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鸡蛋》真伪与教材引用真实性辨析_第1页
《画鸡蛋》真伪与教材引用真实性辨析_第2页
《画鸡蛋》真伪与教材引用真实性辨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画鸡蛋》真伪与教材引用真实性辨析摘要:莱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除闻名世界的作品外,他童年练习画鸡蛋的故事更是作为课文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然而,结合达•芬奇的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分析得出,画鸡蛋一事并未真实地发生在他身上。由此可见,教材选取故事更偏重情节中蕴含的精神,却忽略了故事内容真实客观的基本要求。保证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仅是对艺术家的尊重,更是对学生的负责、对学科的尊重。关键词:达•芬奇;画鸡蛋;真实性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莱奥纳多•达•芬奇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与创新,不仅是在艺术领域有所建树的天才,更是在多个领域均有所成就的全才。在艺术世界里,达•芬奇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他的艺术成就在西方艺术乃至世界艺术中都难以超越,其无穷的创造力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探索艺术之路。达•芬奇创作了包括《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在内众多家喻户晓的艺术作品,生活中我们也或多或少地见到过他的仿作,他的名字仿佛就是艺术的代名词。我们在学校最早接触到他很可能是通过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篇名叫《画鸡蛋》的故事:四百多年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个著名的画家。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先让他画鸡蛋,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他画得不耐烦了,就问老师:“老师,您天天要我画鸡蛋,这不是太简单了吗?”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画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达•芬奇听从老师的话,用心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后来,达•芬奇无论画什么,都能画得又快又像。[,]<P,62)一、故事真伪辨析这个故事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这个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故事经常成为美术教师介绍达•芬奇或达•芬奇作品时必备的引入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确有其事,还是作者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道理而以达•芬奇为例杜撰出来的?下面笔者将从故事出处、故事发生时间、作画材料以及达•芬奇性格四个方面对故事的真伪性进行辨析。<一)故事出处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没有任何史料证明达•芬奇曾画过鸡蛋。关于达•芬奇生平的记载,有三部重要的早期传记⑵(P23),其中,最负盛名的是1550年由乔尔乔•瓦萨里创作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瓦萨里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达•芬奇推崇备至,认为达•芬奇集天赋和才能于一身,是上天的恩赐。毫无疑问,瓦萨里的叙述带有主观色彩,且他的这种写作风格贯穿全书,擅长以略显夸张的故事吸引读者眼球,有些对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描述甚至由作者推断而来,增加趣味性的同时部分内容缺乏可信度。但是,《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关于达•芬奇的记载,并没有涉及“画鸡蛋”的故事或相关情节,如果这个故事真实发生,想必瓦萨里必定会收录到自己的书中,并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对达•芬奇进行褒奖。除此之外,在其他关于达•芬奇生平的专著中,也未曾出现关于“画鸡蛋”的故事,所以,小学课本中故事的出处并没有依据支撑,很有可能是故事作者的杜撰。发生时间此事的发生时间也存在诸多疑点。小学课文中多次提到达•芬奇的“老师”,却并未提及老师的姓名,但是根据已有材料,我们可以从达•芬奇到达韦罗基奥作坊的时间点进行分析。达•芬奇在14岁拜师韦罗基奥之前,接受的唯一正规教育是在算盘学校,这里是以教授商业算术为主的初等教育机构⑵(P22)o在这里达•芬奇能学到的只有一些简单的商业算术,并没有渠道接受包括素描在内的艺术教育。而在14岁拜师韦罗基奥时,根据瓦萨里的记载:“达-芬奇的父亲皮耶罗敏感地察觉到孩子的非凡天资,一天,他带了几份莱奥纳多的习作去拜访密友安德烈亚•德尔•韦罗基奥,向他征询莱奥纳多是否适合学画,安德烈亚见到这些极不寻常的启蒙作后,十分惊异,对孩子的天赋大加赞赏,建议皮耶罗让他从事这门职业,于是莱奥纳多得以进入安德烈亚的作坊。”⑶(⑵由此可见,达•芬奇在进入老师韦罗基奥的画室进一步学习绘画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绘画技巧,并显示出超乎常人的天赋,也正是如此达•芬奇才得以进入韦罗基奥的画室,跟随韦罗基奥进一步学习绘画技巧,并在此后与老师合作完成了《基督受洗》等作品。所以,韦罗基奥并不需要教年轻的达•芬奇如何从不同视角观察鸡蛋,如果达•芬奇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最基本的观察自然的手法都没有掌握,又何谈天资聪颖,更不用说使当时名声大噪的韦罗基奥都大加赞赏。不仅如此,不管是在芬奇镇还是在佛罗伦萨,都没有任何文献资料表明达•芬奇曾学习过鸡蛋的画法,甚至没有证据表明他绘画的启蒙老师是谁,所以,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三) 作画材料15世纪昂贵的作画材料也佐证了故事并没有真实发生。课文中表示,在得到老师的指导后,达•芬奇“画了一张又一张”的鸡蛋。文中并未说明达•芬奇画鸡蛋使用的具体材料,从对当时绘画媒介的研究中不难发现,能以“张”作为计量单位的有两种材料,一种是羊皮纸,价格极其昂贵且制作过程复杂;另一种是纸张。13世纪造纸业在欧洲建立并在15世纪得到发展,虽然纸张的价格要比羊皮纸便宜得多,但是在15世纪上半叶,纸张还是非常昂贵的材料,而且用于绘画的纸品经常供应不上,对于艺术家而言,纸张更多用于工作室作品和画谱的保存或者是正式委托作品的草图,对于探索性的素描来讲纸张是非常奢侈且难以负担的⑷(P15)O不管是羊皮纸还是纸张,年轻的达•芬奇都没有足够的财力来购买用于描绘鸡蛋的材料。达•芬奇确实有用纸张记录和创作草稿的习惯,留存至今的笔记超过数千张,且有更多流失。已经留下的笔记,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和艺术等诸多领域,但其中不仅没有提及“画鸡蛋”一事,更因为那时的优质纸张价格昂贵,达•芬奇设法充分利用每一个边边角角,尽可能在每一页记下更多内容[2](P102)o由此可见,即使在达•芬奇功成名就财力充足时依旧保留了充分利用纸张的习惯,年轻时的他更不可能使用纸张对鸡蛋进行多次描摹。(四) 达・芬奇的性格课文中提及的作画“又快又像”完全不符合达•芬奇的性格。即便是对达•芬奇推崇备至的瓦萨里也曾指出,如果不是兴趣多变、性格浮躁,学习许多知识经常半途而废的话,他本应在学问上有伟大的造诣⑶(P1)。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乃至整个历史时期都鲜见的全才,他的精力之充沛,涉及领域之广阔,无人可及。正因为如此,他并没有对某一领域用尽一生进行深入研究,而是经常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精力后,转向其他门类,并在之后利用最新的研究发现不断完善之前的工作。如果达•芬奇对画鸡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短时间内对鸡蛋进行大量素描的做法确实可能发生在这位天才身上,然而,在此之后“无论画什么,都能画得又快又像”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达•芬奇终年75岁,艺术创作中大部分作品都没有完成,去世前还为在艺术中没有完成应做的工作而感到懊悔[3](P12)O如《博士来拜》《安吉亚里之战》等作品都没有完成,包括《蒙娜丽莎》《吉内薇拉•德•本奇》在内已经完成或几乎完成的作品,他也一直带在身边,没有交付给委托人。正是达•芬奇对于艺术的执着、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促使他将作品长期带在身边修改补充,而不是“又快又好”地完成。以达•芬奇在1480年左右创作的《荒野中的圣杰罗姆》(SaintJeromeintheWilderness)(见图1)为例,最初创作这幅作品时达•芬奇并未掌握足够的解剖学知识,并在之后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中出现了锁骨位置解剖出错的问题,但是之前的《荒野中的圣杰罗姆》却并未出现此类解剖学错误。根据红外线分析的结果,这幅作品是分两个阶段绘制的,第一阶段是在1480年左右,第二阶段是在他1510年开展解剖学研究之后[2](P78)o由此可见,达•芬奇将作品带在自己身边是为了完善细节,尽其所能做到尽善尽美,这种对于完美孜孜不倦地追求也使他的绘画工作不可能快速完成,而是需要花费数年、数十年甚至终其一生来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图1荒野中的圣杰罗姆注:规格:103厘米x75厘米;年代:1480年类别:木板油彩;属地:梵蒂冈博物馆由此可见,小学课本中的故事并不符合达•芬奇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追求,故事也并不可能真实地发生在达•芬奇身上。二、故事存在意义与价值不管是从既有的传记资料中关于达•芬奇的记载,还是从达•芬奇人物性格和艺术创作手法进行分析和推断,都可以证明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并没有发生过。那么它的存在,抑或说它所包含的道理是否适用于课堂教学呢?用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一个没有发生过的历史故事来阐述道理,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呢?首先需要说明这个故事的作用。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目的是突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即要注意观察,从不同角度看事物。不论是从语文还是从美术的角度,用简单的故事情节快速勾勒出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做法是事半功倍的。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引导他们获取知识。然而,教育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客观性和真实性,任何道理都应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这才真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尽可能用已有的材料描绘出与艺术家性格相符的故事才是正确运用故事来教学的方式,不论是美术教育还是语文教育,应将真实性放在教育性之前。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教育中真实性的重要意义。(一) 真实是对艺术家的尊重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仅就绘画这一门学科而言,他就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达•芬奇发明了空气透视法、发展了解剖学在绘画中的运用、通过在欧洲不同地区的游历传播先进绘画技巧,影响了包括枫丹白露画派在内的众多艺术流派和艺术家……世界各国的艺术史家都努力对他早期的传记资料、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料和他本人的笔记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出一个真实的达•芬奇,使他不仅仅是艺术或是其他领域的代名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种探究是出于对达•芬奇的尊重,通过还原他的人生,使我们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传奇一生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在画鸡蛋的故事中,对于达•芬奇的描绘并没有真实的历史依据作为支撑,只是为了传播知识而编造的,且这样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他的创作理念不符,对于认识真正的达•芬奇并没有帮助。由此可见,故事的作者只是借用了达•芬奇的名字作为外壳,没有注重达•芬奇所代表的内涵,将此故事通过课本广泛传播,对达•芬奇和那些为了探求真实的达•芬奇而不断努力的人们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二) 真实是对学生的负责小学时期的学生充满好奇心,学习兴趣强烈,极易接触、发现、探索新鲜事物,这个时期听到的故事、学到的知识与道理极有可能形成长期记忆,伴随他们一生。有的学生可能在课下已经接触过如《蒙娜丽莎》为代表的达•芬奇作品,有的可能完全没有了解过达•芬奇,但是学生一旦在学校的课堂与课本中接触达•芬奇,他们便会认为这个故事真实存在,并将此牢记于心,从而对达•芬奇的艺术创作过程与早年经历产生误解,这种误解如果没有及时得到纠正,则会伴随学生一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选取教材中的故事来传播知识时,也要遵循真实性原则。(三)真实是对学科的尊重不管是哪一阶段的教学,绝大多数学科都以真实性作为基础。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公式历经数学家、科学家千万次演算和失败后,最终得出真实、正确的结论才能出现在课本中;生物、地理等学科对于自然界构成的探索与描述也是极其准确、符合客观现实的;历史课本中的人物、事件是结合各方史料推断出史实,才能使学生以史为镜而知兴替。然而,在语文课本中似乎经常出现披着其他学科外衣讲故事说道理的现象,而完全不在意例子的真实性,类似《华盛顿和樱桃树》《爱迪生救妈妈》等完全没有史料记载、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伪传记故事时有出现。教材是学科的结晶,编著者应以认真严谨的态度编写教材,单单为了讲道理而杜撰其他学科代表人物的事迹无疑是不负责任的,甚至会影响该学科教师授课的内容,轻则使授课教师花费时间精力用在消除误解上,重则该科教师会以错误的例子引导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