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法_第1页
第一章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法_第2页
第一章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法_第3页
第一章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法_第4页
第一章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一、民事纠纷二、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第一页,共91页。

一、民事纠纷毛泽东:“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含义

法律视野中的民事纠纷,或称民事冲突、民事争议等,因侵权、违约或其他事由而发生,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益、民事义务或民事责任为内容的法律纠纷。第二页,共91页。

(二)特征1、纠纷主体的平等性。2、纠纷内容的民事性。关于具体的民事权益、义务或责任的纠纷。3、以违反民事实体法的规定为形成原因4、纠纷的可处分性。能够或适合以民事诉讼终局性(或结论性)地解决。即具有能够通过民事诉讼或司法程序解决的可能性。第三页,共91页。

二、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一)含义所谓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指缓解、消除民事纠纷的方式或制度。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就是在一定社会中实行的,解决和消除民事纠纷的一整套制度和方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经历了由自力救济到公力救济的演变过程,其中也伴随着社会救济的演化。第四页,共91页。

(二)类型

1、自力救济,又称私力救济,俗称“私了”,比如自决、和解等,是指没有第三者协助或主持,纠纷双方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或制度。2、社会救济,比如调解、仲裁等,主要是基于纠纷双方主体的合意,依靠社会力量(第三者)来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或制度。3、公力救济,比如行政裁决、民事诉讼等,是指利用国家公权力(如行政权、司法权)来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或制度。为解决日益增多的民事纠纷,应当建立起多元化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使案件得到合理分流。第五页,共91页。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图: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自决、和解调解、仲裁行政裁决、民事诉讼第六页,共91页。

(三)自力救济:自决与和解1、自决(1)所谓自决,是指当事人一方自行来解决纠纷或保护权益。比如,远古时期的血亲报复、同态复仇、决斗等;现代法律所认可的正当防卫等。(2)一般而言,“自决”的过程很难受到正当程序的控制,在现代法治社会,当事人一方能够使用的须是法律允许的“自决”方式。第七页,共91页。(3)在我国现行民事法律领域中,当事人可以运用的“自决”方式,主要有:当事人的自助行为和自卫行为(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权利人可以自力行使民事实体法上的救济权(如物上请求权等),来保护受到侵害的物权、债权、名誉权等实质权。第八页,共91页。2、和解(1)和解的含义“和解”,又称“协商”,是以“和”的方式,达到“解”的目的。换言之,是指纠纷双方主体以自由平等协商、相互妥协的方式和平解决纠纷。第九页,共91页。(2)与调解、仲裁和诉讼相比,和解的主要特性有:高度的自治性。非严格的规范性。(3)现代法治下的和解和解的基本原则(基本合法原则、基本自由与公平原则)第十页,共91页。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通常情况下,和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或民事契约的性质和效力,不具有与法院判决相同的效力。和解协议经过一定程序而具有与法院判决相同的既判力、形成力或执行力。此种程序用来审查判断和解是否遵循基本合法原则、基本自由与公平原则。第十一页,共91页。

(四)社会救济:调解与仲裁1、调解(1)调解的含义和特征①调解是以“调”的方式达到“解”的目的。②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或允许的民事调解,主要有:人民调解、法院调解、仲裁调解、行政机关调解、劳动调解、消费者协会调解、公证协会调解。第十二页,共91页。③与和解、仲裁和诉讼相比,调解的主要特性有:调解人的居中性。纠纷主体的自治性。非严格的规范性。第十三页,共91页。(2)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民间纠纷的调解(3)行政机关调解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政机关不得调解民事纠纷(4)劳动调解劳动调解委员会第十四页,共91页。(5)现代法治下的调解①调解的基本原则A基本合法原则B基本自由与公平原则②调解的法律效力③确定调解书的纠正第十五页,共91页。2、仲裁(1)仲裁的含义仲裁,在我国又称“公断”,是指民事纠纷双方主体在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协议(仲裁协议)或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将纠纷交给特定的中立的民间组织(仲裁机构)进行审理,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仲裁裁决)。第十六页,共91页。(2)仲裁的属性仲裁的民间性仲裁的自治性仲裁的法律性第十七页,共91页。(3)自愿仲裁——通常仲裁①我国自愿仲裁的适用范围②一裁终局制度与当事人救济(4)强制仲裁——劳动仲裁(5)特殊仲裁——人事仲裁第十八页,共91页。(五)公力救济:

行政裁决与民事诉讼1、行政裁决(1)行政裁决民事纠纷的立法规定由行政机关处理,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可请求行政裁决,也可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由当事人选择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是请求行政机关处理;若选择后者,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第十九页,共91页。(2)行政裁决民事纠纷应当采取法律明定原则行政裁决民事纠纷采取法律明定原则。法律没有明文允许的,不得行政裁决民事纠纷,以免行政机关滥用权力侵害民事主体合法权益。高度的专业性要求公益性要求第二十页,共91页。(3)行政裁决民事纠纷程序的正当化1、行政裁决程序应当吸收正当程序保障原理2、维护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第二十一页,共91页。2、民事诉讼(1)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民事诉讼适用范围民事案件非民事案件民事争诉案件民事非诉案件民事执行案件民事审判案件第二十二页,共91页。(2)民事诉讼的含义民事诉讼是法院运用国家司法权解决民事纠纷和处理其他事项的公力救济机制。从程序制度和行为活动的角度,理解民事诉讼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理解民事诉讼第二十三页,共91页。从广义上说,民事诉讼是指民事审判活动和民事审判程序、民事强制执行活动和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民事诉讼仅指民事审判活动和民事审判程序。民事审判程序通常包括民事争讼程序和民事非讼程序。

第二十四页,共91页。民事争诉程序:等腰三角形法院原告被告第二十五页,共91页。民事非诉程序:法院(法官)——当事人(申请人)民事执行程序:不等腰三角形执行法院执行权利人执行义务人第二十六页,共91页。诉讼程序流程图第二十七页,共91页。(3)民事诉讼的特性国家强制性严格规范性第二十八页,共91页。三、ADR(即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

(一)ADR的涵义意为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当前世界各国通用的ADR直译),或称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强调其区别于诉讼的功能和性质),源于美国30年代劳动争议的解决,原指本世纪发展起来的各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总称,现在已引申为对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民事诉讼制度以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或机制的总称。第二十九页,共91页。

(二)ADR的主要形式第一,谈判(交涉Negotiation)第二,调解(MediationConciliation)第三,仲裁(Arbitration)第四,其他形式第三十页,共91页。推荐书目范愉著《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十一页,共91页。第二节民事诉讼一、民事诉讼的概念(一)诉讼的定义和本质诉讼一词,通常的理解,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和方式解决纠纷的活动。(二)民事诉讼的定义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案件和其他案件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第三十二页,共91页。

指民事争议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裁判民事争议的程序和制度。

按照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民事诉讼是诉讼主体(广义)各种诉讼活动以及所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广义的民事诉讼除了审判程序外,还包括执行程序。第三十三页,共91页。二、民事诉讼的特征1、法院作为国家的司法机关在民事诉讼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以保证裁判的实体公正和形式公正(具有公权性质)2、民事诉讼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民事纠纷(具有强制性)3、从诉讼对象来看,民事诉讼解决的争议是有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双方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第三十四页,共91页。4、民事诉讼是依照国家的法律规范,严格按照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这是其于民事调解和仲裁的一大明显区别(整个诉讼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具有程序性)5、它由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构成6、法院的审判活动与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均为民事诉讼的动因,但性质和作用不同7、诉讼的全过程分为前后衔接、但任务各不相同的若干阶段第三十五页,共91页。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区别1、当事人双方诉讼地位不同。2、诉讼对象不同。3、当事人处分权不同。4、结案方式不同。第三十六页,共91页。

三、民事诉讼的目的(一)研究民事诉讼目的的意义1、制度设计和建立的目的,有助于更好地运行该制度2、组成制度的规范与该制度目的相整合3、制度的目的与制度的完善有密切关系4、目的并有助于我们认识制度应有目的,防止人们主观的偏识和臆想第三十七页,共91页。

(二)民事诉讼目的的涵义是指人们在设计民事诉讼制度时,要求期望该制度达到的目标。目的从另一角度讲,就是追问人们设计和建立民事诉讼制度的最基本的理由或需求。民事诉讼目的,就是以观念形式表达的国家进行民事诉讼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是国家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基于对民事诉讼及其对象固有属性的认识,预先设计的关于民事诉讼结果的理想模式。第三十八页,共91页。民事诉讼目的所讨论的问题是民事诉讼是为了什么而存在或设立的。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从当事人方面来说,当事人为了什么而进行民事诉讼,即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的目的;(2)从国家方面来说,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一方面要遵从当事人的诉讼目的,另一方面国家可能还有其他的目的(比如形成公共政策等)。第三十九页,共91页。

(三)民事诉讼目的的特征1、民事诉讼目的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观念形态(民事诉讼目的是一种观念形态)2、民事诉讼目的是国家设计的民事诉讼结果的理想模式(民事诉讼目的是国家期望通过进行民事诉讼所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民事诉讼目的的选择主体是国家)第四十页,共91页。3、民事诉讼目的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目的的实现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4、民事诉讼目的不能与具体诉讼结果等同5、民事诉讼目的属于动态范畴第四十一页,共91页。

(四)国外有关民事诉讼目的的

主要学说

1、权利保护说以实体法的实现为着眼点,强调民事诉讼的目的就在于保护实体权利,而诉讼不过是保护实体权利的手段。2、私法秩序说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持法律所保护的社会秩序。保护私权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然要求和体现。3、纠纷解决说民事诉讼的目的应为纠纷的强制性解决。

第四十二页,共91页。4、程序保障说认为民事诉讼以程序保障的赋予为目的。5、其他学说多元说。纠纷的解决,法律秩序的维护及权利的保护,都应当视为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搁置说。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议论因为高度抽象化,而且也没有明确的优劣标准,与其对此争论不休,不如花些时间和精力探讨更现实、更具体的问题。第四十三页,共91页。(五)我国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学说1、维护社会秩序说。通说。认为民事诉讼法的目的就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而该目的的实现是通过实现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任务来达到的。2、多元说。该说以民事诉讼价值的多元性为基础,认为民事诉讼目的应满足各诉讼主体的价值需求。第四十四页,共91页。3、利益保障说。认为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应是利益的提出、寻求、确认和实现,即利益保障。利益保障说中的利益,内含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4、纠纷解决说。设立解决社会中所发生纠纷的各种制度的目的,应该说毫无例外地是要通过这些制度来解决纠纷。第四十五页,共91页。民事诉讼目的多元化现代民事诉讼目的是多元的:保护民事权益、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私法秩序和创造民事实体法规范、形成公共政策等。1、保护民事权益、解决民事纠纷与维护私法秩序当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民事纠纷发生时,受害主体或纠纷主体通过民事诉讼适用民事实体法规范来保护权益或解决纠纷。2、创造民事实体法规范或促成民事实体法发展3、其他功能和目的第四十六页,共91页。我国学者对民事诉讼目的问题的主要观点:1、解决纠纷和保护民事权益相关论文:陈刚、翁晓斌《论民事诉讼的目的》,载《南京大学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2、解决民事纠纷相关论文:刘荣军《论民事诉讼的目的》,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5期。3、程序保障相关论文:章武生、吴泽勇《论民事诉讼的目的》,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6期。4、利益保障相关论文:李祖军、田毅平《民事诉讼目的论纲》,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第四十七页,共91页。四、民事诉讼的程序体系(一)民事诉讼程序的涵义和特点所谓民事诉讼程序,是指国家制定的,司法机关解决民事争议的操作规程。(二)民事诉讼程序体系的结构(其中破产程序07年修正已经删除)第四十八页,共91页。民事诉讼程序民事审判程序民事执行程序民事诉讼附属程序民事争议案件的审判程序民事非争议案件的审判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破产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督促程序第四十九页,共91页。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含义是指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调整的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的社会关系。1、它发生在民事诉讼过程中;2、它存在于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之间;3、它以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4、它受民事诉讼法调整。第五十页,共91页。(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特征)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以法院为主导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既分离,又统一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基于多种原因发生,以同一原因而消灭4、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构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5、体现了法院审判权同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有机结合第五十一页,共91页。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诉讼关系的要素是指民事诉讼关系的构成因素,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国家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l)人民法院(2)人民检察院(3)当事人(4)其他诉讼参与人第五十二页,共91页。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与诉讼主体的关系,有两种观点:1、等同说。认为诉讼主体就是诉讼法律关系主体。2、区别说。认为诉讼主体与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联系:诉讼主体同时可以享有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第五十三页,共91页。(2)区别:一是没有诉讼主体的参加,诉讼将无法进行,二是诉讼主体对诉讼的发生、变更、终结起着决定性或重要的作用。诉讼主体必定是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反过来,是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者,未必是诉讼主体。区别说已经为大多数学者接受,并成为通说。诉讼主体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当事人。第五十四页,共91页。其他诉讼参与人(包括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勘验人员和协助执行人)诉讼主体法院、检察院和当事人(包括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诉讼第三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与诉讼主体关系示意图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第五十五页,共91页。2、民事诉讼关系的内容是民事诉讼关系主体依据民事诉讼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所承担的诉讼义务。3、民事诉讼关系的客体在我国,民事诉讼关系的客体是指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主要有:(1)诉讼标的和诉讼请求。(2)实体事实和证据。(3)程序事项。第五十六页,共91页。

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人民检察院法院案件事实和争议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案件事实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的行为第五十七页,共91页。(四)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民事诉讼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诉讼关系或民事诉讼程序发生、变更、消灭或终结的事实,又称民事诉讼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原因。1、诉讼事件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引起一定民事诉讼法律后果的客观事实。第五十八页,共91页。2、诉讼行为诉讼行为,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所实施的能够产生诉讼法效果的行为。诉讼行为的要件是由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其效果也是由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有意识的活动;分为作为和不作为。第五十九页,共91页。(五)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2、有助于人民法院尊重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依法行使审判权,正确履行职责3、有助于引导诉讼参与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和自觉履行诉讼义务第六十页,共91页。第三节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狭义的民事诉讼法2、广义的民事诉讼法法律法规定的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国务院以及国务院各部委等发布的法律法规解释性文件第六十一页,共91页。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民事诉讼法在我国目前是指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页,共91页。

二、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多重性法律特征)

(一)民事诉讼法的性质民事诉讼法是专门关于民事诉讼程序以及诉讼主体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义务的规范体系,其性质属于程序法(程序法特征)(二)民事诉讼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1、“基本法”(基本法特征)2、“部门法”(部门法特征)民事诉讼法是公法。第六十三页,共91页。三、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效力(一)对人的效力对人的效力,即指适用于哪些人。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无论是中国人、外国人、无国籍人、中国的组织、企业还是外国组织、企业,都受《民事诉讼法》的管辖。

《民事诉讼法》第4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第六十四页,共91页。(二)对事的效力民事诉讼法对事的效力,即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审理民事案件的范围。《民事诉讼法》第3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第六十五页,共91页。

(三)空间效力空间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效力的空间范围。民事诉讼法的空间效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包括领土、领空、领海以及领土的延伸部分。同时,针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来作了相应规定,自治机关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在遵循宪法和民事诉讼法原则的前提下予以变通适用。第六十六页,共91页。

(四)时间效力

时间效力,是指在何时发生法律效力。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第六十七页,共91页。四、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一)民事诉讼法与民法等民事实体法的关系民事诉讼法学与民事实体法学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但又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不同的部门法学。1、从实质意义上说,程序法与实体法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必须同时存在,互为依存,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2、程序法是法律的形式和内在生命的表现。

第六十八页,共91页。民事诉讼法属于程序法及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的简单分析马克思说:如果审判程序只归结为一种毫无内容的形式,那么这种空洞形式没有任何的价值了。例1:图表第六十九页,共91页。例2:分粥理论(分蛋糕理论)为了做到分粥的公平,有四组程序:一是选择一个品行最好最为公正的人负责分,开始尚可,时间一长,开始逐步懈怠以权谋私,自己及关系好的分得多,关系不好的分得少。此为人治程序;二是选择两个人,一人分,一人监督,腐败由个体发展到群体,是不完善的法治程序;三是轮流分,公正和效率荡然无存;四是选择一人分,但必须最后分给自己。腐败失去存在的机制,公正和效率由此产生,这是比较完善的法治程序。第七十页,共91页。例3:罗尔斯的《正义论》中关于正义的分类美国法哲学家罗尔斯的程序正义论挑战了这种传统的观点。罗尔斯将程序的正义分为三种:一是纯粹的程序正义,“对什么是合乎正义的结果,并不存在任何标准,存在的只是一定程序规则。”如赌博。二是完全的程序正义,指在程序之外存在着决定结果是否合乎正义的某种标准,且同时存在着使满足这一标准的结果得以实现的程序的这种情况,亦存在着两种判断是否正义的标准:实质的判断标准和程序的判断标准。如蛋糕等分。三是不完全的程序正义,虽然在程序之外存在着衡量什么是正义的客观标准,但百分之百地使满足这个结果得以实现的程序并不存在。如刑事审判,无论程序要件如何完备,程序设计如何精巧,都不能完全避免错案和冤狱。第七十一页,共91页。一组调查数据重实体轻程序的原因分析认识论根源原因有二,一是“罐头思维”,二是成见。(认为实体法是内容而程序法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一直是我国法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具体与表现就是重实体轻程序,这是罐头思维的结果,即对具体事物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标尺,停留在人云亦云的水平;成见是一种信念或意志,如果我们有成见,就对有待解决的问题预先作了决断,因而无论这种意见有无根据,我们接受这种意见不是因为它有根据)传统司法文化的影响最高院统计1998以来的错案中85%是因为违反程序法。如同中国人喜欢用筷子吃饭,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样,一个国家的现行司法体制和司法人员的思维模式亦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包公办案是以清官为前提的。第七十二页,共91页。例4: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射手逢人便说他能百步穿杨。别人不信,要他当场表演。只见他拉起弓,照墙上就是一箭。然后这个人跑过去,在墙上箭射中的地方画了一个圈,说:“瞧啊,多准啊。”射手之所以荒唐可笑,就在于他破坏了程序。射箭的程序应该是先立靶子后射箭,而他刚好相反。如果他的程序风行天下,能把真正的后羿们给冤死。第七十三页,共91页。(二)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关系1、联系。同为程序法范畴,三大诉讼法在审判的原则、制度以及具体程序规定等方面都有很多共通之处。2、区别:①任务不同。②某些诉讼原则不同。③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④举证责任不同。由于调整的法律关系及适用的范围不同,各自在诸如原则、主体、制度、程序等方面有所区别。第七十四页,共91页。(三)民事诉讼法与其他民事程序法的关系1、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的关系:①当事人对仲裁活动的影响力比其对民事诉讼程序的影响力要大得多。②仲裁天然的离不开民事诉讼。2、民事诉讼法与人民调解制度的关系:人民调解条例与民事诉讼法就其性质、原则、程序以及效力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当事人就人民调解达成的协议不服的,仍然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第七十五页,共91页。民事诉讼模式一、民事诉讼模式概述(一)模式和诉讼模式的含义模式的含义:在我国,学者们对模式的界定并不一致某一系统结构状态或过程状态经过简化、抽象所形成的样式对某类事物或行为特征的概括或抽象第七十六页,共91页。诉讼模式的含义讼模式是一种话语表述诉讼模式是建立在对诉讼结构(或构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诉讼模式反映了诉讼程序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多种诉讼模式并存,且又相互借鉴第七十七页,共91页。(二)民事诉讼模式的含义

民事诉讼模式应是指民事诉讼原则、制度和程序运作所形成的结构中,各种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抽象形式。民事诉讼模式是对民事诉讼原则、制度和程序结构的概括和抽象民事诉讼模式是对民事诉讼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概括和抽象第七十八页,共91页。民事诉讼模式表现为一种形式民事诉讼模式是一个宏观概念。民事诉讼模式的内容表现为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诉讼关系。民事诉讼模式受民事诉讼目的和民事诉讼价值观的支配。第七十九页,共91页。

(三)民事诉讼模式研究的意义1、民事诉讼模式研究可以为揭示民事诉讼体制提供分析手段。2、民事诉讼模式研究可以为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完善提供指导方向。3、民事诉讼模式研究可以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第八十页,共91页。

二、民事诉讼模式的类型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模式当事人主义模式是当今英美法系国家赖以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民事诉讼原则首先确立当事人主义的应是1806年制定的法国民事诉讼法典。法国民事诉讼法典在制定时,受到了自由主义诉讼观的影响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模式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属于职权主义模式,是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拥有主导权的民事诉讼原则,分为职权进行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苏联、东欧国家民事诉讼模式超职权主义,国家干预是一个重要特征第八十一页,共91页。

(一)两种民事诉讼模式类型1、当事人主义/“对抗制”:①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和进行依赖于当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主动依职权启动和推进民事诉讼程序;②法院或法官裁判所依据的证据资料只能依赖于当事人,作为法院判断对象的主张只能来源于当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在当事人指明的证据范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