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间投入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发展水平的影响_第1页
中国中间投入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发展水平的影响_第2页
中国中间投入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发展水平的影响_第3页
中国中间投入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发展水平的影响_第4页
中国中间投入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发展水平的影响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文章基于1987—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中间投入率的演变特征。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厘清不同阶段中间投入率变化的主导原因及各因素作用程度,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中间投入率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阶段,技术升级、分工细化等“强度效应”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共同导致中国中间投入率长期持续增长;第二阶段,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动带来的“结构效应”是导致中间投入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分工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中间投入率的变化,不同阶段各因素作用方向和程度并不一致,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中间投入率或与其相关的指标直接与发展效率、发展质量挂钩,而要区分发展阶段、区分时期、区分宏微观综合分析。当前中国中间投入率已经出现转折性变化,进入“倒U”型曲线右侧下降的阶段,需因势利导,推动产业内部和部门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畅通产业之间的联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词:中间投入率,结构分解,经济发展,投入产出分析0引言投入产出模型中,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共同构成一个部门的总产出,即中间投入率与增加值率之和为1,中间投入率越高意味着增加值率越低,反之亦然①。部分学者认为增加值率是度量投入产出效益的综合指标[1],其测算简单方便且合乎逻辑[2]。增加值率下降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在下降。但是有的学者则认为增加值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发展质量,不能简单地把高增加值率作为政策目标[3,4]。中间投入率或增加值率能否反映经济发展水平,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明确引起其变化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已有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对中间投入率有重要影响[5]。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中间投入率较高的部门比重增加必然会提高社会整体的中间投入率水平;相反,如果中间投入率低的产业比重较大,则会拉低总体的中间投入率。第二,技术进步被认为能够显著影响投入产出转化效率。创新不断产生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行业,其中间投入率的变化会更加明显;而一些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其中间投入率的变化会比较缓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技术进步对于中间投入率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技术进步带来的节约或替代可能会使中间投入减少,但是技术复杂程度会使中间投入增加[6]。第三,专业化分工也会使中间投入率上升。一方面,“总产出”指标存在重复计算现象,行业分工程度越细,产品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会越严重。因此,深度分工、生产链较长的部门其中间投入率要高于其他部门,例如在制造业内部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会对增加值率产生明显的负向效果[7]。另一方面,在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增加值率都出现下降趋势,中国凭借资源禀赋的传统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在这种分工格局下,我国实际所得仅是出口增加值中的较小部分[8]。第四,部分学者从分配角度来解释增加值率变动。夏明和张红霞 (2015)[9]认为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影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王金照和王金石(2012)[5]指出劳动者报酬份额差异会导致增加值率的不同。此外,生产规模、行业性质、管理水平和体制的改进、产业生命周期类型和所处周期阶段的不同、创新水平高低等因素都会对中间投入率的变动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基于WIOD和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对中国中间投入率在全球的位置和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通过结构分解模型定量探究不同阶段中间投入率变化的原因和作用程度,并对分解结果和其反映的产业、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特点进行深入分析。1中间投入率的演变规律及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中间投入率与发展水平均呈现“倒U”型关系。在“倒U”型曲线左侧,中间投入率上升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上升,当进入“倒U”型曲线右侧后,伴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中间投入率会呈下降趋势(见图1)。位于曲线左边的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多属于低收入、中低收入国家。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相对简单,对于农业、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大;而工业以及制造业水平较低且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位于“倒U”型曲线右侧的国家属于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大多具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基本已经完成;高附加值产业部门和服务业在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图1中可以看到,中国的中间投入率与发展水平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仍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正处于向“倒U”型曲线右侧过渡的转型阶段。对比中国各年度投入产出数据(见图2)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进中间投入率先上升后下降,整体上也呈现“倒U”型变化态势,与世界各国规律相一致。具体来看,1987—2010年中国全社会中间投入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仅在2002年有所下降),从55.5%上升到67.8%,共上升了12.3个百分点。在2010年达到最高点后,中间投入率进入到转折期,之后连续多年(除2015年外)均出现降低。整体下降了6.9个百分点,中间投入率下降态势明显。不论是从横向比较还是从横纵向时序上来看,中间投入率均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中国中间投入率的变化趋势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一般性规律,日本也出现过相似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其中间投入率持续增长,80年代开始则逐渐出现下降态势。当前,中国中间投入率已经出现转折性变化,进入由“倒U”型曲线左侧向右侧逐渐过渡的阶段,呈现下降趋势。那么具体影响中国的中间投入率变化及其出现明显转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否能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下文将对此展开具体分析。2研究设计2.1模型构建中间投入率是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的比值,表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每生产一单位产值需要使用投入的各部门产品数量。j部门在生产一单位产品使用的各部门中间投入,如式(1)所示。全社会中间投入率R如式(2)所示,进一步地,R可以写成各部门中间投入率uj/xj与权重xj/X乘积的加总,为各产业中间投入率的加权其中,rj表示单部门中间投入率,uij为部门j对部门i的直接消耗量,xj为j部门的总投入;其中,U为各部门中间投入合计;X为全社会总产出;权重xj/X是各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整个产业结构;uij/xj被称为直接消耗系数(aij=uij/xj,i,j=1,2,…,n),可以描述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直接投入和依赖程度。在投入产出表中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构成的n*n的矩阵A反映了投入产出表中各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被看作是对技术水平高低的一种度量,因此,消耗系数矩阵又被称为“技术矩阵”。直接消耗系数变动可以综合展现出部门间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生产规模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对变化等内容。为了进一步分析中间投入率的变化情况,本文将全社会中间投入率从三次产业角度进行分解:此外,ΔR还可以有另一种分解形式:本文结合以上两种分解形式采用两极结构分解法,最终得出:从分解结果来看,中间投入率变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消耗系数变化导致的各部门中间投入率变化,即在部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各部门内部由于技术等原因带来的变化会导致全社会整体中间投入率的变动,这种变化原因本文称之为“强度效应”;二是各部门结构变化对全社会中间投入率的影响,这种变化原因本文称之为“结构效应”。2.2数据说明与分解结果投入产出表能够直观地反映各部门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特征和各部门的生产联系,是研究经济发展的重要数据源。目前中国已经编制了1987年、1992年、1997从国家统计局官网获取。本文通过追踪1987—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发现,在此期间中间投入率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特点(如图2所示)。由此本文将其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7—2010年),中间投入率持续上升,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第二阶段(2010—2020年)中间投入率发生转折呈现下降态势,进入“倒U”型曲线右侧。为了进一步探究中间投入率变动背后的主导原因,本文通过上述分解模型对全社会中间投入率按三次产业进行结构分解,具体分解结果如图3所第一阶段中间投入率呈现持续上升,整体上升了12.29个百分点。由三次产业自身中间投入率变化引起的变动是9.51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77.38%;由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变动是2.7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22.62%。因此,该阶段全社会中间投入率的变化主要由强度效应决定。其中,由第一、二、三产业强度效应引起的变化分别为1.19、7.74、0.85个百分点;由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效应引起的变化分别为-4.63、4.85、2.56个百分点。从各产业来看,不论是强度效应还是结构效应,第二产业对全社会中间投入率贡献最大,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在该阶段只有第一产业在结构上呈现负向影响。这一阶段中国各行业中间投入率普遍呈上升态势,在一个国家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中间投入率上升是普遍的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经济生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二阶段中间投入率进入转折期,呈现下降态势,共降低了5.44个百分点。其中,由强度效应引起的变动为-1.2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23.5%;由结构效应引起的变化为-4.16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76.5%。从分解结果可以看出,结构效应到这一阶段是全社会中间投入率出现转折呈现下降趋势的主导原因。第一、二产业的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均为负值,第三产业的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为正值。从行业角度来看,第二产业仍是此阶段对全社会中间投入率影响最大的产业,第一产业对于整体的影响变得极小,而第三产业的贡献显著增大。可以看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完成,我国第一产业在经济中份额较低且基本稳定,其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大幅降低。3实证结果分析3.1第一阶段(1987—2010年):技术升级和分工细化带来的强度效应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农业在第一阶段由31.52%快速上涨到42.17%,2000年后基本稳定在40%左右并有小幅回落。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部门农机的普及和中间品的广泛使用,使得其生产过程中倾向于投入更多中间产品(如化肥、农药;专用、通用设备等)。对比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可以发现,此阶段农业对第二产业消耗大幅增加,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直接消耗分别增长了140.86%、19.1%、73.9%(限于篇幅,消耗系数矩阵没有展示)。中间品投入增加的同时会间接导致全社会对公用事业、电力、石油等基础能源行业消耗系数的增加,这些都是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的重要表现。其次,第二产业在这一阶段也得到快速发展,从分解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强度效应还是结构效应,第二产业都对全社会中间投入率贡献最大。一方面是加入WTO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不断增强,制造业各部门中间投入率迅速增长。大量研究从宏观或者微观角度分析了中国以及相关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与上下游的联系以及其经济效应[10,11],结果表明中国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而这些环节往往具有低附加值、高中间投入的特征[12]。因此,全球分工及贸易方式也是导致中国制造业在此阶段中间投入率不断攀升不可忽视的原因。另一方面,1987—2010年非农产业占比上升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和技术升级也是导致全社会中间投入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从表1可以看出,制造业中间投入率普遍较高,但不同部门之间也有所不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普遍低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低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第一阶段,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经历着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相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业链更长,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愈加紧密,在此过程中也会导致中间投入持续的增加。同时,制造业内部的技术升级会影响中间投入品与初级投入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导致生产中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程度增加,从而促使全社会中间投入率提高。最后,第三产业中间投入率在1987—2010年呈波动变化态势,仅有小幅上涨。具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率显著上升,增长了103.09%,而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则分别下降了16.54%和14.01%。三类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率持续快速增长,到2010年已经成为中间投入率最高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邮电运输、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信息技术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联密切,在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于技术和劳动要素依赖程度较高,垂直专业分工分化以及劳动者报酬的不断增长会带来中间投入的持续增加导致其中间投入快速上涨。同时,其行业布局常常会过于集中扎堆,导致同业竞争激烈,从而影响到行业盈利增加值不高。3.2第二阶段(2010—2020年):结构效应是导致中间投入率转折性下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由以工业为支撑的“二三一”的模式转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三二一”模式。三次产业之比从2010年的10.04:48.16:41.79变为2020年的8.08:37.44:54.48(见图4),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分别降低了1.96、810.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则持续上升,2010—2020年总计增长了122.26%,尤其是在第二阶段上涨迅速。根据国民核算的数据,2012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首次开始超过第二产业;根据投入产出表数据,2012年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已经十分接近,到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出第二产业9.36个百分点,一跃成为三次产业中占比最高的产业。而通过前文分析可知,中间投入率与行业性质直接相关,服务业的产业链条短、分工环节较少,中间投入率远低于第二产业。因此,当第三产业占比大幅增长,必然会导致整体中间投入率的下降。产业结构变动导致了此阶段全社会中间投入率出现转折性变化。从行业内部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比最大且发展迅猛,其作为商品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对各个专业化生产环节起到纽带作用。金融保险、计算机通信和其他各种商业服务,以及专业和科技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等,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这些部门均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会使全社会中间投入率进一步下降。第二阶段各部门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系数均出现增长,生产过程中对于中间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制造业行业会将一些生产过程中的非生产性活动逐步外部化出去,从而使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生产性服务业这一纽带,制造业与服务业两大产业相互融合、互动发展,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得以提高,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反观制造业整体,第二阶段其在经济中产值占比持续下降。从制造业内部情况来看,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均有所上升,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间投入率则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共降低了5.9个百分点。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间投入率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石油、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周期性下降[13]。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往往是周期性的,不可持续,当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时,资本密集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又会有所上升。因此,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率的大幅上升更多源自短期因素,而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由于受到技术升级、分工规模等的影响,则是长期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因此,虽然全社会整体的中间投入率出现了转折,但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尚未进入“由升转降”的趋势性转折阶段。3.3中间投入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整体来看,中间投入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在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倒U”型曲线左侧),随着收入水平提升,产业多元化、产业升级和分工深化的细化等导致中间投入率增加的因素起主导作用。钱纳里等学者从需求方面分析,认为工业化阶段推进过程中中间需求占比会大幅增加,即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更多中间产品,因此,农业以及矿业等初级产品部门所占份额下降、中间需求比重的提高正是工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典型特征。对于欠发达的经济体而言,提高中间投入率并非意味着降低质量,而是工业化阶段的必经过程。当进入相对较高的发展阶段(“倒U”型曲线右侧),由于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技术进步等)带来要素相对回报率快速上升,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上升,中间投入率会转而下降。由图1可以看出,一些工业发展程度较低、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等也具有高增加值率、低中间投入率的特点,但是这些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并不代表着产出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因此,一个经济体中间投入率越低并不意味着发展水平就越高,产业结构也不一定越优化,更不一定拥有较高经济效率。中间投入率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上文提到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分工的细化、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变化、贸易方式的变化以及管理水平和体制的改进等因素均会产生影响。其中,有一些因素(如短期价格的波动)与效率的变化并无直接关系;一些与效率相关的因素(如结构变化、分工细化)的变化与中间投入率变动之间也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导致中间投入率上升的力量(产业分工深化的细化)与下降的力量(结构调整、规模效应)相互较量,不同阶段有着各自特点和主导原因。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发展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中间投入率不一定维持在较低位置。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发展效率或者发展质量挂钩,要注意区分发展阶段,越低的发展阶段越不适合将增加值率作为评价效率的指标;当工业化进程进入后期,经济内部结构相对稳定后,中间投入率(或增加值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效率提升的指标。4结论与启示基于1987—2020年投入产出数据,本文研究发现,中国中间投入率随经济发展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轨迹,其发展变化特点与国际规律相符合。第一阶段 (“倒U”型曲线左侧),技术升级和分工细化带来的强度效应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共同导致中间投入率的长期增长;第二阶段(“倒U”型曲线右侧),三次产业的结构性变动导致中间投入率出现转折性变化,呈现明显的下降。随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全社会中间投入率将会继续下降。但是中间投入率水平的降低并不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参考其他发达国家的一般规律,在经历缓慢下降后,工业发展水平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当经济结构稳定后,中间投入率也会逐渐趋于收敛。中间投入率是经济分析及预测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变化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不能简单认为中间投入率低、增加值率高就是高质量发展,要根据发展阶段及具体变化原因综合分析。将中间投入率作为结构优化升级和效率提升的指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区分发展阶段,处于低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不适合将中间投入率作为评价效率的指标,但到达一定的发展阶段之后,中间投入率则可以作为评价指标;二是区分时期,短期内不适合将其作为衡量指标,从长期来看中间投入率可以作为评价指标;三是区分宏微观,对于综合经济体而言,中间投入率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中间投入率越低并不意味着结构越优化、效率越高。中间投入率的变化规律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的总体演进特征。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整体来看中间投入率已进入“倒U”型曲线右侧的下降阶段,经济正处于部门间产业结构快速演变的阶段。对于中间投入仍有增长趋势的产业(如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需因势利导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并充分利用其产业链条较长的特点发挥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对于中间投入率出现下降的部门(如劳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等),应注重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工艺改进,实现提质增效。对于中间投入率已较为稳定的部门(如农业、公共服务业等)可以积极探索产业延伸,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技术对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实现产业赋能。此外,在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应遵循发展一般规律,继续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低效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瞄准结构演变的大方向,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产业内部和部门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畅通国内生产循环以及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联系和循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注释:①中间投入率+增加值率=1,因此当增加值率变动时,中间投入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为尽量忠实于原文,在后续文献表述中没有将“增加值率”转换为“中间投入率”。参考文献:[1]沈利生,王恒.增加值率下降意味着什么[J].经济研究,2006,(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