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研究_第1页
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研究_第2页
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研究_第3页
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研究_第4页
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研究青少年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特点讨论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摘要:运用情境故事考察246名青少年在犯过情境中的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特点,以年龄、犯过类别、行为者意图结果的匹配关系为因素进行对数线性分析。结果表明:犯过类别、行为者意图结果的匹配关系对青少年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存在重要影响,青少年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上的年龄差异主要存在于12岁组和14岁以上组之间,12岁组的心情推断较为单一,归因上以道德定向为主,而14岁以上组消失了更多简单心情推断及移情定向归因。

青少年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特点讨论

、受害者与仆人公的关系、目击者数量等多种情境因素的影响,年长青少年作出更多诸如"内疚'这种简单的道德心情推断。

作为个体道德进展的关键时期,了解处于不同进展时期(青少年早、中、晚期)的青少年道德心情情感的进展特点对于道德情感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以往讨论关注的诸如意图与结果的匹配关系、犯过类别等因素对青少年的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又存在着何种影响?这一进展阶段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的年龄相关变化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2讨论方法

2.1讨论对象

从山东省某市两所一般中学随机选取12岁、14岁和16岁三个年龄组被试,其中12岁组男生41人,女生41人(12.00.001岁)、14岁组男生32人,女生50人(14.370.489岁)、16岁组男生37人,女生45人(16.200.399岁),总计246名。

2.2工具与材料

以中同学日常生活与社会大事为内容编制两套道德情境故事材料,按犯过程度由低到高将犯过情境分为说谎、偷拿和身体损害三种,根据仆人公(情境中的道德行为者)意图与结果匹配关系分为匹配(好意图造成好结果、不良意图造成不良结果)和非匹配(好意图造成不良结果、不良意图造成好结果):

1)好意图造成好结果仆人公做出犯过行为的缘由完全是为了受损者着想,做出犯过行为的结果是避开了受损者受到更大的损失;

2)不良意图造成不良结果怀着不良意图的仆人公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犯过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3)好意图造成不良结果仆人公好心却办了坏事,原来是为了他人利益着想,没想到最终却造成不良结果;

4)不良意图造成好结果怀着不良意图的仆人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犯过行为,却未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终形成两套材料共计24个故事。

2.3讨论程序

2.3.1猜测

随机选取

青少年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特点讨论

42名中同学作为猜测被试,采纳里克特5点量表对所编制故事情境的代表性及被试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进行评定与检验。依据猜测结果针对试验材料存在的问题对所编制的故事重新进行修订与删减,以确保试验的精确     性(猜测被试不作为正式施测的被试)。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故事情境意图与结果匹配(匹配和非匹配)之间的差异显著(t(1,41)=10.63,P0.001),三种情境犯过类别(说谎、偷拿、身体损害)之间差异显著(F(2,126)=6.396,P0.05),表明材料的意图与结果匹配关系、犯过类别两个维度的区分度良好。

2.3.2正式施测

将故事材料印制成书面材料,发放给被试作答(仆人公性别与被试性别相同)。故事和问题的呈现挨次采纳部分交叉平衡以防止挨次效应。要求被试回答的问题如下:1)你认为故事中的仆人公会有什么感觉?2)为什么他/她会有这种感觉?

编码后直接记录被试回答的频次。

2.4编码规章及编码者信度

结合以往讨论以及被试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定编码标准,将心情推断分为兴奋、难受、混合心情(既兴奋又难受)、简单心情四类,其中简单心情指诸如"大方'、"惭愧'、"懊悔'或"内疚'这样的较简单的道德心情推断;将被试的归因分为结果定向、道德定向、惩处定向、移情定向及无效定向,其含义如下:

1)结果定向:心情推断为乐观的体验,如兴奋、快乐、幸福等,认为犯过者达到了他(或她)想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

2)道德定向:心情推断犯难过或其他消极的心情体验,如难受、惭愧、懊悔、难过等,推断中考虑了道德因素在内,给出了合乎道德准则的归因;

3)惩处定向:心情推断为消极体验,主要是可怕或担忧,将行为的结果归咎于行为本身的客观价值,反应偏向于结果,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外部惩处;

4)移情定向:表现出对受害者身体损害或物质、利益等损失的关怀,或者对故事情境的关怀;

5)无效定向:未给出理由或给出与故事情节无关的理由。

从各年龄组随机抽取三分之一的被试反应,由两名进展

青少年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特点讨论

与训练心理学专业讨论生依据正式的编码规章分别进行编码。对编码过程中不全都的地方,两名编码者通过争论打算,两名编码者的编码全都性为0.905。

2.5数据处理

使用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

3讨论结果

3.1心情推断任务

以被试年龄(12岁、14岁、16岁)、意图与结果的匹配状况(匹配、非匹配)和仆人公犯过类别(说谎、偷拿、身体损害)为因素建立对数线性模型(log-linearmodel),将性别作为掌握变量,对被试作出的四种心情推断频次分别进行对数线性分析(log-linearanalyses),发觉各因素的影响主要在于兴奋、难受和简单心情推断上,详见表1。

中国论文联盟.LMlm.Com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对筛选后的模型做进一步分析表明,被试在说谎情境中作出了更多兴奋心情推断(Z=3.9);不同年龄组作出的兴奋心情推断由于仆人公意图与结果的匹配不同而不同,14岁和16岁组更倾向于在仆人公意图与结果匹配时作出兴奋心情推断(Z=13.12;Z=12.66);而12岁组无论仆人公意图与结果匹配与否,都倾向于作出兴奋心情推断(Z=7.75)。

比起14和16岁组,12岁组在匹配状况下作出了更多难受心情推断(Z=5.67),在非匹配状况下反而不易做出难受心情推断(Z=-3.60);在仆人公意图与结果匹配时,无论在哪种情境中,三个年龄组被试都不易作出难受心情推断,并且在犯过程度最低的说谎情境中作出的难受推断最少(Z=-7.95;Z=-5.65;Z=-6.37);在仆人公意图与结果不匹配时,无论犯过类别如何,被试都倾向于作出难受心情推断,由说谎到身体损害情境,三组被试作出的难受推断也越来越多(Z=3.3;Z=7.36;Z=9.31)。

三种犯过情境中,三组被试更倾向于在仆人公意图与结果不匹配的状况下作出简单心情推断(Z=7.88),其中12岁组最不易作出简单心情推断(Z=-6.52),16岁组作出了更多简单心情推断(Z=2.92)。

3.2心情归因任务

以被试年龄(12岁、14岁、16岁)、意图与结果的匹配状况(匹配、非匹配)和

青少年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特点讨论

犯过类别(说谎、偷拿、身体损害)为因素建立对数线性模型,将性别作为掌握变量,对被试作出的归因定向频次分别进行对数线性分析,发觉各因素的影响主要存在于道德定向和移情定向归因上,详见表2。

对筛选后的模型做进一步分析表明,道德定向上的三阶交互作用表现为,无论仆人公意图与结果匹配与否,犯过类别如何,12岁组都倾向于作出道德定向归因(Z=1.96);在犯过程度最高的身体损害情境中,无论仆人公意图与结果匹配与否,14岁和16岁组都倾向作出移情定向归因(Z=3.11,Z=4.37)。

4综合争论

通过对四种道德心情推断类型的分析,发觉意图与结果匹配状况对14岁和16岁组的道德心情推断影响较大,而12岁组在进行道德心情推断时,并未充分考虑意图与结果信息,因此造成了无论意图与结果信息匹配与否,他们作出的兴奋与难受心情推断都存在着肯定随机性。14岁和16岁组在匹配状况下对仆人公作出兴奋心情推断,而在非匹配状况下作出更多难受与简单心情推断,这说明他们在进行心情推断时,能够依据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将行为者的意图和结果信息结合进行分析,不仅全面考虑道德因素,还作出了较简单的心情推断。其中16岁组消失了更多诸如"懊悔'、"大方'或"内疚'等这样简单的道德心情,这也是其道德情感进展成熟的一面。青少年整合多维信息的力量日趋成熟,他们能够区分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并在道德心情推断任务中考虑这种匹配关系。无论情境匹配与否,仆人公的犯过类别对14岁和16岁组的心情推断均产生影响,12岁组的心情推断则未受到犯过类别的影响。对于14岁组和16岁组来说,他们对道德情境的辨别力量较高,能够依据仆人公行为的严峻程度作出相应的心情推断,而对于12岁组来说,无论是说谎、偷拿还是身体损害行为,他们在心情推断任务中并未充分考虑仆人公的犯过类别,这说明他们辨别道德情境的力量还不高,其心情推断较为简洁,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简洁的推断才渐渐成熟。

此外犯过故事的情境因素对青少年道德心情推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兴奋、难受与简单心情推断上,在对三个年龄组被试的混合心情推断进行分析时,发觉无论是意图与结果的匹配还是仆人公的犯过类别,对被试的混合心情推断都不存在影响,针对

青少年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特点讨论

这一结果做缘由分析时,发觉做出混合心情推断的被试其心情归因定向大多都为道德定向,这说明他们在进行混合心情推断时,更多考虑的是道德规范标准,而不是故事的情境因素。混合心情本身是一种冲突性心情,它的消失代表着个体道德进展走向成熟,代表个体进行推断时考虑到了道德因素,讨论结果也证明白这点。

在三种犯过情境中,无论故事匹配与否,三个年龄组的归因定向都表现出多样化、简单化的趋势。不怜悯境的不同匹配状况下,三组被试除了以道德定向为主外,14岁和16岁中同学作出更多的移情归因定向,他们更多站在犯过者的角度进行思索,作出相应的缘由解释。例如在身体损害情境中,好意图达到好结果的故事中,仆人公的伴侣酒后与人发生争吵,情急之下仆人公为了避开不必要的纠纷而打伤了自己的伴侣,最终避开了争吵,在这个故事情境中,14岁和16岁中同学作出的移情定向分别占18%和27%;在好意图造成不良结果故事中,仆人公为了教会同学一个摔跤动作而造成那个同学骨折,在这个故事情境中,14岁和16岁中同学作出的移情定向分别占35%和45%。而12岁组在进行道德心情归因时并未全面考虑仆人公的意图与结果匹配状况,因此12岁到14岁这个阶段很可能是青少年心情归因由道德定向到移情定向进展的过渡期,到了14岁以后,青少年渐渐学会更多站在他人角度思索问题,这也是其移情力量渐渐成熟的表现。

5结论

犯过类别、行为者意图结果的匹配关系对青少年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存在重要影响;青少年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上的年龄差异主要存在于12岁组和14岁以上组之间,12岁组的心情推断较为单一,归因上以道德定向为主,而14岁以上组消失了更多简单心情推断及移情定向归因。

青少年道德心情推断与归因特点讨论

,2024,11(3):55-60.

5KrettenauerT,EichlerD.Adolescents'self-attributedmoralemotionsfollowingamoraltransgression:Relationswithdelinquency,confidenceinmoraljudgmentandage.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24,24(3):489-506.

6KrettenauerT,Malti,etal..Thedevelopmentofmoralemotionexpectanciesandthehappyvictimizerphenomeno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