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鲁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考地理-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鲁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考地理-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鲁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考地理-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鲁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考地理-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鲁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chíxù)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理解(lǐjiě)教材新知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知识点二知识点一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点三第一页,共50页。第二页,共50页。第三页,共50页。1.概括归纳法记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一使土地变瘦,影响农业生产;二使生态(shēngtài)脆弱,加剧自然灾害;三使下游河床抬高,形成洪水隐患。第四页,共50页。2.概括归纳法记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个成因自然原因有生态脆弱、气候、土壤特性、地质灾害等。人为原因有土地利用不合理及植被破坏。3.歌诀法记忆水土流失的治理立足小流域(liúyù),采取三措施(工程、农技、生物措施),保塬、护坡和固沟,综合治理见生机。第五页,共50页。第六页,共50页。第七页,共50页。1.位置及范围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以北。2.水土流失危害的主要表现(1)耕地土层变薄,土壤(tǔrǎng)养分流失,耕地,单产。(2)造成当地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3)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太行山秦岭(qínlǐnɡ)质量(zhìliàng)下降降低生态环境地上悬河第八页,共50页。教材P50图3-1-2本图旨在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地形、地貌情况,使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一个(yīɡè)初步的了解。阅读本图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1)读图说出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以什么为界?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是什么?图中黄土高原大致跨哪些省区?提示:以长城为界。太行山。省区范围: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第九页,共50页。(2)简要说明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情况。提示:由图中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米以上,受流水长期侵蚀,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殊景观。(3)“泾渭分明”是指的什么地理现象?请根据图分析成因。提示:“泾渭分明”指的泾河含沙量大,渭河含沙量小,两河汇入到干流时,各自的水流仍清晰可见的奇特观象。原因:径河水来自黄土高原,水土(shuǐtǔ)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高,而渭河水大部分来自秦岭,水土(shuǐtǔ)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第十页,共50页。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特点(1)侵蚀强度大。是全国侵蚀强度最大的地区,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耕地质量下降,导致(dǎozhì)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2)时空分布集中。6~9月,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3)泥沙主要来自沟谷侵蚀。该区沟壑发育,沟谷侵蚀十分严重。第十一页,共50页。2.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的危害第十二页,共50页。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最严重的地区,但不是我国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也比较严重,因此成为我国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危害最严重的地区。第十三页,共50页。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从而导致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下降B.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C.减少河流中有机物含量,从而造成渤海湾中鱼类数量大减D.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第十四页,共50页。解析:水土流失后,陆地上的有机物将随同流水、泥沙(níshā)汇入河中,导致河流中有机质增加。入海河流带来的有机质将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引起赤潮等。答案:C第十五页,共50页。第十六页,共50页。1.自然原因(1)生态环境脆弱: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在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交错地带,脆弱。(2)土壤质地特殊:黄土土质疏松,直立性强,但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到。(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jízhōng)在且多。(4)自然灾害频繁:滑坡、、塌陷等加剧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shēnɡtàihuánjìnɡ)流水(liúshuǐ)侵蚀夏季暴雨泥石流第十七页,共50页。2.人为原因(1)不合理的。采用轮荒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开挖表土,破坏地表(dìbiǎo)植被;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2)破坏植被。土地利用第十八页,共50页。教材P52图3-1-4本图主要通过地形、降水的分布说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阅读本图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400mm年等降水量线穿过黄土高原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植被分布及农业(nóngyè)生产有何影响?提示:该线东南为半湿润区,西北为半干旱区,说明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这种降水分布使黄土高原的植被由东向西从森林过渡到草原;农业(nóngyè)生产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第十九页,共50页。(2)黄土高原处于什么地形类型的过渡带?提示: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3)以上过渡性特点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有何影响?提示:导致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4)下面的两幅附图反映了黄土的什么特性?提示:反映了黄土土层深厚(shēnhòu),比较干燥且具有直立性,当地人利用这一特性,开挖窑洞,形成特殊的民居景观。第二十页,共50页。水土流失是自然规律,其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导致(dǎozhì)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具体分析如下:第二十一页,共50页。1.自然(zìrán)原因第二十二页,共50页。2.人为(rénwéi)原因第二十三页,共50页。

在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时,要注意结合当地人口问题。人口的迅猛增长,人地关系紧张,会导致过度垦荒、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同时一些不合理的建设活动(huódòng)加剧对植被及地表土壤的破坏,进而加重水土流失。第二十四页,共50页。2.黄土高原(huánɡtǔɡāoyuán)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①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②黄土高原(huánɡtǔɡāoyuán)地区夏季多暴雨③黄土土质疏松④森林破坏严重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森林破坏不属于自然原因。造成黄土高原(huánɡtǔɡāoyuán)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与黄土本身土质疏松,直立性和吸湿性强以及当地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等有关。答案:C第二十五页,共50页。第二十六页,共50页。1.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农林牧综合发展。2.途径(1)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2)扩大,改善天然(tiānrán)草场质量。(3)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工作。基本农田林、草种植(zhòngzhí)面积土地(tǔdì)复垦第二十七页,共50页。3.原则——“三结合”原则(1)林草、工程(gōngchéng)与耕作措施相结合。(2)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3)与开发相结合。治理(zhìlǐ)第二十八页,共50页。4.具体措施(1)工程(gōngchéng)措施:固沟工程在沟谷,修建

、小水库和营造

等——拦泥蓄水护坡工程在缓坡地段,封坡

和修筑

相结合——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发展林果业保塬工程在塬面上,

,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生产效率淤地坝防护林育林育草水平(shuǐpíng)梯田平整土地第二十九页,共50页。(2)农业技术(jìshù)措施:套种(tàozhòng)良种(liángzhǒng)科学耕作区提高肥力保持

发展生产水土第三十页,共50页。(3)生物(shēngwù)措施:地区措施目的不宜耕种的地区退耕

还草

地表植被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其抗侵蚀能力还林恢复(huīfù)第三十一页,共50页。教材P56图3-1-10本图旨在说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chéngjiù)。阅读本图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图中梯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何种地形部位?该部位治理措施还有什么?提示:黄土坡。封坡育林育草。第三十二页,共50页。(2)在塬面上采取的工程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提示: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发展林果基地。减小水的流动及对地表的冲刷,保持水土,合理利用水土,提高生产率。(3)在沟谷地带(dìdài)采取的工程措施是什么?提示:打坝淤地,修建小水库,拦泥蓄水。(4)在陡坡实行封山育林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加强地表植被保护,防治水土流失。第三十三页,共50页。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地区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在治理中强调的是“综合”的观念,即治理水土流失时各种方法、措施的配合使用。把小流域作为一个整体(zhěngtǐ),沟谷、缓坡和塬面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如下图所示:第三十四页,共50页。第三十五页,共50页。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fángzhì)(1)成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造成植被稀少、河流欠发育、风力大,易发生荒漠化。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开垦、采伐或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第三十六页,共50页。(2)根据荒漠化的原因(yuányīn),治理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①退耕还林、还牧,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②合理利用水资源;③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④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等。第三十七页,共50页。3.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正确说法是()A.深耕改土是工程措施B.轮作套种是农业技术措施C.抽水、引水灌溉是农业技术措施D.选育良种是生物措施解析:深耕改土、轮作套种和选育良种均可以提高耕作区土地的质量(zhìliàng)和产量,属于农业技术措施,而抽水、引水灌溉属于工程措施。答案:B第三十八页,共50页。第三十九页,共50页。第四十页,共50页。考向一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命题视角1.常以区域图、资料图等为切入

点,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

危害和治理措施。2.考查学生图表资料的分析、

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第四十一页,共50页。

[例1](2010·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zhěngtǐ),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第四十二页,共50页。(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解析]本题(běntí)考查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第(1)题,根据图中海岸线的变化可判断该区域陆地变化的特点,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第四十三页,共50页。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包括干旱(gānhàn)、暴雨等。干旱(gānhàn)导致土壤缺水,易形成土质疏松,暴雨则容易导致地表泥土流失严重。第(3)题,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和综合利用。如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水资源合理利用;改造中低产田,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等。第四十四页,共50页。[答案](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2)暴雨、洪涝。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bānyùn)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第四十五页,共50页。(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