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化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化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化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化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化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化学期末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苏轼的《格物粗谈》有这样的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按照现代科技观点,该文中的“气”是指()A.脱落酸B.甲烷C.生长素D.乙烯2、下列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A.乙醇与乙酸 B.苯与溴苯C.乙酸乙酯与饱和碳酸钠溶液 D.葡萄糖与果糖3、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物质XYZ初始浓度/(mol·L-1)0.10.20平衡浓度/(mol·L-1)0.050.050.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达到平衡时,X和Y的转化率相等B.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C.反应可表示为X+3Y2Z,其平衡常数为1600D.若该反应的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的平衡常数也增大4、与金属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均能反应的是A.CH3CH2OH B.CH3CHO C.CH3OH D.CH3COOH5、某普通锌锰干电池的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锌筒是原电池的正极B.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C.铵根离子流向石墨电极D.电子经石墨沿电解质溶液流向锌筒6、反兴奋剂是体育赛事关注的热点,利尿酸是一种常见的兴奋剂,其分子结构如图:关于利尿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的分子式是C13H11O4Cl2B.它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它不能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放出CO2D.它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酯化反应7、1869年,门捷列夫所制出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下列的哪个量从小到大排列的A.核电荷数B.质子数C.质量数D.相对原子质量8、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由此判断表中所列M、N、P物质,其中可以成立的是MNPAZnCu稀H2SO4溶液BCuFe稀HCl溶液CAgZnAgNO3溶液DZnFeFe(NO3)3溶液A.A B.B C.C D.D9、将铁棒和锌棒用导线连接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当电池中有0.4mol电子通过时,负极的质量变化是A.增加6.5g B.减少5.6g C.增加11.2g D.减少13g10、氢硫酸中存在电离平衡:H2SH++HS-和HS-H++S2-。已知酸式盐NaHS溶液呈碱性,若向10ml浓度为0.1mol/L的氢硫酸中加入以下物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加水,会使平衡向右移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B.加入20ml浓度为0.1mol/LNaOH溶液,则c(Na+)=c(HS-)+c(H2S)+2c(S2-)C.通入过量SO2气体,平衡向左移动,溶液pH值始终增大D.加入10ml浓度为0.1mol/LNaOH溶液,则c(Na+)>c(HS-)>c(OH-)>c(H+)>c(S2-)11、下列有关电离和水解的说法正确的是()A.醋酸溶液中加入冰醋酸,电离平衡正向移动,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B.升温,醋酸钠溶液的水解程度增大,c(OH-)增大,pH也增大C.等体积等浓度的醋酸和氨水混合后,溶液显中性,则水电离出的c(H+)为10-7mol/LD.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c(H+)/c(CH3COO-)增大,n(H+)减小。12、下列关于苯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①为取代反应,有机产物的密度比水小B.反应②为氧化反应,反应现象是火焰明亮并带有较多的黑烟C.反应③为取代反应,有机产物是一种烃D.反应④1mol苯最多与3molH2发生加成反应,是因为苯分子含有三个碳碳双键13、下列各组递变性的规律排序中,正确的是()A.酸性:H2SiO3<H2CO3<H2SO4 B.原子半径:Na<Mg<AlC.稳定性:HF<HCl<HBr D.碱性:NaOH<Mg(OH)2<Al(OH)314、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反应限度时A.反应停止了 B.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均为零C.反应物全部转化成生成物 D.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15、下列物质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A.用焰色反应鉴别NaCl、KCl溶液B.用氢氧化钠鉴别MgCl2溶液、AlCl3溶液C.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D.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O2、CO2气体16、与二氧化硫反应时,下列物质作还原剂的是()A.溴 B.硫化氢 C.品红 D.氢氧化钙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C同族,B和D同族,C离子和B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和B、D、E均能形成共价型化合物。A和B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C和E形成离子化合物,其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回答下列问题:(1)五种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2)由A和B、D、E所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热稳定性最差的是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3)C和E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用电子式表示A和B形成的过程_____,A和E形成的化合物与A和B形成的化合物反应,产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4)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5)由A和B形成的一种气体在工业上用途很广,实验室制取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6)单质E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18、有以下几种粒子:X、Y、Z是阳离子,Q是阴离子,M、N是分子.除Z外其余粒子都由短周期元素A、B、C中的一种或几种构成,且具有以下结构特征和性质:①它们(X、Y、Z、Q、M、N)核外电子总数都相同;②N溶于M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③Y和Q都由A、B两元素组成,Y核内质子总数比Q多两个;④X和N都由A、C两元素组成,X和Y核内质子总数相等;⑤X和Q形成的浓溶液在加热情况下生成M和N;⑥Z为单核离子,向含有Z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含Q的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的含Q或Y的溶液,沉淀消失.(1)Q的化学式为______;X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2)试比较M和N的稳定性:N____M;(3)写出Z和N的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述六种微粒中的两种阳离子可与硫酸根形成一种盐(不含结晶水),向该盐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0.2mol/L的NaOH溶液,出现了如图中a、b、c三个阶段的图象,根据图象判断该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5)将2.56g铜投入到一定量由A、B、C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常见化合物的溶液中,共收集到896mL气体(标准状况下),将盛有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槽中,通入一定量的氧气,恰好使气体完全溶于水,则通入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________mL.19、为研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实验Ⅰ:一组同学按下图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过程中,能证明浓硫酸中硫元素的氧化性强于氢元素的现象是__________。(3)为说明浓硫酸中的水是否影响B装置现象的判断,还需进行一次实验。实验方案为___________。实验Ⅱ:另一组同学对铜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黑色沉淀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i.将光亮铜丝插入浓硫酸,加热;ii.待产生黑色沉淀和气体时,抽出铜丝,停止加热;iii.冷却后,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黑色沉淀,洗净、干燥备用。查阅文献:检验微量Cu2+的方法是向试液中滴加K4[Fe(CN)6]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证明有Cu2+。(4)该同学假设黑色沉淀是CuO。检验过程如下:①将CuO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再滴加K4[Fe(CN)6]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②将黑色沉淀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再滴加K4[Fe(CN)6]溶液,未见红褐色沉淀。由该检验过程所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5)再次假设,黑色沉淀是铜的硫化物。实验如下:实验装置现象1.A试管中黑色沉淀逐渐溶解2.A试管内上方出现红棕色气体3.B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①现象2说明黑色沉淀具有____性。②能确认黑色沉淀中含有S元素的现象是_______,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③为确认黑色沉淀是“铜的硫化物”,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20、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实验任务。【实验目的】制取乙酸乙酯【实验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均采取乙醇、乙酸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装置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实验装置:请从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选择一种作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较合理的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丙同学将甲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其中的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_______。【实验步骤】(1)用酒精灯对试管①加热;(2)将试管①固定在铁架台上(3)按所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①中先加入3mL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2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mL冰醋酸;(4)在试管②中加入适量的饱和Na2CO3溶液;(5)当观察到试管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问题讨论】a.用序号写出该实验的步骤____________;b.装好实验装置,加入药品前还应检查____________;c.写出试管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d.试管②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在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内,充入一定量的NO和O2,811°C时发生反应2NO(g)+O2(g)2NO2(g),容器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时间/s112345n(NO)/mol1.1211.1111.1181.1171.1171.117(1)反应在1~2s内,O2的物质的量减少__mol。该反应在第3s___(填“达到”或“未达到”)平衡状态。(2)如图所示,表示NO2浓度变化曲线的是___(填字母)。用O2表示1~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mol·L-1·s-1。(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填字母)。a.容器内气体颜色不再变化b.O2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c.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D【解析】乙烯是生物生长催熟剂,故D正确。2、C【解析】

A.乙醇与乙酸相互溶解,无法用分液漏斗分离,与题意不符,A错误;B.苯与溴苯相互溶解,无法用分液漏斗分离,与题意不符,B错误;C.乙酸乙酯与饱和碳酸钠溶液互不相溶,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符合题意,C正确;D.葡萄糖与果糖均为固体,无法用分液漏斗分离,与题意不符,D错误;答案为C。【点睛】分液漏斗分离的为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3、C【解析】由图表数据可以计算,X的转化率为(0.05mol·L−1/0.1mol·L−1)×100%=50%,Y的转化率为(0.15mol·L−1/0.2mol·L−1)×100%=75%,A错误;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平衡常数与浓度、压强和催化剂无关,只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图表中X、Y、Z的变化量依次为0.05mol·L−1、0.15mol·L−1、0.1mol·L−1,其浓度变化比为1:3:2,即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X+3Y2Z,将表中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K=(0.1  mol4、D【解析】

A.CH3CH2OH只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不能反应,故A错误;B.CH3CHO与金属钠、氢氧化钠、碳酸钠都不能反应,故B错误;C.CH3OH只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不能反应,故C错误;D.CH3COOH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故D正确;答案选D。【点睛】掌握有机物中的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中要知道,能和金属钠反应的官能团有羟基、羧基;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官能团有酚羟基、羧基、酯基、卤素原子等;能和碳酸钠反应的官能团有羧基和酚羟基。5、C【解析】分析:锌锰干电池中,锌作负极,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碳作正极,二氧化锰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氯化铵是电解质,据此分析。详解:A.锌锰干电池中,锌筒作负极,石墨作正极,选项A错误;B.锌锰干电池中,锌筒作负极,石墨作正极,正极上二氧化锰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选项B错误;C.原电池中阳离子定向移动到正极,故铵根离子流向石墨电极,选项C正确;D.电子经导线由负极锌筒流向正极石墨电极,选项D错误;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锌锰干电池,明确锌锰干电池的成分及放电原理是解本题关键,难度不大。6、D【解析】试题分析:A、根据结构简式可知,该分子的分子式是C13H12O4Cl2,A错误;B、该分子含碳碳双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错误;C、该分子含-COOH,能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放出CO2,C错误;D、该分子含氯原子,可发生取代反应,含双键、羰基及苯环可发生加成反应、含-COOH可发生酯化反应,D正确;答案选D。考点:考查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有机化学反应等知识。【名师点睛】有机物在相互反应转化时要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常见的反应类型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酯化反应、加聚反应、缩聚反应等,要掌握各类反应的特点,并会根据物质分子结构特点进行判断和应用。掌握一定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是本题解答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7、D【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演变历史分析解答。详解: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他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故D正确;故选D。8、C【解析】

A.Zn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u为正极,在正极上H+得到电子,被还原变为H2,因此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但是M棒变细;N棒有气泡,不符合题意,A错误。B.Fe为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变为Fe2+,而Cu为正极,在正极上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被还原变为H2,因此会看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有气泡;N棒变细,不符合题意,B错误。C.Zn为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变为Zn2+,Ag为正极,在正极上溶液中的Ag+得到电子,被还原变为Ag单质,附着在Ag棒上,因此会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符合题意,C正确。D.Zn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变为Zn2+进入溶液,在正极Fe上,溶液中的Fe3+得到电子,被还原变为Fe2+,所以会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细;N棒无现象,不符合题意,D错误。答案选C。9、D【解析】

铁棒、锌棒和硫酸铜溶液形成的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锌棒作负极,铁棒作正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所以负极质量会减少,正极上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单质,所以正极上铁棒质量会增加,根据金属和转移电子的关系计算即可。【详解】铁棒、锌棒和硫酸铜溶液形成的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锌棒作负极,铁棒作正极,负极上锌失电子质量减少,正极上铜离子得电子质量增加。设负极上质量减少x,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65g2molx0.4molx=65g×0.4mol/2mol=13g所以负极质量减少13g,故选D。10、D【解析】A.加水稀释促进硫化氢电离,但氢离子浓度减小,选项A错误;B.加入20ml浓度为0.1mol/LNaOH溶液,得到硫化钠溶液,根据物料守恒有c(Na+)=2c(HS-)+2c(H2S)+2c(S2-),选项B错误;C、通入过量SO2气体,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和水,平衡向左移动,开始时溶液pH值增大,后当二氧化硫过量时生成亚硫酸则pH值减小,选项C错误;D、加入10ml浓度为0.1mol/LNaOH溶液,NaHS溶液,溶液呈碱性,则HS-水解大于电离,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HS-)>c(OH-)>c(H+)>c(S2-),选项D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明确离子间发生的反应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加水稀释时,虽然促进氢硫酸电离,但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pH增大,为易错点。加水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电离;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和水,亚硫酸酸性大于氢硫酸。11、B【解析】A.醋酸溶液中加入冰醋酸,电离平衡正向移动,醋酸的电离程度减小,A不正确;B.盐类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升温,醋酸钠溶液的水解程度增大,c(OH-)增大,pH也增大,B正确;C.等体积等浓度的醋酸和氨水混合后,溶液显中性,由于不知道溶液的温度是多少,所以不能确定水电离出的c(H+)是否为10-7mol/L,C不正确;D.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醋酸和水的电离平衡均正向移动,溶液中c(H+)/c(CH3COO-)增大,n(H+)也增大,D不正确。本题选B。12、B【解析】

A.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溴苯的密度比水大,所以与水混合沉在下层,故A错误;B.苯能与在空气中能燃烧,发生氧化反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带有浓烟,故B正确;C.苯能与硝酸发生硝化反应生成硝基苯,硝基苯中除了含有C、H,还含有N和O,不属于烃,故C错误;D.苯分子没有碳碳双键,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独特的键,故D错误;故选B。13、A【解析】

A.非金属性为S>C>Si,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为H2SiO3<H2CO3<H2SO4,故A正确;B.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半径为Na>Mg>Al,非金属性为S>C>Si,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为H2SiO3<H2CO3<H2SO4,故B错误;C.非金属性为F>Cl>Br,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为HF>HCl>HBr,故C错误;D.金属性为Na>Mg>Al,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为NaOH>Mg(OH)2>Al(OH)3,故D错误。故选:B。14、D【解析】

根据可逆反应的特点:逆、等、动、定、变进行分析;【详解】A、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不会停止,故A错误;B、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V正=V逆≠0,故B错误;C、化学平衡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故C错误;D、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当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D正确;答案选D。15、D【解析】

A.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不同,用焰色反应可以鉴别NaCl、KCl溶液,A正确;B.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钠过量后沉淀又溶解,因此可用氢氧化钠鉴别MgCl2溶液、AlCl3溶液,B正确;C.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C正确;D.SO2、CO2均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O2、CO2气体,应该用品红溶液,D错误;答案选D。16、B【解析】

【详解】A.Br2+SO2+2H2O=2HBr+H2SO4,在该反应中溴单质作氧化剂,错误;B.硫化氢与二氧化硫反应产生硫单质及水,在反应中硫化氢作还原剂,正确;C.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是由于其具有漂白性,二者是结合漂白,因此品红溶液不具有还原性,错误;D.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产生亚硫酸钙和水,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因此发生的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ClPH3NH4ClH3PO42NH4Cl+Ca(OH)2CaCl2+2NH3↑+2H2OCl2+H2O═H++Cl-+HClO【解析】

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B、D、E均能形成共价型化合物,A和B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该化合物为氨气,则A是H元素、B是N元素;A和C同族,且C原子序数大于B,C离子和B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C是Na元素;B和D同族,则D是P元素;C和E形成离子化合物,其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则E是Cl元素,据此分析解答。【详解】根据上述分析,A是H元素,B是N元素,C是Na元素,D是P元素,E是Cl元素。(1)同一周期元素,元素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同一主族元素,元素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弱,这几种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Cl元素,故答案为:Cl;(2)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Cl>N>P,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最差的是PH3,故答案为:PH3;(3)C和E形成的化合物是NaCl,属于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A和B形成的化合物是氨气,用电子式表示氨气的形成过程为,A和E形成的化合物为氯化氢与A和B形成的化合物为氨气,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化学式为NH4Cl,故答案为:;;NH4Cl;(4)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磷酸,化学式为H3PO4,故答案为:H3PO4;(5)A和B形成的气体为氨气,在工业上用途很广,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故答案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6)单质E是氯气,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次氯酸是弱酸,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故答案为:Cl2+H2O═H++Cl-+HClO。18、OH﹣<Al3++3NH3·H2O=Al(OH)3↓+3NH4+NH4Al(SO4)2448【解析】X、Y、Z是阳离子,Q是阴离子,M、N是分子.它们都由短周期元素组成,且具有以下结构特征和性质:①它们的核外电子总数都相同;由②N溶于M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溶液呈碱性,可推知N为NH3、M为H2O;由⑥Z为单核离子,向含有Z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含Q的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的含Q或Y的溶液,沉淀消失,可推知Z为Al3+、Q为OH-,由③Y和Q都由A、B两元素组成,Y核内质子数比Q多2个,则Y为H3O+;由④X和N都由A、C两元素组成,X和Y核内质子总数相等,则X为NH4+;由⑤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可以生成氨气和水,符合转化关系;结合③④可知,A为H元素、B为O元素、C为N元素。(1)Q的化学式为OH-;铵根离子的电子式为,故答案为:OH-;;(2)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O>N,所以N为NH3的稳定性弱于MH2O的稳定性,故答案为:<;(3)铝离子和氨的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故答案为:Al3++3NH3•H2O=Al(OH)3↓+3NH4+;(4)由图可知,b阶段氢氧化铝沉淀不变,消耗氢氧化钠为1体积,应含有NH4+,而溶解氢氧化铝消耗氢氧化钠为1体积,故铝离子与铵根离子之比为1:1,则该盐的化学式为NH4Al(SO4)2,故答案为:NH4Al(SO4)2;(5)2.56g

Cu的物质的量为:n(Cu)=2.56g64g/mol=0.04mol,反应时失去电子为:2×0.04mol=0.08mol,反应整个过程为HNO3NO、NO2HNO3,反应前后HNO3的物质的量不变,而化合价变化的只有铜和氧气,则Cu失去电子数目等于O2得到电子的数目,所以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n(O2)=0.08mol4=0.02mol,标况下需要氧气的体积为:V(O2)=0.02mol×22.4L/mol=0.448L=448mL,故答案为:448。点睛:本题考查无机物推断及元素化合物知识,为高频考点,涉及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氢化物稳定性判断等知识点,正确推断微粒、明确物质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转移电子守恒的灵活运用。19、Cu+2H2SO4(浓)CuSO4+SO2↑+2H2OD中黑色固体颜色无变化,E中溶液褪色使用上述装置,不放入铜丝进行实验,观察无水硫酸铜是否变蓝黑色沉淀中不含有CuO还原B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2NO2-+3SO2+3Ba2++2H2O3BaSO4↓+2NO↑+4H+(或NO2+SO2+Ba2++H2OBaSO4↓+NO↑+2H+)取冷却后A装置试管中的溶液,滴加K4[Fe(CN)6]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证明有Cu2+,说明黑色沉淀是铜的硫化物【解析】分析:实验Ⅰ:(1)A中的反应是浓硫酸和铜加热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2)证明浓硫酸中硫元素的氧化性强于氢元素,利用元素化合价变化生成的产物分析判断,若生成氢气,D装置会黑色变化为红色,若生成二氧化硫E装置中品红会褪色;(3)说明浓硫酸中的水是否影响B装置现象的判断进行的实验是:利用装置中铜不与浓硫酸接触反应,观察B装置是否变蓝;实验Ⅱ:(4)根据题中信息中检验铜离子的方法对②进行分析。(5)①红棕色气体为二氧化氮,说明稀硝酸被还原生成一氧化氮,黑色固体具有还原性;②根据反应现象③可知黑色固体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硫元素;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的混合气体能够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据此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③还需要确定黑色固体中含有铜离子;实验Ⅰ:(1)A中的反应是浓硫酸和铜加热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Cu+2H2SO4(浓)CuSO4+SO2↑+2H2O;(2)证明浓硫酸中硫元素的氧化性强于氢元素,利用元素化合价变化生成的产物分析判断,若生成氢气,D装置会黑色变化为红色,若生成二氧化硫E装置中品红会褪色,所以证明浓硫酸中硫元素的氧化性强于氢元素的实验现象是,D装置中氧化铜黑色不变化,说明无氢气生成,E装置中品红试液褪色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3)利用装置中铜不与浓硫酸接触反应,不放入铜丝反应,观察B装置是否变蓝,若不变蓝证明浓硫酸中的水不影响实验,若无水硫酸铜出现变蓝,说明浓硫酸中的水会影响实验。实验Ⅱ:(4)向试液中滴加K4[Fe(CN)6]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证明有Cu2+,根据②将黑色沉淀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滴加K4[Fe(CN)6]溶液,未见红褐色沉淀可知,黑色固体中一定不含CuO。(5)①A试管内上方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反应中有一氧化氮生成,证明了黑色固体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被氧化。②根据反应现象③B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可知,白色沉淀为硫酸钡,说明黑色固体中含有硫元素;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O2-+3SO2+3Ba2++2H2O3BaSO4↓+2NO↑+4H+(或NO2+SO2+Ba2++H2OBaSO4↓+NO↑+2H+);③为确认黑色沉淀是“铜的硫化物”,还需检验黑色固体中含有铜离子,方法为:取冷却后A装置试管中的溶液,滴加K4[Fe(CN)6]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证明有Cu2+,说明黑色沉淀是铜的硫化物。20、乙能防止倒吸(3)(2)(4)(1)(5)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吸收乙醇,除去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其分层【解析】乙酸和乙醇易溶于水,不插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球形干燥管导气的同时也起到防倒吸作用,则较合理的是装置是乙、丙;故答案为:乙;能防止倒吸;a.实验步骤:(3)按所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①中先加入3mL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2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mL冰醋酸并加入碎瓷;(2)将试管①固定在铁架台上;(4)在试管②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