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后反思(6篇)_第1页
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后反思(6篇)_第2页
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后反思(6篇)_第3页
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后反思(6篇)_第4页
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后反思(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后反思(6篇)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后反思篇一

(一)学问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把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看、试验,熟悉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外形、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育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课时

第1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构造是怎样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构造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我们去商店购置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日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质量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留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熟悉一些物体的质量(p9)

2、质量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试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②熟悉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整天平横梁平衡;

b、指针和分度盘:推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心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感量:天平能称量出的最小质量叫感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准确程度(感量)。

③测量原理:天平两臂等长,当两个盘中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④使用天平应留意的问题(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放、调、称、记。

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调整横梁平衡:先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再移动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心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称:把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加减小砝码),直到横梁其次次平衡。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表示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d、记:记录测量结果(要记住写单位)。

[留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两次平衡的调整方法不同:

空载平衡(称量前):调整平衡螺母。

载物平衡(称量时):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⑥练习测量物体的:橡皮,铅笔等。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其中质量的测量是重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使用天平常应留意哪些问题?

2、怎么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二、进展新课

1、想一想

①在左盘上放上预备称量的物体后,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当先加大的还是先加小的?为什么?

②在读测量的质量时,应当先读大砝码,还是小砝码?

③假如要称粉状物体(例如盐),应当怎么做?

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①想想做做(p11):物体的外形、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②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外形、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三、随堂练习

课后练习

四、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的意义、特性及测量方法。质量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我们应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放、调、称、记)。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后反思篇二

(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育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力量和猜测假设力量.

(2)通过试验设计与操作,把握掌握变量的讨论方法.

(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测、方案设计等的争论,培育学生的信息沟通力量.

(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四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学问.

(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育较强的科学探究力量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测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把握掌握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一斜面,一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试验探究,争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2

第四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重心上.

(1)各种猜测:

(2)制定规划与试验表格:

(3)数据分析: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播放视频:冰球竞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渐渐停下来;滑冰运发动到终点时停顿用力后渐渐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或者演示:一木块从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师:为什么最终都停了下来?

(2)布置小活动.

(3)师: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4)师: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5)师: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鼓舞各种想法)

(6)展现图片:看似光滑的金属外表,用显微镜看时的模样.

(7)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点,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观看视频,思索现象共同点和缘由.

生:由于有摩擦.

小活动:用橡皮擦去书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体会其中的力,感觉阻碍作用.

知道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概念.体会“相对滑动”情景.

生: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时裤子会磨破;摔跤时皮被蹭破;……

生:简洁了解滑动摩擦产生缘由.

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布置小活动.

(2)师:请大家猜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说出你的猜测依据.(鼓舞学生的各种猜测,开掘其中合理的因素赐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展猜测,比方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测和猜测依据.(有些猜测不合理或猜测正确但依据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探讨.)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动,用脚在地上蹭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生: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关,地面越光滑拖物体越简单.

生:与压力有关,由于物体越重越难拖.

生:与接触面的材料状况有关,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难溜起来.

生: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由于接触面越大,受到阻碍的面就越大.

生: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滑动摩擦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应当和速度有关.滑滑梯时滑得越快屁股越热.……

(1)演示: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

师: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抖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要“匀速”,可不作解释,但要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使他们清晰有这样的要求.)

(2)师:请各小组争论如何设计试验分别来验证各个猜测.要求至少对两种猜测进展方案设计.(或者直接与学生说明首先对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因素进展讨论.得出结论后再讨论其它因素.)

参与一些小组的争论,指导学生讨论各个猜测因素与摩擦力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讨论,而且在讨论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需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则不能确定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指出这就是在讨论多因素问题时常用的“掌握变量法”.

(3)请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在和学生一起争论各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留意渗透“掌握变量法”.最终沟通制定出讨论各个因素的最正确方案,制定出试验表格,举例如下:

试验操作(简洁表述)滑动摩擦力大小

1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2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3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海绵上匀速运动

4木块平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横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5木块以较慢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以较快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把握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来反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组争论,包括器材和试验步骤,并且对试验的可行性进展考虑.

生:讨论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登记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其次步把木块平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登记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讨论与压力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登记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其次步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登记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讨论与接触面材料性质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登记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其次步把木块平放在外表平坦的厚海绵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登记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讨论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登记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其次步把木块横放(或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登记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讨论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登记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其次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快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登记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师:请大家依据以上的争论,修正自己的探究规划后进展试验,并作好记录.进展试验,照实记录收集数据.

师:请各小组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描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给学生解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但我们不作深入讨论,只作为了解层面,一般不用考虑).

分析所得数据,把结论表述出来.

进展小组汇报,沟通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师:在试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觉?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还会和其它的因素有关?对我们所得的结论你还能做更深入的讨论吗?能激发兴趣,对自己试验中消失的问题或其他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入思索.

(1)演示试验:筷子提米

(2)师:其实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比方用手握起饮料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比方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你能举诞生活中这两种摩擦的现象吗?思索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静摩擦和滚动摩擦概念,进展举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没动时,与地面有静摩擦;人走路时靠的是鞋与地面的静摩擦;司机转动方向盘时手与方向盘间有静摩擦;各种绳结.……

生:带轮子的行李箱拖动时与地面间有滚动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的滚珠发生滚动,笔与纸间有滚动摩擦.……

(1)播放视频:磁悬浮列车.

播放气垫船图片

(2)布置小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几根圆铅笔.

总结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现图片,请大家说出图中是采纳什么方法来减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图片有:有花纹的鞋底;用力刹车;光滑平坦的雪橇;给车轮的轴加润滑油;轴承中的滚珠.

(4)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给接触面处加润滑油;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摩擦面脱离接触.思索设计意图,知道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动,体会受到的阻碍;在手掌下垫上几根圆铅笔再在桌面上移动,体会体会受到的阻碍.比照发觉,摩擦力变小了.

生:鞋底的花纹是为了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地面的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增加刹车皮和轮间的压力来增大有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加润滑油来减小轴间的有害摩擦;轴承用滚珠是利用滚动摩擦来减小有害摩擦.

能举诞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课后作业相应练习册;小论文:假设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教学反应

(1)学生对一些摩擦现象虽然较熟识,但有时意识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学一开头意识不到摩擦的重要意义.

(2)科学探究中猜测阶段发觉凭学生的感觉不合理的猜测还是较多的.

(3)试验过程中学生对匀速时读数简单把握不准.

(4)对于摩擦的一些现象和运用学生兴趣很大.

备注依据教学状况可把这些内容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其次课时接着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以及争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说明:需要视频名目:

(1)冰球竞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渐渐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运发动到终点时停顿用力后渐渐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后反思篇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展简洁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看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比照是提高物理思维的根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受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试验,观看试验现象、采集的试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拟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掌握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转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受观看、试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育学生敬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根本学问理解的感悟熟悉,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学问打根底。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胜利的愉悦,培育学生对参加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念。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制造创造的根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教学重难点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1蝉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外表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状况来稳固所学的压力的学问。

(二)压强

利用探究试验进展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展假设和猜测

3、设计方案(试验)

4、进展试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假如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殊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阅历进展争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后反思篇四

一、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从学问构造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局部,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根本规律。讨论这些根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讨论掌握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根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根本内容。这些学问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严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根底,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很多光现象的根底。

二、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根底: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意于被新奇的生活、试验现象所吸引,简单忽视对现象本质的熟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试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育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力量。

三、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洁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初步把握正确观看折射现象以及对试验现象进展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②使学生体验通过试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会折射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在自主试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育细心观看和相互沟通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难点:通过试验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现象。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纳试验探究、争论等教学法,让学生参加课堂教学争论、动手试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通过多种感知觉参加学习,以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育自主学习力量。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满意每个学生进展的要求,转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学问的传承和积存向学问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承受向主动猎取学问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因此,在学法上主要采纳“试验、探究、观看、分析、争论、归纳、总结、沟通“等方式。

六、教学程序

1、温故而知新

简要复习“光的反射现象“,设问: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除了在外表发生反射外,还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呢?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观看几种现象:

现象一:观看水中的游鱼

由看到鱼时间的传播路径提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又会怎样呢?“。

现象二:水中断筷

从以上现象引入,不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觉学习折射现象的意义,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你观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出课题)

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剧烈的求知和探究,为下面的自主探究试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铺垫。

3、新课教学

(1)课本活动4、1:教师出示并介绍试验装置,然后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学生留意观看所发生的现象,并试问:谁能将所观看到的光路图大致画出来?请一同学上黑板画光路图,其余同学在下面画,然后相互沟通、评价。

(2)课本活动4、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的状况。首先由学生进展猜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让学生用观看到的现象检验猜测是否真确,画出光路图。同学之间可相互争论、沟通。教师用多媒体展现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先由学生评价再与教师事先画好的标准的光路图比拟,同时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相关概念。

(3)分析论证、归纳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争论沟通,结合光路图分析归纳争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各组的结论,不断补充整合,归纳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可作适当启发:除了发觉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外,还有没有别的发觉?这时候有的同学还可以归纳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等相关学问。

(4)。学问迁移、深化理解

设问:假如让光从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状况会怎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猜测,画出猜测的光路图。

问:怎样设计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请同学们实际做一做试试看。

学生接着连续探究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状况,并通过充分争论很简单得出结论:光从玻璃或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得出光折射时的特点。并介绍光的可逆性。

为了加深对折射规律的理解,试验完毕后,要求学生作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光路图。

5、规律应用、首尾照应——师生共同解释现象(渗透sts思想)

现象一:水中断筷的现象(学生分析+多媒体动画解释说明);

现象二:折射使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的现象(安全教育);

现象三:视频演示说明雨后漂亮的彩虹、海市蜃楼、大气的折射等现象的缘由。(书本p86生活、物理、社会)

课堂练习

教师用多媒体展现“达标测评题“并指导学生完成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学问的把握状况。

7、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8、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练习册相关习题。

3、预习其次节“透镜“

七、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在界面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光从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应用:海市蜃楼,彩虹。

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后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例子;

2、理解大气压产生的缘由,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大气压的值是托里拆利试验测定的,记住大气压的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科学眼光发觉大气压强的存在的事例。

难点: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及变化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一、熟悉大气压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9面,请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大气压强的确是(选填“是”或“不是”)存在的。

2、大气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简称气压,一般用p0表示。

●小组争论

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以下试验:

(1)如图,将塑料挂钩的塑料吸盘紧紧贴在墙上,那么塑料吸盘能否固定在墙壁上而不脱落呢?假如再在塑料吸盘上戳个小孔,塑料吸盘还能否固定在墙壁上?

(2)将一玻璃管装满水,用一硬纸片封住管口。再倒转过来,如图,玻璃管中的水会不会流下?假如将玻璃管上端弄一个小孔,玻璃管中的水还会不会流下?

(3)用吸管可以吸取杯中的饮料。将饮料杯装满饮料后,再将杯口密封住,用吸管可否吸取杯中的饮料?

●教师点拨

1、奥托·格里克设计的马德堡半球试验有力地证明白大气压的存在。

2、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局部气体压强)是有区分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局部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的气压称大气压。

●跟踪训练

1、以下事例中,利用大气压作用的是(c)

a.水往低处流b.医生用针筒把药水推入病人肌肉中

c.用吸管吸饮料d.深水潜水员要穿特制的抗压潜水服

2、如下图的实例中,属于利用大气压强的是(c)

a.啄木鸟用瘦长而坚硬的尖嘴插入树皮

b.骆驼有宽大的脚掌,不会深陷入沙地

c.用吸管将饮料洗到嘴里d.拦河坝被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外形

3、如下图,塑料瓶中灌满水,用一张纸掩盖瓶口,压紧后倒置,瓶中的水和纸都不会下落,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若此时在瓶底用针扎一小孔,观看到的现象是纸片和水下落。

二、大气压测量

●自主预习

大气压毕竟有多大?阅读第40面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托里拆利试验需要哪些器材?

2、请你依据内容简洁说说测量大气压强的步骤。

3、假设吸盘和桌面的接触面积s为200px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80n,则吸盘外表受到的大气压强为多少帕?

●小组争论

为了较精确地测出大气压的值,我们要进展准确测量,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第40面的“托里拆利试验”,完成以下题目。

1、玻璃管内为什么要倒满水银?

2、玻璃管内外液面高度差是多少?倾斜玻璃管又会怎样?玻璃管往下插或往上提,管中水银柱的高度会变吗?改用粗管或细管做试验,管中水银柱的高度怎么变?

3、试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有没有气压?管中的水银柱的液面为什么不下降到与管外相平?依据液体压强的特点,试着解释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4、依据液体压强和密度的有关学问,请你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

解: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p0=ρ汞gh=13.6×103kg/m3×9.8n/kg×760×10-3m=1.013×105pa.

5、托里拆利首次较精确的测出大气压的值,我们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规定为1标准大气压强,1标准大气压强p0=1.013×105pa=76cmhg压强=760mmhg压强。

●教师点拨

在解释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时,留意先假设玻璃管内与管外页面相平处有一轻质物片,通过分析物片向上和向下受力状况,来得出结论。

●跟踪训练

1、地球的外表积约5.1×1014m2,地球外表的大气压约1.0×105pa,则大气对地球外表的压力约为5.1×1019n.

2、做托里拆利试验时,测量的大气压强值比真实值小,其中的缘由可能是(b)

a.玻璃管放得不竖直b.玻璃管内混入少量空气

c.水银管内的水银太多d.玻璃管粗细不均

3、下列图为托里拆利试验的装置图,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多项选择)(ad)

a.将玻璃管略微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

b.将玻璃管略微向上提起但没有离开液面,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大

c.向槽中连续注入少量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小

d.换用更粗一些的等长玻璃管,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

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后反思篇六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把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试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试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亮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局部答复有,局部答复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试验,答复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终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试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试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一样的规章的铁块,不规章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熟悉动身,逐个进展分析,使学生初步熟悉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订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其次、通过演示规章铁块和不规章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熟悉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熟悉。

第三、通过观看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一样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熟悉:“体积一样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一样”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外形等有关”的错误熟悉。

第四、通过观看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肯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移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看和试验的根底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外表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外表和下外表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外表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熟悉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外表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熟悉。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试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外表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试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熟悉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熟悉。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一样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学问加以综合并进展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展科学抽象时,必需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把握规律的关键。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洁现象。

力量目标

1、通过观看分析试验,总结得出定律,培育观看、分析、概括的力量。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育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育学生运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渐渐培育学生空间想象力量和抽象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好玩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讨论规律,通过试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间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缘由。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试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讨论反射规律的试验尽可能精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行避开,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试验的精确度特别重要,做好这个试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根底。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简单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熟悉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试验帮忙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肯定要清晰,语言要精确,要留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看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及分析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育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叙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展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由于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熟悉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洁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依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试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看,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展讲解。引导学生观看弹簧测力计的形状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洁的说明:在肯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当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着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终向学生简洁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详细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试验的教学建议

本试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试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试验中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和读数,把试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试验根底上可让他们思索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拟,以提快乐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头试验前争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开弹簧破壳子卡住。假如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展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依据自身的阅历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预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看。然后引导学生争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分。为了精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展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一)教材:

物理通报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试验本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折射现象,把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洁的折射光路图。

应到达的目标:

①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

②把握折射时的规律;

③能作出简洁的折射光路图;

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三)课型:

规律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留意:本课中的试验需要在暗室进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

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似乎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一局部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似乎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局部同学看到没错位。

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讨论光的折射状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晰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什么?(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问:进入水中的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什么地方开头偏折?

学生答复后引出板书: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的函意。

(3)①让学生画出试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

②教师介绍图中各局部名称,其中进入水中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由试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白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什么规律呢?下边我们来做试验,观看发觉其中的规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o处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展。观看:折射光线在哪儿。

②再将入射光线沿盘面斜射到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并转变入射角的大小。观看: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学生争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板书)

2、①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师:在试验中可以看到:当入射角转变时,折射角也随之转变,但总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结论: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呢?

问:(对比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依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射出,即:oa。

问: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否)(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的试验,以证明: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

问:在什么状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

②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

(6)问: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强调“斜”字)看以下试验。

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

问: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线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线在哪?(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种特别状况。(板书)

留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转变。

教师: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的粉笔时,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观看这一现象时所在的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的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因还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转变,如图。若观看者恰在这一光束的路径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