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_第1页
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_第2页
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_第3页
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_第4页
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

摘要:自然现象的背后隐含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水患和水土流失与黄河中游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黄土高原古代有森林生长,曾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周秦时期过度的耕垦和砍伐造成了目前地表支流破碎、沟壑纵横难以治理的景观。沙漠化这一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结果。森林的人为破坏是造成降雨量减少的重要原因。环境史研究应立足于纵观人类与自然的角度,去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

关键词:中国环境史;生态环境;人类活动;互动关系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特别明显,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仰仗自然的恩赐,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狩猎民族、游牧民族、农业民族的分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西方国家曾一度流行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反映了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在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接触自然的范围和深度迅速扩大,从而开拓了人们的眼界,许多人去探索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另一面,即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学者在研究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这些发现非常重要,它告诫人们必须善待自然,才能避免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一、黄河水患与水土保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然而黄河水患却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关于黄河水患的原因,以前一直认为是自然作用的结果,是暴雨所引起的。20世纪60年代,有的学者在研究黄河水患时发现,先秦时期水患比较少,西汉时期水患特别严重,从新莽到隋代的500多年中水患明显减少,出现了长期安流的局面。到了唐代水患又加重了。

黄河水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什么会有此不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后,发现与黄河中游地区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黄河中游是暴雨特别集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地区,黄河中的泥沙和洪水主要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在先秦时期,黄河中游是戎狄少数民族居住区,这些戎狄属于射猎、畜牧民族,不懂得农业耕种。由于这种原因,植被没有遭到破坏,仍然保持其初始状态。良好的森林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从而减少了人河的泥沙和洪水。

到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将这里的少数民族驱逐出去,出于戍边的政治考虑,大量向黄河中游地区移民,建立郡县,开荒垦种,使原先的森林植被遭到空前破坏,结果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中泥沙、洪水增多,造成下游河床增高,洪水泛滥成灾。西汉时期,黄河水患特别严重,即是由此引起的。

到了新莽以后,中原经历了三国分立和南北朝,汉族政权衰微,匈奴、乌桓等许多少数民族纷纷乘机南下,占领了黄河中游地区。秦汉时期的郡县废弃,所开垦的耕地全部荒芜,成为少数民族的牧场。这样。使原先被破坏了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和发展,水土流失大为减少。于是黄河出现了安流的局面。

黄河泛滥是一种自然现象,黄河水患的有无、轻重与水土流失密切相关,黄河中游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关系到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换句话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黄河水患。

二、黄土高原是否生长过森林

黄土高原分布在秦岭以北、明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森林稀少,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地资源条件差,人口密集,是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地区。从国土整治考虑,这里亟需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然而,古代黄土高原上是否生长过森林?这成为决策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地学家认为,黄土高原从未生长过森林,植树造林是行不通的。

地学家的言论是有所依据的,一是黄土高原森林及其稀少,到处都是光秃秃的裸地,二是在黄土地层中没有发现树木的孢粉,孢粉是研究古代植物种类最可信的依据。

史学家根据文献记载,指出先秦时期黄土高原是生长有森林的,在《诗经》中可以找到有森林的诗句,在这些诗句中有棫林、桃林、平林、中林等等。在陇山以西、渭河上游,盛行以木瓦代替泥土瓦的“板屋”,也反映出木材易取、森林很多的历史事实。

我国的古代文明,以黄土高原出现最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土高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适于人类生活。黄土高原是周人、秦人的发祥地,周人、秦人都属于农业民族,他们在开垦耕地、营造宫室和墓葬的过程中,大量地砍伐森林,使树木几乎被砍伐殆尽,其结果是引起了水土流失,造成地表支流破碎、沟壑纵横的景观,难于整治。

至于孢粉稀少则另有原因。水土流失使地层中的孢粉大量流失到大海中,此外,黄土中的微生物和碳酸钙,会使化石孢粉的含量减少,甚至全部丧失。由于上述原因,在黄土高原上不能以有无乔木的孢粉来判断古代有无森林树木。

既然黄土高原古代有过森林的存在。即证明了这里适于森林的成长,可以植树造林,用以防止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也同其他地区一样,植树造林成为保持水土的基本途径,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沙漠化二重性的提出

沙漠化与沙漠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科学术语。沙漠系指大面积流沙堆积而言,沙漠的特点是松散,具有流动性,在先秦的典籍中被称为流沙。沙漠化又称荒漠化或沙质荒漠化,是指过去没有沙漠的地方出现了类似沙漠的景观而言的。沙漠化的过程有两种,一是沙漠在风力作用下不断扩张,将下风区的耕地、草场掩埋,二是地表上层被破坏,引起地下伏沙出

露,四面扩散,形成沙漠景观。

沙漠化出现很早,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西亚的巴尔米拉、彼特拉。中国的楼兰、精绝(今称尼亚)、居延,还有印度、巴基斯坦的某些地区,古代的绿洲早已深陷沙漠之中,成为沙漠的一部分。然而关于沙漠化的研究却起步甚晚。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才有人转向沙漠化的研究。

由于沙漠化主要出现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沙漠化纯属自然现象,是气候干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无法避免的,所以不要在防治沙漠化方面投掷金钱。按此悲观的论点,在沙漠化灾难面前人类无所作为,只能坐以待毙。

中国学者对沙漠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干旱的气候、多沙的环境,只是沙漠化的必备条件和物质基础,真正导致沙漠化的却是人类的活动。汉代的精绝在农业耕种中破坏了水资源,导致整个绿洲的沙漠化;楼兰是由于塔里木河改道而衰落;汉代的居延则是由于耕种破坏了地表土层而引起沙漠化。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塔里木河下游为了垦种大面积砍伐胡杨林,结果引起严重的沙漠化,新开垦的耕地耕种不久即被流沙掩埋。

大量的事实表明,沙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结果,这是沙漠化的二重性。正确认识沙漠化的二重性,是科学制定防治沙漠化对策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沙漠化二重性论断的提出,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赞同和肯定。《光明日报》评论说,这项研究“对正确认识沙漠化的发生原因,克服经济工作上的短期行为,纠正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利用,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关于森林影响降雨的研究

森林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除了“绿色水库”的蓄水功能外,森林还有影响降雨的功能,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海洋水蒸汽的输入是陆地降雨的基本原因。受距海洋距离的远近以及地形阻碍的影响,陆地降雨量是不均匀的。气象学家绘制的等雨线图,清楚地表明了降雨的不均匀性,并据降雨量的多少将陆地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就同一地区而言。降雨也呈现不均匀性。民谚将这种现象称作:隔山不下雨,隔河不下雨,隔路不下雨。这边是大雨倾盆,那边却雨滴稀少,甚至是晴天。这种现象原因何在?经过研究发现与地表森林植被的多少有关。1990年巴林右旗春季大旱,40多天不降雨,草场枯萎,牲畜倒毙。于是当地政府实施人工降雨,以干冰为增雨剂。可是干冰施放到天空中以后,却没有引起降雨,而在周围的旗(县)却出现了降雨。这使当地人士困惑不解,后经专业人士研究,发现巴林右旗地表森林植被稀少,不具备降雨条件。相邻旗(县)森林植被比较好,故而出现了降雨。

森林植被增加以后会增加降雨量,有许多事实为证。敖汉旗沙漠化严重,为了防沙治沙,自20世纪50年代起即大造人工林。在人工林覆盖大增以后,人们惊奇地发现降雨量随之而增加了,年均降雨量由373毫米增加到487.7毫米。类似的情形在陕北黄龙山林场、青海都兰县、新疆塔里木绿洲也存在。这些地方纬度不同,气候带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然而都存在森林多即降雨多的现象,说明不是个别孤立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深入研究发现,森林多即降雨多是有原因的。从海洋输入的水蒸汽呈雾状,雾滴半径只有10微米,很容易为上升的气流顶托,难以克服空气的阻力下降。雨滴的半径多为1000微米,比雾滴大得多,一个半径为1毫米的雨滴,相当于100万个半径为10微米的雾滴。

雾滴聚合为雨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的空气对流作用。空气对流活动的强弱,与地表粗糙度和森林状况有关。受地表反射率的影响,地表粗糙度越高,森林越稠密,空气对流作用就越强,容易出现降雨。如果地表粗糙度低,森林稀少,空气对流就会受到抑制,破坏了降雨的条件。此外,森林所提供的生物冰核,常常成为雾滴的附着物,以生物冰核为中心形成雨滴,它比雾滴自行聚合为雨滴更容易一些。因此,森林的破坏是造成降雨量变少的重要原因。

在全新世初期(距今7000—5000年),地球表面森林繁茂,雨水特别丰沛。在进入全新世中期,特别是距今3000年以后,由于人类大肆砍伐森林,大面积的森林消失了,从而引起降雨量减少,这时的降雨量只有全新世初期的1/3,被称作全球的干旱化。此后,破坏森林更加严重,森林面积变得更少,因此,全球干旱化日趋严重,一直持续到今日。人类砍伐森林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森林减少会出现降雨减少和干旱化等等一系列生态危机。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了,只是到了今天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再次证明,在一些自然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人类的活动。环境史研究应该站在纵观人类与自然的角度,去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J].学术月刊,1962,(2).

史念海等.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景爱.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景爱.森林植被影响陆地成云降雨的实例及原因[A].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研究[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景爱.森林植被影响成云降雨研究[J].中国林业,2003,(7-9).

ExplorationofMan’sActionattheBackofNaturalPhenomenon

—ExamplesinthestudyofChineseenvironmenthistory

Abstract:Atthebackofnaturalphenomenontherehidestheeffectofman’saction.ThefloodoftheYellowRiverandthesoilerosionclosely[inkupwiththehahitants’sproductiveandlivingmodeinthemiddlereachofthatriver.Inancienttimestheregrewforest,andtherehadbeengoodecologicalenvironmentthere.IntheperiodofZhouandQindynasties(1027—207BC)overreclaiminglandandcuttingwoodscausedthesceneofbrokenbrooksandditches.Desertificationisalsoakindofsocialphenomenon,whichistheresultcausedbyman’saction.Theforestdestroyedbymanisanimportantcauseresuhedind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