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_第1页
2023年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_第2页
2023年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_第3页
2023年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_第4页
2023年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B)A.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D.发明者、继承者的结识成果2.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从它的(A)。A.阶级属性讲B.研究的对象讲C.研究的重要内容讲D.发明者、继承者的结识成果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C)A.《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他的(C)A.唯心主义B.辩证法C.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他的(B)A.唯心主义B.辩证法C.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6.马克思主义最主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共产主义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主线利益D.与时俱进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C)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共产主义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主线利益D.与时俱进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共产主义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主线利益D.与时俱进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抱负是(B)A.社会主义B.共产主义C.无产阶级专政D.大同世界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主线因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B)A.历史性B.科学性C.革命性D.实践性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ABC)。A.马克思主义哲学B.自然辩证法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ABD)。A.经济社会根源B.思想渊源C.客观精神的因素D实践基础.3.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AC)。A.唯物史观B.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D.辩证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重要涉及(ACD)。A.德国古典哲学B.中国儒家思想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5.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BCD)。A.用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具体客观而非机械的一知半解的和断章取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B.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抱负C.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D.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三、判断题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全是由于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天才人物。(╳)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已通过去,对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没有指导意义。(╳)4.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5.初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盲目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6.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9.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10.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结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四、连线题1.请把下列理论和它们的代表人物连线C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A、圣西门②德国古典哲学B、费尔巴哈③空想社会主义C、亚当•斯密A.①B②C③AB.①C②A③BC.①C②B③CD.①A②B③C2.请把下列人物和他们所属派别连线B①马克思A、客观唯心主义②黑格尔B、旧唯物主义③费尔巴哈C、辩证唯物主义A.①B②C③AB.①C②A③BC.①C②B③CD.①A②B③C五、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把重要精力用在写作《资本论》的第二、三卷上。但是,长期的穷困、劳累和疾病,损害了他的健康。到1883年初,马克思的病情加重,恩格斯天天都来看望他,请医生为他看病,可是病情仍不见好转。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在书桌前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里。恩格斯失去了密切的战友,独力担负起指导各国工人运动的重任。他还花费极大的精力整理马克思的遗稿,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由于原稿除个别地方比较具体清楚以外,几乎都是用缩写字和速写符号写成的。中间留下了无数的空白。恩格斯必须一方面辨认和誊录手稿,然后在各种原稿本中选择最成熟的一种,并把所有的空白都填补起来,并且要写得和马克思的手笔同样。恩格斯怀着对亡友的思念,夜以继日地整理这些遗稿。后来,由于健康状况恶化,恩格斯已经不能坐着写字,医生严禁他晚上看书。他就请了一位秘书做记录,自己口述马克思的原稿。为了整理出一份“完全符合作者本意”的原稿,恩格斯一丝不苟地推敲每一个字,并且增补了许多新材料来说明马克思的每一个论点。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的整理工作终于完毕了。整理第三卷的工作更加艰巨,差不多又用了2023时间。《资本论》的作者是马克思,最后完毕者却是恩格斯。这两位密切无间的朋友都为这部不朽的著作倾注了心血。这部书就是这两位伟人非凡的革命友谊的见证。除此以外,恩格斯还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重要著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恩格斯热情地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在他的支持下,1889年7月,22个国家的近400名代表在巴黎举行会议,宣布成立“第二国际”。在大会上,由法、美等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代表建议,把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由于在1886年的这一天,美国芝加哥等地的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举行大罢工和示威游行,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勇敢斗争精神。大会通过了这个决议。从此,每年“五·一”成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1895年,恩格斯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8月5日逝世了。根据遗嘱,他的骨灰盒被葬入大海。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奋斗了一生,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导师。他们相继去世后,工人运动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到20世纪初,俄国的革命活动在列宁的领导下,成了各国工人和他们的政党瞩目的中心。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出生在1870年,原姓乌里扬诺夫。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关心国家命运,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他的哥哥萨沙由于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未遂而被捕牺牲。列宁却走上了另一条革命道路,决心用武装推翻专制政权。在组织学生运动的时候,他曾被捕。警官问他:“你要造反吗?要知道,你前面是一堵墙!”列宁毫不示弱,反击说:“是一堵腐朽的墙,一推就倒的!”后来,他又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小组,自学外文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还自学了大学的课程,并以校外生的资格,参与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获得优异成绩。他依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了一个掌握广博知识和革命理论的革命家,成为俄国工人阶级的领袖人物。1895年,他领导的各地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频繁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注意,他曾经被捕流放在西伯利亚3年,直到192023才期满。此后,他到了法国,办起了《火星报》,为成立工人阶级政党作理论准备。192023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比利时举行。在讨论党纲、党章的时候,会议发生剧烈的争论。列宁认为:只有认可党纲并且亲自参与党的一个组织的人,才干是党员。这样才干保证党的纯洁性和组织性。而此外一些人主张,只要参与罢工,不参与组织也可以宣布为党员。虽然后一种意见当时略占上风,但是在选举中央机关时,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它就是俄国共产党的前身。另一派人占少数,被称为“孟什维克”(意为少数)。从此,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节选自《世界通史故事》)(1)以上材料中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介绍,让我们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结识(ABCD)A.从发明者、继承者的结识成果讲: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从研究对象和重要内容来看,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D.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以下表述对的的是(ABCD)A.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建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B.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是由列宁等以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C.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夺取了十月革命伟大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D.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2、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对的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一方面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特别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大纲现在有些地方已通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朴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白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见解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见解,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通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约比我们有也许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结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假如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期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拟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1)材料1中的“这个大纲现在有些地方已通过时了”这句话,其重要的背景涉及(D)。①工业革命开始爆发②工人阶级政党发展③资本主义代议制趋向完善④巴黎公社政权昙花一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结合上述材料,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应当是(ABCD)。A.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B.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圣经和教条,一定要区别对待C.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D.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干有效地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法宝。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见解和主线观点即是(B)A.唯物论B.世界观C.辩证法D.方法论2.恩格斯认为,所有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边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性是(C)A.运动B.规律C.联系和发展D.矛盾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认之否认规律D.辩证思维方法7.发展的实质是(D)A.前进的运动B.上升的运动C.曲折上升的运动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矛盾的基本特性是(C)A.斗争性B.同一性C.斗争性和同一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指的是(C)A.矛盾B.变化C.规律D.奥秘1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是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是说意识活动的(B)A.发明性B.目的性和计划性C.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3.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D)A.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物质不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C.人不能发明和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15.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C)A.结识B.意识能动性C.实践D.主体选择1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ﻫ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运动B.静止C.时间和空间D.客观实在性1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ﻫ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ﻫ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2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二、多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AB)A.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B.思维能否结识或对的结识存在的问题C.物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D.决定事物变化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的问题2.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运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白(AC)A.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3.实践的基本形式涉及(ABC)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B.解决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意识活动4.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即(ABCD)A.条件性B.客观性C.普遍性D.多样性5.人们可以用蜣螂清除牛粪、用水发电。用针灸治疗疾病。这表白(AC

)A.对的结识事物的联系就能因势利导,运用客观联系为人类造福B.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明规律为人类造福C.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D.联系是人能随意发明的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CD)

ﻫ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ﻫ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7.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CD)A.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B.形式上现象上新奇的事物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程的事物D.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对的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重要有(ABCD)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由于(ABC)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主线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B.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C.它给人们提供了结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线方法——矛盾分析法D.它给人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10.下列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的是(ABCD)A.就事论事B.因材施教C.对症下药D.量体裁衣11.下列关于量变质变规律说法对的的有(CD)A.量变仅指事物数量的变化B.凡是事物的变化都是质变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2.辩证否认的基本内容是(ABCD)A.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B.否认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否认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认的实质是“扬弃”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1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重要表现在(ABCD)A.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发明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5.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由于(ABD)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类自己发明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三、判断题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线区别在于是否认可思维能否结识或对的结识存在的问题。(×)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主线区别在于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则不具有物质性。(×)5、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6、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条件的。(×)7、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8、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主线规律。(×)9、否认之否认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是必然的,因此不存在曲折。(×)10、肯定一切和否认一切都是形而上学的否认观。(√)1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12、否认之否认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并终将回到起点。(×)1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奔腾性的统一(√)14、否认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15、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四、连线题1.将下列选项的相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①运动-----B物质的存在方式②静止-----C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③空间-----A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将下列选项的相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A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③前程是光明,道路是曲折的-----------B否认之否认规律五、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1.材料一: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经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民族的勇敢使他们可以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因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规定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两者混合的政体。---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二:我们不要过度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的确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经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本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凉不毛之地。---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材料三: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此后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问题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运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摘自江泽民《对的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根据材料分析:1、比较材料1和材料2,根据唯物辩证法,下列说法对的的有(BCD)A、自然环境决定社会制度发展B、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C、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互相联系D、人类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处罚2、根据材料2和材料3,我国实行可连续发展战略的因素有(ABCD)A、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B、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C、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长,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D、实行可连续发展战略才干解决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2.材料一:“猫吃老鼠”,历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常规。正如恩格斯讽刺的那样,似乎猫被发明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发明出来是为了给猫吃。其实,情况并不都是这样。偏偏有些地方的猫,不喜欢吃老鼠,而喜欢吃鸟类。在南极圈里,有个叫马里恩的小岛。1945年,一艘探险船无意中带了几只老鼠在这个小岛靠岸。这些老鼠竟溜到了岛上,在那里扎下了根、传宗接代。三年后,岛上的老鼠成灾。应本地居民的求援,大陆当局送了五只好猫。想不到,这些猫不久繁殖成了一大群,小岛又成了猫的王国。可是这些猫却不吃老鼠,喜欢吃岛上的鸟类,每年被猫吃掉的鸟类达几十万只。为了保护鸟类,行政当局只好动员鸟类爱好者,拿起猎枪,四出打猫。材料二:更有趣的是,居然尚有老鼠吃猫的事!非洲有一种老鼠,嘴边长着一层硬壳,它善于吃猫,本领相称高明:它散发出一阵阵浓烈的恶臭,猫嗅到以后,就象吃了麻醉药同样,全身酥软,动弹不得。这时候,老鼠就跳将过去,用锐利的牙齿咬断猫的喉管,把血吸尽;然后再把猫拖到洞里,慢慢吃掉。有时,甚至几只老鼠同时放出恶臭,使身强力壮的猫骤然醉倒,它们便合作把猫吃掉。所以,在那里猫一见老鼠,就丧魂落魄地拼命逃走。根据材料分析:1、综合比较材料1与材料2,反映的哲学道理对的的有(ABC)A、矛盾具有普遍性B、矛盾具有特殊性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ABC)A、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来表现B、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没有不表现普遍性的特殊性C、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界线是固定不变的三、材料: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提倡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并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由于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1、材料中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C)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2、“度”这一哲学范畴是指(D)A、肯定中包含否认B、必然性包含偶尔性C、量变引起质变D、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线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结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A.物质观B.联系观C.发展观D.实践观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实践活动的目的是(B)A.改造主观世界B.改造客观世界C.改造内心世界D.改造精神世界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可以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结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出了(C)A.实践是结识的来源ﻩB.实践是结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结识的目的ﻩD.实践是检查结识对的与否的唯一标准5.检查结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查结识是否同(D)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结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的关系C.结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结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8.将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A)A.实践B.理论C.本质D.人9.结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奔腾是指(B)A.从实践到结识B.从结识到实践C.从感性结识到理性结识D.从物质到精神10.直理和谬误的主线区别是(D)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对的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1.宋代诗人陆游在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结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结识的来源D.实践是结识的目的12.实践的主体是(D)A.绝对精神B.人的意识C.人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结识运动的人1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发明物D.进入主体的结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1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的活动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当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A.实践是结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查结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查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结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结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AB)A.结识和被结识的关系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唯物和唯心的关系D.真理和价值的关系2.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表现为(ABCD)A.真理和谬误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B.真理和谬误又是互相联系的C.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D.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4.实践在结识中的决定作用有(ABCD)A.实践产生了结识的需要B.实践为结识提供了也许C.实践使结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查结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的关系是(ABD)A.理性结识依赖于感性结识B.感性结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结识C.两者是两个结识阶段,两者的区分是绝对的D.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包含6.真理的特性有(ABCD)A.客观性B.绝对性C.相对性D.无条件性7.价值的特性有(ABCD)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9.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BC)A.真理和谬误没有拟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12.实践过程涉及以下环节(ABC)A.拟定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营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营1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要体现为(ABD)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C.没有真理性的结识,也能形成对的的价值目的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结识活动中是互相制约、互相引导和互相促进的14.结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表现为(ACD)A.结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B.改造世界是为了结识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对的地结识世界D.结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是辩证统一的三、判断题1.唯物主义的结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又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3.实践依赖于结识,离开实践的结识是主线不也许的。×4.人的结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结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5.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6.有用就是真理。×7.在实践检查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逻辑证明有时可以取代实践检查结识真理性的标准。×8.结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9.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10.“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

×四、连线题结识的源泉:实践结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结识的起点:感觉结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结识,再从结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朴的反映形式知觉: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五、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一)[材料一]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另一方面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材料二]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三]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材料四]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1.上述材料关于结识论的概括,对的的是(ABD)A.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B.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C.材料三反映了荀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D.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材料四说明孙中山的知行观,概括对的的是(ABCD)A.人的结识是一个由低档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B.人的结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也许一次完毕C.人的结识是一个实践——结识——再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D.孙中山的知行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材料分析题(二)[材料一]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认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摘自墨翟《非命上》[材料二]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如何精致,如何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自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索的理论》[材料三]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当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材料四]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拟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拟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材料一、二、三指出在真理的检查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下列说法对的的是(ABC)A.材料一看到了检查结识真理性的标准,但没有提出科学的实践观B.材料二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属于实用主义的真理观C.材料三认为真理的检查不也许在理论内部得到解决,而必须通过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来检查D.材料一、二、三在检查真理的标准上都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2.材料四解释实践标准拟定性与不拟定性的因素,分析对的的是(BD)A.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拟定性,是由于实践标准是唯一客观的标准B.人类的实践最终可以对结识的真理性作出检查C.实践具有不拟定性是由于实践和结识都是发展的,因而实践对结识的检查也必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D.实践具有不拟定性是由于实践不能对某一时期的所有结识的真理性作出检查,需要深化和发展,因而也具有不拟定性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生产关系涉及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派形式D.产品的互换形式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过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见解是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3.社会意识是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5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7.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阶级斗争规律8.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涉及的内容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9.社会意识形态是指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涉及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10.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11.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12.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1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由于A.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中并转为现实的生产力B.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C.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D.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15.“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A.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B.每次革命都会发明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C.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D.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认二、多项选择题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两种主线对立的观点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唯物史观D.唯心史观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涉及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劳动者D.劳动工具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由于它们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C.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发明者”这个命题表白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发明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规律的发明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发明者D.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5.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人口因素ﻩB.民族构成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6.社会基本矛盾A.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B.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C.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D.是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完全同步的B.它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C.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D.它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8.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由于A.人民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规定,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B.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C.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中坚力量D.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任何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会成功9.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C.劳动产品的分派关系D.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互相关系10.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这是由于A.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B.为研究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C.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少能动原则的状况D.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三、判断题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不具有相对独立性。×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总是平衡的。×3.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4.生产关系涉及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产品的分派方式。×5.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6.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7.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8.社会革命的主线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9.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它对人类社会是有利而无弊的。×10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四、连线题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线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五、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一)材料一: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元/人)年份纯收入1.工资性收入占比(0%)2.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比(0%)3.转移性收入占比(0%)4.其他收入占比(0%)2023236677232.6146061.7472.0883.72023247684033.9148860.1512.1984.02023262291935.0154158.8662.5973.72023293699833.98174659.45772.621163.95上述表格反映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推行了涉及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材料二:中宣部、文化部2023年12月14日在京召开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表彰会。大会中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1.材料一、二中包含的哲学依据有(ABC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ﻩ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ﻩ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下列说法对的的是(ABCD)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ﻩB.我们必须对的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C.要积极稳妥地推动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ﻩ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材料分析题(二)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材料一: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所有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材料三: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材料四: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发明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1.上述材料分别包含的历史观,概括对的的是(BC)A.材料一是唯物史观B.材料二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C.材料三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D.材料四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对的的是(ABCD)A.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B.唯心史观的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发明历史的作用C.从结识根源分析,唯心史观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D.从社会历史根源分析,唯心史观的产生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第四章单项选择题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商品的重要特点在于A.它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B.它是用来馈赠别人的劳动产品C.它是为互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D.它是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2.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商品的A.价值B.使用价值C.剩余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3.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指A.互换价值B.价值C.使用价值D.抽象劳动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ﻫ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ﻫ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7.资本周转速度A.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正比D.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反比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10.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A.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B.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C.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D.它被使用时,能发明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1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增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2.单个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商品ﻫA.个别价值减少B.个别价值提高C.社会价值减少D.社会价值提高1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A.可变资本之比B.不变资本之比C.固定资本之比D.流动资本之比14.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A.资本家为了社会进步而实行节欲B.受两极分化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所支配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D.资本家为了实现自己省吃俭用的美德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6.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B.劳动者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C.劳动者发明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D.劳动者发明剩余价值的时间17.剩余价值来源于A.不等价互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限度的因素是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19.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形式是A.商品和商品的对立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D.商品和货币的对立2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A.剩余价值学说B.生产价格理论C.劳动二重性学说D.劳动力商品理论多项选择题1.商品的二因素是A.使用价值B.互换价值C.价值D.价格2.商品是A.用来互换的劳动产品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3.劳动力的价值涉及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4.价值规律对私有制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表现为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派比例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派D.自发地集中资源办大事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是A.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B.社会分工的出现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D.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的矛盾C.个别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7.产业资本运动必须具有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是A.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要高B.产业资本周转要快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8.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中得知A.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B.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C.只有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D.资本主义每时每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中9.下列关于资本积累的叙述对的的有A.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B.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限度C.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工人所发明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D.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10.货币的基本职能有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关键因素有A.资本周转的时间B.产品的使用价值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D.产品的价值12.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叙述对的的有A.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B.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的创建奠定了基础C.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D.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13.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说法中对的的是A.具体劳动发明商品的使用价值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劳动过程14.商品的价值量与ﻫA.生产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B.生产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C.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D.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5.下列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结识对的的有

A.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B.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C.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三、判断题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2.不变资本就是固定资本。×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4.剩余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带来的。×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互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互换的原则进行,因此商品的价格必然与价值相一致。×6.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所以,商品生产者的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大,单位的商品的价值量就大。×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劳动。×9.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规定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10.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因此,不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四、连线题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售卖阶段:商品资本意大利:多党制英国:两党制五、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作为使用价值,商品一方面有质的差别;作为互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0页材料二:在买卖商品房的过程中,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商品房往往价格比较高,这是由于这些商品房能让购房者节省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看到更美的风景。因此,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由于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材料三甲乙二人逛商场,看到两件颜色各异(分别为蓝色和绿色)、款式和质地相同的衣服。甲认为:蓝色的好,由于蓝色的贵!乙认为:绿色的好,由于绿色买的人多!根据材料回答:(1)依据材料1,我们发现材料2的观点是错误的。由于(BC)。A.商品价值大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各种不同商品使用价值千差万别,这是商品进行比较并顺利进行互换的基础。B.商品价值大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无关,各种不同商品尽管使用价值千差万别,但其价值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区别,这是商品进行比较并顺利进行互换的基础。C.材料2认为“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由于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将商品房价格差异解释为使用价值的差异,这是显然错误的。D.材料2认为“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由于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将商品房价格差异解释为使用价值的差异,这是有一定道理的。(2)材料三中甲乙二人观点错误的实质在于(AC)。A.甲认为贵的好,即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就应当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事实上商品使用价值大小(好或者不好)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商品价值以及由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主观的使用价值评价并不能代替客观的价值标准B.甲认为贵的好,即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就应当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事实上商品使用价值大小(好或者不好)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商品价值以及由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主观的使用价值评价可以代替客观的价值标准C.乙认为“买的人多”的就是好的,即需求量大的就是使用价值高的,事实上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非常多,绿色衣服需求量相对较大也许就是由于价格因素引起的(绿色的比蓝色的便宜)2.材料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自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无论如何颠来倒去,结果都是同样的。假如是等价互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假如是非等价物互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互换不发明价值。——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材料2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根据商品互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互换应当是起点。我们那位还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他变为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1)材料1中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指(AB)A.资本总公式上与价值规律的矛盾B.资本流通中价值增殖与等价互换的矛盾C.价值规律规定等价互换,等价互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通过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过的原理,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