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2020页,共=sectionpages2828页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于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七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天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主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灾害等等,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件下,可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应战”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天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城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的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在距今约12000~11000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农业起源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随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在黄土高原上,这根本不成问题。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摘编自《黄玉高原,上苍为中国天特制的舞台》,《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10期)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B.“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C.“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D.“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B.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C.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D.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事,依托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B.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起源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C.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D.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说明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4.作者指出“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4分)5.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一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特制”一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涴漫的狱中日记①瞿秋白考古学家新近在东亚大陆上发见许多古代文件。那地方本来“人”迹稀少,毒蛇猛兽横行;现在还是莽莽苍苍,一片凄凉荒芜的秽土,白骨如山的堆积着毒虫的旧穴,可惜也塞满了泥沙——这是洪水之后的遗迹。要想考察地下的化石及地面的废址,来研究此地古时的社会,真正不容易。至于那些文件——当然都是烂纸破簿,水痕浣漫,还有乱七八糟,泥污血染的“乌兽之迹”,实在难以看清楚,加以上面所写的文字,又像埃及古字似的所谓象形字。——很要像拿破仑第一次征埃及时那些学者的刻苦研究一番。果然,这些文件之中居然有几位东亚语族学家考究出一张破烂的文字。这张纸还是1923年(2月年)的,距今已有三千零六年,是一篇狱中日记的一页,单是这一个“狱”字就很费考据,至今还没有能详细知道此字的定义。听说这几位学者不久就要发表一篇细密考证的文章,将登在《东亚古史研究》杂志的《猛兽时代号》上。我这里先把这页日记的“白文”发表,学者已经研求出来的,至于模糊处及残破处只得暂缺。那些学者的笺注亦暂不刊布,因为他们自己说研究尚未成熟,可以缓些发表。“……好不容易我们办到如此的成绩!这一次我们非得大家集合起……我们长辛店……”“二月日“我这一气非同小可!(姓吴的老五总说我学着写日记,还是套《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滥调,从此以后我再也写不了。)非同小可!……这个地方又不像牢监,又不……真气闷。……曹贼真正可恶!哼,不过一时得意罢,我们几百万几千万人现在不过刚想团结;这一股气已经直冲出来,大家勇的很呢,什么好的世界都可以造得成,一两个曹贼挡得住么?捉了我们几人就有用么?还有那不要脸的,自己从前说是帮助我们工人的,现在就是他的兵先杀人。……我们自己伙里明白人本也不多,他们这么一来,倒也好……教训,大家长了不少知识……“老五可怜呵。我们在厂里,在车站上,一天做十点钟,他在会里一天到晚十六个钟头也不止,时时刻刻的麻烦不了。我们下了工到会里还要大家商量事情。——乏得很。可是以前我是像死人似的;从那时起,就不同了:我现在仁里,看大家兄弟们一块儿做事,仿佛一团和气;无论轮机声怎响,——愈响愈妙——我总听得见似乎有人喊着:‘这就结连起来,就结连起来!’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已反不如他。“老五从小又没吃过这样的苦……他是念书人。我问他,他还生气,常常说:‘你们怎么不明白,咱们的事大得很,各方面都要人才,都要干。我不穿这样的衣,吃这样的饭,那能住在这里?譬如还有别的几位同志他们有应办的事,便不能如此,又是一种……“唉!军……可恶。看不见了。写不得了。……好臭!”“月九“奇怪!他们竟是开玩笑。今天突然间带我们到刑场上……去……什么都忘了,我们之后还有不少人呢;不说现时的工人多不过,国内此后将要做工人的人更不知道几万……杀得净么?我只觉得那时眼光是直的,耳里听得声响分外的清楚。四五天没见天日了,买今天刑场却成了我的天日!街上走的人,有我们的同事,我似乎看见他们眼睛里……面色白得……白得可以显出我们这几万人的心,几万人的力量。副又可怎么样?又回到监狱里了。不杀?哼!“听说前天扬子江边我们的人被杀了不少……又听说‘大家’都走开了。怎么了?我想那一个人头(姓林的),血淋淋的挂在……睡梦中都可以看得见那切齿忿恨的形容,听得见那天昏地暗的一片惨呼的声音。呵。什么!无缘无故三十多人杀了,死了。我们不怕!我们这里也是这样。——那时我记得,一望过去,只见簇簇的人头拥住了那穿金丝绣的洋服的。‘开枪!’……惨呵!难道这还是人的声音?不是!是军官的声音。可不是么?那天当夜我们就来了。你看,老五袜都没有穿,……呼呼的冷风,乌黑的深夜里,跣着脚……”“日”“前天看牢的忽然给我们松了一松刑具。……两个月不能写日记……”“今天老五对我说,他前天递出去一封……他说:‘笑话!谁说唯物论的人没有人的感情!更大!外边有人替我们干得利害。我又写信劝大家不要尽为我们……’老五满身生了疮,我亦是如此,一两月来搬了几个地方,挨了打不少数。三有两位站了站笼,我们手铐脚镣带着,肩了大枷……我是皮破肉绽,精神恍惚得不行。老五却还精细明了,吃了这些苦,竟还想得到……”1923年8月9日(有删改)【注】①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血腥镇压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称“二七惨案”。作者以此为原型写下本文。涴漫,即污秽漫漶。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先写考古学家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日记,再借日记来讲述一个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颇具深意。B.文本多处使用表示缺文的记号和省略号,既直观地呈现出纸页的涴漫之状,又使得所述情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C.文中的“我”以前是“像死人似的”,现在连机器的声响也觉得美妙,前后状态的对比体现了“我”内心的觉醒。D.小说善于细致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眼光是直的”表明“我”因血淋淋的现实而对革命前景产生了迷茫。7.小说中写道“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己反不如他。”老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8.《涴漫的狱中日记》是中国文坛最早的革命文学创作实践之一,凸显了觉醒的工人阶级形象。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了日记形式,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小题。材料一: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日:“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材料二: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塏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屨贱。”景公为是省于刑。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上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材料三: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君A子B不C犯D非E礼F小G人H不I犯J不K祥L古M之N制O也P吾Q敢R违S诸T乎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坐”与现代“坐”的姿势不同,多指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压于脚后跟。B.“居”指居住,与《张衡传》中“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的“居”意思相同。C.“省”指减少,与《咏怀古迹》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意思不同。D.“寿”指保存性命,与《鸿门宴》中“若人前为寿”的“寿”意思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人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问题。B.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多便利。C.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D.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减少了刑罚。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5分)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5分)13.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人处世始终秉持崇俭品格。请简要概括其“崇俭”的具体表现。(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池上絮①(唐)韩愈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柳絮(宋)卢梅坡晴栏看尽柳花飞,一段风情不自持。若使化为萍逐水,不如且作絮沾泥。【注】①絮:柳絮,柳树的花。诗中的“杨花”即柳絮。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七绝均以“花”称柳絮,都写到柳絮在晴空飘舞飞扬,颇具审美意趣。B.韩诗将柳絮置于池面晚霞映水的场景进行描写,卢诗并未描写此种场景。C.韩诗中的“自飞飞”和卢诗中的“一段风情”,均着意于表现柳絮的风韵。D.韩诗以“不得归”突出春逝,卢诗用“看尽”点明春暮,有异曲同工之妙。15.这两首诗分别蕴含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青春之美”阅读分享会上,有同学说,青春是花样年华,像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开篇就抒发对青春年华的怀想;有同学说,书香激扬青春,读书贵在坚持,正如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所述,他抄录书籍,冷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步,仍“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不负青春韶华的典范。(2)同是写愁,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比喻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则化用古人建功立业的典故来抒发戍边难归的愁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说文解字》,带领大家走进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搜集9353个正篆作为字头,收列重文1163个,以五百四十部首“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构建出一个庞大、严谨、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这个创立于1900多年前的体系,有着①的价值。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它来辨认、释读新发现的一些古文字。节目讲述许慎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的故事,展现了他②的一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殚精竭虑的中年,再到饱受眼疾所困却依然努力进行最后一遍校订的晚年,许慎精益求精,为《说文解字》投注了毕生心血。尤为难得的是,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体现出③的精神。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沿着所展示的汉字文化谱系。观众们再一次感动中华文明始終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新篇章的强大生命力。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应该让古老的汉字在这个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中华文明的根脉有力延续!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19.《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楼梦》中和玉相关的内容很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诸多情节以及人名物名都体现了“玉”元素,可以说,玉文化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B.同辈中唯有贾宝玉以双“玉”命名,而且被赋予”神瑛侍者”的身份,衔玉而生,这寄寓了作者的喜爱。C.以“珍、珠、瑞、环、琏”等寓意美好的字来给贾府第四代男子命名,蕴含了作者对他们的期待与肯定。D.《说文解字>将“琢”释为“治玉”,“切磋琢磨”的“琢”即为此意,香菱学诗的过程可谓“切磋琢磨”。(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桂树①,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后世咏桂的诗词甚多。可见,桂花自古以来就受到关注和喜爱。中秋前后,桂花绽放,黃色或白色,香气绝佳。北周庾信《山中》:“涧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再幽深的地方,②,香气便四处飘溢。其用于食品可③,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作饼,点茶香美。”样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明代的文震亨以享受生活闻名,他在《长物志》中讲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的愿望,浪漫、闲适的情境令人神往。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1.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解说中国文字的典籍。汉字是一个包括对宇宙、自然、生命、人际关系、价值等方面体认的文化系统,承载着我们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认知。2021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2版显示,中国人最常用的形容词有“大、多、高、重要、老、全、美”等。请结合材料内容,在以下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一:为“赓续中国智慧,当好捧典之人”的新时代青年论坛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任务二:从以上最常用形容词中选择一个,以“说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阅读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于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七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天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主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灾害等等,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件下,可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应战”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天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城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的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在距今约12000~11000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农业起源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随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在黄土高原上,这根本不成问题。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摘编自《黄玉高原,上苍为中国天特制的舞台》,《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10期)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B.“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C.“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D.“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B.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C.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D.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事,依托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B.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起源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C.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D.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说明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4.作者指出“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4分)5.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一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特制”一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5)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抓住题干关键词,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者强调“特制”一词的原因。【解答】(1)B.“南北纬30°到60°之间”和“由西向东流动”理解错误,“建筑师”在文中指的是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季风。

故选:B。

(2)A.“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说法错误。文中说“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是产生了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并不是影响了它地基的稳定。

C.“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错误,原文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带状分布,不是由下到上立体分布。

D.“原因在于……”单一化,“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不仅仅因为“地域空间广阔”,不能忽视人类的主动性。比如原文提到“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

故选:B。

(3)A.“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推断不当,缺乏依据。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的阻挡,黄土高原的土层可能会更薄,农耕文明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故选:A。

(4)可由原文“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域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约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得出第一点: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环境带来的挑战能恰当地激发文明反弹的力量;可由原文“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得出第二点:这里的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生存挑战,发展农业,最终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5)抓住关键词“特制”进行分析。从原文“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等信息可以知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是中国所独有的;从原文“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等信息可知,土高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从原文“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可知,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给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

答案:

(1)B

(2)B

(3)A

(4)①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环境带来的挑战能恰当地激发文明反弹的力量。②这里的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生存挑战,发展农业,最终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5)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是中国所独有的;②黄土高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③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给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点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涴漫的狱中日记①瞿秋白考古学家新近在东亚大陆上发见许多古代文件。那地方本来“人”迹稀少,毒蛇猛兽横行;现在还是莽莽苍苍,一片凄凉荒芜的秽土,白骨如山的堆积着毒虫的旧穴,可惜也塞满了泥沙——这是洪水之后的遗迹。要想考察地下的化石及地面的废址,来研究此地古时的社会,真正不容易。至于那些文件——当然都是烂纸破簿,水痕浣漫,还有乱七八糟,泥污血染的“乌兽之迹”,实在难以看清楚,加以上面所写的文字,又像埃及古字似的所谓象形字。——很要像拿破仑第一次征埃及时那些学者的刻苦研究一番。果然,这些文件之中居然有几位东亚语族学家考究出一张破烂的文字。这张纸还是1923年(2月年)的,距今已有三千零六年,是一篇狱中日记的一页,单是这一个“狱”字就很费考据,至今还没有能详细知道此字的定义。听说这几位学者不久就要发表一篇细密考证的文章,将登在《东亚古史研究》杂志的《猛兽时代号》上。我这里先把这页日记的“白文”发表,学者已经研求出来的,至于模糊处及残破处只得暂缺。那些学者的笺注亦暂不刊布,因为他们自己说研究尚未成熟,可以缓些发表。“……好不容易我们办到如此的成绩!这一次我们非得大家集合起……我们长辛店……”“二月日“我这一气非同小可!(姓吴的老五总说我学着写日记,还是套《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滥调,从此以后我再也写不了。)非同小可!……这个地方又不像牢监,又不……真气闷。……曹贼真正可恶!哼,不过一时得意罢,我们几百万几千万人现在不过刚想团结;这一股气已经直冲出来,大家勇的很呢,什么好的世界都可以造得成,一两个曹贼挡得住么?捉了我们几人就有用么?还有那不要脸的,自己从前说是帮助我们工人的,现在就是他的兵先杀人。……我们自己伙里明白人本也不多,他们这么一来,倒也好……教训,大家长了不少知识……“老五可怜呵。我们在厂里,在车站上,一天做十点钟,他在会里一天到晚十六个钟头也不止,时时刻刻的麻烦不了。我们下了工到会里还要大家商量事情。——乏得很。可是以前我是像死人似的;从那时起,就不同了:我现在仁里,看大家兄弟们一块儿做事,仿佛一团和气;无论轮机声怎响,——愈响愈妙——我总听得见似乎有人喊着:‘这就结连起来,就结连起来!’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已反不如他。“老五从小又没吃过这样的苦……他是念书人。我问他,他还生气,常常说:‘你们怎么不明白,咱们的事大得很,各方面都要人才,都要干。我不穿这样的衣,吃这样的饭,那能住在这里?譬如还有别的几位同志他们有应办的事,便不能如此,又是一种……“唉!军……可恶。看不见了。写不得了。……好臭!”“月九“奇怪!他们竟是开玩笑。今天突然间带我们到刑场上……去……什么都忘了,我们之后还有不少人呢;不说现时的工人多不过,国内此后将要做工人的人更不知道几万……杀得净么?我只觉得那时眼光是直的,耳里听得声响分外的清楚。四五天没见天日了,买今天刑场却成了我的天日!街上走的人,有我们的同事,我似乎看见他们眼睛里……面色白得……白得可以显出我们这几万人的心,几万人的力量。副又可怎么样?又回到监狱里了。不杀?哼!“听说前天扬子江边我们的人被杀了不少……又听说‘大家’都走开了。怎么了?我想那一个人头(姓林的),血淋淋的挂在……睡梦中都可以看得见那切齿忿恨的形容,听得见那天昏地暗的一片惨呼的声音。呵。什么!无缘无故三十多人杀了,死了。我们不怕!我们这里也是这样。——那时我记得,一望过去,只见簇簇的人头拥住了那穿金丝绣的洋服的。‘开枪!’……惨呵!难道这还是人的声音?不是!是军官的声音。可不是么?那天当夜我们就来了。你看,老五袜都没有穿,……呼呼的冷风,乌黑的深夜里,跣着脚……”“日”“前天看牢的忽然给我们松了一松刑具。……两个月不能写日记……”“今天老五对我说,他前天递出去一封……他说:‘笑话!谁说唯物论的人没有人的感情!更大!外边有人替我们干得利害。我又写信劝大家不要尽为我们……’老五满身生了疮,我亦是如此,一两月来搬了几个地方,挨了打不少数。三有两位站了站笼,我们手铐脚镣带着,肩了大枷……我是皮破肉绽,精神恍惚得不行。老五却还精细明了,吃了这些苦,竟还想得到……”1923年8月9日(有删改)【注】①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血腥镇压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称“二七惨案”。作者以此为原型写下本文。涴漫,即污秽漫漶。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先写考古学家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日记,再借日记来讲述一个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颇具深意。B.文本多处使用表示缺文的记号和省略号,既直观地呈现出纸页的涴漫之状,又使得所述情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C.文中的“我”以前是“像死人似的”,现在连机器的声响也觉得美妙,前后状态的对比体现了“我”内心的觉醒。D.小说善于细致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眼光是直的”表明“我”因血淋淋的现实而对革命前景产生了迷茫。7.小说中写道“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己反不如他。”老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8.《涴漫的狱中日记》是中国文坛最早的革命文学创作实践之一,凸显了觉醒的工人阶级形象。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了日记形式,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基本能力。可以借助人物身份、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作者议论和文中评价来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体裁形式和特征的能力。注意结合内容,分析日记体的好处。【解答】(1)D.“对革命前景产生了迷茫”理解不当,文中的“我”不是迷茫,而是内心坚定。

(2)①结合“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己反不如他”可知,有文化,擅长组织领导:将团结的道理讲得明白,善于团结大家;②结合“我们在厂里,在车站上,一天做十点钟,他在会里一天到晚十六个钟头也不止,时时刻刻的麻烦不了。我们下了工到会里还要大家商量事情”可知,信仰坚定,任劳任怨:为了革命事业能取得成功不辞辛劳,身陷囹圄也毫不妥协;③结合“今天老五对我说,他前天递出去一封信……老五满身生了疮……老五却还精细明了,吃了这些苦,竟还想得到……”可知,精细周全,有大局意识:身体遭受巨大折磨还能虑及他人,递信叮嘱狱外战友。

(3)①结合“这张纸还是1923年(2月7日)的,距今已有三千零六年,是一篇狱中日记的一页”可知,利用日记格式巧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扣合“二七惨案”史实,有利于揭示现实的血腥和残酷;②结合“……好不容易我们办到如此的成绩!这一次我们非得大家集合起……我们长辛店……”可知,日记便于通过自述真实细腻地展现人物心理,表现出工人阶级的觉醒、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更具感染力;③结合“我这里先把这页日记的‘白文’发表,学者已经研求出来的,至于模糊处及残破处只得暂缺。那些学者的笺注亦暂不刊布,因为他们自己说研究尚未成熟,可以缓些发表”可知,采用日记涴漫的形式便于形成时间的间隔,剪裁得当而使叙述简约聚焦。

答案:

(1)D

(2)①有文化,擅长组织领导:将团结的道理讲得明白,善于团结大家;②信仰坚定,任劳任怨:为了革命事业能取得成功不辞辛劳,身陷囹圄也毫不妥协;③精细周全,有大局意识:身体遭受巨大折磨还能虑及他人,递信叮嘱狱外战友。

(3)①利用日记格式巧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扣合“二七惨案”史实,有利于揭示现实的血腥和残酷;②日记便于通过自述真实细腻地展现人物心理,表现出工人阶级的觉醒、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更具感染力;③采用日记涴漫的形式便于形成时间的间隔,剪裁得当而使叙述简约聚焦。【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小题。材料一: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日:“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材料二: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塏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屨贱。”景公为是省于刑。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上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材料三: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君A子B不C犯D非E礼F小G人H不I犯J不K祥L古M之N制O也P吾Q敢R违S诸T乎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坐”与现代“坐”的姿势不同,多指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压于脚后跟。B.“居”指居住,与《张衡传》中“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的“居”意思相同。C.“省”指减少,与《咏怀古迹》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意思不同。D.“寿”指保存性命,与《鸿门宴》中“若人前为寿”的“寿”意思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人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问题。B.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多便利。C.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D.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减少了刑罚。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5分)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5分)13.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人处世始终秉持崇俭品格。请简要概括其“崇俭”的具体表现。(3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结构对称,中间断开,“祥”后断开;“古之制也”为判断句,其后断开。故在FLP三处断开。句子翻译为:君子不去触犯不合乎道理的事情,小人也不去做不祥的事情,这是古代的制度。我怎么敢违背呢?

(2)B.“意思相同”错。不可以居住。居:居住/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居:担任。

(3)C.“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错误,综合三则材料可知,晏子主张节俭,是不想因为自己奢侈享受而劳民伤财,助长国君奢靡之风。

(4)①高台深池:名词活用为动词,筑高台凿深池;胜:尽。句子翻译为:您筑高台凿深池,征收赋税好像唯恐得到的少,施加刑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②得:能够;弊:同“敝”,破旧。句子翻译为: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破车劣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5)根据材料一原文“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弗星将出,彗星何惧乎”“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可知,劝谏景公戒除奢侈。

根据材料二原文“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拒绝重修住宅。

根据材料三原文“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可知,乘破车驾劣马以为甘。

答案:

(1)FLP

(2)B

(3)C

(4)①您筑高台凿深池,征收赋税好像唯恐得到的少,施加刑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②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破车劣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5)①劝谏景公戒除奢侈;②拒绝重修住宅;⑧乘破车驾劣马以为甘。【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池上絮①(唐)韩愈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柳絮(宋)卢梅坡晴栏看尽柳花飞,一段风情不自持。若使化为萍逐水,不如且作絮沾泥。【注】①絮:柳絮,柳树的花。诗中的“杨花”即柳絮。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七绝均以“花”称柳絮,都写到柳絮在晴空飘舞飞扬,颇具审美意趣。B.韩诗将柳絮置于池面晚霞映水的场景进行描写,卢诗并未描写此种场景。C.韩诗中的“自飞飞”和卢诗中的“一段风情”,均着意于表现柳絮的风韵。D.韩诗以“不得归”突出春逝,卢诗用“看尽”点明春暮,有异曲同工之妙。15.这两首诗分别蕴含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句的能力。需要比对题干和原诗句,找到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2)此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需要理解诗歌表达主旨的句子的意思,由此总结两首绝句的主旨,并找到两诗歌表达人生观点的不同不之处,分条陈述。【解答】(1)D.“‘不得归’突出春逝”有误,“不得归”意为再也飞不起来了。“‘看尽’点明暮春”有误,“看尽”写出诗人关注柳絮飘落时间之久,传递出诗人对柳絮飞舞的深情。

故选D。

(2)①韩诗:“为将纤质凌清镜”句写柳絮在无风时独自飘飞,想要飞跃宁静的池面,“湿却无穷不得归”句意为因无风相助而被水沾湿不能飞回,启示人生要关注客观条件,不要执着于自我表现,才有可能实现自我的初心。②卢诗:“一段风情不自持”句写柳絮随风飘扬而不能自持,“若使化为萍逐水”句提出与其化为浮萍追逐流水,“不如且作絮沾泥”意为不如落入泥中,启示人生应坚持自我,有自我操守而不要随波逐流。

答案:

(1)D

(2)①韩诗写柳絮在无风时独自飘飞,想要飞跃宁静的池面,却因无风相助而被水沾湿不能飞回,启示人生要关注客观条件,不要执着于自我表现,才有可能实现自我的初心。

②卢诗借柳絮随风飘扬而不自持,提出与其化为浮萍追逐流水,不如落入泥中,启示人生应坚持自我,有自我操守而不要随波逐流。

译文:

韩诗

落日的余辉映照着平静的池水,杨柳的花絮在晴空中自在地飘飞。

纤柔的身躯还想越过如镜的水面,却被沾湿了无数不能飞回。

卢诗

晴天下独倚栏杆看到柳花飞扬,柳花自有一段风情不能自我把持。

如果让柳花化为浮萍顺水漂流,不如暂且飘落在地上与泥土融为一体。

赏析:

韩诗

此诗咏池上柳絮。首句“池上无风有落晖”,一个春天的傍晚,红日已经西斜,池塘的水面上微风不生,平静安详。次句“杨花晴后自飞飞”,漫天的柳絮在斑斓的落晖中,飘飘荡荡,自在地飞扬,美丽多姿。末二句“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为了飞越池面,或许是想在那清澈如镜的池水中顾盼一下自己婀娜的倩影神姿,那纤细的绒毛被水一点点地润湿了,渐渐地完全湿透了,再也飞不起来了。

诗人将雪白的柳絮与碧绿平静的池水、斑斓的落晖放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极美的画面;后面描绘柳絮临池顾盼的情景,观察细致,描写细腻。诗人通过对夕阳湖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这个细节的描绘,体现出作者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

这首诗前以写景起兴,后转比拟。意在杨花不过为了飞到水面上照下自己,便落入水中,无复飞扬了。当然有韩愈况。“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穹不得归”一句抓住在池边欣赏柳絮的情景,杨花飞飞,装点暮春,时节必然,要临水自照也是有原因的。人莫不如此,一身于天地间,自然有命,却偏要通过荣誉、权力、财富自见。这首诗,仿佛漫不经心,随手撷来,出口而成,实际上,它是诗人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深厚的语言功力的凝聚。摄取飞絮沾水美的倩影、美的姿容入诗,造出闲静淡远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冲和淡泊、空灵闲寂的大自然的崇尚和对美好春光无限热爱的情致。

卢诗

“晴栏看尽柳花飞”第一句平淡如话,直写诗人站在高台之上,栏杆之旁,看柳絮在艳阳下飞扬。“看尽”写出诗人关注柳絮飘落时间之久,传递出诗人对柳絮飞舞的深情。“一段风情不自持”,“一段风情”指柳絮随风飘摇的动态感,柳絮随风而动,无法自主。“不自持”写柳絮在风中的无力感。为下文诗人言志做铺垫。“若使化为萍逐水,不如且作絮沾泥”,假若柳絮飘落水中,变得与无根的浮萍相似,随波逐流。诗人不愿做一个无法把握人生的人,因此诗人用绝决的语调告诉读者——不如散落泥中,化为尘埃。体现了诗人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情操的决绝。【点评】卢梅坡,(生卒事迹均不详),南宋诗人,《全宋词》录其《鹊桥仙》(三月廿一)等4首。“梅坡”应该也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到现在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佚了,独留下一个卢梅坡的名字。

根据他写的诗可以总结出:1、擅长写绝句。2、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3、长居京城。4、与刘过关系很好。5、家道不错。

代表作品:

雪梅

(一)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二)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青春之美”阅读分享会上,有同学说,青春是花样年华,像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开篇就抒发对青春年华的怀想;有同学说,书香激扬青春,读书贵在坚持,正如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所述,他抄录书籍,冷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步,仍“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不负青春韶华的典范。(2)同是写愁,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比喻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则化用古人建功立业的典故来抒发戍边难归的愁苦。【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

(1)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

重点字:怠)

(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燕然未勒归无计(重点字:勒)【点评】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说文解字》,带领大家走进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搜集9353个正篆作为字头,收列重文1163个,以五百四十部首“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构建出一个庞大、严谨、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这个创立于1900多年前的体系,有着①的价值。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它来辨认、释读新发现的一些古文字。节目讲述许慎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的故事,展现了他②的一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殚精竭虑的中年,再到饱受眼疾所困却依然努力进行最后一遍校订的晚年,许慎精益求精,为《说文解字》投注了毕生心血。尤为难得的是,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体现出③的精神。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沿着所展示的汉字文化谱系。观众们再一次感动中华文明始終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新篇章的强大生命力。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应该让古老的汉字在这个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中华文明的根脉有力延续!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19.《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楼梦》中和玉相关的内容很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诸多情节以及人名物名都体现了“玉”元素,可以说,玉文化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B.同辈中唯有贾宝玉以双“玉”命名,而且被赋予”神瑛侍者”的身份,衔玉而生,这寄寓了作者的喜爱。C.以“珍、珠、瑞、环、琏”等寓意美好的字来给贾府第四代男子命名,蕴含了作者对他们的期待与肯定。D.《说文解字>将“琢”释为“治玉”,“切磋琢磨”的“琢”即为此意,香菱学诗的过程可谓“切磋琢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成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

(3)本题考查学生对《红楼梦》中和玉相关内容说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内容及玉的相关含义,再判断选择。【解答】(1)①处语境强调汉字说解体系的价值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故可用“经久不衰”。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

②处,语境强调许慎的一生声势浩大,故可用“波澜壮阔”。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

③处,语境强调许慎从实际情况出的态度,故可用“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与处理问题。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可以把“沿着”放到句首;二是成分残缺,可在“感到”和“中华文明”之间添加介词“于”。故可修改为:沿着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所展示的汉字文化谱系,观众们再一次感动于中华文明始终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新篇章的强大生命力。

(3)C.“蕴含了作者对他们的期待与肯定”不当。“珍、珠、瑞、环、琏”寄予着贾府长辈的厚望,但作者的态度是复杂的,如对贾瑞、贾环、贾琏等,作者多有批评警示。

故选C。

答案:

(1)①经久不衰②波澜壮阔③实事求是

(2)沿着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所展示的汉字文化谱系,观众们再一次感动于中华文明始终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新篇章的强大生命力。

(3)C【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桂树①,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后世咏桂的诗词甚多。可见,桂花自古以来就受到关注和喜爱。中秋前后,桂花绽放,黃色或白色,香气绝佳。北周庾信《山中》:“涧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再幽深的地方,②,香气便四处飘溢。其用于食品可③,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作饼,点茶香美。”样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明代的文震亨以享受生活闻名,他在《长物志》中讲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的愿望,浪漫、闲适的情境令人神往。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1.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筛选关键信息,再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整合答案。【解答】(1)第一空,根据后文“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可知,先秦时期古籍就有关于桂花的记载,历史悠久,故填“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

第二空,根据前文“再幽深的地方”和后文“香气便四处飘溢”可知,桂花开放再幽深的地方都有香气,故填“只要桂花开放”。

第三空,根据后文“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可知,桂花用于食品可增香气,故大受欢迎,故填“使食品增添香气”。

(2)根据第三段“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桂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可知,桂花不仅可以食用,而且可以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据此压缩语段即可。注意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不超过40个字。

答案:

(1)①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②只要桂花开放③使食品增添香气

(2)桂花不但可以食用,而且还能利用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