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_第1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_第2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_第3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_第4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兼论中学历史课程中史学与教学的关系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於以传2014.5.8一典型问题只知有教材,不知有课程标准只知有教学目标,不知有课程目标;甚至不知有目标抱定以不变应万变的宗旨,罔顾课改方向及课程理念漠视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定位,无限拔高教学目标狭义认识“过程与方法”目标,忽视史学思想方法当下偏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种种教学乱象还是教学难!有多少课真正示范、训练了可迁移的史学思想方法?

——别拿“悟性就在脚下”搪塞人有多少课真正体现了“源中见高”把握内容的思想?

——别拿“新史观”和“新成果”忽悠人有多少课真正致力于丰富学生历史学习的多种经历?

——别拿“以学生发展为本”吓唬人二重新认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及其评价的依据

课程标准体现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的地位与作用如何看待“依据”与“基本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要求是“源”;依据是针对“源”要求而言允许遵循史学规范、依据学生实际求“高”;但不可以“高”废“源”不可以只要“高”不要“源”莫以为“高”中一定含“源”史学的发展与进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延展及开放史学为历史教学提供学科理论及内容结构的支撑史学素养决定教学实效

——仅仅追求教学的形式而忽视史学的内涵是粗鄙的史学是前提如何认识中学历史课程中史学与教学的关系教学求实效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史的方法以触类旁通教学实效在于提升素养

——仅仅追求史学的结论而忽视获得的过程是徒劳的教学的实效在于让学生显露以方法举一反三的过程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如何认识中学历史课程中史学与教学的关系三修订要点重新界定课程定位

中学历史课程以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史实,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为学习内容。中学历史课程以接受、理解和自主学习这些内容,收集并解读典型史料,发现和探索历史及有关问题为学习方式,帮助和促进学生在追寻文明足迹、知晓前人得失、体验历史发展、感受史学进步的过程中,习得了解、解释与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汲取历史经验,增强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陶冶道德情操,成为有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公民。细化目标,尤其蕴含史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区分对史实的客观表述和主观认识懂得实物、文字、口传等资料的检索和调查访问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懂得文学艺术作品的史料价值,正确汲取和整理其中的主要信息通过归纳和比较,发现史实间重大或主要特征的异同点能透过对史实的表述、评述,知晓其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懂得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得的考古信息,其有效性与可靠性取决于这些科技手段的先进性和正确运用赵匡胤是皇帝。赵匡胤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艺术的虚构与“真实”证创作者的个人际遇、历史认识等证历史风貌、社会心态等时代特征

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我们不是过分强调周公,他一人也做不出许多伟大事业来,但他是这许多事业中的代表人物,历史上这种代表人物越多,文明越昌盛……。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作者评价周公时根本的价值标准是什么?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中,他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是

A.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

B.把主观的设想作为历史证据

C.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解释历史

D.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懂得“原始资料”与“非原始资料”、“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区别,正确汲取和整理其中的主要信息以史实的内在联系或相同与不同、背景与条件、原因与结果、动机与效果等常用概念,分析、综合或梳理重大史实从时代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思想认识等方面解释评价历史人物;从时代特征、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等方面解释评价历史事件;从基本特征、主要贡献等方面解释与评价优秀文明成果懂得因对象和问题不同,史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会发生变化;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历史价值;“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的区别,汲取其中的历史信息以联系与区别、量变与质变、主观与客观等概念范畴,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历史人物的地位、认识、处境等视角,解释与评价历史人物;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视角,解释与评价历史事件;从创新及社会作用与影响的视角,解释与评价优秀文明成果

“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话采用了……………()

A.“量变与质变”的分析方法

B.“目的与手段”的分析方法

C.“背景与条件”的分析方法

D.“动机与效果”的分析方法

“15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所灭,许多学者来到意大利,继续传播希腊文化,为文艺复兴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分析与判断的视角重在………………()

A.经济状况B.文化传统

C.政治形态D.自然环境

以“二战”中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好莱坞影片《拯救大兵雷恩》,是否可视作研究诺曼底登陆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始史料?为什么?在什么条件下,这部影片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原始史料?根据一定的史实、史料或视角,置疑有明显缺陷的历史叙述或解释懂得通过辨别史料性质和检查思维方式,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根据一定的史实、史料或视角,对有明显缺陷的观点或评价提出质疑或反驳通过查证史料及其性质的有效、可靠性,检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反思认识与解决问题过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作品既体现出结构严谨、讲究法度的时代风貌,又各具特色,自成一家,成为后世取法的典范。欧阳询的楷书虽多取法前人,但逐渐从潇洒妍美的模式中蜕化出来,自成一种秀健劲峭、法度森严的新颖风格,初显唐代的特征和面貌。书法大家的作品风格与时代风貌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重新界定学习水平识记(A)一般运用(C)理解(B)综合运用(D)印象(A1)记住(A2)再认(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特征等)识别(事件特征、史料属性、时空差异等)注释(历史材料中的关键词、术语等)提取(历史叙述与史料中的信息)分类(区分史实、材料等)分析(史实、材料、观点等)概括(史实、材料、观点、特征等)归纳(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或特征等)…………估计(大致时空、史料属性等)推测(历史的可能性、普遍性等)回忆(时空、人物、特点、作用等)排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知道(历史事件的因果、基本特征等)列举(历史现象、内容、成果等)叙述(概述、描述史实)

…………识记(A)一般运用(C)理解(B)综合运用(D)印象(A1)记住(A2)判断(历史真伪、是非、因果等)比较(特点、属性、因果等)联系(不同或相同时代的纵横关系等)置疑(材料、推理、结论等)…………解释(史实、材料、观点、特征等)想象(历史人物的动机或心态等)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论证(证明或辩驳史实、观点等)质疑(材料、推理、结论等)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等)…………重新界定学习水平完善了内容与要求的表述方式(进一步明确要求)核心观点:针对二级主题,写出基本教学立意(“源”)过程与方法目标:分解课程目标;规定的是最迟达到时间;注意与实施案例的匹配课时规定:明确本主题教学所需的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解课程目标;注意行为动词所表示的程度;渗透于主题教学之中实施案例:教学活动举例;根据学情,选择和创新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如师生问答、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文献收集、实地考察、调查访问,课题研究等)目标领域二级主题学习要求或水平实施案例知识与技能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与《新青年》A2

通过网络找到《井冈山会师》的不同绘画,依据相关资料,判断哪几幅严重违背了历史真相。白话文、新文学B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证资料的可靠性,发现和认识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思想一经人们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现实力量;感受人民群众为维护正义而迸发出的巨大威力。初中学段1.9:救国道路的新探索

新文化运动吹响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号角;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基础;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新局面,国共分裂后,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结束了北洋军阀统治;为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学习本主题需5课时。目标领域二级主题学习要求或水平实施案例知识与技能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四一二政变A2

据日本扶桑社2005年版历史教科书称“满洲国以五族共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再加上日本重工业的进驻,经济逐渐成长,大量吸引包括来自中国等地人口的移入”。请依据史实对上述歪曲历史的说法予以反驳。东北易帜的影响A2修订新约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红军长征………过程与方法

根据一定的史实、史料或视角,对有明显缺陷的历史解释提出质疑或反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肯定南京国民政府在外交方面所作的努力;感受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和探索革命道路的艰辛;赞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高中学段4.4:国共分裂与抗战开始

震惊中外的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建立南京政府并完成统一,对外修约;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吞并东北,染指华北,也打破了国共对峙格局;中国共产党顺应抗日救亡大势,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找到了新的生机。学习本主题需4课时。四实施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