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质量标准检测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质量标准检测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质量标准检测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质量标准检测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质量标准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质量标准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23·成都高二联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C)A.诸侯 B.卿C.士 D.商人[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答案为C项。2.(2023·福州高二期末)有学者将孔子视为平等主义者,这是因为孔子主张(D)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C.民贵君轻 D.有教无类[解析]“克己复礼”体现等级秩序,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为政以德”与“平等主义”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孟子提出的,故排除;孔子强调“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体现了“平等主义”,故D项正确。3.(2023·黄石高二期末)下列主张不属于老子的是(A)A.“忠恕之道” B.“天法道,道法自然”C.“无为而治” D.“守静”[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B项“天法道,道法自然”、C项“无为而治”、D项“守静”都属于老子的思想。所以A项符合题意。4.(2023·大同高二期末)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过,盖大房子,雕琢美玉且要找专门工匠来做,更何况是治理国家这种大事,君王不应要求贤能者“姑舍汝所学而从我。”孟子的这番言论主要是为了(B)A.宣传儒家的“仁政”思想B.激励齐宣王选贤能者来治国C.希望齐国能统一天下D.帮助齐国早日实现富国强兵[解析]材料中孟子以盖房子、琢玉需要专门人才类比治理国家,强调治理国家要选贤任能,使人才能发挥专长,而不能一味逢迎君主,B项符合题意。5.(2023·东莞高二联考)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反映出荀子主张(A)A.“以德服人” B.“性本恶”C.“施仁政于民” D.“性本善”[解析]由材料中的“以德兼人者王”可以看出,荀子强调君主治理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问题,B项错误;C、D两项则是孟子的思想。6.(原创题)“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A)A.厉行赏罚崇尚法治 B.奖励耕战与民休息C.仁者爱人尊君爱民 D.崇尚贤能厉行节俭[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可知该派别主张国家的大一统,结合“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可知该派别主张加强君主和中央的权力,据此可知该派别为法家学派,A项正确。B项“与民休息”属于道家思想;C项属于儒家思想;D项属于墨家的思想。7.(2023·黄山高二期末)《韩非子·有度》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C)A.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 B.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C.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 D.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解析]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的内涵之一,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法家学说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一民之轨,莫如法”主要针对百姓,故B项错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体现了法律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故C项正确;“杜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8.(2023·洛阳高二月考)《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B)A.强调“大一统” B.糅合了多个学派的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的传统儒学[解析]“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其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思想;“正法度之宜”,体现了其思想中糅合了法家思想。故本题应选B项。9.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B)A.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C.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D.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解析]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思想,创立了新儒学,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因此被汉武帝推崇,并逐步上升为封建统治思想。故答案选择B项。10.(2023·江西高二月考)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C)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解析]A项是在明清时期,B、D两项材料未体现,注意材料强调的是“直接效果”,本题选C项。11.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有(C)①《诗》②《书》③《墨子》④《春秋》A.①② B.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汉代太学教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没有墨家的思想,因此可排除③,答案选C项。12.(2023·成都五校高二联考)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B)A.民贵君轻观念 B.“大一统”观念C.“君权神授”观念 D.“天人感应”观念[解析]材料肯定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统一所起的巨大作用,这符合“大一统”观念。13.(2023·淄博高二摸底)隋文帝在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这些主张(C)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导致佛、道在隋朝取得统治地位C.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D.体现出儒、佛、道三教的趋同[解析]由材料中“‘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可知A项错误;隋朝时,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佛、道思想并未取得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佛法玄妙……济度群品”可知隋文帝对佛教和道教的认同,体现出当时三教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中对三种宗教的描述,并非是主张三教趋同,故D项错误。14.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C)A.孟子 B.董仲舒C.朱熹 D.李贽[解析]根据题中信息“白鹿洞书院”“传二程”等可判断此人应是朱熹。15.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C)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朱熹把理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里的“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16.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C)[解析]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答案为C项。17.(2023·江苏泰州高二期末)蒋传光在《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中指出: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宋明理学(C)①以“礼”为核心,构建新儒学体系②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③通过强化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④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官方哲学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宋明理学以“理”为核心,故①错误;宋明理学继承传统儒学的“礼”的思想,同时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发展了传统儒学,故②正确;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上升为“天理”,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故③正确;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官方哲学是在汉武帝时期,故④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18.(2023·南京高二期末)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A)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根据材料中“是非之心……所谓良知也”可知①正确;根据材料中“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可知②正确;根据材料中“但有一念向善……皆可为圣贤”可知③正确;良知是通过内心自省,不是外在探求而实现的,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19.(2023·广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联考)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B)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解析]“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20.李贽曾说自己“为县令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法触”。主要反映的是李贽(B)A.博学多才引起了各级官僚的妒忌B.对正统思想的挑战导致了统治阶级不满C.从县令博士做到太学博士,仕途辉煌D.与各级官吏接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解析]李贽“与县令、提学触”“与祭酒、司法触”是因为李贽极力反对封建正统思想,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故选B项。21.禁书,泛指执政者或宗教领袖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或信众的信仰,禁止于己不利的书籍传播。他们往往采取强烈的排他行为,例如焚书或追杀原作者。下列作品被列为禁书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D)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解析]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腱,在思想界出现了以李贽、黄宗羲等人为代表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答案为D项。22.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仰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而是企图用一个“明君”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C)A.董仲舒 B.朱熹C.黄宗羲 D.李贽[解析]题干材料旨在表述农民没有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只是寄希望于一个好皇帝来拯救众生。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23.(2023·南京高二联考)《清史稿》对顾炎武评价道:“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这段材料的核心是(A)A.顾炎武的学风是务实的B.顾炎武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C.顾炎武反对专制统治D.顾炎武关心百姓疾苦[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敛华就实”“穷原究委,考正得失”可得出A项正确。24.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存”“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A)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C.科学试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解析]材料反映了王夫之的观点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所以这里的“器”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25.(改编题)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D)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B.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C.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君主至高无上,容易造成君臣隔绝,大臣的谏语忠言传达不到君主耳中,使君主成为一个“闭目塞听”的独夫寡人。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是由专制制度造成的,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独治”,实行众治。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7分,第28小题15分,共计50分)26.(2023·湛江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袁行霈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请回答:(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6分)[解析]“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阶级、文化状况等方面回答。[答案]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2分)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4分)(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6分)[解析]要抓住材料二的关键词句进行回答。[答案]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2分)墨家的“强本节用”主张。(2分)法家“严而少恩”。(2分)(3)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6分)[解析]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6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程朱理学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最受人诟病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其并非是禁欲主义,问题不是如何解释“灭”字,而是如何解释“人欲”。在程朱理学中,人欲是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与人欲对应的概念是人心,“‘人心’泛指一切欲望,‘私欲’则专指过分追求利欲,违背道德原则的欲念,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去除一切‘人心’、一切感性欲望,而是以道德意识克服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的意识”。——《清朝对程朱理学的阉割与歪曲》材料二在西方,人们把程朱理学称为新儒学。新儒学的改革由朱熹完成。朱熹把孔孟置于正宗,又把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和张载、周敦颐、二程(程颐、程颢)思想以及佛家高度一元化的哲学与道学无为的思辨精神,整理融合,形成了一个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宋元明清,几代统治者把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树为正统思想,程朱理学在900年间,成为了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认理践履的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在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程朱理学在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凝聚了华夏儿女团结御侮,革旧立新的雄心,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摘编自《程朱理学: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程朱理学中“灭人欲”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存天理”这一思想成果的政治功效。(6分)[解析]“认识”根据材料进行概括;“政治功效”从当时中国存在的政治制度与该思想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回答。[答案]认识:作者认为“灭人欲”是把人的欲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让其过度放纵。(2分)政治功效:“存天理”的思想主张适应了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4分)(2)材料二中认为程朱理学被称为新儒学主要“新”在哪里?宋元明清的几代统治者将程朱理学树为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何在?(4分)[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总结即可,第二小问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答案]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基础上,把董仲舒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唐宋时期的佛家、道家思想精华整理融合,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分)根本原因:程朱理学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和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2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程朱理学的进步性及其消极影响。(7分)[解析]首先依据材料观点概括、提炼出程朱理学的进步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消极影响。[答案]进步性:程朱理学在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凝聚了华夏儿女团结御侮、革旧立新的雄心,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4分)消极影响:程朱理学以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程朱理学的一些思想主张也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对妇女思想、行为的束缚更为严重。(3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