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题训练一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题训练一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题训练一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题训练一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题训练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阅读专项训练一

1.衔接阅读: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

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

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

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

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

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

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

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

常作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

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悬”字的部首是(),音序是();“悬”的意思有:①挂②公开揭示③抬

④无着落;无结果⑤距离大;差别大。文中的"悬''取第()种解释;“实力悬殊”取第

()种解释。

(2)找出一个夸张句画上横线,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3)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

(4)用横线划出说明灯的数量多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说明灯的种类多的子。

(5)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

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

属于《水浒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红楼梦》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

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

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

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

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请画出人们在这天都做些什么?

(2)”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

好姿态与娴熟技能“从这话中反映了淳朴善良、的民族心理

特征和»

(3)“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元宵指的是:。一个

“又”字表现出作者在o

3.课外阅读。

正月十五棒棒会

正月十五棒棒会,是家乡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据说棒棒会是交流竹木农具

的盛会。热闹非凡,地方特色很浓。

今年的正月十五,一大早我就跟着妈妈去逛街。只见街头巷尾满是人,满是

棒,满是花。我一头扎进人群里,好奇地东张西望。人们穿着传统的节日盛装,脸上

带着幸福的笑容,在各种摊前细细地欣赏着、寻找着自己所爱之物。

来到新街一带,好个棍棒的世界呀!长棍、短棒,粗中带细,细中有粗,扁的

方的,长的短的,应有尽有;摊内有摊,摊外有摊,热闹极了。听妈妈说,正月十五

是春节的结束,也是春播的开始,家中炊具、农具,哪一样也离不开棍棒。这不,满

街的人有谁不在看棒,摸摸这根,看看滑不滑;压压那根,试试硬不硬;瞄瞄它,瞧

瞧直不直;掂掂它,估估中不中。少的拿着两三根,多的扛着一大捆。笑着,走着,

继续朝前张望着……

家乡古老的棒棒会,在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的春风沐浴下,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

力。

(1)“逛”字音序是,音节是,部首是。除了文中的

“逛街”,我还可以用"逛''字组成另外的词语o

(2)文中我最喜欢的四字词语

是:0

(3)人们是怎样仔细挑选棒的?在文中找出来。

(4)请写出两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喜欢的原因。

(5)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开心阅读。

年味浓浓

①声声爆竹辞旧岁,点点梅花迎断春。离春节愈近,年味也就愈浓.…

②这种味道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的,是难以用言语形容和表达的,它弥漫在寒冬腊

月的空气里,散发在城乡每个角落里,你一推开房门,年味会扑

面而来。用你的鼻于轻轻嗅嗅,用你的眼睛仔细看看,用你的耳朵细细听听,这年味就

会注入你的肌体.让你也拥有这种味道。

③年味,弥漫在街巷,飘散在村屯。随着新春佳节的临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张

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吉样的装饰、精美的新年挂饰、镶边的新年对联、带有

卡通生肖图案的精美窗花.…无处不见,管造出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夜幕下,林立的

高楼大厦上耀眼的霓虹灯,点燃了人们心中久违的激情。在农村,辛勤劳作一年的村民

朋友早已歇下脚来,蹲坐在自家小院自办年货:杀猪、做豆腐、蒸粘豆包.…当欢烟在

家家户户阵阵升起时,村子里便飘出一阵浓浓香味。

④年味,弥漫在商场超市品种繁多的年货堆积如山,琳琅满日,步履匆匆的人们穿

梭于各大商场超市,精心为家人挑选着喜爱的物品。从他们敞开胸怀的微笑中,我看到

了年味,年味也无声无息地感染着人们的心情,快乐幸福的字样写满脸上。藏进了心

田。

⑤年味,弥漫在祝福中。那一封封写满温馨的思乡家书。那一张张精美饱含祝福的

贺年卡,那一条条写满情谊的手机短信、微信,那一桌桌盛满醉香的亲情家宴,无不写

满了浓浓的年味。

⑥年味,是寒冬里的一把热火;年味,是亲人久别的一次相聚;年味,是爹和娘的一

声呼唤:年味,是老母亲的一手好菜。

⑦这色香的年味啊,从远古的风俗中走来。从大地飞歌中走来,从幸福的生活中走

来,从欣喜的笑容中走来。成为中华民接一道永恒的风景….飘散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让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浓浓的年味之中。

(1)在短文第②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作者写出了哪几个方面的浓浓年味?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你的鼻子也许会嗅到;你的眼睛也许

会看到:你的耳朵也许会听

到。

(4)短文第⑥自然段采用了相同的句式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在你看

来:年味是。

(5)年味,弥漫在祝福中。“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你最想给(谁)发短信或

微信送去祝福:o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优秀的人是谁

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

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

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哲学家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

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

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绝不辜负您的栽培和

信任

哲学家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

一位又一位,都被哲学家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

哲学家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哲学家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

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

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举荐给您。”

哲学家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哲学家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

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哲学家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

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

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

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这位哲学家就永远离开了他曾

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1)文中划线句子中的第一个‘'蜡''比喻;第二个“蜡”比

喻=与句子相对应的成语是o

(2)从哲学家和助手的对话中来看,你体会到这个助手是个

的人。

(3)“哲学家笑笑,不再说话。”此时哲学家心里的感受是()。

A.对助手满意

B.对助手的表现有点儿失望

C.希望助手尽快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

(4)给第4自然段加上标点。

(5)哲学家在死前才明确地说:“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在这之前,他对助手有所

喑示吗?请你找出相关的语句写下来。

(6)助手努力寻找“最优秀的人”,结果最优秀的人却是他自己。聆听哲学家临终前

的一番话,助手一定是如梦初醒,后悔莫及。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6.课外阅读。

黄梅戏的抒情性(节选)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个性特色和格调,既是黄梅戏抒情风格的重要内容,又是其重

要的表现形式。黄梅戏的音乐唱腔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音乐体系,它的花腔小调直接来

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表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劳作中的欢乐和忧愁。它以平词为

核心的板腔体套曲代表着黄梅戏音乐主腔的整体风貌。这一体系由平词、数板、对

板、火工、彩腔、花腔、二行、八板、阴司腔、仙腔等组成。每一个腔体都能独立地

表达•个特定的音乐形象,即戏曲唱词的某种思想内容,而且把它们耦合交叉等联系起来

就更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如彩腔、花腔、仙腔等,具有表现愉

悦、欢乐的特点,《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较好地表达了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中

的欢乐愉悦之情。平词一般用于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主要是叙

述情况,但《天仙配》中董永唱的“含悲忍泪往前走”,就是以平词为主调揉进了其他腔调

的唱段,观之听之,哀怨惆怅、悲凉苦闷之情立即涌上心头。

(1)找出选段的中心句。

(2)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①黄梅戏的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它的板腔体套曲以—

为核心。

②彩腔、花腔、仙腔等,具有表现的特点;一般用于表

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

(3)作者列举《女驸马》《天仙配》,是为了说明()

A.腔体耦合交叉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

B.唱腔是丰富而完整的体系)。

7.课外阅读。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

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

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广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

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

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

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

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

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

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

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广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

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注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

(2)用横线画出与结尾互相照应的语句。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法然”所流露的心理。

8.课外阅读。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就热闹起来,一直

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

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

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

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又怎么也吹不灭,

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

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园长廊的雕梁画栋,有

成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弄枪。我小时候最

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

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边。至今

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杆;旁边站着

个梳了抓髻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1)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是。

(2)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的特点

是O

(3)花灯是真正的艺术品,选段是从、、等方面体

现出来的。

(4)作者在选段中介绍了哪些花灯?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9.课外阅读。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陈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

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

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畜类的崎岖的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

首山歌。没有(应对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

他根本发不出声音。老人走在牛君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终日与

牛群为件的牛信、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

字不清。但我至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了一条长路上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

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衰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远距离地听到男女

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岳(ao)这边望得

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

下手中的的活,私贩箸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

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

下的句是"妹呀……”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也

是(粗野粗鄙)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

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纸短情长情意意长)

。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地充满向往,年

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迟推移),就听到了东清的著名山歌——《对

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

圆熟。与闽北相比,乐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的大,但人也因

此复杂了许多,山歌了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

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也不再是民歌

了。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

(2).本文写听民歌的经历是按照顺序写的,全文的结构特点

是O

(3).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把比

作,说

明。

(4).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歌”,但是为什么“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

清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间很长的山歌”?

(5).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课内外对比阅读。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

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

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

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

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

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

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选文主要写了。

(2).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元宵节时的热闹景象?请找出来。

(3).北京的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4).“几百盏”说明灯的,“各形各色”说明灯的。作者着力描写

灯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二

11.阅读回答问题

北京的春节(节选)

①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老年间家家供奉着一位老神仙,他叫灶王

爷,此公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老天爷汇报一年里人间的好坏。于是,家家都买

些麦芽糖,用糖把老神仙的嘴糊上,极尽“贿赂”之能事,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不说

坏话,报喜不报忧。这种近乎开玩笑的祭神仪式,家家却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

更显得极富人情味儿,孩子们的嘴则是供桌上的糖瓜儿的真正归宿。

②三样食品是春节至上元之间的食物:大年除夕吃饺子,立春吃春饼,正月十五

吃元宵。春饼最好吃,烙小面饼或蒸小面饼均可,薄薄的,又称薄饼,切葱丝蘸甜面

酱,炒菠菜粉丝,炒黄花木耳,炒豆芽蒜黄,摊鸡蛋切丝,切酱肉成丝,切小肚成

丝。食时各样都夹一点儿,放在饼上合在一起,卷而食之,顿生奇效,其鲜,其美,

可天下没有第二种自制食品能超过它,堪称食之王。

③春节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过了初五不准动刀动剪,不准倒土,为的

是让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彻底休息几天,多么人道!

(1).作者觉得祭灶仪式”最具戏剧性”“近乎开玩笑'’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用麦芽糖来“贿赂”灶王爷,让他报喜不报忧。

B.家家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这个仪式。

C.供桌上的糖瓜儿最后还是被孩子们吃了。

(2).短文第②自然段中提到了三种食品,但作者仅重点介绍了一种一

“”,它的特点是。

(3).将短文与老舍《北京的春节》进行对比阅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主线来介绍春节习俗,本文则是选取了几个

不同方面的习俗来写。

B.本文将祭灶作为重点来写,而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则没有写到这一点。

C.两篇文章都将过元宵节的习俗作为描写的重点。

12.课外阅读

京腔的韵味

生在黄梅戏的故乡,可我最喜欢的还是京剧,听不厌,品不尽。兴起时,还能吊起

嗓门儿来上几句,那特有的京味儿总是悠悠地那(y*n)在心头。

教了十几年的书,上过不少还算成功的课,但自己感觉最好还是教《故都的秋》

这篇课文。郁达夫先生简直京化透了,那关于北京之秋京味儿十足的描写,几番诵读

之后,真是醉煞了人。

多年来,京剧、京腔时时诱惑着我对北京的向往,可“山里佬难出天”,每每机缘擦

肩,只好望京兴叹。

终于在去年的秋天,在北京待了一周,上天安门,登八达岭,游世界公园,钻王府

井大街小巷,大饱京腔耳福。

北京人说话总有那种特别的京味儿:频频的儿化音节,极富神韵的“土”话,更有那

节拍、那音色、那抑扬顿挫劲儿每每显出了一种宽宏深厚的底气和贴近生活的亲切感与

原汁味。京腔儿还极富个性,细细品味,有的带股虎劲儿,有的透着大气,有的则臻于

一种雅境……

言为心声,北京人的豪爽与大度在京腔中也可见一斑。那天,我们乘地铁到前门站,

由于人多,我们一行好几个只好站着。这时,一位很普通的北京市民,见我们同行中一

位老人没座位,便主动地站起来让座。看得出这是位“老北京”“,老先生——您这儿

坐!”……这一刻,我感到京味儿十足的招呼特别地富有质感与热力。我们与“老北京”一

见如故,聊着天南海北的事儿,如沐春风。

京腔怡人,几天一过,竟也情不自禁地仿着京腔与游人对白,仿佛自己也是个“老北

京''了。

(1).说说“京味儿”的特点。

(2).文章开头作者写自己喜欢京剧、爱教《故都的秋》,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把省份与其代表性剧种连一连。安徽豫剧

河南越剧

浙江黄梅戏

河北藏戏

西藏梆子

(5).想一想,你想对唐东杰布说些什么呢?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看戏

叶君健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

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Mddun)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

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

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

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

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

的步伐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缕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

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

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

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

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

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

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

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则值6)

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

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

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怵(zh^ng

zhang),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动荡起来了。戏就是在这

町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

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

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

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

现在以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

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

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横线。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能写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句子描写的场

面:、。

(3).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①形容非常忠诚。

②比喻陈设华丽。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③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

④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4).第④段的首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5).读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句子中有两个加点的“这时候”,第一个是指:;第

二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开心阅读。

农家过年

中国人过年,农村和城市大有不同,尤其是农村,过年别有番韵味。

每年一进腊月,准备过年的事情就开始了。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腊月二十

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zhanniAn)住灶王爷的嘴,送灶王爷上天,

“上天言吉事,回宫降吉祥”。接下来就是杀牛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

“葱、蒜、姜、箔、表、香”。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扫除,扫掉一年的晦气。剃头要赶在二

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

画“,大门、二门、屋门贴什么,墙上、树上贴什么,都是按规矩进行的。年前几天,

人们忙着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莱包、枣花馍,薰出龙、风、

谷仓、麦堆等花样;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炸“假五”:有红薯做的,有小米饭做

的,有粉条做的,有豆子做的;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很多,有素的,

有肉的,有包硬币的,还有包糖的,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就是大年三十。一家人闲下来,围着火

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直熬到小孩子犯

困打盹。第二天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做“开门进宝”。

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子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增添了一

种庄重(ch6ngzh6ng)肃穆的气氛。早晨要先做好供(g6ngg6ng)

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还要供奉天地全神,祈保一年

到头全家平安。

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拜年,除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

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压岁钱。刚过门

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初二到初四,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

人如织,穿梭往来。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宣(xiaojido)节又飘着雪花赶

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笼,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儿童们花花绿绿

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游村串

乡的小货郎叫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

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人们祈盼来年会更好。

(1)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农家过年的习俗的?()

A.时间顺序B.逻辑顺序

C.事情发展顺序D.空间顺序

(3)和《北京的春节》相比,农家过年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说

一说。

(4)选文中详写了春节期间和这几天农家过年的情

形,略写了等这些天的情形。这样详略安排的好处

是0

(5)阅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

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

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

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下划线画出中心句,并抄下来。

(2)这段话从哪些方面来写“除夕真热闹”呢?

(3)“守岁”有两重意思:岁数大的人;年

轻人。

(4)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你又体会到什么?

(5)本片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

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

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

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

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

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

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用横线画出元宵节美在什么地方?

(2)作者主要通过对什么的描写来写正月十五的热闹情景?

(3)填空。

大街上的灯。

老铺子的

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中的

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4)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

常做事。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

干活了。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这段在文中起着作用。

(2)与课文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

了“,使文章O

(3)“一眨眼”一词,表现了作者的心绪。

1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

或曰大年。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

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

火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

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

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

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化食汤清净了肠胃,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梭儿、

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

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

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

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

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

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

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薪上。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站鸡笼子

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

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

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儿晒太阳,说闲话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

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

事,下界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

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儿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

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

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

子谁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

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

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才能锅里

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

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儿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

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

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

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

认,我又长了一岁。

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1).文章围绕着“过年”,记叙了哪些主要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②;③腊八以后,家家户户备

办年货;

④;⑤;⑥正月初一拜

年贺岁。

(2).阅读第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的理

解。

(3).从下面的两个过年习俗中任选一个,结合自身的体验,说说它包含着人们怎样

的愿望。(不超过80字)

习俗①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

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

习俗②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

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

19.课外阅读。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

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炯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

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

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

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

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

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

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

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

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

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噬啜

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不得不靠鼓声,

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

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

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

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

鞭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伶俐一即刻一

(2)短文提及了茶响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作者详细写了哪种习俗?

(3)短文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4)下列句子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A.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B.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

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C.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嚼嚼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

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D.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

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5)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的欢快场

面,展现了茶端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

的精神。

20.课外阅读

中秋节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

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

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

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

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象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

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

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

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

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

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

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

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

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

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

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

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

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

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

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

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

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

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

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

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

“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

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

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

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

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蛰(qi6ng)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

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

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

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

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

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

围着大人播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

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

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

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

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

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1)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3)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4)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

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21.阅读芳草地。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词道:“明月四时有,

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来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跳舞,喜

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来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

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

十五日。从科学观

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

圆又大,恰如古人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

天士气清彻。”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

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

行。《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

专门搭台),

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的描写。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

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

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

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

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

把家人团圆、

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文章第二自然段从、、三个方面写了中秋

赏月的原因,并诠释了中秋节、、这三方

面的内涵。

(2)“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文中有一个字与“衰”

的意思

相反,这个字是,可解释为(A.华美B.炽烈C.兴旺D.热

烈)。

(3)下列对文中引用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表达了诗人对一年四季的圆月的喜爱之情

B.“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说明八月十五是赏月圆之景的最好时光

C.“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描绘的是北宋京都家家中秋赏

月的盛况,突出了中秋赏月风俗的历史悠久

(4)借“月”表达思念、团圆、亲情、友情的名句有很多,请尝试将下面的诗词句补

充完整。

①海上生明月,o(2),千里共婵娟。

2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

剧。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

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

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

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

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

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

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

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

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

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

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

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

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

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有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

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

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在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

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

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

特的贡献。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栩栩如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皮影制

作、、广泛流传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作者详细描写了

和,略写其他,这样写的好处

是。

(3)根据短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引用《汉书》记载的故事,既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又增强了文章的

趣味性

B.皮影的绘画也有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水、草、云等纹样为图案

C.皮影的高度比较统一,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

D.其他戏剧和皮影戏一样,在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

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

(4)文中画线句中的“之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3.阅读理解。

还给谁

1971年的夏天,我在A国上大学。

不知是抵达此地的第几个漫漫长日了,我从一个职业招聘的地方走回住处。那

时候我身上只剩下一点点生活费,居留是大问题,找工作没有着落,前途的茫然将步

子压得很慢,穿过校园,头是低着的。

远远的草坪边躺着一个金发青年,好似十分注意地凝望着我。他看着我,我也

知道,没有抬头。他站起来,还在看我。他又蹲下去在草坪上拿了一样什么东西,于

是这个人向我走过来。

他步子跨得那么大,轻轻地吹着他的口哨,不成腔调又愉快的曲子。

我不认识走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