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_第1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_第2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_第3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_第4页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0dB指刚刚引起听觉;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八、声音的利用1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等)2声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第二章物态变化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三、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四、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外部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六、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第三章光的传播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八、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九、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十、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十一、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正物像同侧,实像倒物像异侧;物远实像小,焦点内放大。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注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u﹥2f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照相机u=2f倒立、等大的实像v=2ff﹤u﹤2f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投影仪、幻灯机、电影u=f不成像0﹤u﹤f正立、放大的虚像v﹥u放大镜十二、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十三、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十二、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晶状体太厚,需戴凹透镜矫正;十三、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太薄,需戴凸透镜矫正;十四、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十五、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第五章、物体的运动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µm;1µm=103nm。(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4)长度的估测:受条件的限制,有时需要对长度进行估测,此时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比如指头的宽度大约为1cm,拳头的宽度大约为10cm等。二、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秒(s)”。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µs)”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µs。(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停表、时钟等。(3)时间的估测:可以借助脉搏的跳动次数等对时间进行估测。三、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四、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五、参照物:(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六、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七、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