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古诗阅读指导_第1页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指导_第2页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指导_第3页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指导_第4页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

高白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鉴赏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功底和语言能力。

同时,古诗词鉴赏也是中考语文复习耗时多,见效少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古诗词鉴赏复习的

瓶颈,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作复

习思路梳理,并附上训练题。考试目标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能力层次:C

考查角度:

赏析诗歌意境分析表现技巧

领会语言特色提炼关键字词

示例: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干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08嘉兴市中考题)

1、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二、复习指要

(-)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

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

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欺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

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

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

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

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

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

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

抒情的诗歌)等

阅读训练:

一、赋得暮雨送李曹作者: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1)海门:长江入海口(2)浦树:水边的树(3)含滋:湿润,带着水气(4)散丝:

雨丝,这里比喻流泪

(1)全诗描写了暮雨中的哪些景物?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楚江、帆、鸟、海门、浦树2、离别时依依不舍

二、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

三峰———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

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1、高、直、陡、险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报

效国家)

三、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1)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2)的

情态。

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1、(1)满院盛开(2)入迷、留连忘返(4分,每空2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

凋的品格。(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亦可)

四、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看见草芽的惊喜2、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白雪,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己对春天的

急切盼望之情,

五、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前两句所写黄四娘家的花具有哪些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最后两句情景交融,为历代传诵,请你作简要赏析

答案:(五)1、多、密、大2、表达了作者因万紫千红的春花而留连忘返,心中充满无

限欢乐的感情

六、江西省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2分)

A晚春B初夏C晚秋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2分)

1、A

2、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七、上海市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诗中的“王孙”指的是。(2分)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0.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参考答案:

1.王维/诗人自己2.B

八、无锡市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0年,白居易

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

阅读上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1)诗人“垂死病中”本已不能坐却“惊坐起”,一个“惊”字写出了他对友人怎样

的情感?(2分)

答:一

(2)诗作最后一句中的“寒”字有怎样的双关意义?(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金华市送客诗严维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1.诗中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写出了金华哪两处名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金华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1.婺江(双溪)八咏楼2.赞美、热爱以及留恋之情。

十、潍坊市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II,留醉与山翁。

1.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2分)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前两句描绘出了水天一色、广阔渺远的山水远景,后两句描绘出了水势浩大、波澜

起伏的眼前景象。(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

对即可得分)

十一、嘉兴市晓过鸳湖查慎行①

晓风催我挂忱符,绿涨春羌②岸欲平。

长水塘③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④城。

[注释]①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鸳湖:嘉兴南湖。②芜:丛生的草。

③水搪: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④秀州:即嘉兴。

1.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

2.来被认为佳句的“菜花香过秀州城”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妙?请写出你的理由。

1.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

2.香”、“过”,写出了菜花之茂盛,香气之浓郁。(或“莱花”,用最寻常的莱花写出了

诗人朴实的内心。)

十二、济宁市[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中写了哪些秋景?—

2.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1.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2.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十三、义乌市钟山①即事②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钟山:山名。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

目。③相对:对着山。

1.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2分,写出一点给1

分)

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悠闲平和”“对自然美

景的喜爱”各给1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十四、台州市村晚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V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1.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衔”字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

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评分标准:2分。意对即可。若两字均赏析,按前一个评改。

2.,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

的向往之情)。

评分标准:2分。言之成理,意对即可。

十五、湖州市春日(宋)晃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②趁:追逐。

1.这首诗通过描绘、细雨翻萍、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

完整的画面。(2分)

2.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共2分,各1分)小溪阴阴鹅鸭戏水(意思对即可)

2.(2分)通过描写小溪中鹅鸭逐春的情景,流露了作者爱春(或惜春)之情。(意思相

近即可)

十六、绍兴市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桅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宁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

2.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桅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

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桅子花的闲适自在)。

十七、城南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

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2分。意思符合即可)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

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3分。白诗分析1分,曾诗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

可,有欠缺酌扣)

十八、遵义市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1.(3分)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

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2.(3分)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

情(2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十九、丽水市泛吴淞江[宋]王禹倩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鹭①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①鹭鹭:白鹭,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1.诗中(1)一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

(2)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2分)

2.“惟有鹭鹭知我意”中的“我意”指的是什么?(2分)

1.(1)斜阳(2)半日(2分,每空1分)

2.“我意”指的是诗人孤寂、苦闷的心境。(2分,意对即可)

二十、陕西省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L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分)

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1.“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

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2.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二一、扬州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时的景物,欧

阳修写的是时的景物。(2分)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修辞手法:拟人、(1分)

表达效果:(3分)

1.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季春”)

2.修辞手法:夸张。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

充满生机等: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

“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二二、德州市新柳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2分)

2.“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2分)

答案:1.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弓I”字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

美而有动感。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二三、永州市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①耐可:哪可,怎么能够。②赊:赊欠。

1.“耐可乘流直上天?”此问句反映出李白什么性格和艺术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迷人的月色,用之不竭,取之无禁,相信你也享受过,作者曾说“清风明月不用一

钱买”(《襄阳歌》),但是诗中第三句诗人却用•个“赊”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分)

1.意近即可性格:天真超脱艺术风格:想象奇特

2.拟人手法(1分)视月色为无价之宝,格外珍惜自然美景,尊重自然,与自然作心灵

交流。

二四、达州市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一,白首方悔读书迟。

结合选文划线部分,联系文意,参考链接内容,谈谈作为当代青年学生的你应当怎样

面对自己的学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华西都市报》6月1日报道,邛峡市实验中学15岁的初三学生邹林颖几天

前获得了第19届世界超级模特大赛全球总决赛冠军。该生班主任语文老师告诉记者,她学

习一直勤奋,尤擅文科,学业训练兼顾,为人谦逊低调。

略(抓住勤奋、惜时.、静心、戒躁等方面阐述即可)

二五、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2)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

何意义?

答案:(1)答:“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

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

人高人一筹之处.

二六、浪淘沙?怀旧(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晌贪欢。独自莫

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D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二七、梅花绝句(陆游)

低空银一钩,穆野玉三尺。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答案: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二八、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泗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答案(1)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

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提示: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

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

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二九、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案:(1)答: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答:“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三十、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答案:(1)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

情趣。

(2)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

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三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

“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三二、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D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

杂心理?简要分析。

答案:(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

贬居期间的孤苫情绪.(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

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三三、闺怨(沈如筠)

唯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答案:(1)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

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三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答案:(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

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三五、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

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答案:(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

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三六、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跳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筒要回答。

答案:(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II,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

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

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三七、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答案:(1)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

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

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

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三八、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D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答案:(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

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

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

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三九、新晴(刘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答案:(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

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I日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

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潮”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

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四十、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盛开,柳一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

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

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

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四一、秋江(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1)答: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

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

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

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

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四二、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含烟雨中。

⑴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⑵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

物是人非的感慨。”)

四三、鹏鹃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

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羿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弄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

(3)答: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四四、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吟余小立闲干外。

(2)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

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四五、早梅(张谓)

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

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答案:(1)答: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四六、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答案:1.(1)答:“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

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

人高人一筹之处.

答案: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答案: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答案4.(1)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

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提示: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

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

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答案:5.(1)答:景物:江、鸟、ill,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答:“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答案:6.(1)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

有情趣。

(2)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

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答案:7.(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

“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答案: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

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

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答案:9.(1)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

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泗泻亲人的身上。

答案:10.(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