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靶点作用药物及其设计_第1页
多靶点作用药物及其设计_第2页
多靶点作用药物及其设计_第3页
多靶点作用药物及其设计_第4页
多靶点作用药物及其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靶点作用药物及其设计姜凤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武汉,430030摘要:疾病起因的多因素性导致单靶点作用药物活性的降低或副作用的增加,利用多靶点作用药物的可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就多靶点作用药物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利用药效团模型法设计多靶点作用药物的理念。关键词:多靶点作用药物,受体,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随着化学、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对于疾病产生的机制、受体及各种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生物信号及其传导途径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药物研究已经进入到理性设计时代,许多选择性的作用于特殊靶点的药物不断的被发现。然而研究发现,对于某些疾病,即使靶点选择得很好,化合物的选择性也很强,但最终对于疾病的疗效却难以达到目的,并且副作用较多,究其原因,除了经常谈到的ADME等方面的因素外,疾病的多因素起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疾病的多因素起因;许多常见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diseasesofthecentralnervoussystem,ND)等均属多因素疾病(multi-factorialdiseases)方面疾病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所致的,如通过对早老性痴呆病理机制研究,发现导致AD产生的原因,包括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不能提供充分的营养、轴突传递功能受损、谷氨酸受体活性过高、活性氧水平过高、代谢通路受损、线粒体能量产生减少、折叠错误的蛋白质形成增加或降解不充分、炎症过程、病毒感染、细胞核或线粒体DNA突变以及RNA或蛋白质的加工过程不正确所致的特殊蛋白质或脂质部分功能的损失或增加等因素。虽然诱发AD的病因和病变部位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发生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和凋亡,并最终导致细胞个体死亡(见图1)。抗氧化剂抗糖化剂抗炎剂免疫调节剂I神经细胞

保护剂糖基化'''炎症-•皮质神经元减少淀粉样蛋

白团块聚集神经纤维缠结]|、一早老性痴呆(AD).—皮下神经元系统功能衰退及扩散聚集:质细::胞激![活--磷酸化蛋白"加一谏■细施凋亡"抗氧化剂抗糖化剂抗炎剂免疫调节剂I神经细胞

保护剂糖基化'''炎症-•皮质神经元减少淀粉样蛋

白团块聚集神经纤维缠结]|、一早老性痴呆(AD).—皮下神经元系统功能衰退及扩散聚集:质细::胞激![活--磷酸化蛋白"加一谏■细施凋亡"AB40orAB42•&--或-Y----分-泌-酶-分-解’激活a分泌酶或抑制P(或Y)-分泌酶胆碱摄取能力下降异常卜■抑制某些蛋白激酶阻止胆碱代谢增加递质的释放胆碱酯酶激活抑制胆碱受体剂胆碱乙酰转I.移酶活性降低】另一方面,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和旁路系统,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nhibitor,ACEI)可以减少血管紧张素AII的生成,降低血压,并能减少尿蛋白和改善肾功能,是长用的降压药物,但ACE本身是非特异性蛋白酶,

对缓激肽、脑啡呔、P物质、神经降压素等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当ACE抑制后,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咳嗽等。并且除了ACE外,催化AI转化为All过程的还有糜酶、组织蛋白酶等,因此ACEI的长期应用,可能导致反馈性激活旁路途径产生All,导致对RAS系统的抑制不完全。药物设计的发展随着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与疾病相关的靶点不断的被发现和证实。然而,对于疾病的靶点还应该分为必要靶点和非必要靶点,针对必要靶点的特异性抑制剂可能具有较窄的治疗领域,而作用于非必要靶点则可能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但作用效能较差。从靶点角度来看,新药的设计有三种不同的层次,非选择性药物、选择性药物以及多靶点作用药物。固然,单一靶点选择性药物比非选择性药物在药效学和提高安全性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即使是选择性很好的单靶点药物,也极其可能干扰体内不同的生物化学反应机制并具有新的化学反应类型(产生相应的后续效应),对于这些非预期的或者未知功能的作用,可能产生作用于靶点以外的毒性,药物分子所损伤的生物功能越多,相应的副作用增加越多。由于疾病产生的多因素性等原因,因此单一靶标药物往往难以奏效,有可能即使对某一种酶或受体具有较强的作用,也不一定能够真正的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只有通过多靶标调节才可能产生最佳的治疗效果及最少的副作用[5。因此,根据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结果,通过结合疾病发生的机制以及靶点的结构,综合分析,合理设计出具有选择性的能够作用于多靶标、多途径的药物,在不同的靶点和位置,阻止疾病信号的产生、传递和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药物设计的发展方向,也备受人们的重视。相对而言,临床医生更喜欢对疾病产生较强作用的多靶点药物,而药物研究者则倾向于效果更易预测的特异性药物,选择性较低的药物难以解释产生活性的起因。实际上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多靶向性,并且已经有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虽然患有许多工作要做,却也为中药的应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依据。实际上已经有许多相应的多靶点作用药物被发现,如能够同时作用于TXA2受体和TXA2受体合成酶的抗哮喘药物terbogrel,活性远远超过只作用于单个受体的化合物;可同时作用于AChe和脑MAO等靶点的抑制剂(如拉多替吉ladostigil、雷伐斯的明rivastigmine等)等,为多靶标多功能药物的研制提供了先例。因为作用目的不同,因此有许多种多靶点作用药物,多靶点作用药物的类型如果按照作用机制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下述几种;不同类型的多靶点作用药物,即使对同一种疾病,选择的靶点也不相同。因为作用目的不同,因此有许多种多靶点作用药物,⑴、根据疾病的起因,针对相应的靶点作用,例如,具有血管扩张功能的肼基哒嗪骨架和普萘洛尔结合后得到的普齐洛尔(Prizidilol)既可以作用于8-受体,具有强的8-受体阻断作用,同时也是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剂,具有扩张血管作用,二者结合降压作用明显。血栓素A2(TxA2)受体拮抗剂具有潜在的抗哮喘作用,组胺%受体拮抗剂具有抗过敏作用。同时抑制两个受体(TxA2受体k=0.7nmol•L-i,H1受体k=20nmol•L-i)可具有更好的抗哮喘作用(如KF15766)。血管舒张作用P-受体阻断作用血管舒张作用P-受体阻断作用PrizidilolKF15766⑵、针对信号传导途径这一类的多靶点作用药物,可以是作用于主要靶点和与其相关(同一信号传导通路的上游或者下游)的靶点,也可能是不同信号传导途径的靶点。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s)是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而类固醇受体、类视色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等均属PPARs。降血脂的氯贝特类(fibrate)和胰岛素敏化剂格利酮类分别是通过PPARa和PPARy调节生物活性的,双效的PPARa/y激动剂芳香嗯唑(aryloxazole)衍生物适用于治疗高血糖症,从而为预防II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好的药物。另外,作用于PPARa/P的双重抑制剂Netoglitazone也是较好的II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PPARyagonistPPARaagonistPPARyagonistPPARaagonistAryloxazoleNetoglitazone又如,作用于与叶酸系统相关靶酶的培美曲塞(临床用其二钠盐,pemetrexeddisodium),对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酶(TS)、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甘氨酸甲酰转移酶(GRAFT)以及5-氨基咪唑-4-甲酰氨基转移酶(AICARFT)等酶具有抑制作用,可很好的抑制嘌吟及嘧啶的生物合成途径,影响DNA的合成,因此活性高、抗瘤谱广,对许多肿瘤具有作用。也是世界上唯一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药物。OHClNNOF3‘OHNCH3OHClNNOF3‘OHNCH3H3Cso3hSorafenibPemetrexedSorafenib通过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包括RAF激酶、FLT3和KIT受体酪氨酸激酶)的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既能抑制血管的形成又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多靶点抗肿瘤药索拉菲尼(Sorafenib)已于2005年12月被FDA批准用于临床,成为第一个上市的多靶点抗肿瘤药物[3]。与此类似的还包括苏尼替尼(Sunitinib)以及范德它尼(Vandetanib)等都属于通过阻滞在同一疾病的不同信号通路上信号传递而得到治疗疾病的目的。⑶、同一靶标的不同位点,例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1是由雪花莲胺和邻苯二甲酰通过一个中间连接基连接起来形成的,其中前者作用于AChE的催化部位,后者作用于AChE的周边部位,二者的结合使活性增加,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的连接基的长度对活性影响很大。严格来讲,该类化合物应该属于单靶点作用药物。另外,酶的多底物类似物抑制剂也可以归结到这一类。抑制AChE催化位点连接基与AChE外围结合乙酰胆碱酯酶受体抑制剂1多靶点作用药物的设计方法及存在问题虽然具有不少成功的例证,但多靶点作用药物的设计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多数此类药物都是在利用筛选法偶然发现的,也有部分是利用拼合法(也称药效团结合法)得到的,偶然性依然很大,因此寻找能够设计作用于多靶标作用药物的方法显得非常必要。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广泛用于药物设计中,有很多成功的例证。其中作为间接药物设计的药效团模型法(pharmacophoremodeling)是对一系列活性化合物进行3D-QSAR分析研究,并结合构象分析总结出一些对活性至关重要的原子和基团以及空间关系,反推出与之结合的受体的立体形状、结构和性质,推测出靶点的信息,得到虚拟受体模型,再依此来设计新的配基分子。按照药效团模型的概念,化合物如果能够符合药效团模型,就有可能具有相应的药理活性。以此类推如果该化合物能够同时符合两个以上的药效团模型,则有可能同时作用于两个以上的靶点,因此药效团模型法可以被用来设计多靶点作用药物。已经利用药效团模型法设计出一些可以作用于多靶点的化合物,如同时作用于GSK3受体和PARP-1受体的新型化合物囹。同时该法还具有活性预测能力,有助于提高设计的成功率,减少盲目性。虽然如此,但是设计多靶点作用药物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药物类型的选择,是选择作用于同一疾病的不同起因还是选择相应的信号传导途径等;靶点的选择,即使在同一信号传导通路上也有不同的靶酶(包括上游和下游的),选择那种酶作为主靶标,那些酶作为辅助靶标是多靶点作用药物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虽然多靶点作用药物可同时作用于不同的靶点,但仍然应该具有选择性,也就是说指对于相对的靶点具有选择性,因此有必要对相应的靶点的结构和性质(相互作用形式、位阻敏感区域,局部亲水性和疏水性区域等)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活性强度的匹配程度问题时多靶点作用药物设计的关键,有些的靶点,很少量的药物就足以满足要求,如果药物对不同靶点的Ic50相近,则问题相对较小;如果它们的ic50相差较远(如二者比值大于1000),则应考虑设计的化合物是否是合适的多靶点作用药物。可以利用结构修饰的方法尽量的使它们的ic50预测值接近,甚至可以从药物动力学角度考虑改进进行修正。如果对两个受体分别呈激动或拮抗作用的多靶点作用药物(如作用于乙酰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受体的多靶点作用药物的设计),设计时要达到作用强度的适配的难度就更大一些。总之,作用强度的适配性仍然是多靶点作用药物设计的瓶颈问题之一。作用于不同靶点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如代谢速率、转运方式、生物利用度等)存在着差异,并且多靶点作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选择性的单靶点药物不一致,因此应该在对多靶点作用药物进行SAR、QSAR、作用机制、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研究结果,充分利用这些差异,进一步设计新型的多靶点作用药物。固然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但多靶点作用药物的有效性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后,解决了设计中的瓶颈问题,多靶点作用药物的设计和应用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参考文献:ZimmermannGR,LeharJ,KeithCT,Multi-targettherapeutics:whenthewholeisgreaterthanthesumoftheparts.DrugDiscoveryToday,12(1&2):34-42(2006).[1-1]曹力,多重靶标治疗神经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多功能药物,国外医学药学分册,32(4):267-269(2005)Ol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