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_第1页
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_第2页
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_第3页
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_第4页
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T的历史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机)1895年,Roentgen发现X射线。从此开创了用X射线进行医学诊断的放射学--X射线摄影

术,也开创了工程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新纪元。1967年,G.N.Hounsfield研制第一台临床用的CT样机,1971年正式在医院使用。,并首先用于颅脑疾病的诊断,可清晰显示不同平面的脑实质、脑室、脑池的形态和位置等图像,并很快用于全身各部位。当前第1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1975年通过CT看到脑组织SiretomCTScanner(128x128)当前第2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CT工作原理所谓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机(简称X—CT或CT),就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瞄后,由探测器收得的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经电子计算机计算出每一个象素的衰减系数,再重建图像,而能显示出人体各部位的断层结构的装置。它以断层的图像形式,较清晰地显示人体组织的细微差别。CT要区分不同的密度组织,则用CT值来表示,其范围取—1000至十1000,在CT上,对X线吸收高于脑实质的表现为增白的高密度影,如脑出血和钙化。反之则表现为灰黑色的低密度阴影,如坏死、水肿、脓肿等。当前第3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

根据研究目的,行CT检查时沿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扫描,即断层图像。包括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

横断位:水平面。矢状位: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冠状位:额状面。当前第4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1.冠状面2.矢状面3.横断面CT扫描层面当前第5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颅脑断层常用基线1、Reid基线(RBL):

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2、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3、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至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当前第6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上眶耳线SML眶耳线OMLReid基线RBL头部断层常用基线当前第7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Reid基线(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外耳道眶上缘眶下缘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通过该线的断层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当前第8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红色线:代表“CML”或“OML”

绿色线:代表“RBL”

蓝色线:代表:“SML”颅脑扫描一般以听眶下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层厚:8-10mm,层距:10mm当前第9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

常规扫描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层距:10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

特殊扫描薄层扫描:层厚5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CT头颅扫描当前第10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血管造影及常规X线已证实的病灶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颅内病变的随防复查CT头颅增强扫描当前第11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

CT窗口技术

脑组织窗、骨窗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CT值来鉴别组织的性质。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值为-1000;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倍,CT值为+1000;水的CT值为0。当前第12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组织平扫CT值

组织平扫CT值

脑25—45灰质35—60白质25—35基底节35—45脑室0—12肺-500—-900甲状腺100±10肝40—70脾50—70胰40—60肾40—60主动脉35—50肌肉35—50淋巴结45±10脂肪-80—-120前列腺30—75骨150—1000椎间盘50—110子宫40—80精囊30—75水0空气-1000静脉血液55±5凝固血液80±10正常人体组织的CT值(Hu)当前第13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1.颅脑肿瘤原发或转移瘤,尤其是多发肿瘤2.颅脑损伤各种血肿,尤其是多发血肿和颅窝血肿的诊断3.炎症及寄生虫4.脑血管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AV畸形,蛛网膜下隙出血和脑内血肿等5.症状性癫痫6.先天性畸形7.颅内压增高原因不明者8.脑白质病和颅内疾患不明者9.颅脑以外疾患颅脑CT检查的适应证当前第14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极限分辨率未超过常规X线检查;定位:小于1cm的病灶,易漏诊;定性:受病变部位、大小病程等影响;不是所有脏器适合CT检查,空腔性脏器(胃、肠),血管造影;CT只能反映解剖方面信息,几乎无功能和生化信息。CT特点当前第15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

CT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近,CT难以发现。CT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的脑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对观察脑干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节等,亦为CT不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充。CT局限性当前第16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CT读片原则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了解人体横断层解剖,观察扫描位置是否正确。异常影像的观察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数目、边缘、密度、内部结构、与周围的关系等,如为复查则需对病变进行动态描述。分析与判断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像解剖,并对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再结合临床做出正确判断。

当前第17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正常头颅CT常规扫描以OM线为基线,层后10cm,层距10cm自颅底至顶部分为9—11层面当前第18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一、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颅前窝底部: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当前第19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延髓、脑桥:位于第四脑室前。当前第20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眼球筛窦蝶窦颞极延髓内枕骨粗隆外耳道颧弓第四脑室眼眶外侧壁小脑溪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鼓室乳突气房岩骨桥小脑角池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颈内动脉(破裂孔)当前第21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蝶窦层面眼球晶状体颞叶极部颈内动脉桥小脑角池亨氏暗区第四脑室小脑半球桥脑内直肌当前第22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蝶窦顶部层面

筛窦桥脑小脑中脚小脑蚓小脑半球第四脑室海绵窦颞叶桥小脑角池蝶窦

乙状窦

基底动脉

视神经

小脑延髓池当前第23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蝶鞍垂体层面直回

鸡冠

桥前池侧脑室下角

视神经管

前床突

海绵窦

鞍背

第四脑室

乳突气房

小脑半球

枕骨内嵴

桥脑

垂体窝

小脑蚓部

当前第24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二、鞍上池层面颅前窝:颞叶。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行星。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角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V”字型视交叉。颅后窝:四脑室或四叠体池。当前第25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鞍上池层面

额叶直回纵裂池

四叠体池

中脑

基底动脉

侧脑室下角

外侧裂池

大脑中动脉

枕叶颞叶

海马

环池

鞍上池

当前第26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鞍上池层面

中脑大脑脚

外侧裂池

额叶直回四叠体池

海马

环池枕叶

脚间池

颞叶

侧脑室下角

小脑蚓

下丘当前第27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前方:额叶外侧:尾状核头部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

当前第28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额叶

纵隔裂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上丘

四叠体池松果体(钙化)

外侧裂池枕叶

丘脑

岛叶

侧脑室后角

尾状核头当前第29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第三脑室下部层面当前第30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四、第三脑室上部层面基底核、丘脑。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脑岛)。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三脑室连接。当前第31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基本概念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是组成椎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基底节纹状体杏仁核屏状核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壳核旧纹状体新纹状体古纹状体当前第32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基底节区:概念不清可能包括:基底节、黑质、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丘脑为间脑的一部分,包括: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等。当前第33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听辐射和视辐射。内囊的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豆纹动脉,管腔细,压力高,极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就会破裂出血,所以内囊是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当内囊损伤时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当前第34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外囊:是位于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要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外囊出血主要由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裂支破裂所致,血肿多较局限,高血压是主要病因。外囊出血临床表现较轻,主要是血肿及继发的脑水肿脑水肿压迫内囊所致,一旦血肿或水肿消退,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当前第35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胼胝体膝部侧脑室透明隔穹窿柱脑岛(岛叶)丘脑间粘合(中间块)丘脑穹窿脚胼胝体膝部脉络丛胼胝体压部尾状核头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豆状核的壳核部分豆状核的苍白球部分第三脑室外囊屏状核内囊的晶状体后部分尾状核尾部海马及海马伞侧脑室后角松果体缰部松果体当前第36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大脑镰

额叶

胼胝体膝部尾状核头部

侧脑室前角

透明隔

穹窿部

丘脑

室间孔

中间帆池

脉络丛

外侧裂池枕叶

侧脑室三角区

视辐射

内囊前肢

内囊后肢当前第37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第三脑室上部层面当前第38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五、侧脑室体部层面由额、颞、枕叶构成。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当前第39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侧脑室体部层面

颞叶

侧脑室体部

放射冠

额叶胼胝体压部

上矢状窦

枕叶胼胝体膝部尾状核体部

纵裂池大脑镰

透明隔当前第40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放射冠:是指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规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当前第41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六、侧脑室上部层面内侧壁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分为额、顶、枕叶。当前第42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侧脑室顶部层面额叶大脑镰枕叶脑沟胼胝体侧脑室体上矢状窦顶叶当前第43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七、大脑皮质下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线。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基本消失。半卵圆中心:位于胼胝体上方,由左右大脑半球髓质形成的有髓纤维,对称位于大脑镰两侧区域。当前第44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半卵圆中心层面纵裂池半卵圆中心额叶扣带回大脑镰顶叶上矢状窦楔前叶缘上回角回当前第45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八、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半卵圆区上部层面)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质和脑沟十分清楚。顶叶较小,额叶较小。放射冠:是内囊到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当前第46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半卵圆区上部层面

大脑镰顶叶放射冠

上矢状窦额叶额中回额上回中央前回中央前沟中央后回中央沟中央后沟中央旁小叶当前第47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脑出血及脑梗死头颅CT表现当前第48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脑出血CT表现A皮质动脉的穿通支-------脑叶出血

B豆纹动脉---------------壳核出血

C丘脑穿通动脉-----------丘脑出血

D基底动脉脑桥支---------脑桥出血

E小脑上或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出血(齿状核)当前第49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脑内血肿的CT表现主要为血肿本身影像、周围脑组织变化和占位表现。病期不同,表现各有差异。脑内新鲜血肿在CT上呈均匀一致的高密度(60-80H),出血后3~4小时,血肿密度可达90H。出血病灶周围有一圈低密度带,为坏死水肿带。脑水肿与占位性在3~7日此最明显。16日后,占位性开始减轻。脑出血当前第50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壳核出血当前第51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当前第52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丘脑出血当前第53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脑干出血当前第54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脑干出血当前第55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脑干出血当前第56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脑干出血当前第57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脑室出血并铸型当前第58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小脑出血当前第59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A丘脑出血B基底节出血C脑干出血D小脑出血当前第60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左侧颞顶叶脑出血当前第61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男55岁,左侧肢体偏瘫,有高血压史。右侧外囊区有肾形高密度区,边界规则,内有低密度条状影,周围出现水肿,额与枕角变窄,中线轻度左移。6天后变为均匀高密度,水肿增宽,中线左移。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且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基底节、丘脑、大脑半球、小脑和脑干),表现为肾形。急性脑出血当前第62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急性脑出血左侧肢体活动障碍3小时右侧丘脑有一椭圆形、密度均匀和边界规则的高密度影。右侧脑室与第四脑室出现相同密度影,两侧基底核区见斑点状低密度影,第三脑室左移,中线无移位。诊断:右侧脑室急性出血,破溃进入脑室系统。当前第63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男48岁,左侧肢体瘫痪,口角歪斜,20天后恢复较快。右外囊区有一肾形高密度影出血,边缘有低密度环示轻度水肿,20天后复查,变为低密度。右侧外囊出血当前第64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前第65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前第66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前第67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因血管阻塞造成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分脑血管阻塞和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两大类。病理改变分三期:即缺血期、梗塞期(坏死、吞噬期)和液化期(机化期):4-6h为缺血期,缺血区开始出现水肿,12h后。细胞出现坏死,且呈进行性加重,此时梗阻部分与正常脑组织无法区分。24h能看出病理表现:灰白质分界不清,脑沟变浅、闭塞,局部脑回变扁平,逐渐进展,水肿加重。脑梗塞当前第68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2-15日,梗塞低密度区域最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占位,少数可见出血(灰白质交界处),水肿开始消退。2-3周,梗塞区内或边缘出现弧形或结节状稍高密度,边缘不清楚。占位性减少。4-5周,梗塞密度接近脑脊液。梗塞当前第69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脑梗死CT表现按解剖部位分:1.大脑梗死(1)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5cm以上。(2)中梗死:小于一个脑叶,3-5cm。(3)小梗死:1.6-3cm。(4)腔隙性梗死:1.5cm一下。(5)多发性梗死:多个中小及腔隙梗死。2.小脑梗死3.脑干梗死当前第70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男性69岁,突然肢体乏力、跌倒伴语言不清8天。平扫示左额叶及邻近颞叶、顶叶大片不均匀低密度区,左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右移。左侧大脑半球梗塞当前第71页\共有88页\编于星期四\17点女64岁,因摔到昏迷,平描示右侧颞叶、顶叶大片脑梗死,治疗7天后症状无好转。中心出现多处高密度影,中线左移。CT示中心型:梗死区大,楔形分布,出血在梗死区中心,出血量大,这与动脉内栓子脱落、血管再通有关。周围水肿明显。CT示边缘型:梗死区可大可小,出血在梗死区周边,量小,与梗死区中心坏死、继发性周边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或缺血坏死造成破裂有关。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