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总结复习背诵资料-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总结复习背诵资料-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总结复习背诵资料-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总结复习背诵资料-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总结复习背诵资料-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一、(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水文(不是水源)、地貌、生物(植被、动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整体的反义词是部分,或者孤立,整体性就是不孤立,也就是相互影响,另外整体往往大于部分之和,所以整体往往可以有单个要素不具备的功能)(二)、整体性的应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要素:地气水土生人文地理环境:人口、民族、聚落(城市、乡村)、劳动力、市场、政治、军事、交通、文化、经济(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商业和服务业)、技术等。(即主要由人创造的)(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用整体性原理回答问题)=1\*GB3①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等进行)案例1:太阳能、水、钙、铁等元素在各要素间流动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太阳能进入变成生物化学能。通过降水,土壤、岩石、河湖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大气获得水汽。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堆积并固结成岩案例2: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据有关资料,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创造的生物物质已达4x1022千克,相当于对流层大气质量的1万倍、水圈质量的30倍和沉积岩质量的16倍。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已多次被生物加工。地球上生物循环的出现,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2\*GB3②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各个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案例1: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例如相邻的坡地与平地,不仅坡度不同,其接受的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案例2: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相互作用)、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也叫平衡功能)。例如,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气本身不具有消减二氧化碳的功能,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其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其二,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最主要途径。这样,通过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碳交换,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案例: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一般来说,如果流水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石受环境影响加剧,风化加速。相反,如果流水侵蚀较弱,在厚厚的土壤的保护下,岩石就不易风化。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案例:藏羚羊数量的稳定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强,稳定性就好;反之,则表现为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3\*GB3③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发生发展的统一性)一定区域内,生物、土壤、水文、地形、气候、岩石等要素的演化不是各自单独进行的,而是相互影响,统一演化的。案例1: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地貌的侵蚀变化。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正是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例如,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案例2: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这里夏季雨水集中,多暴雨;加上由于滥垦滥牧等造成的地面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形成滚滚泥流黄河进入下游以后,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逐年抬高。为防止黄河水溢出,需人工筑堤束水,如此年复一年,黄河下游河道成为高出两岸平地的“地上河”,一旦黄河决提,泛滥成灾,土地盐碱化也会加剧。黄河下游的“地上河”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案例: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会看下图这种流程图,并叙述出来)(对照上图讲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多戈壁和沙漠(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植被稀少,草原面积广阔→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畜牧业发达,种植业为灌溉农业。例如,黄山“四绝”组合就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在遥远的未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演化,黄山特有的景观将逐步变化。案例:从全球尺度来看,相对于其他星球的环境,地表环境的一致性突出表现在: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大气,具有生命系统以及自我调节功能等从区城尺度来看,不同区域内的地表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例如,我国西北干旱区,其环境的一致性就是干旱,干旱抑制了其他因家发挥作用,形成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征案例: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案例:冰岛,欧洲西北部岛图,位于大西洋中脊火山活动带,岩浆活动活跃,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全境四分之三是高原,冰川占全岛面积的11.5%。北部属寒带苔原气候,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热和水力资源丰富。2010年3-4月,冰岛南部、嘴克雅来克以东的艾雅法拉火山喷发,岩熔喷洒,并释放大量气体与火山灰,散发的热量使200米厚的冰川融化。冰川融化造成河水水位上升,引发的洪水阻断了当地的公路和桥梁,数千居民撒离。火山灰在大气层扩散,导致冰岛、英国、德国、波兰等国多日明天,欧洲西部多国航线中断。火山灰堆积至农田、草场、房屋等地,最厚处达10厘米。案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一个部分的变化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任何一个自然地理要素和部分的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这是因为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它的有序性,就在于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有着稳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旦受到干扰、破坏,就将失去平衡。如南美洲西岸热带荒漠区,具有非常鲜明的干旱性。降水稀少,地表径流不足,地面硝石、鸟粪保存完好。受秘鲁寒流和离岸风的影响,冷水上涌,秘鲁沿海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这些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性构成了干旱特征鲜明的荒漠区。然而厄尔尼诺现象使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变暖,近海冷水性生物几乎全部丧生。秘鲁沿海一带大量降水,造成了水灾和土壤侵蚀。靠鱼类为生的鸟类大量死亡,从而破坏了这一地区的生态平衡。而产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就是与大范围的海一气相互作用有关。案例:非洲的刚果盆地、地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加上地势低平,海洋气流可以深入大陆内部,因此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由于降水丰沛,这里的地表水非常丰富,地貌深受流水作用的影响。盆地内湿热的气候适宜多种树木的生长,形成了茂密的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和气候、水文条件又影响着土壤的发育。与刚果盆地纬度相当的东非高原则由于地势较高,热量相对不足,加上气流难以把大量的海洋水汽输送到高原上,因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气候要素的差异,使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形成了不同的水文、生物、土壤条件和地貌景观。=4\*GB3④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也就是一个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要素的内在关联性)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例如:陡峭山地逐步侵蚀为浑圆丘陵的演化过程中,植被同步由灌草演化为森林,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上千万年:而遭受火灾干扰后,损毁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案例: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对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100多年的大规模采伐,至20世纪末,东北林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森林面积锐减,一方面造成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且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另一方面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水土流失加剧使地面沟谷纵横,土层变薄,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自20世纪末,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林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森林逐渐恢复。案例:如气候变干,不仅会导致河流流量减少、植被交稀疏、土壤有机质减少,甚至还会导致风沙地貌的发育,地表环境向着荒漠化方向展。案例: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引起高山冰川退缩和两极冰盖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动物、植物向极地迁移,或灭绝,或出现新的物种;流水地貌和土壤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总结:要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高考中常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通过逻辑链条间接影响,存在因果关系)=1\*GB3①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等进行)=2\*GB3②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各个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3\*GB3③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地理环境要素和环境特征的协调一致性、发生发展的统一性)一定区域内,生物、土壤、水文、地形、气候、岩石等要素的演化不是各自单独进行的,而是相互影响,统一演化的。如要求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4\*GB3④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也就是一个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要素的内在关联性)a.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牵”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b.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地域分异(一)自然带:由于陆地上各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使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热量、水分及水热组合状况,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而形成了与之相一致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及其自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称之为自然带。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综合表现。(记住气候类型所对应的自然带)(二)、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及整体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三个大尺度的也叫地带性分异规律,一个小尺度的地方性分异规律也叫非地带性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叫纬度地带性,它表示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的产生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纬度地带性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更为明显。图1-17图1-17案例:在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案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陆地自然带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三种自然带。它们具有一定的宽度,大体沿纬线方向平行伸展,南北方向更替。案例:我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自然带由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变化规律案例:非洲大陆沿20°E自然带的变化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冰原带;由赤道到两极土壤:酸性-中性-偏碱性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这种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被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这种分异多沿经度方向变化,又称为“经度地带性分异”。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地域分异呈现森林带一草原带一荒漠带的变化规律;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如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自然景观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图1-18图1-18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是山地特有的地城分异现象。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一定范围内降水增加,不同高度的水热组合特征各异。首先形成垂直气候带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形成地貌、植被、土壤等垂直带和自然景观垂直带。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就是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基带以上的各垂直自然带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垂直带谱图1-19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示意山麓与陆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图1-19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示意总结:1.基带:山麓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2.带谱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水平地域分异,但并不完全一致。3.带谱的多少:纬度:山地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越高越简单海拔:山地海拔越高越复杂,越低越简单相对高度: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越小越简单案例: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谱南坡比北坡复杂的原因:南坡比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处于向阳坡,又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自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条件比北坡好,且垂直差异大。雪线(雪线指的是常年积雪的下界)(0°C附近)的影响因素:温度、降水、地形气候(温度):①气温越高雪线越高,气温越低雪线越低。②纬度低,气温高,雪线海拔高;纬度高,气温低,雪线海拔低。③阳坡比阴坡温度高,阳坡雪线高于阴坡。气候(降水):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小,雪线高。地形:①陡峻山地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高。②同一坡面,夏季雪线高于冬季。注:雪线在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优先考虑降水(迎风坡或背风坡),次要考虑阳坡阴坡(阳高阴低)。珠穆朗玛峰积雪冰川带南坡低,北坡高。原因是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北坡是背风坡降水少。天山南坡雪线高的原因:南坡是背风坡,而且是向阳坡,纬度还低,所以雪线高。天山北坡雪线低的原因是:北坡是迎风坡,而且是阴坡,纬度还高,所以雪线低。天山北坡是迎风坡的判断依据是:北坡雪线低,有森林带分布。4地方性分异规律(小尺度分异)也叫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局地地势起伏)、地方气候(小气候差异)、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的不同)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小范围、小尺度的分异规律。案例:在野外考察时,直接观察到的往往是地方性差异现象。即使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地貌部位的变化也会引起水热不问组合及重新分配,进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物群落。华北平原地方性分异华北平原的地形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一冲积平原,其间还有两个过渡性洼地区。各部分的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排水条件、土壤肥力、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地方性分异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重复性则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例如,在黄土高原的多个小流域内,都能看到川地、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源、操、昂、土石山等之间的同一类地形单元里。地方性分异还发生在更小的尺度上。诸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岩性和土质的差别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由于基岩风化壳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的差别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种类。例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案例:某些地区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与三个大尺度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就是地方性分异。例如,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带向北一直延伸到南纬3°附近;同时,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也限制了荒漠向东扩展,从而形成了南纬3°至南纬30°之间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狭长荒漠带。天山的伊犁河谷受大西洋水汽和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在西北干旱区形成了比较湿润的绿洲环境。(重点)地方性分异的表现①“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56°S~65°S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海陆分布非洲缺失温带落叶阔叶林(海洋性)——海陆分布②“改变”:由于地形、洋流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地形;天山北坡有林带而南坡无林带——地形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地形四处特殊的热带雨林带: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的东北部-地形、洋流南美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化——地形、洋流德干高原为热带季风气候,但其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地形③“约束”:由于地形、洋流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成长条形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狭长——受山脉的约束,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洋流④“块状”:自然带呈斑块状分布的现象如: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水源非地带性气候的主要成因非地带性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降水:地形(迎风背风、海拔)、洋流、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海陆位置(水汽来源)影响气温:地形(海拔、山脉阻挡高纬度冷空气)、洋流、纬度、海陆位置(比热)(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1、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成因:①、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②、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2、非洲西部15°N附近成因:①、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带来暖湿气流,地形抬升,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②、由于赤道逆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3、海地岛北部成因:①、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多地形雨;②、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通式:a、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b、XX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c、XX暖流增温增湿。(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纬度较低)(关键词:干湿两季、迎风坡(雨)、迎风地带(雨)、离岸风(干)、背风坡(干)、寒流(干)、副高(干)、海拔高)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圭亚那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降水较同纬度地区少,热量、水分条件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标准,成为热带草原气候。2、非洲30°S附近地区(南非高原)湿季:夏季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带来大量水汽,干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气流下沉,降水稀少。3、马达加斯加岛西部:暖流影响;山脉的背风坡;副高控制而降水少。4、北回归线附近的墨西哥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5、澳大利亚北部湿季:夏季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6、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湿季:夏季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干季: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7、澳大利亚南部湿季:冬季受到来自海洋的西北风(南半球西风带)影响,降水多;干季: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8、古巴岛湿季:夏季受东北信风的控制,降水多。干季: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少雨。(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关键词:离岸风、背风坡、寒流、副高)1、南美洲西海岸呈狭长分布延伸到赤道附近①秘鲁寒流延伸到赤道附近;②东南信风的影响,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③安第斯山脉的束缚,所以呈南北狭长分布。2、北美洲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33°N以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降水偏少。3、非洲西南岸向北延伸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降水偏少。4、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岛的沙漠的形成:①冬季东北信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来自阿拉伯半岛),风向与海岸平行,地形起伏小,不易抬升致雨;②夏季的西南风(离岸风),风向与海岸平行,不易登陆抬升致雨(影响小),水汽较少,干燥少雨。③夏季索马里寒流影响。5、塔尔沙漠(印度河下游)①全年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干燥少雨;②西南季风流经阿拉伯半岛和非洲,性质干燥,水汽含量少;③该地区地形平坦,难以形成地形雨;④北部山脉阻挡,气温较高;⑤古代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中纬度地区)(关键词:南北狭长-地形束缚、暖流、)1、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