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1页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2页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3页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4页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土壊与岩石土壤里有什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科学探究]能够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认识土壤的成分。[科学态度]知道土壤资源对植物生长、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意识到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具有探究土壤的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教学重难点】知道土壤話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具有探究土壤的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教学准备】[教师]土壤样本、三脚架、金属片、酒精灯、烧杯、水、玻璃棒、放大镜、湿毛巾。以上材料每组1套。[学生]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一、 情景引入创设情景:教师岀示“神秘礼物”。提问: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珍贵的礼物?请你打开看看是什么。预设生:学生打开礼物,惊讶是很常见的土。提问揭题:土壤珍贵在哪里?你知道土壤中有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中有什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二、 科学实践一一、 出示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提问:谁能说说你知道土壤中有什么?预设生:水、蚯蚓、植物的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教师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土壤中是否真的有这些物质呢?你有什么办法?预设生:观察,看一看,闻一闻,找证据验证。二、 科学实践一一观察土壤教师出示实践任务:观察土壤的成分。学生阅读学习指南并进行实验。学生汇报。预设生:看到有植物的根、小树枝,摸到湿湿的有水,闻到一股味。预设生:摸到土壤颗粒大小不一样,有大有小,还有一些黏黏,像粘在一起。提问探知学生前概念,引发学生对探究土壤成分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精神,意识到科学的观察方法的重要性,明确开展科学实践的意义,突出体现教师指导的作用。初步形成土壤成分的概念。并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丰富学生对土壤的认识。三、科学实践一(神奇的魔水)一、 对比观察结果和土壤成分前概念提问:刚才用观察的方法没有找到的成分是不是不存在呢?怎样才能验证其它成分的存在呢?预设生:存在,需要用更多的方法来探究;预设生:想一个能把土壤成分分离的方法,比如过滤;二、 科学实践一一放入水中教师创设情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土壤成分离不开水,老师带来一杯神奇的魔水,我们一起试试看把土壤放入水中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土壤放入水中一一搅拌一一沉淀,并观察现象。学生汇报预设生:将土壤刚放入水中时有气泡冒出,可以验证土壤中有空气;预设生:搅拌时也不断有气泡冒岀,我还看到一些成分飘上水面,土壤成分被分离了;预设生:沉淀后发现土壤在水中时分层的,颗粒大小不一样。教师小结土壤成分的新发现,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教师通过提问建立矛盾冲突,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土壤成分。小结梳理土壤成分,为进一步探究做铺垫。四、科学实践三(真金不怕火炼)一、教师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提问:还有哪些成分是没有验证出来的,黏黏的物质是什么?土壤为什么是黑色的?预设生:小树枝和树叶,还有动物死后的尸体不能一直保持原样,会腐烂,黏黏的物质可能是腐烂后的物质。预设生:土壤中应该会有一些营养物质。提问:怎样寻找证据证明。预设生:学生思考办法。教师引导学生:加热时会产生变化,我们把土壤加热来看看吧!出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装置,演示实验方法并提示实验注意事项。学生进行试验并汇报。预设生:加热后冒白气,应该是水分蒸发了。预设生:继续加热土壤有一股烧焦的味道,像苦咖啡味道,像糊味儿。教师出示资料,学生阅读了解。——腐殖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精神和态度,勇敢质疑,深入探究。学生充分思考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破难点。利用.件及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掌握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及汇报交流能力,充分认识“腐殖质”通过阅读了解腐殖质并渗透査阅资料在科学学习这程屮的作用。五、小结、拓展出示土壤图片教师引领学生回顾土壤成分。提问:土壤的成分有哪些?它为什么适合植物生长?预设生: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水、空气、腐殖质,能提供植物生长的必须养分。学生交流汇报对土壤成分的认识。通过总结回顾土壤成分感受土壤成分的多样性和与动植物之间的联系。【教学后记】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沙质土、黏土和壤土的主要成分和特点;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合不同植物的生长。[科学探究]能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土壤的基本特点;能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土壤的黏性和渗水性特点。[科学态度]对探究土壤有一定的兴趣,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对土壤的研究有探究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在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土壤资源对植物生长、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渗透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土壤的性质和农作物的生长建立联系。【教学重难点】知道沙质£、黏土和壤土的主要成分和特点;认识土壤资源对植物生长、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准备】[教师]壤土、沙质土和黏质土样本,烧杯,水,塑料板,隔层杯,搅拌棒,塑料水槽,毛巾[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一、 出示图片,激发兴趣图片展示出“我国西北高原上的黄色土壤、东北的黑土地、我国南方水稻生长的土壤等。”教师介绍我国一些不冋地域的土壤环境。二、 提出问题,交流思考教师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回忆与思考关于土壤的一些发现。提问:“在我们的周围或是外出旅游时,我们有没有留意土壤的不同?你都看见过哪些不同的土壤?”学生回忆曾经见过的不同的土壤,比如黄色的土、红色的土或是沙土地等提问:“这些土壤上都生长着哪些植物?为什么有的植物生长在这种土壤上?”学生思考与回答三、 聚焦问题,引出.题聚焦:“不同的土壤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与比较一下这些不同的土壤”通过不同地方的土壤资料,激发学生对土壤研究的学习兴趣。在提问与交流中不断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不同特点,促进学生思考。二、实验观察一一借助感官观察研究不同土壤的基本特点一、 出示样本,布置探究任务教师出示“壤土、沙质土和黏质土”样本,提出探究任务一:“我们首先借助感官观察这些土壤样本”提问:“我们借助感官可以观察土壤的哪些特征?”教师提示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与内容,比如用鼻子闻一闻,观察它们的气味有什么不同。或是用手摸或捏土壤的颗粒,发现它们颗粒中有没有沙石等。学生思考,提出观察土壤的颜色、气味、颗粒等特征。二、 实验探究活动1领取实验用品和学习卡片1学习卡片1颜色气味颗粒干湿其他土壤1土壤2土壤3提示卫生和实验安全教师提醒学生:(1) 一边观察一边记录;(2) 注意实验卫生,不能尝土壤;(3) 实验完成后,把手洗干净。学生观察土壤样本,记录观察结果。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实验。检查各小组的实验完成情况通过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敢于思考、全面思考、深入思考。通过教师细致的指导,保障学生实验方法得当、实验安全、卫生、有序。四、 实验观察一一利用“分层法”研究不同土壤的成分特点三、 实验观察活动21.提问:“不同土壤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哪种土壤的沙粒含量多?”学生根据观察推测。提出探究任务二:“利用分层法实验观察土壤的成分”提示实验步骤(1) 把适量的土壤样本慢慢倒入水中;(2) 不断搅拌,让土壤在水中完全打散;(3) 静置不动,在出现清晰的土层后观察并记录分层的情况。学生实验操作学生领取烧杯和搅拌棒,教师组织、指导小组分工合作,并且表扬静静观察土壤分层变化的学生,鼓励学生们注意细节、耐心观察。小组汇报,组织交流根据观察结果和实验现象,学生汇报三种土壤样本的成分土壊(1):沙土多、黏粒少土壤(2):沙土少、黏粒多土壊(3):沙土和黏粒居中土壤分成方法比较耗费时间,通过教师的表扬、鼓励等评价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专注有耐心等科学态度。理实验结果,填写活动手册教师引导学生参阅教材中的“小资料”,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识别三种土壤的名称。观察不同的土壤,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土壤颜色颗粒分层情况其他土壤①土壤②土壤③根据我们的观察,属于壤土的是;属于沙质土的是 :属于黏质土的是 。(建议第1.时到此环节结束)通过对不同土壤样本的研究结果,可以结合资料判断出相对的土壤名称,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归纳思考。六、实验观察一一研究不同土壤的黏性特点通过之前的实验观察,我们认识了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我们发现三种土壤的成分不同,科学上还有很多关于土壤的其他重要方面的研究,比如黏性、渗水性等土壤的性质。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一下这些土壤的重要特点。四、实验观察活动3提出探究任务三:实验研究与比较土壤的黏性提问:这三种土壤哪一个黏度大呢?学生可能猜想到壤土或是黏质土。教师推荐实验步骤(1) 取三种湿的土壤,分别放在塑料板上;(2) 用手搓成条或压片状;(3) 注意实验卫生,实验结束后洗手。学生实验操作,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学生领取实验用品和学习卡片2,教师提示学生有序实验,注意实验卫生。学习卡片2土壤1土壤2土壤3黏性教师检查与评价学生实验研究的结果学生记录实验结果,沙质土黏性最小,黏质土黏性最大,壤土黏性居中。推荐实验操作方法,保障学生实验的探究结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七、 实验观察一一研究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特点五、实验观察活4提出探究任务四:实验研究与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提问:这三种土壤哪个渗水性强、哪个渗水性弱呢?沙质土的渗水性比较明显,学生猜测壤土和黏质土的渗水性。教师提问:“怎样比较土壤的渗水性呢?这个实验需要注意改变哪些条件,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呢?”引导学生从渗水速度、渗水量的方面进行思考。提示学生关注对比实验中土壤样本用量和添加的水量因素。教师推荐实验步骤(1) 把相同多的土壤分别放到隔层杯中;(2) 同样多的水分别倒入三种土壤中;(3) 观察三种土壤渗透水性的不同现象;(4) 整理实验用品学生实验操作,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学生领取实验用品和学习卡片3,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注意实验用品的土量和水量。学习卡片3土壤1土壤2土壤3渗水速度渗水量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纳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的差异并做记录。学生记录实验结果,沙质土渗水速度最快,黏质土渗水速度最慢,壤土渗水速度居中;在相同时间内,杯里沙质土水量最多,黏质土最少,壤土居中。根据土壤渗水性的实验特点,鼓励学生多想办法,注意对比实验变量的控制,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八、 整理学习发现,总结归纳学习收获整理实验结果,填写活动手册土壊擀或搓往土壤倒水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土壤黏性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土壤渗水性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全班进行交流,总结不同土壤的主要特点。沙质土沙粒含量多,渗水性和透气性好,黏性差。黏土沙粒含量少,渗水性和透气性查,具有较好的黏性。壤土介于沙质土和黏土之间。借助学生活动手册,帮助学生整理本节.的学习与收获。九、拓展与应用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不同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关系。讲解沙质土壤比较疏松,渗水性好,比较适合种植西瓜、花生和仙人掌等植物;黏质土的透气性和渗水性差,但肥力强,比较适合留住水分,适合种植水稻、芦苇等植物;壤土是比较理想的土壤质地,大部分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环境中。布置任务.下调査周围环境中都有哪些类型的土壤,了解这些土壤上都生长着哪些植物。通过图片介绍、交流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土壤与动植物、农作物以及我们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教学后记】岩石与矿物【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具有多种用途[科学探究]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岩石。能够就岩石与矿物问题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擅于总结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科学技术的强大。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科学【教学重难点】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岩石。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科学【教学准备】[教师]放大镜、观察记录表、常见岩石图片分类人手一份[学生]铁钉或钥匙(每人准备一件)【教学过程】一、 情景引入岀示图片,欣赏各种岩石的图片边展示图片边进行解说。提问:看了这些图片,大家有没有什么想说的?这么多漂亮的岩石,形状各异,千奇百怪,其中一定有许多我们还不知道的科学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去探究一下岩石中蕴含的奥妙啊?板书:岩石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二、 观察岩石1..前,我让大家收集身边的岩石,我在上.前看了一下,大家收集的岩石都很有特点。一会,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你们收集的岩石。(1) 介绍岩石我是在什么地方釆集到的岩石?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掂起来有多重?(2) 提问:大家采集的都是岩石吗?小组交流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并说明理由。把自己认为不是的岩石放在一边。2.观察岩石(1) 讨论并汇报,我们应该是什么方法来观察岩石?(学生汇报,教师把相应的图片贴在黑板上)(2)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为什么?(3) 出示温馨提示(请学生读出要求)(4) 分小组合作进行观察(5) 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展示观察记录。(6) 提问采集到的岩石都一样吗?都有哪些不同?(颜色不同、纹理不同、颗粒大小不同、轻重不同、光滑程度不同、软硬不同)你是怎么判断它们的软硬程度的?鼓励学生完整地描述自己釆集的岩石的特点。通过问题质疑,初步调査学生对于真正的岩石特点的前概念。回顾观察的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实际任务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和总结,发现自己釆集的岩石的特点。从颜色、纹理、颗粒大小、轻重、表面光滑程度和软硬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在进行刻画除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外,可以选方法正确的学生进行一下演示并汇报如何判断。三、 岩石分类刚才,同学生和真正的科学家一样,进行了一次观察、提炼、总结的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总结出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特征:请大家认真阅读材料《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结合特征,观察图片对照判断一个自己采集的岩石属于哪一种常见的岩石。对自己釆集的到岩石进行分类(小组内把同一类型的岩石放在一起重新判断:自己采集到的都是岩石吗?通过阅读材料对比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岩石的特征,井重新判断釆集的岩石是否是真的岩石四、 拓展延伸那么岩石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他们有什么用途呢?他们又有多大的价值呢?请学生读书出拓展延伸的材料。让学生认识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们可以通过矿石可以提炼出大量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在建筑、艺术、交通等领域都使用到岩石五、 总结岩石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未知的世界等待我们继续学习继续探究。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都能成为向李四光、刘东生一样的地质学家,为祖国为全人类做出贡献。作业:认真阅读材料,了解岩石与矿物的特点。推荐阅读《地质学发展史》激发学生.后继续学习和岩石与矿物有关知识的兴趣。【教学后记】第二单元种凤仙花4.播种发芽【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凤仙花种子的颜色是一种保护色。[科学探究]通过讨论、交流播种的准备工作及播种步骤,学会播种方法;通过实际播种凤仙花,掌握播种技能。[科学态度]树立坚持不懈,认真对待的科学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具有保护环境意识,营造良好环境。【教学重难点】通过讨论I'交流播种的准备工作及播种步骤,学会播种方法;通过实际播种凤仙花,掌握播种技能。【教学准备】[教师]种子、花盆、土、水、铲子、喷壶、报纸、手套,记录单。[学生]格尺、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一、 出示图片一一凤仙花提问:凤仙花的一生从什么开始。观察发芽视频。提问:植物的一生一般从什么开始。学生回答:从种子开始。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凤仙花也是从种子开始。二、 出示.题引导学生思考凤仙花的一生从什么开始,从而引出本.的教学内容一一播种发芽。二、观察风仙花的种子一、 观察种子的哪些特征先来观察一下种子的外部特征。提问:观察种子的哪些特征呢?学生回答出形状、大小、颜色二、 如何观察提问:凤仙花的种子那么小,如何更好地观察?学生回答:用格尺测量10粒后取平均值;用放大镜观察。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三、 观察种子领取种子,开始观察。汇报种特征。形状:圆粒大小:l-3min颜色:棕褐色保护色引导学生说出类似土壤的颜色,好处是保护不受伤害。四、 选种提问:选种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粒大、饱满、无损伤。学生选种选好后备用。引导学生思考要观察哪些外部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认识到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观察。明确种子的外部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保护色的好处。引导学生思考选种的标准。三、播种凤仙花一、播种前的准备提问:播种前要做哪些准备?学生回答:种子、花盆、土、水、铲子、喷壶、报纸、手套。领取准备材料领取后,铺好报纸。一、讨论播种力案提问:如何播种呢?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方案。播种凤仙花引导学生思考播种要做哪些准备。引导学生思考组内的播种方案。四、养护日记一、汇报播种过程提问: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播种过程?学生汇报。播种方法小组汇报中总结出装土、撒种、浇水这几个核心问题。这就是播种方法。养护日记反播种方法记录下来,就是养护日记。引导学生思考养护日记要记些什么。気仙僉种子几天才能发芽呢?出苗多少棵呢?作好观察日记。观察并记录这些问题就是观察日记。【教学后记】养护凤仙花【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养护凤仙花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能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养护问题;能够通过对比实验,了解水量变化和不同土壤对凤仙花生长的影响;能与同学讨论、分享养护凤仙花的经验。[科学态度]1.能坚持养护自己栽种的风仙花,并养成认真观察、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对校园、小区的植被区域的水分、土壤状况进行了解。【教学重难点】能够通过僉比实验,了解水量变化和不同土壤对凤仙花生长的影响对校园、小区的植被区域的水分、土壤状况进行了解【教学准备】[教师]凤仙花幼苗若干盆;不同的土壤(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花盆和栽种植物的工具。[学生]查阅的资料。【教学过程】一、 出示凤仙花幼苗提问:我们播种的凤仙花种子己经发芽,长出幼苗了,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养护它们呢?二、 交流查阅的资料一、资料交流小组交流.前查阅的资料,形成小组观点。小组汇报总结出影响凤仙花生长的因素:与水有关的;与土壤有关的;与光照有关的;与肥料有关的;三、制定硏究计划一、提出问题提问:根据你选择的因素,提出你们小组的研究问题。学生回答:植物生长是否需要水;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根据问题进行预测三、 明确对比实验提问:怎样实验才能验证猜测呢?学生回答:两个花盆进行对照。介绍对比实验认识实验组、对照组;明确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四、 制定计划书小组讨论,制定小组硏究计划书。小组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倾听并提出不同意见。完善计划书。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学会制定对比实验计划书。【教学后记】6.根茎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凤仙花的根、茎、叶的外形特点。了解植物根、茎、叶形态的多样性。[科学探究]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能够运用数据、语言描述等方法,记录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科学态度]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能相互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够体会到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能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珍爱生命。【教学重难点】知道凤仙花的根、茎、叶的外形特点。了解植物根、茎、叶形态的多样性。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能相互交流。【教学准备】[教师]PPT、放大镜、油、锥形瓶、橡皮泥、红色色素水[学生]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前作业从凤仙花长出开始,持续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的生长情况,完成记录手册《根、茎、叶》第一部分。养成学生长期坚持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为本节.根、茎、叶的生长变化积累资料。一、 情景引入、聚集问题出示长大的凤仙花图片提问:凤仙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学生参照记录手册汇报观察、记录情况。教师强调凤仙花根、茎、叶结构,特别是凤仙花的枝条和主干都叫做茎。引导学生回忆,凤仙花的生长,明确根、茎、叶的结构。二、 探索一、活动一: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结构(lOmin)提问:我们从哪些方面观察的?如何观察?预设:观察形状、颜色、高度、气味、粗细等。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使用工具如放大镜、尺子等。总结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完善本节.记录手册第一部分。小组分享,总结根、茎、叶的特点。二、 活动二:比较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的根、茎、叶(5min)提问:其他植物的叶和凤仙花的叶一样吗?举例说明。预设:学生回忆低年级所学进行总结,植物叶在形状、颜色、大小、叶边缘等方面均不同。提问:其他植物的茎呢?举例说明。预设:大树的茎、葡萄的茎、草莓的茎等。教师展示不同类型茎的图片。提问:其他植物的根呢?举例说明。预设:大树的根、大葱的根等。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根的图片。总结: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根在形态上有直根和须根,茎有木质茎和草质茎,叶的形状多种多样。三、 活动三:根和茎的作用(15min)植物的根、茎、叶多种多样,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学生猜想运输水分、养分、储存营养等。对于根,真的能够帮助获取水分吗?能否设计实验进行验证?(1) 预设:学生猜想植物的根能够获取水分,并根据猜想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注意:分析实验科学性、可操作性、严谨性,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渗入。(2) 强调实验规则:将植物的根浸入水中,然后倒入少许油将水面密封;记录此时的水面位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水位的变化。(3)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记录单第二部分。(4)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此实验需要时间较长,教师可以提前进行实验,做好标记,展示给学生结果再引导学生.后继续观察自己的实验结果)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如何运输的呢?能否设计实验进行验证?(1) 预设:学生猜想植物的茎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其他各个部分,并根据猜想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注意:注意分析实验科学性、可操作性、严谨性,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渗入。(2) 强调实验规则:将植物的根去掉,将茎浸入有颜色的水中,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茎和叶的颜色变化;对植物的茎进行简单解剖,观察茎内部的颜色变化。(3)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记录单第二部分。(4)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茎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其他部位。总结:通过实验证明了根从土壤中吸收水:茎把水运输到叶。对于刚才大家提到的其他功能能找到证据吗?预设:植物的根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泥石流等的发生;植物的茎可以延伸长出新的一株,起到繁殖的作用等。教师展示根和茎的其他作用图示,并总结:根和茎可以帮助植物获取水分,还有固定功能、营养功能,茎还有繁殖功能和营养功能等。希望.后继续观察探索,植物器官的其他作用。通过讨论,明确科学的观察方法及注意事项,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对比观察、比较植物的根、茎、叶,从而体会植物根、茎、叶的多样性。发散学生思维,思考植物各器官的功能,为接下来具体探究实验做铺垫。通过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制定计划一搜集证据一处理信息一得岀结论一表达交流一反思评价这一完整流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目标。拓展学生思维,明确植物的根和茎还有其他作用,并培养学生建立证据与结论意识。四、拓展展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线图,观察并说一说说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说一说绿色植物对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哪些作用?利用本节.所学进一步延伸,体会到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建立人与应自然和谐相处的意i口Z'°【教学后记】7.花、果实、种子【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出果实,果实里有种子。知道花、果实、种子在植物繁殖中的作用。掌握解剖花的方法,知道花的基本结构。[科学探究]能够运用简单的工具解剖凤仙花,能够运用语言和图画描述凤仙花的结构。能够观察凤仙花果实的外部和内部特征。[科学态度]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知道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岀果实,果实里有种子。2.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准备】[教师]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风仙花,两个风仙花的果实(一个成熟的和一个未成熟的),放大镜,綴子,一张白纸。其他植物的花或图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教学过程】一、 情景引入提问:大家种的凤仙花开花了吗?凤仙花的花是什么样的?花开后会有什么变化?学生交流这段时间观察到的凤仙花的花的生长变化。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对花及对开花后的变化进行观察和思考。二、 探充活动观察凤仙花的外部特征。提问:凤仙花的花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凤仙花的花?学生观察凤仙花的花朵,并进行记录。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在汇报过程带,袞师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方面描述凤仙花的外部特征。解剖凤仙花的花,认识它的基本结构。提问:凤仙花的花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了解凤仙花的内部结构?教师示范解剖花的方法,指导学生解剖一朵凤仙花。学生分组解剖凤仙花的花,并把解剖出来的不同部分有序地摆放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粘贴好。在此基础上,学生观察凤仙花的花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了解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学生分组汇报解剖和观察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凤仙花的花由哪几部分构成,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分发其他植物的花让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些花和凤仙花的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处,并归纳花的基本结构。在学生解剖花和比较不同花的结构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大多数植物的花分为四个部分: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植物的花都有这些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后继续研究。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凤仙花的花的外部特征。学生在教师带领和指导下完成解剖花的活动,从而直观地观察花的结构。比较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的花,找处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通过花的相同结构,归纳出花的基本结构。三、 科学实践活动2:观察果实和种子提问:凤仙花的花凋谢后,会结出果实吗?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提问: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它在生长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每组领取一个凤仙花果实,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仔细观察果实。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最后用手捏开果实,观察里面有什么,数--数成熟的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总结凤仙花的果实和种子的--般特征。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果实,观察它们是否有开裂的现象,如果开裂了,里面的种子会到哪里,启发学生思考这种现象对植物繁衍后代有什么意义。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的外形特征,以及观察凤仙花果实的内部特征,总结凤仙花果实、种子的特点,并思考其作用及意义。四、总结结合种植和养护凤仙花的经历,加上种子的产生和作用,让学生谈谈花、果实、种子在植物繁殖中的作用。总结让学生了解花、果实、种子都和植物的繁殖有关,它们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了解花、果实、种子在植物繁殖中的作用。【教学后记】凤仙花的一生【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凤仙花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和死亡等几个阶段。知道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科学探究]能够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整理凤仙花各个阶段的观察记录。了解凤仙花一个生命周期中几个阶段的生长变化及所要经历的时间。比较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的生命周期,认识到植物生长的共同特点及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意义。[科学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护植物的情感和兴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如实记录、认真倾听、乐于表达与交流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养成科学养护花草树木的习惯。【教学重难点】知道凤仙兄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和死亡等几个阶段。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资料。[学生]学生活动手册,一个多月的种植和养护凤仙花的日记、记录等。【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手捧凤仙花(盛升的盆栽)笑吟吟走上讲台,这节.我们继续研究凤仙花。板书:凤仙花接着出示另一盆(已经结果枯萎),愁眉苦脸,追问学生它怎么了?请结合前面我们种植和养护凤仙花的经历,说一说凤仙花的一生会经历哪几个阶段?根据学生回答岀示不同阶段凤仙花图片。小结:其实植物从出生到自然死亡,要经过几个不同的时期,所经过的这几个时期叫作生命周期。板书:“生命周期”,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揭示.题。1.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思考并作答。根据前面种植和养护风仙花的经历和积累的经验,说出对凤仙花一生所经历各个阶段的认识(注意:教师在这里不必对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因为在下一个环节将进一步认识凤仙花各个生长阶段的特征)。了解植物生命周期科学概念。知道凤仙花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和死亡等几个阶段,这就是风仙花的生命周期。明确本节.所要学习内容。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示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提出研究问题,引入新知学习。二、 整理观察日记,交流科学实践。凤仙花的一生。请整理我们的“种凤仙花日记”,说一说凤仙花一生中“身体”各个部分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归纳凤仙花的各个生长阶段及主要特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仙花的器官和各个生命周期阶段)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统计凤仙花一生中各个生长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提问:凤仙花从种子发芽到长出茎叶,再到开花、结果各需多少天?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有什么特点?观察和比较其他植物的生命周期提问:凤仙花的一生是这样的,其他植物的生命周期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向日葵、胡萝卜等植物的生命周期图,并提出问题:向日葵、胡萝卜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凤仙花和向日葵、胡萝卜等植物的生命周期相比,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布置任务让学生.后了解更多植物的生命周期。整理自己种植和养护凤仙花的日记和记录(也可以是图片、视频资料)。小组交流凤仙花在生长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根据之前种植凤仙花的日记,统计凤仙花每个生长阶段所经历的时间。认识到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发芽、长出茎叶、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等几个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凤仙花生命周期的特点,完成活动手册第1题,填写并交流气泡图内容。学生观察向日葵的生命周期图,然后,比较它们和凤仙花生命周期的相同和不同。完成活动手册第2题。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植物有一年生、两年生和多年生等不同的生命周期,而且不同植物各个阶段的生命特征也不同。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和交流“种凤仙花日记”,了解风仙花各个生长阶段的主要特征及经历时间;对比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认识到不同植物各个阶段的生命特征也不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如实记录、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与交流的习惯。三、 单元回顾,总结提升。引导学生用图示概括总结本单元所了解的凤仙花生长需要的条件和它一生的主要特点(见教材P25)。提问:凤仙花和其他植物比较,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明确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是都离不开阳光、水、空气、土壤,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明确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植物的生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养护植物。明确研究植物生命周期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护植物的情感和兴趣。四、 拓展延伸,情感教育。多姿多彩的植物,不仅可以装扮我们的生活,还可以净化空气,有的还是我们的食材,它们是这个美丽世界的重要一员,所以我们要爱护一花一木,今后你还打算研究或养护哪些植物?过段时间我们再来做个展示交流吧!【教学后记】第三单元周围的空气哪里有空气【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空间充满了空气,空气是无处不在的。[科学探究]能借助其他物体(塑料袋、瓶子)等观察空气;会利用实验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科学态度]有证据意识,能用充分的证据来说明空气无处不在,充满在周围的空间里。会倾听、认同他人的观点,学会交流与分享。[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万物生存离不开空气,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找空气,并证明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教学难点】会利用实验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教学准备】[教师]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气球、饮料瓶、一次性针筒、粉笔、砖块、硬土块、烧杯、水等;[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教学过程】一、 情景引入出示图片提问:袋子里面有什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品。(依次展示3个袋子)袋子里面都有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1号袋子里面是苹果;2号袋子里面是水;3号袋子里装的是空气。你怎么知道3号袋里是空气呢?学生:因为空气是看不到的;空气把袋子撑的鼓起来了。揭示.题:哪里有空气根据学生对空气的己有认知,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二、 科学实践(一) 、收集空气你能像这样用塑料袋收集一些空气吗?学生活动。(二) 、感受空气的存在都收集到空气了吗?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你要怎样证明它的存在呢?适时引导:我们可以通过触觉和听觉去感受看不见的物体。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感受:把装满空气的袋子扎上小孔,放到脸旁边。能感受到空气跑岀来了吗?在生活里还可以从哪些现象中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图示引导)学生汇报:呼吸时、扇风时、旗子飘动时。小结: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空气就在我们周围,而且我们很容易能捕捉到它,也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三) 、验证空气的存在老师还有一个好办法,让你们亲眼看到空气,猜想一下如果把这袋空气放入水中,再在袋子上扎一个小孔,让空气跑到水里去,会岀现什么现象呢?(同屏演示或者微.演示)学生:袋子里冒出来许多泡泡这就是气泡,说明袋子里面有空气。同学们在小组里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空气进入水中变成了气泡。出示水中有气泡的图片。小结: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感受空气的存在?看不到的物体我们也能想办法去验证它的存在。刚才我们用塑料袋装了一袋空气,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物品(图片出示:针筒、气球、塑料瓶、扇子)你能用他们找到空气吗?(找一两名学生说,并说明如何验证。)能像老师这样试着把自己的方法画下来吗?学生汇报:用塑料瓶可以收集空气,瓶口朝向手心,捏瓶子可以感受到空气流出,如果放入水中,能看到水中有气泡;可以用气球收集空气,把吹起来的气球松开一点,就会有空气跑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啜喧的声音,放入水中也会出现气泡;还可以用针筒收集空气 扇扇子,可以感觉到空气的流动和发出声音。学生分许活动,教师巡视。汇报交流,展示小组的画图(四)证明其他地方也存在空气。刚才我们在教室里收集了空气,想想我们周围还有哪里有空气?学生:走廊里、操场 我们周围处处充满了空气,那老师手里的这根粉笔里有空气吗?同学们可以预测一下,然后我们动手去实验,寻找证据验证。图示:记录表(海绵、土块、石块、粉笔)请同学们先观察物品讨论实验方法进行预测,并将实验方法和预测结果填写到活动手册9页下面的表格中。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些物体里面有空气?学生:把物品放到水里面,如果出现气泡,就说明这种物品里面有空气。没有气泡出现就证明没有空气。实验操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活动提示:物品一个一个的放入,仔细观察到现象后拿出来,再放入另一个物体。学生分组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汇报。这些物品放入水中之后都会出现气泡;还有什么发现?气泡的多少和大小不同。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观察物体的缝隙大小。小结: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空气,海绵、石块、粉笔等物品中也存在空气,这说明空气无处不在,总会充满周围的空间。捕捉空气是.页所呈现的引入活动,这种方法在低年级了解空气的性质时己经用到。这里作为•页的引入活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内容,利用这种方法证明周围空间存在着空气。教材展示了几个孩子用一个大塑料袋来捕捉空气的场景,还有降落伞,玩气球,这些和空气有关的游戏和活动还有很多,目的是借助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发现空气的特征和作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比如,抱抱充满空气的大袋子,可以感受到袋子很软,说明空气能占空间也容易挤压。抛气球,可以看到气球缓慢落下,说明袋中的空气很轻。扇扇子,可以感觉到空气的流动和发出声音。风筝、纸飞机需要借助空气才能够上升和飞行;风车在气流推动下转动。这些都是空气存在的证据。这些活动可以指引着学生深入开展有关空气特征深入研究。本环节将研究对象从宏观转到微观,让学生猜想周围的物品里或其他一些地方是否存在空气。教师呈现粉笔、海绵等物体,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寻找物品,先进行猜测,再进行实验验证。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用多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在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时,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可以借助教科书图片引导,让学生利用把物品放入水中的方法进行实验获取证据。从宏观的周围空间到微观的物品的缝隙里都存在空气,通过这两方面的证据说明空气无处不在,充满在周围的空间里。三、总结提升4分钟1.出示大气层图片,让学生观察,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大气层又称大气圈。再次回到更宏观的周围空间,加深空气无处不在。【教学后记】10.空气有质量吗【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空气具有质量。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空气质量比较小,可以被测量。[科学探究]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能够记录称量空气的数据,并能够依据数据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能够根据实验过程与现象,灵活地运用科学词汇和示意图等方式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能够认识天平的结构,并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够认识到在称量过程中,存在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科学态度]能够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能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作岀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如何利用空气的性质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教学准备】[教师]平衡尺,皮球,气球,豆子,线绳,橡皮筋,杠杆天平,天平,电子秤、打气筒。[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一、情景导入1、从生活引入,我们到超市购买东西,经常需要称物体的质量,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物体的质量的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交流。(预设:电子秤、天平、杆秤)如果有学生提出重量的话题,简要解释“质量”与“重量”的异同。2、 大家想不想称一下一些物体的质量?教师岀示电子秤,大屏幕讲解电子秤使用。让学生实际称一下固体(笔袋、书等)和液体(一瓶水)的质量,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质量。3、 聚焦问题:固体、液体都有质量,那么空气也有质量吗?(板书:空气有质量吗)结合学生的生活,利用容易操作的电子秤,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让学生对物体的质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任务三做准备通过固体、液体的质量过渡到气体的质量的问题,学生更容易明确要探究的问题。二、科学实践一、如何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你们认为空气有质量吗?为什么有这个看法?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追问:如果认为空气有质量,那么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如果认为空气没有质量,也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我的猜想和研究方法。全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可以出示实验器材,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板书梳理:平衡尺悬挂气球、电子秤杠杆天平)]、用平衡尺悬挂气球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平衡尺、气球、细线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实验步骤:在直尺两端分别固定充满气的气球。将直尺悬吊后调节中间绳子的位置,达到平衡。然后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出。再观察直尺的平衡状态。注意事项:保持门窗关闭,同学之间也不要随意跑动,以免干扰实验的效果。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开始时,悬挂气球的直尺保持平衡状态。将一个气球放气后,平衡尺还可以保持平衡状态吗?为什么?观察实验现象,充满气的气球一端下沉,放掉空气的气球那端上扬。2、 用电子秤称量材料:电子秤、皮球、打气筒先称一个没有充气的气球质量,再把这个气球充满空气放在电子秤的托盘上称一下,看看两次的数据有没有变化。观察实验现象,如果数据发生变化证实空气有质量3、 用杠杆天平材料:杠杆天平、皮球、打气筒、沙子把没有充气的皮球和一杯沙子分别放置左右两端托盘里,调节到平衡把皮球打足气,在放入托盘屮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充气后的皮球端下沉,证实空气具有质量。研讨结束后,提醒学生记录完善实验方法。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法进行验证。学生实验结束后,填写活动手册第10页表格“研究结论”。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小结: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实验现象说明:充气的气球(皮球)比未充气的重,这说明了空气有质量。二、 估测皮球内空气的质量学生知道空气有质量后,对空气的质量到底是多少会产生一定的好奇。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我们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那么空气的质量有多少?(拿出一个皮球)如果把这个皮球打足气,它里面空气的质量估计有多少呢?进一步提出问题:打足气的皮球里的空气相当于多少粒豆子的质量?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实验:利用杠杆天平,估测皮球内空气的质量(PPT)学生估测空气的质量。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天平进行测量,看看自己估测的是否正确。实验步骤:把没有充气的皮球和一杯沙子分别放置左右两端托盘里,调节到平衡把皮球打足气,在放入托盘中往右侧托盘中放入一些豆子,使杠杆天平恢复平衡状态记录豆子的数量学生实验并完成第10页第2个实验表格。三、 测量空气的质量谈话:我们知道了空气像固体、液体一样有质量。固体、液体、气体都有质量。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交流。(电子秤、天平)皮球里的空气质量具体是多少?我们想不想实际测量一下?用电子秤测量空气的质量操作步骤1、 称量空皮球的质量,记录下来2、 给皮球打气,称量皮球和空气的质量,记录下来3、 两次数值相减,即是空气的质量。四、 认识和学习使用天平。教师出示天平,并带领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教师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小资料”,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练习使用天平,分组测量(空皮球),并汇报测量结果及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实验使用天平测量充气的皮球的质量。小结: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正确使用天平可以比较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引导学生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研讨,如果学生提出可行的方案,应予以鼓励和支持。如果学生设计力案存在困难,教师可出示实验器材,启发他们的思维。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证明。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教学中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从估测到进一步准确测量,从模糊的认识到更加清晰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空气的质量虽然很小,但是它还是有质量的。本环节选用豆子作为衡量物的好处很多。比如,豆子易得且单体质量小,个体差异不大,方便学生通过增减数量对天平的平衡状态进行观察和控制。本环节学生要学会用符合逻辑的解释去描述实验事实。除了让学生用科学的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实,更要让学生关注“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学生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会有一定难度。学生可以简单认识天平的结构,了解天平各部件的名称和功能。明确天平的用途,初步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在学会使用天平的基础上,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三、拓展与应用教师介绍古人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个问题的认识。学生阅读拓展与应用的内容,了解伽利略如何证明空气有质量的。学生阅读后,让学生比较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与我们的方法,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人类对于空气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从主观的感知到科学的实验证明,科学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科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后记】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科学探究]会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能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科学态度]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将空气占据空间与日常生活联系,了解其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学重点】会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能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教学难点】能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教学准备】[教师]PPT.件、儿歌(乌鸦喝水)、打气简1个、气球1个、水槽(盛2/3水)1个、水杯、纸巾、干毛巾、气球4个、可乐瓶4个、工字钉1个。[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儿歌“乌鸦喝水”老师根据故事情节,板书:贴出杯子(画一半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生:放小石子,占据空间)什么是“占据空间”?(学生举例说说,老师举例同学们坐在教室里,或者拿粉笔盒、文具盒帮忙解释,理解什么是占据空间)固体、液体占据一定空间,那么空气也占据空间吗?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可以结合生活,简单说明理由。(教师不做评价)(面向全体)认为占据空间的举手?认为没有占据空间的举手?那么,这节.我们就一起来硏究“空气占据空间吗"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乌鸦喝水的儿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梳理出固体、液体能够占据空间,形象地说明占据空间的状态。让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再说说“什么是占据空间”进一步理解“占据空间”。在说明占据空间时,教师可以明确“空间”是指可以让物体存在、运动的场所。一个物体占据的空间,另外一个物体就不能同时占有它。二、科学实践杯子倒扣纸不湿一一空气能占据空间(拿一张纸巾):这是一张纸巾,我把它放到水面里?猜猜会怎么样?(生:纸会湿)同样一张纸,(成团)把纸团塞到杯子底部,压紧,竖直倒扣在水槽中,问:杯子底的纸团会湿吗?(学生预测)实验:杯子倒扣水中(出示PPT)把纸团塞在杯底。杯口向下,竖直扣入水中。竖直移出,擦干杯口。学生默读实验步骤,用自己的话说说怎么做?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边实验边思考,并独立完成学习卡片。学生实验整理实验材料全班交流汇报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纸没有被浸湿)板书(贴):纸没湿为什么没有湿?说现象,后猜想原因(生:空气在杯里,阻挡……)板书(写随机生成):杯里有空气、阻挡水进入小结:空气看不见,摸不到,能够确定空气一定占据空间吗?我们的推测科学吗?板书:?给气球充、放气(学生演示)过渡语:我们有什么方法能证实“空气能占据空间”呢?学生充分交流,说说现象,说明了什么?师出示一个气球,你们想怎么做?板书贴:给气球充、放气(出示PPT)找一名学生前台演示提示其它同学认真观察,思考全班交流汇报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鼓起、变大、变小)板书:变大空气进入板书:变小空气流出说明了什么?(占据空间)教师梳理形成板书,借助气球在充气放气过程中大小的变化,确定空气占据空间,问号变成红色线连接。游戏:瓶内吹气球师(过渡语):通过两个实验我们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那我们今天就利用“空气占据空间”做个游戏。你们都吹过气球吗?那我们今天换一种吹法,“瓶内吹气球”。板书:瓶内吹气球,看一下游戏规则。(PPT出示)猜猜气球能吹得很大吗?领取实验材料,学生游戏师(拍手示意暂停):把瓶子和气球放在桌子中间。全班交流汇报看到什么现象?板书:吹不大怎么回事?板书:瓶内空气画线到占据空间怎么能够吹大?(生:扎洞)追问原因,问什么这么做?用什么工具合适?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提供工字钉。温馨提示:大家实验时一定注意安全,别扎到手。学生继续游戏整理实验材料找同学再说说气球是怎样被吹大的?通过教师演示让同学们思考明白纸会湿,与沾到水有关。空气看不见,摸不到,通过实验让同学初步意识到空气可能占据空间,但不能确定。实验取证后的讨论是概念建构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杯中空气没有出口,被“关”在杯内,是空气阻挡了水的进入。关键让同学们想办法把看不见的空气变的可见。这个实验的操作比较简单,学生演示,很明显观察到气球充放气的现象。将气球体积的变化与空气联系起来,并且建立“空间”概念,将“占据空间”纳入空气性质中。本活动是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此时,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占据空间”,但他们可能还一定的存疑。利用吹不大的气球加深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让瓶子里的气球吹大起来,可以让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达到灵活。这个活动既是一个实验证据,也是一个知识的运用,也更进一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三、拓展与应用学生说说“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应用。PPT出示,轮胎、游泳圈、淘气堡、汽艇等师: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呢”,.后大家可以再找一找。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的其他应用,达到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后记】第四单元学习用品中的科学笔芯为什么能够伸缩【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科学探究]能够通过实验研究物体的弹性,知道物体的弹性形变现象能够设计实验研究:弹性的特点[科学态度]对研究弹力、摩擦力和浮力产生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弹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教师]教学.件、圆珠笔、弹簧、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钩码、橡皮筋等。[学生]圆珠笔、格尺、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一、 出示圆珠笔提问:学习中我们常用圆珠笔,当我反复按压圆珠笔的时候,为什么笔芯可以反复岀来进去?关于圆珠笔你想提出哪些想研究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入手,引出.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 科学实践活动(一)探究圆珠笔的伸缩圆珠笔笔芯为什么能伸缩呢?猜想是什么原因?学生小组讨论,将猜想记录到记录单(1)中。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应该怎么办?当学生发现有小弹簧之后,教师引导:是不是弹簧在里面起了作用呢?引导学生将弹簧取出,再实验,笔芯能否很方便的伸缩?那么弹簧在圆珠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将研究过程记录到记录单(1)中。弹簧为什么能使笔芯很方便的伸缩呢?弹簧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分小组,学生进行实验,认识一下手中的弹簧,并说岀发现。(强调:实验的过程屮,注意观察弹簧有什么现象发生,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汇报,教师总结用手拉,弹簧会变长,松手后弹簧又回到原来的长度;用力压,弹簧会变短,松开后,弹簧又回到原来的长度。(二) 哪些物体也像弹簧一样有弹性弹簧具有这样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有类似弹簧的特点呢?(学生举例:橡皮筋、气球、直尺、橡皮、海绵等)引导学生反复拉、压、按格尺、皮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交流)出示实验记录表,并将各自的做法及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后,记录在表格中。教师总结:拉伸或压缩弹簧时,我们感受到它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弹力。像弹簧这样,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当取消受力后,它又恢复原状,这种特性叫作弹性。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三) 初识弹簧测力计很多物体都是有弹性的,刚才同学们也感受到了弹力。通过定量实验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再将直尺固定在弹簧的旁边,便于随时测定弹簧的长度。(1) 弹簧下端不挂钩码时,记下弹簧的长度。(2) 在弹簧下端挂1个钩码时,记下弹簧的长度,取下钩码后,再记下弹簧的长度。(3) 在弹簧下端挂2个钩码时,记下弹簧的长度,取下1个钩码、2个钩码后,分别记下弹簧的长度。改变悬挂的钩码数量,多做几次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到活动手册中。教师总结: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长度抵长;当撤去作用力后弹簧又回到以前的长度。认识弹簧测力计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学生观察,并关注各部分名称。教师和确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适时给予恰当肯定和引导。当学生知识了弹簧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有类似弹簧的特点?”紧接着分小组玩一玩这些物体,并做好实验记录,从而归纳岀弹力和弹性的概念。通过对弹簧的定量研究,可以发现物体发生形变后,会产生弹力,了解弹性形变的特点:施加力的时候发生形变,撤去力后又可以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在恢复形状时产生了弹力。三、拓展与应用生活中的弹力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弹力。篮球的材质是有弹性的,所以才能拍起来;水杯盖子有的有弹簧,所以能弹开;汽车减震需要弹簧;气球、弓箭等。引导学生会多多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后记】13.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在这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滑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摩擦力越大;质量越小,摩擦力越小。[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岀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够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学重点】在教师§1导下,能够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教学难点】在科学探究中能够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教学准备】[教师]带橡胶套的笔、不带橡胶套的笔、弹簧测力计、细线、螺母、硃码盒、地毯、活动手册、带靠背的凳子、.件。[学生]笔、橡皮。【教学过程】一、 情景引入出示圆珠笔图片谈话:有些圆珠笔的笔杆上有一截橡胶套,它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它的作用,说出自己的观点以及理由。将学生思维聚焦到笔杆上小小的橡胶套,从学习用品的细节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问题。二、 科学实践:研究橡胶套的作用学习任务一:将带有橡胶套的圆珠笔放在桌面上滚动或摩擦,去掉橡胶套后再把它放在桌面上进行滚动或摩擦。两次对比,小组讨论你的发现。使学生意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出示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在这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滑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学习任务二:体验生活中的摩擦力作用,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然后全班交流。(拽凳子游戏和橡皮擦游戏)学习任务三: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一:摩擦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步骤:连接实验装置。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物体,呈匀速运动,将弹簧测力计示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重复实验三次。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摩擦力越大;质量越小,摩擦力越小!实验二: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实验步骤:连接实验装置。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物体,呈匀速运动,先在桌面上,再在地毯上。将弹簧测力计示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重复实验三次。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实验中真实体验橡胶套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橡胶套具有增大摩擦力的作用,从而接受摩擦力的概念。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在使用摩擦力,从一个笔杆上的橡胶套延伸到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摩擦力作用,拓宽学生视野,将所学知识在.堂上进行迁移和应用。选择这两个游戏活动也是为了渗透摩擦力大小是与物体的质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的,在体验摩擦力时,有的放矢,有目的地体验,不盲目地体验,提高.堂效率。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经历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亲身经历实验,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三、 拓展与应用:生产生活中的摩擦力头脑风暴: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根据需要増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举例说明。全班交流。 【教学后记】14.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体在水中沉,有些物体在水中浮。知道物体在水中沉浮与物体的大小(体积)和重量有关,大小(体积)相同,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知道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科学探究]能设计实验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能设计实验研究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科学态度]养成善于合作交流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物体的沉浮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重点】能设计芟验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能设计实验研究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教学难点】养成善于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准备】[教师]水槽、水、橡皮、橡皮泥、气球、小瓶、沙、玻璃珠、泡沫块、鸡蛋、弹簧测力计等。[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教学过程】一、 情景引入出刁〈图片提问:将橡皮泥放入水中,会沉还是浮?学生展开讨论,进行猜测,并说出依据。预设1:我认为橡皮泥会沉入水底,因为它重。预设2:我认为不一定,因为它形状不一样,沉浮就不一样引导学生关注有的物体会沉,而有的物体会浮。二、 科学实践一、科学实践1:沉浮的秘密出示学习任务1: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请你先预测依次将塑料球、气球、装有沙带盖的小瓶、小石头、橡皮、木块、橡皮泥、玻璃片等物体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然后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1) 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后汇报记录情况。(2) 全班集体交流,为什么这些物品有的沉,有的浮,沉浮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预设1:球类的都是浮起来的,所以我认为沉浮与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关。预设2:木块轻,石头重,所以我认为物体沉浮与轻重有关系……师生共同讨论出影响因素,并做初步的实验设计。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出示学习任务2:(1)将同一块橡皮切成大小不同的块,放入水中,看它们在水中沉浮状态。(2)在小瓶中装入不同量的沙子,密封后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情况0(3)将装有沙子的气球放入水中,一次充气,一次不充气,看看沉浮情况又是怎样的。(4)尝试在小组内解释看到的现象。总结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预设1:大小不同,材质相同的物体,沉浮情况一样。预设2:相同大小的小瓶,里边放的沙子较多时则沉,里边放的沙子较少时则浮。预设3:装有沙子的被吹起来的气球会浮起来,没吹起来的气球沉下去。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想办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二、 科学实践2:感受浮力感知浮力:学生体验将小球按入水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预设:像有个力往上托着一样。出示浮力概念,学生认识浮力。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中的浮力作用出示学习任务3:先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下橡皮泥球在空气中的重量,再把橡皮泥球放进水里测一下,对比两次测得的数据,可以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沉浮现象,通过观察,提出有关物体沉浮规律的猜想。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让学生明确物体在水中沉浮与物体的大小(体积)和重量有关,大小(体积)相同,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通过感知沉浮现象,使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三、 拓展与应用物体在其他液体中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吗?怎样验证我们的推测?预设1:会,可以用盐水来做橡皮泥球的实验。预设2:还可以将水换成油、糖水……拓宽学生思维,提升思维广度,不局限与在水中的沉浮,拓展了更多的液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后记】第五单元物体的运动15.谁在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够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科学探究]能够利用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能收集、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研究结论,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论,并进行反思、评价与修正结论。[科学态度]乐于对物体是否运动以及运动形式、运动的快慢等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在科学实践过程中,能根据实验证据作出结论。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实验来收集实验证据。能主动听取他人的意见,能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性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物体的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现象。【教学重难点】能够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能够利用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能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物体的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现象。【教学准备】[教师]小车,秒表,转椅。坐在运动的车内看窗外景物的视频、地球和太阳相对运动的视频。[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有人正在运动的图片提问:图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学生的讨论,提出本.的研究主题:我们依据什么判断它们在运动呢?二、 科学实践观察、描述、判断小车的运动。教师提供小车,学生观察:让小车沿着一定的轨道运动,并记录下不同时刻相对于起点的距离和方向(位置)。提出问题:小车运动了吗?我们怎么知道小车在运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生1:小车运动了,它在不同时刻与起点的距离和方向都不一样。生2:小车运动了,它不在起点的位置了。师:我们可以利用时间、距离和方向来描述物体不同时刻的位置变化。比如说,小车此刻距离起点己经有20厘米远,再过10秒它距离起点大概有30厘米远,我们说小车确实在运动。利用相对运动引出参照物。(1) 了解相对运动现象。教师播放视频,展示从行驶的车内观察车外景物,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坐车时是否有这样的经验,在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是往后运动的,而实际上地面的景物是不动的,这是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生1:我认为车上的人是运动的。生2:我认为车里的人是静止的。师:到底谁在运动呢?为什么我们会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2) 认识参照物的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需要借助一个假设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个假定不动的物体就是参照物。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观察物体的运动。(1) 播放商场扶梯的图片,提出问题:分别选择扶梯里的人和扶梯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观察其他的人或物的运动,我们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学生交流汇报。生1:如果将扶梯里的人作为参照物,和他同方向扶梯上的人都没动,扶梯外的物体在运动。生2:如果将扶梯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扶梯上的人都在运动,扶梯外的物体没动。师:当我们采用不同的参照物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看到的运动状态有什么不同呢?(2) 在教室中让学生实际体验相对运动学生坐在转椅上,慢速转动转椅。提出问题:你在转动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看到事物的运动状态有什么不同?生1:在转椅上,我选择坐在座位的李同学为参照物,我看到其他同学都和他一样在运动。生2:在转椅上,我选择转椅的把手作为参照物,我看到把手和我一样,一直没有运动。师:大家说得都对,当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观察物体的运动时,我们看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具有相对性。1.学生对于运动状态的认识往往是感性的,没有上升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描述。不同时刻物体的位置变化是科学上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方法,也是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依据。利用相对运动引出参照物。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认识物体的相对运动。三、拓展与应用师:我们每天都看见太阳东升西落,是太阳在围绕我们地球在运动吗?生1:对呀,太阳就是东升西落的呀!生2: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地球在围绕太阳运动,也就是其实太阳没动,我们地球在绕着太阳旋转,但具体怎么转我说不清。生3:我看过一本百科全书,说我们地球是在绕着太阳自西向东旋转。今天学了相对运动后我好像明白了,以地球为参照物,我们观察到的就是太阳东升西落,但是要是以太阳为参照物,那就会反过来,地球在从西往东运动啊!师:生3说得对,我们今天学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