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建议_第1页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建议_第2页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建议_第3页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建议_第4页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建议银川回中罗威2014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兴庆区教育局组织的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教学现状学习考察团队,一路上各地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广泛应用,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新的理念,教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很多感想,下面就这次学习考察为大家做个汇报。一、对校园信息化的认识有了进一步认识众所周知,信息是经过加工有用的的数据(与消息不一样,强调了有用有效性)。学校所需要的信息应当是所有有关的以及社会上凡是与学校有关的经过加工的数据都是学校所关心和必需利用的信息。校园信息化就是一个以校园网络为物理构架,以校园为基本单位,经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加工、使用,形成教育、教学、学习、管理和研究的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全新的校园平台。它是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信息和知识资源充分共享为手段,教职工、学生以校园网络为枢纽,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工具,高度自主、创造性地实现教育、教学、学习、管理和研究的全过程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它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创新与传播中枢为主要社会效应。校园网是信息化校园的基本构架,其重点是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校园网的构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校园网作为支持平台,校园各群体之间可以方便、快捷地相互交流。(2)利用校园网作为管理平台,学校的各方面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大促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领导可以全面及时地了解全校的各方面信息;各部门可以便捷交流,更协调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利用互联网发掘社会智能潜力,形成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互补与整合。(3)利用校园网作为共享平台,能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多种教学设备,实现软硬件共享。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在硬件上的开支,更好地发挥各种教学设备的效益;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信息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例如各种电子图书可以直接在网上浏览,随意下载,不用归还。数字化信息是信息化校园的“物质基础”,其重点是校园中的每个个体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这是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前提。数字化信息载体存储量大、体积小,通过网络的传递,师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数量、图书馆的限制,随时随地存取、检索、查询,利用网络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例如教师信息、学生电子档案、新闻公告、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应用软件等,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借助于信息通道与相关设备,并通过结构化连接,使数字信息拥有者与利用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每个人都可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信息创造者,又是信息利用者;既是教师、导师,也可以是学生、同学。数字化使各种知识、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交流与沟通变为了可能。智能化技术是信息化校园中的“智慧”,其重点是“专家系统”模式(高度自动性、便利性)与智能性的应用。随着信息化校园的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学双方将在行为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就学生而言,可以从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高度互动、个性化的智能学习环境相适应,探索以自我指导为导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的学习模式,如活动实践式、发现探索式(寻宝)。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也随着转化为借助智能化手段,个别化、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地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能力,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带路人,从而实现最优化之学习目标。网络化是信息化校园存在的基础,数字化依附于网络化而存在,智能化则是信息化校园“智慧”的体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构成了信息化校园的基本形态。当然,信息化校园不仅要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信息技术只有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称得上现代教育技术。也就是说,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介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校园应具备以下六个基本要素:(1)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2)数字化信息资源,(3)与互联网相连的校园网络,(4)信息智能化应用,(5)信息化人才和信息技术,(6)信息化政策与标准。校园信息化将对学校的整体资源实现有效的全方位的整合,形成具有超越时空、开放式的校园信息资源和知识库;它对促进学校管理过程的自动化,实现组织结构优化,有效控制学校运行成本,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校园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使之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应用信息技术,将学校教师的知识资源实现全面的共享,实现外来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体系的改进。校园信息化可以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提供有效的多样性学习条件,使学生有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学会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网络的信息知识资源库的知识,使学生充分感受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学习方法上的革命性变化。校园信息化同样能够使学校的概念实现进一步延伸,将学校的办学向更加广阔的空间扩展,实现远程教育和社区服务,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服务。二、通过学习理清了校园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水平、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基本特点是实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等活动方面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应用的综合化、多功能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而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字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的过程。创办一流学校需要一流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新的信息手段发展使得学校教育从历来针对大众的教育转变为个别化教学有了可能。随着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地在学校中应用,教师有可能针对学生的特性展开教育,同时每个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获取并再现知识,并向其他人发送信息。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最基本的特质,也是我们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的逻辑起点和归属。从教育发展维度上看,现代化教育旨在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在这新的教育体系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对多元开放、快速更替环境的能力。以信息化校园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既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提供了可能,更为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开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使其具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显而易见,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科技的综合与相互渗透无疑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动力。从信息技术维度上看,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突破,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人类拓展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人们学习的机会和效率。先进的技术极大地扩展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使教育资源充分共享成为可能,学习的选择性与公平性大大提高。信息交互手段的使用,使教育愈益成为个体化的学习过程,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得以真正贯彻。由此可见,信息化为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日新月异地高速发展,远程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从人才培养维度上看,进人21世纪,教育的外部与内部环境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革命、经济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普及、文化思想道德的发展与交流等,势必对中小学生的培养产生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培养学生迅速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准确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不难看出,教育信息化不仅符合时代的要求,也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从政府行政维度上看,教育信息化不再是动员的口号,而是21世纪中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这一点今年开始已经逐步推进。信息化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基本特征,不得不使政府在操作时慎之又慎。从国情出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突出重点,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我认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包含下面四层含义:(1)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教育的现代化。(2)学校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既是方法、手段的变革,又是文化的变迁。(3)教育的各个领域要广泛开展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4)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教育信息化就其内涵而言,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发掘社会智能潜能,在学校乃至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然而,之所以要建设中小学信息化校园,从学校的发展轨迹角度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阵地,中小学校园具有不可替代性。按高科技应用需要高情感平衡的理性思考,中小学校将在校园文化和形态上实现新的发展,甚至还要承载更多的功能与任务。因此,在中小学构建信息化校园是目前一个最优的选择,它是让校园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最可行、最经济的方式;它因信息更为畅通流动,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信息资源,开拓校园发展的更广阔空间。而另一方面,即使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将最终逐步取代学校校园,但在较长时期内,信息化校园实际上却是推动这一体系发展的核心动力与依托。三、校园信息经建设的再认识、再思考(一)、更新观念、接受教育信息化的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主要承担者——学校的职能正在变的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但无论怎样变化,文化继承和知识传递仍然是学校最根本的一项活动。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应该是学校的信息化,即校园的信息化。从结构上看,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的单单思维的过程,还包含有技术层面的信息化(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施授者这一层面的信息化(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两个方面只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校园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最大的实际应用效果。首先,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之处在人而非技术或物(硬件设备),技术是教育中的工具性要素,技术只有为人所使用才能转化为教育生产力,教育工作者一对教育信息化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眼光是影响和制约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体制创新,制度更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具有教育现代化的意识,端正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不能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可有可无、可早可晚,以至于不愿意用网络、不学用网络,不会用网络。校园信息化也不是赶时髦,不能简单的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单纯的以为拉几根线将相关设备连接起来接入因特网建立一个学校网站发布几个漂亮的网页就是建成了校园网或是做了几个CAI课件,上了几堂公开课就算是实现了信息化教学等等。过分强调现状,会走向保守,固步自封,不能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带来的可利用资源:过分强调先进技术又会脱离实际,在现实应用中难于驾驭。校园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要求,也是对学校未来的重新设计。需要学校的决策者统一高度关心和重视,统筹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把握教育发展变革方向。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教育问题,不是技术问题。网络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在教与学的诉求对象上、时间上、地点上不再有严格的界限,只要有真知灼见,无论是谁、何时、何地,不过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必须依靠网络提供的先进的学习平台与工具。因此,人的信息化应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教育下作者一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敢于接受新事物的挑战,自觉积极参与信息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把学习、掌握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校园管理:教会学生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激发他们知识探求的兴趣和动机。作为学校,要创造条件和建立激励机制,对学校教师、技术及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不同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