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82——85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实物和模型,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学生经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生成过程和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探究过程,建立清晰的几何表象,提高观察、想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在活动中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数学思考,提升学生模型思想和推理能力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棱”的教学。【教学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模型、框架,小棒和三通接头,土豆和小刀,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同学们,昨天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任务,利用老虎钳、铁丝、三通、彩纸自制一个长方体框架,并用彩纸给长方体框架穿一件合身的外衣。注意相对的面用同一颜色彩纸。现在请举起你的长方体模型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学生展示。师范:低年级里,同学们已经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自制长方体和正方体入手,通过制作和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二、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深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1.直观演示,认识“面”、“棱”、“顶点”。师:拿起你手中的长方体,摸一摸贴上去的彩纸,这实际就是长方体的“面”。生:动手摸“面”。面和面相交的线就是长方体的棱。我们做框架用到的铁丝实际上就充当了长方体的棱。动手摸一摸“棱”。生:摸“棱”。师:看屏幕,前面和上面相交出现第一条棱,上面和右面相交出现第二条棱,前面和右面相交出现了第三条棱。这样三条棱相交出现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叫做顶点。2.渐次展开,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动手操作,探究“面”的特征。数一数,“面”的个数,剪开粘住“面”的胶带,将同一颜色的彩纸放到一起,看看发现了什么?(2)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数数有几条棱?观察棱,拆分框架,按长度将棱分组。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操作。汇报交流。3.自主探索正方体特征。(1)变化棱的长度,认识特殊的长方体。谈话:(动态演示变化过程:长、宽、高为9cm、4cm、4cm),我们看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什么形状?学生观察发现: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2)长方体到正方体的演变追问:如果把它的棱的长度再变,可能变成什么样?学生可能回答:变成正方体。(课件演示)提问: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特点?师生总结正方体的特征: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提问: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仔细观察,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发现。正方体长方体学生回答,师生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长方体【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思考、分析、总结、归纳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新知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研究,在辨析比较中再次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扎扎实实,不趋于形式。三、巩固练习。谈话: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下面我们就展开我们的快乐大比拼。(一)填空。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面完全相同,()的棱长度相等。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每条棱长都()。3.长方体中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二)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4.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四、学以致用【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紧紧结合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层层深入,一步步帮助学生理解整合新知,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达到深化了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谈话:这节课我们动手、动脑、动笔,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相互谈收获。【设计意图】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五、知识拓展,为下节课做好铺垫。请课后算一算我们用到的六张彩纸的总面积是多少?【设计意图】以简单易行的问题为下节课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做好铺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对基本的平面图形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大量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也有了较直观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可以说从知识的和能力上学生都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此时,深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立体感知能力都是非常有必要和有好处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效果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课前就地取材,学生动手支支长方体框架,并用各色彩纸为自己的框架穿上漂亮的外衣。这样就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中充分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课上学生自主探索,利用拆分框架和填写表格系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注重教学评价,注意了时时处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中肯的评价和合理的赞扬,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有效推动了教学的进程。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材分析\o"学生"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本单元进一步\o"教学"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主题图。编写意图

教材首先呈现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做准备。教学建议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前,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接着拿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实物(如纸盒、罐头盒等),或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并用多媒体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图形,说明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2.认识长方体(红点问题1、红点问题2)。编写意图

教材首先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通过例1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教材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的物品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里只说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下定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做一做”让学生用教材后的附页制作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为以后学习表面积做准备。教学建议

(1)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应该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最好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找出长方体的特征。

观察前,\o"教师"教师可以先说明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观察。观察时,每人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按照教科书第28页表格的顺序进行,把观察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并填在表格中。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加以引导。如在观察长方体的面时,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先数出一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的形状,说出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然后比较各个面,提问:“有没有形状大小都相同的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逐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在研究长方体的棱时,可以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明确这是长方体的棱,再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并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引导学生把棱分成三组。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各自用同一种颜色或记号标出来,让学生数一数每组中各有几条棱,再算出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然后让学生用尺量一量每一组中棱的长度,说说发现了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也可以简单地说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时,可以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明确这是长方体的顶点。再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数顶点时,也应提醒学生用一只手拿住长方体不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数,避免重复和遗漏。

在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后,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做成后,可引导学生观察,一个长方体中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这几条棱的长度怎样?相交于其他顶点的棱各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样?由于有三组互相平行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所以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说明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知道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让学生把长方体横放、竖放、再侧放,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让学生说出它的长、宽、高。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什么叫做长、宽、高,又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长、宽、高的概念以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一些长方体的直观图,使学生学会看图,指出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3.认识正方体及长方体、正方体的比较。编写意图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此基础上,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教学建议

(1)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参照长方体的教学,由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最后应注意向学生说明,由于正方体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然后让学生完成课件中的三个巩固练习。

(2)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时,可以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时,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整理的形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测练习一、填空。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面完全相同,()的棱长度相等。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每条棱长都()。3.长方体中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二、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4.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不足:1、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2、教师自身数学语言应进一步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3、对于长方体中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以及棱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那样就会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4、对于数学知识之间的总体把握还有待于提升,教师应多钻研教研,全面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课标解析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2、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扩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