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的探讨云南_第1页
高考地理复习的探讨云南_第2页
高考地理复习的探讨云南_第3页
高考地理复习的探讨云南_第4页
高考地理复习的探讨云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地理复习的探讨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内容对比

序号呈现资料主要考察内容1-2文字材料农业自然区位因素(土壤)及其改造3-5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示意图图生产活动及地域联系6-8城市气温随时间空间变化示意图图数据统计判读、气温日变化、城市热岛效应9-11局部区域晨昏线图阳光照射图综合判读36区域等高线图(法国东南部地区)、农业生产景观图区域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及其改造利用39中国局部地区图(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水系分布、水文特征及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全国Ⅰ套卷序号呈现资料主要考察内容1-3沙尘暴卫星云图

三圈环流、天气系统4-5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统计图

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的影响因素、统计资料图判读分析

6-8文字资料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9-11文字资料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36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伊犁河谷)、区域气温变化、降水分配统计图

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分析、气温、降水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9中亚地区图、文字资料

区域工业生产特点及其成因、地图距离计算全国Ⅱ套卷

北京卷序号呈现资料主要考察内容1-2山地景观图地形景观图判读、花岗岩形成到出露的地址过程3-6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经纬网图判读、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中国人口分布、中国温度带分布、中国地质灾害分布7等压线图天气系统及天气过程8-9湖泊流域图(乍得湖)湖泊流域图判读、流域水文特征、水循环及其环节10-11某城市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城市地表温度的影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变化36澳大利亚图区域降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工业部分及其区位因素、旅游资源及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海洋污染扩散特点及其原因39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不同国家碳排放特点比较、大气的受热过程40文字材料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条件辽、宁(新课程)卷序号呈现资料主要考察内容1-3区域等高线地形图(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三圈环流分布、气温降水变化、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过程4-5人口年龄构成统计图、文字资料人口年龄构成及其影响6-8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工业区位因素、经济全球化及其意义9-11某区域图(约旦河西岸地区)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其改造措施12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空间分布等值线图(东北地区)区域地形特征、区域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及其原因、水土流失的原因13我国桑蚕茧产量分布示意图、文字资料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农业优势区位条件、区域农业发展条件比较14区域地图(塞浦路斯岛)旅游开发评价15地质剖面示意图、文字资料滑坡及其形成条件16区域图(甘肃民勤)、文字资料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频发的原因高考试题分析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1.从宏观上看,地理试题秉承了多年形成的风格和特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内容比例恰当,各套试卷即保持难度适中,又具有较明显的区分度。

2.从考察的知识内容上看,涵盖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的大部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地形图、等值线图、数据统计图的判读;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人口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自然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防治等。3.从资料和信息的呈现形式上看,图文并重,图形多样,其中区域地理图、数据统计图、地理现象示意图等依然是重要的呈现形式。试题情境的设置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

4.从能力要求上看,突出强调:①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②判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③数据计算和分析的能力;④多角度分析地理现象影响因素和准确把握主导性因素的能力;⑤建构合理答题框架结构的能力;⑥准确、清晰的文字表述能力。5.从试题的发展变化上看,主要表现为:

①部分试题图形资料形式新颖(例如北京卷第3—6题《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叠加图》和第39题《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②图形资料的信息容量加大,一图多用(例如全国一套卷第6-8题《城市气温随时间空间变化示意图图》)③部分试题考查内容或呈现区域有向边缘化发展的趋势(例如全国一套卷第1-2题“土壤因素及其改造”和辽、宁卷中约旦河西岸图、塞浦路斯图等)④个别试题资料解读难度较大(例如全国一套卷第9-11题《局部区域晨昏线图》)新课标要求对高考地理复习的指导意义1.“一纲多本”的教材设置,要求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材所授内容,而强调对多种版本教材的内容的兼容、交集、互补。例如人教版必修3中介绍了土地荒漠化问题,中图版必修3中介绍了水土流失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将此内容升格为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以及治理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2.新课标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仍然体现了高考对学生能力的四项基本要求。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判读使用地图、理解题目要求、构建答题结构、规范答案用语等方面的强化训练。3.与原有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数量有所减少,或与其他章节内容合并(如资源的跨地区调配案例被并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之中),同时教材中归纳总结性文字也相应压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案例的分析、总结,而不是简单的讲述案例,使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掌握此类问题的共性特点和内在规律,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①在对章节内容进行归纳的过程中,一定要提升其层面,扩大其适用范围。(如农业地域类型特点)

②在教学和考察过程中,注意选择合适的案例,课堂剖析中用原案例,巩固练习时用近似案例;综合考察时用新案例。(如田纳西河——红水河——刚果河)

③强调案例的区域地理背景分析,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如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4.从高考备考的角度看,新课标教材内容并不全面完整,应对部分原有教材内容有所保留、补充和提升。如洋流的成因分析、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地球运动问题中点(直射点、交叉点等)、线(经纬线、晨昏线等)、面(黄道面、地平面等)、角(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等)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等。

5.针对选修教材描述性、介绍性内容较多,考试要求难度相对较低的特点,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浓缩,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时,应尽量与相关章节(或相关区域)内容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气象灾害问题与大气环境、地质灾害与地壳变动、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内容的结合。高三地理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对主干知识的强化复习所谓主干知识,应当是指:

①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频度较高的知识;

②对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有重要帮助的有关知识;

③对理解和掌握各种人类经济活动规律、空间差异、区位条件、合理规划有积极意义的有关知识。所谓强化复习,主要是指:①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采用语言、文字、图形等方式,梳理知识点;

②结合考题和案例,检测运用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熟练性。

③对照高考试题及其评分标准,查漏补缺,弥补不足之处。

例如:

1.地图和地球运动问题及其应用:如经纬网图的判读、球面距离的计算、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等。

2.各种等值线图的判读:如各种等值线的分布规律、等值线弯曲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值线所表示内容的空间差异等。

3.地球大气环境:如大气的热力过程、不同尺度的大气运动、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及相应的天气变化过程、世界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及成因、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

4.地球海陆环境:如世界洋流系统及其影响、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表形态及其变化、陆地水的时空差异、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异规律等。

5.人类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如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分析、各种经济活动的类型划分及其主要特点、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等。

6.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和空间分布差异、人口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变化产生的影响等。

7.区域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如区域定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等)的描述和分析、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区域开发利用的方向、区域整治与区域环境保护等。

8.地理热点问题:如重大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科技成就或建设成就的重要意义、我国的能源与粮食安全、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经济新区和城市新区的开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二.注重提高对地图、数据资料的阅读、信息提取、加工和运用的能力不同的试题类型,不同的地理资料,所蕴涵的地理信息各不相同,信息的呈现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别,试题的完成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对地图、数据资料的阅读、信息提取、加工和运用的能力。

1.判读地球图形时,应注意:①图形所示的半球和地球自转方向;②晨昏线的位置及晨昏线与经线或极圈的相对关系;③重要经纬线的呈现位置;④参照性特殊时间位置。2.判读或绘制地形剖面图时,应注意:①剖面线两端点处的海拔高度;②剖面线沿线通过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海拔;③剖面线所通过的特殊部位(如河流、陡崖等)。3.判读等值线图时,应注意:①本图等值距;②图示区域内出现的最高值和最低值;③等值线的不同组合形态;④等值线的疏密状况;⑤等值线的基本走向。4.判读气候资料图时,应注意:①最冷、最热月气温值;②气温年较差;③全年降水总量;④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如果是天气变化数据统计资料图,则应注意:①气温、气压、降水的变化趋势;②数据强烈变化的时间和变化幅度。5.判读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图时,应注意:①不同社会、经济现象数据变化的总趋势;②数据阶段性变化的特点;③经济数据中总量与人均量的关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统计图中的相关数据可能是某种现象的数量(绝对量),也可能是百分比量(相对量)或距平量。6.判读区域图时,应注意:①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海陆关系、大陆东西岸等);②区域所处的地形区和气候、植被、自然带类型;③区域优势资源条件及资源组合状况;④区域交通条件(主要交通方式、交通线类型、密度、基本走向、交通枢纽分布等);⑤区域城市分布特点(城市数量、密度、等级、分布规律等);⑥周边相邻区域。三.注意总结地理知识的内在规律和使用技巧

(一)正确掌握地理概念的含义在复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各种地理概念的正确理解,特别要注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天气与气候、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文化现象与文化景观、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等)进行对比复习,找出其间的差异,并将与这些概念相关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如对其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或由此产生的结果等。例如:降水条件、水分条件、水源条件、水资源条件有何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降水条件:区域内大气降水的数量和时间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状况;水源条件:区域中可利用的地表水或地下水,主要影响因素是河流的数量、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补给类型;水分条件:区域内大气、地表、地下、土壤中的水量,主要影响因素除影响大气降水的因素外,还有大气蒸发因素;水资源条件: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可支配的水量,体现着区域内水分条件与人类活动对水分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

(二)判读等值线图及其应用关于等值线图的相关考题,最易出现以下三类问题:第一,描述等值线的走向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等值线的走向是指其延伸方向,如果等值线出现明显的走向弯曲,必须分段描述回答其走向。如果等温线在某地发生明显弯曲,表明相邻两区域之间由于受某种因素的影响,气温产生明显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等温线在海陆之间发生的弯曲,主要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②等温线在陆地发生的弯曲,主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③等温线在大洋东西两岸近岸海区发生的弯曲,主要是受不同性质洋流的影响。

第二,描述区域内等值线的分布特点,

等值线的分布特点是指特定区域内等值线的数值状况,应包括数值变化范围、数值变化空间趋势等。

第三,判读闭合区域内的数值。

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等值线时,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与较高值等值线相同,则闭合区内的数值大于该等值线数值;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与较低值等值线相同,则闭合区内的数值小于该等值线数值。例题:读欧洲一月和七月等温线图,回答有关问题:(1)描述欧洲一月0℃等温线的走向。(2)简要说明欧洲一月等温线图中60°N以北大陆上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简要说明欧洲七月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解题:(1)北段和南段呈东西走向,中段呈南北走向。(2)分布特点:该地区气温在0℃以下,呈现自西向东(自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形成原因:西部沿海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偏高,向东部内陆,大陆性加强,气温迅速降低。(3)欧洲大部分地区七月气温在10℃——26℃之间,自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主要影响因素为太阳辐射因素(纬度因素)。

(三)注意构建知识模式读下图,回答1~3题。1.如果该图为在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E处气温比H处高B.F处气压比G处低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2.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3.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答案:1.B2.A3.B

此图可以用来表达多种地理内容,如:海陆间水循环、三圈环流、中低纬大洋环流、大气热力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等。

例如:虚线a、b、c分别代表影响某地理事物的三种主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因素强度的增加,A——G各点表示不同影响强度条件下的影响结果。

可以考察:地震烈度、海水盐度、流域水文特征、农业区位条件、工业区位条件、旅游开发条件、人口数量变化等多项内容。四.突破自然地理部分的重、难点

(一)晨昏线及其应用

1.晨昏线的三种状态

①与经线重合,穿过极点,平分所有纬线圈;

②与经线斜交,与极圈相切;

③与经线斜交,穿过极圈。2.晨昏线在试题中的应用

①注意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关系若平分纬线圈,表示昼夜等长;若将纬线圈分为优弧和劣弧,表示昼长(短)夜短(长)。

②注意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的度数关系夹角度数与阳光直射点的纬度同值;与极昼极夜区界线的纬度互余。

③注意利用晨昏线确定已知时间昼半球的平分线,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的平分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时。(二)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1.特点、分布规律及分布地区以气温、降水资料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判读为主要内容,以气候特点、分布规律和主要分布区域的准确描述为要求。

2.形成原因坚持按照影响气候的三大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对高低纬度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东岸与西岸之间各种气候区类型进行分析。

3.独特气候区成因分析包括回归雨林气候区、北欧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非高原赤道草原气候区、南美洲西岸低纬沙漠气候区,理解非地带性因素对气候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影响。(三)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现象

1.天气系统图的判读与描述在等压线图中识别气压中心、脊、槽、鞍、锋等,并能正确描述其位置、范围、强度、运动方向等现象,并能说明其发展变化特点。

2.天气系统与天气过程从温、压、水、风等方面,说明低气压、高气压、各种锋面、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静态的天气状况,以及动态的天气变化过程。

3.天气现象与气象灾害短时间内剧烈发展的天气系统或强烈变化的天气现象,往往会形成突发性气象灾害,如台风、寒潮等。一些天气系统过长时间影响某一区域,也会产生渐发性气象灾害,如长时间高气压笼罩形成的旱灾等。(四)地质构造与地貌

1.全球构造——板块构造根据板块分布图,掌握两类板块边界类型分布规律,针对重点区域,分析地壳运动特点及其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2.局部构造——褶皱与断层构造判断背斜、向斜、地垒、地堑等构造,解释不同构造与地形的对应关系。

3.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地质构造直接形成的灾害主要是地震和火山,间接形成的主要是滑坡和泥石流,其作用是造成破碎疏松的地层,并为滑坡提供动力条件。

4.内、外力地貌熟悉常见内、外力地貌及其景观图和示意图。(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

1.整体性依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定义,认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典型区域的整体性(自然环境)特征进行描述。

2.区域分异产生地理环境区域分异的原因,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现形式和强度有所不同。掌握三种分异规律的表现、主导因素和典型分布地区。

3.非地带性因素及其影响利用典型案例,分析不同非地带性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高山雪线的分布和湿地的分布,集中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五.重视区位地理问题的分析

(一)把握区位因素

在分析、评价某一区位问题时,一定要以综合的思维模式,全面地探究各种区位因素在区位特点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并且牢牢把握住那些对区位特点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即主导性因素。同时注意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特别是对某些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显著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的人文区位因素(如交通、市场、政策等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分析区位条件的基本方法

1.确定区域位置——利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参照性地理事物等,确定设定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

2.构建自然特征——根据图示条件,调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储备,先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构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在从人口、聚落、交通、经济、科教等方面构建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3.评价区位利弊——按照不同人类活动(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的区位因素,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条件。

4.探究关键因素——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究最突出的优势区位条件和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限制性区位条件。

(三)常见的区位分析模式

1.单要素利弊分析——如分析某区域河流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2.多要素综合分析——如分析影响某区域工业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

3.两区域对比分析——如对比回答A、B两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

对比评价两区域地形条件,并说明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甲乙参考答案:

甲区域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耕作条件较好,适宜发展大规模种植业。

乙区域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耕作条件较差,适宜发展林果业。六.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近年来工农业生产中大力提倡的新型生产模式,其核心内容一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的消耗;二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三是对所排放的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处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提高企业(或区域)的经济效益。可概括为“节能、降耗、减排、增效”。

对农业而言,主要体现为:①减少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量;②提高对秸秆、粪便的利用水平;③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④开展农产品的系列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对工业而言,主要体现为:①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②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③发展相关产业链,对所排放的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处理。图4七.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答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缺乏清晰的框架结构,抓不住关键性、根本性的核心答案;二是只答一点,不顾其余;三是答案过于繁琐或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四是答案过于口语化,不会使用规范性、专业性词汇。答题四忌:

多多益善式:对试题要求不明确,答题缺乏针对性,自信心不足。

一气呵成式:没有构建合理的答题结构,不注意自然与人文、有利与不利、主导与一般的区别。

随心所欲式:知识储备混乱无序,缺乏规范性训练。

口语表达式:混淆平时课堂回答问题与考试答卷要求的区别。

答题时应注意:

1.认真审题,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例如:内容关键词(异同点、形成原因、解决措施、区位优势、制约因素等)和方式关键词(描述、对比、分析回答等)。

2.多角度获取地理信息。包括图形中和文字资料中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信息有区域地理位置、季节、时刻、人类活动方式、区域环境条件或资源特色、统计数据的极端值和变化趋势等。

3.以地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为主线,运用“由因导果”“由果推因”的方式组织答案。

4.运用地理术语、专业词汇回答问题。八.关于区域地理复习的主要方法

(一)区域地理复习的宏观把握区域是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载体,区域地理的复习是为系统地理复习提供样式、尺度各不相同的平台。区域地理分析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它是以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为基础,以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性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为脉络的。因此,应当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分析,对所学地理知识内容进行检测、整合和提升,使其成为引导第二阶段复习的骨架和核心。

在对区域地理进行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强调区域定位的重要性,提高区域定位能力。(2)根据区域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认识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的基本规律和类型。(3)掌握区域内资源条件及其组合状况,特别要对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和对经济发展起限制作用的短缺资源做重点掌握。(4)分析区域内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人类经济活动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5)注意区域内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原因。(6)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那些国家之间、省区之间交界地带的分析。【见《区域地理综合题的分析》】

(二)区域空间定位

区域定位就是利用图形、文字、数据等资料信息,确定所讨论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区域定位的依据主要有:地理坐标、区域轮廓、特定地理事物(山脉、山峰、河流、湖泊、行政界线、交通线等)、提示性地理事物等。其中,利用地理坐标和区域轮廓特征进行定位,是最主要、最常见的定位方法。

区域定位的作用,不仅要解决“是哪里”的问题,还应当被用来解决“在哪里”的问题。前者主要是得到单一定位的结果,后者则追求综合定位的效果。

(三)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描述

描述自然地理现象的特征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应按照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五方面表述。(如东南丘陵)

地形特征:应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起伏状态、典型地貌、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如云南)

气候特征:应从气候类型、气候三要素表现、水热组合状况、气象灾害或制约性气象要素等方面回答。(如华北平原)

河流特征:应从区域河网密度、河流长度、河流落差、主要补给类型(以上为水系特征)、径流量大小及径流量的变化、含沙量、冰期(以上为水文特征)等方面回答。(如黄河)

描述人文地理现象的特征

区域交通条件:应从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网的密度、交通线的走向、重要交通枢纽等方面描述。(如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特点:应从主要经济活动方式、优势经济部门、经济发展水平、重点经济区分布等方面描述。(如美国东北部地区)

区域城市特点:应从城市数量和规模、城市密度、城市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等方面描述。(如日本太平洋沿岸)

(四)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原因的分析每一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在讨论时必须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能有一套固定的分析问题的模式,但这不等于无规律可循,在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地域性:例如,分析区域气候特征的成因,须根据该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相对位置(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坡向位置)等进行分析。

2.全面性:例如,在考虑任何一个农业部门或农业地区的区位因素(条件)时,既要考虑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又要考虑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等人文因素;既要考虑对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优势因素,又要考虑对农业发展起制约作用的限制性因素。3.主导性:例如,在分析城市区位时应当明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区位因素,对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分布影响很大,而矿产资源的开发、交通运输的发展、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等人文区位因素,对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4.动态性:例如,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兴衰,都是由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引起的,因此,在对该工业地域进行评价,分析其衰弱或繁荣的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预测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寻找综合整治的措施时,都需要根据各种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五)区域发展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概括在区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往往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展和加剧,会阻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区域自然条件的不利或缺陷。如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地势崎岖等。

2.某种资源或能源的短缺,如煤炭、油气和电力供应紧张、水资源不足,以及交通运输困难等。

3.由于污染或生态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如城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对某一区域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大致应当分为三个部分:

1.描述所存在问题的表现、变化特点和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

2.在了解认识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和人类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根据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六)世界地理中值得关注的几类区域自然灾害高发区

地质灾害高发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

气象灾害高发区:东亚、南亚(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及沙尘暴)、非洲(干旱)、美国南部(飓风)等。生态破坏严重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急剧消失)、主要海上航线(油轮石油泄漏)、极地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