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CB911000-G-蛋白质的生成、修饰与质量控制_第1页
XXXXCB911000-G-蛋白质的生成、修饰与质量控制_第2页
XXXXCB911000-G-蛋白质的生成、修饰与质量控制_第3页
XXXXCB911000-G-蛋白质的生成、修饰与质量控制_第4页
XXXXCB911000-G-蛋白质的生成、修饰与质量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名称:蛋白质的生成、修饰与质量控制首席科学家:SarahPerrett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起止年限:2012.1至2016.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是:细胞如何实现对蛋白质合成、折叠、修复、降解及修饰不同环节的质量控制;在应激条件下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如何调控;蛋白质异常修饰对质量控制体系的影响及其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重点研究蛋白质合成的精确控制机制;蛋白质折叠尤其是内质网和线粒体氧化折叠系统中关键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及相互作用网络;分子伴侣在错误折叠蛋白的修复与降解中的作用;应激条件下质量控制体系中蛋白质的氧化还原修饰调控;蛋白质异常修饰在细胞及动物水平产生的影响。通过系统研究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不同环节关键蛋白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获得蛋白质质量控制分子机制的全景网络。主要研究内容:本项目深入系统研究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质量控制、蛋白质的氧化折叠与氧化还原修饰、蛋白质错误折叠及分子伴侣的作用、蛋白质的异常修饰与疾病的关系。系统开展蛋白质质量控制关键蛋白和相互作用网络研究,分析关键蛋白质或调控因子在蛋白质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功能及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动态变化,筛选对氧化折叠和质量控制具有调控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探索环境因素诱导的蛋白质异常修饰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开发试用于老年性痴呆症临床诊断的生物标记物。1.蛋白质翻译的精确控制机制研究亮氨酰-tRNA合成酶(LeuRS)对特异氨基酸及其对应的特异tRNA之间相互识别匹配的机制;鉴定依赖和非依赖tRNA的转移前编校发生的位点;tRNA的氨基酸接受臂(aminoacidacceptorarm)在氨基酰化活性中心和编校活性中心之间的动态转位过程;tRNA关键核苷酸在氨基酰化反应、编校反应各步和蛋白质翻译起始阶段的具体作用机理;探索LeuRS中某些特定结构域的功能;肽酰-tRNA移位相关的两个因子EF-G和LepA调控下的氨基酰-tRNA正向移位与反向移位的识别条件、作用位点、信号传递途径;研究在高等生物中反向移位的生理意义。2.内质网和线粒体中蛋白质氧化折叠的分子机制研究内质网氧化折叠相关蛋白质(Ero1α、Ero1β、PDI和Prx4等)的相互作用网络。采取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等多种学交叉技术手段,研究Ero1活力的调节、Ero1与PDI相互作用、内质网过氧化氢的有效清除机制和阐述新的蛋白质氧化折叠分子QSOX1的功能等,获得内质网蛋白质氧化折叠调控的网络关系(Ero1-PDI,H2O2-Prx4/Gpx7/Gpx8-PDI,QSOX1)。解析线粒体Mia40-Erv1和Mia40-底物蛋白复合体的结构,解析线粒体膜间隙中血红素/铜转运蛋白和其他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的结构,阐明线粒体的氧化折叠电子传递机制。3.蛋白质巯基的氧化还原修饰对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的影响发展新的巯基氧化还原修饰检测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内质网氧化折叠相关蛋白质(Ero1和Prx4等)的亚硝基化及谷胱甘肽化修饰的生理意义。巯基氧化还原修饰对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分子伴侣、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及自噬系统)关键蛋白(Hsp70、Hsp40、泛素化E1连接酶UBA1、UBA6、E2连接酶UBA3、去泛素化酶USP5、USP10、ATG)功能的影响。筛选对氧化折叠和质量控制具有调控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4.蛋白质错误折叠聚集的机制以几个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淀粉样蛋白质(Prion、Tau、α-Synuclein、TDP-43、PolyQ蛋白)为模型和对象,综合应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先进技术方法,研究蛋白质的错误折叠、淀粉样聚集和包涵体形成的分子机制和生物效应;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及大分子拥挤对蛋白质聚集的调控;蛋白质错误折叠和疾病发生的内在联系以及筛选和设计对蛋白质聚集和包涵体具有调控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系统研究分子伴侣(Hsp70、Hsp90、Hsp104、GroEL、TriC、ERp57)和辅伴侣(CHIP、HSJ1、USP19、BAG6)在蛋白质错误折叠的发生和清除中的调节作用。5.蛋白质异常修饰与认知功能障碍建立蛋白质过度磷酸化的细胞和动物模型,即采用醛类(甲醛、核糖等)诱导细胞和动物脑内Tau、α-Synuclein等蛋白过度磷酸化;研究过度磷酸化对Tau、α-Synuclein等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探索在“醛应激”状态下的蛋白质过度磷酸化及其相关作用网络规律,如醛类与细胞的相互作用通讯网络,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激酶与磷酸化系统的调节、突触间联络的损伤及神经细胞死亡的机制。阐明异常修饰(过度磷酸化、非酶促糖基化等)与蛋白质错误折叠之间的关系,醛应激导致的蛋白质异常修饰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内源性甲醛作为生物标记物用于老年性痴呆症临床诊断的可能性。

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本项目围绕蛋白质的生成、修饰与质量控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质量控制、蛋白质的氧化折叠与氧化还原修饰、蛋白质错误折叠及分子伴侣的作用、蛋白质的异常修饰与疾病的关系,探讨质量控制失衡与蛋白质错误折叠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通过优势集成团队的通力合作,确保项目研究高质量实施,着重建立较完善的蛋白质质量控制研究体系、取得相关前沿研究突破、揭示关键蛋白质的动态规律与功能机制、阐析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机制和调控机制、筛选影响蛋白质质量控制的小分子化合物、获得具有国际领先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促进阐明重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向生物医学的转化应用,为蛋白质科学领域的研究理论增添新内容,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蛋白质错误折叠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治、药物开发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显著提升我国蛋白质质量控制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跻身于国际前列。五年预期目标:1.系统建立完善的蛋白质合成、折叠、修复、降解和修饰的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的体内研究平台和体外研究平台;建立和发展研究蛋白质质量控制和修饰调控的新技术新方法,为蛋白质质量控制机制研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立足国际前沿奠定重要基础,促进蛋白质基地建设。2.在蛋白质合成的精确控制机制、氧化折叠关键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氧化折叠的网络调控、蛋白质错误折叠与聚集的机理、蛋白质质量控制的氧化还原调控机制方面取得系统研究成果和突破进展。3.阐明“醛应激”的分子细胞机制,以及内源性甲醛与老年性痴呆症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临床基础研究实验数据。由此建立临床检验老年性痴呆症的生物化学方法,为将来发展成为用于临床诊断和药物使用的评价指标的新方法打下基础。4.发表论文50-80篇,其中在国际一流期刊(IF>10)发表论文5-10篇、在国际有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20-30篇。申请专利3-5项5.培养该领域战略领军人才2-3名、副教授/研究员及高级技术型人才4-6名、博士后10-15名、硕博生30-50人,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蛋白质质量控制研究队伍。

三、研究方案学术思路本项目聚焦蛋白质质量控制研究领域前沿,结合最新发现和国际发展趋势,紧扣蛋白质合成、折叠、修复、降解及修饰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系统研究蛋白质的“生老病死”。以蛋白质质量控制的关键蛋白质的功能研究为切入点,从单一功能研究拓展到多种功能研究,从单蛋白功能研究拓展到相互关联蛋白的网络研究,并将功能研究与结构研究紧密结合,正常和应激条件下功能研究紧密结合,阐析关键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修饰调控机制。应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分析蛋白质质量控制相互作用的分子网络,揭示其与蛋白质错误折叠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获得蛋白质质量控制分子机制的全景网络。技术途径本项目依据已有工作基础,设臵四个紧密关联的蛋白质质量控制研究课题,包括1)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质量控制、2)蛋白质氧化折叠与氧化还原修饰、3)蛋白质错误折叠及分子伴侣的作用、4)蛋白质异常修饰与疾病的关系,针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联合攻关,获得蛋白质质量控制和修饰调控的创新研究方法和平台,以及质量控制分子机制的全景网络;在应用成果方面获得能够试用于老年性痴呆症临床诊断的生物标记物;筛选调节蛋白质质量控制的小分子化合物。项目研究技术途径示意图如下:项目总体研究技术途径示意图课题1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质量控制首先以亮氨酰-tRNA合成酶(LeuRS)为代表,研究不同来源的LeuRS之合成和编校功能的特点,阐明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起始阶段质量控制的机理。同时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开展对肽酰-tRNA移位相关的两个因子EF-G和LepA的研究,阐明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机理和生理学意义。最后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蛋白质跨膜前的新因子LepA/Guf1与其他因子的相互作用;LepA/Guf1翻译阻滞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LepA/Guf1与SRP的系统效应。课题1研究技术途径示意图课题2蛋白质氧化折叠与氧化还原修饰首先建立蛋白质巯基氧化还原修饰的评价体系,筛选出氧化还原敏感的蛋白质靶点,建立体外及体内研究蛋白质氧化折叠与蛋白质质量控制的关键蛋白的研究模型。之后,具体研究各个关键蛋白质靶点的巯基氧化还原修饰对于蛋白质氧化折叠与质量控制的调控机制。最后,利用建立好的蛋白质氧化折叠与质量控制体系的体外与体内评价体系,来筛选具有调控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为进一步的药物设计奠定基础。课题2研究技术途径示意图课题3蛋白质错误折叠及分子伴侣的作用首先选定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几个淀粉样蛋白质作为研究模型。所选蛋白质都有较好的遗传学背景和临床病理现象,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将能够为探索病理机制和防治方法提供依据。关注分子伴侣在蛋白质错误折叠的发生和清除中的作用。采用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研究方法,集中精力解决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的机制这一中心问题。主要包括体外聚集研究,揭示体外聚集和纤维化的物理化学规律;细胞内包涵体研究,揭示细胞内包涵体形成的动态过程;分子伴侣的作用,借助体外和细胞模型研究分子伴侣和辅伴侣对蛋白质聚集和包涵体的作用,深入研究分子伴侣相互作用及纤维的形态和形成规律的结构基础。课题3研究技术途径示意图课题4蛋白质异常修饰与与疾病的关系从蛋白质的异常修饰、细胞内蛋白质的修饰及其相关作用网络、动物模型的建立,再到认知功能损伤的学术研究途径。蛋白质的化学修饰,即非酶促氨基修饰(甲醛、核糖等),研究修饰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建立“醛应激”细胞模型,包括甲醛、核糖(多羟基醛)等,建立神经Tau、α-Synuclein过度磷酸化的细胞模型,研究过度磷酸化及其相关激酶、磷酸化酶,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等;建立“甲醛应激”动物模型,研究甲醛诱导脑内神经Tau的过度磷酸化,细胞功能变化、突触损伤,在此基础上阐明蛋白质异常修饰与认知功能损伤的关系;同时采用老年性痴呆症转基因鼠加以验证;内源性甲醛等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开展临床老年性痴呆症病人内源性甲醛的测定与认知功能损伤的测评等,研究内源性甲醛与老年性痴呆症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关系。课题4研究技术途径示意图创新与特色整个项目学科交叉,将单个蛋白质与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紧密结合,将体外生化性质与体内生理功能研究紧密结合,将生理过程的平衡状态与疾病过程的失衡状态研究紧密结合,全面揭示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机制和调控机制。具体创新点与特色表现在:1.思路创新,注重系统和网络研究,1+1>2从关注蛋白质质量控制单个关键蛋白质的功能研究转为注重功能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研究,如:在氧化折叠系统作用的研究中,将(Ero1-PDI,H2O2-Prx4/Gpx7/Gpx8-PDI,QSOX1)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不仅回答单一氧化折叠酶的作用机制,还将阐述氧化折叠过程中内质网氧化还原平衡调控的机制;在分子伴侣(Hsp70、Hsp90、Hsp104、GroEL、TriC)和辅伴侣(CHIP、HSJ1、USP19、BAG6)作用的系统研究中,除了鉴定单个分子伴侣的作用,还将阐述这些分子伴侣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更接近生理条件下的作用机制。2.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本项目研究队伍的特色是多数负责人和学术骨干都在蛋白质质量控制研究方面有很好的积累。本项目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科交叉,吸纳新的研究力量,加强了活细胞内蛋白质质量控制的研究、应激条件下蛋白质质量控制的调控机制研究以及关键蛋白质功能与结构关系的研究,全方位多角度揭示蛋白质质量控制机制和动态变化,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先进性。3.紧扣前沿,探索蛋白质质量控制的氧化还原修饰新机制巯基氧化还原修饰的功能和方法研究是当前国际上快速发展的领域。由于蛋白质质量控制关键蛋白活性位点或调控中心多为氧化还原敏感的半胱氨酸巯基,氧化还原修饰在质量控制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引起关注。本项目紧扣本领域前沿,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创建巯基氧化还原修饰的定量高通量检测方法,系统研究氧化还原修饰对质量控制体系不同环节关键蛋白的体内外功能调控,揭示蛋白质质量控制的新机制,有望取得创新和特色成果。4.注重基础与临床及技术应用相结合本项目将蛋白质质量控制失衡的触发因素与蛋白质异常修饰和错误折叠及认知功能损伤紧密结合,开发试用于老年性痴呆症临床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项目还注重质量控制研究平台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建设,为蛋白质质量控制机制研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立足国际前沿奠定重要基础。可行性分析1.本项目的研究方案切实可行从学术思路方面,本项目提出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不仅都具有理论和实际依据,而且都是该领域前沿性和关键性的问题。项目中各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案清晰明确切实可行。从技术途径方面,各课题均有成熟的蛋白质质量控制相关研究模型和方法,应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其它现代生物学等技术保证项目预期目标的完成。2.本课题凝聚了相关专业的优秀研究团队本项目的研究队伍集中了我国在蛋白质质量控制研究领域的优势力量,包括教授及研究员11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985工程特聘教授1名,既有国际著名的多年在蛋白质合成和折叠方面具有坚实研究基础的前辈带头人,也有在蛋白质聚集机制和修饰调控方面的后起之秀。研究团队成员已经开展许多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其中包括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特别是具有相关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实施的丰富经验,完全能确保本项目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3.前期工作基础扎实本项目研究团队在蛋白质合成、折叠、修复、降解及氧化还原修饰研究等方面,已有着非常扎实的研究基础,本项目团队成员发表的与本项目相关的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研究论文中,在Cell、Nature、Science及子刊上3篇,影响因子大10的有5篇,影响因子10-5之间的有43篇。这些扎实的研究工作基础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取得预期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项目也有很多前期工作基础。本课题成员建立了多种有效的“亮氨酰-tRNA合成酶与底物氨基酸和tRNA相互作用”研究系统;深入研究了EF-G和LepA参与的核糖体移位过程;在蛋白质巯基亚硝基化修饰的功能和方法研究方面有坚实的基础;对PDI和其同源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有二十多年系统的研究基础;对参与酿酒酵母氧化应激的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阐明了氧化应激过程中电子传递的结构生物学基础;系统研究了酵母Prion蛋白Ure2的折叠、聚集以及其GPx、GST、GRX酶活性;在α-Synuclein和TDP-43的聚集和包涵体形成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双功能辅伴侣对淀粉样聚集蛋白的调控方面也有很好的进展;在大分子拥挤与蛋白质聚集关系研究方面具有特色;在甲醛作为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触发因素研究方面以及核糖诱导蛋白质糖基化错误折叠等方面有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甲醛应激”的新观点。4.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本项目依托、承担和参加研究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都属于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校,有很强的综合科研实力,尤其是大部分科研骨干都依托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包括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工作环境和研究条件,满足本项目在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的需求。课题设置课题1: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质量控制预期目标:通过研究LeuRS对特异氨基酸及其对应的特异tRNA之间相互识别匹配的机制、鉴定依赖和非依赖tRNA的转移前编校发生的位点,tRNA的氨基酸接受臂在氨基酰化活性中心和编校活性中心之间的动态转位过程;tRNA关键核苷酸在氨基酰化反应、编校反应各步和蛋白质翻译起始阶段的具体作用机理,揭示蛋白合成前质量控制的调节机制。通过对翻译因子(EF-G,LepA)和核糖体之间的识别以及调控的研究,阐明蛋白翻译过程中质量控制的调节机制。主要研究内容:1.蛋白质合成原料的质量控制对蛋白质新生肽链生成前的质量控制进行全面了解。以亮氨酰-tRNA合成酶(LeuRS)为代表,研究不同来源的LeuRS之合成和编校功能的特点,阐明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起始阶段质量控制的机理。主要技术途径包括:通过基因克隆构建各种突变酶以及结构域的突变体;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比较突变体与天然酶功能差异;用核磁共振、X射线晶体衍射手段在原子水平上研究酶与底物精确识别的结构基础;用化学生物学方法得到非天然氨基酸做为探针去研究体内新生肽链生成过程的质量控制。2.蛋白质翻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开展对肽酰-tRNA移位相关的两个因子EF-G和LepA的研究,阐明它们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机理和生理学意义。主要技术途径包括基因克隆、基因打靶、SiRNA、构建各种突变体和截短体,以及结构域的突变体;用核磁共振、X射线晶体衍射手段在原子水平研究EF-G/LepA与错配和正常底物精确识别的结构基础;用化学生物学方法得到非天然氨基酸做为探针去研究体内蛋白质合成过程的质量控制;用生理学和组织细胞学的方法,比较突变个体(细胞)与野生型个体(细胞)之间的表型差异。3.蛋白质跨膜前的新因子LepA/Guf1使用体内定点光交联、化学交联、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串联亲和标签技术结合质谱等手段考察LepA/Guf1和其他因子的相互作用;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LepA/Guf1翻译阻滞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利用基因突变,条件敲除等实验手段研究LepA/Guf1与SRP的系统效应。经费比例:18%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课题负责人:王恩多学术骨干:秦燕、周小龙、朱萍课题2:蛋白质氧化折叠与氧化还原修饰预期目标:在目前已建立的蛋白质亚硝基化修饰蛋白质组学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巯基氧化还原修饰的蛋白质组学检测方法,用于筛选蛋白质折叠体系中的氧化还原修饰敏感的关键蛋白。基于已经建立的体内外巯基修饰方法以及相关检测方法,结合结构解析和体外功能重建,获得内质网氧化折叠体系、线粒体氧化折叠体系及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的蛋白质巯基氧化还原修饰的生理意义及调控机制,帮助揭示蛋白质巯基氧化还原修饰与蛋白质折叠及相关疾病的复杂关系,筛选具有调控巯基修饰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药物先导物。研究巯基修饰酶的活性机制,获得巯基氧化还原修饰调控的分子机制,探索新发现的巯基修饰酶的生理功能。主要研究内容:1.发展新的巯基氧化还原修饰检测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在已经建立的IBP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基于SILAC(stableisotopelabelingby/withaminoacidsincellculture)的定量方法来定量发生巯基修饰的蛋白质,筛选出蛋白质折叠体系中氧化还原修饰敏感的关键蛋白靶点,研究氧化应激/氮应激对蛋白质氧化折叠及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的调控机制。为系统研究蛋白质氧化折叠体系及质量控制体系提供方法上的创新。2.内质网的氧化折叠与巯基修饰对酶活性的调控研究内质网氧化折叠相关蛋白质(Ero1α、Ero1β、PDI和Prx4等)的相互作用网络,以及这些蛋白质的亚硝基化及谷胱甘肽化修饰的生理意义。采取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手段,研究Ero1活力的调节、Ero1与PDI相互作用、内质网过氧化氢的有效清除和新的蛋白质氧化折叠通路等问题。鉴定Ero1α、Ero1β与Prx4的亚硝基化修饰及谷胱甘肽化修饰位点,体内外研究巯基修饰对酶活性的影响,在细胞水平检测巯基修饰对细胞内蛋白质氧化折叠过程的影响。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内质网氧化折叠相关蛋白质的巯基修饰的生理意义。3.线粒体的氧化折叠联合利用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手段,在原子分辨率水平上阐明线粒体膜间隙蛋白质氧化折叠时的电子传递机理,完善线粒体膜间隙蛋白成熟过程中的氧化折叠体系。我们选用最经典的真核生物研究模型酿酒酵母,解析Mia40-Erv1和Mia40-底物蛋白复合体的结构,解析粒体膜间隙中血红素/铜转运蛋白和其他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的结构,测量线粒体膜间隙中已知的血红素/铜转运蛋白的活性,分析血红素/铜转运蛋白与底物蛋白的复合物的之间相互作用的界面,总结共同特征,在原子分辨率水平上揭示Mia40-Erv1依赖的氧化折叠体系和血红素/铜离子转运体系的工作原理。4.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相关蛋白质的巯基氧化还原修饰研究鉴定分子伴侣、泛素化降解途径关键蛋白和自噬过程相关蛋白的巯基修饰位点。体外研究分子伴侣被修饰后生化性质及活性的改变,体内研究巯基修饰对其功能的影响。研究泛素化降解途径受氧化应激/氮应激的调控机制以及泛素化途径失常导致的错误折叠蛋白质聚集与细胞效应。研究关键蛋白发生巯基修饰后对自噬的调控机制,以及在氧化应激/氮应激条件下,自噬过程对蛋白质错误折叠蛋白的清除机制。以CFTR、α-Synuclein以及酵母Prion蛋白Ure2等蛋白为模型蛋白,在体内外研究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相关蛋白的巯基修饰对的淀粉样纤维化的影响。研究小分子化合物对蛋白质质量控制过程中关键蛋白巯基修饰的调控作用,筛选具有调控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药物先导物。5.巯基修饰酶的作用机制及生理功能研究:研究具有GRX活性的酵母Prion蛋白Ure2新颖的酶促反应机制,Ure2的GRX活性在体内的生理意义。研究Ure2的GRX活性的催化反应步骤;分析Ure2与反应中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定相互作用残基及电子转移机制,从而阐明Ure2的GRX活性的催化机制。在正常和应激条件下,通过已建立的蛋白质组学检测方法,比较Ure2存在、缺失以及处于Prion状态时,酵母细胞内蛋白质的亚硝基化和谷胱甘肽化修饰情况,而阐释Ure2的GRX活性可能的生理功能。经费比例:37%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题负责人:SarahPerrett学术骨干:王志珍、周丛照、陈畅、黄丽华、陈立君课题3:蛋白质错误折叠及分子伴侣的作用预期目标:蛋白质错误折叠、淀粉样聚集和包涵体的形成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紧密相关。研究蛋白质错误折叠发生的内在和外部原因,错误折叠蛋白质的复性和降解的平衡调控,大分子拥挤和蛋白质包涵体的形成及对细胞的效应,分子伴侣对蛋白质错误折叠和包涵体形成的影响及其质量控制。通过理解细胞内外蛋白质错误折叠发生的规律机制和分子伴侣的作用,为相关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病理机制以及可能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主要研究内容:综合应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先进技术方法,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质的错误折叠和包涵体的形成,分子伴侣以及辅伴侣在蛋白质错误折叠的发生和清除中的调节作用。1.蛋白质错误折叠,淀粉样聚集和包涵体形成(1)蛋白质淀粉样聚集和纤维化的分子机制通过检测蛋白质的内源荧光和应用停流与平衡结合的技术,详细测定一些使体内Prion传播特点发生改变的Ure2突变体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折叠特征,将其与我们已经得到的野生型蛋白质的参数进行比较。还将尝试这些突变体的结晶结构解析,以期获得详细的结构变化信息。采用包含polyQ序列和小的完好折叠的Huntingtin(Htt)蛋白的HEAT-repeat结构域的嵌合体蛋白,研究邻近的HEAT-repeat蛋白结构域的存在对polyQ序列聚集性质的调节,以及邻近的polyQ序列对HEAT-repeat结构域结构和折叠性质的影响。(2)翻译后修饰及大分子拥挤对蛋白质聚集的调控以人Prion和Ataxin-3(Atx3)等蛋白质为对象,结合体内和体外研究方法,研究糖基化、磷酸化修饰,泛素化修饰和GPI定位修饰以及大分子拥挤对模型蛋白质聚集的调控机制。比较在生理拥挤环境和稀溶液中,翻译后修饰的蛋白质与无修饰的蛋白质的分子效应和功能差异,检测这些特异性修饰以及大分子拥挤对于这些模型蛋白质的结构稳定性、聚集和纤维化程度的影响,以及对Prion蛋白的蛋白酶抗性和感染性的影响。阐述翻译后修饰及大分子拥挤对于蛋白质病理性聚集的细胞效应及Prion蛋白传播中的作用。(3)蛋白质聚集和细胞内包涵体形成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α-Synuclein/Synphilin-1(α-Syn/Sph1)间的相互作用对细胞内包涵体(InclusionBodies)形成有显著的影响。将用NMR、荧光及其它生化方法体外筛选和设计能够阻止α-Syn/Sph1两者相互作用以及α-Syn聚集和包涵体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并在细胞模型中验证这些化合物对α-Syn聚集和包涵体形成以及细胞毒性的影响。TDP-43蛋白(TARDNABindingProteinof43kDa)的沉积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发生相关。我们将研究TDP-43蛋白聚集的内在序列因素,细胞内形成包涵体的原因和对细胞的效应和功能丧失。主要探索一些因素包括遗传突变、错误的细胞定位、生化修饰、降解片段和RNA结合等对TDP-43功能丧失和细胞毒性的影响。2.分子伴侣和辅伴侣对蛋白质质量控制的作用(1)分子伴侣对Prion蛋白、Tau蛋白错误折叠和聚集的作用以人Prion蛋白及其病理突变体,过磷酸化修饰的Tau蛋白及其病理突变体为研究对象,用各种生化和细胞技术研究分子伴侣Hsp70A1A(Hsp70家族成员)和ERp57(PDI家族成员)对这两个蛋白质病理性错误折叠的调控机制。阐释分子伴侣在疾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进而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设计出能够抑制病理性错误折叠的分子伴侣。(2)分子伴侣对Prion传播及polyQ蛋白聚集的调控结合体内和体外方法,探测Hsp70突变体影响Prion传播的生物化学基础,以及Hsp70的辅分子伴侣在这种影响中的贡献。在体外检测影响Prion传播的Hsp70突变体的ATPase活性和肽结合能力,与Hsp104和/或Hsp40协同作用的能力,以及与Ure2相互作用和抑制淀粉样纤维化的能力。将在体外和体内研究Hsp70的结构域缺失突变体,了解它的三个结构域在Prion治愈中各自的作用。检测分子伴侣对Prion传播发生改变的Ure2突变体的折叠和聚集的影响,进而在体内检验。包括Hsp70/Hsp40、Hsp104、GroEL和TriC在内的分子伴侣已被发现能在动物、细胞和体外模型抑制Huntingtin(Htt)的N-端片段的聚集。我们将检测Htt及相关嵌合体的折叠和聚集性质如何受分子伴侣调控。(3)双功能辅伴侣蛋白对蛋白质质量控制的作用有一类辅伴侣分子,它们既包括与分子伴侣相互作用的结构域,又有参与泛素蛋白质酶体作用的结构域。我们的前期工作已发现辅伴侣蛋白HSJ1a可以双向调节Atx3的蛋白质水平,其N端J结构域与Hsp70作用,可以减少细胞内Atx3蛋白的量,而C端的双UIM结构域参与泛素结合相关的作用,上调细胞内Atx3蛋白的水平。我们将以Atx3或α-Syn蛋白为模型,研究双功能辅伴侣蛋白如CHIP、HSJ1、USP19、BAG6(BAT3)等通过分子伴侣和泛素-蛋白酶体两大系统对细胞中蛋白质的质和量的调控。经费比例:18%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课题负责人:胡红雨学术骨干:梁毅、宋爱新、杜芬课题4:蛋白质异常修饰与相关疾病的关系预期目标:通过多种方法手段研究神经系统重要功能蛋白质的异常修饰(过度磷酸化、糖基化等)的诱导因素、分子细胞机制;蛋白质错误折叠、分子聚集、神经细胞死亡与认知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建立能够试用于临床检验老年性痴呆症的生物化学方法,为老年性痴呆症的早期诊断、药物设计等提供新的方案。主要研究内容:1.异常磷酸化、非酶促糖基化的细胞与动物模型建立建立醛诱导的过度磷酸化、糖基化等细胞模型、小鼠以及大鼠模型,测定导致细胞发生“醛应激”的醛及其衍生物之间的关系与时间动力过程;并对所建立的细胞、动物模型代谢状况进行评估,使得所建立的细胞及动物模型具有可重复性;在必要情况下建立非人灵长类模型。2.神经系统重要蛋白质的异常磷酸化、非酶促糖基化机制通过申请者所建立的异常磷酸化、糖基化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甲醛、核糖等诱导的神经Tau、α-Synuclein、Aβ等蛋白磷酸化位点及程度;参与神经系统蛋白过度磷酸化的激酶及其调控机制,包括磷酸化酶系统的调控状态等,即“醛应激”的细胞调控通讯网络;在“甲醛应激”情况下神经系统蛋白质磷酸化位点及发生机制。3.异常磷酸化、非酶促糖基化及其相互作用网络过度磷酸化对神经Tau、Aβ、α-Synuclein、SNAREs等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神经Tau蛋白等过度磷酸化的生物学意义,包括在细胞核内保护DNA功能的改变等;在建立“醛应激”细胞和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检测甲醛诱导神经元中GSK3β磷酸化位点及程度;GSK3β对线粒体动态平衡和转运的影响,及在老年性痴呆症模型所致神经元凋亡和认知功能损伤中的作用;BDNF的调控并改善神经元在应激状态的功能;利用甲醛慢性认知功能损伤的细胞模型、鼠模型以及非人灵长类模型,研究蛋白质异常修饰、相互作用的网络与神经细胞变性之间关系。4.异常磷酸化、糖基化与认知功能损伤研究神经系统蛋白质异常修饰与认知功能的损伤。从分子、细胞及整体水平研究醛类对SNAREs(solubleNSF-attachmentproteinreceptors)及α-Synuclein等蛋白质异常修饰对突触小泡上v-SNARE蛋白,VAMP2/Syntaptobrevin2,与膜上t-SNARE蛋白,syntaxin1和SNAP25蛋白的组分变化及异常聚集,影响神经递质外排功能、损伤突触间联络,在探索蛋白质异常修饰的机制及其相关网络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阐明蛋白质异常修饰与认知损伤之间的关系。5.内源性甲醛作为生物标记物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研究研究出能够试用于临床诊断老年性痴呆症的生物标记物。内源性甲醛与老年性痴呆症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由此建立临床检验老年性痴呆症的生物化学方法,为将来发展成为用于临床诊断和药物使用的评价指标的新方法打下基础。经费比例:27%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课题负责人:赫荣乔学术骨干:崔德华、陈哲宇、苏擘、张晖、魏艳课题间关系,以及与项目总体目标和五年目标的关系本项目拟从蛋白质生成、修饰与质量控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出发,着眼于蛋白质质量控制关键蛋白质的结构、功能、调控,系统研究蛋白质质量控制关键蛋白质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的调节作用,揭示其与蛋白质错误折叠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为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治、药物研究提供直接基础和理论依据。因此,本项目围绕蛋白质质量控制前沿性研究拟设臵紧密关联的四个课题:课题一,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质量控制;课题二,蛋白质氧化折叠与氧化还原修饰;课题三,蛋白质错误折叠及分子伴侣的作用;课题四,蛋白质异常修饰与疾病的关系。这四个课题紧紧围绕蛋白质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系统研究蛋白质的“生老病死”。蛋白质合成、折叠、修复、降解及修饰调控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出现问题,均可引起蛋白质错误折叠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本项目设臵的这四个课题,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从体外到体内,从单蛋白到相互作用网络,从生理状态到病理状态,系统揭示质量控制的分子机制,通过整体协作实现总体目标。

四、年度计划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第一年1.构建各种突变株、相关克隆和模型:构建酿酒酵母各种tRNALeu基因敲除株。构建酿酒酵母和人线粒体tRNALeu体外转录的克隆。在低等模式生物中构建LepA的基因敲除株。建立醛诱导的过度磷酸化、糖基化细胞模型、鼠模型。建立和进一步完善脑衰老及神经退行疾病易感因素对异常修饰错误折叠Aβ、α-Synuclein等蛋白质的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体系。2.表达纯化相关蛋白质:EcLeuRS野生型及各突变体,野生型hmLeuRS、ScLeuRS和EctRNALeu,与肽酰-tRNA移位相关的两个因子EF-G和LepA的各种突变体,人源巯基过氧化氢酶Gpx7、Gpx8、Prx4和人源巯基氧化酶QSOX1及其突变体的重组蛋白。3.建立体外巯基修饰及分子伴侣研究相关方法。4.关键蛋白的体外生化研究:鉴定人源巯基过氧化氢酶Gpx7、Gpx8和Prx4、人源巯基氧化酶QSOX1等内质网氧化折叠通路关键蛋白基本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性质。研究巯基特异性的过氧化物酶Ahp1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研究Ure2的GRX活性的催化机制。5.研究酵母Prion蛋白Ure2突变体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折叠特征。争取解析突变体的晶体结构。研究邻近的HEAT-repeat结构域的存在对polyQ序列聚集的调节,以及邻近的polyQ序列对HEAT-repeat结构域结构和折叠的影响。6.体内研究糖基化、磷酸化修饰、泛素化修饰和GPI定位修饰等翻译后修饰及生理拥挤环境对于人Prion蛋白病理性聚集的细胞效应。7.体外筛选和设计能够阻止-Syn/Sph1两者相互作用以及α-Syn聚集和包涵体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8.研究导致细胞发生“醛应激”的醛及其衍生物之间的关系与时间动力过程。比较BDNF处理不同时间点神经细胞内蛋白质磷酸化等修饰的变化情况;寻找BDNF通过激活胞内的哪些信号途径来拮抗甲醛应激。1.建立各种突变株、相关克隆和模型,获得纯化蛋白质,建立相关方法,为后续研究做好各种铺垫工作。2.认识巯基修饰酶的催化机制:解析Ahp1的晶体结构并阐明其氧化还原过程中的酶学机理。阐明Ure2的GRX活性的催化机制。3.获得内质网氧化折叠通路关键蛋白及其理化性质。4.获得Prion蛋白Ure2的折叠特征,总结这类蛋白质的错误折叠规律和聚集的内在原因。阐明polyQ和邻近HEAT-repeat结构域之间的相互作用。5.鉴定出Prion蛋白的几个特殊的翻译后修饰。初步认识这些修饰对于人Prion蛋白病理性聚集的细胞效应。6.筛选出获得一类(约10个)能够阻止-Syn/Sph1两者相互作用以及α-Syn聚集和包涵体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供进一步筛选优化。7.阐明导致细胞发生“醛应激”的醛及其衍生物之间的关系与时间动力过程。鉴定BDNF刺激不同时间点神经元内关键蛋白质分子的磷酸化水平变化;解析BDNF拮抗甲醛应激的关键信号通路。8.发表研究论文7篇以上。第二年1.继续得到野生型hmtRNA及其致病性点突变体、EctRNALeu及其氨基酸接受臂上的点突变体、SctRNALeu及其点突变体。2.解析翻译过程质量控制相关蛋白晶体结构:摸索LeuRS或它的结构域与tRNALeu复合物共晶结构的生长条件。解析EF-G/LepA及其突变体的结构。3.表达纯化EF-Tu及其突变体。4.研究关键蛋白突变对翻译的影响:观察tRNA突变体拯救tRNALeu基因缺失酿酒酵母生长的能力。研究EcLeuRS突变体在氨基酰化反应和编校反应中的活力差异,并测定反应的动力学常数。研究EF-G/LepA其突变体的生理功能,对蛋白质翻译过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5.体外检测几种不同巯基修饰对分子伴侣及自噬相关蛋白及内质网氧化折叠关键蛋白的功能和结构的影响。6.体外检测不同氧化还原状态的Prx4的聚合形式、酶活力及分子伴侣活力。7.基于Erv1和Mia40的结构研究电子二者之间的电子传递路径。研究Urm1修饰对Ahp1氧化还原活性的影响。8.研究大分子拥挤对蛋白之聚集的调控机制:以人Prion和Atx3等蛋白质为模型,检测特异性修饰以及大分子拥挤对于这些模型蛋白质的结构稳定性、聚集和纤维化程度的影响,以及对Prion蛋白的蛋白酶抗性和感染性的影响。9.研究包涵体形成:在细胞模型中验证小分子化合物对-Syn聚集和包涵体形成以及细胞毒性的影响。研究TDP-43蛋白聚集的内在序列因素,细胞内形成包涵体的原因,细胞功能丧失和细胞毒性。10.通过所建立的异常磷酸化、糖基化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甲醛、核糖等诱导神经Tau、α-Synuclein、Aβ等蛋白磷酸化机制,在必要情况下建立非人灵长类模型。在细胞水平研究异常脂质代谢对脑内α-synuclein的异常折叠聚集的影响。通过活细胞摄像观察BDNF对线粒体动态平衡和转运的调控并研究其机制。1.阐明ScLeuRS与tRNALeu体内相互识别的机制;揭示EcLeuRS体外催化氨基酰化和编校反应的机制;为后续体外实验获得各种tRNALeu;得到晶体生长的最优条件。2.阐明EF-G/LepA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解析EF-G/LepA在核糖体上识别底物发挥作用的机理。3.体外研究蛋白质的巯基修饰对分子伴侣及自噬相关蛋白的功能和结构的影响。4.体内外研究巯基修饰对酶活性的影响,在细胞水平检测巯基修饰对细胞内蛋白质氧化折叠过程的影响。阐明巯基的氧化修饰对蛋白质活力的调节机制。5.阐明Erv1和Mia40之间电子传递的结构机理。阐明Urm1修饰和Ahp1的生化功能之间的关系。6.初步揭示大分子拥挤对Prion和Ataxin-3蛋白聚集的调控机制,以及细胞内包涵体形成的动态过程。阐明翻译后修饰及大分子拥挤对于Prion蛋白病理性聚集的影响因素。7.在细胞模型中筛选到一至两个影响-Syn聚集和包涵体形成的有效化合物。了解这些化合物对缓解细胞毒性的效应。鉴定出决定TDP-43蛋白聚集的氨基酸序列,了解该序列对于细胞内形成包涵体的作用。8.阐明甲醛、核糖诱导的神经Tau、α-Synuclein蛋白磷酸化位点;参与神经系统蛋白过度磷酸化的激酶及其调控机制,包括磷酸化酶系统的调控状态等。阐明异常脂质代谢影响α-synuclein异常折叠聚集的机制。揭示BDNF调控线粒体动态平衡和转运的机制及在其保护甲醛诱导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9.发表研究论文10篇以上。第三年1.体外研究体内实验揭示的酿酒酵母tRNALeu的关键位点对于氨基酰化反应和编校反应的影响。分析各EcLeuRS突变体的依赖和非依赖tRNA的转移前编校反应,确定两种反应发生的具体位点。研究EctRNALeu及其氨基酸接受臂上的点突变体在EcLeuRS所催化的氨基酰反应中的动力学以及与延伸因子EF-Tu结合能力的差异。2.获得LeuRS或它的结构域与tRNALeu的复合物的共晶。3.构建tRNALeuG37位相应定点突变,并且建立相应的体外转录体系。4.在高等模式生物中构建LepA基因敲除的动物模型。5.建立几种不同体内巯基修饰的方法以及检测方法。在已经建立的IBP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基于SILAC(stableisotopelabelingby/withaminoacidsincellculture)的定量方法来定量发生巯基修饰的蛋白质。6.在体内检测几种不同巯基修饰对酵母及人源Hsp70、Hsp40等分子伴侣的分子伴侣活性的影响。继续研究内质网氧化折叠相关蛋白质的巯基修饰。7.体外生化实验检测Gpx7、Gpx8和Prx4能否利用Ero1-PDI系统及QSOX1反应的副产物过氧化氢能否催化经典底物RNaseA和BPTI的氧化折叠8.鉴定3-5个Erv1-Mia40系统的底物蛋白并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9.研究Hsp70A1A和Erp57等分子伴侣对Tau、Prion蛋白及polyQ蛋白等错误折叠和聚集的作用。10.探索一些因素包括遗传突变、错误的细胞定位、生化修饰、降解片段和RNA结合等对TDP-43功能丧失和细胞毒性的影响。11.过度磷酸化对神经α-Synuclein、Tau等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神经Tau蛋白等过度磷酸化的生物学意义。继续在细胞和动物水平研究脂质代谢异常对α-Synuclein等蛋白异常聚集调控机制;研究微量元素失稳态及脂蛋白水解酶对淀粉样前驱蛋白(APP)代谢及Aβ异常折叠聚集的生物学机制。在建立甲醛应激的细胞和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检测甲醛诱导神经元中GSK3磷酸化位点及程度;GSK3对线粒体动态平衡和转运的影响,及在AD模型所致神经元凋亡和认知功能损伤中的作用。1.揭示ScLeuRS与tRNALeu体外相互识别的机制;确定依赖和非依赖tRNA的转移前编校反应的位点;阐明氨基酸接受臂在氨基酰化和编辑反应中的转位及作用;阐明延伸因子EF-Tu识别tRNALeu的机制;获得LeuRS或它的结构域与tRNALeu的共晶。2.完成LepA基因敲除模式生物的构建。3.建立体内蛋白质巯基修饰的评价体系,阐述生理情况下蛋白质巯基修饰对分子伴侣功能的影响和内质网氧化折叠的影响。4.鉴定内质网过氧化氢可能的代谢途径及其在蛋白质氧化折叠系统中的作用。4.解析1-2个Erv1-Mia40系统的底物蛋白的晶体结构。5.阐明Tau、Prion蛋白病理性错误折叠和聚集的调控机制,以及分子伴侣在病变发生机制中的作用。获得能够有效干扰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的人工分子伴侣。6.初步认识翻译后修饰及大分子拥挤在Prion蛋白传播中的作用。阐明Hsp70与Prion蛋白及polyQ蛋白的相互作用,认识分子伴侣在Prion传播所起的作用和对polyQ蛋白聚集的调控。7.初步认识细胞内诸多因素对TDP-43的细胞定位和包涵体形成的影响,以及TDP-43功能丧失和产生细胞毒性的原因。阐明细胞内RNA结合对TDP-43功能病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阐明甲醛应激下的过度磷酸化对神经Tau蛋白、α-Synuclein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神经Tau蛋白等过度磷酸化的生物学意义。阐明脑衰老及神经退行疾病易感因素对α-Synuclein等蛋白异常聚集、淀粉样前驱蛋白(APP)代谢及Aβ异常折叠聚集的调控机制,解析脑衰老因素与蛋白质异常修饰关系。阐明甲醛应激下GSK3的过度磷酸化对线粒体动态平衡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在老年痴呆发病中的作用。9.发表研究论文12篇以上。第四年1.通过EcleuS温度敏感性突变株KL231,通过体内实验揭示EcLeuRS在氨基酰化和编校反应中对tRNA的识别特性。研究野生型和突变体hmtRNA接受茎活力,对编校活力和酶的动力学常数的影响。研究EctRNALeu及其氨基酸接受臂上的点突变体在EcLeuRS所催化的转移前和转移后编校中的作用。2.体外测定tRNALeuG37突变体或者各修饰形式的氨基酰化能力,探索其在编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3.解析出LeuRS或它的结构域与tRNALeu之间的共晶结构,在原子水平上揭示LeuRS与tRNALeu的相互作用机制。4.研究LepA在高等模式生物中的功能,包括通过体内定点光交联、化学交联、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串联亲和标签技术结合质谱等手段考察LepA/Guf1和其他因子的相互作用;通过体外翻译体系研究其在高等生物核糖体上的功能。5.利用帕金森氏症模型细胞检测分子伴侣的巯基修饰对淀粉样疾病的影响。6.研究关键蛋白发生巯基修饰后对泛素化降解的调控机制。7.利用内质网定位的过氧化氢探针Hyper、氧化还原敏感的荧光蛋白roGFP在细胞水平检查过氧化氢及巯基过氧化氢酶对内质网蛋白质氧化折叠和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8.对Erv1到其底物蛋白的电子传递路径进行研究。对线粒体中血红素/铜转运蛋白进行研究。9.利用Hsp70的结构域缺失突变体,研究它的三个结构域在Prion传播和治愈中各自的作用。10.通过分子、细胞和动物模型检测Htt及相关嵌合体的错误折叠和聚集性质如何受Hsp70/Hsp40、Hsp104、GroEL和TriC等的调控。11.以Atx3或-Syn蛋白为模型,研究双功能辅伴侣蛋白通过分子伴侣和泛素-蛋白酶体两大系统对细胞中蛋白质的质和量的调控。12.通过“醛应激”细胞和动物模型,检测甲醛诱导神经元中GSK3β磷酸化位点及程度;GSK3β对线粒体动态平衡和转运的影响,及在老年性痴呆症模型所致神经元凋亡和认知功能损伤中的作用;继续研究内源性甲醛与老年认知功能损伤之间关系。13.从细胞及整体水平研究脑衰老及神经退行疾病易感因素对SNAREs及α-Synuclein等蛋白质异常修饰对突触蛋白的组分变化及异常聚集,影响神经递质外排功能、损伤突触间联络,在探索蛋白质异常修饰的机制及其相关网络的相互作用及调控机制。14.研究BDNF改善神经元和认知功能的关键通路,在体干预此信号通路后观察对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1.揭示EcLeuRS体内催化氨基酰化和编校反应的机制;确定hmLeuRS识别hmtRNALeu的机理,阐明hmtRNALeu致病性点突变的致病机制;明确tRNALeuG37位对于酶与核酸体外相互作用的意义;解析出LeuRS或它的结构域与tRNALeu的共晶结构。2.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筛选在高等生物中与LepA相互作用的蛋白因子,拓展对LepA生理功能的认识。3.揭示分子伴侣的巯基修饰在淀粉样疾病中的影响。获得蛋白质的巯基修饰对泛素化降解的调控机制。4.揭示过氧化氢及巯基过氧化氢酶对内质网蛋白质氧化折叠、氧化还原平衡中作用的分子机制。5.阐明1-2对Erv1与其底物蛋白的复合物的结构并在原子分辨率水平上阐明电子传递的机理。解析1-2个血红素/铜转运蛋白或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阐明其工作机理。6.阐明Hsp70三个结构域在Prion聚集和传播过程中各自所起作用及其分子机制。7.阐明某些分子伴侣和辅伴侣发挥作用的结构基础。认识分子伴侣和辅伴侣对错误折叠和聚集的调节。8.揭示双功能辅伴侣在分子伴侣和泛素-蛋白酶体两大系统中的桥梁作用,参与模型蛋白质的质和量的调控。9.阐明GSK3在“醛应激”中的作用,即甲醛诱导细胞中GSK3β活性变化,GSK3β对线粒体动态平衡和转运的影响,以及在老年性痴呆症模型所致神经元凋亡和认知功能损伤中的作用;初步阐释内源性甲醛与老年认知功能损伤之间关系。10.阐明脑衰老及神经退行疾病易感因素对SNAREs及α-Synuclein等蛋白质异常修饰对突触蛋白的组分变化及异常聚集,影响神经递质外排功能、损伤突触间联络机制;在探索蛋白质异常修饰的机制及其相关网络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阐明蛋白质异常修饰与认知损伤之间的关系。11.发现通过干预激活BDNF信号通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有效手段。12.发表研究论文13篇以上。第五年1.基于前面几年的实验结果,详细研究不同物种来源的LeuRS识别对应的tRNALeu的基础,分析其中的规律。2.建立tRNALeuG37甲基化修饰功能的体内研究系统,从而在体内阐明该位点的特定修饰的生理学意义。3.继续研究关于hmtRNA,重点研究tRNA的T-茎环位置突变体,在获得大量不同构象的tRNA转录本基础上筛选tRNA特异性结合蛋白质。4.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层面研究LepA在高等生物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5.在正常和应激条件下,通过已建立的蛋白质组学检测方法,比较Ure2存在、缺失以及处于Prion状态时,酵母细胞内蛋白质的亚硝基化和谷胱甘肽化修饰情况。6.研究天然产物对蛋白质质量控制过程中关键蛋白巯基修饰的调控作用。7.在细胞水平鉴定Ero1-PDI、H2O2-Gpx7/Gpx8/Prx4-PDI、QSOX等不同氧化折叠通路间的相互关系、巯基修饰发生的条件及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8.鉴定线粒体中Erv1-Mia40系统的其他相关组分。9.在细胞和实验动物模型上试验影响蛋白质聚集和包涵体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10.综合比较所研究的几个模型蛋白质的错误折叠、聚集和传播的规律,构建理化模型。11.综合研究分子伴侣和辅伴侣及大分子拥挤对模型蛋白质聚集、包涵体形成以及蛋白酶体降解的影响。12.研究“甲醛应激”导致蛋白质异常磷酸化网络调控机制,内源性甲醛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13.临床水平研究寻找APP、Tau、α-Synuclein及FTD-43等蛋白异常折叠聚集与损伤突触间联络影响神经递质外排功能认知障碍的靶分子及生物标记物;临床研究鉴定早期诊断蛋白质修饰异常所致神经退行疾病的内源性甲醛等生物标记物与功能核磁相关新技术方法;寻找小分子及中药天然物提取物早期干预上述靶分子。14.研究可阻断甲醛应激导致GSK3过度磷酸化的小分子多肽,在体给予此小分子多肽后观察对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15.完成整个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总结五年工作,综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1.总结各种物种LeuRS与tRNALeu体内与体外相互作用的特点,揭示其中的规律;明确tRNALeuG37位对于酶与核酸体内相互作用的意义;筛选到hmtRNALeu特定突变体特异性结合蛋白质,为揭示突变体的致病性机理提供线索。最终使我们从LeuRS和tRNALeu两方面理解蛋白质生物合成第一步反应氨基酰化反应的质量控制机理。2.阐明LepA敲除的表型的内在机理,即蛋白质合成的受损与表型之间的关系,完成从宏观整体(表型)到微观机理(分子机制)系统认识LepA在高等生物中的生理功能。3.阐释Ure2的GRX活性可能的生理功能。4.筛选具有调控功能的天然小分子药物先导物。5.明确Ero1、PDI、Gpx7、Gpx8、Prx4在内质网蛋白质氧化折叠系统中的地位及联系。6.完善线粒体中Erv1-Mia40系统的工作机理。7.争取获得一个在细胞模型上能够有效干扰包涵体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8.获得蛋白质错误折叠、聚集和传播的合理模型。9.清楚认识分子伴侣和辅伴侣及大分子拥挤在蛋白质聚集、包涵体形成以及降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0.研究出能够试用于临床诊断老年性痴呆症的生物标记物。阐明内源性甲醛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建立临床检验老年性痴呆症的生物化学方法,为将来发展成为用于临床诊断和药物使用的评价指标的新方法打下基础。11.寻找临床可应用的APP、α-Synuclein及FTD-43等蛋白异常折叠聚集与损伤突触间联络影响神经递质外排功能认知障碍的易感因素及生物标记物;临床研究鉴定早期诊断蛋白质修饰异常所致神经退行疾病的内源性甲醛等生物标记物与功能核磁相关新技术方法;寻找和鉴定早期干预蛋白异常修饰靶分子及易感因素的小分子化合物。12.通过阻断应激导致GSK3的过度磷酸化,发现治疗老年痴呆的手段。13.发表研究论文12篇以上。5年总体预计项目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上将发表研究论文50-8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研究论文5-10篇。申请专利3-5项。

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SPCC、SECC、SGCC的差异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板材,是指薄钢板(带);而所谓的薄钢板,是指板材厚度小于4mm的钢板,它分为热轧板和冷轧板。众所周知,在家电制造领域里,冷轧板以及以冷轧板为原板的镀锌板的用途十分广泛,冰箱、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燃气热水器等等的零件材料的选用都与它紧密相连。近年来,国外牌号钢材的大量涌入,丰富了国内钢材市场,使板材选用范围逐步扩大了,这对提高家电产品的制造质量,提供更丰富的款式和外观,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外的板材型号与我国板材牌号及标记不一致,再加上目前市面上很少有这方面专门介绍的资料和技术书籍,这给如何选用比较恰当的钢板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本文针对上述情况,介绍了在我国经常用到和使用最多的几个国家(日本、德国、俄罗斯)的冷轧薄钢板以及以冷轧板为原板的镀锌板的基本资料,并归纳出与我们国家钢板牌号的相互对应关系,借此提高我们对国外板材的识别和认知度,并能熟练选用之。

1板材牌号及标记的识别

1.1冷轧普通薄钢板

冷轧薄钢板是普通碳素结构钢冷轧板的简称,俗称冷板。它是由普通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经过进一步冷轧制成厚度小于4mm的钢板。由于在常温下轧制,不产生氧化铁皮,因此,冷板表面质量好,尺寸精度高,再加之退火处理,其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都优于热轧薄钢板,在许多领域里,特别是家电制造领域,已逐渐用它取代热轧薄钢板。

适用牌号:Q195、Q215、Q235、Q275;

符号:Q—普通碳素结构钢屈服点(极限)的代号,它是“屈”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小写;195、215、235、255、275—分别表示它们屈服点(极限)的数值,单位:兆帕MPa(N/mm2);由于Q235钢的强度、塑性、韧性和焊接性等综合机械性能在普通碳素结构钢中属最了,能较好地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所以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标记:尺寸精度—尺寸—钢板品种标准

冷轧钢板:钢号—技术条件标准

标记示例:B-0.5×750×1500-GB708-88

冷轧钢板:Q225-GB912-89

产地:鞍钢、武钢、宝钢等

1.2冷轧优质薄钢板

同冷轧普通薄钢析一样,冷轧优质碳素结构钢薄钢板也是冷板中使用最广泛的薄钢板。冷轧优质碳素薄钢板是以优质碳素结构钢为材质,经冷轧制成厚度小于4mm的薄板。

适用牌号:08、08F、10、10F

符号:08、10—钢号开头的两位数字表示钢的含碳量,以平均碳含量×100表示;F—不脱氧的沸腾钢;b—半镇静钢,Z—一般脱氧的镇静钢(有时无字母表示)。

例如:08F表示其平均含碳量为0.08%的不脱氧沸腾钢;由于08F钢板的塑性好,冲压性能也好,大多用来制造一般有拉延结构的钣金件制品。

拉延级别:Z—最深拉延级,S—深拉延级,P—普通拉延级

表面质量:Ⅰ—高级的精整表面、Ⅱ—较高级的精整表面、Ⅲ—普通的精整表面

标记:尺寸精度—尺寸—钢板品种标准

冷轧板:钢号—表面质量组别——拉延组别—技术条件标准

产地:鞍钢、武钢、太钢、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钢厂、重庆钢厂和宝钢等

1.3深冲压用冷轧薄钢板

深冲压冷轧薄钢板多半用铝脱氧的镇静钢,属于优质碳素结构钢。由于它的塑性非常好,具有优良的深拉延特性,所以被广泛用于需要比较复杂结构的深拉延的制品上。适用牌号:08A1

符号:08-钢号开头的两位数字表示钢的含碳量,以平均碳含量×100表示;A1-使用铝脱氧的镇静钢。

表面质量:Ⅰ-特别高级精整表面,Ⅱ-高级精整表面,Ⅲ-较高级精整表面;

拉延性能级别:ZF-可拉延最复杂件,HF-可拉延很复杂件,F-可拉延复杂件。

标记:尺寸精度—尺寸—钢板品种标准

冷轧板:钢号—表面质量组别—拉延组别—技术条件标准

标记示例:A-1.0×750×1500-GB708-88

冷轧板:08AⅠ-Ⅱ-HF-GB5213-85

产地:鞍钢、武钢、宝钢、太钢和重庆钢厂等

1.4日本冷轧碳素薄钢板

适用牌号:SPCC、SPCD、SPCE

符号:S-钢(Steel)、P-板(Plate)、C-冷轧(cold)、第四位C-普通级(common)、D-冲压级(Draw)、E-深冲级(Elongation)

热处理状态:A—退火、S-退火+平整、8—(1/8)的硬质、4—(1/4)的硬质、2—(1/2)的硬质、1—硬质。

拉延性能级别:ZF—用于冲制拉延最复的零件,HF—用于冲制拉延很复的零件,F—用于冲制拉延复的零件。

表面加工状态:D—麻面(轧辊经磨床加工后喷丸处理),B—光亮表面(轧辊经磨床精加工)。

表面质量:FC—高级的精整表面,FB—较高级的精整表面。状态、表面加工状态、表面质量代号、拉延级别(仅对SPCE)、产品规格及尺寸、外形精度(厚度和/或宽度、长度、不平度)。

标记示例:钢板、标准号Q/BQB402,牌号SPCC,热处理状态退火+平整(S),表央加工状态为麻面D,表面质量为FB级的切边(切边EC,不切边EM)钢板、厚度0.5mm,B级精度,宽度1000mm,A级精度,长度2000mm,A级精度,不平度精度为PF.A,则标记为:钢板ECQ/BQB402-SPCC-SD-FB/(0.5×1000A×2000A-PF.A)产地:宝钢、台湾、日本、南韩浦项等

1.5德国冷轧碳素薄钢板

适用牌号:st12、st13、st14、st15、st14-T

符号:ST-钢(Steel)、12-普通级冷轧薄钢板、13-冲压级冷轧薄钢板、14-深冲级冷轧薄钢板、15-特深冲级冷轧薄钢板、14-T-超级冷轧薄钢板。表面质量:FC-高级的精整表面,FB-较高级的精整表面。

表面结构:b-特别光滑、g-平滑、m-无光泽、r-粗糙。

标记:产品名称(钢板或钢带)、本产品标准号、表面质量代号、拉延级别(仅对St14、St14-T、St15)、表面结构、边缘状态(切边EC,不切边EM)、产品规格及尺寸、外形精度(厚度和/或宽度、长度、不平度)。

标记示例:钢板、标准号Q/BQB403,牌号St14,表面结构为特别平滑(b),表面质量为FC,切边(EC),厚度0.8mm,A级精度、宽度1200mm,A级精度,长度2000mm,A级精度,不平度为PF.B精度,标记为:Q/BQB403St14-FC-ZF-b

钢板EC:0.8A×1200A×2000A-PF.B

产地:宝钢、德国等

1.6

俄罗斯冷轧碳素薄钢板

适用牌号:CT-3kП、08kП、08ПC

符号:CT-普通钢、kП-沸腾钢、ПC-镇静钢。产地:俄罗斯

1.7我国与上述三个国家的标准钢板牌号近似对照(见表1)

2热镀锌薄钢板

2.1连续热镀锌薄钢板

连续热镀锌薄钢板简称镀锌板或白铁皮,是厚度0.25~2.5mm的冷轧连续热镀锌薄钢板和钢带,钢带先通过火焰加热的预热炉,烧掉表面残油,同时在表面生成氧化铁膜,再进入含有H2、N2混合气体的还原退火炉加热到710~920℃,使氧化铁膜还原成海绵铁,表面活化和净化了的带钢冷却到稍高于熔锌的温度后,进入450~460℃的锌锅,利用气刀控制锌层表面厚度。最后经铬酸盐溶液钝化处理,以提高耐白锈性。

钢板表面美观、有块状或树叶状镀结晶花纹,且镀层牢固,有优良的耐大气腐蚀性能,同时,钢板还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和冷加工成型性能。与电镀锌板表面相比,其镀层较厚,主要用于要求耐腐蚀性较强的扳金件。

适用牌号:Zn100-PT、Zn200-SC、Zn275-JY

结构分类代号:Z-正常锌花:按正常冷却速度结晶而获得的锌花,可作一般用途:X-小锌花:冷却速度经特殊控制,锌花尺寸小于正常锌花,适于涂漆和正常锌花达不到要求的其他场合;GZ-光整锌花:小锌花经过光整处理,适于深冲和超深冲加工及表面粗糙度要求低的场合。

加工性能代号:PT-普通用途、JY-机械咬合、SC-深冲、CS-超深冲、JY-结构。

锌层重量代号:Z100、Z200、Z275;镀锌层重量是指钢板两面含锌的总量,以每平方米钢板上含锌克数表示(g/m2),如Z100表示其含锌量不小于100g/m2。

标记示例:锌层重量275g/m2,加工性能JY,表面结构Z,表面处理Y,尺寸精度B,长×宽×高的尺寸0.70mm×700mm×2000mm的钢板标记为:钢板:275-JY-Z-Y-B-0.70×700×2000-GB2518-81

产地:宝钢、鞍钢和武钢等

2.2日本热浸镀锌薄钢板

适用牌号:SGCC、SGCD1、SGCD2、SGCD3

锌层代号:Z12、Z18、Z20、Z22、Z25、Z27

符号:S-钢(Steel)、G-冷轧(Cold)、第四位C-普通级(common)、D-冲压(Draw);1、2-冲压级、3-深冲级;Z-镀锌层(Zine)、12,…,27-锌附着量×10g/m2。

产地:宝钢、南韩浦项、台湾华辉企业、日本新日铁株式会社、三水南方钢板集团有限公司等

2.3德国热浸镀锌薄钢板

适用牌号:St01Z、St02Z、St03Z、St04Z、St05Z

锌层代号:100、180、200、275、350、450

符号:St-钢(Steel),01-一般用、02-机械咬口用、03-冲压用、04-深冲用、05-深冲用;Z-镀锌层(Zine);100-锌附着量(二面)100g/m2、275-锌附着量275h/m2、350-锌附着量350g/m2。

表面结构代号:Z-用常锌花、X-小锌花、G-光整锌花。表面处理代号:L-铬酸钝化、Y-涂油、LY-铬酸钝化加涂油。

表面质量代号:FA-普通级、FB-较高级、FC-高级。

尺寸、外形精度代号:厚度:PT.A-普通精度、PT.B-高级精度;宽度:PW.A-普通精度、PB.B-高级精度;长度:PL.A-普通精度、PL.B-高级精度;不平度:PF.A-普通精度、PF.B-高级精度。标记:产品名称、本产品标准号、牌号、锌层重量代号、表面结构、表面质量、表面处理、产品规格及尺寸、外形精度。

标记示例:钢板,标准号Q/BQB420,牌号St02Z,锌层重量代号275,表面结构为正常锌(Z),表面质量为FA,表面处理为铬酸钝化(L),厚度1.00mm,高级精度(B),宽度1250mm,普通精度A,长度2000mm,A级精度,不平度精度为PF.A,则标记为:Q/BQB420-St02Z-275-Z-FA-L钢板:1.00B×1250A×2000A-PF.A产地:宝钢、德

2.2日本热浸镀锌薄钢板

适用牌号:SGCC、SGCD1、SGCD2、SGCD3

锌层代号:Z12、Z18、Z20、Z22、Z25、Z27

符号:S-钢(Steel)、G-冷轧(Cold)、第四位C-普通级(common)、D-冲压(Draw);1、2-冲压级、3-深冲级;Z-镀锌层(Zine)、12,…,27-锌附着量×10g/m2。

产地:宝钢、南韩浦项、台湾华辉企业、日本新日铁株式会社、三水南方钢板集团有限公司等

2.3德国热浸镀锌薄钢板

适用牌号:St01Z、St02Z、St03Z、St04Z、St05Z锌层代号:100、180、200、275、350、450

符号:St-钢(Steel),01-一般用、02-机械咬口用、03-冲压用、04-深冲用、05-深冲用;Z-镀锌层(Zine);100-锌附着量(二面)100g/m2、275-锌附着量275h/m2、350-锌附着量350g/m2。

表面结构代号:Z-用常锌花、X-小锌花、G-光整锌花。表面处理代号:L-铬酸钝化、Y-涂油、LY-铬酸钝化加涂油。

表面质量代号:FA-普通级、FB-较高级、FC-高级。

尺寸、外形精度代号:厚度:PT.A-普通精度、PT.B-高级精度;宽度:PW.A-普通精度、PB.B-高级精度;长度:PL.A-普通精度、PL.B-高级精度;不平度:PF.A-普通精度、PF.B-高级精度。标记:产品名称、本产品标准号、牌号、锌层重量代号、表面结构、表面质量、表面处理、产品规格及尺寸、外形精度。

标记示例:钢板,标准号Q/BQB420,牌号St02Z,锌层重量代号275,表面结构为正常锌(Z),表面质量为FA,表面处理为铬酸钝化(L),厚度1.00mm,高级精度(B),宽度1250mm,普通精度A,长度2000mm,A级精度,不平度精度为PF.A,则标记为:Q/BQB420-St02Z-275-Z-FA-L钢板:1.00B×1250A×2000A-PF.A

3电镀锌薄钢板

3.1连续电镀锌冷轧薄钢板

指电镀锌作业线上在电场作用下,锌从锌盐的水深液中连续沉积到预先准备好的钢带表现上得到表面镀锌层的过程。适用牌号:DX1、DX2、DX3、DX4

锌层代号:14、28、42、56、70,其两位数表示锌在钢板表面的附着量(g/m2)。

符号:D-电镀、X-锌、1-商品级、2-冲压级、3-深冲压、4-结构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