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复习考点专练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解析版)_第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复习考点专练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解析版)_第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复习考点专练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解析版)_第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复习考点专练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解析版)_第4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复习考点专练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高二历史导学案《知识点专练》选择性必修Ⅲ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一)亚历山大远征1.时间:公元前334年。2.过程: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知识点专练】.从希腊半岛兴起,征服了波斯帝国,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帝国,前身是()A.斯巴达 B.雅典 C.马其顿 D.阿拉伯【答案】C【详解】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强大并打败希腊,随之远征小亚细亚、埃及,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压力山大帝国,故C正确;A、B、D错误。3.目的:【知识点专练】.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只有希腊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随着东征,他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这表明()A.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的民族 B.马其顿顺利征服了波斯帝国C.亚历山大处事优柔寡断 D.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他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可知,亚历山大在东征在过程中其想法发生变化,即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同伴的想法,没用强调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的民族,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亚历山大在东征在过程中其想法发生变化的现象,没有体现马其顿征服波斯帝国,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没有强调亚历山大处事优柔寡断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知识点专练】.据记载,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A.使亚历山大帝国长治久安 B.世界开始从分散联合为一体C.开始打破区域文明的界限 D.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创造条件【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据记载,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可得出,亚历山大的做法有利于加强与被征服地区的联系,进而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创造条件,故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之上,未能维持长治久安,故A项错误;世界开始从分散联合为一体始于新航路开辟,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打破区域文明的界限”,故C项错误。

4.疆域:【知识点专练】.孩子……二十岁刚步入成年,便成为马其顿国王。……征服波斯帝国,逼死大流士;直逼印度恒河……建立起地跨亚、欧、非庞大的帝国。这一“帝国”指的是()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C.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答案】D【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马其顿国王”“征服波斯帝国”“直逼印度恒河”“地跨亚、欧、非庞大的帝国”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希腊爆发了城邦之间的战争,雅典衰落。希腊北部的城邦马其顿强大起来,征服并统一了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率领军队开始远征,历时10年,灭亡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故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错误,排除。【知识点专练】.公元前4世纪,一个庞大的帝国建立起来。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该帝国是()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波斯帝国【答案】B【详解】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故B正确;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排除A;7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排除C;公元前6世纪建立波斯帝国,排除D。5.统治方式: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知识点专练】.亚历山大经过10年的征战,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亚历山大采取的这些统治措施()A.其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帝国统治B.有效维持了亚历山大帝国长时间的统治C.对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没有任何的影响D.企图以波斯文化改造希腊文化【答案】A【详解】亚历山大建立统一的帝国后,为有效地统治广阔的疆域,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政策,其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帝国的统治,故A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存在时间较短,亚历山大死亡后即宣告解体;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建立“希腊化时代”文化,故B、C、D错误。6.分裂: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7.影响(1)积极影响①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当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②通过远征,亚历山大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个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与发展。他使希腊同西亚、中亚、印度等地的贸易更加密切。③大批希腊商人随远征军足迹,活跃在亚非许多城市。不少希腊学者来到东方,研究东方的科技和文艺,使东西文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知识点专练】.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该学者()A.分析了亚历山大远征的原因 B.介绍了亚历山大远征的背景C.分析了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D.指出了亚历山大远征的野蛮【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中“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可知,这是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ABD都不是从影响角度说的,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知识点专练】.“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为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促使希腊文明走向灭亡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导致东西方文化被毁坏【答案】A【详解】材料“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可见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材料强调亚历山大扩张对希腊文明的积极作用,B项与此描述相悖,排除B项;材料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并未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而是带来了一种新的混合文明,排除C项;材料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均没有走向毁灭,排除D项。【知识点专练】.亚历山大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由此可见亚历山大远征()A.给埃及带来的只有巨大的灾难与痛苦 B.客观上可以成为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C.亚历山大里亚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 D.经济发展与战争互为推动作用【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亚历山大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可以成为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所以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给埃及带来的只有巨大的灾难与痛苦”,所以A错误;“亚历山大里亚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C错误;“经济发展与战争互为推动作用”不符合题意,所以D错误。【知识点专练】.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通婚。东征建立帝国后,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上述材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A.是一次掠夺性战争 B.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是一次正义性战争【答案】C【详解】材料强调了“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和“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故C正确;A、D两项未能完整理解材料信息,未能体现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积极影响,均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故选C。(2)消极影响①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②被征服地区人口遭到奴役、屠杀,城市遭到劫掠、烧毁。【知识点专练】.这场战争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和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希腊文化,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该战争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C.亚历山大远征 D.拿破仑战争【答案】C【详解】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坏性的破坏,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经这一途径,希腊和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故选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拿破仑战争1796~1815年拿破仑发动的战争拿破仑战争,初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后期有明显的侵略性质。从战争的范围、参战国、战场等方面看它们都不符合材料“客观上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希腊文化”内容,故排除ABD。(二)“希腊化时代”1.概念(1)“希腊化世界”: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2)“希腊化时代”: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知识点专练】.希腊化时代是指从公元前4世纪晚期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埃及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与“希腊化时代”有密切关系的是()A.亚历山大远征 B.古希腊人对外移民C.罗马帝国分裂 D.波斯帝国的建立【答案】A【详解】亚历山大远征,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他推广希腊文化,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古希腊文化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这一时期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2.希腊化时代的原因(1)战争带来的征服【知识点专练】.亚历山大的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直到今天,他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A.使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B.削弱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C.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答案】D【详解】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开阔了人们的眼界,D正确;亚历山大时期罗马帝国尚未建立,A错误;B说法违背史实;C不是材料主旨。【知识点专练】.“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促使()A.东西方文化的毁灭 B.希腊文明走向衰落C.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可知,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促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东西方文化的毁灭、希腊文明走向衰落、东方文明走向衰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BC排除。故选D。(2)统治者的提倡(3)种族融合(4)文化中心东移(5)经济的交流【知识点专练】.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下列对这段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A.和平往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明交流B.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要道C.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D.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答案】D【详解】材料“罗马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反映了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而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A、B、C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故D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知识点专练】.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做出决定性贡献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答案】C【详解】材料指出在张骞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C项正确;材料指出张骞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在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AB两项错误;材料介绍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中西交通,并没有提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D项错误。3.“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历程(1)公元前334—前323年属于“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接触”时期。文化上的碰撞以武力征服为先导,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汇合尚未开始。但亚历山大对亚非广大地区的征服以及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的建立,不仅为欧、亚、非大陆间各主要文化的接触交流提供了可能,从而奠定了希腊化时代文化产生的基础,而且仅就文化交流而言,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也是传播希腊文化、吸收东方文化,并使两者合流的过程。【知识点专练】.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这说明了()A.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个失败者B.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马其顿帝国全境C.文化上落后的蛮族不能真正接纳希腊文化D.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答案】D【详解】材料“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说明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故D项正确;材料“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说明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成功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希腊城邦和马其顿帝国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反映了先进的希腊文化的扩展,故C项错误。【知识点专练】.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传播希腊文化,开创希腊化时代的一代帝王是()A.亚历山大 B.凯撒 C.屋大维 D.查士丁尼【答案】A【详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十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这次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知识点专练】.伴随着帝国远征波斯、埃及甚至印度的过程,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这里的帝国是指()A.古埃及 B.古罗马帝国C.古巴比伦王国 D.亚历山大帝国【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是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的过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符合题意;A、B、C的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2)公元前4世纪末—前3世纪属于“希腊化文化的形成与繁荣”时期。亚历山大死后,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足鼎立的希腊化王国。希腊化王国时期,国际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各希腊化王国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倡办文化事业,从而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希腊化文化在此时不仅形成,而且日臻成熟、繁荣。【知识点专练】.下图为公元前4世纪埃及托勒密王朝使用的具有希腊风格的银币,当时埃及在语言、文字、风俗、货币、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深刻的影响,因此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与埃及“希腊化时代”有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是()A.默罕默德 B.亚历山大帝C.大流士一世 D.君士坦丁十一世【答案】B【详解】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大量吸收希腊文化,在其统治范围,希腊文化得到广泛传播,B正确;默罕穆德生卒年在570年-632年6月8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大流士一世并未征服古希腊,因此其执政时期,希腊文化不可能在埃及广泛传播,排除C;君士坦丁十一世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3)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属于“希腊化文化的余波与渗透”时期。从东地中海地区看,文化创造的势头似已过去,但从整体看,希腊化文化还在四周扩散。罗马人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化王国,却成了希腊化文化的俘虏;巴克特里亚失去了与地中海的联系,却把希腊文化带入了印度。昔日的文化中心也并非死水一潭,某些分支如宗教、史学也正是在地中海及其周边国家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希腊化文化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其他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产物,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成果之巨、影响之深前所未见。它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知识点专练】.“这力量一方面将整饬腐化堕落的希腊化世界,使它那散漫放荡的作风就范于一种铁的纪律和不可伸缩的法律;另一方面将消除希腊文化中刚刚出现的分裂和二元对立状况,以一种片面性的单纯来取代希腊的和谐之美”。材料中“这力量”来自()A.马其顿 B.古罗马 C.意大利 D.德意志【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关键的一句话就是“使它那散漫放荡的作风就范于一种铁的纪律和不可伸缩的法律”。这就说明这种力量是拥有强大的法律基础的国家,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古罗马拥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知识点专练】.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希腊化一般是指希腊化时代,又有它特定的空间范围。希腊化的地域空间大约包括希腊本土、马其顿、埃及、利比亚,以及亚洲的西部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土耳其等)的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A.商业征服 B.文化同化 C.宗教皈依 D.财富侵蚀【答案】B【详解】材料“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表明古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化的地区,但却被希腊文化同化,B正确;希腊的商业相比于罗马而言较为落后,排除A;希腊是多神崇拜,而罗马最终将基督教立为国教,排除C;罗马帝国的财富远远超过希腊,排除D。【知识点专练】.陈乐民在《欧洲文明扩张史》中写道:“罗马人对希腊人的征服开启了希腊精神征服地中海的时代.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合进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统治形式,形成了罗马法的原则”,这表明()A.罗马文明渗透有希腊文明特质 B.希腊文明有明显的侵略特征C.民主政治推广到罗马帝国全境 D.罗马法逐渐演变成为万民法【答案】A【详解】从材料中的“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合进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统治形式”等信息可以看出,罗马文明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渗透有希腊文明的特质。故答案为A项。希腊文明影响力大,不能认为具有侵略特征,排除B项;罗马帝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关系,没有涉及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排除D项。【知识点专练】.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A.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B.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C.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D.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答案】A【详解】“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说明对于外邦人也承认罗马公民权,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扩大罗马统治基础,A正确;依据材料罗马后期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有利于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增强凝聚力,B错误;材料中没有比较希腊与罗马公民权更加广泛的信息,排除C;依据所学知识,D项中所述实现了罗马疆域内的公民平等,显然不符合事实,故排除。4.“希腊化时代”的主要表现(1)政治体制:【知识点专练】.从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帝国起至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消灭残存的托勒密王国,在近300年期间,自地中海至中亚的广袤疆域经历了希腊化的时代。对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理解正确的是()A.亚历山大在东征中摒弃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威B.结合马其顿与东方王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政体C.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衰落与延伸扩展D.希腊化文明中的社会政治结构绝对整齐划一【答案】B【详解】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以后三百年间,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民主传统为专制主义取代,结合马其顿和东方王权制度建立起君主专制政体,B项正确;亚历山大并未“摒弃”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威,A项错误;希腊化文明与希腊古典文明一脉相承,是对古典文明的继承与光大,C项错误;希腊化文明中存在几大帝国,社会政治结构并不是绝对整齐划一的,D项错误。(2)统治者阶层: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作为殖民者,他们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②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知识点专练】.在希腊化世界中,被征服地区的原有上层人士接受希腊文化,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说明了()A.在希腊化世界中地域文化的变化 B.被征服地区居民完全希腊化C.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吸引力 D.亚历山大帝国实行专制统治【答案】A【详解】材料中强调的是“被征服地区的原有上层人士”主动接受希腊文化,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希腊与被征服地区文化、生活方式等不断趋同,不断融合,说明了在希腊化世界中地域文化的变化,因此A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完全”,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文化:①原因: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被政府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②成就:a.文学、史学、地理学领域: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知识点专练】.古希腊的一部世界文学名著,再现了古希腊的社会图景,成为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这部作品是()A.《俄狄浦斯王》 B.《天方夜谭》 C.《荷马史诗》 D.《神曲》【答案】C【详解】世界文学名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相传它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和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反映了公元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生活面貌,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知识点专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现在人们对希腊这一黑暗时代(指古代希腊遭受蛮族入侵)的了解要比印度遭受蛮族入侵时期的了解详尽得多,这主要归功于希腊人自己留下的宝贵遗产。”“宝贵遗产”是指()A.《神曲》 B.《荷马史诗》C.《天方夜谭》 D.《马可·波罗行纪》【答案】B【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古代希腊遭受蛮族入侵时期的历史。《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知识点专练】.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汇编成册。从公元前5世纪起,每逢雅典四年一次的泛雅典娜节上,都有朗诵荷马史诗的节目。在现实生活中,古希腊人从荷马史诗中摘章引句,用以解答有关道德与行为的问题,甚至在城邦间的领土纠纷中引用荷马诗句来作为自己的有力证据。这表明荷马史诗()A.成为了共同历史文化心理的源泉B.提供了政治准则和日常生活的样板C.植根于城邦民主政治的时代潮流D.铸就了全希腊的宗教政治道德宪章【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古希腊人对荷马史诗的复述和代代相传中包含了对其中价值的认同和传承。故选A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希腊从王政时代走向政体多元化,例如雅典民主制、斯巴达贵族制等,希腊社会从政治生活到日常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提供“样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荷马史诗先于雅典民主政治潮流的诞生,故排除C项;荷马史诗的确在宗教、政治、道德等方面发挥了重大影响,但无法上升到“宪章”的高度,D项说法过分扩大了荷马史诗的作用,故排除。【知识点专练】.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其他相关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及南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谢里曼的考古发掘()A.证明了《荷马史诗》是一手史料B.丰富了研究古罗马帝国的史料C.说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D.显示了《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答案】D【详解】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取得了惊人的考古成果,由此说明《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说明《荷马史诗》就是一手史料,故选D项,排除A项;谢里曼考古研究的是古希腊文化,而不是古罗马帝国,故排除B项;谢里曼的考古取得了惊人成果,但并不能因此证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故排除C项;b.科学领域:欧几里德编写《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精确计算地球周长;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知识点专练】.他是古希腊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发现了杠杆原理、比重原理、浮力定律等物理学原理,这位历史人物是()A.欧几里得 B.伏尔泰 C.卢梭 D.阿基米德【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杠杆原理等物理学原理,D正确;欧几里得是数学家,A排除;伏尔泰和卢梭是启蒙思想家,BC排除。故选D。5.“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1)从总体上看,“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2)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3)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知识点专练】.“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大里亚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由此说明()A.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C.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D.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答案】D【详解】亚历山大(我)通过东征和征服万里,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时代,表明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故选D项;和平往来与东征等不符,A项错误;文明衰落与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不符,B项错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C项错误。【知识点专练】.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这说明()A.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战争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C.暴力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D.暴力冲突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经过征战继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其东征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D选项正确;战争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不能表述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战争,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军事东征对人类文明交流的影响,没有强调和平往来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军事东征对人类文明交流的影响,没有强调文明衰落的原因,故C选项错误。(4)文化中心逐渐东移(5)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知识点专练】.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希腊时代的文化特征的是()A.科学获得较快发展 B.东西方文化融合C.希腊文化逐渐式微 D.西亚、北非文化保持长期影响【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时代受到西亚、北非文化的长期影响,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推动下,科学获得较快发展,希腊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知识点专练】.《希腊化时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指出:“希腊化时代,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如果说以前的文明都是孤立发展的话,那么“希腊化”恰恰是使分散的希腊、埃及、西亚和印度文明走向了一体。它使原先的文明能在更广阔的空间争相怒放。由此可知希腊化时代()A.突出的表现为暴力冲突与政治联姻 B.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和交融C.对不同地区的文明造成毁灭性打击 D.希腊文明对其他文明采用排斥方式【答案】B【详解】由材料“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使分散的希腊、埃及、西亚和印度文明走向了一体”可知,希腊化时代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和交融,故B项正确;材料“它使原先的文明能在更广阔的空间争相怒放”说明希腊化时代并没有对不同地区的文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更没有采用排斥的方式,故C、D两项错误;A项中的政治联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知识点专练】.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就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带有世界性的文化。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消极没落的个人主义和眼界开阔的世界主义并存,是这一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希腊古典文化和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性B.把希腊古典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即是希腊化时期的文化C.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晶D.希腊文化因其先进性完全取代了西亚、北非的城乡文化【答案】C【详解】材料表明希腊化时期的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的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希腊化时期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故C项正确,B项错误;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以希腊文化为基础,故A项错误;西亚、北非的文化在希腊化时代保持长期影响,故D项错误。6.其他地区的独立性: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知识点专练】.塞琉古王国的统治者由于推行希腊化政策而引发了犹太人马卡比起义,后来犹太人基本独立,传统的犹太文化继续发展。托勒密王朝经常借用埃及人的房屋来安置军队,而埃及人则在这些地方修建祭坛以免房子被占。由此可知在希腊化时代()A.农民起义导致了马其顿王国的解体 B.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未能实现统一C.犹太人和埃及人用相同的方式独立 D.各地区依旧保持原有的宗教和风俗【答案】B【详解】在希腊化过程中,被征服地区均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但因民族隔阂和民族压迫政策的存在导致族群认同未能实现统一,从而引发了各地的反抗,故B正确;亚历山大去世导致马其顿王国解体;犹太人通过马卡比起义进而取得了基本独立,埃及人则没有取得独立;各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故A、C、D错误。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一)蒙古帝国扩展的原因:1.自然条件恶劣2.雄才大略的人物【知识点专练】.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忽必烈 D.成吉思汗【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为蒙古帝国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D正确;根据题干信息“蒙古帝国”可排除A、B;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C。故选D。【知识点专练】.1998年《华盛顿邮报》经过民意调查得出一个结论:成吉思汗是千年伟人第一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他指挥的蒙古铁骑横扫中亚,西征至欧洲,立下赫赫战功B.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统一的封建政权的奠基人C.他的西征打破壁垒,为西方开辟了通往东方的道路,促进了东西方交流D.他是蒙古族的杰出首领,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最终统一了蒙古草原【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评价“成吉思汗是千年伟人第一人”是基于他及其子孙所建立的蒙古大帝国在沟通东西方交流方面发挥了客观的积极作用,故C正确;统一蒙古草原、横扫中亚、元朝奠基人都不太合适,故ABD错误。3.东西无强国(二)蒙古三次西征,最远到达奥地利1.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1218年灭掉花刺子模,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2.第二次西征(拔都):1235年,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知识点专练】.蒙古灭金战争结束后,窝阔台汗在中原和中亚建立了牢固的统治。1236—1241年,窝阔台汗遣拔都等诸王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诸国。与此有关的是()A.蒙古征服今俄罗斯地区 B.蒙古灭掉花剌子模国C.蒙古攻占巴格达 D.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答案】A【详解】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故A项正确;排除BCD项。3.第三次西征(旭烈兀):13世纪中叶,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知识点专练】.元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即位时,在波斯境内,尚有两个国家保持独立:一是立国于马三德兰地区(今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的木刺夷国;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其西还有叙利亚国。此三国彼此不相声援,地位孤立。其中木刺夷人屡劫蒙古商旅。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扩大疆土,决定远征波斯,以图在该地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材料反映了蒙古西征()A.灭掉花剌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 B.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C.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 D.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答案】B【详解】材料“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扩大疆土,决定远征波斯”等,反映了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的第三次西征,故B项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三)蒙古西征的影响1.对政治版图来说(形成了四大汗国)【知识点专练】.蒙古建国后,于1219年至1260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下列不属于西征影响的是()A.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 B.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C.建立横跨亚欧非的世界性帝国 D.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民族分布【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三次西征将一个草原汗国发展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性帝国,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D关于亚历山大东征的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知识点专练】.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建立了蒙古汗国,之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结合地图和史实,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A.第一次西征征服了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地区B.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C.西征后蒙古汗国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性帝国D.西征后蒙古占领地区没有建立完全的中央集权统治【答案】A【详解】第一次西征征服的是花剌子模,大致位于今天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境内,故A错误,符合题意;三次西征后蒙古汗国发展为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性帝国,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忽必烈时期蒙古在西方的统治权已经脱离元朝控制,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2.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知识点专练】.(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和速不台的侵入波斯、高加索和罗斯“不过是一次长途奔袭。他们去后,这些地方的人民可能以为是做了一场噩梦,而蒙古人留在这些城市里面下来的冒烟的瓦砾场以及堆积如山的尸体证实他们经过这里是可怖的事实。”材料说明蒙古西征()A.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B.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C.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D.推动欧洲城市发展【答案】C【详解】蒙古西征本身是对这些国家的武装入侵,大肆屠杀当地居民,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故AB错误,C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发展问题,故D错误。3.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传教士、马可·波罗、列班·扫马)(1)技术【知识点专练】.吐蕃和南诏对唐朝蜀中地区的进攻,屡屡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元至元十六年三月,“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种现象说明()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B.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D.蒙元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答案】B【详解】材料“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反映出少数民族对工匠技艺之人的掠夺,这体现了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以争夺工匠为目标”;材料强调的是工艺技术的作用,故C项排除;五代和宋时期就出现了火炮技术,故D项错误。(2)传教士【知识点专练】.伴随着蒙古西征,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同一时期,中国也有人到欧洲访问,这反映了()A.意大利人重视与中国交往 B.蒙古西征推动了东西方交流C.意大利最早与蒙古交往 D.西征是为了加强与西方的联系【答案】B【详解】材料体现出东西方人员往来,有助于加强两国的交流,体现了东西方交流,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蒙古西政具有侵略性,D排除。故选B。

(3)马可·波罗【知识点专练】.“他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留居17年。后来,他从泉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意大利,对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产生较大影响。”“他”是()A.阿基米德 B.亚历山大 C.马可·波罗 D.但丁【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到中国。他在中国居住了17年,返回意大利后,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描写了东方的富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知识点专练】.有学者指出,《马可·波罗行纪》是一部中世纪以传递香料贸易相关新闻为核心,辅以东方世界各种奇闻趣事的“新闻书”,成为当时人们获得跨地域消息的媒介。这位学者认为()A.威尼斯是当时世界新闻中心 B.该书起到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C.马可·波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D.该书直接服务于欧洲的殖民扩张【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马可·波罗行纪》……成为当时人们获得跨地域消息的媒介”可知,该学者认为《马可·波罗行纪》起到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B符合题意;A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排除;C表述正确,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D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知识点专练】.“15世纪欧洲的传奇,充满着马可·波罗的故事里的名字,如契丹、汗八里之类,他们从游记中所看到的东方的富庶,又成为驱动西人东来的巨大诱惑。据说,哥伦布就是读其书而有志于东行者。”以下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马可·波罗行纪》荒诞不经 B.《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东方的富庶C.《马可·波罗行纪》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D.哥伦布是马可·波罗的崇拜者【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据说,哥伦布就是读其书而有志于东行者”可知,《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故C项正确,ABD排除。【知识点专练】.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并在元朝担任官职,返回后据其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1342年,意大利传教士马黎诺觐见元朝皇帝时以教皇名义赠送了骏马一匹。这说明()A.蒙古西征后东西方的政治、文化交流畅通无阻B.西方认为《马可·波罗行纪》的记述可信度低C.马可·波罗来华事件直接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D.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答案】D【详解】蒙古西征后形成四大汗国,后期逐渐分裂,使东西方在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因政权的割据而困难重重,特别是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几乎阻断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这是导致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西方人比较认可马可·波罗的记述,他们深信在东方存在一个富庶的国家,那里到处是黄金白银,因而社会上兴起一股“寻金热”,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马可·波罗来华并没有直接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故A、B、C三项错误。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4)经济【知识点专练】.苏联学者巴托尔德说:“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中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该学者认为蒙古帝国建立的意义在于()A.统一了远东和近东各国 B.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交流和发展C.维护帝国的专制统治 D.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答案】B【详解】巴托尔德意在强调蒙古帝国建立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故B正确;AD是帝国建立的直接表现,不是意义,故均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知识点专练】.“当蒙古部落之间的征战结束后,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便开始了。这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草原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和单一化的形式之一。(他们)很少能自给自足……游牧民与定居者的跨越军事边界的商业交往经常受到南面农业帝国的限制……而惟利是如图的商人与游牧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因为这种共同利益,在对外征服中他们将协调行动,给定居文明以致命的打击。”以下对这种深刻的经济根源带来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A.拥有强大的军事优势 B.采取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C.发动对保守农业帝国的征服 D.对科技文化的交流给予包容的态度【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古以草原畜牧业为经济基础,不能自给自足,又加之需要长期维持强大军事实力应对其他部族侵略和对农耕地区进行掠夺,以获得必需物资,故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草原游牧生活的专业化和单一化特点,使生产生活资料无法自给自足,因此蒙古鼓励商业发展并对科技文化交流持包容态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5)文化【知识点专练】.“蒙古征服显然是人类全部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西征在传播并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激发他们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一段时间内,整个亚洲与西欧可以自由交往,条条道路都开通了,每个国家的代表都出现于哈剌和林宫廷中。……罗马教皇、印度佛教僧侣、波斯、意大利、拜占庭和亚美尼亚的商贾,还有阿拉伯官吏,以及波斯、印度的天文学者和数学家都纷至沓来,云集于蒙古朝廷。”蒙古征服引人注目的原因是()①促进了被征服地区思想观念的更新②促进了不同地区商贸交往③鼓励宗教和学者传播知识④推动东西方科学技术的交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详解】据材料“西征在传播并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激发他们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可知①正确;据材料“罗马教皇、印度佛教僧侣、波斯、意大利、拜占庭和亚美尼亚的商贾,还有阿拉伯官吏,以及波斯、印度的天文学者和数学家都纷至沓来,云集于蒙古朝廷”可知,②③④正确。因此D正确,ABC排除。【知识点专练】.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郑和下西洋传到阿拉伯【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3-14世纪正值史上三次蒙古西征,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故A项正确;古罗马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遣唐使来华带中国唐三彩入日本发生在唐朝,时间在公元9世纪以前,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出现于明代,时间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