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小说中的民族意识(论文)】_第1页
【浅析老舍小说中的民族意识(论文)】_第2页
【浅析老舍小说中的民族意识(论文)】_第3页
【浅析老舍小说中的民族意识(论文)】_第4页
【浅析老舍小说中的民族意识(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I浅析老舍小说中的民族意识目录TOC\o"1-2"\h\u9560引言 117748一、老舍小说中民族意识文化背景 224551(一)儒道文化的滋养 21801(二)满族精神的传承 314786(三)北京地域文化的润育 417198二、老舍小说中民族意识的呈现 513398(一)传统文化的审视 58714(二)家国情怀的抒写 66421(三)满族礼节民俗的关注 710348三、老舍小说中民族意识的影响 815925(一)当代京味文学的复现 83556(二)民族文化批评态度的继承 105732(三)国际语境下的民族文学创作 1122055结语 132889参考文献 14一、引言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文学家之一,始终将民族国家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母题。他通过对小人物书写来表达自己对底层人物的关心与同情,通过展现底层市民日常生活,隐含着自己对于社会制度、民族兴亡的忧虑。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本文从民族化视角切入老舍长篇小说研究,注重老舍文学创作民族化的书写创作,同时这种民族化创作对后代作家文学创作影响,老舍文学价值不仅在于他对现代社会深刻书写,他的创作精神更是启发当代作家建构自己文学世界。老舍作为20世纪在中国现代文学时期独有特色的作家,对他的研究对于中国文学是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一、老舍小说中民族意识文化背景(一)儒道文化的滋养老舍民族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儒道文化,尤其比较于其他传统文化的消亡,儒道文化在当今依旧有卓越的生命力,老舍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儒道文化,如儒家文化中倡导温良恭俭让的美好品德,道家文化中遵循自然共生的和谐关系等,这些都是老舍小说中常见的文学表达,本节将从儒道文化中的孝文化以及官文化两个个视角来追溯老舍受到的儒道文化滋养。在老舍文学作品中非常注重孝文化的传播,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代还曾出现过“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孟子曾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长幼态度,道家文化中也有尊老重老的传统,“百善孝为先”也是在教育孩童的基本知识,孝顺表示对长辈的敬爱与顺从。王润华.老舍小说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老舍童年时受到宗月大师的捐助得以进入私塾学习传统文化,加之从小由母亲一人带大,老舍对自己的母亲是非常敬爱与孝顺的,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他说:“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王润华.老舍小说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孙玉石.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J].民族文学研究,1986(4):8-16.老舍善于发现文化中的至情至善之美,也能在其中发现问题所在,并给予揭露,他总是在绝望之处给人以希望,在希望之处给予理性思考,这是老舍之所以是老舍的写作特点,老舍的作品总是带给人自强不息之感。(二)满族精神的传承在文学作品中,老舍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满族气节的上层满族旗人的人物形象,如《四世同堂》中的小文夫妇、钱默吟老人等人,他们出生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晚期,年长者经历过少时清闲自由的生活,年轻人也未曾接受过社会教育,在世人的眼中他们是拿着皇粮的富贵闲人,当清王朝覆灭,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来源,起初年长者如常四爷、钱老人还可以依靠家中剩余钱粮,年轻的人如小文夫妇凭借自身的唱戏本领来谋生,他们本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态度来生活。老舍.老舍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老舍.老舍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骆驼祥子》中,祥子更是千千万万个普通进城农民的代表,因为战争,他们失去了土地这一基本的生存来源,他们无奈只能进入城市,在城市之中,他们渴望扎根立足,拥有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多以人力车夫这种简单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祥子也是其中的一员,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虽然在与城市间的“三起三落”的博弈之间,祥子最终迷失掉了自我,成为了精神麻木的行尸走肉,但是,祥子为了一辆人力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足以使人们感动,在困难的生活境况中能体会出祥子的坚韧与顽强,祥子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民,他善良勤劳,他义务帮助刘四爷整理人力车,寄希望善良和淳朴能在社会立足,对待周围的人也像自己的亲人一般,当他辛苦攒下钱终于买了第一辆自己的人力车时,他的辛劳终于化成喜悦,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社会绝不是只有愉快的经历,更多的是破碎的希望,祥子的车被抢劫,他失去了在城市立足的资本,他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像从前一样勤勤恳恳工作,再买一辆人力车,另一种是选择放弃,像普通人一样浑浑噩噩的活着,祥子选择前者,他这一次用尽全力来买第二辆车,他对于车的迫切渴望占据自己全部精神,他要用自己顽强拼搏的意志来向黑暗的社会势力发起挑战,在祥子为了人力车的拼搏中,我们看到老舍赋予祥子坚强勇敢、隐忍坚毅的满族精神。(三)北京地域文化的润育老舍出生在北京最普通的胡同大杂院之中,童年在大杂院的生活影响着老舍民族意识的形成,在作品中老舍习惯用地道口语讲述在大杂院中的百姓生活故事,老舍不是高门宅院中的公孙王子,无法像曹雪芹展现封建社会末期大家族的落寞,出身民间的老舍可以展现了民族危亡间老北京胡同生活。周丽娜.《二马》的文化新解[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210-220.北京的胡同和街道将城市分成一个个独立区域,四四方方的墙壁也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从地图上看,北京城是以市中心向外环状扩设,环环相连,独特的居住环境影响着老北京人的思想,四合院中的生活使他们形成了眷恋故土之感,即使是屋漏雨、墙砖断、房梁老化,他们也不愿意搬离曾经生活的地方,他们选择忍受生活的不便也不愿离开,真正的“破屋值万贯”,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养成了老北京人易于满足的性格特征,正如《四世同堂》中祁家的小院坐落在小羊圈胡同里,周围环境虽然值得商榷,但是是因为祁老太爷年轻时赚钱买了只属于祁家的“独门独户”的小院,房子是代表真正在城里扎根立足,儿子祁天佑利用自己做生意赚来的钱继续翻新了房屋,虽然房屋不大,但干净立正,重要的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祁家上下都感到生活的满足。同时,大杂院生活影响着人们的交友方式,彼此之间只是相隔一道墙,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胡同文化中有“远亲不如近邻”周丽娜.《二马》的文化新解[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210-220.老舍受到北京地域文化的滋养,还离不开专属于北京的小吃与民俗。老北京人对日常的饮食极容易满足,大白菜、窝头和萝卜咸菜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他们只求能解决温饱。谢昭新.论老舍的“和谐”文化观[J].民族文学研究,2009(2):5-10.正如《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总是告诉韵梅要在家中囤三个月的咸菜和窝头,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不愁挨不过时间。普通的老北京人不重视食物的风味,但是某些小吃却是极为讲究,如爆肚、焦圈、豆汁儿、半空儿、卤煮、糖人、八大件等各色各样小吃,他们在时常出现在老舍文学作品中,这些在战争时期不太容易见到的食物是老舍对于美好童年的生活回忆,虎头鞋、兔爷等小物件,老舍总是在小说中找出合适的时间抛出关于老北京传统记忆,表现自己对于童年北京文化的留念,如老舍在《正红旗下》对我出生的小年夜的描述,小年(传统农历腊月廿三)是中国传统的小年夜,地位仅次于除夕,在小年这一天家家都要供奉灶王,人们吃灶糖黏住灶王爷的嘴来祈求未来一年的平安顺利的民俗传统,因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传统说法,再加上“我谢昭新.论老舍的“和谐”文化观[J].民族文学研究,2009(2):5-10.关纪新.老舍民族观探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4):62-76.二、老舍小说中民族意识的呈现(一)传统文化的审视老舍的笔下,善与恶从来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矛盾性地融于一体,所有的堕落都是有不得不接受的命运意识,这一点受到西方基督宗教信仰的原罪意识的影响。赵丽涛.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再反思[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35(2):142-148.老舍笃信基督教,基督教认为基督是一个神人统一体,他既是一位天地共主的神,无所不知;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普通平凡,为了解救当时受苦受难的穷人,神父将爱子降临人间,作为人神两界的媒介,基督从一个神成为了人,在救赎世人过程中受到社会不公、信徒暗算,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之上,完成了人的使命,三天后复生,则从人再成了神,钉死耶稣的人就成为了罪人,世世代代都无法消除其罪恶。基督教的本意是惩恶扬善,是为了实现人对善的追求,它以十字架作为信仰象征,代表着罪与罚,耶稣背后十字架象征着受难与复活。因为让神遭受磨难,所以基督教认为每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是有罪的,这一生都是在赎罪,要做善事好事才能弥补过错,人的一生始终都是在善与恶交错之间生活,只有通过不断做好事完成救赎自己,在生命结束之时才能升入幸福安宁天堂。青年时期的老舍当时是北郊劝学所一名劝学员,在看清了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不作为后毅然辞职。因为正值老舍参加教堂夜校学习英文,与宝广林牧师相谈甚欢,经过正式洗礼成为一名基督徒,成为基督徒后的老舍郑重地又将舒舍予作为了自己圣名,老舍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就是我的姓,以姓作名,舒字拆开来是一个舍予,意思是无我,没有我。我很为自己的名字骄傲,从姓到名从头到脚,我把自己全贡献出来了。关键是一个舍字,舍什么,舍的是予。我写的书用的笔名是老舍,也是保了一个舍字,不是老予,不是老我,以姓为名,以名构成姓,都是围绕这个意思。这是我一辈子的信念,我不会起另外的名字,永远不,我至死守着这个舍字。我的名字和我这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赵丽涛.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再反思[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35(2):142-148.老舍对于人物角色的塑造已经超脱于他所在的民族与国家,他们的共性就是善恶交织,他们可能为了利益去选不正确的方式、不同的道路、甚至是错误的方法,但是探寻他们的本质依旧是善良的,只要有合理的规劝和引导,就可以再次走向正途。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二)家国情怀的抒写老舍所在的现实社会也不乏有马则仁、冠晓荷、蓝东阳之流,他们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以当官为信仰,他们只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以权谋私,甚至出卖自己国家与同胞的利益,老舍知道民族解放的大任绝不可能寄托在这些自私自利的伪官者青年身上,他们也必会受社会与人民的审判。老舍所寄予青年一代是要想实现民族解放的任务,而首要前提是实现自由,要逃离纯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家庭。《二马》中的马威跟随父亲经营英国古玩店的生意,他看不惯父亲的官迷态度,但是尊老敬老的传统不能使他去反抗自己的父亲,甚至是逃离家庭,他真心喜欢玛丽,但是只有英国妓女才会看得起中国人的世俗偏见令玛丽望而却步,马威在和保罗的争执中取得合理性胜利,却因为中国人的身份需要道歉。英国人普遍的英雄主义认为自己的不可一世,让马威感受到国家强大的重要性,面对英国人的种种歧视与父亲得过且过的不作为,他知道要想改变这些人的认知,需要的是自己突破囚笼,实现自我解放,最终才能进行民族解放,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所以马威主动选择离开英国,到自己应该去到的地方。从《二马》到《鼓书艺人》再到《四世同堂》,老舍将自己对于民族振兴的期望寄托在瑞全、高弟等青年一代的身上。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只有青年逃离原生家庭的束缚变得独立自由、充满斗志,才能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目标。在作品中,老舍始终坚持着国家民族意识来进行书写,他表现出不同社会中的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老舍认为只有真正的国家主义才能救中国,改变中国。他希望以英国英雄主义式爱国来唤醒中国人的世态人心,他企图把每个人拉进国家这个大集体中,建成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后在实现个人拯救的目标。他所有批判性的背后都隐含着他对于振兴国家的思考,老舍理想化的国家主义是集传统文化积极性与个人的家国情怀合二为一。(三)满族礼节民俗的关注满族人重视礼节,同时却是极重视面子的人,马则仁在国外和别人吃饭时,一定是他负责买单,如果别人在同时夸赞几句,那么连下一顿饭的时间都能定好。在国内生活的满族旗人,家里最熟悉的路就是通往当铺,他们一年四季的衣服总是当铺里来来去去。他们是宁可自己辛苦,也绝不在外人的面前露出半点寒酸,因为好面子,旗人们宁可独自忍受穷苦,也不愿意放弃规矩,失去了面子,即使死了也觉得极不光荣。重视面子是民族不自信的表现之一,老舍自身家庭是普通的满族旗人家庭,在父亲去世后,母亲依靠着给别人洗衣服来养活一家人,老舍亲身经历母亲为给亲友送礼而发愁,满族人重视礼节,亲友之间的走动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无论是红白喜事、祝寿贺喜,哪一样都不能少了礼数,除了准备礼品之外,还要整理鞋袜,路途远些还要坐上骡车,另外还需要备下与其他妇人打牌的闲钱和赏给孩子们的零钱,母亲是一位善良淳朴的妇人,总是会被人请去做娶亲或送亲太太,这是对母亲品格的赞美,但是也是甜蜜的负担,做送亲和娶亲太太的衣服总不能穿太过于寒酸,家里没有钱去买新衣服,母亲就尽力做到自己的衣服干净整洁,衣服虽然旧但是却也不失体面,在家庭生活的拮据和满族基本礼数之间的矛盾,母亲在尽力去达到平衡。老舍透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满族民俗的画卷,表现出特定时代下在社会底层的满族人生活状态,老舍赞扬民俗文化中的人性美同时对于虚假的情感也加以讽刺。泓峻.老舍文化身份与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及其汉语写作的多重价值取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5-80.老舍在作品中对于满族风俗的细致描写为后代满族民俗学的研究留下丰富的资料,对后代的“京味”泓峻.老舍文化身份与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及其汉语写作的多重价值取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5-80.三、老舍小说中民族意识的影响(一)当代京味文学的复现老舍民族意识的写作影响着当代京味作家们的文学创作,老舍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京味文学开山始祖,老舍的文学作品中没有皇宫侯府,没有才子佳人,他用土生土长的狭长胡同和杂乱无序的大杂院作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记录了不同于史传志书的民间风俗生活样貌,老舍在北京出生成长,正是由于对北京文化的熟悉与热爱才能创作出富含深情的文学作品,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总是会带有一丝“北京情结”,源于其内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要在自己的笔下展现出一个立体的北京,老舍的文学创作观影响着当代作家对于北京的书写。赵丽涛.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再反思[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35(2):142-148.叶广芩同老舍一样是地道的满族旗人,叶广芩祖姓叶赫那拉,父亲是正宗的满族上层贵族,在叶广芩的笔下既有对满族旗人的日常生活描绘,也有对普通百姓的家常生活的表现,因为叶广芩身份的独特性,她的小说往往是家族中的人物真实生活的再现。老舍对于叶广芩的民族意识的书写,影响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主体是满族的上层旗人,如《逍遥津》讲述的是七舅爷钮祜禄家的故事,《瘦尽灯花又一宵》写的是舅爷札萨克多罗亲王家的故事,叶广芩因为民族身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才能有机会书写家族中的旗人故事,叶广芩笔下的满族上层贵族,是老舍没有机会接触到的阶层,叶广芩通过自身对于上层旗人的生活表述填补了老舍对于满族旗人文化书写的空白,也表现了满族旗人优秀的品质精神传承,如在《逍遥津》中的七舅爷,是一个典型的满族贵族旗人,他对奇闻异事颇感兴趣,为了得到延子丹,他不顾天气寒冷自行上山给老道干活,妻子待产的危机时刻,他依旧有闲情逸致去看过街小贩雕萝卜花,在生活已经穷的无米下锅时,他能用自家的坟地来换一个有名的蝈蝈,在全家都忍受饥饿痛苦时,他因为馋嘴把钱都用来买做糖葫芦的原材料,七舅爷直到离世依旧在思念他的蓝靛颏,七舅爷对待生活始终是极其闲适的态度,他是满族至情至性精神的代表,生活中要有自己喜爱的东西,那才是活着。在民族危难面前,七舅爷展现了满族人的傲骨与气节,在面对日本人的刁难时,他始终不屈服,任凭着日本人的拳打脚踢绝不卖国,他的民族气节也影响儿子纽青雨,虽然他曾走过弯路,但是,当父亲去世的噩耗传入耳中,他选择以鱼死网破的方式枪杀日本人,为亲人报仇,为国家民族报仇,完全将自身的生死置之度外。同老舍一样,邓友梅也对满族贵族旗人的劣根性加以批判,在作品中,九爷是正宗满族贵族旗人,在他的身上表现出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他不重视金钱,万事只图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他骄傲自满、挥金如土、短见薄识等性格特点,他视人命如草芥,欺压百姓,将对人欺悔当成一种乐趣,邓友梅通过对于九爷的批判暗含了他对贵族旗人的劣性批判,这是邓友梅对于满族贵族书写不同于其他作家的表现之一。小说中的徐焕章是一个见利忘义,出卖国家的汉奸形象,极易联想到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塑造的冠晓荷,他们都是在国家危难之时,欺压本族同胞,是令人憎恨的卖国贼。徐焕章的祖上原本也是为了旗人的身份特地投奔乌家,到了徐焕章一代感受到旗人的地位逐渐低下,于是徐家买下契约成为自由人,徐焕章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因为熟悉日语与法语,同时又趋炎附势,看中外国人在中国的势力,首先举起白旗,成为侵略者的傀儡,欺压群众,沦为汉奸。他特地用极难烧制的烟壶讨好外国人,为了让聂小轩烧制内壁绘有八国联军侵华图案的烟壶,他甚至以手艺人最重要的双手加以威胁,为了发泄个人愤恨,直接将乌世保投入牢狱,将乌家弄得地家破人亡。邓友梅通过对徐焕章的描写暗含了对崇洋媚外、唯利是图的民族劣根性的批判,烟壶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是一个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展现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通过人们对烟壶的态度表现出的历史文化特征。叶广芩与邓友梅不仅继承老舍书写满族旗人与民间手艺人的态度,同时又丰富满族上层的贵族旗人的小说人物形象,在叶广芩的笔下,无论是闲适生活的七舅爷还是来自宫廷的老宫女莫姜,他们身上都表现出不卑不亢、隐忍坚毅的满族民族精神,尤其在纽青雨身上更加体现出满族人民来源于血液里的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满族人不再是整日里提笼架鸟的闲适少爷,而是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卫国骁勇的战士!(二)民族文化批评态度的继承在对民族文化批判态度上,老舍始终是建立在审视自身民族文化的立场之上,从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开始,老舍就致力于审视本民族文化,他学习西方的文学表现形式和文字创作,他确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对于当时国民中普遍存在的胆小懦弱、容易满足等国民劣根性加以批判,他曾提过:“‘五四’运动送给了我一双新眼睛……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石兴泽.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纵向梳理[J].学习与探索,2009(3):198-202.石兴泽.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纵向梳理[J].学习与探索,2009(3):198-202.老舍文学创作中对于自身民族文化审视态度影响着当代作家对于社会的创作,叶广芩的《黑鱼千岁》正是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儒家和法家是汉代时期统治者的重要思想,汉武帝当时听从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实际上的儒术就是以法家学说为核心,辅之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小说中霍儒、霍法两个是同胞兄弟,但是却性格却大相径庭,霍儒是一个典型猎人,他性格乖张、没有妻子,他喜欢捕杀各种猎物,在他的身上体现出英勇无畏的勇士特征,而霍法则是不同,他生活平淡安稳,和妻子经营小卖店,因为看到他人盗墓赚钱,他也想去五柞宫后山上盗墓,然而墓穴塌方,差一点就丧命在穴道当中,幸亏抢救及时活了下来,从墓穴中带出来一个罐子还未出售,就被警察以盗墓的罪名带回警局受审看押,小说中儒家和法家思想进行拟人化的创作,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应该遵循自然与历史的规律,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知,霍儒代表的的儒家思想其实具有反抗的一面,他并不是事事遵循长辈的意见,他对传统家庭提出反叛,他追求精神自由,霍法自身就作为规章制度的典范,自己却谋私利而盗墓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情,霍儒霍法两个兄弟的生活传达作家叶广芩对于传统儒家法家思想的独到见解,无论是法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始终顺应历史与自然的发展,才能长盛不衰。老舍对于民族战争的思考也影响着当代作家叶广芩的创作,叶广芩曾经有一段留学日本的经历,留学期间,她专门对日军侵略华北战争进行研究,掌握了当年的事实材料,在战争时期日本人民生活真实经历孙玉石.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J].民族文学研究,1986(4):8-16.孙玉石.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J].民族文学研究,1986(4):8-16.(三)国际语境下的民族文学创作首先,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位,着重表现出本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可能是个人或是群体,只有展现出属于中国人生活状态,那才是真正表现中国人民的魂灵,是表现中华民族的众生相。孙玉石.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J].民族文学研究,1986(4):8-16.孙玉石.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J].民族文学研究,1986(4):8-16.其次,文学创作原则要以展现民族特色为主,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出中国味道。老舍对于自身民族特点非常了解,《四世同堂》中的风俗描写,关于北京地域文化的鲜明表现,都是老舍为世人展现出的民族特色,其中最具有反思意义的是老舍对于八旗制度的思考。八旗制度是使清王朝可以达到鼎盛的原因亦是走向衰败的原因,八旗制度确实适合在清初政权不稳定的时期,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它需要和当时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保证良好稳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又要能保证自己本民族人民的利益。将本民族人民划分,旗人们既是兵又是民,既保证了生活需求又能维护社会稳定,但是这种制度也有不可解决的弊端,兵民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