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酒量调查_第1页
国人酒量调查_第2页
国人酒量调查_第3页
国人酒量调查_第4页
国人酒量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示意图在网上搜“春节”最快联想到的关键词就是“喝酒”。看来中国人对于酒文化还真是有研究。伴随而来的无外乎如何不醉、如何解酒之类的话题.中国人无酒不成筵席,龙年春节七天长假之中,到底什么地方的人在喝酒,幅员辽阔的中国又是哪些地方的人最能喝?北京人最爱喝,重庆人最能喝根据某网站调查显示,在酒友数量上,全国各省市间差距比较大。最喜欢喝酒的省市前十位分别是:北京、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河南、山西、安徽、上海与天津。但是在最关键的人均酒量排行上,则完全体现了爱喝与能喝是截然不同的。人均酒量排名第一的是重庆,每日饮酒中所含纯酒精数为244.6ml(相当于1斤1两45度白酒或10瓶600ml瓶装啤酒)。人均酒量排名第二到第五位的分别是浙江229ml,内蒙古215ml,湖南203ml,北京195ml。北京也是唯一一个在喝酒人口和人均酒量都进入前五名的市.一些喝酒人口大省在人均酒量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例如东北三省无一进入前15名,重庆的人均酒量(244。6ml)相当于黑龙江(121ml)的两倍,而作为喝酒人口第二多的山东省,人均酒量仅仅排在全国第20名。根据这个调查,陕西人人均酒量为182ml,比上海人低了0.3毫升,居于第九位。女性比男性更能喝酒对于喝酒人口性别的分析提示,男性是女性的16.7倍。但是在人均酒量上,女性酒友以日均192.5ml(相当于八两半45度白酒或8瓶600ml瓶装啤酒)完胜男性的159。7毫升(6两半45度白酒或6瓶半600ml瓶装啤酒)。分析发现,喝酒女性最多的前五大省市分别为北京、天津、安徽、江苏和山东.六成人选择晚上喝酒数据显示,对于过年所喝酒的种类上,选择白酒的人占了69%,紧随其后的是啤酒和红酒。而在饮酒时间上,59%的人选择了在晚饭喝酒,另外35%的人选择了在午饭喝酒。只有4%的人选择了一天到晚都在喝的流水席,另外2%的人选择了一大早起来就会喝酒。看起来,中国人喝酒有传统,养生更讲究,据专业人士介绍,喝酒保健在晚上6点左右最好,也就是晚餐时。因为酒精经肝脏分解时需要多种酶与维生素的参与,而人体此时分解的解酒的酶相对多一些,有利于乙醇的分解,再就是晚上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一部分人群还能帮助促进睡眠.26-35岁为喝酒主力军数据显示,所有数据中,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酒友占总数的48.8%。紧随其后的是36—45岁的酒友,占了28%。同时也有132位未满18岁就开始饮酒的网友,搜狐健康提醒未成年人不宜饮酒。了解了国人节日饮酒的小习惯,在推杯换盏的当口,搜狐健康也提醒大家关注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如饮酒,应限量”,尤其是酒后切不可驾车。毕竟,喝酒也是图个气氛,若是弄得伤身体或者引发安全问题就得不偿失了。成年人饮酒限量值:高度白酒不宜超一两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度的白酒75g,或高度白酒50g。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相当于啤酒450mL,或葡萄酒150ml,或38度的白酒50g。喝醉酒一次就等于得一次肝炎人们都知道过量饮酒有害健康,但很多人都有过喝醉酒的经历。那么,喝醉一次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中国武警部队健康顾问、中国老年保健学会专家组成员万承奎同志讲述他的健康“秘方”时提到:“喝醉一次白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对此,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陈志海教授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说:“长期醉酒对人体伤害相当大,这个比喻是指醉酒对肝脏的伤害不亚于得肝炎。而醉酒的次数多了,就会真的患上肝炎。”【详细】专家称解酒药并不解酒春节期间各大医院肝科、消化内科接诊的饮酒不适者人数也开始攀升,其中不少患者是因公务被迫饮酒的老病号。记者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饮酒前后采取保护措施,比如提前服用XX金樽、XX护肝解酒药等产品,或者按照民间“秘方”指点,酒前先喝酸奶、多吃肉,酒后吃草莓、香蕉、饮解酒汤,甚至吃片阿司匹林。吃了解酒药就能放心大胆饮酒?中医和西医专家均指出,大多数解酒办法对缓解酒后不适的作用有限,很多时候起到的是心理安慰作用。更重要的是,解酒药并不能解除酒精对肝脏和肠胃等器官的伤害。护肝保肠胃最“靠谱”之策还是少喝酒,尤其不能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湖北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是全国人大代表,他建议尽快出台“酒法”,在规范和推进酒类生产的同时,倡导文明饮酒、艺术劝酒和禁止酗酒。代表议案称九成高端白酒为假酒榆林代表团张凯盈等11名代表提交的议案中称,近些年市场上流通的酒,尤其是高端白酒,约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假冒伪劣白酒。张凯盈等代表认为,虽然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行动打击假酒.但由于执法依据不充分,给稽查带来不便,致使打假行动后续手段欠缺。中国官场之饮酒怪现状当前的官场,不少官员爱酒如命,饮酒成瘾,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接待,因酒致病屡见不鲜,因酒致命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出现不少怪现状:年终考核靠酒验收,“跑部钱进”酒成媒介,招商引资催生专业“陪酒族",酒量多少成了升职的敲门砖……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享誉华夏的茅台酒已经事实上跻身奢侈品行列。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近日在深圳市两会上说,一瓶茅台酒卖那么贵,一个菜卖那么贵,如果不是公款消费,绝不会有那个价――公款吃喝,确实扰乱市场经济!老板公务员纷纷学起“拒酒术”“看起来像水,尝起来辣嘴,喝下去闹鬼,走起来绊腿,夜里面找水,早醒来后悔."闫先生这样阐释他对过度饮酒的看法。闫先生曾干过6年公务员,因此肝脏出了“故障".在劝酒逼酒风中,闫先生一度怀疑自己人格分裂。“自己一次又一次在别人的恶劝中倒下去,又屡屡把别人劝倒,自己痛苦,别人也痛苦,最终我陷入深深的痛苦中。身在酒桌不喝酒,自己尴尬别人也尴尬,于是我直接辞职了摆地摊。”在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发起的“我最深恶痛绝的生活陋习”公众评点活动中,“逼酒劝酒”在“十大陋习”中名列第七。1月19日晚上,哈尔滨市道里区一家艺术学校,52岁的校长修伟良正在给学员上年前的最后一课,30多名学员中有企业老总、公务员、保险公司业务经理、美容院老板娘……在并不宽敞的教室中,规规矩矩地坐着,认认真真地听讲.“过年少不了喝酒,喝多伤身体,不喝伤感情,如何拒酒又不失礼貌,这就是我们酒桌实用技巧培训班里重要的、我们现在最想学会的一项课程—-拒酒术。"酒桌防醉九大诀窍诀窍1。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实行以守为攻战略,观察场上形势。诀窍2.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诀窍3。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白酒,一杯放矿泉水,拿小酒盅干杯,勤喝水。诀窍4.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去,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在餐巾里(适用女性)。诀窍5。落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诀窍6。不要几种酒混着喝,那样特别容易醉。诀窍7.喝到六分醉时,把你面前醋碟中的醋喝下,再让服务员添上;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也是个好东西。诀窍8.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是酒后的解酒佳品。诀窍9.蜂蜜水解酒后头痛;西红柿汁解酒后头晕;新鲜葡萄解酒后反胃、恶心;西瓜汁解酒后全身发热;柚子解酒后口气;芹菜汁解酒后胃肠不适、颜面发红;酸奶解酒后烦躁;香蕉解酒后心悸、胸闷;橄榄解酒后厌食.专家提醒六类人群喝酒需节制一些病症禁止喝酒,或只能少喝酒。1.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如果大量喝酒,会引发胃穿孔,这样的患者应少喝或不喝酒。2.有高血压、脑溢血、血脂稠、心肌梗塞等病的人,酒后会引起突发病,严重可能猝死,最好一点酒都不喝。3。有酒精肝、肝硬化、肝炎的人,喝酒后本来功能就受损的肝脏负担更加重,最好一点酒都不喝。4.孕妇、糖尿病、痛风者,不能喝酒.5。吃了感冒药、安眠药、镇静剂的人,不能喝酒,以防加重病情。6。空腹喝酒易引起低血糖,喝酒前应适量喝点糖水,但不要饮醋。醉酒后怎么办?1.轻度醉酒的人,一般经过休息和饮水后能恢复。酒醉后要注意保暖,如出现抽搐、痉挛时,要防止咬破舌头。2。醉酒者不要平躺,这样很可能被自己的呕吐物回灌窒息而死。正确的姿势是侧卧.3。不可以喝醋、喝茶解酒,醋和茶都不能解酒,反而刺激胃肠,损伤肾功能。4。可用冷水浸泡的毛巾敷,一条敷在后脑,一条敷在胸膈上.5.如果自行无法解决或者情况严重,最好到医院救治。喝醉酒一次就等于得一次肝炎人们都知道过量饮酒有害健康,但很多人都有过喝醉酒的经历.那么,喝醉一次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中国武警部队健康顾问、中国老年保健学会专家组成员万承奎同志讲述他的健康“秘方"时提到:“喝醉一次白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对此,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陈志海教授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说:“长期醉酒对人体伤害相当大,这个比喻是指醉酒对肝脏的伤害不亚于得肝炎.而醉酒的次数多了,就会真的患上肝炎。”如果一次大量饮酒,会造成急性酒精中毒。因为短期内摄入大量乙醇会增加肝脏的氧气消耗,使肝脏组织缺氧而致小叶中心型坏死,这是乙醇肝毒性的特征表现。另外,醉酒还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共济失调或昏睡、昏迷症状。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状态,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循环及肝功能障碍,甚至因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若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中毒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慢性酒精中毒,还会危害一些器官,如导致胃炎和胃溃疡以及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等。解决醉酒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人体重要器官以及中枢神经、血液尽量少接触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产生的有毒物质“乙醛”,降低乙醛对细胞的氧化能力。抵抗乙醛在人体内蔓延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的物质是人体自身产生的AldDGH2,这是一种能够主动抵御乙醛、并在乙醛到达肝脏之前就把它分解成无毒的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脱氢酶。RU21中的活性成分通过激励人体腺体产生大量脱氢酶,达到加快分解乙醛的效果,提高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从而本质上解决了醉酒的问题。饮酒时,酒精经由胃部和肠道进入血液,这个过程被称作“吸收”。酒精被酶代谢,这种酶(乙醇脱氢酶)是体内的一种化学物,可以分解其他化学物,它把酒精代谢所产生的毒性物质转化为无毒的乙酸.乙酸能够被人体迅速转化为能量,最后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然而,不论摄入多少酒精,在一定时间内,人体只能代谢一定量的毒性物质.所以,酒精代谢常常会使过多毒性物质进入血液,进而导致对人体重要器官和功能的严重损伤。专家称解酒药并不解酒春节期间各大医院肝科、消化内科接诊的饮酒不适者人数也开始攀升,其中不少患者是因公务被迫饮酒的老病号.记者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饮酒前后采取保护措施,比如提前服用XX金樽、XX护肝解酒药等产品,或者按照民间“秘方”指点,酒前先喝酸奶、多吃肉,酒后吃草莓、香蕉、饮解酒汤,甚至吃片阿司匹林。吃了解酒药就能放心大胆饮酒?中医和西医专家均指出,大多数解酒办法对缓解酒后不适的作用有限,很多时候起到的是心理安慰作用。更重要的是,解酒药并不能解除酒精对肝脏和肠胃等器官的伤害。护肝保肠胃最“靠谱”之策还是少喝酒,尤其不能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病例:迷信解酒药终成酒精肝“每年年底前单位都要出面请各路‘关系户’吃饭联络感情。我奉命陪酒,一周连喝五场,晚晚喝到吐!”在某事业单位任职中层管理人员的赵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第五次酒宴后受凉,导致胆囊炎发作,提前结束了陪酒的“光荣"使命。颇具戏剧性的是,接替赵先生的是一位以“海量”出名的同事,但他陪了一次也感觉不适,到医院一检查,发现自己不到30岁却已有了“酒精肝”。赵先生表示,自己也知道过量饮酒伤身,但因公喝酒有时不干杯不行。为了尽可能减少对身体的损害,赴宴之前,同事们都会提前喝解酒药保肝,或者先喝一杯酸奶来保护肠胃。得病的那个小伙子,还经常向大家推荐各种解酒“秘方”。赵先生有时劝他少喝点,他满不在乎,说“没事,我吃了解酒药!”为何他常吃解酒药,却没受到保护?赵先生有些迷惑。“解酒"是假象酒精仍伤身“哪有什么解酒的神丹妙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消化科余绍源教授指出,解酒药“解酒”其实是假象,顶多是缓解酒后腹胀、恶心、呕吐、泛酸的感觉,更多时候是心理安慰作用。他表示,酒精(乙醇)进入体内,20%在胃中吸收,其余在小肠吸收,空腹时人体对酒精吸收最多。越是度数低的酒,身体吸收越快.进入体内的乙醇90%至98%被完全氧化,释放出的能量被机体利用,其他则通过肾以及肺的呼吸排除体外.通常认为,人体氧化乙醇的能力是在一小时以内氧化10毫升乙醇.从这个角度来说,药是没法替身体“消化”酒精的。如果一次饮酒超过这个量,就会导致酒精在体内积聚,存得多了,就容易中毒。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主任池晓玲教授说,乙醇进入肝细胞后,氧化为乙醛.而乙醛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使其代谢发生障碍。长期过量饮酒,将导致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解酒药有时反而损肝胃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雷切尔·弗里曼和阿伦·卡罗尔近日在最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撰文指出,从服用阿司匹林、吃香蕉、澳大利亚酵母酱(vegemite)到喝水,网络上提供了无数种防止喝醉或缓解醉酒的方法,但没有科学证据能够表明这些方法真的管用,而研究显示,有些办法反而有害健康。纽约大学医学院的马克·西格尔指出,喝过酒的人服用阿司匹林或退热净可能导致肝病或胃痛。早在2005年,英国、荷兰就联合进行实验来验证常见解酒法的功效.这些办法包括止痛药托芬那酸、神经阻断药物心得安和治疗恶心、眩晕的托烷司琼三种药物,干酵母、琉璃苣提取物、洋蓟和仙人掌果四种食物,以及果糖解酒法.实验发现,干酵母、琉璃苣提取物和托芬那酸对部分受试者的某些症状有缓解作用。但研究人员没有发现“说服性证据”证明这些物质确实可以防止喝醉或治疗醉酒。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半岛医学院的医学教授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