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与分析技术课课件_第1页
蛋白质组学与分析技术课课件_第2页
蛋白质组学与分析技术课课件_第3页
蛋白质组学与分析技术课课件_第4页
蛋白质组学与分析技术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蛋白质组学与分析技术

(第九

讲)酵母双杂交技术基因敲除技术

2010.5.05酵母双杂交技术主要内容酵母双杂交概念酵母双杂交的基本原理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优缺点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酵母双杂交衍生系统酵母双杂交技术未来展望

酵母双杂交的基本原理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是基于对真核生物转录起始调控的认识。转录起始需要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而真核生物转录激活因子大多是由结构上分离、功能上独立的两个结构域组成,即DNA结合结构域(DNAbindingdomain,简称为DNA-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transcriptionactivatingdomain,简称AD)。转录激活蛋白可以和DNA上特异的序列结合,同时可启动相应因子的转录。它们是转录激活因子发挥功能所必需的。单独的DNA-BD和AD都不能激活转录起始。但不同转录激活因子的DNA-BD和AD形成的融合蛋白仍然具有正常的激活转录起始的功能。

结合结构域猎物蛋白激活结构域与DNA结合结构域(DNA-BD)融合的蛋白一般称为“诱饵蛋白”(baitprotein)与转录激活结构域(AD)融合的蛋白一般称为“猎物蛋白”(preyprotein)或“靶蛋白”(targetprotein)诱饵蛋白结合结构域报告基因UAS

启动子报告基因mRNA如果分别融合于DNA-BD和AD上的“诱饵蛋白”和“猎物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DNA-BD和AD就能重新形成有活性的转录激活因子,从而激活相应报告基因(reportergene)的转录与表达。通过对报道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反过来就可判别“诱饵”和“猎物”的两个蛋白质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猎物蛋白激活结构域诱饵蛋白结合结构域猎物蛋白激活结构域报告基因mRNA报告基因mRNA报告基因mRNA报告基因UAS

启动子激活报告基因mRNA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1检验-对功能已知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优点快速和高灵敏度,且反映了蛋白在体内的相互作用;还能检测出瞬间发生的信号反应,而用体外检测法检测蛋白要经过一系列洗涤过程,常致使相互作用不再发生。融合蛋白由于BD和DNA序列的相互作用而变得更加稳定。并且杂合蛋白一般都是由高拷贝质粒的强启动子过量表达的蛋白,在转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复合酶使信号得以放大。2研究一对蛋白间发生相互作用所必需的结构域可应用于确定两已知有生理作用的蛋白间的作用位点或结构域。利用此系统已分析和测定了多种重要的结构域,当证实了两个蛋白有相互作用后,可以对其进行缺失实验而找到相互作用发生所必须的氨基酸残基。通过该方法还能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通常需要对待测蛋白做点突变或缺失突变的处理。3发现新的作用蛋白质用已知功能的蛋白基因筛选双杂交cDNA文库,以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传递途径,寻找与靶蛋白相互作用的新蛋白,是双杂交系统最广泛和最有价值的应用。4寻找具有药物治疗作用的小分子多肽通过双杂交系统筛选和目标蛋白相互作用的多肽,如靶蛋白是药物设计的目标,则有可能得到一些具有药物治疗作用的小分子多肽药物。5分析新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即以功能未知的新基因蛋白克隆在BD载体上,而把将要筛选的cDNA文库克隆在AD载体上,利用双杂交技术可以找到一个新的结合蛋白,这个结合蛋白可能是已知基因也可能是未知基因所编码,然后根据调到的已知基因的功能推测该新基因的功能。6寻找调控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在恢复转录活性的双杂交系统中加入某一分子化合物后再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强度,可用来寻找抑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酵母双杂交技术应用的趋势及展望

酵母双杂交技术问世至今十多年来,已经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筛选新的蛋白、研究蛋白质的功能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技术已经成为许多实验室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必备手段。目前除了应用双杂交系统继续寻找和靶蛋白起相互作用的新蛋白外,相当一部分的实验重点已放在如何利用双杂交系统作为媒介来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的调控机制以及寻找蛋白联系图谱,这在后基因组时代更具意义。

交链孢菌植物激活蛋白信号传导机理的研究——应用实例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即将交链孢菌植物激活蛋白目的基因克隆在DNA-BD载体上,将拟南芥cDNA文库或番茄cDNA文库克隆在AD载体上,在酵母中进行表达筛选,可得到目的基因的互作蛋白,然后针对互作蛋白进行植物激活蛋白信号传导机理的研究。技术路线图

酵母双杂交体系的实验程序诱饵蛋白自激活作用检测待筛cDNA文库片段克隆在AD质粒载体上把cDNA文库质粒转化到含诱饵载体BD-X的感受态酵母菌内检测挑选阳性克隆酵母质粒DNA提取并转化大肠杆菌提取细菌质粒酶切鉴定明确与已知靶蛋白X相作用的Y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待筛cDNA文库质粒的准备将已知靶蛋白质X的编码基因插入BD质粒载体,构建诱饵载体酵母双杂交衍生系统单杂交系统(One-hybridsystem)三杂交系统(Three-bindinghybidsystem)反向双杂交系统(Reversetwo-hybridsystem)无核双杂交系统(Non-nucleartwo-hybridsystem)单杂交系统单杂交系统是1993年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蛋白质和DNA相互作用的实验体系,用于确定识别特异DNA结合蛋白。在该系统中,转录激活域AD相融合的待筛选蛋白质Y直接与DNA结合位点相结合,使AD直接激活启动子下游报告基因的表达。这一过程无需BD-X的参与,因而通过对AD-Y文库的筛选可分离出与靶DNA序列直接作用的蛋白质Y。三杂交系统两个蛋白之间通过第三种成分,如:联结蛋白、修饰酶、RNA或小分子量的化合物构建了三杂交系统。在酵母三杂交系统的最初实验中,糖皮质激素受体与地塞米松FK506联结用于捕捉FK506结合蛋白。反向双杂交系统

反向双杂交系统提供了简便的鉴定阻断蛋白间相互作用的方法。这项技术的关键是报道基因URA3的引入。URA3基因在这里起到了反向选择的作用,它编码尿嘧啶合成的关键酶,同时它又可催化5-氟乳清酸(5-FOA)转化为对细胞有毒的物质。Vidal等将URA3基因的启动子内引入GAL4的结合位点,从而改造的酵母菌株在缺乏尿嘧啶的选择培养基上只有当“诱饵”和“猎物”相互作用激活URA3基因的表达才能生长。而在含有5-FOA的完全培养基上“诱饵”和“猎物”的相互作用则抑制细胞的生长。如果目的蛋白,即与BD或AD融合的蛋白质发生了突变或者由于外加药物的干扰不再相互作用,URA3基因不能表达,则细胞能在含有5-FOA的完全培养基上生长。因此可通过筛选5-FOA抗性克隆从随即突变库中鉴定出下调蛋白相互作用的突变体。反向双杂交系统可更有效地反应蛋白质间作用的位点或起决定作用的个别氨基酸,进而分析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酵母双杂交技术应用的趋势及展望

酵母双杂交技术问世十多年来,已经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筛选新的蛋白、研究蛋白质的功能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估计,目前发表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文献中超过一半的发现来源于酵母双杂交实验。该技术已经成为许多实验室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必备手段。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实验已经把重点放在如何利用双杂交系统作为媒介来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的调控机制以及寻找蛋白质作用图谱,这在后基因组时代更具意义。

PUBMED搜索“yeasttwohybrid”1989年~2005年基因敲除技术基因功能研究的主要策略基因敲除基因陷阱T-DNA标签转座子标签反义RNA技术

基因敲除的产生背景

80年代后半期,在同源重组技术及胚胎干细胞(ESC)技术逐步完善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生物技术技术基础—80年代初,ESC分离和体外培养的成功理论基础—1985年Smithies首次在哺乳动物中实现了同源重组基因敲除的应用现状

作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在动物小鼠和酵母中使用较为广泛,但在植物中仅在苔藓植物中使用较为成功,虽有人在高等植物中作了大量实验,但大部分是不成功的,或至少是用常规途径是不可行的。通过对突变小鼠的表型分析,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已得到阐明,并直接导致了现代生物学研究各个领域中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现已逐步完善,已从简单的完全基因敲除发展到条件基因敲除,且正朝着特定组织基因敲除、特定时间基因敲除的可调控方向发展

基因敲除的基本概念基因敲除(geneknockout),又称基因打靶(genetargeting),是指用外源的DNA与受体细胞基因组中顺序相同或非常相近的基因发生同源重组,整合至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并得以表达的一种外源DNA导入技术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敲除,或用其他顺序相近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植)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基因敲除的基本方法

通过构建一个突变或缺失的同源媒介基因载体,与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序列相同或相近的正常细胞因子基因进行同源重组,从而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获得同源重组的基因,并筛选出所需要的突变或缺失基因,经鉴定后将此基因用胚囊显微注射、电穿孔技术等导入ESC,寄养于假孕的动物体得到嵌合体,嵌合体再将突变或缺失的基因遗传给子代杂合子,杂合子相互交配可得到野生型、杂合子和突变纯合子,最后对纯合子的表型、基因型、基因表达及其产物等进行分析来确定基因功能基因敲除的主要类型条件型基因敲除

通过定位重组系统实现基因的敲除完全基因敲除

通过同源重组直接将靶基因在细胞或个体中的活性完全消除基因敲除的基本原理

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用突变的外源DNA片段整合入受体细胞的DNA同源序列中,取代某一特定基因从而获得基因型发生改变的打靶小鼠,以研究靶基因的体内功能或相关疾病的致病机制基因敲除的基本程序将基因组中某一基因克隆,产生其全部或部分的DNA序列,用插入、删除、置换、修饰等手段对DNA序列重新构建,获得一个携带DNA突变序列的打靶载体(其侧翼是与基因组中靶基因同源的序列)将靶载体导入小鼠ESC中,使突变DNA与ESC基因组中相应部分发生同源重组,将靶载体DNA序列整合到内源基因组中从而得到表达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筛选富集发生突变的细胞,注入小鼠囊胚腔中,将囊胚导入假孕母鼠的子宫内,发育成嵌合鼠将雄性嵌合鼠与正常鼠交配,获得生殖系携带突变基因的纯合鼠,分析纯合鼠的表型、基因型、基因表达及其产物

基因敲除的主要技术图基因敲除技术的优点整合位点确定、精确,转移基因效率高既可用正常基因敲除突变的基因,以进行性状的改良和遗传病的治疗,又可用突变的基因敲除正常的基因,以研究基因在发育和调控方面的作用遗传改变非常清晰,可研究经典遗传学无法了解的基因的表现型效应基因敲除技术的缺点操作复杂,实验周期长,费用居高不下由于基因不完全敲除导致泄漏突变,即在基因敲除过程中,由于被破坏的只是染色体中靶基因的某一个或几个外显子而不是该基因的整个编码区,残留的编码序列有可能获得新的未知的功能,这将给表型分析带来麻烦基因敲除过程中大规模的染色体片段删除导致其它基因的编码区或者调控元件的删除,从而造成多基因删除或者死表型由于基因的冗余和代偿机制给表型分析带来很大困难同一个打靶载体由于在不同遗传背景下进行基因敲除使获得表型差异很大大规模随机基因敲除—基因捕获的产生背景用常规方法进行基因打靶研究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研究者需针对靶位点在染色体组文库中筛选相关的染色体组克隆,绘制相应的物理图谱,构建特异性的打靶载体,筛选中靶ESC等。通常一个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的获得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面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产生出来的巨大的功能未知的遗传信息,传统的基因敲除方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利用基因捕获(genetrapping)可建立一个携带随机插入突变的ESC库,节省大量筛选染色体组文库以及构建特异打靶载体的工作和费用,更有效、更迅速地进行染色体组的功能分析基因捕获的策略典型的基因捕获载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