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模板_第1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模板_第2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模板_第3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模板_第4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安全手册1.目标预防各种感染原因对微生物试验室、试验人员和环境污染。2.适用范围整个微生物试验室。3.岗位负担人员职责微生物试验室责任人督促执行,相关工作人员负责执行。4.详细工作程序4.1.微生物危害评定4.1.1.感染性微生物危险度等级分类4.1.1.1.危险度1级:无或极低个体和群体危险。不太可能引发人或动物致病微生物。4.1.1.2.危险度2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病原体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对试验室工作人员、小区、牲畜或环境不易造成严重危害。试验室暴露可能会引发严重感染,但对感染有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疾病传输危险有限。4.1.1.3.危险度3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病原体通常能引发人或动物严重疾病,但通常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它个体传输,而且对感染有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4.1.1.4.危险度4级:个体和群体危险均高。病原体通常能引发人或动物严重疾病,而且很轻易发生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传输,对感染通常没有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4.1.2.试验室分级:4.1.2.1.依照处理微生物及其毒素危害程度将试验室各分为四级。各级试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依次为:一级最低,四级最高。4.1.2.2.一级生物安全防护试验室:试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微生物。4.1.2.3.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试验室:试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备中等潜在危害微生物。4.1.2.4.三级生物安全防护试验室:试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适用于主要经过呼吸路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甚至是致死疾病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已经有预防传染疫苗。4.1.2.5.四级生物安全防护试验室:试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适用于对人体具备高度危险性,经过气溶胶路径传输或传输路径不明,当前尚无有效疫苗或治疗方法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与上述情况类似不明微生物,也必须在四级生物安全防护试验室中进行。待有充分数据后再决定此种微生物或毒素应在四级还是再较低级别试验室中处理。4.2.微生物试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程序4.2.1.总则4.2.1.1.微生物试验室应对试验微生物可能给人或环境带来危害进行评定。4.2.1.2.工作人员所处理试验对象含有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时,经过在试验室设计建造、使用个体防护设置、严格遵从标准化工作及操作程序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方法,确保试验室工作人员不受试验对象危害,确保周围环境免受其污染。4.2.1.3.试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内容包含安全设备、个体防护装置和方法,试验室特殊设计和建设要求,严格管理制度和标准化操作程序及规程。4.2.1.4.试验室依照不一样微生物和防护要求进行相对应生物安全等级防护。4.2.2.试验室生物安全防护4.2.2.1.工作空间设置:标本接种室、细菌判定室、培养基室(包含培养基配制室和无菌室)及仪器室。其中:4.2.2.1.1.孢子真菌或疑有生物危害3~4级微生物生长等应严格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4.2.2.2.各试验室分区依照生物安全防护等级进行生物防护。4.2.3.微生物试验室总体要求4.2.3.1.有需要时,应配置保护性装置或呼吸保护性设备供员工预防使用。4.2.3.2.应设置洗眼装置。4.2.3.3.试验室应配置移液辅助器防止用口吸方式移液。4.2.3.4.试验室可配置一次性接种环在生物安全柜中接种,以降低气溶胶生成。4.2.3.5.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对废弃物进行处理。4.2.4.标本接种室设计4.2.4.1.标本接种室是工作人员直接接触病人标本处,可能含高度空气传输性危险标本和微生物或引发气溶胶,所以应有以下设置:4.2.4.2.试验室负压:4.2.4.2.1.试验室应处于负压预防污染气体外逸。4.2.4.2.2.并有一定通风换气系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2.4.3.缓冲间:4.2.4.3.1.进入标本接种室前有一个在试验室和邻近空间保持压差缓冲区。4.2.4.3.2.门自带锁,可自动关闭。4.2.4.3.3.缓冲区禁止同时开启两扇门,门配置自动报警铃,当开启其中一扇门时,警报铃将自动响起以提醒不要开启另一扇门。4.2.4.3.4.工作人员进入接种室后应保持门紧闭,不得随意开启。4.2.4.4.标本传递:4.2.4.4.1.微生物标本应从缓冲区左侧传递窗内传送至接种室内,不得直接开启接种室门传递。4.2.4.5.生物安全柜:4.2.4.5.1.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牛型分枝杆菌为分枝杆。4.2.4.5.2.生物安全柜含有高效空气过滤网对排气进行净化,工作空间为高效过滤网净化无涡流单向流空气。4.2.4.5.3.工作时正面玻璃推拉窗打开二分之一,上部为观察窗,下部为操作窗口。外部空气由操作窗口吸进,而不可能由操作窗口逸出。4.2.4.5.4.工作状态下恪守操作规程时确保工作人员不受侵害,也确保试验对象不受污染。4.2.4.5.5.全部可能使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外溅或产生气溶胶标本,如如痰、脑脊液、分枝杆菌培养及抗酸涂片检验、怀疑有生物危害3~4级微生物生长或怀疑有产生气生性孢子真菌标本等操作,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4.2.4.5.6.生物安全柜应最少每年进行一次检验,以确保安全柜滤网工作正常,空气滤过率达标。4.2.4.6.封闭离心机:4.2.4.6.1.试验室对分枝杆菌培养及抗酸涂片检验标本应放入带有螺旋封口帽安全离心杯中。4.2.4.6.2.并放入带气密性内盖离心机内进行离心,以防生物危害。4.2.4.6.3.离心完成后应将整个转子拔下,直接放入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处理。4.3.生物安全防护细则4.3.1.分析前生物防护4.3.1.1.工作人员采集标本应穿着工作服及配戴手套。4.3.1.2.标本容器4.3.1.2.1.应是防水、防漏无菌密闭容器。4.3.1.2.2.确保标本采集后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无泄漏。4.3.1.2.3.在容器外部不能留有残留物。4.3.1.2.4.容器上应正确粘贴标签方便于识别。4.3.1.2.5.检测申请单不能卷在容器外面,而要分开放置。4.3.1.3.标本运输4.3.1.3.1.为防止意外泄漏或溢出,应使用二级容器。4.3.1.3.2.二级容器应是防水、防漏密闭容器,能够是金属或塑料制品,可耐高压灭菌或耐受化学消毒剂作用。4.3.1.3.3.将含标本容器固定在架子上使其直立。4.3.1.3.4.运输途中,应保持平稳,防止无须要晃动。4.3.1.3.5.标本运输工作人员应穿着工作服及配戴手套,禁止打开容器,防止生物危害。4.3.1.4.标本接收4.3.1.4.1.微生物试验室标本接收由样本接收室负责。接收中,工作人员应穿着工作服及配戴手套。4.3.2.分析中生物防护4.3.2.1.只有工作人员才得进入试验室工作区域,非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参观试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试验室责任人同意后方可进入。4.3.2.2.试验室门应保持关闭,以防外部污浊气体、节肢动物、啮齿动物等进入污染环境。4.3.2.3.室内禁止用电风扇,以防止加速气体流动,造成细菌播散。4.3.2.4.进入试验室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不得在试验室内穿露脚趾鞋子。4.3.2.5.试验室内不可放置任何私人对象或用具,禁止在试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装、处理隐形眼镜及储存食物等。4.3.2.6.养成在室内手不触及口、脸、头发及躯体习惯。4.3.2.7.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及其它具备潜在感染性材料操作时,应戴上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4.3.2.8.对可能溅出标本或培养物时,工作人员应戴面罩。4.3.2.9.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4.3.2.11.禁止穿着工作服离开试验室(如去会议室、办公室、餐厅),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工作服应由勤杂人员统一消毒洗涤。4.3.2.12.试验中,应防止危险材料飞溅,防止嗅危险平板。4.3.2.13.在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应防止刺伤皮肤。4.3.2.14.使用过注射器应不能重复使用,不能从注射器上取下、截断、折弯针头,回套针头护套等,应将其完整地置于盛放含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锐器容器中,由勤杂人员搜集交由医院统一处理。4.3.2.15.有生物危害材料应有尤其警示标志,详细参见科瑞安全守则,员工在操作前应仔细阅读。4.3.2.16.对于可能产生致病性微生物气溶胶或出现溅出标本操作(如痰、脑脊液、分枝杆菌培养及抗酸涂片检验等),工作人员应戴口罩而且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4.3.2.17.凡发生溢漏事故或接触传染性物质后,应立刻向试验室责任人或检验医学中心安全责任人汇报,并做好书面统计及采取对应方法。4.3.2.18.以移液器吸收液体,禁止口吸。4.3.2.19.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容器在丢弃前必须消毒。4.3.2.20.感染性物质溅出应立刻消毒。4.3.2.22.全部培养物、组织、体液及其它具备潜在危险性废弃物都需放在防漏容器中储存、运输及消毒灭菌。4.3.2.23.试验室工作人员应接收必要免疫接种(如卡介苗、乙肝疫苗等)。4.3.2.24.工作人员应掌握预防结核暴露以及暴露后处理程序。4.3.2.25.试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4.3.2.26.试验室应有不一样微生物生物安全等级处理方法和程序以降低暴露于微生物试验室处理危险材料风险。4.3.2.27.对于生长有气生性孢子扔入红色生物危害垃圾袋中,装入密封、防泄漏密闭容器中交由勤杂人员做高压灭菌处理。4.3.2.28.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不应再重复使用,包含不能将针头从注射器上取下、截断针头,回套针头护套等,应将其完整地置于盛放锐器一次性容器中。4.4.生物安全应急程序4.4.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4.4.1.1.受伤人员应该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当皮肤消毒剂,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4.4.1.2.要统计受伤原因和相关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医疗统计。4.4.2.潜在感染性物质食入:4.4.2.1.应脱下受害人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4.4.2.2.要汇报食入材料判定和事故发生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医疗统计。4.4.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4.4.3.1.全部些人员必须立刻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收医学咨询。4.4.3.2.应该立刻通知微生物试验室责任人和检验医学中心安全责任人。4.4.3.3.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比如1h内)严格禁止人员入内。4.4.3.4.应张贴”禁止入内”标志,过了对应时间后,来去除污染。4.4.3.5.应穿戴适当防护服和呼吸性保护设备。4.4.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溢出:4.4.4.1.参见《消毒灭菌管理程序》溢出去除程序。4.4.5.在可封闭离心桶内盖离心管发生破裂:4.4.5.1.假如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比如30min)让气溶胶沉积。4.4.5.2.假如机器停顿后发觉破裂,应立刻将内外盖子盖上,并密闭(比如30min)。4.4.5.3.发生上述两种情况都应通知安全责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