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PPT(东南大学)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中国建筑史PPT(东南大学)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中国建筑史PPT(东南大学)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中国建筑史PPT(东南大学)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中国建筑史PPT(东南大学)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为什么要学习建筑史?2、建筑史是什么?3、如何学习建筑史?············································课程结构:横向按类型纵向按时间城市;住宅与聚落;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园林;木构建筑技术中国建筑发展概况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70%考勤、作业:30%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中国古代建筑史》1-5,潘谷西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4、《华夏意匠》,李允鉌,天津大学出版社;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6、《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几个相关问题:中国历史进程史前——夏商西周(BC2070-BC771)东周(春秋战国)(BC770-BC221)秦汉(BC221-AD220)三国两晋南北朝(AD220-AD581)隋唐(AD581-AD907)五代-北宋(辽)、金、南宋(AD907-AD1271)元明清(AD1271-AD1911)中华民国(AD1911-AD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帝国统一帝国统一帝国统一帝国地域差异民族差异文化差异空间观念1、中心与边缘“天子中而处。”《管子》“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2、方位与轴线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水木火金土中北东西南3、等级观念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史前——夏商西周(BC2070-BC771)东周(春秋战国)(BC770-BC221)秦汉(BC221-AD220)三国两晋南北朝(AD220-AD581)隋唐(AD581-AD907)五代-北宋(辽)、金、南宋(AD907-AD1271)元明清(AD1271-AD1911)中华民国(AD1911-AD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希腊、印度伊斯兰几个基本概念1、平面一榀屋架间2、剖面1步架屋面椽子檩条3、斗栱4、结构类型5、屋顶形式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一、起源:神话时代: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韩非子•五蠹》“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二、考古遗存1、仰韶文化时期A、聚落中心广场东组

南组西组北组西北组大房子大房子大房子大房子大房子陕西临潼姜寨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B、穴居a、早期半穴居b、中期木骨泥墙c、白灰抹面2、龙山文化时期“吕”字形平面3、河姆渡文化时期木构干阑式建筑4、红山文化A、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沿轴线展开的多重空间的组合;室内墙面装饰。B、内蒙古包头市大青山莎木佳祭祀遗址C、内蒙古包头市大青山阿善祭祀遗址陕西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穴居-木骨泥墙巢居-木构干阑1、结构体三、小结陕西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2、建筑材料土木陕西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3、建筑类型祭祀建筑住宅墓葬住宅墓葬陕西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4、建筑空间建筑群,轴线大房子复合平面长屋第二节奴隶社会时期建筑一、政治形势二、文化成就1、文字2、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A、神权政治、阶级分划B、祖先崇拜、宗法制度C、空间观念的形成空间观念、社会秩序都被整合进礼仪制度中,使建筑也表现出宗法礼制与等级制度的特点。三、建筑现象1、院落A、夏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已经开始形成。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B、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a、合院形式b、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c、已使用了瓦d、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2、结构体系中原:木架夯土长江流域:干阑3、商代城址A、河南偃师二里头尸沟乡商城遗址B、郑州商城遗址C、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4、建筑技术A、瓦的发明和使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B、陶水管,解决了地面排水问题C、三合土抹面D、斗栱E、夯土技术5、墓葬河南安阳殷墟墓遗址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春秋战国、秦、汉时期10001400公元0年春秋战国80060020040060080010001200秦汉400770221206220200一、思想文化的发展及在建筑中的影响1、自然、社会与人的三位一体天以“北极”为中心,四周星辰分布,按五行规律运行社会与人以“帝”为中心,臣属诸侯环绕地中国与四夷天地人互相感应数字颜色的象征占星术风水天子:红、丹诸侯:黑大夫:苍2、哲学思想的突破1)儒家:A、坚持礼乐的象征意味对社会的垂戒意义,和理性的自我调节对人类行为的控制能力,B、重视现实治理中的实用功利。

2)墨家:实用色彩强烈,以利益实现为追寻目标。3)道家:以精神超越和人生永恒为追寻目标,强调人在自然中的存在。4)法家:要以带有惩罚和奖励措施的,由权力与威势强制保证的“法”来整理秩序。汉代——独尊儒术尊卑等级君、权、神礼仪制度3、理论——《考工记》齐国官书,我国现知最早述及建筑的专门文献,分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摶埴之工6部分。二、春秋战国时期建筑及其特征:1、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魏大梁,燕下都2、高台建筑3、建筑技术三、秦朝建筑及其特征:1、长城2、弛道3、骊山陵4、阿旁宫覆压三百余餘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迴,簷牙高啄。--杜牧,《阿房宫赋》5、秦咸阳城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四、汉朝建筑及其特征:古代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期1、汉长安城:城市建设的新格局“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2、宫殿建筑前殿椒房3、大木结构的定型A、木构架建筑技术渐趋成熟B、高建筑——多层木柱梁式塔楼出现C、斗拱的普遍使用4、民居基本类型与形式的奠定5、佛教的传入对建筑的影响6、装饰题材与形式的发展A、檐端结构B、雕饰7、墓葬A、帝后陵寝制度:昭穆之制与陵邑制度B、崖墓8、建筑技术及艺术的发展A、屋顶形式B、砖石结构的发展a、石结构——板梁结构b、石结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c、砖——拱券技术C、台基D、柱及柱础E、门F、窗G、平作与栏杆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及特征

民族斗争和民族交融的时代1、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崛起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2、宫殿建筑太极殿式乾殿尚书省朝堂3、佛教建筑的兴起A、佛寺B、佛塔C、石窟寺佛龛4、山水园林的发展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陵墓制度南京粱萧景墓表河北定县北齐石柱6、建筑技术及装饰艺术A、阶基B、柱及柱础C、门窗D、栏杆E、斗拱F、瓦饰G、雕饰画像砖上的雕饰几何雕饰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五代十国隋唐5816189079601279北宋1127南宋947112512111115123410321227金辽(契丹)西夏一、隋唐时期建筑及其特征1、城市建设: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隋东都城——唐洛阳城隋江都城——唐扬州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隋东都城——唐洛阳城隋江都城——唐扬州城2、建筑群处理日益成熟:

利用地形,在纵轴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来陪衬主体。A、大明宫丹凤门龙尾道含元殿宣政殿太液池B、乾陵乾陵神道3、木木构建筑基本定型A、以宫殿为代表的主流建筑完成从土木混合结构到全木构的转变B、殿堂厅堂两种不同木构架已经形成a、殿堂式: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有天花A.内外柱同高的闭合矩形柱网

B.铺作层

C.屋架层

b、厅堂式:内柱随屋面坡度而升高,室内无天花,作“彻上露明造”

佛光寺东大殿:殿堂式南禅寺大殿:厅堂式C、斗栱成熟,成为构架的组成部分D、以材份为模数的木构架设计方法基本定型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都料匠——专门掌握用绳墨绘制图样,并在现场指挥施工的人

柳宗元《梓人传》:“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宜大半焉。」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A、隋,李春,第一座敞肩券拱桥60度夹角B、佛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B、佛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B、佛塔——小雁塔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7、京杭大运河8、对外交流:对外影响的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影响的主要方面:城市、宫殿、佛教建筑等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二、五代十国1、砖木塔2、石塔3、铁塔4、前蜀王建墓三、宋朝建筑及其特征文官统治士大夫意识形态的复兴与强化商业发展海上丝绸之路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

李诫:《营造法式》AD11031)、《营造法式》的性质:

A、政府法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B、施工方便,便于管理2)、主要内容:

A、总结过去经验,确立模数化的设计制度“考究经史群书,并勒人匠逐一讲说”

B、共三十四卷,分壕寨和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

C、涉及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内容3)、对后世的影响:

A、使中国建筑走向装饰化等级化

B、限制了以后的发展在木构架定型化的前提下,屋顶形式转向多变。整体风格转向内向与精致化。3、建筑群体组合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照壁山门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转轮藏阁,慈氏阁弥陀殿大悲阁4、建筑装修和色彩有了很大发展1)、色彩唐代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两色为主宋代:华丽、以青、绿两色为主2)、木装修发达与成熟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宋代砖石塔特点:八角形平面、仿木建筑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琉璃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AD1049)石桥:泉州万安桥AD10536、园林兴盛四、辽、金、西夏建筑及其特征山西灵丘觉山寺塔1、辽:较多保留唐代建筑风格北京天宁寺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陵墓保留游牧民族特色,兼受汉族北方影响。砖石塔的仿木构技术已达登峰造极地步。2、金:辽宋结合,雕刻细致,色彩华丽

山西朔县,崇福寺

木装修上向琐碎堆砌发展。建筑不受成法约束,出现“减柱造”和“斜栱”等做法。3、宁夏: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宁夏青铜峡百八塔第五节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时期元1271136816441911明清一、元朝建筑及其特征1、社会文化背景1)、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流时期2)、宗教宽容政策3)、南北差异扩大2、建筑现象1)、大木技术的突变A、殿阁式结构衰落和厅堂式结构扩展B、梁柱联系增强,斗栱结构作用减弱,装饰作用增加C、柱网与梁架自由化处理a、减柱法b、使用天然弯曲木材斜向搭接山西洪洞广胜下寺2)、京杭大运河(AD1291开通)上都大都大运河杭州3)、宗教建筑兴盛A、藏传佛教:北京妙应寺白塔(AD1271-1278)镇江云台山过街塔B、道教:山西芮城永乐宫(AD1247-1358)龙虎殿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邱祖殿C、伊斯兰教:泉州清净寺(AD1310)杭州凤凰寺(AD1314-1320)北京南京二、明朝建筑及其特征1、社会文化背景1)、文化上渐趋保守2)、强化中央集权3)、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2、建筑现象1)、砖技术的普及与发展A、砖广泛应用于民居B、硬山顶的兴起与推广苏州开元寺无梁殿C、无梁殿:拱券技术在地面建筑的应用D、砖包砌城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质量提高,应用更为广泛A、琉璃塔B、琉璃照壁3)、经过元代的简化,木结构再度秩序化A、柱梁体系的简化与改进B、梁架整体性加强,柱头斗栱不起结构作用4)、建筑群布置更为成熟A.明孝陵:特有的帝陵神道布置方式下马坊大金门碑亭石桥地面建筑方城明楼宝城宝顶棂星门B、北京明十三陵C、北京天坛D、北京宫殿5)、官僚地主私园兴盛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明式家具8)、风水术三、清朝建筑及其特征1、社会文化背景2、建筑现象: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江南私家园林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窑洞客家土楼新疆阿以旺西藏碉楼大理白族住宅摩梭井干住宅傣族干阑式住宅江南地区住宅砖墙承重住宅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和装修设计水平A、工部《工程做法则例》B、“算房”和“样房”算手:负责工程财政事务,并与样子匠一起编写说明建筑规制尺寸与做法的“工程做法”样子匠:负责规划设计,制作画样、烫样汉唐宋宫城占主要地位,布局凌乱严整,分区明确,里坊制里坊制瓦解,街巷自由都城规划元明清集前代之大成小结:汉唐宋直线为主,端严雄强;木构架成型。曲线曲面为主,宏大;木架成熟。精致;模数化;规范化。木构技术元明清大木技术突变,斗栱减弱,柱网梁架自由再次规范化,斗栱不起作用,举架变为举折汉唐宋用于墓葬主要用于塔、桥砖石技术元明清大量用于地面建筑,无梁殿,琉璃技术汉唐宋以高台建筑为核心聚集式布局平面展开、注重轴线,利用地形,增加空间层次以院落组织空间建筑群处理元明清综合利用建筑、院落、地形,序列变化丰富乾陵神道汉唐宋朴素,暖调,红白色为主建筑色彩元明清金碧辉煌,青绿调子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一、概论1、什么是城市?以非农业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2、城市建设史研究什么?空间,关联,秩序选址、城市的布局结构、工程建设(城防,水利)一)城市的产生(1)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分化国王—宫殿祭司—神庙战争—城墙二)、概述与作用:1、概述:2、作用:

a、经济:

b、政治:

c、军事:3、城市的起源:1)最初的城:

a、防御性构筑物b、居民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c、环形派生物2)最初的市:市、场→集、墟、场→有集中管理的市场。3)产生条件: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居民点→村落的产生。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城市与农村的分离→城市的产生。

4)夏时初具规模:“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A、布局形式:a、廓于城之边b、城于廓之中B、理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背山临水),高勿近旱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都城府城县城府城县城县城地方城市(二)中国古代城市建制1.商周-分封制2.秦以后-郡县制(三)城市选址1、水资源:生活用水交通、漕运防洪(三)城市选址2.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西安开封北京南京(四)城市的组成与布局1.城与郭: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1)地方城市:子城元大都2)都城:宫城,皇城,外城城:子城,内城,阙城郭:罗城,外城,国城2、城市布局:1)宫殿区(衙署区)北宋东京2)居住区北宋东京

里坊制:春秋到隋唐-封闭式的城市居民管理制度宋以后-里坊制瓦解,城市出现街巷体系3)市场,商业区地坛月坛日坛天坛先农坛紫禁城太庙社稷坛4)坛庙和宗教建筑元大都寺院分布元大都道观分布5)娱乐场所6)学校-教化机构2、城市布局(1)宫殿区(衙署区)(2)居住区(3)市场,商业区(4)宗教建筑(5)娱乐场所(6)学校-教化机构行政管理居住商业贸易3、道路系统五)城墙的筑造:A、唐宋以前-夯土B、宋以后-夯土包砖(包石)C、敌台和马面:D、瓮城:北京正阳门全景E、城楼:a、木过梁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b、砖拱券门六)中国古代城市基本特点1.君权至上;2.非独立性:既是行政体系中的一环,又是功能网络中的一环;3.城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二、中国古代都城建设郭湖生,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史的谈话,《建筑师》,70期,1996.8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A、以宫为主体进行规划,奠定都城建设主框架;B、建立一种礼制秩序—左尊右卑;C、经纬正交道路网。参考文献:潘谷西,元大都规划并非复古之作-对元大都建城模式的再认识,《建筑师》,102期,2003.04贺业矩,《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二)曹魏邺城——中国都城建设自此开始有一定的规制宫殿,官署,贵族居住区居住区,商业区贵族居住区铜雀园曹魏邺城规划基本特点:

1)功能分区明确,宫城在北,坊市在南

2)“T”字形主干道,宫门前御街,御道

3)里坊制北魏洛阳南朝建康“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三)唐长安(隋大兴)--设计者:高颖,宇文恺1、选址2、地形与水系处理:

1)地形特征:山,水,原2)规划中对地形利用与水系处理的得与失

A、六坡永安渠清明渠曲江苑龙首渠

B、水系——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3、城市规划特点:

1)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宫城居北2)功能分区明确,中央官府集中于皇城中3)街道:棋盘式道路网4)里坊制与集中市制5)寺庙错落布置于各坊间6)公共游赏地——曲江池和乐游园铜雀园7)集前代之大成,更为制度化,规模更为宏伟隋唐洛阳宫城、皇城、衙署区闾里区8)城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四)北宋东京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建设背景:由地方城市的旧城改建扩建而来2、水系:三重城壕;四条穿城河道3、城市规划特点1)里坊制解体与街巷体系的形成2)市场,商业区3)城市管理的创新

A、望火楼

B、惠民药局

C、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

D、漏泽园4)三重城,宫城居中外城门桥内城门桥御廊,御道杈子,绿化宫城门5)御街的改造五)元大都与明清北京1、地理位置元大都规划设计者:刘秉忠,也黑迭尔2、元大都城市规划的特点与成就1)依托旧城建设新城“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通惠河积水潭金水河2)水系清晰明确,科学合理水系设计者——郭守敬3)以水面为中心的城市格局4)方形平面型制,旁三门5)方格网道路系统规整平直胡同:

A、防火通道;

B、排水方便;

C、采光有利;

D、防西北来的风沙6)居民区与商业街市二城并存2、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改建1)强化城市中轴线2)繁华市区逐步南移3)水系的衰退与改建六)明南京宫殿区居住商业区军事区1、依托地形,拓展旧城,形成合理的城市分区2、四重城廓;1)城墙建造结合分区,顺应地形,设计与建造技术极具创新性2)内城墙建造结合分区,顺应地形,设计与建造技术极具创新性3)内瓮城、不设马面3、不规则的道路网与水系南京,唯一一座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国家的都城;依托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建造的南方山水城市的代表。七)、南宋临安:发展以西湖为原型的扇形平面,城市面貌类似于汴梁,显示出南方城市在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生态结构上的一系列特色。八)、中国都城选址的变化特点:

1、前期主要在西安,后期主要在北京,都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2、在整个封建社会里,政治中心从西安、洛阳、开封到北京,这种从西向东的推移,反映了中国经济重心由西向东的变化。3、封建时代帝王所居都城要在统治区的上游,能以高屋建瓴之势统治全国。4、都城选址的原则中,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中心地观念影响很大。5、都城选址的依据:A、经济条件;B、军事条件;C、交通条件;D、统治集团的地域或背景条件。6、沿袭陪都制度:源于西周,西汉以下历代奉行,直至明代。九)、地方城市的建设:

1、历史:*周朝分封大小诸侯;*春秋战国时各地大小城市迅速增加;*秦以后各朝实行郡县制;*交通枢纽、手工业中心或者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在原来自然形成的草市的基础上设置的城市。2、相关机构及设施。*统治机构:府县衙署(行政首脑机构);*司法机构:察院(检察机关)、巡检司(警察机构)*税收机构:税课司(局)*仓贮(官粮贮备处)*官办学校:儒学*祭祀坛庙:山川坛、社稷坛、先贤庙;*其他设施:惠民药局、阴阳学与医学、养济院、漏泽园3、其他基础设施:

A、防御工程:城壕、城墙及附属设施。

B、水利工程:水库、湖泊、城墙、土堤、河道。

C、道路及下水道:北方城内只作土路,南方铺以石板。

D、邮驿设施:4、城市平面特征:(1)平原地带的城市方整规列,以长方形居多,道路宽敞平直,常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城市中心常设有鼓楼、钟楼,如西安。(2)有些城市出于防御要求或某种象征意义的考虑,常把平面作成圆形,例如黄河下游的宿迁县。(3)在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城市布局多样,道路系统也往往成不规则状:依山筑城,则主要街道沿等高线展开,沿江建市,形成带状城市。如重庆。(4)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两岸布置,故小市镇常沿河展开成带状,大市镇因十字形、井字形交叉河道而成块状。(5)在明代,为拒元蒙势力南侵和倭寇进犯沿海各省,沿长城一线和沿海一带出现防御城的建设高潮,如辽宁兴城、山东蓬莱水城。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章住宅与聚落参考文献:1、陆元鼎,“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建筑师》,115期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等译,《宅形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满足居住的需要,相对于宫殿、寺庙等建筑类型而言,精神性的功能不太突出,但在总体布局、建筑体形、空间构图以及其他方面,仍有一定的艺术处理。由于各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一、纵向关系:1、原始人类:构木为巢,冬窟夏庐。2、仰韶文化时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居民点。A、方形平面B、圆形平面3、龙山文化时期:

A、多为圆形平面;

B、“吕”字形平面;

C、干栏式结构4、西周及春秋时期:

由庭院组成:入口有屋3间,明值为门,左右为次熟;门内为庭园,上方为堂,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5、汉:A、庭院式继承传统的庭院的三合墙形成的“口”字形及“日”字形的庭院。

B、坞壁:创建的新制,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6、两晋、南北朝:住宅后部设园林7、隋唐、五代:乌头门型制;住宅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8、宋: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制亦呈多样化。

9、元:少数民族与汉族建筑特色融合,出现工字型平面。10、明清:严格的等级制度,住宅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二、住宅的分类:1.平面分类法2.外形分类法3.结构分类法4.气候地理分类法5.民系分类法共同的方言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信仰2、分布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窑洞客家土楼新疆阿以旺西藏碉楼大理白族住宅摩梭井干住宅傣族干阑式住宅江南地区住宅砖墙承重住宅三、实例一)、北京四合院1、总述: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2、建筑布局特点:受强烈的宗法制度的影响,利用成熟的尺度和空间的安排,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对外隔绝,自成天地。

A.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B.秩序通过门来体现,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

C.墙垣厚重,院落内向,院落是交流场所。倒座门房塾厕垂花门正房厢房厢房耳房耳房露地露地抄手游廊抄手游廊后罩房对外,接待客人内,家庭居住活动服务(厨房、储藏等)3、四合院的典型平面与建筑组成入口门房照壁抄手游廊东厢房耳房后罩房倒座垂花门西厢房抄手游廊正房耳房一进院落带抄手游廊的二进院落四进院落4、平面的变化A、规模的变化B、朝向的变化倒座门房塾厕垂花门正房厢房厢房耳房耳房露地露地抄手游廊抄手游廊后罩房5、门(1)宅门A、广亮大门B.金柱大门C.蛮子门D.如意门E.小门楼倒座门房塾厕垂花门正房厢房厢房耳房耳房露地露地抄手游廊抄手游廊后罩房(2)垂花门二)江南地区住宅1、城市官式住宅2、特点:(1)天井(1)天井的作用:天井高深,通风量大,减少太阳辐射,拔风采光效果好(2)“轩”:在室内创造二次空间弓形轩菱角轩鹤颈轩船蓬轩茶壶档轩一枝香轩(3)备弄:进和进之间以备弄相联系。避免纵向穿越(4)手法多样化,风格典雅、纤丽和精致3、徽州明代民居1)、背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2)、风格:重雅致和装饰。3)、构架:抬梁、穿斗混合式徽派“三雕”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窑洞客家土楼新疆阿以旺西藏碉楼大理白族住宅摩梭井干住宅傣族干阑式住宅江南地区住宅砖墙承重住宅三)砖墙承重式四)大理白族住宅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窑洞客家土楼新疆阿以旺西藏碉楼大理白族住宅摩梭井干住宅傣族干阑式住宅江南地区住宅砖墙承重住宅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窑洞客家土楼新疆阿以旺西藏碉楼大理白族住宅摩梭井干住宅傣族干阑式住宅江南地区住宅砖墙承重住宅五)客家土楼1、定义土楼是指适应大家族聚居,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巨型居住建筑

2、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3、背景:客家迁移路线3、背景:客家分布地区下堂(门厅)中堂(祖堂)后堂(居住楼房)禾坪照壁水池横屋(居住楼房)楼背4、土楼类型(1)五凤楼:典型平面:三堂两横实例:大夫第祖堂辅助用房:厨房、餐厅、客厅居住楼房:底层:厨房、餐厅二层:粮仓、储藏三层以上:卧室二层以上设回廊(2)圆形土楼:实例:承启楼实例:怀远楼祖堂居住楼房客厅(3)方形土楼:实例:遗经楼实例:和贵楼中堂(祖堂)5.特点(1)平面特征:

A.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B.以祠堂为重心,公共空间沿轴线布置C.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2)结构构造特征:

A.夯土外墙高大厚实

B.大挑檐,减少太阳辐射

C.活动式屏门、隔扇,有利空气流通D.防卫功能突出:夯土外墙高大厚实;内大外小箭窗等

六)窑洞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窑洞客家土楼新疆阿以旺西藏碉楼大理白族住宅摩梭井干住宅傣族干阑式住宅江南地区住宅砖墙承重住宅1、结构与类型(1)开敞式靠崖窑面阔:进深=1:2~1:4(1)开敞式靠崖窑面阔:进深=1:2~1:4实例:河南巩县康百万庄园(2)下沉式窑洞要解决的问题:

a.交通

b.排水

c.结构(3)锢窑2.窑洞住宅的优缺点(1)优点:

A、节能,冬暖夏凉

B、就地取材,经济适用

C、防火,防噪音(2)缺点:

A、容易塌顶

B、空气不流通,潮湿

C、排水存在问题

D、抗震困难

E、施工周期长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窑洞客家土楼新疆阿以旺西藏碉楼大理白族住宅摩梭井干住宅傣族干阑式住宅江南地区住宅砖墙承重住宅七)傣族干阑式住宅特点:1、架空支柱层

2、大挑檐,大挑台

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窑洞客家土楼新疆阿以旺西藏碉楼大理白族住宅摩梭井干住宅傣族干阑式住宅江南地区住宅砖墙承重住宅八)云南摩梭族井干式住宅特征:

1、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

2、利于防寒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窑洞客家土楼新疆阿以旺西藏碉楼大理白族住宅摩梭井干住宅傣族干阑式住宅江南地区住宅砖墙承重住宅九)碉楼特点:1、平屋顶,高原气候干燥多风 密梁木楼层2、外墙厚实高大,收分石墙-山区地理环境3、旱厕实例:西藏囊色林庄园主楼十)阿以旺阿以旺典型平面0平面布置特点:

1、以庭院为中心

2、布局自由灵活

3、客室的重要地位和冬夏分室

4、内向封闭

十一)毡包:适合游牧生活的建筑方式

影响住宅形式的可能因素:

1、社会结构

2、家庭结构

3、生活方式

4、私密性观念

5、对自然场所的认知方式

6、宗教信仰

7、气候

8、可供使用的材料与技术手段

……四、聚落地缘:地理、气候、风土血缘:聚族而居(一)安徽歙县棠樾村

1、建设背景徽州商人,“无徽不成镇”儒商居多,讲究伦理道德2、村落布局2.村落布局(1)按风水选择村址:“枕山、环水、面屏”

水口(2)水系的建立(3)祭祀建筑繁多,突出宗族礼仪北院中院南院门楼里窑顶上西头二)山西襄汾丁村1、沿汾河自北向南发展北院中院南院门楼里窑顶上西头2、以祖宅院为核心,子孙宅院围绕其有序分布北院中院南院门楼里窑顶上西头千手千眼庙三义庙观音庙3、丁字形街巷,公共建筑建于街巷端头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章宫殿、坛庙与陵墓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礼仪空间占主导地位。第一节宫殿一、宫殿形制演变内容+布局朝:办公区,政令所出

寝:生活区掌握形制演变的二个线索,二对关系:

1.宫殿与中央官署

2.宫殿与城市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1)、早期的宫殿形制——住屋2)、殷商时期——纵轴线上的单体建筑3)、商代开创宫殿先河——前朝后寝秦安县大地湾遗址

4)、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型制

宫城居王城中央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陕西凤翔县秦雍城宫室遗址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秦咸阳城1)、秦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前殿椒房2)、西汉长安宫殿南宫北宫东汉洛阳宫殿3)、魏晋南北朝——东西堂制、骈列A、曹魏洛阳北宫太极殿宫内广场式乾殿尚书省朝堂昭阳殿B、东晋南朝建康宫殿宫省禁朝区,太极殿部分寝区,后宫大司马门止车门端门太极殿华林园C、魏晋南北朝时的宫殿形制特点a、从多宫并置到只有一宫b、东西堂制-礼仪性主殿与处理日常政务的东西堂并置c、骈列制—皇城中主宫轴线与中央官署轴线并置3、纵向布置“三朝”阶段1)、隋大兴宫:唐太极宫东宫太仓等西内苑朝区寝区苑囿东宫太仓等西内苑承天门,外朝,宫殿式东宫太仓等西内苑承天门,外朝,大朝,宫殿式太极殿,中朝,日朝两仪殿,内朝,常朝,帝寝,后寝洛阳建康宫殿隋大兴宫(唐太极宫)A、东西堂制改变为三朝纵向排列

B、废除骈列制2)、宋金元A、宫前序列的发展:从外城南门到宫城南门之间的一段空间序列

隋大兴(唐长安)外城门朱雀大街皇城门T形广场宫城门a、北宋东京外城门桥内城门桥御廊,御道杈子,绿化宫城门b、金中都外城门桥,华表,亭御街千步廊广场宫城门c、元大都外城门千步廊广场棂星门金水桥宫城门城门御街千步廊棂星门(天安门)金水桥宫城门(午门)B、宫殿布局的变化

a、皇城在城市当中北宋东京金中都元大都b、元大都宫殿三殿两宫的形式对明清宫殿形式有直接影响3)、明清—三朝两宫五门奉天殿大朝常朝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社稷坛太庙华盖殿(内朝)A、宫殿布局继承唐太极宫以来传统,三朝纵向排列;B、宫前序列在宋金元基础上强化。4、小结(1)朝:东西堂制—三朝纵向排列(2)宫殿和官署: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3)宫殿和城市: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二、实例1、唐大明宫(1)建筑群的处理利用地形的优秀实例确立了纵向序列的空间组织方法丹凤门龙尾道含元殿宣政殿太液池紫宸殿(2)布局:前朝后寝,三朝南北相重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中央官署麟德殿(3)含元殿形制2、明清北京宫殿1)基本格局:布局严整、规模宏伟960m760mA、中轴线大清门千步廊午门天安门端门太和门太和殿乾清宫御花园景山神武门社稷坛武英殿军机处养心殿西六宫太庙内阁文华殿斋宫毓庆宫奉先殿东六宫B.功能分区:外朝、内廷宁寿宫慈宁宫外朝内廷C、基础设施2)形制特点:吸收前朝做法并有所创新,成为象征封建集权统治与严格礼制秩序的典范

A、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用礼制来强化宫殿所象征的皇帝权威的合法性a、对古制的恢复和附会,三朝五门

大明门午门天安门端门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b、宫殿命名中体现出宇宙秩序与人间秩序的合一B、吸收前朝各个时期的做法

a、三朝两宫五门沿轴线纵向展开b、宫前序列进一步丰富

大明门午门天安门端门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C、皇帝集权的强化在物质上的表征3)设计手法特点:A、建筑序列:通过连续对称的,尺度、形式不断变化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B、建筑处理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以小衬大,以底衬高。C、空间有序转换:a、以门为媒介——空间限定、渗透与转换b、以廊庑为辅助——功能划分、交通引导、衬托主体D、屋顶、色彩、装修等细节也成为表达空间等级秩序的语言: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重檐〉单檐E、文字与小品具象征意义4)空间的意义A、象征中心与权力中心的分离;礼仪轴线与日常路径的分离大朝仪(元旦、冬至、万寿节)什么情况下使用中轴线?天子出入御门听政内阁明代御门听政内阁司礼监清代御门听政军机处B、神圣与世俗的分界—对门的再审视a、午门:紫禁城正门,皇帝的家门午门的独特形制,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都反映了其地位的重要性。b、天安门(承天门):金凤颁诏“凡国家大庆,覃恩,宣诏书于门楼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云,设金凤衔而下焉。”

礼部诏书路线礼部官员路线3、沈阳故宫盛京城阙图地坛月坛日坛天坛先农坛紫禁城太庙社稷坛第二节坛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明北京城坛庙分布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一)坛庙的种类1、明堂:展现宇宙构造和运行的象征性礼制建筑。未央宫长乐宫桂宫王莽时期所建明堂明堂辟雍西汉长安王莽明堂实测总平面西汉长安王莽明堂总平面复原想象图西汉长安王莽明堂中心建筑实测平面西汉长安王莽明堂中心建筑复原想象(一)坛庙的种类2、祭祀自然神(1)天地日月,风云雷雨正月祈年、冬至郊天,迎长日之至(2)社稷坛社:五土之神稷:五谷之神南岳庙中岳庙西岳庙泰安岱庙(3)山川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岳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庙)北岳恒山(山西浑源和河北曲阳)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南岳衡山(河南衡山南岳庙)寝殿正殿正殿门两庑明代岳庙基本配置牌坊山门二山门御香殿大殿中殿寝殿五镇中镇霍山(山西霍县)东镇沂山(山东沂州)西镇吴山(陕西陇州)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镇)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四海 东海(山东莱阳) 北海(山海关)望祭,无庙 南海(广东番禺) 西海(山西永济)望祭,无庙四渎 江渎(四川成都) 淮渎(河南唐县) 河渎(山西永济) 济渎(河南济源)庙寝(一)坛庙的种类3、祭祀祖先(1)太庙

A、基本形制:前庙后寝B、昭穆制:祖先神位的一种排列制度。始祖神居中,昭左穆右。昭穆始祖七庙或九庙昭穆始祖同堂异室:C、奉先殿:堂寝入口(2)官员家庙照壁泮池棂星门牌坊大成门大成殿4、先贤祠(1)文庙(孔庙、夫子庙)(2)关帝庙等地坛月坛日坛天坛先农坛紫禁城太庙社稷坛(二)坛庙实例

1、北京天坛圜丘,皇穹宇祈年殿斋宫牺牲所与神乐署神厨神库(1)平面布局与重要建筑物天坛紫禁城北京天坛圜丘·露天的圆形祭台,坛三层

A、圜丘与皇穹宇北京天坛联结圜丘与祈年殿的甬道B、祈年殿C、斋宫(2)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与成就

A、布局:轴线串联,轴线上反复用圆;天圆地方

B、充分运用对比手法:方圆,高矮,体量,地位,狭长与开阔C、环境处理:

a、建筑只占二十分之一的面积,融于绿色之中;

b、轴线上的建筑位于高地,树比路低2.5米,超然于林海之上与天相接。D、单体:强调圆形的重复表达完美和谐的天的概念;E、运用数字与色彩的象征。地坛月坛日坛天坛先农坛紫禁城太庙社稷坛2、北京社稷坛黑青红白黄地坛月坛日坛天坛先农坛紫禁城太庙社稷坛3、北京太庙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4、太原晋祠指导:陈薇制作:彭冀陈洁萍献殿:单檐歇山、面阔三间、进深三进、彻上明造、五铺作双下昂、造型轻巧、与主殿风格和谐屋顶平面19.5M19.6M5M3.8M鱼沼飞粱平面底部柱层中部斗拱层顶部梁额层鱼沼飞梁的承重结构可分为三层:底部的柱层、中部的斗拱层(包括普柏枋),以及顶部的梁、额层。鱼沼飞梁的石柱共有三十四根,方约三十厘米,状若小八角形。柱头卷杀,柱上交以普柏枋,上置大斗,斗上是一个十字相交的拱,用以承接梁、额。其中,中部的结构承担了最主要的受力任务,而四周的结构则有着相对的依附性。普柏枋斗拱梁额圣母殿(北宋)大中门圣时门5、曲阜孔庙1)前庭三院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2)奎文阁前院奎文阁大成门3)大成门前院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4)正殿殿庭5)殿庭左右后三面的庭院魂,阳气也。

—《说文》魄,阴神也。

—《说文》人生始化曰魄。

—《左传·昭公七年》注:“形也,既生魄,阳曰魂。疏:附形之灵为魄。”庙以栖魂;墓以栖魄第三节陵墓魂魄观念导致保存尸体的需求礼制:

A、事死如事生,礼也

B、等级陵,本义:大土山,引申为帝王陵。寝:本义:卧。灵魂坐卧起居之所。墓:本义:盖土与地平,不植树者称墓。泛指坟墓坟:土堆。冢:高起的山顶棺椁圹一)陵墓组成1、地下部分—墓道、墓室1)商—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圹:墓穴椁:阴宅A、黄肠题凑:椁的一种做法。用剥去树皮的黄心柏木枋,平铺叠垒构成大型墓室。枋端头都指向室内,与同侧椁壁垂直。黄肠—柏木芯;题—头;凑—聚B、墓道四出羡道,“亚”字形平面二出羡道,“中”字形平面一墓道,“甲”字形平面砖墓

2)东汉—明清:横穴为主,砖石发券崖墓山东沂南石墓(东汉末年)2、地上陵体——“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1)早期墓而不坟,不封不树2)春秋战国坟丘式墓葬,后来演化为三种形式:A、方上: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B、以山为陵:起源于汉,流行于唐,利用自然的山作为封土坟头,增加气势C、明清以后:宝城宝顶3、陵园建筑1)祭祀建筑A、汉及以前:寝殿C、明清:棱恩殿,隆恩殿石碑祠堂墓葬石狮石狮阙阙神道2)神道:石象生、牌坊、门阙等六朝陵墓陵园建筑形成的轴线使陵墓逐渐转向纪念性建筑二)实例1、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2、秦始皇陵1)地下宫殿与地上城垣,再现现实世界2)陵体高大,象征绝对权力乾陵神道石柱翼马朱雀阙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门阙石狮藩酋封域柏城3、唐乾陵(1)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2)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3)柏城(4)上下宫(献殿、寝殿)分别建造4、宋陵1)北宋陵制A、选址根据风水:五音姓利巩县宋永昭陵B、保持方上陵制的最后时期2)南宋陵制:攒宫梅花山下马坊大金门碑亭石桥地面建筑方城明楼宝城宝顶棂星门

5、明陵1)明孝陵

A.曲折自然式神道

B.宝城宝顶(2)明十三陵十三陵总体布局特色:利用自然,共用神道A、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各据冈峦,面向中心—长陵;B、陵区入口起点石牌坊遥对天寿主峰;C、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神道略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石牌坊大红门华表碑亭石像生棂星门3)各陵单体A、陵体由方形改为圆形,称为“宝顶”。B、取消寝宫,扩大祭殿。C、陵园的围墙从方形改为长方形,在南北轴线上布置三个院落。更接近于宫殿建筑。祾恩门祾恩殿内红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石桥碑亭外罗城陵门祾恩门遗址祾恩殿遗址方城明楼6、清陵清东陵总平面清西陵总平面1)总体布局A、选址与风水理论:山:龙脉,山脉,中轴线水:水法用地:明堂土壤树木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三孔石桥D、从三孔石桥开始是陵寝的主体部分

A、入口空间B、大红门到龙凤门之间为第二段C、龙凤门到三孔石桥为第三段B、序列:哑巴院隆恩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碑亭石桥2)单体平面春秋战国地面陵体汉代神道唐代献殿明代祾恩殿祾恩门院落碑亭方城明楼墓而不坟陵寝设计的重点从强调纪念性转向强调礼仪性。1、轴线越来越长;2、地面建筑越来越多;3、陵体相对重要性越来越弱。寝殿正殿正殿门两庑7、山东泰安岱庙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章宗教建筑第一节佛教建筑一、佛教初传——建塔、立寺、开窟、造像1、中国佛塔的起源早期佛塔(印度南方):塔基:圆形塔身:覆钵状塔顶:神祠和伞盖早期佛塔(印度南方):塔基:圆形塔身:覆钵状塔顶:神祠和伞盖健陀罗艺术(印度西北,贵霜王朝):塔基:方形塔身:方形或圆形,多层,表面列柱设龛塔顶:覆钵和伞盖天竺样式云岗石窟·方形木构重楼式佛塔多层楼阁+塔顶覆钵汉地佛塔选择了重(单)层方塔为基本形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北京房山云居寺塔,唐塔刹上的覆钵A、洛阳永宁寺塔(516年)北魏B、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我国现存最早的塔2、佛教寺院的出现:从以塔为中心到前塔后殿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汉明帝时建。塔僧房1)以塔为中心2)前塔后殿(堂)

A、佛寺成为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

B、讲堂的出现

C、佛殿的出现讲堂佛殿北魏洛阳永宁寺佛塔3、石窟寺——印度的原型:支提窟(以塔为中心)毗柯罗窟(僧人修行)库车敦煌大同洛阳南朝地区中国最早的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河西走廊: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张掖马蹄寺与金塔寺,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中原地区: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响堂山,天龙山石窟,巩县石窟寺,南朝:南京栖霞山石窟1)僧院型:供僧众打坐修行用,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坐。2)中心塔柱型:以塔为窟的中心。多见于北朝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方形窟(讲堂窟)3)讲堂窟与佛殿窟二)佛教及佛教建筑的本土化1、汉传佛教的宗派分化及寺院建筑隋: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唐: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1)汉地寺院布局的定型

A、以佛殿为中心,塔的地位进一步降低佛殿佛塔佛殿居中,双塔分列于前方两侧,如日本奈良药师寺佛殿佛塔佛殿东侧单设塔院佛殿佛塔中门外两侧建塔B、重阁的出现照壁山门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弥陀殿大悲阁(宋)河北正定隆兴寺C、钟楼与经藏的设立D、禅密二宗对中国佛寺布局的影响(辽)河北蓟县独乐寺统和二年(AD984)重建山门观音阁大同善化寺(辽金)大雄宝殿(辽)普贤阁(金)三圣殿(金)山门(金)禅宗寺院布局:法堂的重要地位方丈法堂佛殿山门僧堂库院以佛殿为中心的纵横十字轴结构日本禅宗寺院“伽蓝七堂”2)隋唐以后石窟寺的基本类型佛殿窟: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大佛窟:3)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857年)A、环境与布局B、东大殿基本特征a、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柱网层b、结构:殿堂式柱网布置: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内外柱同高铺作层屋架层明栿:天花板下面可见的梁草栿:草架中的梁c、殿内用平闇:小方格天花,一般不作彩画,唐代多见平棋:大方格天花,中绘各种图案(宋以后多用)d、脊抟下不施侏儒柱而仅施叉手,上平抟下用托脚;叉手:支托于脊檩下两侧之斜撑

托脚:C、结构技术上的成就:

a、解决了较大跨度和出檐的悬挑问题(3.96米)

b、梁架采用叠梁和三角屋架相结合的形式111/32/3c、初步建立了模数化规格化的技巧栌斗耍头衬枋头出跳铺作计算:出挑数加三d、斗拱的结构功能明确,柱与柱之间的补间斗拱解决面阔方向悬挑问题,柱头上斗拱解决悬挑问题1/32/3D、体现了宏伟雄大与端庄流丽结合的唐风

a、斗栱雄大(斗栱层占二分之一柱高)

b、屋面坡度缓和(举高约为1/4.77),出檐深远HL3.96米c、采用侧脚,生起,卷杀,外观曲线与微斜的线结合d、色彩简洁:灰瓦、红柱、白墙门窗简洁:直棂窗台基低矮照壁山门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转轮藏阁,慈氏阁弥陀殿大悲阁4)河北正定隆兴寺(宋)A、摩尼殿a、重檐九脊殿顶(歇山),四面出龟头屋(四出抱厦)A、转轮藏殿a、两层楼阁式b、底层移柱c、殿内梁架用彻上明造,曲梁,大斜撑d、叉柱造叉柱造:上层柱插入下层柱上之斗栱,并后退,形成收分山门观音阁5)河北蓟县独乐寺(辽)统和二年(AD984)重建A、山门——辽代建筑继承唐代风格的典型代表

a、面阔三间,进深4架椽,单檐四阿顶,举高约1:4

b、分心槽,叉手,托脚梁架

c、出檐深远,斗拱宏大,台基较矮分心槽:屋身用檐柱一周,内部纵向中线上列中柱一排,将平面划分为前后两个相等空间得柱网布置形式。B、观音阁a、明二暗三b、上下层柱的交接用叉柱造c、在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施以斜撑平座腰檐2、藏传佛教及寺院建筑五台山北京承德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政教合一大寺院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功能中心1)基本组成青海湟中县塔尔寺A、佛殿:供奉佛像的信仰中心B、扎仓:专门研究佛学学科的学院。青海湟中县塔尔寺C、喇嘛塔青海湟中县塔尔寺D、灵塔殿:供奉高僧骨灰或遗体的塔青海湟中县塔尔寺E、活佛府邸青海湟中县塔尔寺青海湟中县塔尔寺F、僧舍建筑2)结构与装饰3)西藏布达拉宫(清)A、布达拉宫基本组成:a、由宫前区的方城,山顶的宫室区及后山的湖区三部分组成。b、白宫:僧侣学校,诵经堂,扎康(喇嘛居住)c、红宫:佛堂,历代达赖灵塔殿B、艺术成就:

a、总体关系:不对称的平立面,群体靠错动的体量和山岩起伏取得构图的平衡;

b、与地形的关系:硕大体量拔地而起,利用地形营造尺度;

c、红白两种体量间的关系:白宫以错动的白台烘托红宫3、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寺院建筑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殿佛塔戒堂(经堂)僧舍1)南传上座部佛寺主要建筑与布局A、佛殿B、佛塔景真八角亭C、戒堂(经堂):高级僧人定期讲经和新僧人受戒的专用场所。

三)汉地佛教的世俗化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安徽九华山(地藏)四川峨眉山(普贤)藏经阁法堂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鼓楼钟楼明清以后标准的寺院形制四)中国的塔1、塔的基本组成:地宫塔座塔身塔刹2、按形式与结构的分类(1)楼阁式塔基本特征:

a、内设楼梯,可供登临

b、每层有门窗,平坐A、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1056)陈明达,《应县木塔》,文物出版社,2001年九月第二版a、中国现存唯一木构楼阁式塔b、平面八角形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之外再加一圈回廊的建筑形式。c、明五暗四柱网层铺作层柱网层铺作层平座层平座层d、桁架筒体木结构金厢斗底槽e、叉柱造,各层递收f、平坐暗层增加柱梁间斜向支撑B、陕西西安大雁塔(唐,652)a、方形平面b、土心砖表c、收分显著C、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959-961)最早的双层塔壁砖塔平面八角形,双套筒结构D、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南宋,1153)八角形平面砖木混合,双套筒结构E、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南宋)东塔:1238,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2)密檐塔:盛于辽金时期基本特征:

a、底层高,二层起层高骤减

b、多数不能登临

c、砖石结构A、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砖塔,密檐塔)十二边形B、陕西西安小雁塔(唐,707)方形平面、空筒结构C、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南诏)D、南京栖霞山舍利塔(五代)E、北京房山云居寺辽塔F、北京天宁寺塔G、山西浑源圆觉寺塔(金)H、河南登封裕公禅师塔(元)(3)单层塔:A、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611)B、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唐,746)最早的八角形塔C、山西运城泛舟禅师塔(唐,822)D、甘肃敦煌慈氏塔(北宋)塔基塔身相轮伞盖宝瓶(4)喇嘛塔A、北京妙应寺白塔(元)阿尼哥(尼泊尔)设计佛陀伽耶大菩提塔7世纪后(5)金刚宝座塔基本特征:在一座高台上建五座小塔,中央较大,四隅较小。A、北京大正觉寺塔(明)B、北京西黄寺金刚宝座塔(清)2、不同材料的塔(1)木塔A、洛阳永宁寺塔(北魏)B、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C、甘肃敦煌慈氏塔(北宋)(2)砖,石砖塔,石塔,砖石混用塔,琉璃塔A、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B、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C、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南宋)D、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611)E、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唐,746)F、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北宋)G、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代,1412)H、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明代,1515)(3)砖木混合塔A、苏州报恩寺塔(北寺塔)(南宋,1153)(4)金属塔:铜,铁塔A、广州光孝寺东西铁塔(五代)西塔,(963)东塔,(967)B、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北宋,1061)C、福州千佛陶塔(北宋,1082)应县木塔3、塔的功能(1)供佛(2)墓塔A、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唐至清)B、河南登封法玩禅师塔(唐)(3)瞭望A、河北定州开元寺瞭敌塔(北宋)(4)标志:导航引渡A、福建石狮姑嫂塔B、福州罗星塔(5)风水(文峰,文昌,文兴塔)山西汾阳文峰塔(清)第二节中国清真寺1315年,咸阳王奉旨建陕西长安寺,奏请皇帝赐名为“清真”。分布:

①沿丝绸之路分布;

②经海路到达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

③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进入宁夏、新疆等回族自治区。山东济宁东大寺平面(一)、建筑构成与特点1、主要组成部分:(1)礼拜殿:后部有圣龛回族——后窑殿,维族——内外殿面积大,平面形式多样(2)邦克楼(Minaret,宣礼塔,唤醒楼)回族:望月楼维族:和大门连在一起杭州凤凰寺(3)水房2、朝向:礼拜殿朝向面东背西,教徒面向麦加3、室内:没有神像,只有圣龛;明亮4、装饰:以几何图案、植物和文字为主;平面化装饰手法(二)早期四大清真寺A、广州怀圣寺,B、杭州凤凰寺(真教寺),阿老丁设计C、泉州清净寺,D、扬州仙鹤寺,普哈丁设计中国早期清真寺以砖砌穹顶为特征A、广州怀圣寺光塔B、杭州凤凰寺(真教寺)阿老丁设计C.泉州清净寺(三)中国清真寺的两大系统1、回族系统:汉式木构建筑体系(1)院落式山东济宁东大寺(2)木构建筑,礼拜殿多重屋顶相连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2、维吾尔族系统:礼拜寺(Masjid)和玛札(Mazar)(1)建筑以方底穹顶和平顶构成为主(2)院落中较少辅助建筑(3)礼拜殿分为内外拜殿新疆阿巴和加玛札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札绿顶礼拜寺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札高礼拜寺山门(龙虎殿)大殿(三清殿)后殿(或祖师殿)钟楼鼓楼配殿第三节道教祠观一)渊源:源于古代巫术、黄老思想和阴阳五行观念。1、秦汉时期:黄老术;2、东汉:“五斗米教”、“太平道”;3、魏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南北朝:佛、道、儒三教斗争与合流;5、唐:佛、道、儒三教鼎立;6、元:衰落。二)道教思想对其他建筑的影响:1、园林方面:蓬莱仙境,一池三山。2、门阙方面:青龙、白虎、朱雀、玄武。3、墓葬方面:悬棺、空葬、树葬等。4、祭祀方面:封禅、祭天。5、住宅方面:风水、八卦等的影响。龙虎殿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邱祖殿三)实例:1、山西永济永乐宫(元)无极殿2.武当山道教宫观武当山玉虚宫(明)武当山遇真宫(明)武当山天柱峰紫禁城武当山金殿(明,1416)武当山紫霄宫大殿(明)基督教堂一)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二)在中国的传播:唐朝时传入,元、明两朝时被打击,清朝时传教士再度来到中国,清末时随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侵略在中国传播开来。上海多伦路教堂总结:两晋和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融合的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出现错综复杂的形势,魏晋以来,士大夫阶级纵情享受,腐化堕落,玄学思想得以发展起来。同时政治动荡,战争频繁,人民生活痛苦,宣扬天堂乐趣的佛教得以广泛流传。道教也在这时形成并得到发展。由于宗教能麻痹劳动人民的斗争性,因而统治者在利用儒学之外,更着重提倡宗教。在思想领域里,出现了一个儒、道、佛互相斗争和互相交融的局面。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参考书目:童寯,《造园史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童寯,《江南园林志》(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庭院、园林、村落、邑郊、沿江、名山)陈薇,《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8私家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陈薇,“中国私家园林的流变”,《建筑师》,90、92期不规则、要素多元围墙屋宇平面居中为池似石似树山、水、植物、建筑囿圃园苑围墙圈起的草木中蓄养禽兽田畦中种植草木果菜有围墙的圃大曰苑,小曰囿一、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主要阶段一)先秦时期:从分享自然到铺陈自然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西汉:上林苑(狩猎、生产、游憩、娱乐、求仙)二)秦汉时期,造园大发展:审美观念改变造园意境改变文人参与园林建设转折点三)魏晋南北朝—唐1、审美观念改变,以自然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贵,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凌霄汉,初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曲水流觞,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2、园林意境改变:写意自然,表现自然诗、画、园林相互渗透张伦宅园:人工堆筑景阳山南朝谢灵运《山居赋》: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3、隋唐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