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案_第1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案_第2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案_第3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案_第4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案教学目标唯物史观: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我国法治建设与时俱进的特点。2.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培养学生时空观念。3.史料实证: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家国情怀:通过对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学习,引导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实施以法治国方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思考这些是我国哪方面建设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制建设还取得了哪些其他成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中国的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新课讲授】【师】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由此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历程。我们先来学习新中国的法治建设。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2)表现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治遭到严重破坏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背景①“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表现①20世纪80年代——1982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②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中共十五大(1997年)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法制”改为“法治”。年和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C.到2022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史料研读】新中国的法制进程史料:到2022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结论: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师】同学们思考“法制”与“法治”的不同“法制”通常是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法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法治”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用什么原则和方法对国家进行治理和统治。“法治”表明一国的法律和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师】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1)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2)影响: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实践:①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③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④2022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b.中共十八大做了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评价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不仅体现于精神文明创建的各个环节,以及在精神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还体现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广泛践行,内化于心,外显于行。C.追求:每个人都应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把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师】拓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个阶段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到60年代中期①除旧布新②为建设新中国服务③面向广大工农兵群众中公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前①结合历史的优良传统,注重革命传统教有。②结合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围绕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力求以丰硕的精神文化成果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③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即努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教育,引导人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①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中共十八大做了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延伸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1)二者的基本内容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二者的辩证关系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在本质上是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知识延伸2】1.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意义(1)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执政的价值取向和执政目标上的重大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执政观。(2)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民主政治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3)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若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支撑,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基本方略的新举措,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需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策略。3.依法治国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促进和保障。(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落地生根的过程。(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史料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也在它们1902年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注:1902年《中英商约》和1903年《中美商约》都申明一旦中国的法律制度经调查确认为“皆臻妥善”,两国即放弃在华法律特权,至少在原则上承认领事裁判权存在的有限性)。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1905年,如刚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据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整理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82年制定了新宪法,五届、六届和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一系列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加强立法工作,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八届、九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据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整理(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原因。(2)根据材料比较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相同之处。答案(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国人主权意识的增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修改法律;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新时期经济建设加快;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