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课件_第1页
第1章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课件_第2页
第1章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课件_第3页
第1章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课件_第4页
第1章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章

中学生品德发展

与道德教育概述

一、道德与品德(一)道德道德是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道德体现了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第一讲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道德的特点:第一,社会性。道德的内容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其功能是协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第二,相对性。道德规范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第三,价值规定性。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道德是价值观的外化与具体体现。道德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体自律、良心驱使来加以维持。

(二)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倾向与特征,是个体的公平、平等、权利、责任、诚信、尊重、仁慈、关怀、宽恕等心理品质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就其功能而言,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心理调节机制。品德可以被视为性格的一个方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品德的特点:第一,稳定性。品德是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一贯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

第二,个别性。品德是个人的道德面貌,具有个体差异。第三,自觉性。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指导下所作的合乎道德规范的自觉行为。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区别:首先,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内容虽然具有社会性,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特征,其形成与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要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其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道德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则是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道德教育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正是众多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及其行为表现才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也正是他们的道德生活实践及不断发展的道德需要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所包含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模式。探讨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但可以深化对品德本质的认识,更能够对儿童青少年的品德培养与道德教育提供依据。关于品德结构包含哪几种心理成分,历来有二因素说、三因素说、四因素说等多种观点。二因素说认为品德由知和行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构成。三因素说则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四因素说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成分。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识的表现形式。古今中外思想家都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于人的德性的重要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我国古代荀子在《劝学篇》中也说过“知明而行无过矣”。只有“知明”,才能做到“行无过”,强调了道德认识对于道德行为的指导作用。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形成道德观念。由于道德认识涉及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而执行道德准则的意义涉及道德价值。因此,作为道德认识的结果,道德观念实际是一种道德价值观念。只有认识到涉及他人和群体利益的一些社会行为的价值高于另一些社会行为的价值,才能承认、接受这些价值,形成相应的道德需要,从而引导人的社会行为。道德认识只有转化为道德观念,才能够真正支配个体的道德行为。案例分析外公,你吃掉吧!6岁的小女孩把掉在地上的薯片捡起来说,“外公你吃掉吧”。妈妈:“掉地上了,怎么能给外公吃呢?”女儿:“地刚拖的,挺干净的。”妈妈:“那你自己怎么不吃呢?”女儿:“外公说的,小孩子抵抗力差,掉地上的东西不能吃。”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具体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重要道德范畴是“仁”,其中一个重要内涵是“仁者爱人”,即强调了道德情感在品德中的核心地位;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与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道德情感从内容上可分为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心、羞耻感、友谊感、同情心、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从形式上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的道德感和理论的道德感。案例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童话故事

被影视作品中感人事迹感动

狗狗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动物的营救行为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能动作用,帮助个体将道德动机贯彻于道德行动之中。具体表现在:使道德动机战胜不道德动机;利他动机战胜利己动机;排除困难,将道德行为进行到底。道德意志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抗拒不良环境的诱惑、抑制不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案例分析:琳琳偷偷拿走了亮亮的玩具捡到钱自己用了违背了承诺——乱扔垃圾、不遵守课堂纪律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指在道德观念与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涉及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达成道德目标的手段,也是评价一个人品德的客观标志。道德行为是品德的直接表达,是最重要的。品德并不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的叠加,而是在社会道德环境影响下,在个体的道德实践中,四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复杂、稳定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由它们结合而构成的道德动机通常居于核心地位。品德结构中的任何一种成分既不能代替另一种成分,也不能决定另一种成分。思考题1.什么是道德?它有哪些特点?2.什么是品德?它有哪些特点?3.道德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4.怎样理解品德因素结构理论中的四因素说?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章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

道德教育概述

第二讲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一、品德形成的实质人类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即品德学习的过程,亦即社会道德规范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下,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人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品德形成虽然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的过程,但内化不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直接接受,而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个人道德经验进行积极建构的过程。

品德学习是一种更加复杂的社会学习,具有特殊性,与认知领域的学习不同。首先,道德规范则是社会或组织约定俗成的产物,在同一社会中往往有多种道德规范并存的现象,人们对同一道德问题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判断,个人的道德品质经常表现在对两难或多难道德情境所作的选择之中。其次,道德行为的利他性有时与个人的直接需要相冲突,往往会遭遇到个人直接需要的抵抗,这就可能造成个人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再次,在社会变革时期,一些社会规范发生改变,人们必须更新已有的道德观念,这必然引起内心冲突和社会适应困难。所有这些都使品德学习过程具有更复杂的性质。品德学习就其性质来说,是以情感学习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过程。片面培养品德结构的任何一个方面,或孤立地培养品德的各个方面,都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品德的培养涉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多种心理成分。从逻辑上说,培养似乎应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但是由于儿童道德发展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道德教育就应从最适合其年龄阶段特征、最有效的方面人手,故道德教育具有多端性。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品德的形成就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1)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依从(2)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3)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信奉对道德规范的依从是指对道德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还缺乏认识,即使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但也不违背、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依从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是指学习者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与道德规范趋于一致,自愿对规范遵从的现象。认同的特点是遵从行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认同是对道德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对道德规范的信奉是品德形成的高级阶段。此时,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道德规范的价值信念为基础而形成的指导自己行为的价值复合体。信奉水平的特点是,规范行为具有高度自觉性、高度主动性和坚定性。三、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品德形成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制约条件,对于品德心理结构的不同成分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影响个人品德发展的一般的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内部主观条件有认知能力、交往的需要与合作经验、已有信念等。外部的环境条件有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反馈与强化等。

(一)内部主观条件1.一般认知能力儿童逻辑推理能力是其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从单方面服从权威的他律道德转向双方互相尊重的自律道德,与其思维去中心化能力的发展有关。个人成熟道德往往依据是公正、平等、人的价值等抽象的道德原则,因此要以其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基础。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交往需要、归属需要是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个人交往要获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团体的接纳,就必须学习和遵循道德规范。在与成人、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减少了自我中心倾向,提高了角色采择能力;同时也有机会获得对自己行动的反馈,增强自己对道德准则的意义的理解。与和成人的交往相比,同伴互动更有可能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3.个人原有的信念就像认知领域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一样,品德学习也需要已有的信念为基础。已有信念决定一个人在道德情境中选择什么信息,如何解释道德事件。已有信念与个人过去生活经历、替代经验、社会评价的一致性等有关。(二)外部的环境条件1.社会道德环境

社会道德环境、社会风气、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道德事件及舆论对个体的评价,都对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2.榜样的作用榜样人物的行为及后果对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榜样人物首先是父母、教师、同伴,此外,社会精英人物、社会公众人物、文艺作品的主人翁、社会传媒所宣传的人物等,他们的言行都会对青少年潜移默化地产生示范作用。有些人及其积极的或消极的行为,并非是有意作为榜样呈现的,但同样可能被观察者当作榜样来仿效。榜样作用的大小:一是取决于榜样及其示范行为的特点,如榜样人物的地位、人格吸引力、与观察者主客观条件的相似性,以及示范行为的鲜明性、可行性、可信性等;二是榜样行为的后果,即示范行为是否受到奖励、是否受到集体或全社会的推崇。3.强化与惩罚班杜拉认为社会行为的强化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无论是亲历学习,还是观察学习,强化与惩罚都会对人的社会规范学习及其行为表现产生影响。四、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1.道德教育是品德发展重要条件与保证道德教育是因社会存在的需要,引导儿童青少年逐步掌握与内化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形成个人品德的活动及其过程。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各种影响与途径使得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与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理解与掌握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意识、社会担当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公平正义感的人;使得受教育者尊重他人,尊重师长,诚信友善,遵纪守法,能够正确理解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等。儿童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依赖于道德教育效果,道德教育在儿童青少年的品德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与主导作用。尽管道德品质是人性的一个层面,而且具有人性的自然倾向与人性的自然展现的属性,但个人的道德品质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结果,是社会影响的结果。道德教育是儿童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证,道德教育保证了儿童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方向性。2.道德教育的效果取决于道德教育是否依据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道德教育是儿童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道德教育是否有效又取决于是否依据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品德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成的过程,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不同时期其特点与规律不一样,道德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就不一样。作为中学教师必须认真研习中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与规律,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效果。五、大道德教育观与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大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不能就道德教育论道德教育,而是要从学生的全面成人成才出发,树立大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着手于儿童青少年的道德认识(观念、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及其价值追求,道德教育更要把学生的自我发展、人格形成与培养等也考虑进去,全面思考道德教育与开展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方法是浸润式的、春风化雨、点点滴滴的过程,道德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讨论

道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方面?当前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思考题1.品德形成的实质是什么?2.品德形成有哪些阶段?3.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有什么关系?4.道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方面?5.什么是榜样?榜样对中学生的品德发展有怎样的作用?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章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

道德教育概述

第三讲道德教育的内容、原则与方法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把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规范与道德价值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使之成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简单说道德教育就是教人“知善、向善、行善”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最为基本的方面。学校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即道德教育等。同时,还有人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包括诸如劳动教育、礼仪教育、军事教育、审美教育等等。教育学生做怎样一个人,怎样做人的活动。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基本文明规范教育道德教育首先是基本的文明规范与文明修养教育。基本的文明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要求,具有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家庭、学校与社会要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方法,对学生开展基本的文明规范教育与文明修养教育。基本文明规范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基本规范的教育。基本文明规范教育做好了,其它方面更高的道德教育要求实施就自然而然的能够顺利实现。(二)人格教育道德教育要把道德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品德是人格的核心,而良好人格品质是品德的全面表达。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不仅要有基本的文明修养,要知善、向善、行善,还要有更加广泛的良好人格品质即品格。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德性,也就是培养人得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理想人格。美国学者里考纳曾提出,学校应向儿童青少年传授普遍的道德价值观,以“尊重”与“责任”为首要内容,以此带动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人格品质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之一,道德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正直诚实、宽厚谦虚、认真负责、勤劳勇敢、惜时守信、意志坚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等人格品质。所有的道德教育内容也只有人格化才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三)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人格的核心。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及其观念,决定着人生的选择与方向。道德教育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任务,是决定道德教育质量的关键。中小学道德教育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理解个人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正确理解与处理个人、他人与集体的关系,既要珍视个人生命的意义,要尊重他人存在的价值,更要充分理解集体存在对于个人的价值,个人、他人与集体是统一的。如果割裂的看待个人的价值与意义,会导致人生方向的偏离。(四)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学生开展国家观念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际友好合作教育;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开展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教育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国家社会公民的基本思想意识与修养。三、道德教育的原则(一)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将受教育者作为主体,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受教育者生活和思想实际的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二)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指道德教育既是传授和学习道德知识的过程,更是通过实践养成受教育者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育者既要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受教育者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既要认真学习道德知识,更要躬身践行。(三)榜样性原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指出了以身作则的榜样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就很强调模仿或者观察学习对个体行为的基础性作用,他认为榜样的模范作用对于观察者行为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四)循序渐进原则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历练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是通过不断积累才得以发展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道德的逻辑内容与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相结合,循序渐进。(五)因材施教原则道德教育是一个人心工程,每个人因为其生长环境、信念及个性的不同,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会有所不同的。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只有懂得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四、道德教育的一般方法(一)道德知识的学习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道德论述已经能够被学生充分的理解。学校与家庭教育要通过一定途径,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讲授系统的道德论述,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二)道德辩论与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