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马工程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教学课件第08章民事诉讼证明_第1页
高教马工程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教学课件第08章民事诉讼证明_第2页
高教马工程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教学课件第08章民事诉讼证明_第3页
高教马工程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教学课件第08章民事诉讼证明_第4页
高教马工程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教学课件第08章民事诉讼证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民事诉第二编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讼法学/08第八章民事诉讼证明1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2第二节证明责任目录3第三节证明标准4第四节证明程序本章与其他各章的联系:民事诉讼证明是当事人通过提供证据证明其诉讼主张的诉讼行为。在明确证据的基本概念、种类、收集与保全程序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证据进行诉讼证明,成为民事诉讼的重要内容。本章以第七章民事诉讼证据为基础,与第三编审判程序在内容上存在密切联系。本章考核要求: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基本特征;当事人自认及其构成要件;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依据;设置证明责任分配特殊规则的主要理由;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基本功能;证明程序的构成与功能。本章教学重难点: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程序。本章导语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民事诉讼证明,是当事人在诉讼中运用证据证明其诉讼请求和事实主张的诉讼行为。诉讼证明包括广义上的证明和狭义上的证明。前者是指当事人就其主张的事实存在与否进行证实的活动;后者则是指当事人不仅要对事实存在与否进行证明,还要使法官达到内心确信的程度。一、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一)证明对象的概念与构成要件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简称证明对象,也称待证事实、证明客体,是指由实体法律规范所决定的,在民事诉讼中由对立的双方当事人提出诉讼主张和采用证据加以论证和证明的,并最终由裁判者予以确认的案件事实。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一)证明对象的概念与构成要件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的条件:1.双方当事人对案件事实存在争议。2.对该案件事实的证明具有法律上的意义。3.该案件事实是当事人在诉讼中主张的事实。

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二)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范围1.实体法事实。实体法事实是民事诉讼中最主要的证明对象。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关于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和消灭的事实以及发生民事争议的事实两个组成部分。2.程序法事实。程序法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程序法事实虽然不直接涉及当事人之间实体权益的分配,但却对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进行和终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证据性事实。4.外国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习惯。

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免予证明的事实,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不需要证据加以证明就可以在裁判中确认的事实。

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免予证明的事实包括:1.当事人在诉讼中自认的案件事实2.自然规律以及定理、定律3.众所周知的事实4.根据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5.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另一事实6.已为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7.已为生效仲裁裁决所确认的事实8.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第三项至第五项事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反驳的除外;第六项至第八项事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1.当事人在诉讼中自认的案件事实。(1)自认的概念与构成要件:自认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表示的承认。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1.当事人在诉讼中自认的案件事实自认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自认的事实必须是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第二,自认的事实必须是于己不利的事实。第三,自认的时间必须是在民事诉讼过程中。第四,自认不得违反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强制性规定。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1.当事人在诉讼中自认的案件事实(2)自认的类型第一,根据表现的形式不同,自认可分为明示自认与默示自认。第二,根据作出自认的主体不同,可将自认分为当事人自认与诉讼代理人自认。第三,根据作出自认的时间不同,还可将自认分为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1.当事人在诉讼中自认的案件事实(3)自认的效力。自认的效力也就是因自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一般认为,自认的效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自认当事人的拘束力。其次,免除对方当事人的证明责任。最后,对法院的拘束力。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1.当事人在诉讼中自认的案件事实(4)自认的撤回。如前所述,当事人作出自认后,应受自认的约束,不得反悔。但是,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9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销自认:①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的;②自认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的。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2.自然规律以及定理、定律。自然规律以及定理、定律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或其发展规律的反映,它们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被反复验证过,属于无须证明的事实。比如,在任何一个三角形中,只要两角相等,则其对边也相等,对于几何学这一定理,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3.众所周知的事实。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为大多数人知晓的事实。规定众所周知的事实可以免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减轻当事人的举证负担。比如,2003年我国爆发“非典”疫情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实,当事人若在诉讼中主张该事实就不必举证证明。但是,如果当事人对众所周知的事实有异议,仍可提供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4.根据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法律上的推定,是指立法者在制定成文法时就规定基于某事实的存在而推定事实的存在。比如,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作为个人债务处理,就是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作出的推定;民法中关于过错的推定,也属于法律推定的事实。对于这些事实,当事人不必提供证据予以证明。但对方当事人有相反的证据足以反驳的除外。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5.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出的另一事实。根据已知的事实或者日常生活经验法则经过推论推断出另一事实的存在,是一种思维活动,是法官根据已经知道的事实推论出另一事实。其中现存的事实被称为基础事实,另一事实被称为推定事实。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出的事实,不需要当事人提供证据予以证明,故该事实属于免证事实。但是,对方当事人有相反的证据足以反驳的,当事人仍需提供证据对该事实予以证明。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6.已为生效裁判所确认的基本事实。法院的生效裁判具有预决的效力。已经为生效裁判所确认的基本事实,当事人就没有必要再提供证据予以证明,否则会加重当事人的负担,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但对方当事人有相反的证据足以推翻生效裁判所确认的基本事实的,当事人仍应提供证据证明其所主张的事实。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7.已为生效仲裁裁决所确认的事实。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仲裁机构作出的生效裁决与法院的生效裁判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生效仲裁裁决确认的事实,也无须当事人加以证明。但对方当事人有相反的证据足以反驳的除外。二、证明对象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明与证明对象(三)免予证明的事实8.已为有效的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公证文书是公证机构依据法定的程序对有关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加以证明的法律文书。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和文书,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因此,已为有效公证文书证明的事实,当事人无须提供证据予以证明,但对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二、证明对象第二节证明责任证明责任,又称客观的证明责任、确定责任、实质上的证明责任,是指案件审理终结时若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状态,由提出事实主张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的责任。证明责任的核心是,当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一、证明责任的概念与作用第二节证明责任在理解证明责任的含义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证明责任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发挥作用。2.证明责任只能由一方当事人负担而不能由双方当事人共同负担,更不能由法院负担。3.证明责任是法律预先规定的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一方当事人应当承担的风险,不会在当事人之间发生转移。一、证明责任的概念与作用第二节证明责任证明责任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证明责任为当事人展开攻击或防御提供了方向。其次,在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证明责任为法院及时裁判案件提供了依据,从而避免产生案件因真伪不明而无法裁判或者久拖不决的现象。一、证明责任的概念与作用第二节证明责任首先,证明责任是一种后果责任,只有到审理终结时才发挥作用;举证责任是一种行为责任,它不能事先分配,是在诉讼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其次,证明责任是一种风险负担;举证责任是一种说服法官的责任,目的是使法官相信其主张的事实客观存在。最后,承担证明责任其实就是承担不利的裁判后果;承担举证责任的后果则是自己主张的事实未被认定。二、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的区分第二节证明责任(一)证明责任分配的概念所谓证明责任的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规范或标准,将承担诉讼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不利后果的风险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安排。三、证明责任的分配第二节证明责任(二)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又称基本规则,是指根据法律就要件事实所规定的证明责任分配或虽无法律明文规定而根据相关法律要件分类说所确定的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规则。法律要件分类说是大陆法系国家通行的关于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学说。三、证明责任的分配第二节证明责任(二)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法律要件分类说将民法规范分为对立的两类:1.基本规范,也称请求权规范,也就是导致权利发生的权利形成规范。2.对立规范,即相对于基本规范而存在的规范。三、证明责任的分配第二节证明责任(二)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对立规范又分为三种:(1)权利妨害规范,指在权利发生之始,将权利的效果视为妨害,致使权利不得发生的规范;(2)权利消灭规范,指在权利发生之后,能使既存的权利予以消灭的法律规范;(3)权利制约规范,指在权利发生之后,权利人行使其权利,使权利的效果受到遏制或消除,使权利不能实现的法律规范。三、证明责任的分配第二节证明责任(二)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我国对法律要件分类说的借鉴:1.《民事诉讼法》第67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2.《民诉法解释》第91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依照下列原则确定举证证明责任的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一)主张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产生该法律关系的基本事实承担举证证明责任;(二)主张法律关系变更、消灭或者权利受到妨害的当事人,应当对该法律关系变更、消灭或者权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实承担举证证明责任。”三、证明责任的分配第二节证明责任(三)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设置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主要基于以下理由:1.在特定情况下,设置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有利于查明案件真实。2.有利于确保诉讼地位平等和贯彻公平原则。3.基于立法上的考虑。在权衡各种社会主体权益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特定价值的衡平而顾及或侧重保护弱者权益,才能贯彻和实现实体法上立法者的特定意图,维护法律正义上的最高价值。三、证明责任的分配第三节证明标准证明标准,是指对于当事人提出的事实主张和证据,法官形成内心确信所要达到的程度或最低限度。一、证明标准的概念与作用第三节证明标准证明标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证明标准具有抑制当事人起诉并指示其如何起诉的作用。2.证明标准具有促进、引导当事人举证的作用。3.证明标准具有决定免除证明责任所要达到的证明程度的作用。4.证明标准具有落实公共政策导向的作用。一、证明标准的概念与作用第三节证明标准法院发现的“真实”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事实真相,而只能是“很有可能如此”的事实真相,或者称为一种高度盖然性的事实真相。证明标准正是对这种“很有可能”或者“高度盖然性”提出的最低限度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证明标准是法律真实的认定标准,证明标准是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的距离调节器。二、证明标准与发现真实的关系第三节证明标准1.高度可能性的证明标准。《民诉法解释》第108条第1款规定:“对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2.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民诉法解释》第109条规定:“当事人对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事实的证明,以及对口头遗嘱或者赠与事实的证明,人民法院确信该待证事实存在的可能性能够排除合理怀疑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三、证明标准的类型第三节证明标准3.较大可能性的证明标准。《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86条第2款规定:“与诉讼保全、回避等程序事项有关的事实,人民法院结合当事人的说明及相关证据,认为有关事实存在的可能性较大的,可以认定该事实存在。”可见,对于程序性事实的证明标准只要达到较大可能性的程度即可。三、证明标准的类型小结“高度可能性”是我国民事诉讼一般意义上的证明标准。该标准是在承认认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通行于许多国家的证明标准,它不仅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体现了诉讼证明的特点,也体现了诉讼公正与效率相结合原则的要求。第四节证明程序(一)举证期限的概念举证期限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证据的时限。在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提出证据的时间加以限定的目的是保障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平等对抗,缩短诉讼周期,提高诉讼效率。当事人无正当理由逾期提出证据的,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一、举证期限第四节证明程序(二)举证期限的规定1.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法院确定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15日。2.在第二审程序中,如果当事人提供了新的证据,法院确定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10日。3.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法院确定的举证期限不得超过15日。4.小额诉讼案件的举证期限一般不得超过7日。一、举证期限第四节证明程序(二)举证期限的规定举证期限按照如下方式确定:(1)当事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30条规定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举证期限中止,自驳回管辖权异议的裁定生效之日起恢复计算;(2)追加当事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或者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经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51条的规定为新参加诉讼的当事人确定举证期限,该举证期限适用于其他当事人;一、举证期限第四节证明程序(二)举证期限的规定举证期限按照如下方式确定:(3)发回重审的案件,第一审法院可以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和发回重审的原因,酌情确定举证期限;(4)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的,法院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重新确定举证期限;(5)公告送达的,举证期限自公告期届满之次日起计算。一、举证期限第四节证明程序(三)举证期限的延长与再次确定举证期限的延长,是指当事人基于客观原因未能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交证据,经申请并由法院准许后,适当延长举证期限的情形。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法院书面提出,申请理由成立的,延长的举证期限适用于其他当事人;申请理由不成立的,法院不予准许,并通知申请人。一、举证期限第四节证明程序(三)举证期限的延长与再次确定举证期限的再次确定,是指举证期限届满后,因出现了特殊情形,法院为当事人重新确定举证期限。1.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对已经提供的证据,申请提供反驳证据或者对证据来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进行补正的,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一、举证期限第四节证明程序(三)举证期限的延长与再次确定2.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或者民事行为效力与法院根据案件事实认定不一致的,法院应当将法律关系性质或者民事行为效力作为焦点问题进行审理。当事人根据法庭审理情况变更诉讼请求的,法院应当准许,并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重新指定举证期限。一、举证期限第四节证明程序(四)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根据《民诉法解释》的规定,当事人逾期举证的行为可能导致以下法律后果:1.说明理由并提供相应的证据。2.证据失权。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将直接导致该证据不能作为定案根据。3.按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予以训诫、罚款。4.承担经济赔偿责任。一、举证期限第四节证明程序(四)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根据《民诉法解释》的规定,当事人逾期举证的行为可能导致以下法律后果:1.说明理由并提供相应的证据。2.证据失权。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将直接导致该证据不能作为定案根据。3.按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予以训诫、罚款。4.承担经济赔偿责任。一、举证期限第四节证明程序(一)证据交换的概念证据交换,是指在庭审之前,法官组织当事人双方将各自持有的证据材料与对方进行交流的诉讼活动。二、证据交换第四节证明程序(二)证据交换的适用范围目前证据交换不是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1.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此类案件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由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2.当事人申请证据交换。二、证据交换第四节证明程序(三)证据交换的程序1.证据交换的时间。证据交换的时间可以由当事人协商确定,也可以由法院指定。当事人协商确定证据交换的时间须经过法院认可。证据交换的时间不能长于举证期限。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的,证据交换之日就是举证期限届满之日。2.证据交换应当在法官的主持下进行。3.证据交换一般不超过两次。但重大、疑难和案情特别复杂的案件,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再次进行证据交换的除外。二、证据交换第四节证明程序(一)质证的概念质证是指在法庭的主持下,当事人对出示的证据进行的询问、辨认、质疑、辩驳、核实等诉讼活动。质证活动可以帮助法官鉴别和判断证据的效力。(二)质证的主体质证的主体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以及诉讼代表人。三、质证第四节证明程序(三)质证的客体质证的客体包括双方当事人向法庭提供的各种证据和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四)质证的内容法院应当组织当事人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进行质证,并针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说明和辩论。三、质证第四节证明程序(五)质证的程序质证按下列顺序进行:1.出示证据。出示的证据应当以原物、原件为原则。2.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的出示应当坚持证人、鉴定人亲自出庭原则,只有在确有困难不能出庭时,经法院许可后,可以用提交书面证言或视听资料的方式替代出庭。出示证据是由原告先开始,被告进行质证;被告出示证据,原告进行质证。如有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第三人可以对原告或者被告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出示证据是法院调查收集的,由原告、被告和第三人进行质证。三、质证第四节证明程序(五)质证的程序3.辨认证据。经过辨认后,对当事人没有异议的证据,可以记录在案,无须作进一步的质证;对当事人有异议的证据,应当允许提出质疑。4.对证据质疑和反驳。当事人对出示的证据,可以针对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与合法性提出具有说明理由的质疑。被质疑方对质疑方可以提出反驳意见。当事人之间的质疑和反驳可以反复进行,法官也可以对当事人进行询问。质证既可以一证一质,逐个进行,也可以将多个证据综合起来进行质证。三、质证第四节证明程序(一)认证的概念认证是法庭在当事人双方质证、辩论后,对出示的证据进行分析判断,确认其能否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对证据的认证,是对证据是否具有客观性、关联性与合法性的确认,是对证据能力以及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的确认,而不是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四、认证第四节证明程序(二)认证的方法1.认证方法的一般原则。根据《民诉法解释》第105条的规定,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四、认证第四节证明程序(二)认证的方法2.单一证据的认证规则。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87条的规定,对单一证据可以采取下列认证方法:(1)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2)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3)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4)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5)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四、认证第四节证明程序(二)认证的方法3.综合认证规则。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88条的规定,对案件的全部证据,应当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92条第3款规定,私文书证上有删除、涂改、增添或者其他形式瑕疵的,法院应当综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判断其证明力。四、认证第四节证明程序(三)证据补强规则证据补强规则是指有些证据虽然具备证据的基本属性,但是不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需要其他证据补强,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就是。《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90条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