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完整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完整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完整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完整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完整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教育LaborEducation全套PPT可编辑课件劳动与劳动教育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素养劳动安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劳动关系与劳动力市场劳动法与劳动风险防范一目录CONTENTS劳动社会保障大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前景大学劳动教育实践项目设计二四六八三五七九劳动与劳动教育1.1劳动1.2劳动教育1.3大学劳动教育一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劳动与劳动教育【学习目标】

了解劳动的内涵、本质和分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内容。

了解新中国70年劳动教育的发展沿革。

理解劳动教育与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

掌握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开篇案例作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今起公示团队成员介绍:钟南山仍然奋战在抗疫前沿为隆重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党中央决定开展“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颁授。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今日起向社会公示。“钟老师实至名归!”11点23分,钟南山院士团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心成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桑岭,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相关新闻。钟南山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特别是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他逆行武汉,在前期关键节点得出“肯定人传人”结论,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与团队一直奋战在重症救治和科研的最前线。4月4日,钟南山接受本网专访,解答对当时疫情形势的判断,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的医者仁心。院士助理苏越明告诉记者,钟南山最近的工作重点还是在抗疫相关方面,除了关注疫苗研究,他在科研攻关、临床救治等均投入了大量心血。7月20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发表在《细胞研究》杂志上的论文披露:“截至今年4月底,武汉和广州仅有2.1%和0.6%的人拥有新冠病毒抗体。”这表明人群的免疫力仍然处于低水平,在疫苗出现之前应该继续采取严格的隔离和社交措施,研究结论与当前防控举措相一致。在很多公开场合或者通过视频连线,钟南山都积极与国内外医务人员分享我国的防治经验及最新研究进展。就在上个月底,他还对香港疫情防控提出了对策建议。目前,在工作任务如此繁重的情况下,钟南山依然坚持参加每周三上午的“院士大查房”和每周四下午的门诊。他常说,自己“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劳动1.11.1.1劳动的内涵1.1.2劳动的本质1.1.3劳动的分类1.1.1劳动的内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物质生产活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现实的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劳动是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物质性活动现实层面劳动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以异化劳动为对立面并以克服异化劳动为目标的。理想层面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类实现人和自然间的物质变换,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定义1.1.2劳动的本质1、从哲学高度看,劳动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成体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善至美,彻底自由的必经之路.”劳动是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基础,人类起源于社会劳动。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从某种意义而言,是劳动创造了人。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劳动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一切劳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生产劳动是不存在的。1.1.2劳动的本质2、劳动是有目的的活动人类的生产劳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试图创造出一个可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世界。“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也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生产生活资料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劳动是人在理性支配下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天生的本能的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1.1.3劳动的分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劳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劳动教育1.21.2.1劳动教育的内涵1.2.2劳动教育的内容1.2.3劳动教育的沿革1.2.1劳动教育的内涵《辞海》从德育的角度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定义: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的: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教师百科词典》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播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感情。《教育大词典》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劳动教育就是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1.2.1劳动教育的内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劳动教育基本内涵的解释是: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学习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2.1劳动教育的内涵综上所述本书给劳动教育这样定义:劳动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递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具有一定的劳动责任意识,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1.2.2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价值观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劳动的价值,使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是指一个人基于感情满足需要的程度而形成的对劳动的良性心理体验和情感依赖关系。劳动态度是一个人对劳动所持的肯定或否定情感的程度,也反映个体进入劳动行为的准备状态,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劳动情感与态度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主要是明确劳动科学体系、掌握劳动科学知识。劳动科学知识与能力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不仅重视劳动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实践1.2.3劳动教育的沿革可以划分为五个典型阶段探索与创新阶段(1949—1965年)跃进与偏离阶段(1966—1976年)规整与失衡阶段(1977—2000年)整合与削弱阶段(2001—2012年)重塑与再出发阶段(2013年至今)作为课外活动的劳动教育形同虚设,使得学生普遍轻视体力劳动。1950年《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2年《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一)探索与创新阶段(1949—1965年)逐步形成了劳动教育良好氛围。195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58年,《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1.2.3劳动教育的沿革第一,学校劳动活动的成人化。第二,学校附属工厂、农场等劳动基地大范围扩建。第三,劳动教育主要聚焦于传授劳动生产的程序和技术,对于学生劳动情感和意识以及劳动背后的理论的重视度不足。(二)跃进与偏离阶段(1966—1976年)偏面地“让学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也就把劳动教育等同于成人的职业劳动,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劳动教育的初衷。1.2.3劳动教育的沿革规整:1978年1月18日,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明确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和课时保障。但大学的劳动教育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失衡:考试压力增大;劳动课被挤占;劳动教师转岗;校外劳动基地减少等原因,劳动教育又忽视了(三)规整与失衡阶段(1977—2000年)1.2.3劳动教育的沿革2001年,劳动教育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成为和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并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一。但由于:课程认识不统一、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质量难以胜任、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致使劳动综合实践难以有效贯彻。(四)整合与削弱阶段(2001—2012年)1.2.3劳动教育的沿革从2013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价值;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讲话中再次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序列中;《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并举以及劳动教育的实施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五)重塑与再出发阶段(2013年至今)1.2.3劳动教育的沿革新中国70年的劳动教育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以下哪个阶段将“学校劳动活动的成人化”(B)A.探索与创新阶段

B.跃进与偏离阶段

C.规整与失衡阶段

D.整合与削弱阶段

E.重塑与再出发阶段1.2.3劳动教育的沿革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定位;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显现出一定的工具性。新中国70年劳动教育的总体特征新国70年劳动教育的发展变迁均证实了劳动教育的正确定位()1.2.3劳动教育的沿革大学劳动教育1.31.3.1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1.3.2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奠定了劳动教育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基点首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肯定“自由创造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社会的出现就显现了劳动的自由创造力量,劳动推动人的发展与历史运动的自由力量。其次:劳动的价值在于不断改造、创造世界并推动人实现自身发展。劳动在人的生命起源过程中促动人的自由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变革发展引发了整个劳动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发展;自由创造性劳动要求人的自由性不断实现全面而充分发展。1.3.1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1.3.1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二)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首先,劳动教育是教育与劳动的过程性统一。劳动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劳动主体的劳动能力、基本素质及其发展要求需要教育;劳动本身具有特定的教育意义,通过劳动可以实现教育价值。其次:劳动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根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考察劳动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中,肯定了劳动的生产性、谋生性等工具基础性;但劳动教育更为根本的价值在于全面提升每个个体的自由力量,培养个体真正成为自由创造的劳动主体。(三)劳动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社会基础

劳动者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动力机制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劳动解放。社会基础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在于(D)A.提高劳动生产率B.服务于智育教育水平

C.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D.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3.1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两个纲领性文件:其一: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二:2020年7月9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1.3.2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是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①劳动教育能让大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勤奋拼搏、自强向上的精神美德②让大学生充分利用知识和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③劳动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结合发展,形成独有的劳动教育体系,才能造就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实现个人梦想的重要途径。①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②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的养成,为实现个人梦想奠定基础。1.3.2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1.3.2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一是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通识必修课形式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二是将劳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通过多主体协同参与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三是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现彼此融合、共同促进。四是将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五是创新劳动教育体制机制,校内创新各院系、共青团、后勤、社团等参与机制,校外通过产教融合基地、劳动教育服务外包等体制创新,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把握育人导向。劳动教育则是德、智、体、美发展的基础。二是遵循教育规律。大学劳动教育需要依据学生特点组织实施。三是体现时代特征。针对劳动新形态,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四是强化综合实施。协同政府、高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五是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区各高校实际情况,避免照搬照抄的“一刀切”做法。1.3.2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以下哪方面不属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B)A.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B.开发劳动教育MOOC课程C.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

D.将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大学劳动教育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BCDE)A.兴趣至上原则B.育人导向原则C.时代性

D.强化综合实施E.坚持因地制宜1.3.2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一是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观念根植于学生内心。二是塑造正确的劳动态度和情感,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愿意用劳动去服务人民、贡献社会、建设国家。三是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大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固化为行为范式。四是掌握劳动技术和经验,让大学生在掌握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生成劳动智慧,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让大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1.3.2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五)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大学劳动教育体系一是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德智体美劳”的五育理念。二是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三是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四是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五是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1.3.2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新时代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1.3.2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谢谢!劳动教育LaborEducation劳动与劳动教育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素养劳动安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劳动关系与劳动力市场劳动法与劳动风险防范一目录CONTENTS劳动社会保障大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前景大学劳动教育实践项目设计二四六八三五七九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素养2.1劳动价值观2.2劳动精神2.3工匠精神2.4劳动能力培育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素养【学习目标】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涵,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变迁。了解邓小平劳动价值观,理解新时代习近平劳动价值观的内容。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掌握培育劳动精神的途径。学习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态度,掌握践行工匠精神的方法。

了解大学生劳动能力的构成,掌握大学生劳动能力提升的方法。开篇案例劳动价值观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类与社会,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源泉和价值尺度衡量的根本标准。所谓劳动价值观就是指个体对劳动的根本看法与情感态度,它决定着个体对劳动的价值认知、选择及评判。2.12.1.1劳动价值观内涵2.1.2劳动价值观变迁2.1.3习近平的劳动价值观2.1.4大学生劳动价值观2.1.1劳动价值观内涵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2.1.1劳动价值观内涵构成人类赖以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关键要素之一正是人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并不是抽象层面的劳动,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感性物质劳动,即作为人类实践活动最基本形式的“生产劳动”。这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人类的生产劳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试图创造出一个可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世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本身是人类的现实生产劳动的结果,而不是与人类的现实生产劳动无关的抽象的外在实体。也正是通过劳动,人类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先自在意义的自然世界逐渐成为自为意义的人类世界。在这一世界中,关键性的问题不再是通过劳动来解释或直观,而在于改变或改造世界。1.劳动创造世界2.1.1劳动价值观内涵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类的生产劳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试图创造出一个可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世界。2.劳动创造历史2.1.1劳动价值观内涵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人类的生产劳动才真正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基础,才是解开人类历史发展秘密的钥匙。只有立足于生产劳动才能真正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只有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人类创造历史的行动蕴含在日常生产劳动之中。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劳动被看作“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和“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其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起点,亦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正是通过劳动来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作用,发现了人类社会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并由此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继而发现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2.劳动创造历史2.1.1劳动价值观内涵劳动不仅创造出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己。“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这是由于为了能够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类必须使得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而当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及人类本身。因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劳动创造人本身2.1.1劳动价值观内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依据当时的科学研究成果,从人类起源的意义上论证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不仅在人类的起源意义上,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在人类的进化意义上,也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劳动创造人本身2.1.1劳动价值观内涵总的来说,劳动价值观是指人们参与劳动的思想情感动机和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它是大学生对于劳动选择、劳动评价、劳动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总体看法,反映了他们对待劳动最基本的信念和态度。具体而言包含着人们如何看待劳动、是否愉悦地参与劳动工作、如何辩证看待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价值关系、个人劳动与国家之间存在的价值关系等的总和。2.1.2劳动价值观变迁构成人类赖以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关键要素之一正是人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并不是抽象层面的劳动,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感性物质劳动,即作为人类实践活动最基本形式的“生产劳动”。这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人类的生产劳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试图创造出一个可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世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本身是人类的现实生产劳动的结果,而不是与人类的现实生产劳动无关的抽象的外在实体。也正是通过劳动,人类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先自在意义的自然世界逐渐成为自为意义的人类世界。在这一世界中,关键性的问题不再是通过劳动来解释或直观,而在于改变或改造世界。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确立2.1.2劳动价值观变迁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确立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17年,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逐步确立的时期。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多样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三、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随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人们参与劳动更多地是为了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2.1.2劳动价值观变迁劳动价值主体地位的确立。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得以真正实现,劳动者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国家的主人。以集体本位为主导的劳动价值意识的形成。在这一历史时期,指导人们劳动思想和行为的主要是居于集体本位和集体至上的集体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念。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确立2.1.2劳动价值观变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劳动价值观的人文向度,强调劳动的人文价值导向(以劳动者为本)的极端重要性,认为追求劳动者的自由与解放、实现劳动的人文价值(促进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政策来保障劳动的维生价值是实现劳动的人文价值、发展价值的基础。追求劳动者的解放,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并将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策。发展生产力就要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就要解放劳动者,解放劳动者就要进行改革。通过改革来解放劳动者就要尊重劳动者劳动能力和劳动效果的差异,允许先富,讲究劳动效率。2.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多样化2.1.2劳动价值观变迁劳动的价值自谋生的阶段进入了体面劳动的阶段,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内的所有劳动,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舒心工作、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它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引领。3.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2.1.3习近平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最大限度关心和造福劳动者。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2.1.4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1234以明晰劳动本质与价值为基本要求,懂得“劳动最伟大”以肯定劳动者地位与作用为要义,懂得“劳动最光荣”。以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为核心,懂得“劳动最崇高”以树立创造性劳动意识为目标,懂得“劳动最美丽”2.1.4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劳动最伟大”意指从创造世界历史和人类本身角度出发认识劳动。一方面,大学生要明晰劳动的本质,即懂得劳动是什么。劳动是指劳动者通过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进而创造出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明确劳动的价值,即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1.懂得“劳动最伟大”2.1.4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劳动最光荣”意是指从肯定劳动者地位与作用角度出发认识劳动。首先,大学生认识到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大学生要明白虽然人们所从事的劳动和取得的劳动报酬有所差别,但他们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肯定其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大学生要懂得,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有多种,作为青年一代,不应仅仅以社会地位高低与能否拥有财富作为劳动价值的体现,还应关注国家的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需求。2.懂得“劳动最光荣”2.1.4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劳动最崇高”意指从赞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高度认识劳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三是要理解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内涵要义并加以继承和弘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勤奋劳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具有实干精神的劳动大军。新时代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他们用自身行为诠释了何谓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重塑着人们的劳动价值观,激励着每一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因此,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更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3.懂得“劳动最崇高”2.1.4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劳动最美丽”是指从创造性劳动的角度认识劳动。劳动创造美,不只是因为劳动者最终创造出的劳动产品,还在于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首先,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劳动实践进而实现创造性劳动。其次,在日常的家务劳动中,大学生也要开拓思维、勇于革新,探索提升劳动效率的新途径,进而在劳动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意识。最后,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将自己的创造性想法转化为创造性实践活动,并在准备大赛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劳动意识。4.懂得“劳动最美丽”。劳动精神2.22.2.1劳动精神的内涵2.2.2劳模精神的内涵2.2.3劳动精神的培育2.2.1劳动精神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都涉及“劳动精神”,强调了劳动精神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民族的长期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劳动精神是几千年来广大劳动者在历史的不同时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用血和汗艰苦奋斗形成的劳动态度、精神面貌和劳动思想道德品质。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对劳动、劳动与人的关系、劳动的价值作了充分论述。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充分论述了劳动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在劳动中创造了价值和使用价值,马克思的劳动观及劳动价值论思想奠定了整个唯物史观的基础,为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础。2.2.1劳动精神的内涵价值层面技术层面观念层面行为层面劳动精神应体现为劳动者的一种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劳动精神是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劳动精神应该体现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劳动的总和。劳动精神应体现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长期奋斗在一线广大劳动者劳动经验和劳动智慧的总结与肯定。劳动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劳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内在关联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2.2.1劳动精神的内涵争创一流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淡泊名利道德和品质作风和能力岗位和业绩劳动精神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属性,而劳动精神也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归宿。通过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求,获得人的存在感、快乐感和尊严感,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2.2.2劳模精神的内涵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这24字为我们科学理解和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了正确方向和指导。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思想层面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实践层面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信仰层面2.2.3劳动精神的培育以美好生活愿景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目标牵引以科学的劳动精神引领大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生成。认识纠偏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丰润大学生劳动情感的培养环境氤氲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助推大学生劳动行为习惯的养成。实践铸就2.2.3劳动精神的培育

1.以美好生活愿景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以个人幸福梦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新时代大学生期盼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是他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他们理想的生活愿景。但是,理想不是空想,幸福不是坐享其成,要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幸福的生活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的追梦者和圆梦人,广大青年要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以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激励自己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奋斗终身。以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热爱2.2.3劳动精神的培育

2.以科学的劳动精神引领大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生成。一方面,抵制急功近利的劳动精神,培育常态化的奋斗精神。另一方面,抵制惰性和不作为,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2.2.3劳动精神的培育

3.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丰润大学生劳动情感的培养。一方面,发挥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作用,使大学生心无旁骛负重前行。公平的社会环境能够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公平的权利和机会,使其能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个人的梦想,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发挥青年劳动模范的示范作用,使大学生不知不觉见贤思齐。青年大学生群体有着共同的圈与群,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发展共同体”。2.2.3劳动精神的培育

4.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助推大学生劳动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读好“有字之书”,间接学习别人有益经验来磨练意志、增长见识以培育劳动精神。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身体力行,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譬如“爱心支教”“挂职锻炼”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工匠精神2.32.3.1工匠精神的内涵2.3.2工匠精神的态度2.3.3工匠精神的践行2.3.1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3.1工匠精神的内涵伴随着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广泛讨论,工匠精神的影响已经不限于生产制造领域,更延伸到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领域,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再度回归。虽然与传统工匠精神一脉相承,但在当前,工匠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已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应该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从新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工匠精神的社会政治内涵予以更多的关注。此时的工匠精神已经不仅仅能够促进生产制造、推动经济建设,更是作为一个值得在全社会弘扬和推广的精神而存在,弘扬工匠精神成为思想建设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是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01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的建设精神工匠精神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精神02032.3.1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反映的是全社会的劳动者所具有的勤劳的精神品质。工匠精神之所以有这一社会政治内涵,是由工匠作为劳动者的社会身份和一定社会生产条件所共同决定的。1.工匠精神是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社会性主体规定外部限制工匠精神的主体是“工匠”,工匠指的是擅长某项工艺的匠人在历经多次劳动的锤炼后,通过熟能生巧而掌握了某些劳动技巧,因而获得了某种具有职业技术属性的身份。工匠从事的实践活动属于劳动生产的范畴,这便规定了工匠精神的主体具备了作为劳动者的社会身份,也就使工匠精神成为一种劳动人民的精神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必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人们往往会因为生产经验不足、劳动技能不够,而无法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但工匠技艺的精湛,恰恰就体现在工匠对物品加工的过程中,能够以一己之力把握、改造加工对象,在有限的条件下生产出极为精妙的产品。2.3.1工匠精神的内涵1.工匠精神是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早在工匠精神产生的手工业时代,工匠精神的社会政治内涵就已经表现为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在当时,工匠精神的主体是手工业劳动者,他们也属于劳动人民的范畴。由于手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工匠在生产制造时会面临取材不易、材料运输费时费力、产品加工质量粗糙且合格率低等问题,此时他们既不能靠机器提供力量,也不能凭借机器提高产品加工的精度。工匠要想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必须以“勤劳”的精神品质指导行为,才能克服重重困难,生产出高水准的产品。2.3.1工匠精神的内涵1.工匠精神是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现如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也是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劳动者的勤劳精神,体现了劳动者,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价值追求。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分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劳动”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中,但实则涵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指向中。纵观大国工匠的个人事迹,我们可以发现,工匠对待工作仿佛“一生只为一事来”,并达到了“把工作当作生活来享受”的崇高境界。由于他们的身上已经充分展现出其所具有的敬业乐业的崇高品质,所以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价值的具体体现。2.3.1工匠精神的内涵2.工匠精神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兢兢业业、勤奋刻苦的劳动精神,不仅体现在手工业者群体中,也体现在现代工人群体中。而且,由于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我国社会的领导阶级,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因而工人阶级所体现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普通的劳动精神,而且是一种具有政治引领作用的先进精神。2.3.1工匠精神的内涵2.工匠精神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精神01工匠精神中蕴含着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归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0203工匠精神与工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联系在一起。工人阶级所塑造和体现的工匠精神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工匠精神是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2.3.1工匠精神的内涵3.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的建设精神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工匠群体融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环境和氛围,并在新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开始了具有崭新性质的实践活动。由此,工匠精神演化出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社会政治内涵。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主义的建设精神,是由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自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来,工匠的社会身份已然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们从资本主义社会的被剥削阶级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与此同时,工匠的实践目的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生产活动不再只是维持自己的生活,而是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切生产目的相一致,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工匠社会身份、生产目的的转变则意味着,随着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工匠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性事业,而工匠在实践活动中所衍生出的工匠精神,就成为一种社会主义的建设精神。2.3.1工匠精神的内涵3.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的建设精神工匠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产制造领域,工匠精神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物质财富的创造。在思想政治领域,培育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建设精神,工匠精神中具有爱国主义的重要意义。2.3.1工匠精神的内涵案例2.3.2工匠精神的态度敬业精益创新专注工匠精神态度2.3.2工匠精神的态度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敬业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2.3.2工匠精神的态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精益2.3.2工匠精神的态度庖丁解牛3.专注核舟记2.3.2工匠精神的态度4.创新2.3.2工匠精神的态度案例2.3.3工匠精神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包含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有机统一的系统价值观,是全体公民的基本遵循。作为一种职业价值观,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富强文明、社会层面的公正平等和个人层面的敬业诚信保持一致,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相结合,使新时代工匠精神永葆生机与活力。2.3.3工匠精神的践行践行工匠精神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勇做先锋,使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劳动者的价值追求,共同激励我们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包含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有机统一的系统价值观,是全体公民的基本遵循。作为一种职业价值观,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富强文明、社会层面的公正平等和个人层面的敬业诚信保持一致,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相结合,使新时代工匠精神永葆生机与活力。2.3.3工匠精神的践行01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应体现富强文明0203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应体现敬业诚信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应体现公正平等2.3.3工匠精神的践行1.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应体现富强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愿景,国人的家国情怀不断涵养激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指引下,新时代工匠精神有利于激发国人勇于担当国家使命,有利于坚定国人爱国理想信念,有利于改观国民精神面貌,对于国家富强目标的早日实现、对于国家整体文明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国家富强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工匠精神培育与践行,最为重要就是要树立“劳动光荣”新风尚,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2.3.3工匠精神的践行2.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应体现公正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其中,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的平等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不懈的价值追求和美好理想。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具体实践,通过工匠的个体劳动实现公正平等,进而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正义原则为构建公正的制度体系,弘扬工匠精神奠定了理念基础,引导全社会进一步确立崇尚劳动、崇尚技术、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念,促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风尚,将工匠精神升华为社会民众和全体劳动者的信仰,使之成为人人尊崇的价值准则。2.3.3工匠精神的践行3.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应体现敬业诚信劳动是人类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源泉,敬业则是对劳动过程中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工作态度的高度概括,敬业对于推动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重要价值准则。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中,爱岗敬业是其本质体现,从业者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把从事的职业当做事业来对待,持续专注,全身心忘我投入,以敬业乐业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体现出基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观。2.3.3工匠精神的践行3.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应体现敬业诚信劳动是人类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源泉,敬业则是对劳动过程中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工作态度的高度概括,敬业对于推动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重要价值准则。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中,爱岗敬业是其本质体现,从业者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把从事的职业当做事业来对待,持续专注,全身心忘我投入,以敬业乐业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体现出基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观。2.3.3工匠精神的践行案例劳动能力培育2.42.4.1大学生劳动能力的构成2.4.2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育2.4.1大学生劳动能力的构成专业知识能力方法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社会能力2.4.1大学生劳动能力的构成1.专业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是指从事劳动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专业能力强调的是应用型和针对性,主要包括运用从事某种劳动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适应劳动内容变换的能力,将工程技术、安全、经济、法律、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等。2.4.1大学生劳动能力的构成2.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指从事劳动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能力。方法能力强调的是合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能力、决策和迁移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自学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创新能力是体现劳动者方法能力的关键指标。创新能力是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对影响劳动效率的部分进行改进,以求提高劳动效率,其本质是不满足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探索客观世界中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2.4.1大学生劳动能力的构成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从事劳动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社会能力强调的是对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交往与合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反省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抗挫折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谈判能力、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竞争能力等。2.4.1大学生劳动能力的构成4.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是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提升自身素质的能力。它包括了解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了解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想当将军仅仅是一种可持续的愿望、一种意向,能不能当将军,除了机遇,自我发展能力是决定因素。自我发展的前提是了解自我,毛泽东指出,“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一个人能清楚的了解自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2.4.2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育1.大学生检视自我劳动能力的途径321通过实践活动自我观察借用他人眼睛观察自己通过相关测试了解2.4.2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育2.大学生劳动能力培育思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自我培育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能力培养,必须要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定位,必须明确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毕业后能从事哪些职业岗位工作,这是大学生劳动能力培育的起点。其次是职业能力的定位,大学生在明确本专业职业岗位的基础上,要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上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即通过学习应该培养自己哪些专业能力,这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劳动能力培育的方向。2.4.2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育3.大学生劳动能力培育方法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结合所学专业,勇于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合理的自我分析2.4.2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育3.大学生劳动能力培育方法——进行合理的自我分析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培养综合劳动能力和个人特长。大学生可以运用SWOT法进行自我分析。SWOT法是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特长与不足、成长环境的机会与威胁。2.4.2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育3.大学生劳动能力培育方法——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在掌握自己职业兴趣、爱好、特长的前提下并认真分析自己性格、能力、特点和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及知识技能结构,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包括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以至最后结束这一生的职业工作所经历的全部过程。2.4.2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育3.大学生劳动能力培育方法——勇于参加社会实践首先,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意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于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更好地了解这个现代社会,从而去正确的认识自己,使其对自身成长经历感到一种紧迫感,迫使自己主动地提高自身劳动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才,不至于在社会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中被淘汰。其次,社会实践有利于在校生提前熟悉行业,在就业时更有针对性,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帮助在校大学生提前接触行业,加强其对行业的了解程度,有利于其在就业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第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加强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运用,在实践中学到与其专业相关的知识。谢谢!劳动教育LaborEducation劳动与劳动教育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素养劳动安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劳动关系与劳动力市场劳动法与劳动风险防范一目录CONTENTS劳动社会保障大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前景大学劳动教育实践项目设计二四六八三五七九劳动关系与劳动力市场3.1劳动力市场概论3.2劳动关系理论3.3劳动关系主体3.4劳动关系管理三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劳动关系与劳动力市场【学习目标】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概念、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功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了解劳动就业的概念、失业的概念及不同类型,理解中国的失业问题;理解劳动关系的含义、特征,知道劳动关系的主要流派及其主要观点;掌握劳动关系主体的构成及其特征,熟悉我国目前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理解劳动关系管理的目标,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内容。开篇案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各方携手共进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早在2011年8月,中央召开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时,习近平同志就代表党中央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构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明确目标和方向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更专门出台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缺假和“荷包”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缺假”,《意见》是这样表述的:“切实保障职工休息休假的权利。完善并落实国家关于职工工作时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假期、带薪年休假等规定,规范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审批管理,督促企业依法安排职工休息休假。”对与劳动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荷包”问题,《意见》明确规定:“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安排职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应与工会和职工协商,并依法足额支付加班加点工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一些暂时困难,这些困难是机遇中的挑战、前进中的烦恼。此时,构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显得尤为迫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充分激发广大企业和职工群众的奋斗热情、创造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劳动力市场概论3.1.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3.2.2劳动力市场的机制3.3.3就业与失业3.13.1.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劳动力

人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由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

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部门的劳动者总和。注意:当用作劳动力资源时,一般指最后的含义。3.1.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广义上的劳动力市场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内容主要有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职业咨询、职业安全卫生及特殊群体的劳动者保护等。狭义上的劳动力市场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首先,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要素的交换场所,既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工资水平的高低决定劳动力要素供求双方的市场行为;第三,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社会观念、风俗等;最后,劳动力市场反映了一种机制,劳动力的供求双方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发生作用,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劳动力市场3.1.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买卖。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劳动力的价格不只是提供劳动的报酬,还包括其他众多因素。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劳动力和用人单位双方决定,还会受到政府、工会、雇佣、舆论等社会力量的影响。劳动力在市场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劳动力市场的特征3.1.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主体:劳动者和企业组织客体:劳动力资源中介和组织者劳动力市场过程劳动力市场价格:工资劳动力市场规则:公平、等价、合法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3.1.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第一、以劳动力成本的杠杆分配劳动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是劳动力市场的核心功能。第二、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力成本相对降低。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劳动力成本上升。第三、竞争机制是劳动市场的又一个重要功能。劳动者素质与劳动力成本是决定劳务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劳动者为选择合适的企业而竞争,企业为选择合格的人才而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功能3.1.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按照劳动力市场范围划分:区域劳动力市场(地理范围)乡村与城市劳动力市场国际与国内劳动力市场产业劳动力市场(产业范围)建筑业、煤炭业、计算机行业等职业劳动力市场(职业范围划分)教师、经理、会计、律师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交易形式)晋升、换岗、短期解雇、加班等劳动力市场的类型3.1.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国家公务员市场(学历、专业、年龄、社会责任感、公众形象等)职业经理市场(经营管理才华)专业技术人员市场(不可替代的专门知识、技能、经验)普通劳动力市场(普通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业从业人员等)劳动力市场的类型按照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划分3.1.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完全竞争市场。一种理论性市场,在现实情况下很难实现。垄断市场:一种极端的市场形式。又分为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两种不完全竞争市场。最常见的市场形式。劳动力市场的类型按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3.1.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1.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拥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一部分人口的总和,称为()A.人口资源B.人才资源C.劳动力资源D.劳动人口2.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A.劳动力B.用人单位C.工资D.劳动力市场机构3.劳动力市场的核心功能是()A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B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关系C决定劳动工资D实现劳动力市场竞争3.1.2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市场性因素(经济性因素)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随着工资的变动而变动。制度性因素(组织性要素)是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一系列交易规则,从而为此类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外延空间。如最低工资标准、任职资格标准、企业介入市场等。社会性因素。指社会群体及社会规范在制定工资和配置劳动力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如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习俗等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3.1.2劳动力市场的机制供求机制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主要指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关系。竞争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主要是指劳动者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择业竞争与在业竞争,以及企业为求得优秀人才而进行的人才竞争。价格机制这是劳动力市场的核心机制。劳动力市场价格是评价劳动者素质、劳动能力及劳动效果的测量指标,也是自发调节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之间合理配置的经济杠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3.1.2劳动力市场的机制1.劳动力市场影响因素最主要的是()A市场性因素B制度性因素C社会性因素D环境性因素2.工会、政府及大型企业等对劳动力资源产生影响,这属于()。A经济性因素B组织性因素C社会性因素D环境性因素3.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包括()A供求机制B竞争机制C价格机制D人才机制3.1.3就业与失业劳动就业是指法定劳动适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结合,依法参加某种有报酬或有收入的社会劳动的经济行为。我国对就业人员的界定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的人口。具体为:1、在人口普查标准时间有固定职业的人口。2、没有固定职业,但在人口普查标准时间有临时性工作并在此前一个月内从事社会劳动累计在16天或者16天以上的人口。充分就业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即无“非自愿失业”;理论界认为充分就业可以简单表述为总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统计学界认为失业率不超过6%就是充分就业;从供求方面来讲,供求均衡就算充分就业。劳动就业3.1.3就业与失业失业是指有工作能力但没有就业机会。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其实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来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失业3.1.3就业与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工作而引起的失业。这是劳动力正常流动造成的失业,也正是失业队伍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结构性失业是由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时引起的失业。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周期性失业是由于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减少(而不是个别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而引起的失业这是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所引起的,在经济中也具有周期性。失业类型(一)基本类型:3.1.3就业与失业自愿失业工人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不愿意接受现行市场工资率所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失业类型(二)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3.1.3就业与失业隐性失业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不充分就业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不能充分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失业类型(三)隐性失业与不充分就业3.1.3就业与失业公开性失业。这种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就业不足。指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少于他们希望工作的时间。表面上是在工作或愿意工作,但利用不充分。包括:第一,变相的就业不足。实际工作时间比看起来少。第二,隐性失业。第三,提前退休。损伤。身体机能受损形成的。生产无效益。生产率极低,生产出来的成果甚至还不能补偿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发展中国家的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说人人都有工作,存在一定的失业是难免的。这种在实现了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被称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是由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因素所引起的,是无法避免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属于自然失业。3.1.3就业与失业1.失业的实质是()A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B缺少工作能力C缺乏工作机会D缺少工作意愿2.一个人不停地变动工作而引起的失业,称为()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自愿性失业3.“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现象,其本质属于()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自愿性失业4.因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选择非就业活动,这种情况属于()A就业不足B非自愿失业C自愿失业D隐性失业劳动关系理论3.23.2.1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3.2.2劳动关系主要流派3.2.3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3.2.1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

从广义上讲,即人们在社会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和劳动服务关系等。从狭义上讲,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的劳动法律关系,即双方当事人是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其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做出了明确界定,劳动关系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个人之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报酬和受劳动保护所产生的法律关系。劳动关系的本质是雇员与雇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劳动关系的概念3.2.1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劳动关系的特征

劳动关系主体之间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客观上的隶属性。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劳动关系具有排他性。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劳动为目的。3.2.1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1.下列关于劳动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B劳动关系反映的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关系C劳动关系的本质是雇员与雇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D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通过民主协商实现的2.下列关于劳动关系的特征,错误的是()。A劳动关系主体之间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客观上的隶属性B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C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劳动关系具有排他性D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工资为目的3.2.2劳动关系主要流派劳动力是不是商品雇员和雇主是否是自律的劳动力市场的真正平等主体雇员和雇主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利益冲突雇员发言权是否重要劳动关系的基本问题3.2.2劳动关系主要流派这一流派强调市场的力量和完全竞争所带来的效率,认为市场失灵的情况很少见,自由市场能够有效地运行。如果要去矫正市场失灵,结果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糟糕。劳动力就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商品,与其他商品并没有什么差别,是供求关系决定了雇佣条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完全是平等的,他们的利益也是一致的,只要双方的交易是自愿的,那么,交易就会给双方带来好处,否则,双方就会拒绝交易。他们认为,公平和发言权属于道德和宗教范畴,不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内。政策主张反对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完全依靠自由市场的力量获得有效率的产出,反对政府对企业实行管制;认为工会具有垄断性,损害了经济效率,因而要摆脱工会;认为最低工资制度会引起更多的低技能工人失业;失业保险会使失业者没有积极性从失业状态中走出来,因而,主张取消最低工资法和其他一些阻碍竞争性市场运行的制度。主流经济学派3.2.2劳动关系主要流派人力资源管理学派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企业内部,而不是劳动力市场。这一学派认为,雇员和雇主是利益共同体,有效的管理会消除劳动关系问题。他们认为,工会是一个外在麻烦制造者,它阻碍了雇员和雇主的密切合作。如果经理人员能够与雇员有效沟通,雇员是可以与他们达成一致的。在有效管理的公司,并不需要工会。他们认为,劳资冲突是不正常的、病态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派推崇向雇员“授权”和雇员参与决策,但这种参与是受管理层限制的“有限”参与。这一学派反对雇员真正享有独立发言权。人力资源管理学派观点3.2.2劳动关系主要流派该学派认为,组织和社会都是由不同利益集团组成的。在企业和社会中,工会是雇员利益的合法代表,而不是劳动力垄断者或外在的麻烦制造者;劳资冲突是正常的;集体谈判是解决劳资冲突的有效方法;他们接受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但主张通过改革来解决市场失灵、提高公平和加强员工的发言权。该学派认为,面对雇主时,不平等的谈判力量将个体雇员置于劣势地位。因此,雇员需要通过工会用集体行动来建立平衡的力量。该学派从案例研究、实地访谈和统计分析方法抽象出理论,从经济、政治、法律、历史、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中吸取学术营养。政策主张通过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来保护雇员的权利;用最低工资法、禁止童工和禁止雇佣歧视来规范雇佣条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来保护雇员免遭经济风险的打击。产业关系学派观点3.2.2劳动关系主要流派又称马克思主义产业关系学派,他们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主旋律,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剥削和压迫,工会的目标应该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把集体谈判作为一种工会联合工人的手段,最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