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下教资科-历史重要知识汇总_第1页
22下教资科-历史重要知识汇总_第2页
22下教资科-历史重要知识汇总_第3页
22下教资科-历史重要知识汇总_第4页
22下教资科-历史重要知识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重要知识汇总一,中国史.分封制(1)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吴等)、功臣(齐等)、上古贵族的后代(杞、宋、陈、许、楚等)等。②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诸侯的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不仅可进行再分封,还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②诸侯的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4)作用。①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使周王朝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王室与诸侯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严格的等级秩序;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②消极作用:诸侯在封国之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诸侯实力的增强,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宗法制(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2)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③周王是天下的大宗。(3)评价。①把“家”和“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形成“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祭祖”等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③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观念延续;过分重视人情关系,容易滋生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废除“世卿世禄制”(“商君相秦十载,宗师贵戚多怨望”)建立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土地私有给予肯定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确立军功爵制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积极作用: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性:变法施行的苛刻的法律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也产生了消极影响: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百家争鸣.背景(1)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经济走向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3)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主要学派(1)儒家

学派时期人物主要观点儒家春秋孔子核心思想:“仁”“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以及“当仁,不让于师”其思想见于弟子后学编成的《论语》战国孟子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伦理思想: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义利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荀子政治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仁义”“王道”“君舟民水”)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义利观:主张义利兼顾,既重利也重义(2)道家学派时期人物主要观点道家春秋老子(李耳)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老子的观点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著作:《老子》(《道德经》)战国庄子政治思想: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哲学思想:主张“齐物”论人生观: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3)墨家学派时期人物主要观点墨家战国墨子主要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三表法":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三表法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主张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判断是非,在认识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4)法家学派时期人物主要观点李悝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变法革新法战国商鞅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家韩非子之大成.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诸子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后世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度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皇帝”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②权力: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③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三公九卿制度①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太尉为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权力过大,因此秦朝虽有太尉官职,但无人担任此职位。②九卿:泛指分掌各项具体事务的官员。(3)郡县制①推行:在地方推广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②内容: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守之下设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设置监察史,负责监察本郡。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一一这是“上计”的主要内容。一郡之下设立若干县,县令或县长是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③影响。①它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②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③它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郡县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推恩令”的实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这一法令的实施使得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汉太帝时,规定诸俟王先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领土分裂.内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内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推恩令”之后,汉武帝又通过“左官律”与“附益法”继续削弱诸侯国的实力。王国的疆域大大缩小(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诸侯王不得参与朝政,王国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在行政制度上与郡县无异。.中外朝制度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开始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最终形成了中外朝制度。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三公逐渐被架空;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即“外朝”。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汉武帝:皇帝有事上报.刺史制度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汉武帝制定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通过刺史的设置,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得以加强。.选官制度(1)概况汉高祖开察举制度之先河,汉武帝时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般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察访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考核,量才授官,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察举之外,政府机关还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来做官。由朝廷征聘为朝廷官员的称“征”,由官员征聘为僚属的称为“辟”,合称“称辟”。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2)特点一是它与学校教育没有紧密关系;二是察举为主,考试为辅,先选拔后考核,经过策试也只有高下之别:三是没有设立选官的专门机构和专职官员;四是入仕、升迁、考课等常常混为一体。(3)影响察举征辟制度为两汉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国家所需求的各种人才,扩大了统治者基础,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当察举制度行之既久之后,它的弊端也就日益显露出来。随着豪门世家的发展,等级观念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背景(1)汉初,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学逐渐抬头。(2)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已不能满足国家统治需要。(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汉武帝开拓大一统局面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天人感应说一方面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制,同时也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3)针对土地兼并现状,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主张儒学独尊,实行思想专制:宣传“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汉武帝的肯定与推广(1)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起用很多儒者参与国家大政。这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3)教育:规定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成后经考试合格后即可授官,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4影响(1)积极作用。①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积极作用。“仁”“仁政”“以德治民”等观点,构成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促使封建政府注重百姓的生计;“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2)局限性。①扼杀了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和思想的自由发展及科技的进步。②将儒学神学化,开两汉谶纬迷信盛行之先河。③“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束缚中国人民的精神枷锁。.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地方大族控制了乡里清议,董卓之乱后,乡里制度遭到破坏,乡举里选制度无法继续实行。曹丕即位后,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内容中央选择中正官,根据士人家世、官位高低定等级,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的中正官和吏部,选才的标准除前代的经学、德行、乡党清议外,又增加了家世、才干等内容,较征辟、察举制更为完备评价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下,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土族垄断官职的工具,阻碍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三省六部制(1)内容隋文帝即位后,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之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门下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中书取旨决策,门下审议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称为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宰相会议的设立,在机构分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尚书省分为六部,为吏、户、礼、兵、开I、工,各部之下又设四司,共二十四司。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监,分掌皇室和朝廷的一部分事务,成为中央政府的办事机构,受制于六部。(州(郡)地方«I县(2)影响①三省分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行政效率。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为后代所沿袭,影响深远。.科举制(1)产生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2)发展唐朝考试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八科,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考帖经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都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①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3)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下层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科举制也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利于唐诗的繁荣。.隋唐时期土地赋税制度之变化(1)租庸调制北魏时期在均田制下实行的是租调制。租即田租,每年要纳粟;调是户调,每年纳布或绢。同时丁男(成年男性)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隋朝赋税制度沿袭北朝以来的租、调、力役而有所改革。隋文帝时期,下令百姓年五十者,输庸代役,即允许50岁以上的百姓,缴纳布或绢代替徭役。这样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更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唐朝的租庸调制沿袭隋朝,并进一步完善。此制度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无论其家授田多少,需要缴纳一定的租、调并服役;“输庸代役”没有了年龄限制。这进一步保证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的时间。但是在唐朝中期以后,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得租庸调制越来越难以维持。(2)两税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朝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得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为依据,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①措施收精兵(1)“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又继续削弱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2)设置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是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其长官称为枢密使,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3)实行“更成法”,北宋为了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独有,以禁军分驻京师和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该法有利于防止武人跋扈和地方割据武装的形成:同时将大多数禁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削实权(1)宋初三省虚置,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办事机构,掌握行政权;此外,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称计相)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财政权。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分化事权、设立多重机构)(2)在地方上,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又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相互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另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将司法权收归中央制钱谷宋初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于各路设置转运使(漕司),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③评价积极: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了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弊端:a.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战争中居于弱势;b.地方权力太弱,在战争中无力抵抗;c.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①背景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经济:由于冗官、冗兵、冗费,造成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军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②内容时间和人物:1069年,宋神宗、王安石。项目措施作用富国之法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出现了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的情况,加重了借贷者的负担农田水利法保证农业灌溉,防洪抗灾;农业生产发展,税收增加免役法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

(募役法)政府财政收入;但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市易法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收入均输法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增加政府收入,减轻人民负担强兵之法保甲法维护秩序;兵农合一,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军事训练费用保马法节省开支,提高马匹质量和数量(置将法)提高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武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取土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实行“三舍法”,初入太学为外舍生,不限名额;外舍生经考试升为内舍生,名额200人;内舍生经考试升为上舍生,名额100人。上舍生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中等可参加殿试,下等可参加礼部省试。考试内容以《三经新义》为准。唯才用人,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策、论;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③评价a.意义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变法的实质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通过变法,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b.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变法在推行中存在缺陷,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宋明理学①程朱理学。

“理学”宋代时期由儒佛道三家融合而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代表及主张程颐程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朱熹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科学之真影响程朱理学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朱熹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②陆王心学。“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代表及主张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王阳明宣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宋明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了理论依据,从而成为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①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②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起积极作用。

③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义轻利”,产生了消极影响。.朱元璋强化皇权项目内容政治(1)中央: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2)地方:废行中书省,设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军事在中央,明太祖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使得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法律颁布《大明律》,完善司法制度。《大明律》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同时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朱元璋撰写《大诰》特务机构太祖时期设锦衣卫(锦衣卫亲军都指挥司),对臣民监视、侦查,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思想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实行“八股取士”,限定考试的形式,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创造力,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明代内阁设置内阁原因过程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决断,政务繁多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清代的政治制度(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入关前,军国大政由其决定;入关后,虽名义上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仍是内阁,但军国要事不经内阁票拟,而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策划方案,最终由皇帝决定。此机构的设置严重影响了皇权,最终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2)南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设立南书房,抽调一些翰林官到南书房办事,重要的谕旨都直接命南书房撰拟,南书房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3)军机处的设立①成立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蒙古族部落准喝尔激战,雍正皇帝为及时处理军报,由户部设立军需房,在宫内的隆宗门内办公,在内阁挑选谨密可靠的中书、笔帖式等参加工作,以密办军需。不久改名为军机处。②特点:“简、速、密”。③作用:跪受笔录、上传下达。④影响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18.张居正改革(1)政治上,推行考成法,加强官员考核;(2)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将领镇守边关要地;(3)水利上,起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4)经济上,清查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明清赋税制度变化①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规定: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这样就取消了力役,由政府雇人充役;把力役部分都摊入田赋征收;把过去对各州县征收的夏税、秋粮、里甲、均徭、杂役以及加派的贡纳等项全部折成银两,合并为一个总数,一部分按丁摊派,一部分按田赋摊派;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一条鞭法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②摊丁入亩。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人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朝雍正时,将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到田赋中,每田赋银一两附带征收丁银若干,称为“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即出现了以雇佣劳动关系为特征、以手工工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特征。劳动力商品化,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生产;机户与机工之间是劳动力买卖关系,无人身依附,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关系。(3)评价。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兴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然而它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之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而且因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发展非常缓慢。就全社会而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同时,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政治上:君主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文化上: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2)内容①“离经叛道”的李贽。著作《焚书》《藏书》思想①挑战孔子和儒学正统地位,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②批判传统观念,强调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影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②三大进步思想家人物代表作思想主张影响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的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倡君臣平等②提倡“法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③主张“工商皆本”抨击君主专制,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和真知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船山遗书》《读通鉴论》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②土地不能为帝王所有,提出“耕者有其田”③反对天命论、天知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甲午战争.原因(1)日本(根本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2)世界: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默许或支持。(3)朝鲜(有利时机):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蓄意挑起战争。.经过(1)爆发: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中日相互宣战。(2)平壤战役(1894年9月):驻守平壤的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左宝贵亲临城头指挥作战,中弹牺牲;清军统领叶志超弃城逃走。(3)黄海战役(1894年9月):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4)辽东战役(1894年10月):在旅顺,日军对当地和平居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5)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3.结果项目内容危害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破坏,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赔款赔款日本2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影响(1)对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族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2)对日本: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导致日本军国主义膨胀。(3)对朝鲜:日本将清政府的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并逐渐将朝鲜变成为自己的殖民地。(4)对远东格局: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清政府战败,1901年被迫与11国(加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签订《辛丑条约》。内容危害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关税、盐税)受到列强控制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洋务运动.原因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内容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19世纪70年代,打出“求富”的旗号,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代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等。(3)军事: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实力最强的是北洋海军。旅顺口和威海卫海军基地竣工。(4)教育: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之后,各地相继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堂,选送了几批学生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

才。.评价(1)洋务运动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26.维新变法1.维新思想传播代表代表作思想观点历史影响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被称作“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梁启超《变法通议》明确指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变政治制度,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强的思想维新派的宣传家谭嗣同《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严复《天演论》译稿用进化论阐述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2.百日维新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戊戌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除旧布新进步性局限性政治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没有设计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经济取消旗人由国提倡和奖励市民投资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r,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展,增加财政收入所有制军事裁汰绿营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改用西法训练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加强对人们的统治文教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将书院、祠庙等改为中西兼修的学校,创办专业学堂(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3.评价①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运动,也是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②作用a.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b.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辛亥革命.背景(1)原因外因: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主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客观: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挽救其统治危机。(2)准备工作①组织准备1894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刊物。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②理论准备:三民主义。纲领内涵内容地位民族驱除勒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前提民权创立民国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心民生平均地权社会革命核定地价,涨价归公补充③思想准备同保皇派展开思想论战,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著名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近代中国人权宣言)、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等。④军事准备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时间领导者起义名称备注1906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5—1908.4孙中山华南沿海、延边六次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镇南关起义)—1907.7陶成章、徐锡麟、秋瑾浙皖起义—1911.4黄兴黄花岗起义“黄花岗72烈士”(2)《临时约法》①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②目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利;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制度。③内容: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规定了国民的基本人权;确定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④意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3)评价①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历史意义a.意义: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b.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③失败的原因a.客观原因帝国主义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他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b.主观原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此次革命在后期脱离了人民群众;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新文化运动.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洪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内容时期内容表现评价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民主包括民主思想和民主理念科学指科学思想、精神、技术与知识等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指传统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革的主张,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推动了文学革命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为新文化和思想传播提供了文化载体,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后期宣传十月革命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1919年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时期.意义(1)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五四运动评价(1)性质: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2)特点: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3)意义: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五四运动能取得如此成果之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主义派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曾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1)内容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②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③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共二大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1)内容①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③最低纲领:当前革命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军阀;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④工、农、小资、民资是民主革命的动力。⑤大会决定加入共产国际。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确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方式是党内合作。新三民主义民族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背景: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经过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离开江西瑞金开始长征经过中央革命根据地T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一渡乌江、夺遵义(召开遵义会议)一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过雪山、草地一会师生死转折(遵义会议)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内容: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确定军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负责意义: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胜利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胜利会师。红军终于取得了长征胜利3.意义(1)历史意义:实现了战略转移,打破了蒋介石“剿灭”红军的企图;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使党和红军在政治上羸得了主动;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为中国革命奠定了空前广泛的群众基础。(2)现实意义: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百折不挠,顽强拼搏,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长征精神”,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抗战的胜利(1)原因总体: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内部原因:①全民族抗战;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外部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2)意义①对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对世界:同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国内:标志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国际: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思想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发展历程(1)夹缝中产生(1860—1895年)。①背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②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缄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③影响: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2)初步发展(1895—1912年)。①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进一步扩大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②表现:民间出现了办厂热潮,比如张客的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的保兴面粉r,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扩展。③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①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张骞、荣宗敬、荣德生等。③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④影响:使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4)较快发展(1927—1937年)。①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于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法币政策。②表现: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增加;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5)由日益萎缩到陷入绝境(1937—1949年)。①日益萎缩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表现: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工业日益萎缩。②陷入绝境原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摧残;通货膨胀严重。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等纷纷倒闭。.发展特征(1)从产生来看:先天不足。表现为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且思想观念陈旧。(2)从发展来看:后天严重畸形。表现为投资和发展方向基本上在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3)从环境来看:民族工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艰难。(4)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依赖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5)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36一五计划.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虽然得到根本好转,但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相继建成投产,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原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合并成京广铁路。.意义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初步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途径和方式①农业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初期统购统销,后期公私合营),通过赎买政策,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利润分配方面采取了“四马分肥”的方法。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一边倒”(1)含义: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意义:使当时的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另起炉灶”(1)含义: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2)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含义: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2)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解决了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H■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H^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变土地所有制形式(公有制)变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下是自己的)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体制上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下是自己的)1992年,十四大后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同时,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质改革也大力推进。(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事件意义1992年初“南方谈话”论述社会主义本质(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指明方向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在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在其中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区1985年起,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开放区进一步对外开放1990年,开放浦东,设置上海浦东新区,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1992年,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开放成都,昆明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世界史.雅典民主制度.历史条件(1)地理条件:希腊半岛良港众多,航海业和海外贸易发达,使古希腊人较早养成了平等互利的民主意识。(2)政治条件:古希腊城邦的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使公民能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积极追求民主权利。(3)经济条件: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强烈渴望获得民主权利。2.形成过程阶段改革名称时间主要内容奠定基础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①按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②设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③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④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基本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①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②设五百人会议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实行“陶片放逐法”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改革公元前5世纪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②扩大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的权力③发放观剧津贴,制定公职津贴制度3.民主机构(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2)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3)陪审法庭: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4)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军队,参与政治。.主要特征城邦政治;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直接民主;公民意识;小国寡民。.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1)进步性①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使公民表现出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②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雅典的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和种植业得到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③形成了自由宽松的学术条件,使雅典的科学文化空前繁荣。④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为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雅典开创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法治高于人治等民主运作方式和原则影响深远,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2)局限性①民主范围:雅典公民的政治权利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妇女和外邦人没有资格得到公民的政治权利。②民主性质:雅典民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③参政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主持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相同的国家管理权,很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3)本质雅典民主制是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2.罗马法.发展历程(1)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①习惯法习惯法来源于古老氏族的习惯和社会通行的各种惯例,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默认的法律形式。习惯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了方便。②成文法背景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他们要求制定成文法保护自身权益标志公元前449年,制定《十二铜表法》内容包括债务、诉讼、婚姻、继承等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晰;保护私有财产影响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但是掺杂了原始、落后、野蛮的古老习俗(如同态复仇),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2)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①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成为公民法。

②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3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万民法。项目公民法万民法适用范围罗马公民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时间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后内容侧重国家事务,多为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规范私法规范不够完善更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多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特点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简洁灵活,实用有效结果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工具(3)完善阶段: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使用不便。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将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2.评价特点罗马法中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实质保障和维护罗马奴隶主的地位和统治对罗马的影响维系古罗马国家的政治经济统治对后世的影响①是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先驱,是当今许多国家法律体系(大陆法系)的基础②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③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等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新航路开辟.背景(1)原因(必要性)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15世纪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需要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更多的货币。②社会根源(主要动力):15世纪改行金本位制后,一股狂热的拜金主义热潮在欧洲迅速兴起。《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渴望到东方“寻金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他们对过往货物征收重税,进行海盗式掠夺活动,引起商业危机。④思想根源:人文思潮的影响。激发了人们的开拓进取、敢于冒险、征服自然和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特别有利于探寻新航路和从事冒险事业。⑤宗教因素: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其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这也是其精神动力。(2)条件(可能性)①主观条件: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②客观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过程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年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年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一直以为抵达的是印度)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1498年到达印度,人类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经非洲到达东方的航行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 1522年欧洲一大西洋一太平洋一印度洋一欧洲(人类首次环球航行;但麦哲伦本人中途被菲律宾土著居民杀死)3影响(1)对欧洲:社会重大变革①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范围扩大;流通商品种类增多;经营方式变化等。②价格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商品价格猛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业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对世界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整个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③大量白银流入亚洲;促进了物种大交换。④拉开了殖民掠夺的序幕。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首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亚非拉的财富源源不断流入欧洲,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殖民地的长期贫困,但同时也冲击了当地的旧制度和旧文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条件(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2)资本条件: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和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丰厚的资本。(3)市场条件: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海外殖民拓展了海外市场。手工工场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需要,急需更新技术。(必要性)(4)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5)原料条件:圈地运动和广大殖民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料。直接原因:英国成为最大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2影响(1)生产方式: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工厂制成为工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2)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分化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3)世界市场:欧美列强成为工业生产的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4)社会经济结构: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5)思想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诞生;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思想取代重商主义。(6)消极影响: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工人遭受剥削日益严重。.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1)政治前提: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2)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大机器生产以及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累了雄厚的资本。(3)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条件。(4)科学技术: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等。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代表发明电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①发电机: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②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其一生发明创造约有2000项,被誉为“发明大王”电讯事业的发展①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②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实验无线电报取得成功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①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油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③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开创了交通新纪元④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化工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从煤和石油等原料中提取化学物质,制成了塑料、炸药、人造纤维等1867年,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钢铁工业炼钢技术改进,钢产量提高,人民越来越多地用钢材取代木材和铁,人类进入“钢铁时代”1889年,埃菲尔铁塔竣工,成为当时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的象征3.影响(1)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诞生了一批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等新兴工业;推动了传统工业部门的进步,如钢铁工业。同时,也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2)产业结构:重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3)生产组织:垄断组织出现(托拉斯、康采恩、辛迪加等)。(4)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5)国际关系: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6)阶级关系: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迎来新的高潮。4.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动力蒸汽中〃主要发明者工匠科学家、工程师科学技术结合情况经验积累,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科学理论指导,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主要国家首发英国,逐步扩展到其他国家几乎同时发生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起始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组织形态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进入大企业时代,垄断组织出现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经济霸权欧美其他工业国家崛起,冲击英国的经济霸权地位经济思想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放弃传统的自由主义殖民扩张掠夺原料,输出商品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文艺复兴(14到16世纪).背景(1)经济前提:(根本原因)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阶级基础:新生的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胜过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教。(3)政治上:基督教建立了神权统治,束缚人们的思想、压制人性,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4)文化上:意大利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不满宗教文化钳制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中找到了共鸣。(5)导火线:14世纪中叶,黑死病蔓延,促使人们反省。.评价(1)性质文艺复兴是借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之名,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积极性(主要作用)促进以神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使人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觉醒。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为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使后期出现了宗教改革。(3)局限性:对人文主义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7.宗教改革(16世纪).背景(1)经济原因(根本原因):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2)思想原因: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更加激烈。(3)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剥削和压迫最多。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4)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起了马丁•路德的极大反感,他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贴出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2.马丁•路德改革(1)主张①因信称义,只要虔诚地信仰灵魂便可获得拯救。因信称义的主张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观。(思想核心。)②《圣经》是人们的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人人在上帝和《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不用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③简化宗教仪式。每个人都可和上帝直接交流,无需神职人员干预和繁缗的礼拜仪式。(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④世俗统治权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罗马天主教会不应该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⑤僧侣可婚配和还俗,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2)特点: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适应了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3.评价(1)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