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经济与产业_第1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经济与产业_第2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经济与产业_第3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经济与产业_第4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经济与产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与产业本章结构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产业发展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几个经济学思想要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这些商品在不同的人之间分配。经济学的两个核心要点:物品是稀缺的和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资源。经济学关心的核心问题:效率(分工、竞争)帕累托最优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来引导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帕累托改善、帕雷托最佳配置。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案例:在原始社会,人们靠狩猎为生。为了使问题简化,设想村庄里只有两个猎人,主要猎物只有两种:鹿和兔子。如果两个猎人齐心合力,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们就可以共同捕得一头鹿。要是两个猎人各自行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捕到鹿的,但却可以抓住4只兔子。从能够填饱肚子的角度来看,4只兔子可以供一个人吃4天;1只鹿如果被抓住将被两个猎人平分,可供每人吃10天。也就是说,对于两位猎人,他们的行为决策就成为这样的博弈形式:要么分别打免子,每人得4;要么合作,每人得10(平分鹿之后的所得)。如果一个去抓兔子,另一个去打鹿,则前者收益为4,而后者只能是一无所获,收益为0.在这个博亦中,要么两人分别打名兔子,每人吃饱4天;要么大家合作,每人吃饱10天,这就是这个博亦两个可能结局。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经济视角的城市城市发展的两面性1)极大的聚集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巨大的物质财富→提高了生活水平2)城市病—高度的拥挤、严重的污染、大量的贫民窟、高犯罪率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经济视角的城市1城市的经济特征1)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2)城市以农业剩余为存在前提。3)城市是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市场交易中心。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经济视角的城市2城市的空间范围

行政意义上的城市

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渊源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城市经济辐射能力会随着自身的产业波动而发生动态调整,现实中对城市经济区十分难界定。

辨识“经济区”与行政区这两个不同概念,对于理解区域之中的“城市”和“城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湖北随州经济分区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经济视角的城市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集聚经济:是指通过生产活动在工业区域或城市内彼此接近,集中使用运输、通讯等基础结构和服务设施,节省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费与能源消耗,有利于资金周转、商品流通、劳动力培养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与竞争,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效果。

正是因为存在集聚经济,城市化水平才能代表发展水平的高低。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城市和经济1

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衡量:1)GDP:GrossDomestic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2)城市平均工资或人均收入的增长。3)城市总就业人数的增长和福利水平的提高。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城市和经济1

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传统的、非地理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来源1)资本构成深化——工人人均资本数量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产业发展投入更多的资本。2)人力资本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获取的。3)技术流程——改进工业生产组织,发明和运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城市和经济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发生地经济增长的衡量:

制造业、服务业这些决定现代经济增长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城镇,它们是城镇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城市和经济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变迁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城市运行背后的经济动力市场机制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怎样发挥作用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城市和经济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一般而言,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失灵证实了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公共政策干预的必要性。

为了理解城市规划的使命,需要认识市场失灵的各种原因,并进而自觉提升城市规划的各种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产业分类1统计上的分类

第一产业:利用自然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 或工业原料的部门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进行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如教育、金融 业、旅游业等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产业分类1统计上的分类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产业分类2

要素角度的分类根据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密集的程度和不同的比例,可以将产业分为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业。非基础产业:以区内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的地方性产业。

通过基础产业输出产品和服务,城市从外部不断地获得收入,才有可能产生城市自身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其中的一部分将由城市城市的自身来提供,于是就促进了非基础产业。因此,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就业规模预测1就业乘数效应

T=B+NT是城市总就业B是基础性部门的就业N是非基础性部门的就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具有乘数效应。某行业区位熵=(该行业就业人数÷城市总就业人数)/(全国该行业就业人数÷全国总就业人数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就业规模预测2总就业规模的变化预测总就业规模的变化量=出口部门的变化量X就业系数各种类型的产业都有自己的就业乘数。根据就业乘数和出口部门就业规模的预计变化量,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可以预测城市未来的就业规模。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1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1)配第——克拉克定律1691年,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之上,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的。经过经济大样本观察,配第与克拉克两位经济学家先后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1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2)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呈颠倒过来的U的形状。Y轴表示是基尼系数或分配状况,X轴是时间或收入状况。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1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构,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既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把世界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1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4)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0.5);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1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5)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雁行理论(日语:雁行形态论,英语:theflying-geesemodel)1935年由日本学者赤松要(Akamatsu)提出。指某一产业,在不同国家伴随着产业转移先后兴盛衰退,以及在其中一国中不同产业先后兴盛衰退的过程。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1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5)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发展经济学学者研究战后东亚国家经济及产业结构变迁,认为东亚国家是雁行理论的经济发展型态:以日本为雁头,其次为亚洲四小龙(包含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其后是中国大陆与东盟各国(包含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即日本先发展某一产业,当技术成熟,生产要素也产生变化时,这些产品在日本的竞争力转弱。接着亚洲四小龙自日本移转技术或产业转移,开始发展此一产业。在此同时,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到另一个新的层次。同样地,当亚洲四小龙在该一产业发展成熟后,这些产品的生产又转移到相对更落后的国家发展。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也相应升级,呈现出有先后秩序的发展。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2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1)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整个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2)工业的内部结构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演进。3)重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再进一步向以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进。4)在向区域外输出产业的过程中,逐渐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进。5)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3工业化阶段的判断1)一产比重大于10%,表示尚停留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2)一产比重小于10%,且二产比重高于三产比重时,表明已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3)一产比重小于5%,且二产比重与三产比重大致相当时,表明已处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4)一产比重进一步下降,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并达到70%以上时,表明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的选择1比较优势原则1)基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比较优势。2)要素禀赋结构产生的比较优势。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关系。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的选择2产业的关联效应1)“前向”关联效应。

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吸收它的产出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兴产业部门的创建等。2)“后向”关联效应。

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的后向关联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的选择3产业周期与发展波动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1增长极模式——弗朗索瓦·佩鲁(法国)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所提出的。此后,许多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起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增长极包括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2点轴开发模式——萨伦巴和玛力士(波兰)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玛力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对于“点轴模式”的适用性,要关注以下三点:第一,注意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二,注意各增长极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第三,注意发展轴的经济合理的空间距离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3梯度模式

梯度开发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经济地带存在显著差异的条件下,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实基础,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实施资源配置的速度倾斜和区域非均衡发展原则,使不同经济区域分步骤、分阶段,在不同时序上以不同的速度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的过程二、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4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进口替代是指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外国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这一战略是20世纪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施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累计发展自己,发展经济的战略,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有了一定程度后采取的战略进口替代型的目的就是要用本土生产的汽车替代进口汽车;而出口导向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出口。

进口替代型最典型的国家是巴西。世界汽车产量大国巴西,基本不需要进口汽车,本土生产的汽车就能够满足本国的需求。但是巴西没有自己的汽车品牌,生产的汽车基本都是国外品牌,而且,这些汽车企业也以满足本国需求为主。

日本和韩国走的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道路。这一道路的特点是:和外国汽车企业合资合作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出口。现在的韩国汽车企业,出口占到其产量的一大半

三、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1规模经济2范围经济3集聚经济4自我强化机制三、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外部性与纠正1外部性的概念

由于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会有不一致,其差额就是外部成本(收益)。

外部效应既可以是正效应,也可以是负效应。

外部经济可以分类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三、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外部性与纠正2外部性的内部化在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