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狱中书简(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狱中书简(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狱中书简(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狱中书简(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狱中书简(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狱中书简(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2.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3.感悟和学习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逆境之中也要坚强与乐观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2.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学突破:由中国女革命家秋瑾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对罗莎卢森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阅读课文,抓住“夏季的丰满茂盛和生命的沉醉”,进而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主题等。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国历史上辛亥革命这段史实?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女革命家,你们知道是谁吗?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格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秋瑾是一个带头打破‘三从四德’这种封建束缚的新女性,是一个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驱者”。“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杰出的女革命家”,“是中国第一个为民主革命流血的女革命家。”而在同一时期的西方还有一位女中豪杰,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献身,她的名字叫罗莎·卢森堡,她是西方的秋瑾,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她虽身陷囹圄,却乐观、坚定、热爱众生,并笔耕不辍,写下了既充满革命激情又体现普遍人文情怀的《狱中书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聆听这位革命者具有怎样的一种革命情怀。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2.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3.感悟和学习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逆境之中也要坚强与乐观的精神品质。三、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罗莎·卢森堡(1871-1919),德国共产党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著名领袖,出生于波兰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参加波兰革命运动。1919年1月德国柏林工人起义失败后,由于叛徒告密,卢森堡惨遭杀害。列宁称她是“世界无产阶级国际的优秀人物”,“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永垂不朽的领袖”。她是西方的秋瑾,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九次被监禁,但斗志永不消沉,她用美丽的生命感悟着生命的美丽。代表作品:《资本积累论》《论俄国革命》。时代背景要强调,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及主人公思想的理解。四、检查预习:(1)读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明确:“狱中”写信的地点。“书简”即书信。本文是作者在1916年7月至1918年10月在狱中写给自己的好友宋儒莎的信札(zhá)之一。(2)重点字词注音:拯救()战栗()绽裂()飒飒()鸫鸟()万籁俱寂()蓦然()阴霾()霹雳()奄奄一息()踱来踱去()晦暗()令人目眩()(3)词语理解万籁俱寂:指自然界中什么声音都消失了。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哑然失笑:禁不住笑了起来。不可思议:形容对事物和言论无法想象、很难达到。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鸣啭:鸟)婉转地鸣叫。教师强调学生把生字词要在其下方加上着重号,使学生在朗读和阅读的时候能够强化印象,巩固积累。五、整体感知课文(一)速读课文,自主完成以下问题: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朋友写信的?

2.在信中作者向朋友诉说了哪几件事?全班交流,相互补充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归纳明确:三件事拯救孔雀蝶看白杨花絮飘飞的景象听暴风雨中夜莺的歌唱(二)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并从文章中找出依据。教师引导学生把表示倒叙的方式和时间顺序的标志(句子或词语)找出来。明确:从全文看,是按照倒叙的写法,文中体现的句子是“我昨天是怎么样过的呀。从记叙昨天发生的三件事情上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顺叙)来写,文中体现的时间词语是上午……下午……六点钟(但是一会儿天暗了或傍晚)。(三)这是作者在狱中一天的生活,这一天在哪里度过的?哪句话最能表达她在花园里这段时间的感受?请学生找出来。明确:这多么美,我多么幸福。人们几乎感觉到……夏季丰满茂盛和生命的沉醉。六、研读赏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的慢些,读出“夏季的丰满茂盛和生命的沉醉”的感觉。找出相关语句,并仔细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感,并将你的阅读感受批注在课本上。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阅读教学情境地创设有许多,但最有效的莫过于教师示范读,为学生引路,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要表达的内心情感。2.课文中有没有写到失去自由的阴郁气氛?谈谈你的理解。明确:有四处一是半死的孔雀蝶的描写。二是太阳还没出来,我变得忧郁。三是放风结束,重新被关进去,我凄凉的坐在窗前。四是最后一段关于昏暗天幕。3.作者失去人身自由,为什么没有阴郁的感觉?“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二要结合作者的个人素养去理解。

明确:首先,文章的基调是愉悦和谐的。其次,作者虽身陷监狱,却能正视失去自由的现实,其愉快情调更显得其人格的高尚。用拟人的手法表现的是人的感觉。表现革命者蔑视黑暗的高贵精神、压倒黑暗的自豪气概、自由必胜的坚定信念。4.“夜莺的歌声,像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形容?明确:通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一是在铅灰、艳紫的昏暗天色背景下,同为视觉形象,对比鲜明。二是在昏暗阴森的氛围中,夜莺毫无畏惧的啼唱,给人特别亮丽耀眼的感觉。三是用银光闪闪辉耀形容革命者面对黑暗显得格外灿烂夺目,给人明豁亮的深刻印象。什么是“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5.文章最后一句有何深刻含义?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要求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和象征意义明确:为电闪雷鸣中夜莺鸣啭而深深陶醉,那么神秘,美的那么不可思议,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作者的用意是鼓舞战斗的士气,坚定必胜的信心。同学们,通过以上的讨论学习,你感受到罗莎·卢森堡作为一个革命者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明确:内心美好、珍爱生命、乐观向上、顽强执着、信念坚定等。七、小结:作者身陷囹圄却坚贞不屈,在铁窗下仍保持着浪漫的情怀,有着感受一切美好事物的能力和广博的爱心,用美丽的生命演绎出生命的美丽,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用心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醉和顽强,唱响了生命的呐喊,用自己无比高尚的革命情怀,去鼓舞战斗的士气,凸显了人格魅力。八、学生畅谈生活启示:对比之下,拥有自由之身的我们常常抱怨“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太单调太乏味了。读完本文后,有何启示?1.热爱生命就是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2.在安定和平的当今社会,如果我们觉得生活单调乏味,那是因为我们缺少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忽落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美好。3.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要坚定信念,乐观向上。出示罗莎·卢森堡的名言,学生齐读。1.不管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与我同在。2.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静和愉快。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也就必须这样对待生活,要勇敢、无畏、含着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3.只有一个漠不关心的人的粗鲁的耳朵才觉得鸟儿的歌唱永远是千篇一律的。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做互动相关习题。2、仿照课文写法,把你昨天看到或听到的事情写出来。板书设计:狱中书简拯救孔雀蝶珍爱生命看白杨花絮飘飞乐观向上听暴风雨中夜莺歌唱信念坚定学情分析:本文是八年级教材,但不管哪个时代,哪个班级,都有层次不同的学生,为此在目标中考虑了最基础的字词的识记。并组织学生进行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活动。《狱中书简》这篇文章是一篇红色经典文章,和学生的时代相差甚远,真正走进文本有点难度,从整体看,学生上课时思维较为活跃,我也希望利用这节课,通过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漏洞,进而改正。效果分析我所教学的这个班级,学生整体上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表较高的,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孩子们比较活泼的。整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是可以的。我的教学思路也是比较清晰的,但重点的品读部分,学生活动的方式可能单一了点,其次是在品读的过程中,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少了点,致使评价的方式体现不明显,评价的效果不明显。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点拨有时不够及时和到位,如在品读环节,对学生的读的指导显得差了点。我有这样一个设计“试着把你理解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听”只是让第一个同学朗读了,其它同学再回答的时候,就没有注重学生的朗读,致使这个环节形同虚设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书信,作者在信中谈了很多,谈小鸟,谈动物,谈花草,谈自然景物,这些都展示了女革命家心理的优美:那就是对生命的热爱!正向许多革命者一样,只有在监狱中,她才有空闲时间,又被限制着不能谈别的事;而她写信的对象又是她的挚友,她才会随便的漫谈。这样,我们就窥见了作为一个战士的女性的另一面。罗莎卢森堡以女性特有的多情善感的气质,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将平凡的生活赋予诗意,以普通人的敏感流露出对于生命的无限珍惜。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作者高尚的人格和美好心灵所感动。评测练习1、

给红色的字注音:

飒飒(

)

仲夏(

)

奄奄一息(

)

战栗(

)

鸫鸟(

)

哑然失笑(

)

踱来踱去(

)

绽裂(

)

晦暗(

)

阴霾(

)

如痴如醉(

)

蓦然(

)

令人目眩(

)

万籁俱寂(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语:

隐约(

茂盛(

沉醉(

嘹亮(

神奇(

散播(

晦暗(

烘托(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仰望高处,_____________________,白云下边,在令人目眩的高空中,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结尾处,作者歌颂夜莺,你认为夜莺的歌声在雷雨声中真的那么美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狱中书简》教学反思首先,课文朗读力度不够,在“走进文本”这个环节里,我有这样一个设计“试着把你理解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听”只是让第一个同学朗读了,其它同学再回答的时候,就没有注重学生的朗读,致使这个环节形同虚设

。其次,对学生的追问力度不够在“走进文本”这个环节里,让学生说理解的话,学生能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当学生分析不全面有所欠缺时,我很少追问甚至不追问,然后就引领学生进行分析,甚至是讲解,与学生争发言权,将学生的课堂变成了老师的讲堂,又回到了原来的教学模式,致使新的教学模式有其形而无其实。根据学情做好预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化难为易,达到较理想的课堂效果;课堂上,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不离文本;不能就题论题,要及时总结。课标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一课。本文展现革命女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