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_第1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_第2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_第3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_第4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学习内容:例1、练一练及练习7—5题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

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学习重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

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X-22=6415+X=283X=27

二、探索新知:研究例1

1、学习提纲: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

法,想一想这道题中隐藏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么来解决?

2、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小组统一的方法,再汇报。

3、小组汇报。

学生根据题目可能会有三种数量关系:①小雁塔的高度义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的

高度X2=大雁塔的高度+22;③小雁塔的高度X2-大雁塔的高度=22

4、以第一个数量关系为例,思考: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

要我们去求的?明确: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5、回顾以前学习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然后试着列出这题的方程来。

6、思考: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把小组的做法写到黑板上去。

7、小组汇报,交流做法。

8、自己检验一下,看结果是否正确。

9、思考: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列出方程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怎样求出方程的解。

10、思考: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

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关注:

①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

②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己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

③解出方程后,要即使进行检验。

三、课内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先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独立完成并交流。

交流时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

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2.做练习一第1题。

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是否进行了检验。

3.做练习一的第2题。

独立完成后,再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

子的。

4.做练习一的第3题。

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4、5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学习内容:例2、练一练及练习二1一5题。

学习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ax土bx=c等方程的解法,会利用上述

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为方程的过程,积累

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感受方程思考的方法和价值,发展抽象思维和符号感。

3、通过学习,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树立好的学习自信心,产

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理解掌握ax±bx=c等方程的解法,会利用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方程:2X+9.6=10.25X4-20=2

思考在小组内说出:是怎样解方程的?怎么样才能使左右两边剩下AX?这么做题的依据是

什么?

(2)口答:19X-14X=1.5X+3.5X-思考回答:这么做题的依据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和

水面积大约各占多少公顷?

学生思考:

(1)根据题目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一根线段表示陆地的面积,那么

颐和园的面积就有这样的3段。

(2)这道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做?

学生试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补充完善,最后汇报。

要重点注意写解设,明白这些题不仅要写颐和园陆地面积大约有X公顷,还要写出水面积大

约有3X公顷。

2、思考这个方程与以前学习的例1有什么不一样?

总结:左边X+3X=4X根据乘法分配律,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左右两边同时除以4,

3、思考如何检验。

说明:第一可以看两个未知量是否相等第二可以看之间是否存在倍数关系。由于题目的特

点,不能局限于对解方程的检验,还要联系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检验算得的陆地面枳和

水面面积是不是一共290公顷,水面面积是不是陆地面积的3倍。保障列出的方程符合实际

问题里的数量关系。

4、做练一练

(1)读题后,学生画图分析解答

(2)小组讨论:例2和练一练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处。解答这些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四、总结此类题的特点以及解答方法:

(1)题中条件有倍数关系的,还有表示和差的,此类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和倍差倍问题。

(2)解决策略:找出设那一个量为X,找出相应的另一个量,用()X表示,这也是关键

所在。

(3)根据和差关系提炼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学生用字母表示两个未知量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5)解方程(根据分配律先化简,后计算),

(6)注意用灵活的检验方法,检验

三、课内巩固练习

L解方程

说说方程第一步怎样做?为什么化简,依据是什么?注意检验。

2.填空(书上第2题)。独立完成。

3—5题先独立解答,再通过组织交说清楚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列出的

方程分别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4、5题

整理与练习(1)

学习内容:

第7页第卜4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

实际问题。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

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在交流中积累找等量关系的经验。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内容:(书上回顾与整理)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二、基础练习

1、解方程。(第7页第1题)

每组二题并要求选其中一题进行检验,同时人板演。

集体核对。

思:在解“180+6X=330”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解"27X+31X=145”这

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2、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1)第7页第2题。

读题,思考: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武

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注意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题中的两未知量)

交流。

学生列方程解答,然后交流。

(2)出示第7页第3题。

仔细观察第三题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思考问题:①小树从3月1II到9月1日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了多少?

②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得出: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平均每月长的高度X6个月)

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检验。

全班核对。

(3)出示第7页第4题。

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思考•: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印刷费是怎样得到的?

明确:制版费+每本印刷费X本数=印制画册的总费用

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三、拓展练习

列方程解下列题目。

1、修一条公路,没修长度是已修长度的3倍,如果再修300米,没修长度就是已修的2倍。

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2、甲、乙两人从东、西两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5千米。他们在

离中点2.55千米处相遇,东、西两村相距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整理与练习(2)

学习内容:

第8页第570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

实际问题。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

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

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解方程。

7.4X-6.2=912X+69X=162

14+5X=5012.5X-7.5X=28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看图列方程并求出X。(第8页第5题)

生独立思考,列方程解答,然后交流,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解题情况,互相评价。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第8页第6T0题)

(1)第6题。

独立思考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2)第7、8、10题。

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说说数量关系和列出的方程,全班评价。

将第7、8、10题与第6题进行比较,说说两题的分析和解题过程有什么不同。

(3)第9题。

思考: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你想到了哪些数量关系?你觉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较简

便?

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二、拓展练习

1、小明的储蓄罐里一共有87.5元,都是1元和5角的硬币。如果1元硬币的枚数是5角硬

币的3倍。1元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读题后思考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交流。

在理解数量关系后正确列出方程并解答。

及时讲评。

2、甲、乙两车队共有汽车180辆,因运输任务需要从甲队调30辆支援乙队,使乙队的汽车

正好是甲队的2倍。问甲、乙两队原有汽车各多少辆?

提示:两个车队的汽车总数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数量关系式为:甲车队汽车辆数+乙车队汽

车辆数=180辆,然后再思考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两个未知的数量。

解答后组织交流。

3、书上第8页的“思考题”。

在认真读题的基础上理解“取了若干次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

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来列出方程,解决本题。

三、全课总结

四、布置作业

第8页第5、6、8、9题。

整理与练习(3)

学习内容:

第9页第11T4题。

学习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及其独特价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2、学生对自己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评价。

学习重、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自己平均每分大约步行多少米。

学习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1、第11题:画一个面积是6平方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

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要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必须先求出什么?

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想法,再在本子上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小组学生互相检查,明确: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形状可以不同,但必须是底为4厘米,高为3

厘米。

2、第12题:把下面的线段分成两段,使其中一段的长是另一段的4倍。

先四人小组讨论分割的方法,然后几组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动手分一分,同桌之间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检验各人的操作是否正确。

3、第13题。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解决''如果两人同时从长2000米的条路的两端相对而行,大约经过

几分可以相遇”这一问题,然后交流。

(1)首先交流学生课前准备情况,重点考查数据的合理性。

(2)变化:如果两人从同一个地点向相反方向同时出发,经过几分两人相距2000米?如果

两人从同一个地点向同一方向同时出发,经过几分两相距2000米?

4、第14题。

学生看题,理解游戏如何进行,然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猜数。

全班交流。

二、综合练习

解方程。

7.8+5x=32.817.2X3-10x=9.63x+2.lx=18.36

8x-0.5x=156x-2.4=0.365x4-15=15

三、课外延伸

列方程解决问题。

1、小英和小红同时从学校出发,小英以每分钟63米的速度向东走,小红以每分钟57米的

速度向走。几分钟后两人相距600米?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72.9平方厘米,上底10.4厘米,下底5.8厘米。高多少厘米?

3、去年爸爸比小明大25岁,明年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6倍。今年爸爸和小明各多少岁?

4、一个书架,上层放的书是下层的2.4倍.如果把上层的书搬56本到下层,这两层书的本

数就同样多。原来两层各放多少本书?

四、总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学习内容:第10T1页的例1、例2,练一练及练习三1-5题。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学习重点与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特征。

学前准备: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2、实物展示,感知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研究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得出结论。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

能同忖看到几个面?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三条棱相交的点的叫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观察学具,在小组内回答上面的问题。

然后交流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从不同的角度看最多看到三个面。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观察长方体,最多能同进看到几个面?然后试着画出来。

3、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1、4题。

第1题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是怎样知道的?

第4题可先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

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小结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学习内容:

教科书P12页例3,“试一试”、练习三6、7题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

认识。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学习重点与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学前准备:

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刚才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继续研究。

拿出正方体纸盒,学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而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小组内展示交流。

2、沿着棱剪开长方体纸盒。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交流。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

3、完成练一练第1题,标注完后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线的思考过程。

四、拓展延伸

书上14页思考题

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

联系?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学习内容:

教科书P15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四厂5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

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与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回顾长方体、正方体有几个面,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

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

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

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在小组内交流,个小组汇报,不同的算法别的小组加以补充。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

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试一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

(3)组织交流反馈,要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思考什么是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再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看图填空,再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独立依次完成题目的两个问题,可以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4、做练习四第5题

根据表中列述的数据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最后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

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练习四第3、4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学习内容:

教科书P16页例5,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四(6-10)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

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与难点: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

长方体模型、课件等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表面积?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按步骤完成此题。

①读题。

②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③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小组汇报,别的小组补充质疑。

④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读题后学生思考:

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然后独立完成,先在小组里说•说,再集

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四第8题。

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4、完成练习四第9题。

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

学生思考:

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练习四第10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1)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五1一4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学习重点与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学前准备: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

学习过程:

一、操作探究

1、学习例6

(1)实验一:

二个大小一样的空杯,给其中•个空杯倒满水。

思考: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把其中水倒入另一杯中,观察、验证。

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思考: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因为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2)实验二:

两个大小不一样的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学生猜测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回答,验证。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杯的水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

就多。

(3)实验三:

拿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学生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n那个杯子里水占的

空间大?比较、推想。操作验证。

(4)得出体积的含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学生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比较后回答。得出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的容积大。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思考: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

三、课内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借助示意图,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演示验证。

再说一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五第1题。独立思考,然后回答。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五第2题。独立思考,回答

5、完成练习五第3题。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6、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学习内容:

教科书P21〜22页例8“练一练”,练习五的5-8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

实际大小的观念。

2、发展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与难点:

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学前准备:

正方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什么是体积?

2、什么是容积?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

同桌互相指着说一说。

观察这两个图形,猜猜它们谁的体积大。如发生争议,想一想,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

比较它们的大小的?比较它们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自学21页到22页的有关内容,然后交流所得。

认识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

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自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就等于1升。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或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练习五第8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学习内容:

教科书P25〜26页例9、例10,“试一试”,练习六1-3

学习目标:

1、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

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学前准备:

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30个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体积单位有哪些?

二、初步探索

1、出示萝卜做成的长方体。

说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2厘米。

思考:我们刚刚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

米?

关键是看这个长方体中包含多少个1立方厘米,也就是可以将它切成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

正方体。

学生操作。

切完后数一数,明确长方体的体枳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猜测:

萝卜是可以切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都可以切开,那么又该如何去求

那些物体的体积呢?它们的面积可以用公式去求,体积是不是也可以?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例9

1、操作准备。

(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

方体各不相同。

(2)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

(3)根据自己小组摆出的正方体,填写书上25页的表格。

小组活动:小组长分配好任务,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把本组的答案写到小黑板上。

全班汇报时,一小组重点汇报,别的小组补充。

2、分析推想。

思考•: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

过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教学例10

1、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猜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

宽、高的乘积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思考: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

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看着图想一想,你能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上面的问题吗?

3,提出操作要求:先按自己小组的想法摆一摆,摆好后数一数,看看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

方体。

学生动手操作。

4、组织交流: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

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以想像出怎样用1立方

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五、概括公式

1、思考:根据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你能说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

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学生总结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义宽X高。

2、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见教材所示的

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学生尝试后,交流得出:V=abh»

3、启发: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义棱长X棱长。

自学书上26页关于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

阅读后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并重点追问£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的读、写方法。

六、应用拓展

1、做“试一试”。

先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时,注意先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说说分别是怎样列式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是怎

样得到每个几何体的体积的。

如果有学生仍旧是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要用公式计算的方法相比较,强调用公式计算

更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计算出每个式子的得数。

4、做练习六第2题。

先自主读题,再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车厢的长、宽、高,然后列式解答。

六、全课小结:

七、课堂作业

做练习六第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学习内容:

教科书P27页内容,练习六4-8。

学习目标:

1.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

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与难点: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和底面积的含义

自学书上27页,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下面的一个面就是它们的底面。底面的面积就是它们

的底面积。

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L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怎么求的?你能根

据这个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的计算公式吗?

根据教师问题,小组活动:

先把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形成统的认识。

然后全班交流。一小组重点汇报,其余的小组补充完善。得出结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

积=底面积X高。

2.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

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

面。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后,用字母表示出来。

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三、应用统•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做书上“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独立作业。

注意正确书写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2、练习六第4题

结合教室实物弄清占地面积的含义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5题

思考:什么叫“横截面”?

5、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一个长方体,所得的截面叫横截面。这个横截面的形状大

小与底面是相同的。

6、学生在理解了什么是“横截面”后,让其独立完成第5题。

7、练习六第8题

8、思考题意: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在上面铺上10厘米厚的三合土形成一个扁扁的长方

体情境——再铺上4厘米厚的煤渣形成一个更薄一些的长方体的情境。

学生独立作业,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的第6、7题.

学习目标:

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

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

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学前准备: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交流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索、推导。

提示: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

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

X10X10)立方厘米.并将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3)全班归纳总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思考:“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

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思考: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

单位的相邻单位。

(2)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4、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思考,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

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

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思考:“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思考将书

上第31页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练一练完成练习七第1题

认真审题,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换算思路。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学习内容:第十一册P33。

学习目标: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

构。

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最基础的知识。

3、学会有条理的反思和罗列知识内容,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学习重点:梳理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最基础的知识。

学习难点:有条理的罗列知识和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

一、课前预习。

1、预习书P33小组讨论问题:

课前将有关知识有条理的罗列在自己的本子上。

注意:知识的呈现要直观简洁概括。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全班交流。

学生围绕问题交流,既要大胆说,又要会倾听,还可以就某个问题提问。

二、基础练习。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书上第33页第1题。

思考:上面各个形体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你是怎样判断的?同桌互相说•说。

(2)思考:长方体有些什么特征呢?

(3)如何把这个长方体变化可以得到正方体?

(4)全班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通过面、棱、顶点比较。

2.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D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或棱长决定的。

(2)(书P33第1题)先估计哪个形体的体积最大?再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怎样

表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算式的每一部分分别求的是什么。

3.体枳和容积的意义、单位。

(1)书P33第2题。说出图意,观察放入左、右两边的量杯里有多少毫升水?思考这样的

变化原因是什么?

(2)第3题先说出要转化单位之间的进率,再确定转化方法。

三、拓展练习。

1.判断。(对打”错打"X")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必须是正方形。()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选择正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做一个长方体的铁皮桶,要用多少铁皮,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能装多少水是求()

A.体积B.底面积C.容积D.表面积

(2)做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鱼缸,需要()平方分米玻璃。

A.4X4X4B.4X4X6C.4X4X5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A.2B.4C.8D.9

(4)一块长方体木板,长2米,宽5分米,厚8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A.2X5X8B.20X5X0.8C.(20X5+5X8+20X8)X2

回答,集体评议。

四、评价总结。

整理与练习(2)

学习内容:第十一册P34。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体积和表面积的联

系和区别,恰当的选择相关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有条理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学习重点:联系生活实际恰当的选择相关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本练习。

1、书P34第4题。

学生解答,独立填表。

2、思考比较:

(1)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怎样算?不同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归纳:方法1:长方体的体积=长义宽义高(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

(V=abh)

方法2:统•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V=Sh)

集体交流。

重点交流:(1)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有哪两种算法?

二、应用练习。

1.结合示意图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书P34T5。

思考:

①每根铝合金条就是长方体的什么?

②求至少需要铝合金条多少分米,就是求长方体的什么?

③理清需要灯箱布的是长方体的哪几个面?

(2)出示书P34T6。

独立解答后,说说自己每一步是怎样做的。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书P34T7o

读题,自己依据生活实际情况确定问题要求什么,理解:第(1)题求的是所有立柱的底面

积之和。

第(2)题求的是所有立柱的体积之和。

第(3)题求的是一根立柱除底面以外的各个面的面积之和。

三、拓展练习。

1.补充:一个长15厘米、宽8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木盒(从里面量),可存放棱长为

4厘米的正方体积木()块。

观察数据特点,发现长方体木箱里放积木不能正好放满,要从每排放几个、每层放几排及共

放几层考虑。

2.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思考题。

]从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不同分类有条理思考。

四、评价总结。

整理与练习(3)

学习内容:第十一册P3第

学习目标:

1、通过选择橡皮泥和给定长度的小棒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

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

2、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学习重点: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

学习难点: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作出客观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准备若干长为10厘米、8厘米、6厘米、5厘米的小棒和一些橡皮泥球。

收集几个长方体家用电器包装盒长、宽、高的数据。

二、动手操作。

1、书P35第8题。

思考:

①用小棒和橡皮泥球来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时,小棒和橡皮泥球分别用来做长方体或正方

体的什么?

②做一个长方体要用几团橡皮泥球和几根小棒?

③做一个正方体呢?

④选择的小棒长度有什么要求?说明了什么?

2、展示和交流。

理解选择小棒长度的理由。

3、引申:你能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问题?

观察它的特点。发现橡皮泥球和小棒分别做长方体的什么,各需要多少。

边做边思考。

说出自己选择的材料和做的过程,并指出它的长、宽、高。

三、联系生活。

1.交流自己收集的家电的包装盒的长、宽、高。

2.选择其中一种包装盒。

思考:

(1)计算包装盒的表面积和体积。

(2)制作这个包装盒,你打算准备多大的硬纸?怎样剪裁?

根据数据大小情况合理选择让学生笔算或使用计算器计算。

四、评价反思。

先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自我评价,自我肯定。

五、全课总结。

分数与整数相乘(1)

学习内容:P38、39例1,“练一练”,练习八第1-5题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儿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

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进•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学具准备:例1中长方形直条图

学习过程:

一、认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出示例1中长方形直条图,标注出长是“1米”。

思考并涂色:做一朵绸花用3/10米绸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这个已知条件吗?

2、出示问题(1):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涂色: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吗?

学生涂色操作。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

用加法计算,列式:3/10+3/10+3/10;

可能用乘法计算,列式:3/10*3(或3*3/10)

思考并回答:列式3/10*3,是怎样想的?

3、明确:求3个3/10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学生观察3/10*3(或3*3/10)并思考:这道乘法式题的两个因数分别是什么数?

4、明确这一课的学习重点:分数与整数相乘

二、探索算法

1、尝试计算3/10*3

想一想,3/10*3的积应该是多少?

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3/10*3的积为什么是9/10吗?

先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一个小组汇报自己小组的想法,别的小组补充。

进一步思考: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认为计算3/10*3时应该怎样做?

观察,把自己的结论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解决例题的第(2)题

出示:小华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每小组一人板演汇报。

评点板演。

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指出:计算分数乘法时,也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学生先约分再计算此题。

4、回顾计算方法

思考: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交流。

明确: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

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三、课内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按要求在长方体图中涂色,然后列式计算。

思考•: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注意: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3、做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思考:列出了哪儿道算式?列出的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关系?

4、做练习八第3-5题

先独立解答,再要求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突出:求儿个儿分之几相加的和,可

以用乘法计算。

四、总结:

学习内容:

P39-40例2,“练一练”,练习八第6-11题

学习目标:

1、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儿是多少可以直接用乘法来计算

2、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出示例2

看图理解题意,说说题中两个分数的具体含义。

明确:以10朵绸花为单位“1”,红花的朵数是10朵的1/2,绿花的朵数是10朵的2/5。

二、探索新知

1、尝试解决第(1)个问题,求红花的朵数。

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方法,明确求红花的朵数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由此列出乘法算式,并再次算出结果。

2、解决第(2)个问题

先在图中按要求圈一圈。

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用已有的知识来解答。

交流: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这两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明确: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

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

多少。

4、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5、“练一练”

第1题根据题意涂色,在列式计算

第2题先理解题意,再填空

三、课内巩固练习

1、练习八第6题

先独立解答后再交流,比较。

体会到:求•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都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练习八第7题

先独立计算再交流

3、练习八第8题

独立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4、练习八第9题

先理解:表中的分数都是与四月份的天数比较后得到的,都以“30天”作为单位“1”。

估计天数的多少,可以直接比较分数几个分数的大小。

将计算结果与估计结果进行比较,看估计是否正确。

5、练习八第10题

先看图计算,再说说三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6、练习八第11题

先独立解答,再进一步思考:如果不计算,你能比较出参加三项比赛的人数哪一项最多,哪

一项最少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与整数相乘(3)

学习内容:P41例3,“试••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2-17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

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

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难点:

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3的条形图

思考: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用分数描述图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汇报。

如: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3/5);把红花朵

数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等。

二、探索新知

1、例3题目: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那个部分?它是哪种花朵数的1/10?也就是多少

朵的1/10?

明确:“红花比黄花多1/10”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说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

50朵的1/10

学生列式,思考: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完成计算。

2、解决“试一试”

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尝试解答。

一组为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想法。

思考:“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

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要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比较时又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填空

4、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解答后,再说说思考的过程。

突出“小力比小军多的张数是小军邮票张数的2/7,也就是28张的2/7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八第12题

学生计算、填空,组织观察每组题目及结果,

交流:每组三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特点?一个数与比1小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

大,,还是小?一个数与比1大的分数相乘呢?

2、做练习八第13题

利用第12题发现的规律直接作出判断。

3、做练习八第14题

先在小组里说•说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再要求把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

4、做练习八第15、16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

5、做练习八第17题

解答后,思考:这两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