第一句。好,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句。(学生读)请问你感觉这一句话朗读的语速是舒缓还是急促?语调是低沉还是昂扬?(学生答)其他同学认为呢?(舒缓,低沉)好,现在我们集体朗读第一句话。(学生齐读)师:请大家讨论第一句中那几个词是散文的文眼?(学生讨论)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板书。(学生板书:“清、静、悲凉”)师:下面大家说“清、静、悲凉”那几个词是写景色的特点,那几个词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学生自由回答:“清”和“静”写景;“悲凉”写情)师:郁达夫为什么心情悲凉呢,他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学生自由回答:南方)他是南方人什么地方人?(学生自由回答:浙江)下面那位同学能依据导学案的资料说一说作者心境悲凉的原因。(学生回答)师:这位同学说明了作者悲凉的原因。但是,除此以外,还有更多层次的原因,大家知道吗?师:作者内心悲凉共有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时代阴影在作者内心的写照;第二,社会政治活动屡遭打击,举家迁居,生活失意,颠沛流离;第三,躲避他人对其妻子王映霞的追求;第四,留学日本,遭到歧视,第五,主张“静的文学”。师:郁达夫看到北国的秋色产生了悲凉的情感,那么,他对南国的秋色是怎样概括的?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仿照北国秋的特点把答案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写。(学生板书,教师矫正:慢,润,淡,清凉。)师:郁达夫通过比较北国,南国秋景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对南国、北国秋天的喜爱之情。因为“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5、讨论欣赏:师:我这里有两幅图画,是根据郁达夫故都秋景的特点绘制而成,下来请大家对照画面分组讨论并在文章中找出对应的文字。第一组和第三组同学重点讨论画面(1),第二组和第四组同学重点讨论画面(2)(检查讨论情况)。下面各组选一名代表用课文的字词来口述这两幅画面。(分两组,学生口述画面)画面(1)画面(2)师:大家能不能说一说这两幅画面上“形”(就是指画面上所呈现的景色)和“神”(就是指画面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师:教师点拨(结合两幅画面与课文内容点拨讲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师:有人说郁达夫是绘画的高手,请大家下去以后用同样的方式品味剩余的三幅画面。师:我从关中来到陕北,沿途也欣赏感悟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大家能允许我用文字表达吗?师(口述):进入陕北高原,连绵起伏的山峦,蜿蜒曲折的隧道,错落有致的窑洞。秋风中零落的草木,弥漫着黄土的秋味。从炎帝的故乡来到闯王的故乡,七个多小时的车程,却好像穿越了千年的历史。这里有长城边地之雄、黄河幽谷之险、高原沟壑之奇、沙漠绿洲之胜……。这就是圣地的淳朴与厚重,这就是陕北的风土与人情。6、合作探究:请大家看大屏幕,看看这句话在文章的那一小节?(幻灯片显示)“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学生自由回答:第十一段)师:请大家出声自由读这一段。(学生自由读)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师:这一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回答: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特点)师:请大家分小组讨论这句话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师(点拨归纳):比喻:黄酒之于白干,饮后酒力十足,颇有秋之内蕴;稀饭之于馍馍,吃时愈嚼愈香,颇有秋之隽永;鲈鱼之于大蟹,持鳌去壳,即可大快朵颐,颇有秋之爽气,黄犬之于骆驼,跋涉万里山河,颇有秋之阔远。对比:这些比喻选取南北方日常可见四物,从嗅觉、味觉、视觉等感觉出发,形象贴切的描写了南北方秋景的不同特点,颇得其神韵,四种事物两两组成对比,既没有贬低南方秋色,又透出对北国秋色由衷的喜爱。这样的对比妙趣横生,使人更近一步深味了解北国之秋。排比:这组用比喻的对比还连成了排比,从语言形式上也切合内容的秋味,让人觉得酣畅淋漓,清爽宜人。这句话从内容上写出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特点的差异,使之更形象,更生动。使文章浑然一体,首尾呼应。7、课堂练习:师:昨天让大家以“校园秋色”为内容,写几段关于景物描写的句子,大家写的怎么样?现在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学生甲展示:生机勃勃的春天固然美,可是金色的秋天在校园里却又是另一般美。她的美不在于春天的绿,而是在于秋天的金黄。秋高气爽,秋姑娘给大地妈妈换上了秋装,同时也给我的学校换上了新的景象。校园的秋天到处一片金黄。看!秋风吹黄了操场的小草,像铺上了一张金黄的毯子。操场旁的树木也换上了金黄,枯黄的叶子像一只淡黄色的蝴蝶伴随着秋风在空中盘旋;又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空中起舞。它飘得那样轻盈,好像要给小草看看它这条淡黄色的裙子。学生乙展示: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放眼望去,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棵高大笔挺的银杏树和两棵四季常青的雪松,它们仿佛是校园的卫兵一样,日夜守护着校园的安全。操场南边的香樟长廊,在夏天是个乘凉的好地方。如今,虽是秋天了,但香樟树的叶子依然那么翠绿,那么茂密,还带着一股特有的淡淡的青香,好闻极了。校园英语角里也有两棵银杏树,和操场上的银杏树相比,它们可就矮多了,树叶也已变黄。秋风吹过,银杏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飞落在地上,铺成了一条金黄色的地毯,踩上去软软的,沙沙作响,有趣极了!校园秋色,美不胜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我爱秋天的校园。师:请你用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点评一下他们写的怎么样?(学生点评)8、课堂小结:师: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的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使人感伤。《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在写景时,既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板书);还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板书)等方面写出了秋声、秋色和秋味。这样既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又为我们学习写作散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板书:形散神聚;板书:平民意识、爱国情感)9、课后作业:师:请大家以《校园秋色》为题,写一篇作文,尽可能的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描写手法。师:这一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北国:清静悲凉(文眼)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妙比喻巧对比南国:慢润淡味润味浅味淡味短奇排比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形散神聚——平民意识,爱国情感【教学反思】经过两周的精心准备,认真细致的上完本堂课,总算松了一口气。现在静下心来思考我的这节课,颇有感触。《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真正步入审美鉴赏的殿堂。我将《故都的秋》定位为散文鉴赏课。教学时以秋天一组景物画面和相关诗句导入,再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师生互动探究生成开放型课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聚”为基点和生长点,通过对照图画品味欣赏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内容,重点让学生体会散文的特点。接着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十一段的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最后进行针对性写作训练。纵观整个上课过程,本节课有这样一些优点:第一,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品味语言入手,去解读课文,把握散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