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课件_第1页
手术室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课件_第2页
手术室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课件_第3页
手术室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课件_第4页
手术室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刺伤的护理研究新进展血液净化中心干浩琴

自1984年首次报道了医务人员因针刺伤而感染艾滋病以来,针刺伤所引发的职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最高危人群。针刺伤的原因和预防2针刺伤的处理流程3针刺伤的相关因素1

相关研究显示,国外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46%~50%国内为88.9%~96.7%毛秀英报道国内护士年人均针刺伤的发生次数为3.5次/人.年,国外Smith研究的0.75次/人·年,Azadi研究的0.52次/人.年针刺伤可引起20多种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其中最为常见的是HBV、HCV和HIV经皮暴露于HBV易感者感染的可能性约为6%~30%、HCV易感者感染的可能性约为1.8%、HIV易感者感染的可能性约为0.3%

实习护士锐器伤发生率432名实习护士在10个月实习期间共发生了2756次锐器损伤,平均每人发生6.4次。其中发生针刺伤1111次,平均每人发生2.6次;发生过锐器伤的403名,占93.13%;受伤次数在≥2次的有371名,占86%。2.个人防护行为:回顾文献发现,双手回套针帽,徒手分离锐器,徒手对针头折弯、毁形,徒手传递锐器,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缺乏必要的协助等不安全行为直接导致了针刺伤的发生。3.风险感知:在护理工作中,随着血源性传播疾病人群的增多,护士暴露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工作中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感知越低,经皮损伤的发生率越高。二、工作相关因素1.每天工作时间:每天工作时间与针刺伤的发生密切相关。2005年对土耳其一所教学医院449名护士进行回顾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h的护士在过去1年内发生针刺伤的风险是每天工作时间少于8h的护士的1.84倍。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h易引起护士疲劳,注意力分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发生。2.每周工作时间:每周工作时间与工作人员的疲溃感成正相关,与注意力集中成负相关2003年通过病例对照试验对巴西一所医院400名护士进行调查发现,每周工作于时间超过50h的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是每周工作时间少于40h的护士的2.47倍,而每周工作时间在40~49h与每周工作时间少于40h的护士相比,两组没有差异。当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由于护理人员疲溃感增加,注意力分散,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危险随之增加。4.工作压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健康保健的需求和医疗费用的投入相应增加,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护士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士针刺伤的发生风险。三、安全氛围安全氛围是指组织内员工共享的对具有风险的工作环境的认知。安全氛围可影响针刺伤的发生。2008年,Smith等对日本864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安全氛围的各个维度,如管理者支持、冲突与交流反馈、整洁的工作区域等与针刺伤的发生密切相关。四、护士人力配置护理人力配置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紧密相关。国内研究结果显示,床护比与锐器伤的发生相关,床护比越高,锐器伤的发生率越高。Clarke等在1998年对美国22家医院2287名护士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当护患比超过1:6时,发生针刺伤的风险增加1倍。

接触血量愈大、接触时间愈长,机体获得病原的数量越多,感染机率也就更高。

一、针刺伤的危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心理影响

产生焦虑、紧张、悲观、恐惧心理等。

少部分怀有侥幸心理。刺伤后应在24h

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抽患者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第1针30μg

第2、3针各10μg

;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h内抽血查HIV抗体,定期做血清学监测,于刺伤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监测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乙肝两对半是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大三阳中文名英文名结果解读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感染,急、慢性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有很强传染性。但并不能提示病情是否严重。(揭示乙肝病情的检查)乙肝表面抗体HBsAb(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抗HBe)—乙肝核心抗体HBcAb(抗HBc)+小三阳中文名英文名结果解读乙肝表面抗原HBsAg+大多数情况下表示乙肝病毒复制减少,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趋向恢复,仍然有传染性。由大三阳转向小三阳,并不意味着病毒复制完全停止,少数小三阳病人其血清HBV-DNA持续阳性,病毒复制活跃,病情较严重,病情进展迅速,见于病毒变异。乙肝表面抗体HBsAb(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抗HBe)+乙肝核心抗体HBcAb(抗HBc)+其他中文名英文名结果解读乙肝表面抗原HBsAg+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或者是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弱乙肝表面抗体HBsAb(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抗HBe)—乙肝核心抗体HBcAb(抗HBc)+中文名英文名结果解读乙肝表面抗原HBsAg—多数是正常的,极少是乙肝隐匿感染,需要查HBV-DNA定量来鉴别。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后康复;过去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已康复。乙肝表面抗体HBsAb(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抗HBe)+乙肝核心抗体HBcAb(抗HBc)+中文名英文名结果解读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一种亚型的HBsAg及异型的抗HBs(常见)血清从HBsAg转化为抗HBs的过程(少见)乙肝表面抗体HBsAb(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抗HBe)+乙肝核心抗体HBcAb(抗HBc)+中文名英文名结果解读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sAg免疫复合物,新的不同亚型感染。乙肝表面抗体HBsAb(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抗HBe)—乙肝核心抗体HBcAb(抗HBc)+中文名英文名结果解读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抗HBe)—乙肝核心抗体HBcAb(抗HBc)—1982年,这种新的疾病被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性传播(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母婴传播(通过胎盘、分娩、哺乳等)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及制品等)已证明:共同工作、劳动一般生活接触蚊虫叮咬、咳嗽、打喷嚏等艾滋病病毒的特点:主要攻击机体的T淋巴细胞;病毒在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浓度最高。液体中的HIV加热到56度10分钟即可灭活。如果煮沸,可以迅速灭活;37度时,用70%的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水和0.3%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处理10分钟,即可灭活病毒对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r射线不敏感;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离体血液中HIV病毒的存活时间决定于离体血液中病毒的含量,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在未干的情况下,即使在室温中放置96h,仍然具有活力。即使是针尖大小一滴血,如果遇到新鲜的淋巴细胞,艾滋病毒仍可在其中不断复制,仍可以传播。病毒含量低的血液,经过自然干涸2h后,活力才丧失;而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即使干涸2-4h,一旦放入培养液中,遇到淋巴细胞,仍然可以进入其中,继续复制。所以,含有HIV的离体血液可以造成感染。AIDS可分为三期:窗口期: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到血液中产生足够量的、能用检测方法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之间的这段时期,称为窗口期。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开始,到出现艾滋病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临床表现期:典型症状有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一般为2周~3个月,少数人可到4或5个月,很少超过6个月。目前国际公认的窗口期是6个月。窗口期血液HIV抗体检测为阴性。窗口期潜伏期持续时间可短至数月,长至15年以上,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潜伏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可能与患者本身免疫功能、HIV病毒的种类、强度、数量、感染途径、人体感染HIV后的营养、健康状态等有关。临床表现期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常见症状:低热、消瘦、乏力、慢性腹泻、慢性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等;机会性感染:卡氏肺囊虫病、口腔及咽部霉菌感染、病毒性疱疹、结核病、乙型肝炎等;恶性肿瘤: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艾滋病症状针刺伤的预防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

提供防护物质上的充分保障。实行人性化管理,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建立健全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三、针刺伤的处理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处理、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院感染控制科)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第二步第三步第一步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侵泡或涂抹消毒。伤包扎口。应使用防水敷贴。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保持镇静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使用抗菌肥皂立即冲洗接触部位报告和记录损伤患者姓名、器械和环境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

是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即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浆中分离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经处理后而制成。乙肝疫苗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肝疫苗1、接种时间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针疫苗。2、接种人群乙肝疫苗3、接种疫苗前,常规进行肝功能和乙肝两对半检测。4、乙肝疫苗5、乙肝疫苗加强针就是当注射乙肝疫苗后,体内就会产生抗体(一种免疫球蛋白),抗体有一定的半衰期,当下降到一定水平时,不足以起保护作用,可通过再次注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和提高抗体水平。这时注射的乙肝疫苗就称之为乙肝疫苗加强针。预防性用药

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针头所刺伤,应在4h内,最迟不超过24h进行预防用药,可用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给予预防。即使超过24h,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也可采取预防接种方法,对高危人群进行接种,可预防某些血液性疾病(如乙肝等)的发生。伤后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